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今文《尚书》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浪:今文尚书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 三 中文摘要 今文尚书是重要的上古文献,依赖孔传得以流传,二者都具有重要的 语料价值。本论文主要将今文尚书经文中的几类虚词和孔传中的注释进行 对比。对比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虚词的用字相应变化;二是虚词的使用有无 变化。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是虚词和语序,二者同处在一个系统内,考察此者有利 于更好地观照彼者,加之我们在语料分析过程中发现了今文尚书经文中存在着 一种特殊的语序结构,故特以附论形式加以论述,并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说明了虚 词、语序两种语法手段在汉语发展过程中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 本论文除绪论、结语及附论外,共分五章。前四章分别分析描写了今文尚书 经文和孔传中的代词、介词、连词和副词的用字相应变化情况;第五章主要分 析描写了今文尚书经文和孔传中虚词的使用有无变化情况,并和毛诗正 义作共时比较来考察孔传的成书年代。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自今文尚书经文至孔传的一些语法变化趋势: 虚词逐渐精简化,标记逐渐普遍化,语序逐渐凝固化。并初步确定,孔传的成 书年代当在东汉未年以后。 关键词:今文尚书、孔传、虚词、语序、对比 2 一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c hr e l i e do nk o n g z h u a nt o h a n dd o w n b o t hh a v ei m p o r t a n tv a l u eo f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t h i st h e s i sm a i n l yc o m p a r e t h ef u n c t i o nw o r d si n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w i t h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n o t e si nk o n g z h u a n t h e r ea r et w oa s p e c t so fc o m p a r a t i v ec o n t e n t :f i r s t ,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c h a n g e so f f u n c t i o nw o r d si nc h a r a c t e ri n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a n dk o n g z h u a n ;s e c o n d ,w h e t h e rt h e u s eo ff u n c t i o nw o r d sh a v ec h a n g e do rn o t 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m a j o rm e a n so f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a r ef u n c t i o nw o r d sa n dw o r do r d e rw h i c ha r ei nas y s t e m w h e nw es t u d yo n e o ft h i s ,w ec a ng e ti n - d e p t h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w i t ht h eo t h e ro n e 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e s e ,w i t h t h ea n a l y s i so f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w ef o u n das p e c i a lw o r do r d e rs t r u c t u r ew h i c he x i s t si n 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s ow ed i s c u s st h i ss i t u a t i o ni nt h ea p p e n d i x w ea n a l y z ea n de x p l a i n t h et r e n do ft h et w og r a m m a t i c a lm e a n si nc o u r s eo fc h i n e s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 c h a p t e r se x c e p ti n t r o d u c t i o n ,c o n c l u s i o n a n d a p p e n d i x t h ef i r s t f o u rc h a p t e r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c h a n g e si n w o r d i n go fp r o n o u n s ,p r e p o s i t i o n s ,c o n j u n c t i o n sa n da d v e r b si n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a n d k o n g z h u a n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d e s c r i b e st h es i t u a t i o n ,w h e t h e rt h eu s eo ff u n c t i o nw o r d s h a v ec h a n g e do rn o t w er e f e rt om a o s h iz h e n g y it o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w r i t i n gt i m eo f k o n g z h u a n t h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 ,w ef o u n dt h eg e n e r a ll a w so fc h i n e s e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a n c i e n t t om i d d l ea g e s :f u n c t i o nw o r d sw a so fs i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t h em a r kw a so f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 a n dw o r do r d e rw a so f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 黟a d u a l l y w ei n i t i a l l yd e t e r m i n e dt h a tk o n g z h u a n w a sw r i t t e na f t e rt h ee a s t e r nt t a n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j i n w e ns h a n g s h u ,k o n g z h u a n ,f u n c t i o nw o r d s ,w o r do r d e r ,c o m p a r i s o n 孙浪:今文尚f 5 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 扬州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 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的研 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否司1f 签字闩期:d 口f ,9 年莎月2r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扬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 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钐17 良 导师签名: 签字同期:0 d ,p 年多月2 同 签字只期: 孙浪:今文尚j ”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三 绪论 一、今文尚书经文及孔传的语料学价值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记录的多是商周帝王诰命之辞,是 我们研究上古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源头性史料。因其以记言为主,篇幅较 长,较之同时语料的金文、甲骨文,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所以能比较真 实、全面地反映商周语言风貌。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尚书为我们研究汉语语法 史提供了珍贵的商周时期的汉语语料。 由于语言的发展演变及文、言的不断分离,后人阅读前人的作品就会出现一定 的障碍,因此,对传世经典作注就成为专门的学问和事业。秦朝“焚书坑儒”使经 典的传习因政治因素而受到暂时的遏止,然到了汉朝,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政策的确立,经典的传习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相应地,收集儒家经典并 为经典作注就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文化教育内容。至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包括尚 书在内的传世经典就成为仕人修身立业的工具和依托了。他们或遍治群经,或专 治一经,客观上为传世经典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尚书作为群经之首,号称 “佶屈聱牙”,因此为尚书作注自然会成为重中之重,于是便有了西汉孔安国 所著的注释,是为孔传。 今文尚书j 下是依赖孔传才流传至今的,然而至宋代以来,孔传已 经被学界论为伪书。一方面,孔传的尴尬成了尚书的大幸,另一方面,孔 传自身的语料价值却因其为伪书而遭到了怀疑甚至否定。那么该如何看待孔传 的语料价值昵? 业师钱宗武教授认为:“清代尚书辨伪就像一柄锋利的双刃剑, 既破除了一种僵化的思想取得了空前的学术成就,同时也催发和启动了巨大的负面 效应,这就是学术界对孔传认识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或彻底否定孔传,大 张挞伐;或完全肯定孔传,不容置否完全肯定是错误的,但彻底否定也是 错误的。彻底否定孔传是破除一种僵化思想后又一思想的僵化。( ( - t l 传伪在 作者,但作为魏晋尚书的训诂却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孔传行世以后,孔 传以前的诸家说多数相继失传。尚书j 下义( 即孔疏) 又以孔传为研究基 础,尚书币义是唐代尚书训诂的代表性著作。否定孔传,汴宋以前就没 有多少可以利用的尚书训诂材料了。”回由此看来,无论作为尚书研究的注 。钱宗武: 疏证载清代扬州学术研究,台北学生书局,2 0 0 1 年,5 4 6 页。 4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疏材料还是作为上古汉语向中占汉语过渡时期的研究语料,孔传都有它自身应 有的语料地位和使用价值。 二、今文尚书语法研究现状及本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 尚书乃“群经之首”,自汉以来历代研治尚书的大家众多。先是汉代大 儒伏胜、孔安国、贾逵、马融、郑玄,继之唐代孔颖达,在有清一代尚书研究 达到高潮,尚书学人更是难以尽数。然而,由于小学研究重在为经学服务,古 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文字训诂等方面,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法研究。一般认为, 何定生先生1 9 2 8 年发表在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上的尚书的文法及 其年代是最早研究尚书语法的专论,内容涉及了几类虚词。1 9 9 6 年,业师钱 宗武教授的今文尚书语言研究问世,才出现了第一部系统研究尚书语言的 专著。2 0 0 4 年,钱宗武教授的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以全新的研究理念,从语言 学的角度全面审视尚书的传世文本,从语法结构分析的角度对尚书进行了 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笺”。同年,钱宗武教授的力作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出版, 这部专著对尚书的语法现象既作了精当的概述,也作了细致的分析,内容- 卡赡, 见解精辟。 就有学术影响力的单篇论文来看,1 9 9 8 年以来,业师钱宗武教授相继发表了今 文( 尚书) 被动句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1 9 9 8 年4 期) ;今文( 尚书) 判断句研 究(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9 年6 期) ;( 尚书) 句首句中语助词研究的 几点认识( 古汉语研究2 0 0 0 年2 期) 。钱宗武教授在今文( 尚书) 语气词的语 用范围和语用特征( 古汉语研究2 0 0 1 年4 期) 一文中,首次对今文尚书的语 气词进行了穷尽性语用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其篇目词次,考察其发展变化,演 绎其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其结论对于研究文献语言语气词的生成和演变具有理论价 值。随后他又发表了论今文 尚书) 的句法特点( 中国语文2 0 0 1 年6 期) 一文, 全文通过全面分析今文尚书的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双宾语句,排比各 种句型句式,并结合文献语言发展变化进行系统考察,归纳出今文尚书的突出句 法特点和文献语言句法形态的演变规律,对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的语法手段主要是虚词和语序,因此研究虚词和语序的演变能够揭示汉语 的语法演变。历时研究有利于探寻语法的发展规律,对比研究有利于揭示语法的时 代特征,因此人们往往采用历时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古代汉语。这样的专著有刘景农 的汉语文言语法,张静、张桁的古今汉语比较语法,唐瑞琮的古代汉语语 法,马春喧、林仁铼的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浅说,何乐士的汉语语法史断代专 孙浪:今文尚1 5 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三 书比较研究,张今坦的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概要等等。但是,这些专书采用的 或是古今语言的宽泛意义上的比较,或是不同时代的不同内容语料之问的比较。孙 良明先生的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把汉代的几部注疏书和经文作比较,来揭示 语法的发展规律,开拓了对比方法的新领域。经、传语料内容同一,一脉相承,具 有极强的可比性,因而所揭示的语法发展变化现象就极有价值。实际上,注疏作为 一种特殊的语料,其语言学价值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业师钱宗武教授在给我 们讲授语料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时,就明确地指出了以注疏材料为语料来进行 语言研究的广阔前景。有鉴于此,在他的指引下,本人选择了今文尚书经文与 孔传作虚词对比研究,期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注疏语料的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 今文尚书和孔传的虚词对比研究不单可以帮助今人更好地阅读尚书, 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的语法变化趋势,进而为汉语的语法研究 提供参考。 三、本论文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在对比尚书和孔传时,重点考察经、传文中虚词的发展变化,包 括虚词的用字对应变化和使用有无变化两个方面。另外,本人在对今文尚书和 孔传进行对比时也发现了语序上的一些变化,尤其是今文尚书经文中存在 的一种特殊语序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因为语序和虚词是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 二者同处在一个系统内,考察此者有利于更好地观j 彼者,故特以附论形式加以论 述,从系统论的角度比较分析了虚词、语序两种语法手段在汉语发展过程中此消彼 长的变化趋势。除了绪论、附论和结语外,本文分列血章。其中一至四章,分析的 是今文尚书和孔传中虚词的用字对应变化情况,包括代词、介词、连词和 副词( 因为在对比过程中我们较少发现经、传文中的助词变化,故本文没有涉及) ; 其中第五章分析了今文尚书经文和孔传中虚词作为语法手段的使用有无的 变化情况。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目标明确,在对经、传文进行逐句比较,穷尽对比分析的 基础上,找出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如把经文的第一人称代词 和传文相比较,发现经文中的第一人称有“我”、“朕”、“予”、“台”、“吾”五个, 传文中只有一个“我”字,得出人称代词“我”字化的结论。其次是确切统计,我 们以表格的形式对每个考察对象都作了定性分析,定量统计,使研究结论真实可信。 再次,我们把考察对象与毛诗正义作共时对比,从具体语词注释演变的角度对 孔传的成书年代作出自己的判断。 6 一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代词的用字对应变化 今文尚书经文中所用的代词,传文一般都作了相应的变化,即在用字上传 文改写了经文。本章对经、传文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三类代词作 对比研究,主要揭示今文尚书经文和孔传中代词用字的对应变化情况。 第一节人称代词的变化 一、第一人称代词的变化 今文尚书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五个:我、朕、予、台、吾。其中前面三个 是高频词,后面二个是低频词。“吾”字经文仅l 见,传文未释。而“朕”、“予”、 “台”三字传文则大多释为“我”。 ( 一) “朕字的变化 “朕 字经文儿5 7 见,传文释为“我”字3 8 例,未释1 9 例。 1 、帝日:“龙,朕掣谗说殄行,震惊朕师。”( 尧典) 。 掣,疾。殄,绝。震,动也。言我疾谗说绝君子之行而动惊我众,欲遏绝之。 2 、帝日:“迪朕德,时乃功惟叙。”( ( ( 皋陶谟) 言天下蹈行我德,是汝治水之功有次序,敢不念乎1 3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汤誓) 凶德如此,我必往诛之。 4 、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日:“曷虐朕民? ”( ( 盘庚) 崇,重也。今既失政,而陈久於此而不徙,汤必大重下罪疾於我,日:“何为虐我民 而不徙乎? ” 5 、已! 子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 大诰) 已,发端叹辞也。我惟小子,承先人之业,若涉渊水,往求我所以济渡。言祗惧。 6 、已! 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 ( 康诰) 已乎! 他人未其有若汝封之心言汝心最善,我心我德惟汝所知 讪此为绛文,下i r d 。本文例f l j 一股情况f 只从虞夏书、商书、周忙部分再取曲例,如例了很少或因说 l n j 需要,则伞部列:i i 。 每此为传文,下j f d 。 孙浪:今文尚j 牿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2 ( - - - ) “予字的变化 “予”字经文凡1 4 3 见,传文释为“我”字1 0 3 例,未释4 0 例。 1 、帝日:“畴咨若予采? ”( 尧典) 采,事也。复求谁能顺我事者 2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皋陶谟) 左右,助也。助我所有之民,富而教之,汝翼成我 3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 汤誓) 赉,与也。汝庶几辅成我,我大与汝爵赏。 4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 盘庚) 我之欲徙,非废此德。汝不从我命,所含恶德,但不畏惧我耳。我视汝情如视火。 5 、而康而色,曰:“子攸好德。”汝则锡之福。( ( 洪范) 汝当安汝颜色,以谦下人。人日:“我所好者德。”汝则与之爵禄。 6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 金滕) 我周公仁能顺父,又多材多艺,能事鬼神。言可以代武王之意。 ( 三) “台一字的变化 “台”字经文凡6 见,传文均释为“我”字。 1 、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 禹贡) ) 台,我也。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谓有德之人生此地,以此地名赐之姓以显之。王 者常自以敬我德为先,则天下无距违我行者 2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汤誓) 称,举也。举乱,以诸侯伐天子。非我小子敢行此事,桀有昏德,天命诛之,今顺天。 3 ,今汝其日:夏罪其如台。( ( ( 汤誓) 今汝其复言桀恶,亦如我所闻之言。 4 ,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日:“其如台。”( ( ( 盘庚) 言民不能相匡以生,则当卜考於龟以徒,日:“其如我所行。” 5 ,乃日:“其如台。”( 高宗肜日) 祖己恐王未受其言,故乃复日:天道其如我所言。 6 ,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曷不降威? 大命不挚? ”今王其如台。( ( ( 西伯勘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黎) 挚,至也。民无不欲王之亡,言天何不下罪诛之? 有大命宜王者何以不至? 王之凶害, 其如我所言 尔雅:“印、吾、台、朕、身、甫、余、言,我也。”尔雅用“我”来通 释其他的自称代词,说明“我”在上古就已经是高频自称代词了。中国古代文法称 代篇:“表自称的台字,或作以,见于列国时代的会文中,用于领 位。今尚书汤誓有台小子之文,竟用为主格,足证该文实周末人所伪 托。 “朕”、“予”、“台”三个传文都释为“我”,但情况有所不同。“朕”、“予” 释为“我”都是用随文释义的方式,而“台”字传文是特意用同训方式注释的,如 ( 三) 1 例。这表明“台 字离传文时代已经很遥远了,必须用同训的方式进行注解, 否则时人就看不懂。而“朕”、“予”离传文时代应该不远,但这两个词已经不是什 么口语词了,故随文释出。“吾”字一例没有释出,原因应与“朕”、“予”相同。 经、传文第一人称代词在各篇中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朕 予 五 厶 i 口 篇名经文传释为我传术释经文传释为我传朱释经文传朱释经文 传释为我 尧典 2 222 舜典 523312 益稷 2ll1 221 0 禹贡 lll l 甘誓 33 汤誓 312 64 222 盘庚上 ll1 51 05ll 盘庚中 6241 293 盘庚。卜 63 34l3 高宗肜日 l l 两伯戡黎 l1 微子 ll1l 牧誓 22 “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中华书局,1 9 9 0 年,6 6 1 7 页。 孙浪:今文尚f 经文平l | 孔传虚词对比研究 2 洪范l l 金滕 l l43 1 人诰7 5 22 32 03 康诰552 2 酒诰 2 2 33 梓材 l1 召诰l l 洛诰 661 81 62 多士 331 3ll2 无逸 ll 君爽 ll88 立政 ll 顾命 ll22 吕刑 33 文侯之命 1l 44 秦誓 2ll 总计 5 73 8 1 9 1 4 31 0 34 0ll66 二、第二人称代词的变化 根据孔传的解释,今文尚书经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有四个:汝、尔、 乃、而。用为第二人称的“汝”凡1 4 8 见,“尔”凡1 6 5 见,“乃”儿9 1 见,“而” 凡7 见。经文中的“汝 字,传文保留不变;经文中的“尔”、“乃”、“而”等字传 文则释为“汝 字。这样的注释反映了第二人称代词的“汝”字化倾向。 ( 一) “尔字的变化 “尔”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经文凡1 6 5 见,传文释为“汝”字1 3 6 例,未释2 9 例。 1 、尔尚辅子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 ( ( 汤誓) 赉,与也。汝庶几辅成我,我大与汝爵赏 2 、世选尔劳,子不掩尔善。( ( 盘庚) 选,数也言我世世数汝功勤,不掩蔽汝善,是我忠於汝。 l o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3 、越天荣忱,尔时罔敢易法,丢5 i 今天降戾于周邦?( 大诰) ) ) 於天辅诚,汝天下是知无敢易天法,况今天下罪於周,使四国叛乎? 4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 康诰) 小罪非过失,乃惟终身行之,自为不常,用犯汝。 ( 二) “乃 字的变化 “乃”字经文用作第二人称儿9 1 见,传文释为“汝”字7 8 例。 1 、帝日:“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 ( ( 尧典) 乃,汝尧呼舜日:“来,汝所谋事,我考汝言。汝言致可以立功,三年矣 三载考绩,故命使升帝位。” 2 、帝日:“迪朕德,时乃功惟叙。”( ( ( 皋陶谟) 言天下蹈行我德,是汝治水之功有次序,敢不念乎1 3 、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 ( 盘庚) 谋退汝违上之心,无傲慢,从心所安。 4 、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西伯勘黎) 言殷之就亡,指汝功事所致,汝不得无死戮於殷国,必将灭亡,立可待。 其以善言之助。 一5 、惟乃丕显考丈王,克明德慎罚。( ( ( 康诰) 惟汝大明父文王,能显用俊德,慎去刑罚,以为教首。 6 、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 酒诰) 汝若忽怠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不忧汝,乃不洁汝政事,是汝同於见杀之罪。 ( 三) “而 字的变化 经文中“而”字用作第二人称儿7 见,传文释为“汝”字4 例,未释3 例。 1 而康而色,日:“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 ( ( 洪范) 汝当安汝颜色,以谦下人。a e 1 :“我所好者德。”汝则与之爵禄。 2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洪范) 功能有为之士,使进其所行,汝国其昌盛。 3 、狱成而孚,榆而孚。( 吕刑) 断狱成辞而信,当输汝信於王。谓上其鞫劾文辞。 孙浪:今文尚1 5 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 经文中的“尔”、“乃”、“而”传文都释为“汝”,但情况并不相同。其中“乃” 字传文特意释出,说明这个字离传文时代已经比较遥远,而“尔”、“而”则采用随 文方式释出,甚或不去注释,这说明这两个字离传文时代还不太遥远。 经、传文第二人称代词在各篇中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经、传文第二人称代词对比 篇名尔乃 而 经文 传释为汝 传朱释经文 传释为汝传术释经文传释为汝传朱释 舜典 ll 盗稷431 汤誓 523 盘庚上 642 l l 92 盘庚中 551 81 53 盘庚卜 642 高宗肜日 撕伯戡黎 ll33 微子 1l 牧誓 523 洪范 ll6 33 金滕 66l1 人诰1 41 0 4 11 康诰 2ll1 71 6l 酒诰 8844 洛诰 77 多+3 43 l3ll 君爽 33 多方 5 25 0233 苴:政 22 33 颇命2 2 ll 吕刑 86 2ll 文侯之命 54l22 费誓 11l o46 总计 1 6 3 1 3 42 99 17 81 374 3 三、第三人称代词的变化 今文尚书经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三个:之、其、厥。经文中的“之”、 “其二个第三人称代词传文大都沿用,经、传之间没有什么变化,故本文不录。 这旱考察的是经文中的“厥”字在传文中的变化。经文中“厥”字用作第三人称代 词凡9 4 见,传文释为“其 字9 0 例。 1 、厥民析,乌兽孳尾。( 镬尧典) 厥,其也。言其民老壮分析。 2 、日:“允迪厥德,谟日月弼谐。”( ( ( 皋陶谟) 迪,蹈。厥,其也。其,古人也。言人君当信蹈行古人之德,谋广聪明以辅谐其政。 3 、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盘庚) 盘庚敕臣下各思长於其居,勉尽心出力,听从迁徙之谋 4 、祖己日:“惟先格王,正厥事。”( 高宗肜日) 言至道之王遭变异,正其事而异自消。 5 、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 牧誓) 王父,祖之昆弟。母弟,同母弟。言弃其骨肉,不接之以道 6 、王乃言日:“呜呼! 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 洪范) 骘,定也天不言而默定下民,是助合其居,使有常生之资。 尔雅:“厥,其也。”以“其 释“厥”说明上古时代“其”字已较“厥”为 常。经文“厥”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与传文解释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篇名经文出现次数传文释为“其”传文米释 尧典 1l 皋陶谟 ll 盘庚上 2ll 孙浪:今文尚f 5 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 旦 盘庚中22 盘庚。卜 22 高宗肜日 22 微子 ll 牧誓 22 洪范 l1 犬诰 54 l 康诰 1 6 1 6 酒诰1 01 0 梓材 5 5 召诰1 51 5 无逸871 君爽 4 4 多方 55 立政 66 顾命 33 吕刑 l1 文侯之命 22 总计 9 49 0 4 第二节指示代词的变化 今文尚书经文中的指示代词主要有“兹”、“时”、“颠”、“厥”、“罔”五个, 其中前三个为近指代词,“厥”为远指代词,“罔 为无指代词。经、传中的指示代 词变化很有规律:经文中的近指代词“兹”、“斯传文释为“此”,“时”、字 释为“是”;远指代词“厥”传文释为“其”;无指代词“罔”传文释为“无”。 一、近指代词的变化 ( 一) “兹 字的变化 今文尚书中“兹”字凡5 9 见,传文释为“此”5 8 见,仅盘庚中1 例 未释。 1 4 _ 一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l 、悖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 皋陶谟) ) ) 言慎修其身,厚次叙九族,则众庶皆明其教,而自勉励翼戴上命,近可推而远者,在 此道。 2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汤誓) 凶德如此,我必往诛之。 曰:“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 ( 盘庚) 我王,祖乙,居耿。爰,於也。言祖乙已居於此。 4 、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金滕) 言武王愈,此所以待能念我天子事,成周道。 5 、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 ( ( ( 大诰) 前人,文武也。我求济渡,在布行大道,在布陈文武受命,在此不忘大功。言任重。 尔雅:“兹、斯、咨、砦、已,此也。”以“此”释“兹”说明上古时代“此” 字已较“兹”为常。“自汉代始,文献语言中的高频近指代词兹已演变为此”。 经文“兹”字用作近指代词与传文解释的对比情况见下表。 篇名经文i 【:现次数传文释为“此”传文木释 皋陶谟 ll 汤誓 l l 盘庚 98l 金滕 ll 大诰 44 康诰 5 5 酒诰 44 梓材 22 召诰 44 洛诰 1l 多十 33 无逸 22 君爽1 0 l o 立政66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商务日j 书馆,2 0 0 4 年,1 6 0 负。 顾命 22 吕刑 22 费誓 ll 秦誓 1l 总计 5 9 5 8 l ( 二) “时刀字的变化 今文尚书经文中的“时”字用作近指代词凡7 0 见,传文释为“是”字凡 6 6 见。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 尧典) 时,是。雍,和也。言天下众民皆变化化上,是以风俗大和 2 、帝日:“迪朕德,时乃功惟叙”( ( 皋陶谟) 言天下蹈行我德,是汝治水之功有次序,敢不念乎1 3 、有众率怠弗协,日:“时日曷丧? 予及汝皆亡! ”( 汤誓) 众下相率为怠惰,不与上和合比桀於日,日:。是日何时丧? 我与汝俱亡! ”欲杀身 以丧桀。 4 、时甲子昧爽。( 牧誓) 是克纣之月甲子之日,二月四日。昧,冥;爽,明;早旦 5 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 ( 洪范) 敛是五福之道以为教,用布与众民使慕之 尔雅:“时、寰,是也。” 今注:“时,通是。是,这,这个,这样。” 今文尚书语法研究:“今文尚书使用频率最高的近指代词时,西周 金文罩没有,后代文献也很少使用。时为是之借。史记引书基本上 已完成了是对时的替代。”经文首篇尧典中的“时”字传文特意采用 同训方式释出( 见例1 ) ,表明这个“时”字传文时代已很陌生。经、传各篇具体对 释情况见下表。 。钱宗武:今义尚书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1 6 0 页。 篇名经文出现次数传文释为“是”传文术释 尧典 66 皋陶谟 8 6 2 汤誓 1l 盘庚 1l 牧誓 1l 洪范5 4 1 人诰 ll 康诰 1 01 0 酒诰2 2 召诰 33 洛诰 33 多十 77 无逸 77 君爽 5 5 多方 1 7 立政 ll j 刑 22 合计 7 06 6 4 ( 三) “斯字的变化 1 、时人斯其惟皇之极。( 洪范) 不合於中之人,汝与之福,则是人此其惟大之中言可勉进。 2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金滕) 周公既告二公,遂东征之,二年之中,罪人此得。 3 、姑惟教之,有斯明享。( 酒诰) 以其渐染恶俗,故必三申法令,且惟教之,则汝有此明训以享国。 4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 ( ( 秦誓) 人之有非,以义责之,此无难也。若己有非,惟爱人责,即改之如水流下,是惟艰哉。 孙浪:今文尚。f 5 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 旦 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近称代词斯,甲骨文、金文、书经未见, 诗经斯解为此的也很少。 m 该说法似不确切。据毛诗j f 义,诗经 中的“斯”凡9 9 见,有近指代词、动词、语气词、连词等多种用法。当“斯”作 为近指代词使用时,毛亨的传有的将其解释为“此”,如毛诗正义之殷其雷 篇:“何斯违斯? 莫敢或遑。何此君子也。斯,此。违,去。 罾郑玄的笺则将近指 代词“斯”字都明确地解释为“此”。这反映了至少自西汉时“斯”字已开始让位 于“此”字,并于东汉末年时已被“此”字所取代。今文尚书经文“斯”字凡 6 见,传文释为代词“此”字凡4 见。未释的两例中一例是:“禾尽偃,大木斯拔, 邦人大恐。 ( 金滕) 孔传:“风灾所及,邦人皆大恐。”此例实际上同上例2 , 皆为宾语前置句式,即“得”、“拔”为谓语,“罪人”、“大木”为前置宾语。这旱 “斯”的用法同“是”、“之”,为宾语“罪人”、“大木 的前置标记。另一例:“汝 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 洪范) 孔传:“不能使j 下直之人有好於 国家,则是人斯其诈取罪而去。”该句句式同上例l 。所以,未明确释出的两例,孔 传也是理解为指示代词“此”的。 二、远指代词的变化 1 、凡厥正人,既富方觳( 洪范) 凡其正直之人,既当以爵禄富之,又当以善道接之 2 、一惟厥正越小臣诸节:一_ ( 一( 康诰) 惟其正官之人,於小臣诸有符节之吏,及外庶子,其有不循大常者,则亦在无赦之科。 今文尚书经文中的“厥”字,无论用为第三人称代词,还是用作远指代词, 传文均解释为“其”。究竟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还是用作远指代词,有时是很难判 断的。一般来说,根据上下文,称代意味明显的理解为第三人称代词,指示意味明 显的理解为远指代词。 三、无指代词的变化 今文尚书经文中的“罔”字有三种用法:动词、副词、代词。用作代词即 所谓的无指代词,传文解释为“无”。 1 ,呜呼! 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 ( 盘庚) 蒯法高:中围古代语法称代篇,中华书局,1 9 9 0 年,1 5 3 页。 每毛诗注疏,吉林“:版集团有限责任公i d ,2 0 0 5 年,1 3 3 页。 1 8 扬州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言我先世贤君,无不承安民而恤之。 2 、呜呼! 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 ( 高宗肜日) 胤,嗣。昵,近也。叹以感王,入其言。王者主民,当敬民事。民事无非天所嗣常也, 祭祀有常,不当特丰於近庙。欲王因异服罪改修之。 3 ,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金滕) 言武王用受命帝庭之故,能定先人子孙於天下,四方之民无不敬畏。 4 、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日:艰大。( ( 大诰) 汝众国上下无不反日:“征伐四国为大难。”叙其情以戒之 尔雅:“罔,无也。 今注:“罔,无,没有。”说文解字:“无, 亡也。”说文解字今释:“无,没有。 余德泉先生古汉语同义词类释:“罔” 之表无指,当由其“没有 之义发展而来。” 今文尚书经文中的“罔”字凡 8 7 见,它的副词、指示代词两种用法是我们的主要考察对象。经文中“罔”字用作 无定指示代词儿3 4 见,孔传释“罔”为“无”儿3 3 见。孔传对“罔”的 具体注释情况见下表。 篇名 经文出现传文释为无传文释为副传文秆为动其它 次数定代词“无”词“无”或词“无” “不” 皋陶谟 33 汤誓 ll 无 盘庚 9 1 4 无l 不 3 高宗肜日 l1 两伯戡黎 2l l 无 微子 5l 不 3 l 朱释 金滕 2l1 人诰 2l1 无 康诰 42 2 酒诰 63 2 无 1 徐朝华: 今注,南开人学 i ;版礼,1 9 8 5 年,8 5 页。 国汤町敬:说文解,今释,岳麓书 l :,2 0 0 1 年,1 8 1 3 蜒。 售转0 i 白钱宗武:今义尚书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 0 0 4 年,1 5 9 页。 孙浪:今文尚j 伟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 旦 梓材 22 召诰 11 洛诰 22 多十 92 4 无 3 无逸 1l 君爽 64 l 无 l 多方 74 3 无 立政 6l 3 无 2 顾命 ll 吕刑 1 36 5 无 2 文侯之命 31 2 无 一 秦誓 1l 合计 8 73 3 2 7 无2 不 2 4l 第三节疑问代词的变化 今文尚书经文中的单音疑问代词有“畴”、“谁”、“曷”、“何”四个。其中 前面两个问人,后面两个问物。经文中“畴”、“曷”的用例多于“谁”、“何”。 传文将“畴”解释为“谁”,将“曷”解释为“何”。这罩只描写经文“畴”、“曷” 在传文中的变化。 一、问人代词的变化 1 、帝日:“畴咨若时? 登庸。”( 尧典) 畴,谁。 2 、帝日:“畴咨若予采? ”( ( ( 尧典) 采,事也。复求谁能顺我事者 3 ,使宅百揆,亮采惠畴? ( ( 尧典) 亮,信。惠,顺也。求其人使居百揆之官,信立其功,顺其事者谁乎? 4 、帝日:“畴若予工? ”佥日:“垂哉! ”( ( ( 尧典) 也仅皋陶谟一例:“谁敢小止,敢小敬应。” 2 0 一 扬州人学硕+ 学位论文 问: “谁能顺我百工事者? ”朝臣举垂。垂,臣名。 尔雅:“畴、孰,谁也。”以“谁”释“畴”说明了上古时代“谁”字已较 “畴”字为常。今文尚书“畴”字儿8 见,其中酒诰1 例孔传未释,洪 范2 例释为“类”,尧典5 例均为疑问代词,传文l 例未释,4 例释为“谁”字。 二、问物代词的变化 1 、有众率怠弗协,日:“时e l 曷丧? 予及汝皆亡! ”( 汤誓) 众下相率为怠惰,不与上和合。比桀於e l ,日:“是e l 何时丧? 我与汝俱亡! ”欲杀身 以丧桀。 2 、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 ( 盘庚) 曷,何也。责其不以情告上,而相恐动以浮言,不徙,恐汝沉溺於众,有祸害 3 ,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 ( ( ( 大诰) 我何其不於前文王安人之道、谋立其功所终乎? 4 、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 梓材) 王者其效实国君,及於御治事者,知其教命所施何用,不可不勤。 尔雅:“曷,盍也。”词诠:“盍,疑问代名词,办何也。”说文解字: “曷,何也。”今文尚书经文中“曷”字儿1 9 见,其中有3 例孔传未释, 1 6 例孔传释为“何”字,有的还特意用i a j i ) i l 方式释出,如2 。今文尚书经 文中的疑问代词“何”字儿1 3 见,充当宾语、状语和主语,而“曷”字主要充当 的是状语。“何”与“曷”用例相差不大,而“何”的语法功能比“曷”字强大得 多,故语言在历史发展中选择了“何”而淘汰了“曷”。传文将经文中的“曷”字 释为“何”,这说明传文时期“何”字已全面取代了“曷”字。 孙。浪:今文尚i 5 经文和孔传虚词对比研究 第二章介词的用字对应变化 今文尚书经文中的介词比较多,相对已成体系。其中单音节介词有“及”、 “如”、“若”、“惟”、“以”、“因”、“在”、“自”、“于”、“於”、“越”、“爰”等。这 些介词传文大都沿用,如“及”、“如”、“惟”、“以”、“因、“在”、“於 ,经、传 文都没有什么变化。不过“若”字变成了“如”字,“自 字也有变为“从”字的 情况。变化最为明显的是“于 、“越”、“爰”三个介词,它们是经文中的高频介 词,在传文里则大多释为“於字。这是我们对比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于 字的变化 今文尚书经文中的介词“于”是非常活跃的,传文则大多改写成为“於”。 1 ,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 尧典) 女,妻。刑,法也。尧於是以二女妻舜,观其法度接二女,以治家观治国。 2 、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 ( ( 皋陶谟) 、 朋,群也。丹朱习於无水陆地行舟,言无度。群淫於家,妻妾乱。用是绝其世,不得 3 、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 西伯勘黎) 言殷之就亡,指汝功事所致,汝不得无死戮於殷国,必将灭亡,立可待 4 、我祖底遂陈于上。( 微子) 言汤致遂其功,陈列於上世 5 、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牧誓) 使四方罪人暴虐奸宄於都邑。 6 、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 ( ( 洪范) 君上有五福之教,众民於君取中,与君以安中之善言从化 尔雅:“于,於也。”郭锡良先生认为“于”、“於”只是使用的年代先后不同, 而不是语法作用的不同。他说:“也许春秋晚期於己开始用来替代于,尚 如汤誓:“绛德秉哲,自成汤成伞于帝乙,成l :畏相。”传文:“能常德持智,从汤仝帝乙中问之- 卜犹保成 j :道,畏敬辅相之臣,一i 敢为非。” 2 2 扬州人予:硕十学位论文 书、诗经中刚作介词的于都有几百例,而作於的也已分别有十几例, 可能这并非是后来传抄中改写成於的,于、於混用,在春秋时代 多作于,战国以后,於字的比例越来越大,以致最后取代了于。”m 今文 尚书经文中“于”字儿3 9 5 见,孔传对“于”字的注释情况见下表。 篇名经文次数孔传释为“於”孔传保留为“丁” 孔传朱释 尧典 3 2812 3 皋陶谟 7l33 禹贡 7 3566 2 甘誓 5lo 4 盘庚上 2 07 11 2 盘庚中 86ll 盘庚_ 卜 7lo6 高宗肜日 2l0l 两伯戡黎 3ll l 微子 85l2 牧誓 7304 洪范 一一1 0 一4 一 1 5 金滕 73l 3 人诰 1 49l 4 康诰 1 41 03l 酒诰 1 71 51l 梓材 440 0 召诰1 6 92 5 洛诰 1 08o2 多十 1 5l ll3 无逸 1 3724 君爽 1 81 2 33 多方 2 5 1 384 毋郭锡良: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中国语文,1 9 9 7 年第2 期,1 3 6 页。 孙浪:今文尚捧经文利孑l 传虚词对比研究 望 立政 l l524 顾命 1 3 832 吕刑 2 92 l 26 文侯之命 53 ll 合计3 9 3 1 8 0 4 51 6 8 值得关注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