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巾部字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巾部字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巾部字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巾部字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巾部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汉语大字典,也是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 的文字学著作,它不仅阐述了文字起源发展史的理论,汉字造字模式的理论,还保 存了商周以来汉字的正体和重文, 因而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说文 收正文九千三百五十,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许慎将其归入五百四十部,其中巾部 正文六十二,重文八,新附文九,共七十九字。前人对巾部字的研究一般按照许氏 的分部原则,逐部逐字进行分析、考证部内各字,这种重训诂的研究取得了很高的 成就,前人研究的不足就是没有对巾部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论文将巾部作为一 个专题,在前人训诂考证的基础上,对巾部字的意义、形体、重文以及文化蕴含进 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揭示了说文巾部字的意义归属、从上古到现代汉字形 体的演变规律、重文产生的原因及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从形体和意义的分析中透视 巾部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特别是通过对形体的比较研究,力图揭示出部分 字在甲骨文到 说文中都从巾、部分字在甲骨文中不从巾但在 说文中从巾、 还有部分字形体上从巾但在 说文中不入巾部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关键词:说文解字; 巾; 语义场; 重文; 形体比较 ii abstract shuowen jiezi(说文解字)is a really chinese dictionary in china,and it is also a literary book which analyses the original forms of character and explains the means of characters.shuowen jiezi not only make it clear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original history and the model about how to invent the chinese character,but also had conserved all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zhengti(正体)and chongwen(重文)after shangzhou dynasty.its very valuable to study.shuowen jiezi contains 9350 zhengtis and 1163 chongwens.xu shen divided these characters into 540 categories.jinbu(巾部)is one of them, and jinbu(巾 部)contains 79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consist of 62 zhengtis,8 chongwens and 8 xinfuwens(新附文).earlier scholars often studied jinbu(巾部)according to xu shens methods which emphasized on analyzing every character,and studied every character from one category to another.although they had got great scholarly achievements,they have not studied all characters of jinbu(巾部)systemati cally.the paper studies jinbu(巾部) as a main object,and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earlier scholars,the paper studies the means,origin form,chongwens,culture implication of all jinbu(巾部)s characters in shuowen jiezi.the study has discoveried the means of origins of jinbu(巾部)s characters,changed theory from shanggu periods to nowadays of,and the reason why people invented chongwens.specially the study try to look for the reasons why some characters belong to jinbu(巾部) in jiaguwen(甲骨文),but not in shuowen jiezi,some characters belong to jinbu(巾部) in shuowen jiezi,but not in jiaguwen(甲骨文), and some characters belong to jinbu(巾部) in the form but not actually. key words: shuowen jiezi(说文解字); jin(巾); semantic field; chongwen(重文); form comparis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1 1 引引 言言 1.1 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意义 说文解字是东汉末许慎整理、研究当时经学家、文字学家的研究成果而编 成的一部总结性著作。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 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同它以前的史籀 篇 仓颉篇 凡将篇等字书不同,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 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 1800 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掌握了这些部首, 才能认识说文里面其余八千八百多字的构形,才能认识每个字原来的象形面貌。 巾部作为五百四十部中的一个部首,目前还没有人将它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研 究,而涉及到说文的研究一般是按照许氏的分部原则,逐部逐字进行分析、考 证部内各字。作者认为研究 说文中的某个部是很有意义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为说文的研究作出新的探索,即作分部专题研究。 说文历来被视 作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与始祖,对它的研究也一直存在某种传统模式,这种以某 个部的全部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的方法改变了以往那种以许注许,就字论字 的套路,为说文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 (2)有助于汉字字形的整理。 说文在历史上第一次对汉字进行了大规模地 全面系统地整理,它列出正篆,概括出重文的各种类型,如古文、籀文、奇字、或 字、今字、通人说等,关于这些重文产生原因、存在价值的探讨都对我们今天整理 异体字及汉字字形有很大的启示。 (3)有助于对汉字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探讨。研究单字不但要注意各字的小篆 形体,同时还须根据隶书和真书的形体,通过小篆的形体,上溯甲金文的象形原面 貌,一方面要注意说文里面的小篆和古文、籀文,一方面要探求甲骨金文,这 样才能彻底明了汉字形体的演变。我们拥有比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时更丰富、更 可靠的文字数据,我们可以拿说文中所收的文字与甲、金文及其他早期文字进 2 行比较,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文物数据验证许氏对文字本义的解释,还可以理清汉字 的发展演变规律。 (4)有助于深化汉字与文化的研究。 说文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 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 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遗产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梯。我们可以将它们与古代文献 记载、考古发掘材料相互印证,由此推断出上古社会的文化状况。 1.2 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现状 说文一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 100 年) ,在建光元年(公元 121 年) 由其子许冲奏上朝廷,后李阳冰刊定说文 ,现在能看到的唐写本说文只存木 部残卷一百八十余字。南唐徐锴著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小徐本)其兄铉尝奉 诏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 ,世称大徐本,二本基本恢复了说文 的原貌。本文就是以大徐本说文为底本来进行研究的。 清代是研究说文的鼎盛时期,学者们普遍认为“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 学明而经学明” ,欲求三代之遗,舍许氏无所适从,故都以通说文为读古书之锁 钥。成就最大的要数“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的 说文解字注 ,王念孙对“段注” 极为推崇,认为自许慎之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而且围绕这本“段注”又产 生了一系列的专著;桂馥的 说文解字义证五十卷;王筠的说文例释 、 说文 句读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按十八卦名分为十八部排列篆文,解释字义,并 且详论其转注假借用法。在以上著作中都对巾部的每个字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考证, 包括字形、音韵、意义的解释等。 后人对说文摆脱了古人那种从文字到文字的单项研究,多方面多角度把文 字学与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结合起来,开辟了说文研究的 新途径。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有这样一些: (1)从总体上对五百四十部进行研究,五百四十部是全书的纲要,研究部首乃 是研究说文的根本,因而这个方面研究非常多而且很全面,如:余行达试谈 说文五百四十部中列字先后的规律 、汤可敬 部首说略等。这些研究多是 3 探讨许慎为什么选这五百四十个字做部首及从中反映出的许慎的文字理论,这五百 四十部首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为什么存在无属字的部首等问题,都是对部首本身 的研究。 (2)就某一部之字与文化关系进行研究,目前关于某一个部首的研究更多的是 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如:雷汉卿 说文示部文化阐释和说文“示部”字与神 灵祭祀考 、范进军试论说文玉部字中所表现的中国玉文化等,大都是单纯 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说文 ,或者说从对说文某个部首的研究了解、透视中国 的古文化。 (3)就说文中的某一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如说文的省声字研究、古文 研究、重文研究、籀文研究、俗字研究、或体研究、注音方法研究等等。 (4)与巾部字相关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人以巾部字作为独立的专题来进行 研究,但各位专家学者在作其他研究时也涉及到了巾部中的一些属字,如黄巽斋的 汉字文化丛谈 、 尹黎的 汉字字源系统研究 、 纪德裕的 汉字拾趣 、 秦蕾的 说 文解字纺织服用词汇的文化阐释 、沈光海的 说文解字中表服饰的字等等, 但这些文章对巾部字的说解非常散乱,且多是从文化角度来加以解释的。臧克和的 专著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中前苏联学者莫卡冈考察“艺术形态”时发现: “ (文 艺)起始于人体本身的装饰,然后为他的躯体设计了有艺术意义的外壳(服饰)及 同它结合在一起的各种各样装饰;继而使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所利用的所有 物品具有审美价值从祭祀的、日常使用的和生产的用具开始。 ” (苏 莫卡冈 艺术形态学中译本 215 页,三联书店 1986 年版)巾部字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 切相关,且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文字也在潜移默化中记载了历史走过的痕迹。 1.3 研究方法及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选题意义 本文以说文的巾部字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巾部字正篆的义类,重文问题, 正篆与早期形体如甲骨文、金文的比较,以及巾部字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说文 一书无论是部首还是部内字的排列都贯穿了意义原则,因此本文首先从意义的角度 对巾部字进行字形、字义上的分析,此外,重文的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它的价值 4 不仅在于保存了这一千多个异体字本身,更重要的是保存了探索古文字形体演变规 律的数据,重文和正文是同一个字,为什么用不同的形符表示?这些形符之间有什 么内在联系?为什么可以用不同的声符表示?这些声符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我 们力图通过对重文的分析找到重文出现的原因及其存在的价值。作为今人我们能看 到许多许慎在当时不可能看到的文献资料,因此,本文还准备纵向将说文的巾 部字与早期形体如甲骨文、金文等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 5 2 巾部正篆的字体及义类巾部正篆的字体及义类 说文解字各部的属字的聚合依据是字的类属义。具有同一类属义的字可以 视为同一部族的成员,同族成员的关系有亲有疏,用语义成分来说就是语义同一性 成分多,对立性成分少的就亲,反之则疏,依据亲属关系又可以将同一部的字再类 聚为几个子义场。 说文解字巾部中共有七十九个字,文六十二,重文八,新附九。 这里的一个字往往就记录了一个语素,而语素也往往都可成词从而取得自己的意义, 字、语素、词基本上可以三位一体。无论是字还是词,其语言单位的全部内容便是 该单位的语义,从语义角度看,巾部中许多词在语义上都相互关联,既有共同点又 有区别点,这些字(词)可被认为处于同一个语义场中,本文对巾部的语义场划分 是相对的,但划分出的若干语义场同样是有层次的。根据语义关系可分为七个语义 场。 2.1 关于衣着佩饰义,共二十二字关于衣着佩饰义,共二十二字 2.1.1 佩巾类佩巾类 今人有随身携带手帕、面巾纸一类物品的习惯,而古人亦有带巾在身上的习惯, 以备揩汗去垢之用。且大抵拭物之巾小,覆物之巾大,而佩巾乃小巾。 说文巾部 中表佩巾义的字共有二个: 巾说文 :“佩巾也。从冂,丨象糸也。凡巾之屬皆从巾。”张舜徽说文 解字约注中“余儿时犹及见士大夫家妇女常纳于右腋衽间,而露垂于外,不时取 以拭汗垢,盖亦佩巾遗意,唯无系耳。” 帥说文 :“佩巾也。从巾、。帥或从兌。”释名释首饰 :“兑, 上小下大兑兑然也。” 2.1.2 礼巾类礼巾类 说文 :“禮巾也。从巾从執。”春秋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 6 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古人相见,以帛为,帛即巾也。今蒙古西藏人用以敬佛或 馈赠之礼物,有名为哈达者,以薄绢为之,大者长丈余,小者亦三四尺,盖即中土 所用礼巾之遗意。 2.1.3 大巾类大巾类 说文 :“楚謂大巾曰。从巾分聲。” 帗说文 :“一幅巾也。从巾犮聲。讀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幅, 布帛广也。一幅巾者,巾广二尺二寸,其长当亦曰也。” 幋说文 :“覆衣大巾。从巾般聲。或以爲首鞶。” 幅说文 :“布帛廣也。从巾畐聲。”汉书食货志 :“布帛广二尺四寸 为幅。” 帊说文 :“帛三幅曰帊。从巾巴聲。”此字汉以前书传无,大抵起于汉魏以 来,故曰通俗,后更作帕,唐以降通行。 幞说文 :“帊也。从巾菐聲。”太平御览卷七百零四引服虔通俗文 : “帛三幅曰帊,帊衣曰幞。” 2.1.4 服装义服装义 服饰是人类最久远和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之 一。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服饰始终是人类最基本的文明与文化因素。在不同 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服饰的物质构成不尽相同,其名称也不尽一致。 巾部字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古代服饰文明。 (1)首巾 幘说文 :“髮有巾曰幘。从巾責聲。”汉宫仪“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 者之所服也。” 幗说文 :“婦人首飾。从巾國聲。”与男子裹巾类似,汉代贵妇人在假鬓上 覆盖一丝织巾,并用簪加以固定。因为巾帼为妇女的发饰,所以,古人常以巾帼比 喻妇女。 7 幧说文 :“歛髮也。从巾喿聲。”释名 :“络头,帞头也自河以北, 赵魏之间曰幧头。”案,郑知同云,此字数体, 方言 、 玉藻注作幧头, 丧服 、 士丧注作头,吴越春秋人臣外传作头,古陌上桑诗作帩头,蓋皆 汉时字。 (2)上衣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完成 了中国古代服装最基本的形制,即套装式的上衣下裳制,以及整合式的上下连属制。 巾部字中泛指上衣的字共有六个: 带说文 :“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繫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 孙诒让周礼正义春官巾车 :“人服有二带,大带谓之绅,革带谓之鞶。通言 之,革带亦谓之大带。”现代仍有用带的习惯,如绶带,有的斜挂在肩上表示某种 身份,一般用来系勋章,也是古制的遗风。 说文 :“領耑也。从巾旬聲。” 帔说文 :“弘農謂帬帔也。从巾皮聲。”刘熙云:“帔,披也,披之肩背不 及下也。” 帴说文 :“帬也。一曰帗也。一曰婦人脅衣。从巾戔聲。讀若末殺之殺。” 朱骏声曰:“帬如今之披肩;帗者一幅巾;脅衣如今之兜肚。” 说文 :“楚謂無緣衣也。从巾監聲。”舜徽案:“襤盖之或体,犹帬之 或体作,常之或体作裳,帙之或体作也。”“衣”与“巾”为义近形符通用,故 张舜徽之说可从。 说文 :“領耑也。从巾聲。”按此篆与“”同训。篇韵皆有无, 只是集韵中兼而有之。二字疑为异体之别,应存于处较为妥当。 (3)下衣 前秦之时,上衣俗称“衣”,下衣俗称“裳”, 诗经邶风绿衣云:“绿 兮衣兮,绿衣黄裳。”汉毛亨注云:“上曰衣,下曰裳。”汉刘熙在释名释衣 裳中亦云:“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相依以庇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 8 所以自障蔽也。” 常说文 :“下帬也。从巾尚聲。,常或从衣。”王筠句读 : “汉谓裳为 帬,而冠之以下者。帬亦为在上者之名,故言下以别之。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 : “裳 下直而垂,像巾,故从巾。 ”而詹鄞鑫认为,常的本义是旗帜的名称。 周礼有“大 行人”之职,其职提到“建常九游” ,郑注: “常,旌旗也” , 释名释兵云, “常, 九旗之名” ,天子所建日月旗之称为“大常” ,并由此发展为长度单位,再引申则表 示“很一般”的意思了,而常的“下帬”义也只由裳来承担了。 帬说文 :“下裳也。从巾君聲。,帬或从衣。”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 : “帬之言軍也,谓圆围于身周也。故披肩下裳,皆得名帬。” 说文 :“也。从巾軍聲。裈,或从衣。”段玉裁曰:“今之套裤,古 之绔也;今之满裆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自其两襱孔穴言曰幒。” ?说文 :“也。从巾怱聲。一曰帙。,或从松。” 、二字为同义互训,是一物多名现象的反映。 巾部字在构字中类化出的服饰义,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的文明进程。 易系辞下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说明在国家产生之前,传说 中的圣君贤主已将衣裳与治理天下相联系。国家产生之后,衣服与政治的联系更加 紧密, 说苑说禹“士阶三等,衣裳细布”,衣服已作为官僚等级的外在标志。原始 先民们穿着有一定限度的宽大长服,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如果人类要了解自己,就必须 研究文化,必须研究他自己为自我培养而作的努力。”而透过服饰这扇窗口,是了 解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特定的政治环境、经济秩序、文化取向的最好途径。因为“衣 着是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它是处于纯粹状态中的语言”,对于这样一种纯粹状 态中的语言,我们当然可以通过分析其直接感知的服饰形象的“能指”去了解它有 着丰富文化寓意的“所指”。服饰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各个层次,既有物质的层面, 又有精神的层面,还有两者交叉融合的中间层面,它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我们 可以通过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考察,但都离不了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印证,而文字恰 9 好是最有说服力的文化载体。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 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 可乱也。”这段话的重要性在于,许慎本人并没有简单地把文字看作一种记录语言 的符号,而是赋予它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的确, 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解释汉字 形义关系、分析汉字结构、归纳汉字构形系统的文字书,而且也是一部记载了诸多 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专书,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钥匙。正是这个原因,透过 说文巾部构形表义系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部分古代服饰文化的深层内涵。 中国之所以成为衣冠古国,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民族象中 国古人那样重视服饰,而且给它注入远比服饰本身实用意义多得多的文化内容。 2.2 巾在构字中类化为工匠名称,共一字巾在构字中类化为工匠名称,共一字 说文 :“设色之工治丝练者。从巾巟声。”“ ”是负责配色染色的工匠, 治练丝帛的人。宫营手工业中,与练染有关的有七个工官,分工不同,如钟人染羽, 筐人设色, 人练丝,还有染人、掌染草等。 是说文中唯一出现的纺织工匠名, 可见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2.3 由巾构成的覆盖义,共十五字由巾构成的覆盖义,共十五字 巾小可佩于身上,大则可铺张开来起到隔离的作用。 2.3.1 帘幕之巾帘幕之巾 幎说文 :“幔也。从巾冥聲。 周禮有幎人 。”罗振玉认为,冪象巾覆 尊上。乃礼注覆尊巾幂之本字。后世用幂则借字也。今则借字行而本字废矣。而今 幎殆是帷帐之类也。 幔说文 :“幕也。从巾曼聲。” 幬说文 :“禪帳也。从巾壽聲。” 说文 :“帷也。从巾兼聲。”施之于户外之帐帷,因系布帛所制,故从巾。 10 帷说文 :“在旁曰帷。从巾佳聲。 ,古文帷。”释名曰:“帷,围也。 所以自障围也。” 帳说文 :“張也。从巾長聲。”释名释床帐 :“帐,张也,张施于床 上也。”毕沅经典文字辨正书卷三:“帐,正;账,俗。”古有帐无账。 幕说文 :“帷在上曰幕,覆食案亦曰幕。从巾莫聲。”周礼天官 : “幕 人掌帷幕幄帟绶之事。 ”注云: “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幕或在地,展陈于上。帷幕 皆以布为之。 ”现在“帷幕”作为合成词,释为“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 用的幕。 ” 帟说文 :“在上曰帟。从巾亦聲。” 2.3.2 铺垫之巾铺垫之巾 说文 :“枕巾也。从巾刃聲。” 席说文 :“籍也。 禮 :天子、諸侯席,有黼繡純飾。从巾,庶省。臣鉉等 曰:席以待賓客之禮,賓客非一人,故从庶。 ,古文席从石省。”康殷文字源流 浅说云:“席象席形,带有人字纹形编织的席,可见殷人的编席水平。字形一目 了然,故王氏(国维)释席。”巾为布类,用途广泛,自然可起到铺垫隔离的作用, 因而“席”可从“巾”。 2.3.3 覆车之巾覆车之巾 幝说文 :“車弊皃。从巾單聲。 詩曰: 檀車幝幝。 ”徐锴系传 : “车 弊若败巾然,故从巾。 ” 幰说文 :“車幔也。从巾憲聲。”按众经音义卷十四及广韵并引苍 颉篇“布帛张车上为幰,恐是古字,许君偶遗之。” 2.3.4 覆物之巾覆物之巾 说文 :“蓋衣也。从巾冡聲。”俗字作幪。 11 幭说文 :“蓋幭也。从巾蔑聲。一曰襌被。”朱骏声定声“幭者,覆物 之巾。覆车、覆体之具皆得称幭。” 幠 说文 :“覆也。 从巾無聲。 ” 仪礼士丧礼 : “死于适室, 幠用敛衾。” 郑玄注:“幠,覆也。” 2.4 巾在构字时类化以囊袋义,共九字巾在构字时类化以囊袋义,共九字 巾为布类,根据人们生活发展的需要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既然可缝制成衣服, 当然更可折合为口袋,以盛各种物件。 2.4.1 书衣书衣 帙说文 :“書衣也。从巾失聲。,帙或从衣。”书套,亦谓之函,因用布 帛做成,故从巾。 2.4.2 钱袋钱袋 帑说文 :“金幣所藏也。从巾奴聲。”段注 :“帑读如奴,帑之言囊也, 以弊帛所藏,故从巾。” 2.4.3 谷物袋谷物袋 说文 :“以囊盛穀,大滿而裂也。从巾奮聲。” 说文 :“載米也。从巾盾聲。讀若易屯卦之屯。”正字通巾部 : “犹今盛米布袋。 ”“盾”和“屯”同属于端母字, 韵部相同, 故可音近相通。 说 文宁部 :“,也所盛米也。”“”、“”二字为转注字。 说文 :“蒲席也。从巾及聲。讀若蛤。” 以蒲席为之,而从巾者,以 其与同类也。 12 2.4.4 泛指囊袋泛指囊袋 幃说文 :“囊也。从巾韋聲。”纳物之袋,多以布帛制成,故从巾。又以韋 本作“相背”解,制囊时必使布帛相背而缝合其周围,故幃从韋声。 帣 说文 : “囊也。 今鹽官三斛爲一帣。 从巾聲。 ”裘锡圭: “居延简有帣 字:入帣七枚燧长安国受尉(2751甲1456) 。” 幐说文 :“囊也。从巾朕聲。” 帒说文 :“囊也。从巾代聲。或从衣。” 2.5 巾在构字中类化为标记义,共六字巾在构字中类化为标记义,共六字 随着古人生活的多元化,不同的部落、氏族、国家,或者同一阶级内部各阶层 之间,开始出现相互区别的要求。大别以旗帜,小别以服装,而这种区别的承载物 也同时体现在以巾构字时的差异上。 说文 :“幡幟也。从巾前聲。” 幢说文 :“旌旗之屬。从巾童聲。”韩非子大体 :“雄骏不创寿于旗 幢。”汉书韩延寿传 :“千人持幢旁毂。”可见,幢是作为古时仪仗的一种旗 帜而造的字。 幟说文 :“旌旗之屬。从巾戠聲。”墨子旗帜 :“亭尉各为帜,竿长 二丈五,帛长五,广半幅者大。”“幟”字虽见于先秦典籍,但字书汉末始收之。 以上三字皆为旗帜义,把巾铺展开来,根据大小、图案不同以示区别。另外巾 部中还有表其他标志义的属字: 帖说文 :“帛書署也。从巾占聲。” 幑说文 :“幟也,以絳幑帛,箸於背。从巾,微省聲。 春秋傳曰: 揚幑 者公徒。 ”朱骏声曰: “凡表朝位帜旗与军中之帜,皆用绛帛,以尺易仞,小而为之。 又将帅以下,衣皆有题识。平时则城门仆射及亭长所著,又凡救火人衣用绛帛著于 背,皆幑属也。 ”可见段注之“幑”为“旗幑” ,而朱骏声之“幑”应为“幑记” ,但 功用都是要以此来引人注目,以区别于他人之意。 幖说文 :“幟也。从巾聲。” 13 2.6 巾部中释以清洁义的字,共八字巾部中释以清洁义的字,共八字 部首“巾”字义实则从布,因此巾部便有一部分字在构字时,侧重于“抹拭器 物之幅巾或拭巾”之义。 说文 :“幡也。从巾夗聲。”段注 :“与幡同物,拭觚(用作写字的木 简)布也。” 幡说文 :“書兒拭觚布也。从巾番聲。” 以上二字为拭巾之专名,“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其形或六 面或八面,皆可书。若今书童及贸易人所用粉版,既书可拭去丹书。”拭觚之布谓 之幡,亦谓之,反复可用也。 说文 :“刜也。从巾剌聲。” 说文 :“拭也。从巾韱聲。” 飾说文 :“也。从巾从人,食聲。讀若式。一曰襐飾。”段注: “凡物去 其尘垢,即可以增其光采,故 者,饰之本义,而凡踵事增华皆谓之饰,则其引申 之义也。 ”徐灏段注笺巾下曰: “巾以覆物亦以拭物。 ” “饰”的擦拭义即由 巾的用途引申而来。 幩说文 :“馬纏鑣扇汗也。从巾賁聲。 詩曰: 朱幩鑣鑣。 ” 说文 :“墀地,以巾之。从巾夒聲。讀若水溫也。一曰箸也。” 以上几字均由“布”有“拭物”义而类聚成群,巾部中另有一字“帚”亦与清 洁相关,但重在“扫”,而不是“擦”。 帚说文 :“糞也。从又持巾埽冂内。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 康也,葬長垣。”礼记曲礼上 :“凡为长者糞之理,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 退,而尘不及长者。” 14 2.7 巾之布帛义,共十字巾之布帛义,共十字 2.7.1 破旧的巾帛破旧的巾帛 说文 :“裂也。从巾匕聲。”段注 :“谓残帛裂也。 急就篇曰: 敝囊橐不直钱。 方言 :器破而未离,南楚之间谓之” 说文 :“殘帛也。从巾祭聲。”说文约注引王筠曰:“谓已经残破之 帛也。篆下但举其名,此则总释其义矣。” 说文 :“正耑裂也。从巾俞聲。”王筠曰:“此谓裂新帛之正端,所以别 于、之为残帛也。” 2.7.2 布之专名布之专名 帤说文 :“巾帤也。从巾如聲。一曰幣巾。”段注 :“方言巾也,大巾 谓之,嵩岳之南陈颖之间谓之帤巾。亦谓之。按巾帤盖方俗语。” 幣说文 :“帛也。从巾敝聲。” 布, 说文 : “枲织也。从巾父声。 ”段注: “古者无今之木棉布,但有麻布及葛 布而已。引申之,凡散之曰布,取义于可卷舒也。 ”布的本义是麻布, 礼记礼运 : “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麻丝并称,布帛对举,布即为麻布。由于麻布是上古最为 普及的布料,所以到后来,凡纺织品都可以用布去指称。 小尔雅广服 : “麻、紵、 葛曰布。布,通名也。 ”上古时代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不能穿丝织品,所以, “布衣”就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 幏说文 :“南郡蠻夷賨布。从巾家聲。” 说文 :“布。出東萊。从巾弦聲。” 说文 :“布也。一曰車上衡衣。从巾敄聲。讀若頊。”桂馥曰:“布 犹今之油布,可以御雨。” 幦说文 :“布也。从巾辟聲。 周禮曰: 駹車大幦。 ” 1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说文的巾部字义类繁多,根据语义相近类聚成 群的原则,以“巾”为核心义项,构成了以上七个语义场,并且排列的井然有序。 这种排列方式依据的不仅是字形或字义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现 实社会生活模式。所以第一个语义场便是与人身密切相关的各种服饰,从上到下, 从简到繁,样式各异;第二个语义场便是与制作服装工艺相关的技师名称;第三个 语义场则是由巾的基本用途扩展开来,巾既然可以蔽体,自然可以覆物;随着社会 的发展,巾部字在记载百姓生活用品时构成了第四个语义场即覆围于外的囊袋义; 第五个语义场是巾部字社会功用的进一步延伸,可以以此为区别标志;第六个语义 场是随着生活的细化,居家环境的改善,人们卫生意识的增强,由巾的基本用途而 引申出的于物体表面擦拭的清洁义;第七个语义场记载了由于科技的进步,制作工 艺的日渐精湛,生产出了品种繁多的布帛,而巾部字对于此种现象的记载正是由巾 的本义孳乳而来。 16 3 巾部重文研究巾部重文研究 说文的篆体字下,有时出现另外一个或几个篆文,这另外出现的篆文,许 慎称之为重文。因为重文的音义与正文重复只是形体有别,所以叫做重文。文字作 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本身不是语言,但是它记录语言,因而会以各种方式 对语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形音体系的汉字,字形与它所记录的词义之间 存在某种默契和对应,人们对文字的改造又总是想方设法试图让字形尽可能显现词 义,更明确有效地记录词语。从汉字发展史的角度考察,汉字形体的改变大都是有 理据的,具有可解释性和合理性。也有的受文字具体使用环境的影响,在类推心理 作用下,产生偏旁类化,出现部分非理性的形体改变,使得文字原先所记录的词发 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说文巾部共有重文八字,这一部分着重讨论这八个重文产生 的原因及其反映出的形音义问题。 3.1 巾部八个重文的基本情况巾部八个重文的基本情况 帥(或体) 说文 :“佩巾也。从巾、。帥或从兌,又音税。”杨树达 认为,帥字说文作 , 说文二篇下辵部云:“,先道也。”经传多作帥。 周 礼春官乐师云:“燕射,帥射夫以弓矢舞。”仪礼聘礼云:“帥大夫 以入。”“帥”与“”本是异体,但后来由于“帥”借用为“率领、将帥”之义后, 本义“佩巾”则由“”所专用了。 常(或体裳) 说文 :“下帬也。从巾尚聲。 ,常或从衣。”如逸周书度 逸 :“叔旦泣涕于常。”诗邶风绿衣 :“绿兮绿兮,绿衣黄裳。”用的均 是本义,由此可见,“常”、“裳”作为“裙”义,在先秦是相同的。 帬(或体) 说文 :“下裳也。从巾君聲。 ,帬或从衣。”钮树玉曰:“系 传帬上有俗字,伦按锴本作俗从衣作,是后起字,出江式古今文字者与。” (或体裈) 说文 :“幒也。从巾軍聲。裈,或从衣。” 17 幒(或体) 说文 :“也。从巾怱聲。一曰帙。,幒或从松。” “”和“幒”二字互释,属同义词互训,在说文中二字互训的有三百五十 组之多。这些同义词大部分是近义词,还有一小部分是等义词,而“”和“幒”当 属于等义词之列。 帷(古文) 说文 :“在旁曰帷。从巾佳聲。 ,古文帷。”王筠曰:“此譌 系也,当为帏之古文。 玉篇 :,亦古帏字。伦按,从匚,韋声,当入匚部。 古文经传以为帷字。” 帙(或体) 说文 :“書衣也。从巾失聲。,帙或从衣。” 席(古文) 说文 :“籍也。 禮 :天子、諸侯席,有黼繡純飾。从巾,庶省。 臣鉉等曰:席以待賓客之禮,賓客非一人,故从庶。 ,古文席从石省。”段玉裁在 “筵”下注曰:“周礼司几筵注曰筵亦席也。铺陈曰筵,藉之曰席,然 其言之筵席通矣。按,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筵、席不别也。”这就是 说,“筵”和“席”的区别在于:“筵”是用于“铺陈”,席是用于“藉之”(即 可坐卧其上) 。商承祚认为:“案像席有织纹,厂,室居也,非从石省。”其说可 从。 3.2 重文产生的规律重文产生的规律 重文的产生有规律可循,一般是更换声符或形符而成,其基本部件仍与正体相 同,使用上与正体融合通行。就巾部的八个重文而言,有这样几种情况: 3.2.1 更换形符构成重文更换形符构成重文 帬与其重文,帬是由形符巾和声符君构成的,它的重文将形符巾换成了衣,为 什么形符巾可以换成衣呢?巾,甲骨文作“”,布衣之形,乃布属;而“衣”的 甲骨文作“”,形如古人上衣, 说文 :“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 人之形。”“巾”、“衣”同属于布类,同为人的穿戴物,正因为这种相关性,帬 才可以把形符巾换作衣构成重文。这就是“义近形符通作”现象,它是指“意义相 18 近的形旁在构字时常通作通用” ,它“是利用偏旁分析来研究古文字形体的一种重要 手段” ,自汉字伊始便有之,甲骨文中便常见。 常与其重文裳,也属于义近形符通用之列,形符巾也是换作了衣。 “常” 、 “裳” 作为“下帬”义在先秦是相同的。因为人们不论男女,穿常是一种极为正常的现象, 几乎是一种正常规定,因此,常便产生了“常规”之义。如越语国语下 “无忘 国常” ,用的就是“常规”之义。又由于“帬”义除“常”可表外,还有一重文“裳” 专表“帬” ,于是二者分工逐渐明确,由常专表“常规” , “裳”专表“帬” ,各司其 职,久而久之,在表“帬”这个意义上, “常”废而“裳”行。这种分化现象,古人 即已注意。梁代顾野王在玉篇中部中说: “常,帬也,今作裳。 ”段玉裁在说 文解字注中则说: “今字裳行而常废矣。 ”这表明起码在梁代, “常” 、 “裳”即已分 化。在汉代典籍中即难以找出“常”作“帬”义的例证。这种字形的分化发展,在 重文中比比皆是。如果重文和正文不由原来的同义异体分化为异义异体,那么,在 长期的语言竞争中,则有一个形体将逐渐被淘汰。 帙与其重文,也是把形符“巾”换作了“衣” ,而且是把“衣”字拆开,中间 嵌入一个其他的字来,这是因为“衣”含有包裹之义。 与其重文裈也是根据巾与衣的相关理据性来变换的, 而且“衣”隶变之后形成 了功能变体“衤”, 凡衣用作类化符号, 又作左边偏旁使用时, 隶变之后都作“衤”。 3.2.2 更换声符构成重文更换声符构成重文 帥与其重文,帥是由形符“巾”和声符“”组成,为什么声符“”可以换 成声符“兑”呢?查广韵可知: ,都回切;兑,杜外切。都是端母字,杜是定 母字,它们的声母都是舌头音,回和外的韵母都属模韵,所以, 和兑的读音非常接 近,可视为音近声符替换,且“帥”后来多用来表示“将帅”义,而“佩巾”义就 由“”独自承担了。 与其重文,是由形符“巾”和声符“悤”组成。而其重文是把声符换成 了松,查阅广韵推其究竟为:悤从心得声,音在心纽;松属邪纽,心邪同为齿 头音,在韵则同属东部。因而,声近韵同而可互易之。 19 3.2.3 声符与形符俱不相同声符与形符俱不相同 帷与其重文, “匚”是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 。 说文 : “匚,受物之器。 象形。 ”重文“”中的“匚” ,取其包裹、包围之义,而“巾”义亦具备此功能,故 可义近形符通用。而帷的声符“隹” ,职追切,属脂韵; 的声符“韋” ,宇非切,属 微韵,上古音同在十五部,同部韵相近,故音近声符可替换。 3.2.4 时代差异简省形符构成重文时代差异简省形符构成重文 席和重文, 这个重文在形体简省了形符。 “厂”金文写作“” (散盘) 。说 文 :“厂,山石之厓岩,人可居。象形。”“厂”偏旁化后,主要作用是用作类化 符号,常用来表示与山岩及其类属,还可以表示房舍之类。“厂”与“广”来源相 同,作用是相通的。而“” 是照“席”的花纹交错的模样绘制而成的。随着生产 技术的进步,席的制作工艺也日益精美,天子诸侯之席以其花纹颜色而有别。而 “巾”亦有铺垫之用,也可以以其文理、颜色、质地等的不同而起到区别作用,因 而,由于时代差异后起的形声字“席”就和“”就构成了重文。 通过对巾部字重文形体构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重文在造字之初本和正篆 是音义相同的异体,在使用上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正因为音义无别,可以互代,这 样就迫使有些常用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分化。因为音义无别的异体,只能是文字的 累赘。其分化的步骤大多是一个形体专用本义,另一个形体专用后起义,最后各司 其职,变成两个互不相干的字。如常和其重文裳,帥与其重文,就是这样的一个分 化过程。 其次,重文的构成总的来说具有趋易性,这一点在更换声符所构成的重文中表 现得尤为突出, 和的构成就符合人们求易的认知心理,用简单易识的声符代替了 原来复杂难认的声符。 最后,重文的形体构成更符合人们对汉字的认知心理。巾部字八个重文中就有 五个是表示服饰义的字形,如果再把表示“书衣”义的“帙”也算在内,仅与“衣” 相关的重文字形就占到了巾部重文的 7.5, 而在这与“衣”相关的六个重文中有四 20 个是把形符“巾”换作了形符“衣”。这说明,人们由对事物的具体的、逐一的认 识上升到了抽象的、类化的认识,具有类化意义的形符可以起到区别所记词语意义 类别的作用。在与“衣”相关的汉字认知过程中,形符“衣”比形符“巾”更占优 势,也更符合人们的认知、接受心理。 3.3 重文的形体来源重文的形体来源 许慎在说文中把各种不同写法的古文、籀文、或体等字体附在正篆下称之 为重文,重文大多数但不完全是异体字,主要的来源是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和 奇字等。巾部的重文由两个古文和六个或体构成,且都是异体字。 3.3.1 古文古文 依说文序可知古文的依据是壁中书。唐代孔颖达在尚书序中说:鲁 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 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尽管我们今天无法见到孔壁古文的本来面目,但从大徐 本所列古文来看,这种字体不像籀文那么繁复,也不像金文那样工整,形状略象蝌 蚪,故又称作“蝌蚪文”。巾部中帷的重文和席的重文就是古文,通过对古文和 小篆形体的比较,可见,帷的重文产生了繁复羡余的一面,这又是为什么呢?简易 性虽然是汉字首要的基本的要求,但是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加,这种简易性的追求就 会减弱它的区别度,而为了区别于其他的汉字,汉字不得不有累增、繁复的一面。 席的古文,形体比小篆简洁,而且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构形。汉字本是由殷周古文 而大篆而小篆,大篆在原始形体上规旋矩折,踵事增华,小篆则或颇省改,与原始 构形都相隔甚远,而古文在形体上比较接近原始构形,这对于古文字形体和意义的 识别都非常有帮助。 说文中的古文和籀文都是战国时代全国通用的字体,在适用范围上并没有 严格的地域界限,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籀文是一种正规的字体,形式比较工整,多 用彝器石刻,而古文是一种俗体,形式比较简略,多用于简帛。 21 3.3.2 或体或体 说文或体即小篆异体字。或体是重文中最多的一类,它是汉人从古代典籍 (不包括史籀篇和孔壁古文)中选用出来、笔画简单而经常使用的一种字体。 它和正篆的不同之处,是没有经过秦代“书同文”的规范,相同之处是在使用上具 有和正篆相同的地位。巾部中有帥的或体,帬的或体裠,常的或体裳, 的或体裈, 的或体,帙的或体。其中和属于形声字更换声符,而裠、裳、裈和则属于 形声字更换义符类。 或体和正篆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王筠说文释例 : “ 说文之有或体也,亦谓 一字殊形而已,非分正俗于其间也。自大徐本所谓或作某者,小徐间谓之俗作某者, 于是好古者视或体为俗字,或微言以示意,或昌言以相排,是耳食也。 ”也就是说正 体与或体之间只是异文关系,并没有正俗之分。究其实质而言,或体不过是一种异 体字,所谓一字之殊体而已。文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又非成于一时一 地,那么表示同一语词的字句有几个不同的形体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在文字发展的 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3.4 重文研究的意义重文研究的意义 一种远古文字被发现后,就以其原始的面貌摆在人们面前。在人们还没有掌握 先进的考释方法之前,能否解读这一个个陌生的形体呢?可以说,其中很大部分是 可能的。但是,这种可能性要建立在有一定数量的时代接近、形体形似的同体系已 识文字可资比较的条件之上,即要运用“对照法” 。 说文恰恰以其完整的小篆体 系和大量的重文资料给人们提供了这种条件。 说文所收重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 “对照法”提供了基础,而且实际上也给整个远古文字考释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必需 的参考资料。 由于先秦汉字的不定性、地域方言的不统一性、汉字构型的形声化及汉字的孳 乳类化等原因, 说文中产生了诸多重文。重文和正文是音义完全相同的,但为什 么要采取不同的形体呢?张度在说文补例中提出许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