(伦理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 年级:2004 级 姓名:秦尚伟 指导老师:吴全兰 专业:伦理学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公务员作为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公共行政机关中行使公共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工作人员。因此,从理论上讲,公务员应全心全意运用手中的权力服务于公众,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是,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公务员行政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因此,对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理论界探讨的热点。 近年来,理论界主要从制度、经济、法律、行政伦理等角度对公务员的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分析,强调加强公务员制度法制建设与伦理道德建设。针对这种状况,结合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深层影响,从现实和理论的层面上分析了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认为公共行政理论只从“实然”状态做出的人性预设漠视了德性的价值才是导致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源。而我国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对人性的预设兼顾了“实然”与“应然”的层面,既对人性做出了善的肯定又看到了人性恶的“实然”状态,极为关注人性中的德性价值。因此,立足于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视角,对我国公务员的德性问题进行研究。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关注德性价值的人性预设为基础,以塑造“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人格为目标,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先秦儒家从“实然”与“应然”的层面对人性做出的预设,关注德性的价值,关注人对理想境界和完美状态的不断追求,从而纠正了公共行政理论中漠视德性价值的人性预设,肯定了公务员的道德主体性,以着力开发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德性要素;先秦儒家提出了“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人格,而我国当代公务员无疑担负的是先秦儒家的“治国” 、 “平天下”的历史使命,与先秦儒家道德修养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人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实践的具体承担者;先秦儒家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主要是为实现其塑造的政治理想人格服务的,对我国当代公务员的德性培养具有宝贵的现实借鉴意义。因此,以先秦儒家道德修养关注德性价值的理论为我国当代公务员的德性修养提供内在的理论资源为初衷,通过公务员主体自身德性的提高,从根本上消除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也在理论层面上为我国行政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考。 文章分三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公务员德性的内涵、功能及构成要素,指 ii出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并从现实和理论根源上分析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认为行政主体内在德性的缺失以及行政理论漠视德性价值的人性预设是导致公务员行政实践中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源,从而提出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德性培养应回到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中寻求内在的理论资源。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我国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内容及其与当代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契合点,从人性论和哲学认识论的角度阐述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从最高理想、现实目标和理想境界三个层次介绍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追求;系统阐述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并从道德修养的人性预设、道德修养的理想人格追求以及道德修养实际所处理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与当代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契合点,从而为我国当前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提供内在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则详细阐述了在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关键词: 公务员德性 道德失范 人性预设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 iiithe research on virtue of civil-servant from the moral-cultiv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abstract as the subject of the common administration, civil-servant is the person who owns the right of administrating common affairs in state common administration office. thus the civil-servant should service for people with his right and do his best to administrate the common affairs. however, there is a lot of improper phenomenon in the civil-servants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on both of our country and of the whole word.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the improper phenomenon in the civil-servants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on becomes very hot these years. these years, the academic circle study the improper phenomenon in civil-servants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on mainly from the view of institution, economic, law and the ethics of administration, sugges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servants institution and morality. in my paper, i study the problem both from the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rooting the effect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the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and i conclude tha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of the problem is the hypothesis on human nature of the theory of common administration which disregards the worthy of virtue. so in my paper, i study the virtue of civil-servant from the moral-cultiv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the moral-cultiv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presupposes the human nature is good, aims to cultivate the idea political personality and advances the systematic methods of moral-cultivation. the moral-cultiv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pays attention to inherent moral worthy and the idea compass of human since it presupposes the nature of human is good. therefore the moral-cultiv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which is able to rectify the hypothesis on human nature of the theory of common administration, affirms the morality of the civil-servant and dedicates to cultivate the virtue of civil-servant. confucianism of pre-qin dedicates to cultivate the idea political personality who is so perfect in self-cultivation that he should be the very k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ivil-servant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is to administrate affairs of state and to maintain the social stability which is the very mission of the idea political personality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therefore civil-serv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inherent harmony with the idea political personality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whose goal actually is pursued by civil-serv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moral-cultivation method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mainly is to cultivate the idea political personality,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virtue-cultivation of civil-serv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us in my paper, i want to avoid the improper phenomenon in civil-servants practical administration by virtue-cultivation of civil-servant, which rooted in the resource offered by the theory of the confucianism of pre-qin. ivmoreover, i hope my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can be helpfu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ics of administr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framework of my paper is following: in the first part, i firstly introduce what is the civil-servants virtue and what is its function as well as what is its elementary; then i describe the improper phenomenon in civil-servants practical administration and try to fi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of this phenomenon both from practice and theory; finally i conclude that the hypothesis on human nature of the theory of common administration which disregards moral worthy is the root reason of this phenomenon, and then i suggest that the civil-servants virtue-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should find its inherent theory resource from the moral-cultiv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in the second part, i systematically elaborate the moral-cultiv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from its basic, its goal as well as its training method; and then i point the identical places between civil-servants virtue-cultiv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moral-cultiv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from the hypothesis on human nature, the idea political personality and the matter of the moral-cultivation, which offer the theory basic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civil-servants virtue. in the last part, i give a minute suggestion on civil-servants virtue-cultivation in contemporary er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moral-cultivation theory of the confucianism of pre-qin. keywords: virtue of civil-servant; improper behavior; hypothesis on human nature of the theory; moral-cultiv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pre-qin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 引 言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公务员作为公共行政主体,并不是仅仅工具性地执行公务的行为者,更不是政治市场中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的政治官僚,而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因此,从理论上讲,公务员应全心全意运用手中的权力服务于公众,致力于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但是,在公务员的行政实践中,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道德失范现象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却大量涌现。因此,对公共行政主体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理论界探讨的热点。国内外对公共行政主体特别是针对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制度层面。从制度层面探讨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是受西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影响。在西方公共行政领域,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1确立了传统公共行政的范式,并构成了 20 世纪公共行政理论的主流。这一理论是以人性本恶的预设为前提的,因此,导致了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以权力制约权力、以制度控制权力的解决思路,希望以此降低追逐私利的个人滥用权力、侵害公共利益的可能性,认为公共利益的实现途径是制定详尽规则来设定行政主体的权力和限制其运用,在制度层面上对行政主体实行规范和控制。正是受这一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的影响,在面对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时,部分学者2从制度的层面进行分析,主张加强公务员行政制度建设,提出了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管理程序公开制度、完善公务员个人生活公开化制度、问责制、改革管理制度等,希望通过建立行政权力运行制约机制来规范我国公务员的行政行为。 第二,从经济层面。从经济层面探讨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是受以艾伦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3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作为行政主体的人性预设,认为作为行政主体的公务员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 ,在行政实践过程中,他们在政治市场上追求自身的最大效用。因此,公共选择理论从公私利益和谐观出发,强调实现公共部门激励兼容的必要性,由侧重规制的官僚制走向鼓励竞争、强调激励的市场模式,减少政府干预和引入市场竞争。在这种行政理论的影响下,我国部分学者4在分析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时,主张公共行政领域也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来加以改造,要求在公共行政行为中引入拟市场的竞争机制,并在公共行政的制度层面上对“经济人”行为加以确认。 第三,从法律层面。面对当前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部分学者5从法律的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对行政权力的运行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的监督制约是导致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的根源。因此,他们主张将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公务员行政行为的作为或不作为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公务员的行政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要求,其行为过程必须合于法定程序,同时一切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使这种责任法律 2化。也就是说通过强化公务员行政行为的外在约束来规范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以法律和行政法规支持和指导公务员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建设。 第四,从行政伦理学的层面。公共行政伦理学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的出现,开辟了对公共行政中道德失范现象研究的新视角。公共行政伦理学的本质在于追求公共行政过程的伦理价值及公共行政人员的道德完善。目前对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部分学者6从行政伦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从道德方面寻求原因,提出加强公务员的道德建设。 二、研究现状分析以及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现状分析以及研究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理论界对公务员行政实践行为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分别从经济、法律、制度、伦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剖析了公务员行政实践中出现道德失范的各种深层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极强的对策,对我国公务员的行政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从经济、制度、法律层面的研究都过分强调了理性制度的因素,而忽略了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道德性。从制度层面的研究,沿用了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一味强调公务员的“工具理性”和“非人格化”因素;从经济层面的分析,则沿用了公共选择理论,按照功利主义逻辑把公务员视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片面强调经济利益的激励机制;从法律层面的分析,则片面强调法制的强制性作用。可见,从经济、制度、法律层面对公务员行政行为的道德失范现象的研究都是基于对公务员消极的、悲观的角色定位,片面强调制度的强制作用,而完全忽略了公务员的德性、良知和自律,否定和限制了公务员的伦理自主性。因此,在现实的行政实践过程中,虽然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是公务员的道德失范现象却依然不断涌现。公共行政伦理的出现开辟了对公共行政中道德失范现象研究的新视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从经济、制度、法律层面上对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研究的不足。但是,从行政伦理学层面的分析,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现代公共行政伦理学的理论来研究我国当前的公务员道德失范现象,而忽略了传统儒学文化对我国行政人格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近年来,也有人7从我国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角度提出加强我国公务员的道德建设,但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多数只是面向现实,广泛地提出了一些道德建设主张,而很少从学术的层面构筑公务员德性修养的理论基础。 正是针对以上研究的不足,文章从现实和理论的层面上分析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寻求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根源。同时,认为公共行政理论仅从“实然”层面对人性做出的预设漠视了德性的价值才是导致我国公务员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源,因此,应寻求一种关注德性价值的理论为我国当代公务员的德性修养提供内在的理论资源,通过行政主体自身德性的提高,从根本上消除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而我国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理论从“实然”与“应然”的层面对人性做出预设,既对人性做出了善的肯定,又看到了人性恶的“实然”状态,因此,极为关注人性中的德性价值。所以,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关注德性价值的人性预设为基础,塑造了“内圣外王”的政治理 3想人格,围绕这一政治理想人格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体系,对我国当代公务员的德性修养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因此,文章立足于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德性修养进行理论研究,希望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来培养当前我国公务员的德性,以期真正提高我国行政主体的内在德性,从根源上消除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也在理论层面上为我国行政伦理学的建设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考。 三、研究框架 三、研究框架 文章分三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了公务员德性的内涵、功能及构成要素,指出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并从现实和理论根源上分析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认为行政主体内在德性的缺失以及行政理论漠视德性价值的人性预设是导致公务员行政实践中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源,从而提出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德性培养应回到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中寻求内在的理论资源。第二部分系统阐述了我国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的内容及其与当代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契合点,从人性论和哲学认识论的角度阐述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从最高理想、现实目标和理想境界三个层次介绍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理想追求;系统阐述了先秦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并从道德修养的人性预设、道德修养的理想追求以及道德修养实际所处理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与当代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契合点,从而为我国当前的公务员德性问题研究提供内在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则详细阐述在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务员德性修养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4第一章 我国公务员的德性问题 第一章 我国公务员的德性问题 第一节 公务员德性概述 一、公务员、德性及公务员德性的内涵 第一节 公务员德性概述 一、公务员、德性及公务员德性的内涵 (一)公务员的界定 “公务员”一词是外来语,最初译自英文的 civil servant(或 civil-service),在美国,公务员称为“政府雇员”(governmental employee)。在我国,2006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做出了规定: “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 8按照我国公务员法的这一规定,属于公务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依法履行公职。这里的法指的是广义的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履行公职是指依据职责从事公务活动。二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我国人员编制可分为行政、事业、企业、军事等编制,只有纳入行政编制的人员才称之为“公务员” 。三是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公务员是国家财政供养人员,但并不是所有财政供养人员都是公务员,如公立学校的教师等则不属于公务员范围。因此,公务员实际上即是公共行政学中的“行政人” 。 这里所讲的公务员,在外延上泛指国家公共行政机关中行使公共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所有工作人员;但在内涵上,公务员并不是仅仅工具性地执行公务的行为者,也不是政治市场中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的政治官僚,而是具有道德主体性的公共行政人。也就是说从公共行政伦理学的角度来看, “公务员”概念在其内涵上承认公共行政领域中价值、道德等要素的存在及其对公共行政的作用和影响,着力开发公务员作为行政主体的德性要素,并以之作为其进行价值选择、承担伦理责任的依据。 (二)德性的内涵 德性,是伦理学中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古希腊文明中,德性(aretee)就已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了。在荷马史诗中,德性用于指称任何种类的优点,比如跑得快的人就展示了他的脚的德性(伊利亚特)。这是德性最初的“含义”,在这里德性没有专门的伦理学上的意义。到了亚里士多德,德性在广义上指使某种“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例如眼睛的德性,就不但使眼睛明亮,还要使它的功能良好(眼睛的德性,就意味着视力敏锐)”9;在狭义上,德性指的是“被称赞的品质” 10,如勇敢、正义、友爱、节制等品质。德性开始具有了专门的伦理学上的意义,亚里士多德以德性为核心建构了一个德性伦理学体系,开创了西方德性伦理学。到了当代,麦金太尔则明确提出应向德性伦理回归11。 从中国哲学史来看,“德性”一词,始见于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12强调的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这是儒家最早提出的“德性”一词。道家对德性的理解则可见于庄子天地的“物得以生谓之德”13,这就意味着由道而获得具体规定,它 5构成了事物发展的现实根据。当代新儒家则认为德性是一种善的品质,这种善的品质是内存于人的内心之中的,并通过人格的形式表现在人的整体精神之中,体现的是人的较稳定的整体精神状态。因此,德性作为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具有抵御各种诱惑的力量。14 可见,德性就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准则的优良品质。 一个有德性的人, 是已经把他所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内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把他自身同他的责任义务一体化为同一的存在,成为其社会生命的基本内容。 (三)公务员德性的内涵 公务员德性是指公务员作为国家公共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所应具备的相应的优秀品质。公务员的德性是其参与公共行政,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公务员德性是一个有着特殊涵义的概念,它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性。正如麦金太尔所认为的,德性作为一种人类品质,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并且通过德性的实践我们才能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15因此,公务员只能通过具体的公共行政行为才能形成稳定的公务员德性,也只有通过具体的公共行政实践才能体现公务员德性的价值。 总之,公共行政行为作为一种实践,是一种德性实践。而德性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品格,它有着如何确证自身的问题即化德性为德行的问题,体现出强烈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公务员的德性要求其将德性贯穿于公共行政过程中,将之渗透到公共行政生活的各个领域,参照公务员德性标准来界定和处理其与公共行政过程和实践中的其他人和事的关系,并根据德性要求裁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公正、合理。 二、公务员德性的功能 二、公务员德性的功能 公务员的德性塑造着一个公共行政体系中的公共行政人格,并支配着公共行政人的行为趋向。因此,在公务员的行政实践过程中,德性作为公共行政的基本资源具有如下的基本功能: (一)导向功能 公务员德性以“应当”的指令指导着公务员的行政实践活动。公务员德性的“应当”以公共行政要求、公共行政理想的形式出现,具体表现为公共领域中的秩序、要求、原则和理念,为公务员的行政实践指明方向,具有公共行政导向的功能。因此,公务员德性以“应当”的指令把客观精神力量转化为公务员的行政习惯,积淀为公务员的心理结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其价值追求和活动目的。 (二)自律功能 一方面,公务员德性是公务员自觉地把公共行政价值和道德信仰内化于心中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自觉性。因此,这种由主体自身的“自觉性”、“内化性”所形成的公务员德性可以使公务员在公共行政实践中,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能够在利益冲突的道德困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自觉地维护公共利益和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公务员德性又可以内化为公务员内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对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起 6着自觉的规定性作用。 具体表现为在行政实践中规定着公务员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并规定着公务员如何运用公共权力、如何处理人我关系等。 (三)激励功能 公务员的德性引导并规定着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朝着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社会秩序、捍卫公民权利的方向行进。这样的公共行政行为必然会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和赞赏,使公众形成正确的善恶评价标准;而公务员也会因此培育出慕正厌邪、扬善抑恶的道德情感,从而在公共行政实践中激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创造性。 这种德性的力量是公务员最宝贵的财富, 为公共行政组织提高管理效益和服务水平,实现既定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公共行政的发展提供力量源泉。 三、公务员德性的构成要素 三、公务员德性的构成要素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德性理论,德性的形成来自于习惯,来自于品质相同的实现活动;“按照德性生成的东西第一,他必须有所知;其次,他必须有所选择,并因其自身而选择;第三,在行动,他必须勉力地坚持到底。 ” 16由此可见,公务员的德性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等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一)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公务员德性的主导方面,是德性形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要生成德性,必须要先有所知,才能避免由于“普遍无知”所造成的道德选择上的恶, 构成确确实实的道德上的恶。 公务员只有对行政道德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才能知道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从而才能在行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因此,对公务员行政道德的认知是公务员德性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它可以促使公务员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行政道德要求,并形成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行政道德观念,从而在具体的行政实践过程中正确区分善恶是非,自觉抵制和克服不道德的行为,选择正确的行政方向,做到勤政廉洁。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是道德主体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体现的是道德主体对道德理想、道德构建的向往之情。公务员在具体的行政实践过程中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就会产生爱憎、好恶等情感和激情。因此,正是由于公务员德性中的道德情感要素,才使得公务员具有了善恶自分、 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 这种道德情感使公务员培养出与权力相关的高度正义感,培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怀,形成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心以及廉洁行政、勤政为民的“政治良心” ,形成廉洁奉公的内在动力。 (三)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时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毅力和能力。意志有强弱之分,坚强的道德意志是构成公务员德性的决定性内容。意志独立、自主、自由是德性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真正标志,正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17。公务员德性中的道德意志使公务员在公共行政实践中坚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意志,赋予公务员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使其在行政实践过程中能有效地克服自我内心和外在环境两方面的阻力,更好地履行廉洁奉公的行政道德义务。 (四)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指道德主体对某种道德理想炽热而真诚的信仰。具体而言,公务员的道德信念是指公务员希望通过其行政实践活动所实现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道德信念是公务员对自身所承担的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是公务员内在精神力量的统帅。如果只依靠外在的规定来强化公务员的责任,而不发挥其内在信念的作用,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可能地回避这种责任。因此,道德信念是使公务员在行政实践过程中坚持道德自律的内在动力,是公务员坚持廉洁奉公的精神支柱。 (五)道德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道德主体在某种道德心理的支配下所形成的定型化、自主化的行为。良好的从政道德习惯是公务员德性的客观内容所在,而最为理想的从政道德习惯就是孔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但是这种道德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公务员的道德习惯是公务员在一定的道德模式支配之下坚持从日常行政的点滴入手,才能使其行政行为逐渐定型化、自觉化,从而成为公务员自觉自愿的行为方式。 由以上公务员德性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公务员德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公务员德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他律”向“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公务员在行政实践过程中的道德自律是公务员德性形成的重要标志。只有真正培养了内在德性,能够驾驭自我,公务员才能在行政实践中更好地履行参与公共行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职责。 第二节 我国公务员的德性问题 一、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第二节 我国公务员的德性问题 一、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 公务员作为公共行政主体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执掌着由公民直接或间接授予的公共权力。从理论上讲,公务员应全心全意运用手中的权力服务于公众,致力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但是,在公务员的行政实践中却出现了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等道德失范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一)在道德认知上, “官本位”意识增强 在公务员的行政实践中, 出现了用权力大小来衡量人的价值以及利用权力实现人生价值的现象,从而在公务员的道德认知上形成了“官本位”意识,淡化了“民本位”观念。在这种错误的道德认知的指导下,不少公务员张扬个人本位,崇拜乃至迷恋权力,在具体的行政实践中轻则不讲原则、贪图享受,重则玩弄权术、以权谋私甚至巧取豪夺;在行政实践中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造成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8(二)在道德情感上,缺乏为公众服务的道德情怀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这可谓是一种政治常识。但是在当今我国公务员的行政实践中,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一些公务员开始心理失衡了,公仆意识逐渐淡化,失去了为公众服务的道德情怀,甚至由“公仆”变成了“主人” 。 他们大搞特权主义,处处显示高人一等的优越性,贪赃枉法,压制民主,打击报复。 (三)在道德意志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 在公务员的行政实践中,公务员的德性具体表现为克服困难和抵制私心杂念的毅力和能力,体现为一种坚韧不拔的坚强意志。但是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增长、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我国公务员的行政实践中,部分公务员在权力关、金钱关、色情关、亲情关上却不能坚定信念,不能自觉抵制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走向的腐败堕落。 (四)在道德信念上,缺少对公众负责的责任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公务员的行政道德义务,只有把这种道德义务内化为内心的真诚信仰,才能激起公务员行政行为的强烈正义感和荣辱感,公务员在行政实践中的道德行为也才能因此而变得更自觉、更持久。但是在我国公务员的行政实践中,却出现了玩忽职守、互相推诿、弄虚作假、瞒上欺下的现象。 (五)在道德习惯上,缺乏自觉的行政行为习惯 公务员的道德习惯,是要从日常行政的点滴入手,从而使道德行政行为逐渐定型化、自觉化,成为公务员自觉自愿的行为方式。然而在我国公务员的日常公务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与行政道德规范要求不相符合的不良习惯,如待人接物不热忱甚至态度蛮横,处理公务散漫拖沓,处事决策不科学等等。这些不良的道德习惯,轻则影响公务员自身的形象,重则影响党和政府的信誉和威望,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热爱,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 二、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现实原因分析 二、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现实原因分析 我国公务员在行政实践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现实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行政实践中的利益冲突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二元分离,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离开来。 公务员在公共领域中行使公共权力时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作为个体的人,他有私人权利和个人利益的要求;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他又代表着公共利益。虽然公务员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私人利益之间存在一致性,即公共利益的实现是私人利益存在的前提,私人利益的总和构成公共利益。但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是两种性质各异的利益。因此,在现实中有时维护公共利益可能会暂时损害私人利益,追求私人利益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而人是一系列价值观、欲望动机和利益的综合体,具有一 9种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和动机,因此,享有行使公共权力的特殊权利的公务员在行政实践中便获得了为个人利益而滥用权力资源的机会。因此,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面临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时 ,一旦失去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其手中的权力往往会成其谋取私利的政治资源。当前我国行政实践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便是公务员在面临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冲突时缺乏内在的道德约束所致,从而凸显了我国公务员内在德性的缺失。 (二)行政实践中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判断、 自行选择和自行决定以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它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行为时享有的权力。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使公务员作为公共行政主体和道德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有利于公务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日常行政事务,从而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公务员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谋求个人利益的危险,从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沦为了公务员的一种个人资源,导致行政权力的异化,使公共利益遭到践踏。另外,行政自由裁量权对行政相对人来说,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行政相对人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利益,也会不惜利用各种手段贿赂公务员,从而也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行为的腐败。 公务员对于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法律只设定某种原则性的要求,并没有设定具体的实现手段。因此,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求公务员具有分析、判断具体情景的能力,具有对行为后果进行预测、评价和判别的能力,能够比较各种冲突性的善,审视各种价值理论,决定以何种理论原则作为行动指南,采取何种手段和途径等等。这就需要公务员具备内在的德性修养,充分发挥德性对行政实践的导向功能和自律功能,否则,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将不可避免。 (三)行政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在公务员的行政实践过程中,公务员所面临的行政选择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道德的与不道德的行为之间进行选择,对于这种选择,稍微有点道德良知的公务员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另一种是在善与善之间的选择也就是在各种行政道德价值之间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之下公务员就往往会处于价值选择的伦理困境之中。在行政实践中,公务员常常会处于这种两难的伦理困境中。他们必须在各种相互冲突的行政道德价值中做出选择,而这种选择不是简单的善恶之间的选择, 而是在多种善之间、 多重义务或责任之间的伦理抉择。因此,这种伦理抉择既是对公务员理智和良知的考验,也是对其能力与德性的挑战。然而在我国公务员的行政实践中,由于道德理性力量的缺乏,在面临冲突的价值选择时往往出现舍大善择从小善进而弃善从恶的现象,导致公共行政效率低下,玷污了公共行政精神和公务员形象,也损害了公民的正当权益。因此,在面对伦理价值困境的选择时,公务员尤为需要内在的德性修养来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10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存在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客观存在以及行政实践中的伦理困境是导致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的现实原因。而要从根本上克服公务员行政实践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内求于公务员自身的道德约束,充分发挥公务员德性在公务员行政实践过程中的导向、自律和激励功能。 三、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理论根源 三、我国公务员道德失范的理论根源 从深层的理论层面上看,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根源于公共行政理论中的人性预设。人性预设是指在构建科学理论时对人的本质特征以及行为倾向的一种设定,这种对人性的设定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之一。在政治学上对人性有善、恶两种不同的预设,在经济学上则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石。公共行政学的人性理论则借用了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人性预设。 (一)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人性恶与规制理论 传统公共行政学主要沿用了政治学中的人性本恶的预设。 这种预设把利己排他的 “恶”作为人性的本质属性,根据这种恶的人性预设,他们认为公私利益是截然对立的,对私利的追求必然会妨碍公共利益的实现。这种人性本恶的预设导致了在西方政治传统中,企图通过权力制约权力、制度控制权力的思路来降低个人滥用权力、侵害公共利益的可能性。在公共行政领域,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确立了传统公共行政的范式,并构成了 20 世纪公共行政理论的主流。根据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作为公共利益代理人的行政主体都有着利己排他的恶的本性倾向,有着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行为冲动。因此,他们在面临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时,往往会选择忠实于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损害了公共利益。因此,传统公共行政模式认为要实现公共利益,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制定详尽的规则来设定行政主体的权力并限制其对权力的运用。也就是说,在规范层面上对行政主体实行规范和控制,以限制其对私人利益的追求,从而尽可能降低“恶”的人性倾向损害公共利益的可能性。 基于人性恶而强调规制的官僚制理论,提供了其技术化和形式化的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却是以对人的否定为基础的。根据官僚制理论,每个人都只是依规章制度执行公务的“工具人” ,人的个性受到了严重扭曲,人的感情和道德价值都遭到了彻底的否定。因此,即使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以强调规制的官僚制组织为核心能够实现行政的公正、精确和高效率,但是这种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却抹煞了行政主体本应承担的更为广泛的管理以及决策的角色,其重心只是在于如何避免犯错,只是一种消极的控制形式。所以,这种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效率与责任、集权与分权的冲突,滥用权力的各种腐败行为所导致的公共权力的异化问题等。当前我国公务员行政实践过程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究其深层原因与这种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忽略人的道德价值,片面实施规制,只把人设定为执行意志、政策和命令的工具的理论有着内在的相关性。 11(二)公共选择派的政治“经济人”假设与激励兼容理论 (二)公共选择派的政治“经济人”假设与激励兼容理论 对人性的“经济人”预设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石。 “经济人”的思想是由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最先表述的,而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则是由 19 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所谓“经济人” ,指的是在经济学中把人设定为理性的人,这种理性的人能够在其行为过程中通过成本-收益的计算或趋利避害的原则做出最优选择。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人”就是把人设定为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