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ppt课件_第1页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ppt课件_第2页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ppt课件_第3页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ppt课件_第4页
生理学第五章消化和吸收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消化系统,1,本章内容第一节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概述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三节胃内消化第四节小肠内消化第五节大肠内消化第六节吸收,2,第一节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概述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方式有两种: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粹,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以及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完成的。消化液中含在各种消化酶,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物质,使之成为小分子物质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3,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组织的共同特性,如兴奋、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这些特性的表现均有其自己的特点。(一)一般特性1.自动节律性:在离体后仍能进行良好的节律性运动2.伸展性大: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作很很大的伸展3.兴奋性较低: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所占的时间比骨骼肌的长得多,而且变异很大。4.具紧张性收缩: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使消化道的管腔保持一定的形状,位置和一定的基础压力5.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温度、牵拉等刺激敏感,4,(二)电生理学特性1.静息电位(RP):不稳定,波动较大,幅值为-40-80mV。主要由K+的平衡电位形成.2.基本电节律(慢波)定义:在Rp基础上消化道平滑肌产生的节律性自动去极化。胃3次/min,十二指肠为12次/min,回肠末端为8-9次/min。产生机制:肌源性活动,慢波起源于消化道的纵行肌,以电紧张形式扩布到环行肌。作用:在此基础上激发Ap,并决定肌肉收缩的频率。3.动作电位(Ap)RpBER阈电位Ap,5,6,综上所述,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去极化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慢波被认为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着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并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每个慢波所出现的锋电位数目越多,肌肉收缩的幅度也越大。慢波、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的关系可简要归纳为:平滑肌的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的,而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慢波电位本身虽不能引起平滑肌的收缩,但却被认为是不滑肌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蠕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7,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一)消化液成份1.水:占90%以上2.无机盐:H+、Na+、HCO3-等3.有机物:各种消化酶,粘蛋白。(二)主要的消化液唾液、胃液、小肠液、胰液、胆汁、大肠液(三)消化液的作用1、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3、稀释食物,使其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4、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损伤。,8,9,10,三、胃肠的神经支配(一)内在神经系统存在于消化管壁内,含有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包括:1、粘膜下神经丛:运动神经元释放:Ach和VIP,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也有支配粘膜下血管。2、肌间神经丛:释放的兴奋性递质:Ach和P物质;抑制性递质:VIP和NO;其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11,(二)植物神经系统1.交感神经:分泌NE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2.副交感神经:分泌Ach促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分布:横结肠以上称迷走N,以下称盆N。极少数为非胆碱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肽类物质。,12,13,14,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一)胃肠激素:有十种内分泌细胞,胃肠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由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二)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及分泌方式,一是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均分布在核和基底之间,故属于基底颗粒细胞。不同的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大小、形状和密度均不同。二是,大部分细胞呈锥形,其顶端有绒毛突起,伸入胃肠腔内,微绒毛可直接感受胃肠内食物成分和pH的一刺激而引起细胞的分泌活动。,15,16,17,(三)胃肠激素的作用1.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2.调节其它激素的释放3.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和生长的作用,18,19,脑-肠肽的概念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一些产生胃肠道的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些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peptide)。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约20余种。这些肽类双重分布的生理意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胆囊收缩素在外周对胰酶分泌和胆汁排放的调节作用及其在中枢对摄食的抑制作用,提示脑内及胃肠内的胆囊收缩素在消化和吸收中具有协调作用。,20,第二节口腔与食道内消化一、唾液及其作用二、咀嚼三、吞咽动画食道消化.swf,21,一、唾液及其作用(一)唾液的性质及成分唾液腺分泌唾液无色、无味、中性液水:占99%无机物溶菌酶杀菌有机物唾液淀粉酶PH7活性最强,PH4.5失活,22,(二)唾液的作用1.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并易于吞咽;2.清洁和保护口腔,它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时,它可冲淡、中和这些物质,并将它们从口腔粘膜上洗掉,唾液中的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3.在人和少数哺乳动物如兔、鼠等的唾液中,含中唾液淀粉酶(狗、猫、马等的唾液中无此酶),它可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唾液中的氯和硫氰酸盐对此酶有激活作用。食物进入胃后,唾液淀粉酶还可继续使用一段时间,直至胃内容物变为pH约为4.5的酸性反应为止。,23,(三)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經反射性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24,25,二、咀嚼作用咀嚼是由各咀嚼肌有顺序地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咀嚼肌包括咬肌、翼内肌、翼外肌和颞肌等,它们的收缩可使下颌向上、向下、向左右及向前方运动,这时,上牙列与下牙列相互接触,可以产生很大的压力以磨粹物。1.切碎食物。2.混合食物与唾液,形成食团。3.使食物充分接触唾液淀粉酶,以利化学性消化。4.能反射性地引起胃、胰、肝、胆囊等活动加强,为进一步消化吸收做准备。,26,吸吮作用吸吮也是一个反射动作,吸吮时,口腔壁肌肉和舌肌收缩,使口腔内空气稀薄,压力降低到比大气压力为低0.98-1.47kPa(10-15cmH2O)。凭着口腔内的这个低压条件,液体便可进入口腔。,27,三、吞咽(一)吞咽分期吞咽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性动作,它使食团从口腔进入胃。根据食团在吞咽时所经过的部位,可将天咽动作分为下列三期:第一期:由口腔到咽。舌尖上举及硬腭,下颌舌骨肌的收缩,把食团推向软腭后方而至咽部。舌的运动非常重要。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端。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结果使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封闭了鼻回通路;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并紧贴会厌,封闭了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时停止;由于喉头前移,食管上口张开,食团就从咽被挤入食管。这一期进行得极快,通常约需0.1s。第三期:沿食管下行至胃。这是由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而实现的。食管肌肉的顺序收缩又称蠕动,在食团的下端为一舒张波,上端为一收缩波,这样,食团就很自然地被推送前进。,28,(二)吞咽反射,传入神经:第、对(软腭和咽后壁),第对(会咽和食管)脑神经的传入纤维中枢:延髓传出神经:第、对脑神经(舌、咽、喉)和迷走神经(食道)中总之,吞咽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它有一连串的按顺序发生的环节,每一环节由一系列的活动过程组成,前一环节的活动又可引起后一环节的活动。从吞咽开始至食物到达贲门所需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及人体的体位有关。液体食物约需3-4s,糊状食物约5s,固体食物较慢,约需6-8s,一般不超过15s。,29,30,31,第三节胃内消化一、胃的分泌及调节二、胃的运动,32,一、胃的分泌内分泌腺: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喷门腺外分泌腺:幽门腺粘液颈细胞:粘液泌酸腺壁细胞:HCL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33,(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1.胃酸(HCl)盐酸排出量(mmol/L/H)基础排酸量:空腹时(0-5)最大排酸量:进食或有药物刺激(20-25)胃液的分泌:主动分泌(质子泵),餐后碱潮。胃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为酶活动提供最适PH环境(2)杀菌,34,35,36,37,2.胃蛋白酶原HCl和自身激活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蛋白质Ph2活性最强Ph5失活,38,3.粘液-碳酸氢盐屏障4.内因子-VitB12复合物:促VitB12在回肠吸收,39,40,(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Ach迷走神经肠壁内在神经乙酰胆碱壁细胞胃酸,41,胃泌素,胃肠腔内化学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迷走神经G细胞胃泌素壁细胞胃酸,42,3)组胺:肠嗜铬样细胞组胺壁细胞H2受体胃酸4)生长抑素:D细胞生长抑素抑制胃窦G细胞释放胃泌素抑制ECL细胞释放组胺直接抑制壁细胞的功能抑制胃酸分泌上述物质不仅各自对壁细胞有直接作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43,44,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期(神经调节)是条件反射过程: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器(眼、耳、鼻、口腔、咽、食管)作用机制:Ach直接作用迷走神经:GRP间接刺激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胃液特点:酶及酸含量均很高,占总量30%,45,(2)胃期胃液的特点:1)食物对胃产生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所引起的胃液分泌。2)机制:神经体液调节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迷走-迷走长反射壁内神经丛短反射胃幽门部壁内神经丛食物化学成分G细胞胃泌素3)特点:占总量的60%,酸度及胃蛋白酶含量也很高。,46,(3)肠期胃液分泌:1)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还有继续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2)机制:主要是体液调节的作用。食糜入小肠小肠吸收的氨基酸小肠粘膜胃泌素胃酸肠泌酸素3)特点:量少,约占总量的10%。,47,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除精神、情绪因素外,主要有:1)盐酸:抑制G细胞胃泌素胃窦:PH1.2-1.5促进D细胞生长抑素十二指肠:PH2.5十二指肠球部球抑胃素刺激小肠粘膜胰泌素2)脂肪:脂肪入小肠肠抑胃素释放抑制胃的分泌。3)高张溶液:十二直肠内的高张溶液肠-胃反射抑制胃分泌释放几种胃肠激素,48,二、胃的运动(一)胃运动主要形式1、胃的容受性舒张1)定义: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可反射性通过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引起胃底、胃体肌肉的舒张。2)意义:食物大量入胃,胃内压不变,可暂时贮存食物。2、胃蠕动:1)胃中部幽门部;受胃平滑肌的慢波控制;2)生理意义:食物与消化液混合,推动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49,50,(二)胃排空及其控制1、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胃内容物迷走-迷走反射机械感受器壁内神经反射胃运动加强2、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1)肠胃反射(神经调节)2)十二指肠释放的激素抑制排空(体液调节)食糜(酸、脂肪)肠抑胃素释放胃排空抑制(三)消化间期的胃运动1、移行性复合运动(MMC):2、分4时相3、生理意义:起着“清道夫”的作用。,51,52,第四节小肠内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三、小肠液的分泌四、小肠的运动,53,一、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1、水2、离子:Na+、K+、HCO3-、Cl-HCO3-是中和胃酸;为酶提供适宜PH值。3、胰酶:由胰腺腺泡细胞分泌,主要有:1)碳水化合物胰淀粉酶2)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辅脂酶)3)蛋白质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肠致活酶,胃酸,胰蛋白酶,组织液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4)其它酶羧基肽酶,(脱氧)核糖核酸酶4、胰蛋白酶抑制物:正常情况下阻止胰腺的自身消化。,54,55,(二)胰液分泌的调节消化间期,分泌少;进食,分泌多(以体液调节为主)1、神经调节色、形味、声食物动画淀粉消化.swf,嗅、视听觉,感受器,延髓下丘脑大脑皮质,胰腺分泌,(水、HCO3-少酶多),机械化学温度,口腔食管胃、肠,感受器,迷走神经,胃泌素,56,2、体液调节酸性食糜S细胞胰泌素胰腺导管细胞分泌(水、HCO3-少酶多)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脂肪,I细胞CCK胰腺腺泡细胞分泌(水、HCO3-少酶多),57,3、胰液分泌的反馈性调节,蛋白质水解产物CCK释放肽CCK胰酶(-),58,胰腺分泌细胞内的两种机制,59,60,二、胆汁的分泌与排出(一)胆汁的性质和成份无机成分:水、钠、钾、钙、碳酸氢盐有机成分: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固醇、卵磷脂、粘蛋白无消化酶胆盐参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61,(二)胆汁的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乳化剂(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使脂肪裂解为脂肪微滴,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运载工具(胆盐参与形成微胶粒):转运脂肪的分解产物。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吸收中和胃酸;(胆盐)促进胆汁自身分泌,62,(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食物为自然刺激,刺激强度依次为:高蛋白、高脂肪、混合食物、糖1、神经作用:迷走神经(传出神经)胃泌素肝胆汁分泌2、体液作用:1)胃泌素胆囊收缩肝胆汁分泌胃酸十二指肠粘膜胰泌素2)胰泌素肝小管分泌H2O、HCO3-增多、胆盐不增多3)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胆囊胆汁排放胆汁流量增加4)胆盐:胆盐的肠肝循环肝胆汁分泌。,63,64,三、小肠液的分泌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小肠腺(李氏腺)(一)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1、性质:弱碱性,等渗2、成分:消化酶:肠致活酶(小肠腺分泌)寡糖酶,肽酶(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二)小肠液分泌的调节1、食糜肠粘膜机械化学感受器2、胃泌素、胰泌素、VIP,内在神经丛,中枢,局部反射(主)迷走神经,小肠液分泌增多,小肠液分泌增多,65,四、小肠的运动(一)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移行性复合运动(二)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3.蠕动,66,(三)小肠运动的调节1.肠道神经的作用2.外来神经的作用3.体液因素的作用(四)回盲括约肌的功能,67,68,第五节大肠内消化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大肠液的分泌:富含粘液和碳酸氢盐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69,(一)大肠运动的形式1、袋状往返运动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3、蠕动(二)排便反射,粪便,直肠压力感受器,盆神经,腹下神经,脊髓腰骶段初级排便中枢,盆神经,阴部神经,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收缩肝门外括约肌舒张,肝门内括约肌舒张,大脑皮层,+,-,70,(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四)食物中纤维素对肠道功能的影响1、限制水的吸收,并使肠内容物容积膨胀。2、刺激肠运动。3、降低食物中热量比率,减慢含能物质的摄取。,71,第六节吸收一、吸收过程概述1、吸收:2、消化道不同部位吸收的情况:口腔和食管:食物实际上是不被吸收的。胃:可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大部分消化产物;回肠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12。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72,3、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1)小肠很长,约4m。2)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达到200m2。3)食物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4)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5)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平滑肌纤维等结构。,7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