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正义》中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正义》中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正义》中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正义》中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正义》中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摘 要要 用同义词训释词义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词义训释方法, 这种训释建立在对同义词研究 的基础上,是同义词研究的滥觞。古代许多训诂著作的词义训释中包含了古人对同义词 的研究。 论语正义这部训诂著作探讨了词语的同义现象,只是分布零散。本文把论 语正义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并归纳刘宝楠的同义词观和 研究同义词的得失。 全文共分五章:1绪论。简略地交代选题缘起以及论语正义的研究现状。2简 介刘宝楠及论语正义 。3阐述刘宝楠对同义词研究成果的继承。4着重探讨论 语正义中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包括“义”与“训”的研究、同义词与一词多形的 研究、确定同义词的方式以及同义词的辨别。5总结刘宝楠的同义词观及研究同义词 的成就与不足。 笔者把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作为全文的重点。在对文本中零散的同义词语料整 理、归纳、分类的基础上,系统详细地结合用例阐述了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 关键词: 论语正义 训释 同义词 iv abstract using synonym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explain meanings of words in ancient times, based on bases of synonymous study.this method is the beginning of synonymous study. ancient exegetical works included in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ynonyms of the ancients.lun yu zheng yi -a book about exegesis explor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ynonymous, but the content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parts. this thesis takes lun yu zheng yi as the object of study, which focused on liu baonan s study on synonyms of the exegesis ,then summary of liu baonans concept on the study of the phenomenon of synonyms together with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failur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1. introduction. a brief account of the origins of the subject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lun yu zheng yi . 2. introduction about liu baonan as well as the book lun yu zheng yi . 3. the thesis set forth liu baonan s study on synonyms which absorbe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our predecessors.4.it focuses on lius study of synonyms in lun yu zheng yi , including study of “meaning”andexegesis , study of synonyms and the same word different form, the way of determining synonyms as well as the distinction of synonyms . 5. summary of liu baonans concept on the study of synonyms together with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failures. the thesis put the emphasis on liu baonans study on synonyms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book. after categorizing and integrating of the scattered synonyms in lun yu zheng yi together with systematic of detailed cases elaborated liu baonan s research of synonyms. key words: lun yun zheng yi exegesis synonym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 论语正义训释中的同义词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1 绪论绪论 1.1 选题缘起 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是论语注疏的集大成者。 论语正义词义训释中 包含了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 刘宝楠研究同义词的得失以及他的同义词观可以为研究 古汉语同义词提供宝贵的经验。 这本书的语言学价值决定了它完全可以作为古汉语同义 词研究的对象。 近几十年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古 代许多训诂著作对同义词都有一定的研究, 而目前仅仅把字辞书性质的训诂著作或对它 们的注疏作为研究同义词的重点对象,如尔雅 、 广雅 、 说文解字 、 释名 、 方 言 、 说文解字注 、 广雅疏证 。其实一些非字辞书性质的训诂著作对同义词也有一 定的探讨,如:黄金贵在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中提出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等著 作中首次使用“散文”和“对文”辨析同义词。清代绍晋涵在尔雅正义中运用“对 文言之” 、 “散文言之”辨析同义词。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中也有大量研究同义词的内 容,只是分布零散。由此说明一些非字辞书性质的训诂著作也有同义词研究的价值,我 们必须全面系统地考察古代训诂著作中研究同义词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古代同 义词的研究概况,如实地反映古代同义词研究的发展脉络和演变情况。 本文把论语正义中刘宝楠对同义词的辨释作为研究对象,描述刘宝楠对同义词 的研究,探讨他研究同义词的方法,归纳他的同义词观和研究得失。期望能为当前的古 汉语同义词研究提供一点借鉴。 1.2论语正义的研究现状 论语 是先秦儒家经典著作, 记载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 语正义是论语注疏的集大成者。当前论语正义的学术研究已经初步展开:专 书研究有台湾杨菁的刘宝楠论语正义研究 、刘文兴的清刘楚桢先生宝楠年谱 、 邱培成的硕士论文刘宝楠论语正义研究 、庄小蕾的硕士论文刘宝楠论语正 义研究 、萧刚的硕士论文刘宝楠论语正义训诂研究 ;另外还有为数不多的单 篇学术论文,如:杨菁的刘宝楠论语正义的注疏方法及其特色 、陆晓华的论 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训诂方法及特点 、班吉庆的刘宝楠论语正义征引说文 解字略论 。这些文章主要探讨刘宝楠训释的特色、训释的优劣、考据名物的成就、 对汉宋学者解经的态度、 论语正义的思想内涵体系及其时代意义。 2 论语正义词义训释中隐含了刘宝楠研究古汉语同义词的体系。近年来只有杨林 清发表的单篇论文 论语正义中的同义词的求同与辨异 ,首次把论语正义训释 中的同义词作为研究对象, 粗略地探讨了训释中的同义词的显示方法以及同义词的区别 特征。 论语正义训释中的同义词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 2 刘宝楠及论语正义简介 2 刘宝楠及论语正义简介 论语正义署名是清代刘宝楠,实为刘宝楠及其次子刘恭冕合著。这部训诂著作 是刘宝楠、刘恭冕历时三十八年完成的。全书共24卷,前17卷是刘宝楠撰写的,后7卷 是刘恭冕续撰的。 刘宝楠(1791-1855),清代乾嘉年代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字楚桢,号念楼,小 字窦十,祖籍扬州,后迁居宝应。其父刘履恂(1738-1795)是乾隆五十一年举人, 曾任国子监典簿,据刘宝楠撰写的刘氏清芬集记载,刘履恂著有秋槎札记 和义迹山房诗钞 。刘宝楠五岁丧父,早年由其母乔氏亲授经书,后师从叔父刘 台拱(1751-1805)研治汉学。刘台拱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的汉学家,曾与朱筠、成 晋芳、戴震、绍晋涵、任大椿和王念孙等人稽经考古,留下了很多著作。江藩称 刘台拱“学问淹通,尤邃于经,解经专主训诂” 。 1段玉裁每谓刘台拱“潜心三礼, 吾所不如” 。 2刘宝楠自幼受刘台拱的熏陶,经学积淀深厚。赵尔巽称刘台拱“自 天文律吕至于声音文字,无不该贯。其于汉宋诸儒之说,不专一家,而惟是之求” , 3刘宝楠深受刘台拱“唯是之求”治学态度的影响,为后来严谨治学奠定了基础。 刘宝楠一生著作颇多,据刘文兴先生清刘楚桢先生宝楠年谱考证,已刊行的 著作除了论语正义 ,还有释谷 (四卷) 、 汉石例 (六卷) 、 宝应图经 (六 卷) 、 胜朝殉扬录 (三卷) 、 文安堤工録 (六卷) 、 愈愚录 (六卷) 、 宝应刘氏 清芬集 (十卷) ,共计八种。其中, 论语正义广为人知,是他的代表作。此外尚未 刊行的著作共计六种: 念楼集 、 念楼外集 、 宝应文征 、 愈愚续录 、 宝应诗事 、 清芬别录 。此外还有许多尚未刊行草稿本,如毛诗注疏长编 、 毛诗正义长编 、 毛诗学 、 礼记注疏长编 。总之,刘宝楠不仅对经学和名物有深入研究, 而且在石 刻、方志、历史、诗词文章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刘恭冕,字叔俛,光绪五年举人。自幼学习毛诗,通经训,崇尚汉学,续撰论语 正义 , 并厘定付梓。 此外还曾校注李贻德的 春秋贾服注辑述 , 晚年研治 公羊春秋 , 并纠正了何劭公的许多谬说。 著有 论语正义补 、 何休论语注训述 和 广经室文钞 。 据刘恭冕在论语正义后叙中记载,刘宝楠起初致力于毛诗郑礼的研究, 道光八年与刘文淇、梅植之、包慎言、柳兴恩和陈立相约“各治一经,加以疏证” , 4 4刘宝楠发策得论语 。皇侃的论语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都是对何晏论 语集解的疏证(文本中标为注) 。刘宝楠认为皇邢疏证芜陋,于是搜集汉宋及近 世诸家之说,仿照焦循的孟子正义的体例撰写论语正义 。后因官事繁忙没 有完成,命次子刘恭冕续撰了剩余部分。 论语正义中不仅征引了刘履恂秋槎 札记 、刘台拱的论语骈枝和经传小记 ,还征引了刘宝树(刘宝楠的长兄) 的经传说略 。其实刘宝楠早年对论语就有深入研究,现存的手稿有: 论 语注疏 、 论语注 、抄本论语正义补和批校论语孔注证伪 。 5论语正 义凝聚了刘氏三代的心血。 新加坡老悦强在刘宝楠中所见的宋学中提出论语正义大 约草创于道光末年,成书于同治初年。可是刘恭冕撰刘君恭甫家传云:“训导 君(文淇)初与友朋为著书之约。而先君子得论语 。先君子所作疏 ,已 及大半,授冕续成之。光绪初梓成。 ” 6台湾陈鸿森先生根据论语正义征引的 戴望的论语注和俞樾的群经评议等注疏的刊刻时间,推测论语正义 首次刊刻不应在同治五年,而应在光绪初年。但是目前见到的论语正义最早 的刻本是标示“清同治五年”的初刻本,学者们也大都认为这是最早的刻本。除 了标示“清同治五年”刻本外,还有四部备要本、 万有文库本、 诸子集 成本、 国学基本业书本,这些版本都是根据清同治五年的初刻本翻版或排印 的。1990 年 3 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了高流水先生点校的论语正义一书,此 点校本对论语正义引文的错误,多所纠正,并作了校勘记。 本文以高流水点校的论语正义 (中华书局出版)为底本,将全面系统地探 讨刘氏父子对同义词的研究。书的前十七卷是刘宝楠撰写的,在这些部分中刘宝 楠对同义词研究的格式、方法等已经定型。另外从全书研究的同义词数量上考察, 刘恭冕续撰部分研究的同义词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沿用了前面的研究格式和方法。 所以书中虽然有刘恭冕对同义词的研究,但是从整体上看全书体现的是刘宝楠对 同义词的认识。 5 3 刘宝楠对同义词研究成果的继承 3 刘宝楠对同义词研究成果的继承 我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语言中的同义现象,目前认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代表 了古代同义词辨析的最高水平。符淮青在词的释义中曾提到用同义和近义词注释是 我国古籍注解和古代辞书早就运用的。 7蒋绍愚先生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提到对同 义词的辨析是古代训诂学的重要成就8,只是很多同义词辨析散见于训诂著作中。刘宝 楠在论语正义中的同义词研究,继承了古代包括清代的同义词研究成果:不仅保留 了其他著作中大量的同义词辨释,而且沿用了已有的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可以说论语 正义体现了古人对同义词的认识。 3.1 保留了大量古人辨释同义词的内容 论语正义中保留了大量古人辨释同义词的内容。为了准确地训释词义,刘氏在 论语正义中征引了大量的典籍碑刻。据萧刚在刘宝楠论语正义训诂研究中 统计,全书征引的典籍碑刻上自先秦下至清代,达829种。征引的语料中包含了一些文 献中的同义词辨释。 1.论语正义保留了古代一些字辞书以及对它们的注疏中的同义词辨释。如尔 雅 、 方言 、 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是我国研究古汉语同义词的重要文献。 尔 雅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语词意义的训诂专著,采用“同义为训”系联同义词。 方言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汇集古代方言的辞书,既用今言释古语,又用通语释方言,辨 析了大量的同义词。 说文解字中也有很多互相训释的同义词。 说文解字注中辨析 了大量的同义词。刘宝楠大量征引这些著作中的同义词辨释。如: (1) “ 诵习者, 说文解字 : 讽:诵也。诵:讽也。 周官大司乐注 : 倍 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讽 、 诵皆是口习,故此注言诵习也。 ” 论语正义卷 一 刘宝楠征引说文解字和周官大司乐注 ,保留了许慎和郑玄对“讽”和 “诵”辨释。 (2) “ 尔雅释草云:木谓之荣,草谓之华 。此唐棣是木,亦言华者, 散文可通称也。 ” 论语正义卷十 刘宝楠征引尔雅释草 ,保留了古人对“荣” 、 “华”的辨析。 (3)“ 方言 :盾, 自关而东, 或谓之瞂, 或谓之干, 关西谓之盾。 ”论语正义卷 6 十九 刘恭冕征引方言 ,保留了扬雄对“瞂” 、 “干” 、 “盾”的辨析。 (4) “段氏玉裁注云: 述其实则曰殺,正其名则曰弑。故或言弑或言殺。 此则弒、殺两通。 ” 论语正义卷六 刘宝楠征引说文解字注 ,保留了段玉裁对“弒” 、 “殺”的辨析。 2.论语正义保留了论语注疏和其他文献中的同义词辨析。如: (1) “郑注云: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 论语正义卷一 刘宝楠征引郑玄的论语注 ,保留了他对“朋” 、 “友的辨析。 (2) “ 周官疾医 : 死终则各书其所以。 郑注:老死曰终。 礼记檀弓云:君子 曰终,小人曰死。 此对文异称。 ” 论语正义卷一 刘宝楠征引礼记檀弓 ,保留了先秦时期古人对“终” 、 “死”的辨析。 (3) “ 诗公刘传 :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礼杂记注 : 言,言己事, 为人说为语。 是言 、 语义别,此文互见之也。 ” 论语正义卷十三 刘宝楠征引诗公刘传和礼杂记注 ,保留了古人对“言” 、 “语”的 辨析。 (4) “ 礼玉藻 : 纩为繭,缊为袍。 ” 论语正义卷十 刘宝楠征引礼玉藻 ,保留了古人对“繭” 、 “袍”的辨析。 3.2 继承了已有的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论语正义继承了已有的辨析同义词的方法,主要表现在沿用已有的同义词辨析 术语。 1.沿用“曰” 、 “为” 、 “谓之” 据较早记载,先秦文献中已经出现了同义词辨析,并且经常使用“曰” 、 “为” 、 “谓 之”等训诂术语来辨析同义词。如: 左传宣公十六年 : “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 灾。 ” 论语正义多沿用“曰” 、 “谓之”等术语辨析同义词,如: (1) “行曰商,止曰贾。 ” 论语正义卷十 (2) “主人酌酒进宾,谓之献,宾饮毕,酌酒以进主人,谓之酢;主人饮毕,复自饮 而后酌以劝宾,谓之酬。 ” 论语正义卷四 上述例子表明刘宝楠分别沿用“曰”辨析“商” 、 “贾” ;沿用“谓之”辨析“献” 、 “酢” 、 “酬” ,反映了先秦时期运用训诂术语辨析同义词的原貌。 7 2. 沿用“散文” 、 “散言” 、 “对文” 黄金贵在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提出: “到了唐代,出现了同义词辨异的专门术 语散文、对文等词语,它还是在儒家经典的注疏中产生。首先使用的就是孔颖达等 的五经正义 。 ” 9如乐记注 : “ 杂比曰音,单出曰声。 对文则别,散文则可 以通。 ” 10辨析同义词术语的出现, 标志着唐代对同义词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论 语正义沿用“散文”和“对文”辨析同义词: “散文”共出现 i5 次, “散言”出现 1 次。 “对文”共出现 18 次。 3.沿用“通言” 、 “浑言” 、 “统言” 、 “析言” 清代对同义词的研究超过了前代水平。 清代之前的训诂长于求同,疏于辨异,清代的 训诂兼顾辨异与求同。绍晋涵在尔雅正义中把“对文则别,散文则可以通”增字改 为“对文(或分)言之,散文(或通言)言之。 ”在论语正义辨析同义词中, “通言” 出现 3 次, “散言”出现 1 次。目前认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首次使用了“浑言” 、 “析言”辨析同义词,并对同义词“同”与“异”的现象做了较为科学的概括。 说文 解字注中辨析同义词的术语在论语正义中也有体现: “浑言”共出现 5 次, “统言” 共出现 8 次, “析言”共出现 2 次。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除了沿用已有的同义词辨析术语,还沿用了尔雅 “一 义相同”的系联标准来确定同义词。虽然有的学者认为尔雅中有些同义聚合的词义 保留是异训同条,有的是随文释义,但是尔雅创制的以“一义相同”确定同义词的 标准至今为人推崇。刘宝楠确定同义词时就沿用了这个标准。 总之, 刘宝楠在 论语正义 中继承了古代包括清代对同义词的研究成果。 研究 论 语正义训释中的同义词,可以大致了解古人对同义词研究的概况。 8 4 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 4 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 刘宝楠对同义词的研究,既继承了古代学者对同义词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又力求扬 长避短,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研究同义词的方法和观念。 论语的注疏很多,为人所熟知的主要有三国时期何晏的论语集解 、南北朝 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 、宋代邢昺的论语注疏 、宋朝朱熹的论语集注和刘宝楠 的论语正义 。作为训诂著作, 论语正义除了打破“疏不破注” ,训释的侧重点和 完善程度与其他注疏有少许的差异,在训诂学其他方面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与这些注疏 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在论语正义中刘宝楠深化了语义研究,特别是深化了同义 词研究。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充分借鉴已有的文献,吸收同义词的研究成果,丰富 了研究同义词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继续深入探讨词的同义现象,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 的研究同义词的隐性体系,全面地展现了清人研究同义词的方法和观念。 4.1 “义”与“训”的研究 刘宝楠能够正确认识“义” 、 “训”的概念所指,这是他运用训诂材料中的义训正确 系联同义词的保证。 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中说过: “我们固然要依靠训诂材料来探索古代词义, 但又不可以训代义,不可简单地把同训都看作同义。 ” 11这里的“义”指的是词的储存 义(又称为常规义) , “同义”指的是同义词; “训”在这里理解为对使用义的训释, “同 训”则指用同一词语训释不同词语或用不同词语训释相同词语的方法。本文只讨论文本 中“训”指代义训的情况。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即使是义训关系,训释中的使用义仍然比 较复杂,因此不能依据训释的异同随意断定异词的同义关系。刘宝楠在论语正义的 同义词研究中,大体上已经认识到同义词与“训”有密切关系,同训不等于同义,并自 觉运用这一思想指导同义词的系联,这是符合利用义训系联同义词的原理的。 正确认识同义词与“训”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义”与“训”的关系,这涉及到 对语境的认识。 在近现代语言研究中, 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研究词义离不开语境。 在国外, 语境研究发端于伦敦功能学派,它的创始人是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里诺斯基。1923 年他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首次提出“语境”的概念,并说明“语境”是理解语言必 不可少的条件。其实在我国传统的训诂学研究中,语境研究的渊源很早,我国传统的语 言学研究非常重视语境与词义的研究。汉代的尔雅 、 方言这两部通释语词意义的 9 训诂著作汇集了大量的古书注解。 清代段玉裁在 说文解字注 中提到词义 “随文解之” ,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的训释中已经认识到词义分为储存义和使用义,语境影响词义, 使词义由储存状态转化为使用状态,处于使用状态的词义有时会产生变异。 1.使用“义同” 、 “同义”等标注同义词 在论语正义同义词的研究中,刘宝楠使用了比较规范的术语标注同义词,多用 “义同” 、 “同义”之类的术语来显示常规同义关系。其中“某某义同”共出现 43 次, “某 与某义同”共出现 32 次, “某某同义”共出现 10 次。如: (1)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论语子罕 正义案: “ 汉沛相范君墓碣 : 茂而不实,颜氏暴颠。 茂、秀同义。唐玄宗颜 子赞 : 秀而不实,得无恸焉。 汉唐人说皆如此。 ” 论语正义卷十 (2) “子张问崇德辨惑。 ” 论语颜渊 ( 注 : “孔曰: 辨,别也。 ” ) “ 辨,别也。 亦常训。 说文 : 辨,判也。 判、别义同。 ” 论语正义卷十五 (3)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论语宪问 “可以为仁矣,矣与乎同义” 。 论语正义卷十七 在上面的例句中, “茂”与“秀” , “判”与“别” , “矣”与“乎”都构成了常规同 义关系。刘宝楠依次使用“某某同义” 、 “某某义同”和“某与某同义”来标识同义词, 这里的“同义”指的都是词的储存义有相同之处。可见刘宝楠在同义词的研究中已经贯 彻了“义”指代词的储存义这一概念。 2.认识到了“训”的概念所指 从论语正义的训释中,可以发现刘宝楠已经认识到“训”的概念所指, “训” 在训诂材料中多指对使用义的训释。 文本中多使用 “义合” 、 “异义训同” 、 “解谊同” 、 “引 申之义”等术语标明对使用义的文意训释。符淮青在词的释义中曾提出: “词义在 运用中会发生变化的,词的固定义有时会因为具体的运用产生临时意义的。 ” 12刘宝楠 早就认识到在具体训释中有些词义会发生临时变异,并在论语正义同义词的研究中 自觉地排除了临时变义,较准确地系联了同义词。 3.在实践中区分了词的使用义与储存义 刘宝楠在实践中区分了词的使用义与储存义, 这是运用训诂材料中的义训正确系联 同义词的前提。刘宝楠在对词义的训释中,常使用“引申之义” 、 “常训”等术语区别词 的使用义和储存义。在论语正义卷一中“引申之义”出现 3 次, “常训”出现 3 10 次。如: (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论语正义学而 (注: “本,基也。基立而后 可大成。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大成。 ” ) “训生为成 ,此引申之义。 ” 论语正义卷一 “生”训“成” ,成就的意思, “生”没有“成就”的储存义,刘宝楠注明“引申之 义”说明这是对“生”的使用义的文意训释。 (2)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 论语正义学而 “ 诗天保传 : 固,坚也。 亦常训。 ” 论语正义卷一 “固”在古汉语中的储存义项之一为“坚固” ,刘宝楠在这里引诗天保传 “固, 坚也” ,并注明“亦常训” ,说明“坚”是对“固”的储存义的训释。 4.认识到词的使用义与储存义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 在论语正义中,刘宝楠已经认识到词的使用义与储存义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 一般情况下保持相同,但并不是在任何语境中都能保持相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体 现: (1)注意到同一词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保持使用义与储存义相同,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 说文 : 习,鸟数飞也。 引申为凡重习、学习之义。 吕览审己注 : 习, 学也。 下章传不习乎 ,训义亦同。 ” 论语正义卷一 “习”的词义,在本章“学而时习之”和下章“传不习乎”两种语境中使用义都没 有发生变化,和储存义保持一致,都是“重习、学习”的意思,所以刘宝楠云“训义亦 同” 。 (2)注意到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义与储存义不同的现象。如: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 论语子路 “ 硁硁 ,坚确之意。小人赋性愚固,故有此貌。下篇鄙哉硁硁乎 ,异义训同” 。 论语正义卷十六 参照原文,这里的“异义训同”指的是“硁”在说文和释名中训释相同, 但是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义不同。前者的使用义是“坚确” ,就是“固执、拘于小信”的 样子,后者的使用义是“击磬发出的声音” 。两个语境中的“硁硁”异义,是因为前者 的使用义发生了变异。又如: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论语子路 11 “恭、敬说文俱训肃。 尔雅释诂 : 恭,敬也。 二字训同,对文稍异。 汉 书五行志 : 内曰恭,外曰敬。 ” 论语正义卷十六 “二字训同,对文稍异”的意思是: “恭” 、 “敬两词在说文中训释词相同,都 是“肃” 。但在“居处恭,执事敬”这样的语境中, “恭”侧重指平常生活时外在的谦恭 礼貌, “敬”强调执事时内心的敬意。 以上例子反映了“异义训同”的现象,说明刘宝楠认为不能因为词的训释词相同, 就认定词的使用义就一定相同。 结合论语正义类似用例可以发现,刘宝楠提出“训义亦同” 、 “异义训同”的观 点,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义”和“训”的不同,实际上是认识到了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4.利用“义”和“训”的一致性系联同义词 注意到了“义”和“训”的一致性,利用义训系联同义词。如刘宝楠利用“同义异 训”系联同义词: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政 (注: “包曰: 蔽,犹 当也。 ” ) “郑注云: 蔽,塞也。 塞 、 当义同。 尔雅释诂 : 蔽,障也。 ” 论 语正义卷二 “蔽” , 集韵 : “一曰掩也” 。 正义征引文献训诂: “蔽,犹当也”; “蔽,塞也。 ” 一义两训,包咸训为“当” ,应为“挡”的本字,郑玄训为“塞” , 都有“遮挡”的意 思,刘宝楠根据“塞” 、 “当”同义异训,系联“塞” 、 “当”义同。在论语正义中, 刘宝楠充分利用互训、同词异训、异词同训、递训等各种义训方式,系联了许多同义词。 近代黄侃先生有“解文之训诂”的观点,说明他也注意到了语境对词义的影响。 苏宝荣先生和武建宇先生合著的训诂学强调义训的实质就是据文正义。 13对于随 文释义的训来说,同训未必同义。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刘宝楠在同义词研究中 确实已经认识到“义” 、 “训”的不同,并对二者加以区别,同时又利用它们的一致性确 定同义词。他在同义词的研究实践中虽然存在个别失误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因个别实践 的缺憾否认他在区分词的储存义和和使用义方面作出的贡献。 在清代他就能够自觉运用 这一思想指导同义词研究,功不可没。 4. .2 同义词和一词多形的研究 4.2.1 认识到了同义词和一词多形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 4.2.1 认识到了同义词和一词多形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 12 在论语正义中,刘宝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同义词和一词多形的概念,但是已经 认识到同义词和一词多形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如: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 尔雅释诂 : 说,乐也。 皇本凡说皆作悦 。 说文有说无悦 , 悦是俗体。不亦乐乎者, 仓颉篇 : 乐,喜也 ,与说义同。 ” 论语 正义第一卷 从刘宝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他已经认识到“说”和 “悦”是一词多形的关系, “说” 与“乐”是同义关系,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他认为说文解字收录了“说” , 而没有收录“悦” ,前者是正体字,后者是俗体字。 “说” , “乐也” ; “乐” , “喜”也, “乐” 与“说”都有“高兴快乐”的意思,两词是同义词。不过“说”快乐意义的产生与说话 投机产生共鸣而高兴有关; “乐”侧重由于外界事物引发的内在愉快心情。 4.2.2 运用不同的术语辨析同义词和一词多形 4.2.2 运用不同的术语辨析同义词和一词多形 在论语正义中,刘宝楠辨析同义词和辨别一词多形大体上分别使用了不同的术 语。 1.刘宝楠使用专门的术语显示同义词 显示词义相同,多用“义同” 、 “同义” 、 ”某与某义同“、 “互训” 、 “浑言” 、 “散文” 、或 “异名同称”之类的术语;辨别词义多使用“义别”或“析言” (或对文)等术语。如: (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里仁 (注: “孔曰: 喻,犹晓也。 “ 礼记文王世子注同。 淮南主术 、 修务训注 : 喻,明也。 明 、 晓 义同。 ” 论语正义卷五 “明” , 说文 “照也。 ”王凤阳古辞辨 : “明的最初意义多指在太阳照耀下的状 态” , 14后来词义泛化成为“暗”的反义词,人事上清明洞达也可以成为“明” ,15 “明”就是“明白、通晓”的意思; “晓”是表示心理的动词,通晓事理的意思。可见 “明” 、 “晓”义同。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明”有九个义项, “明白”只是其中的 一个义项: “晓”有两个义项,刘宝楠这里所说的“义同”仅指两词在“通晓”这个义 项上构成同义。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 注 : “愠,怒也。 ” ) “ 诗绵传 : 愠,恚也。 恚 、 怒义同。 ” 论语正义卷一 “恚” 、 “怒”两词是同义词 。 说文 : “恚,怒也。 ”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怒” 13 只有一个义项,发怒动气。 “恚”也只有一个义项,忿怒,怨恨。 “恚” 、 “怒”都是火气 很盛的意思,是同义词,但词义稍有差别,据古辞辨 “恚”是暴怒,程度更深。 (3)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 论语公冶长 ( 注 : “马曰: 加,凌也。 ” ) “ 左襄十三年传 : “ 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 杜注 : 加,凌也。 凌者, 大阜有临下之象。下篇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施 、 加义同。 ” 论语正义卷 六 刘宝楠确定“施” 、 “加”两词同义。据王力古汉语字典考察: “加”的其中一 个义项为“把一物放到另一物的上面” ,引申为把某种行为施与别人身上, “加” ,马恒 君先生的论语正宗解释为“强加” ; “施”其中一个义项为“给予” ,马恒君先生的 论语正宗解释为“施加” 。可见两词都有“把某种行为加在别人身上”的词义,是 同义词。 可见刘宝楠已经认识到同义词是有同有异的词语聚合群,两个词是构组同义词的最 小组合。 2.刘宝楠使用专门的术语显示一词多形 辨别一词多形,刘宝楠也使用了一套专门的术语。主要有: “某作某” 、 “某即某” 、 “某是俗体” 、 “某是俗体字” 、 “某是正体” 、 “某是正体字” 、 “某是某的通用字” 、 “某通 用某” 、 “古字” 、 “某是某的异体字” 、 “某是某的或体字” 、 “某是某的省文” 、 “隶变为某” 、 “某形误为某” 、 “假某为某” 等等, 使用这些术语的组合大多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异体字、 古今字、通假字等各种字体组合。如: (1)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论语里仁 “ 说文云: 讷,言难也。 广雅释诂 : 讷,迟也。 玉篇引论语作 呐 ,以呐为讷之或体。 说文 : 呐,言之讷也。 呐在口部, 讷在 言部,字异义同。 ” 论语正义卷五 在这里,刘宝楠首先征引说文解字和广雅释诂证明两字义同,然后引用 玉篇意在说明“呐”为“讷”的或体,两字是异体字关系。 (2) “子张问崇德辨惑。 ” 论语颜渊 “ 释文云:惑,本亦作或。 案: 说文 : 惑,乱也。 惑 、 或为古今字。 ” 论语正义卷十五 这里明确指出“惑” 、 “或”为古今字关系。 14 (3)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 论 语为政) “ 汉费汛碑 有耻且格。 方言:格,至也。 说文:徦,至也。 格 、 徦一字。书 格于上下 , 说文引作假 。 假与徦同,则格 、 徦字通。 ” 论语正义卷二 “ 格 、 徦一字” ,就是“格” 、 “徦”是一个词的意思。古人“字” 、 “词”不分, 统称为“字” 。 “格” 、 “徦”字通”指的是“格” 、 “徦”是通假字关系。可见本字和借字 是一个词。在这里刘宝楠没有单纯根据方言和说文解字 “格” 、 “徦”训同,系 联“格” 、 “徦”为同义词。在论语正义中还经常用“通” 、 “某某字通” 、 “某与某通” 、 “通用字” 、 “古字通用” 、 “古字通” 、 “古通用” 、 “古通借” 、 “古通” 、 “通用”等术语来 指明文字通假。 王力先生认为通假字、异体字不是同义词,但是认为古今字是同义词。他在同源 字典中提出: “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但是,我们不能反过来说, 凡同义词都是同源字。 ”又提到“分别字是一类很常见的同源字” 。他所说的分别文其实 就是古今字,可见王力先生把古今字归为同义词。刘宝楠在同义聚合中不仅排除了通假 字、异体字,还排除了古今字,因为他认为这些组合都属于一词多形。一词多形就是说 几个字虽然有不同的书写形式,但是代表的都是同一个词。而同义词构组的前提是词语 聚合群,所以刘宝楠通过大量的考证把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字体组合都排除了同 义词的范围。 4.2.3 实践失误 4.2.3 实践失误 尽管刘宝楠认识到同义词和一词多形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 但是对个别字词的形 义关系认识不够,导致判断失误。 1.刘宝楠一般使用“同义” 、 “义同”或“某与某义同”的术语显示同义词,可是在 这些同义组合里出现了少数一词多形的组合。如: (1)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 论语为 政 “ 说文 : 訧,辠也。 引周书 报以庶訧 ,今吕刑作尤 。 诗载驰 : 许人尤之。 传 : 尤,过也。 訧 、 尤义同。 ” 论语正义卷二 从使用的术语看,这里通过征引说文解字 、 周书和吕刑论证了“尤”与 “訧”存在同义关系,认为都有过错的意思,王力在解释“訧”字时,认为古书“訧” 15 多写作“尤” 。现在多认为“尤”是“訧”的古字,两字为古今字关系,不是同义词。 (2) “寝不尸,居不容。 ” 论语乡党 “ 说文云: 尸,陈也,象卧之形。屍,终主也。从尸死。 义同。 ” 论语正义卷 十三 这里通过征引说文解字对两字词义的说解,判断“尸” 、 “屍”是同义词。其实 “尸” 、 “屍”不是同义词,王力认为两字是一词多形。 “尸” ,在古代主要有两个意思: 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尸体。 玉篇云: “在床曰屍” , 说文句读云: “屍乃尸之分 别文” , 正字通认为“古尸作屍” ,王凤阳的古辞辨否定正字通的观点,认 为“屍”是为了区别尸体的尸和作神主的尸的分化字,是为分化尸体义而特造 的后起字。 ”洪成玉也认为两字是古今字。 (3)“仁者,虽告之曰: 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 论语雍也 “王氏引之经传释词谓也 、 与 、 欤同义。 ” 论语正义卷七 刘宝楠引经传释词意在考证也 、 与 、 欤同义。结合作注的原文可以了 解到这里主要是从它们都有表示疑问、感叹语气的功能系联的。王力先生认为“与”为 本字, “欤”是后起字。 “与” 、 “欤”两字应该为古今字的关系,不是同义词的关系,所 以“与” 、 “欤”是一个词,这个同义聚合正确的写法为: “也” 、 “与”或“也” 、 “欤” 。 由上可知,由于刘宝楠对个别一词多形认识不够,在系联同义词时出现了差错。但 是全书这样的错例凤毛麟角,不足于抹杀刘宝楠对同义词和一词多形区别的整体认识。 2.在论语正义中还有一部分标注“某与某同”的组合, “某与某同”不仅用来训 义注音,还用来辨明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字体。下面略举几例,如: 同义词:历 涉 揖 攘 自 从 通假字:笃 竺 人 仁 桴 泭 古今字:返 反 辟 僻 夷 跠 异体字:法 灋 克 剋 泭 柎 可以看出, 论语正义中的“某与某同”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与某字同” 、 “某 与某义同” 。这类术语的使用说明了刘宝楠对一部分词的形、音、义认识比较模糊。 同义词和一词多形的混淆现象,一方面说明刘宝楠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差错,另一 方面说明有些字词由于相关资料缺乏,难以考证,所以只能模糊处理。如刘宝楠注“讄 与诔同” 。 说文解字认为”讄“是向神祈福; “诔”为哀悼的意思,虽然二者有区别, 但是都有“祈祷”的意思。郑司农认为两字已经不可分了。王力认为“诔”兼有这两种 16 用法,但是古籍中多通用“诔” ,所以他认为二字同音,是一词多形的关系,只是根据 使用对象不同作出了分别。 “讄” 、 “诔”古代到底是同义词,还是一词多形,由于缺乏 证据,目前尚无定论。刘宝楠注“讄与诔同” ,大概也是无法考证两词的确切关系。 综合考察书中大量用例,我们了解到刘宝楠然没有提出同义词的“概念” ,但是已 经从整体上认识到同义词和一词多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种思想指导他在系联同义词 时不会简单地根据词义相同就盲目确定同义关系,自觉排除了一词多形,特别是排除了 通假字、古今字等字体组合。虽然在实践中做得不够完美,但是刘宝楠的同义词观是相 当科学的。我们在同义词的研究中不能只停留在从理论上区别同义词和一词多形,应当 学习刘宝楠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实践上贯彻这种认识。 4.3 确定同义词的方式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训释中隐构了一个完整的同义词系统。 论语正义中的同 义词可以分为两类:名物同义词和一般同义词。名物同义词主要使用“异名” 、 “异称” 、 “通称”等术语显示。一般同义词又分为易混同义词和非易混同义词:易混同义词主要 使用“散文” 、 “通称” 、 “统言” 、 “浑言” 、 “对文” 、 “析言” 、 “义稍别” 、 “义微别” 、 “义 别”等术语显示;非易混同义词分为“音同” 、 “音近”同义词和非“音同” 、 “音近”同 义词,非“音同” 、 “音近”同义词根据主要确定方式又可以分为义训同义词和非义训同 义词。下面详细探讨刘宝楠确定同义词的主要方式。 4.3.1 互训 4.3.1 互训 “互训”在论语正义中被称为“转相训” 、 “互相训” 、 “展转相训” , “互训” , 目前训诂学中指的是两个词语互相训释。通过“互训”系联同义词的格式一般为:a,b 也;b,a 也。a 与 b 同义。在论语正义中利用这种格式显示的同义词共 9 组。这种 互训同义词,在孟子正义中,大都标明“义同” ,在论语正义中刘宝楠征引训 诂注释,并配合使用“转相训” 、 “互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