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研究.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研究.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研究.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研究.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是中俄经济深入交流的必然之路径,是中俄两国经济发展 的首要选择。在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 的背景下, 以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为主体,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是加 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促进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腾飞,提升中国东北地区 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 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以优势产业为极点,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优势产 业向集群式方向发展,以优势产业集群间的互动合作为动力,提升优势产业间的 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结合、共同发展的“井 字模式,并针对模式框架的建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推进中俄地方国际 化产业集群的建立及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俄产业合作;产业集群:合作模式;互动合作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i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d u s t r yc o o p e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r u s s i ai st h ei n e v i t a b l ew a yt o p r o m o t et h e i rd e e p e rc o o p e r a t i o ni nb u s i n e s sa n de c o n o m ya r e a s ,a n di sa l s ot h ef i r s t a n db e s tc h o i c et od e v e l o pt h et w oc o u n t r i e s 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ya tt h es a m et i m e a st h e s t r a t e g i e so f r e v i t a l i z i n gt h eo l di n d u s t r i a lb a s e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a m p a i g no ft h ee a s t e r nr e g i o n so fr u s s i a a r ep r o c l a i m e d ,t h eo p p o r t u n i t y t op r o c e s s i n gt h es p e e do ft h eo l di n d u s t r i a lb a s ei n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 s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 a n dt h eb l a s t - o f fo fe c o n o m yi ne a s t e r nr e g i o n so fr u s s i av i a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r u s s i ai sa p p e a r e d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 n dr e g i o n a l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i sa l s oav i t a lw a yt o a c q u i r ec o m p e t i t i v ea d v a n t a g e sf o rn o r t h e a s tc h i n aa n de a s t e r nr e g i o no fr u s s i a c o m b i n i n gt h el e v e lo fc h i n aa n dr u s s i a sr e 西o n a li n d u s t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i s s u e d e f i n e dt h es t a n d p o i n tt h a tw es h o u l dt a k et h eb e s ti n d u s t r i e s 嬲t h eg r o w t hp o l e s ,b e a k t h r o u g ht h ec o n s t r a i n t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r e g i o n s ,a n dp r o m o t e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a n dt a k et h ec o o p e r a t i o na m o n gs e n i o r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弱m o t i v e f o r c et oi m p r o v et h er e l a t i o n a ld e g r e e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i n d u s t r i e s ,t oe x t e n dt h e i n d u s t r yc h a i n , a n da c h i e v e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g i o n s t h e r ea r e a l s os o m ep r a c t i c a b l ea d v i c e st og u a r a n t e et h em o d e l s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p r o m o t et h e c o o p e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r u s s i at oa n e wl e v e l k e yw o r d s : c h i n aa n dr u s s i a ;i n d u s t r i a lc l u s t e r s ;m o d e l ;c o o p e r a t i o n h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江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恕怎互签字日期:2 吵年r 月凸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江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走必么 导师签名: 谗勿 签字日期:夕咖年厂月oe l 签字日期:加1 0 年j 月zo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绪论 _lm_ml 绪论 第一节论文研究的背景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大量产业联 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 现象。在国内,产业集群在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浙江等地的成功发展, 使得这种产业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集群、上 海的纺织和机械制造业产业集群及温州的服装产业集群等等;在国外,产业集群 在众多产业当中的成功运用使得一些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领域的佼佼者,如美国 硅谷的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产业集群、纽约马蒂森大街的广告业 集群、新泽西的医疗业产业集群、德国巴登一符腾堡的机械业产业集群及法国巴 黎迪尔区的网络业集群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业集群等等,这些地区也因产业集群 的发展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伴随着产业集群在众多领域的运用,其发展模式 也呈现出灵活、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将国家间和地区间的区位和地缘优势运 用到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当中,以打造范围更广、潜力更大、对经济发展贡献更 多的产业集群成为我们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的实现要求产业集群的建立不应仅仅 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且需要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特色的国际化产业集群, 实现跨地域的产业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势互补不断丰富产业集群的内涵和外延, 使产业集群的发展打破地域限制,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成为各国学者争相探索的 :;- 重点。 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心地带,拥有着先天的 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立足于两国地方经济的共同快速发展,以产业合作为基础, 以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为目标,互利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合力 p o r t e rm c l u s t e r sa n dt h en 明e c o n o m i c so fc o m p e t i t i o n 【j h a r v a r db u s i n e s sr e v i e w , 1 9 9 8 ,7 6 ( s ) :7 8 8 9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打造东北亚中心地带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成为中俄两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共同目标。 目前,中俄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产业合作随着政治合作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升级,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的大背景下,为中俄在更大范围、 更高层次的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发挥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比较优势, 实现三省产业链的重组和对接,积极寻求对俄合作,提升对俄产业合作的层次和 水平,以优势产业为着力点,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优势产业互补,构建地方国际化 产业集群,既是顺应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所提出的 要求,也是未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之一,同时也是对产业集群式发展 模式的不断深入和创新。 一、研究的目的 第二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基于参与导师郭力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掌握了大量关于中俄产业 合作的基础性资料,在深入研究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以建立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 群为目标的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对促进中俄产业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的 合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对中俄产业合作发展路径研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中俄产业合作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和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领域研究 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俄之间的合作早期建立在政治联盟和军 事联盟的基础之上,主要归因于两国之间地域相连的优势,漫长的中俄边界线使 中俄之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和军事领域,更为两国之间更深入的合作提供 了可能,尤其为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广泛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两国之间的合作,主要在于两国之间 在资源、科技等领域存在广泛的互补性,这为两国之间深入的产业合作提供了可 能。从政策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的背景下,自2 0 0 3 年 国家正式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到2 0 0 7 年8 月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颁布,国家针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发布了 绪论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宙= - - 苎2 一m m m m m m m ml m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宣 3 0 余部规划和政策,与此同时,于2 0 0 2 年普京批准实施的西伯利亚经济发展 战略,到2 0 0 7 年俄罗斯政府推出的大规模投资开发东部地区的计划的颁布,宣 告了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 的开始,2 0 0 9 年9 月,胡锦涛主席与梅德韦杰夫 总统会晤时共同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 纲要( 2 0 0 9 2 0 1 8 ) ) ,为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优良政策环境,使中俄之间跨国、跨地域的产业合作成为可能。从中俄未来经 济发展趋势来看,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产业竞争力的 形成不仅仅局限于一国境内的某一特殊地域,跨国产业合作正成为全球产业合作 的新形式,而产业集群的建立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形式之一,基于中俄两国 在多个领域的互补性,跨国界、跨区域的产业合作正逐步成为中俄未来产业发展 形式的主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试图通过打破地域局限,寻求跨国界、跨区域产业合作的思路,在中国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 的大背景下,以中俄地方 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为目标,探索中俄产业互动合作的创新型模式,并在此基 础上分析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建立的途径及所带来的区域效应。 二、研究的意义 理论上,本文提出了将产业集群和飞地工业两种产业发展理论结合在一起构 建中俄产业互动合作的新模式,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与飞地工业理论的内容,是 对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的创新和飞地工业理论的延伸,两种理论的综合运用也 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 在实际上,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研究一方面为中国东北地区产业结构 的优化和产业重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为中国产业“走出去 ,尤其是中国东 北地区产业“走出去”,谋求与国外产业之间的合作作出了充分的理论论证和明确 的引导,另一方面,该模式的提出对促进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和 中俄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作用,使中俄产业在顺应当前世 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有了自身的特色,是适应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需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求的、具有活力的产业发展模式之一。 一、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俄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地位始终吸引着众多研究 人员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关于中俄之间多方面、多领域合作的文献相对较多, 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相对比较完善,以产业集群理论为代表的 多种新兴区域经济理论在研究中俄合作的众多文献中亦有所体现,使研究中俄合 作方面的理论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这方面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韦伯的工 业区位论和马歇尔的产业区位论为基础的产业集群聚集经济理论、以前苏联学者 科洛索夫斯基于上世纪4 0 年代提出的生产循环理论为基础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 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巴顿的城市聚集经济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论、艾 萨德的产业综合体理论、胡佛的经济集聚论、缪尔达尔和赫希曼等人提出的超发 展理论等等。然而,从目前可查阅的资料来看,多数这方面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 于理论方面,且集中在如技术、能源资源等较微观领域,而站在世界经济及东北 亚经济等更宏观角度细致研究中俄之间合作的文献相对匮乏,随着我国加入世界 贸易组织后相关领域的放开和制度改革的推进,及俄罗斯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等相 关政策的倾斜,使东北亚地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开始深入到更广泛的领域, 随着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及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 的相 继提出,使目前对中俄产业合作关系的研究明显滞后于中俄产业合作不断升级的 脚步,在对中俄产业合作的研究方面还缺乏深度和创新。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经济学家借鉴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如江浙和广东 地区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积聚、产业集群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其中, 绪论 m_nnl_mmm m m m m m 对产业集群开展研究较早的是北京大学的王缉慈教授,她从1 9 9 3 年开始对产业集 群、新产业区进行跟踪研究。1 9 9 4 年,王缉慈对我国出现的开发区现象和发展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于同年出版现代工业地理学一书,书中介绍了 新产业区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各区域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探讨。2 0 0 1 年 出版了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比较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产 业集群研究的主要流派思想,并对国内外大量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与童 听针对我国产业聚集情况归纳出5 种典型的产业集群: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 智力密集地区、条件优越的开发区、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起来的企业网络和以国有 大中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网络。魏守华、王辑慈认为,过去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 的理论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而产业集群理论作为新型区域发展理论,除了吸收 过去理论的积极因素,强调区域分工的重要性以外,还进一步强调了发挥区域内 各种资源的整合作用,尤其是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 的区域发展理论 。魏守华、赵雅沁进一步提出,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成本 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四个方面 。徐康宁通过对浙江 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产业集群与经济开发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如果合理运用产 业要素变动和经济地理变迁的有利因素,可以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 群的效应,提高产业效率,这对中国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盖文启的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视角探 讨了新产业区的发展机制。总的来看,目前国内以王缉慈为首,包括盖文启、朱 华最、魏守华等在内的研究团队,借鉴国际产业群发展与研究经验,结合我国区 域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认识误区,展开并不断深入研究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及相 应的公共政策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的过程当中,能够跟 踪理论研究前沿,并与国内具体区域产业发展状况相结合,但缺乏系统性研究, o 王辑慈童听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 j 经济地理,2 0 0 1 ,1 1 ( 5 ) :5 5 0 - - - 5 5 2 。魏守华,王辑慈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j 经济经纬,2 0 0 2 ,( 2 ) :2 肛_ 2 3 。魏守华,赵雅沁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探究 j 财经问题研究,2 0 0 2 ,( 5 ) :5 l 5 6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 j 中国工业经济,2 0 0 1 ,( 1 1 ) :2 5 - 2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j i m 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理论体系,其研究方法也过于单一,缺乏创新。而从 该领域对中俄之间产业合作方面的研究来看,大部分文献资料是对中俄局部地区 或个别产业间合作的内涵、可行性、涉及领域、发展前景和对策的探讨与展望,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具体对中俄跨国界、跨地域的多方面、多领域深入合作模式的 研究文献和专著较少。在实践领域,中俄合作方面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科技领域, 而且主要针对我国科技创新实力较强、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 俄罗斯局部地区之间的科技领域的合作。而在关于如何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 通过寻求国际间跨区域合作,实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改造方面的研究几 乎空白。 第四节论文主要观点及创新探索 本文的主要观点: 一是对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研究应基于被研究对象即特定地区间的合 作发展潜力确定合作框架建立过程当中不同阶段应该侧重研究的内容。由于中俄 长期以来政治上的互信和友好合作为中俄产业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 基础,但整体合作水平较低,合作领域较狭隘,因此,本文重在研究如何在现有 的基础上提升中俄产业合作的层次,促进中俄产业合作的不断升级。 二是将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研究主体定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 部地区,以两地区内部优势产业为龙头,在区域内部整合资源,打破区域内行政 区划的束缚,提高区域内部产业关联度,实现区域内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 群的建立,并在整个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框架下实现产业间的良性互动及 区域内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明确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在新模式下的 分工与协作,实现产业间联系密切、互动合作机制完善的跨地域区域经济综合体 即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 三是产业集群理论在众多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建立产业集群是促进地 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而产业集群的建立所需的外部条件众多,寻 绪论 mi n 求何种方式能既与当前经济基础相适应,又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产业集群的建立 是关键中的关键。本文从中国东北地区的现实经济基础出发,力图通过发展飞地 工业促进东北地区的产业集聚,构建以飞地工业作为产业集群形成的路径选择, 以产业集群作为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构建的支撑点,以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 集群的建立作为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构建的目标,着力推动区域经济的高效、 快速发展。 本文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 第一,提出了中俄产业互动合作“井 字新模式。既从两大区域经济主体的 现实经济基础出发,又以产业发展的高级化形式即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为 目标,在时间上实现产业合作的不断升级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空间上实现跨 国界、跨地域的产业互动合作,探索以区域内产业互动合作、纵向产业链条整合 为代表的内源式发展道路,以区域间的产业互补、横向产业链条的交叉为代表的 外源式发展道路,实现主体区域间优势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区域主体间的明 确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实现框架下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形 成区域内产业协调发展、区域间产业合作不断升级的高效、合理布局。 第二,通过对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以构建中俄地方国际 化产业集群为目标的整体框架。基于该新模式的研究主体隶属于不同国家,行政 障碍在所难免,因此,本文力图从宏观政策层面、产业结构层面、空间结构层面 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构建及实现问题。 第三,提出在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构建过程当中重点关注两大理论间 的协调互补问题。产业集群理论与飞地工业理论的融合将是对整个框架的最强有 力理论支撑,既是对两种理论的有效补充和完善,也是未来新模式框架保持活力 的基石。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章小结 本章作为全文的绪论部分,指出了论文写作的背景、目的、意义。并总结归纳 了当前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是本文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章新模式研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和依据 第一章新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第一节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中俄地区间的产业合作为主线的区域产业合作问题,行 文过程当中主要运用了区域产业发展和区域间产业合作等方面的理论,结合中国 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对如何促进中俄产业合作优化升级 进行了分析。 一、区域经济系统的协同理论 系统论的观点认为,区域大系统的总体功能不等同于各区域子系统功能的简单 加总,而是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商品、生产要素、信息的流动和结构的耦合,使 区域经济大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即区域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直 接影响总系统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原理的基本含义是:在开放的区域经济系统中,区域之间 总要发生一定的经济交换,从而使不同区域产生趋于某种协同的经济运动。它揭 示了区域经济系统在运动中的经济联系和交换关系的变化规律。德国物理学家哈 肯提出的“协同学”认为,在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相 互作用和协作,可以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协同学 原理揭示了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即任何一种开放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同外界环境 的关系,也具有同样的规律。因为,区域经济每部分结构的变化,都是打破其自 身的封闭和孤立状态,同区域外发生广泛的经济交换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优区 位推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规律的共同作用下,打破各种各样的地域界线、 所有制关系和行政隶属关系,冲破“自给自足 的区域经济格局,促进资源要素 。黎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m 经济管理出版社2 0 0 3 年l o 月 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跨地域流动,扩大商品交换的规模与市场,使区域之间在彼此的交往和联系中, 建立广泛的经济协作关系,并在协作过程中发挥区域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 展。 在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框架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系统协调理论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与辽宁三省之间打破行政区划 束缚,整合区域内资源,优先解决产业重复建设问题,实现优势产业互补,构建 更高效的产业发展形式,是产业向更高层次水平不断升级所必需;第二,俄罗斯 东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是俄罗斯东部地区积极寻求与周边合作的信号,中国东 北地区作为中俄产互动合作新模式的主体应紧紧抓住机遇,在区域内建立广泛合 理的经济协作关系的同时,通过与俄罗斯东部地区间的产业合作不断建立区域间 的经济协作关系,实现“内向型 与“外向型”经济的共同发展,使中俄优势产 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其龙头带动作用,也是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建立的基础 和前提。 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从理论起源上讲,亚当斯密第一个对分工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在国 富论一书中,对分工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地区的经 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使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大卫李 嘉图是继亚当斯密后另一位论述分工理论的,他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他认为, 只要地区间存在着生产成本相对差异,就会使各地区在不同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 优势,从而使地域分工成为可能。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区 域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是构成区域分工的主要来源。 劳动地域分工是以区域差异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必要条件、以商品经济和区 域利益为充分条件的劳动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表现。地域分工的目的是每个区域 为了获得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益,促进区域自身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育、生 。斯密国富论 m 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 第一章新模式研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和依据 1 1 11 1i 长和成熟的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区内循环必然形成一种区内分工与协作的区域经 济发展格局,由于合理的区内分工和协作会给区域各成员带来共同的利益,他们 就会联合起来,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经济组织。这种在区域分工协作过程中, 通过生产要素的地域流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就是区域经济一体 化过程。现代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分工与协作的依赖与并存能够对各种资源要素 和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更合理的调度、组合和协调,从而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区域内 各种生产因素的独特作用,并产生一种超越于各单个区域的强大合力,推动区域 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不仅 仅需要区域内部各地区间的资源整合与地域分工合作,也需要区域间甚至更大范 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以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劳动地域分工主要体现在 专业化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上,而专业化劳动力的流向体现各地区主导产业的优劣 势,因此劳动地域分工的合理性既是区内主导产业优势的体现,也是区域间实现 高效益资源配置所必需。 三、增长极理论 一、 目p 1 垤,l 二 增长极理论源于对区域发展非均衡规律的观察。最早由佩鲁在1 9 5 0 年发表的 经济学季刊的“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后经法国的布代 维尔、美国的弗里德曼、瑞典的缪尔达尔和美国的赫希曼等诸多经济学家发展和 字盖 u 口。 在佩鲁的理论中,增长极被认为是“具有推动作用的关键产业。在高度工业 化的背景下,受劳动地域分工规律的影响,参与市场竞争的都是经过筛选并培育 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基础性主导产业。由于产业效益、各产业部门增长速度等方面 的不同,使得增长的潜能主要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上,并以这类产业在某 些城市和地区的聚集优先发展,形成“增长极”,进而向外围扩散,以带动区域经 济的发展,体现出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因此,增长极通常 。诸大建大都市连绵带的基本概念与国内外的典型实例,长江边的中国大上海国际都市圈建设与发展战 略 m 学林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4 7 4 页 1 l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被认为是具有区位优势和推动型产业的地理空间。 增长极对所在区域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指增长极以自身优越的 发展条件,大量快速吸纳区域内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使自身经济能力不断 积累的过程。极化效应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增长极本身经 济超速发展,获取积累因果循环效应优势,为进二步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 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增强了区域外部竞争力和对外部区域的影响力与吸引力;第 三,在区域内整合资源,奠定区域良性快速发展的基调和格局。扩散效应指以增 长极为中心的各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不断向外围地区扩散并带动腹地经济发 展的过程,即合理的区域发展秩序的构建过秽。 从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东北三省产业重复建设 问题较严重,产业结构趋同,由于行政区划的阻碍,产业问缺乏高效的交流与合 作,发展速度缓慢,甚至退步;俄罗斯东部地区由于地理、气候等多方面原因使 得该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经济落后,与该地区强劲的发展潜力极度不符。总 的来看,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经济的落后源于没有形成以优势主导产 业为中心的增长极,缺乏高效、集约、创新型龙头产业链的形成和带动作用,因 此,建立优势龙头产业是促进区域产业均衡高效发展所必需,也是中俄产业合作 新模式构建的基本要求。 四、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起步于1 8 2 6 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的农业圈理论,后经阿尔弗雷 德韦伯、马歇尔等经济学家不断丰富和发展,成形于于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弗农 等人提出的“工业产品生产周期循环理论” ,并经众多区域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现有的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认为,无 论在世界或某一国范围内,由于客观上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一种经济 。林自新,郑国泽“飞地工业”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探析r 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 0 0 9 年4 月,第2 4 卷第2 期 o 王育宝,李国平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及其创新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9 月,第 2 6 卷第5 期 第一章新模式研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和依据 i i - 技术梯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逐步转移,最终 逐渐缩小高低梯度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其核心观点是区 域经济的发展兴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 于该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循环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圆。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状况及主导产业在工业生产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将区域内 产业进行梯度划分,工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区域列入高梯度区 域;工业基础薄弱,发展潜力、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区域属于低梯度区域。随着 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的阶段性更替和高梯度地区的不断发展,技术或生产力的分布 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迁移,以实现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进步。 根据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各地区产业结构及主 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分别处于不同阶段,使得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来看,存 在着一定的梯度落差。按照梯度推移理论,随着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的阶段性更替 和高梯度地区的不断发展,技术或生产力的分布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迁移。即区域 经济发展处于高梯度的中国东部地区和俄罗斯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技术、 信息等将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逐步向经济发展处于低梯度的地区转移,对于中国 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来说,应充分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机遇,以多种 形式承接高梯度地区产业,为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即中俄地方国际化产 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奠定基础。 五、反梯度推移理论 反梯度推移是指打破常规梯度推移理论所认为的产业必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 度地区推移的定式,而由低梯度地区向高梯度地区转移。该理论认为,只要地区 经济发展需要,并具备必要的基础条件,同时又有市场需求,就可以通过引进先 进技术,将外部经济效应与自身优势条件相结合,以优势产业为主体,进行大规 。张传丽,王晓云基于梯度推移理论下的长三角会展业发展研究 j 网络财富经济纵横,2 0 0 8 年4 月 o 王育宝,李国平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及其创新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6 年9 月,第 2 6 卷第5 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j if 一 ,ll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模开发,实施跨越式发展,最大限度开发潜能,最后实现产业的反梯度推移回。 根据以上梯度推移理论的分析,随着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的阶段性更替和高梯度 地区的不断发展,技术或生产力的分布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迁移,认为我国东北地 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发展只能以承接高梯度地区产业为唯一发展路径。但从反 梯度推移理论来看,低梯度地区只要措施有利,政策得当,也可以直接引进高新 技术,并不断创新和发展,实现自身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进而实现区域发展的 反梯度推移。因此,本文在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构建探索中,一方面根据 梯度推移理论,主张抓住国内外其他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承接高梯度地区 产业,加快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步伐,强化经济基础,提 升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根据反梯度推移理论,加快以科技合作为主的技术创新体 系建设,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区域间产业合作的全面升级。 六、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有时简称集群,指在某一特定领域(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 中, 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 争优势的现象圆。最早由波特于1 9 9 0 年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一特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 构的集合”,即强调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j a 斯欧、罗兰德和彼姆登赫 多格于1 9 9 8 年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是:未来获取新的互补技术和互补资产,为了从 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未 来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相互依赖性强的企业( 包括专业供应商) 、 知识产生机构( 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 、中介机构( 经纪人和咨询顾问) 与客户之间,通过增值链和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集群 ,即强调产 业集群的网络特征及集群形成的动机和功能。 o 彭字文,俞翔工业化反梯度推移理论研究成功概述 j 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2 0 0 5 年7 月 op o r t e r 址c l u s t e r sa n dt h el l e we c o n o m i c so fc o m p e t i t i o n j 1 t a r v a r db u s i n e s sr e v i e w , 1 9 9 8 ,7 6 ( 6 ) :7 8 8 9 陈剑峰,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 0 0 2 ,2 4 ( 8 ) :2 2 - 2 3 第一章新模式研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和依据 世界各主流经济学派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 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新贸易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新增长经 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五种流派。研究的重点主要 集中于产业集群的定义与分类、产业集群生产机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关 系、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关系、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即产 业集群政策建议、集群的研究层次和方法等方面回。 总的来看,产业集群理论强调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功能,主要利用组织 力量或市场力量“自下而上 地实现区域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区域分工的外部 性,形成聚集经济效应圆。产业集群最突出的特点是,众多产业地理空间集中、相 互关联密切、以相互信任和承诺为交易协作基础的中小企业之间形成的比一般市 场机构稳定,同时又比科层组织灵活的特殊的组织结构固。在这种组织框架下形成 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一方面获得了交易成本、生产成本等下降带来的“内部经济,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企业享有技术外溢等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外部经济 ,使区域内 集群企业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作为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 吸收了过去区域发展理论的积极因素,增加了更适合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合理 因素。产业集群能够形成区域内产业特色、细化产业分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 产业组织内损耗、降低交易成本等优势固。在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研究探索 中,产业集群的建立将作为产业发展形式的主体,以实现新模式内产业的高效、 快速、集约式发展。 此外,以非均衡发展理论、区位比较优势理论、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和 共生理论等为基础的飞地工业理论,是本文中俄产业合作新模式构建过程当中促 进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另有效路径。该理论强调冲破行政壁 垒,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不同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效率、资金、 毋王步芳世界各大主流经济学派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 0 0 4 ,2 6 ( 1 ) :1 2 1 5 o 刘芬,刘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 年3 月, 第4 l 卷第1 期 o 曾国安,冯涛增长极、产业集群与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 j 生产力研究,2 0 0 4 ( 8 ) :1 1 1 1 1 2 o 刘芬,刘宏兵,李雪平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7 年3 月, 第4 l 卷第1 期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理、人才、土地等方面的优势,专注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以承接高梯度地区 产业转移为主要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和组合,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格局国。 第二节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现实条件 本文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研究除了注重相关产业合作理论的指导以外, 还从中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出发,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工业技术及引导政策 等方面提出了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双方的产业合作创造了条件, 为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的构建扫清了地域局限的障碍。 东北地区位于东经1 1 8 。5 3 - 1 3 5 。0 57 ,北纬3 8 。4 3 - 5 3 。3 3 ,处于欧 亚大陆的东部,北起黑龙江,南接渤海、黄海,与俄罗斯、朝鲜、蒙古接壤,相 邻日本、韩国,是沟通欧洲和东北亚之间里程最近的大陆桥的重要中间站;俄罗 斯远东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北部,东临太平洋,隔海与美国阿拉斯加、日本相 望,西与东西伯利亚经济区交界,北濒北冰洋,南与中国、朝鲜接壤;东北地区 东部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接壤,边境线3 3 0 0 公里,在黑龙江省与远东地区约3 0 4 5 公里的边境线上,分布着1 5 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多个口岸与远东重要城市仅 一江之隔,其中黑河市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仅相距0 7 5 公里。吉林省珲春市与远 东地区毗邻,距日本海仅1 5 公里,距远东地区的波谢特湾仅4 公里。中国东北地 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处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得中俄产业合作 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具备了向多领域、多层面共同发展的潜力,也是中俄两国战略 伙伴关系基础上打造东北亚地区区域合作中心的重要区域之一。 。林自新,郑国泽“飞地工业”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探析 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 0 0 9 年4 月,第2 4 卷第2 期 1 6 第一章新模式研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和依据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能源及矿产类资源 十分丰富,是中俄产业互动合作新模式建立的物质基础。 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少有的黑土带,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和辽河平原降雨充沛,河流纵横发达,是我国著名的“粮仓 。东北地区林业用地 面积达3 8 7 5 万公顷,占全国的1 4 7 ,森林覆盖率近4 0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等山区;能源和矿产资源方面,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资源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布着大庆、辽河、吉林三大油田和鸡西、 鹤岗、抚顺等大型煤矿,油母页岩、金刚石、硼矿、玉石、溶剂灰岩等矿产的储 量均居中国首位,铁矿储量约占全国的2 5 ,菱镁矿约占8 0 ,是中国原材料供 应基地之一。 俄罗斯是资源大国,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 1 ,居世界首位。其 中,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资源丰富,石油约1 7 5 亿吨,天然气约6 0 万亿 立方米,占全俄油气资源总量的约i 4 ;森林资源丰富,东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在 木材蓄积量方面分列全俄一、二位;此外,该地区的金属矿和非金属十分丰富, 几乎拥有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一切矿物资源,并且储量丰富,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 长期以来一直是俄罗斯的矿物原料基地,丰富的资源储量使得大量的能源资源类 产业在改地区聚集,是俄罗斯的能源资源类产业基地。 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 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石油化工、重型机械制造、 机车、汽车和飞机制造、机床制造等领域的技术水平较高,集中了如大庆油田、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一批知名度较高、行业竞争力较强 的大型国有企业,大量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优良生产设备及丰富的生产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验将为中俄地方国际化产业集群的建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人口素质和人才 储备方面,东北地区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 程度的人口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4 8 ,且科研院所数量多,有高等院校1 4 2 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