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语》“仁”辨及其管理学价值.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仁辨及其管理学价值 专业:古代文学研究生:王竹昌指导教师:徐宏力 论文摘要:仁是孔予学说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也是一个界定很模糊的范畴,仁 字在论语中出现百余次,但孑l 子在每次说到仁的时候,给出的解释都是不同的。 本文通过对仁在孔子以前历史上的使用情况加以梳理,并对论语中必于仁的论 述进行分析,认为一句话可以解释仁,即“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质规定,是人 所以为人者。一方面作为人修行的目标,它代表为人之道的极致完美人格。另 一方面,“仁”又是人修行的途径和方法,它只是同常的为人之道。要做到仁,就要 精修孔门修身之学,生活中厉行孝悌、忠恕、爱人、循礼、守信等行为规则,提高 自己道德修养;同时学习各种技艺,并学诗学文,使自己文质并进,逐步向仁的理 想人格前进。 仁对于人的各种规定不仅叮用来修身,而且可以用于管理。管理是管人,“仁 者,人也”,仁要解决的也是人的问题。孔子仁学的管理学价值首先就是为我们提供 了一种人性论的视角,它从普遍意义上揭示了人的本质,肯定了人的价值,强调了 人的独立人格,张扬了人的社会意义。其次,为我们树立了一种管理理念,主要包 括:修己为先、以德为晕、讲究诚信、力行恕道、选贤任能、以人为本这几个准则。 关键词:论语仁管理 答辩e l 期:2 0 0 7 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 a h s t r a c t p e ni s 盟e x t r e m e l ys c o p ei nt h ec o n f u c i u st h e o r y i ti sa l s oas c o p ew i t hav e r y i n d i s t i n c td e f i n i t i o n , w h i c ha p p e a r sm o l et h a no l l eh u n d r e dt i m e si n “t h ea n a l e e t s ”,b u t e v e r yt i m ec o n f u c i u sr e f e r r e dt or e n , h eg a v ed i f f e r e n te x p l a n a t i o n s 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 a r t i c l e ,t h ea u t h o rl r i e st os o r to u tt h ec a s e si nw h i c ht h er e nw a su s e di nt h ep e r i o d b e f o r e c o n f u s i u s a n d t r i e s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 s a b o u t r e n i n “t h e a n a l e e t s ”t h e n t h ea u t h o rd r a w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w ec a nu s eo n l yo n es e n t e n c et oe x p l a i nr e n , t h a ti s , r e ni sh o wt ob eh u m a n i t a r i a n r e ni st h ec r u c i a le s s e n c eo fh u m a nb e i n g sa n di st h e r e a s o nw h yh u m a n sa r ed i f f e r e n tf r o ma n i m a l s o no n eh a n d , i ti st h eg o a lo fs e l f c u l t i v a t i o n m o r ei m p o r t a n t l y , i tr e p r e s e n t st h ee x l z e m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h u m a n s p e r s o n a l i t y - - p e r f e c t i o n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 r e ni st h ew a yh u m a n sp r a c t i c em o r a l t e a c h i n g si nd a i l yl i f e a n di ti so n l yt h ew a yo f d a i l yb e h a v i o r t oa t t a i nr e n ,o n eh a st o l e a r nt h ew a y so f t h ec o n f u c i u s s e l f - - c u l t i v a t i o n , t ol i v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u l e sf o l l o w e d : f i r s t , t os h o wf i l i a lp i e t yt oo n e sp a r e n t sa n dl o v ea n dr e s p e c tt oo se l d e rb r o t h e r s ; s e c o n d ,t of o r g i v e ;t h i r d , l o v e ;f o u r t h , t of o l l o wa d e q u a t er u l e s ;f i f t h , t of o l l o wa n dk e e p p r o m i s e ;e r e ,t op r o m o t eo n e sm o r a l i t y b u ta tt h es a m et i m e ,o n ea l s oh a st ol e a r na 1 1 k i n d so fs k i l l sa n dr e a dp o e m ss ot h a to n ec 趾m o v ef o r w a r da n da c h i e v et h e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o f r e ng r a d u a n y t h er u l e so fr e n 锄n o to n l yb eu s e dt op i d l c t i c em o r a lc u l t u r eb u ta l s ot or e g u l a t e h u m a n s f i r s t l y , r e ni st ob eh u m a n i t a r i a n , a l s o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o fh u m a n s t h e r e g u l a t i n gv a l u eo fr e ng i v e su st h ew a yo fh u m a n i t y , a n di tp r o v i d e su sau n i v e r s a l m e a n i n g o fh u m a n sn a t u r ea n de l l s t l r e st h ev a l u eo fh u m a n s , e m p h a s i z i n gt h e i n d e p e n d e n tp e r s o n a l i t yo f h u m a n sa n dp r o p a g a t i n gt h es o c i a lv a l u eo f h u m a m s e c o n d l y , r e ng i v e su sac o n c e p to fm a n a g e m e n t , w e 啪l e a r nf r o mi t ,趾i m p r o v eo u i m a n a g e m e n t k e yw o r d s :t h e a n a l e e t sr e n m a n a g e m e n t w a n gz l u c l a a n l g ( c h 虹e a a d e l l tl i t e r a t u r e ) i ) ir o c t o db yp r o f e s s o rx ui t o n g l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 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 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 文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声吁了昌 日期:炒7 年b 月夕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 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 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 位仍然为青岛大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 不保密囤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论文作者签名:夕一惯昂 导师签名 彳獍由 日期:”7 年1 9 月f 。日日期:矽年b 月f o 日 日期:呷秸胪日 ( 本声明的版权归青岛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 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 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 文或成果。 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声吁了昌 日期:炒7 年b 月夕日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 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 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 位仍然为青岛大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于本声明。 不保密囤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论文作者签名:夕一惯昂 导师签名 彳獍由 日期:”7 年1 9 月f 。日日期:矽年b 月f o 日 日期:呷秸胪日 ( 本声明的版权归青岛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 引言 引言 “仁”是孔子学说中极为重要的范畴,也是一个界定很模糊的范畴。“仁” 在论语中出现过一百多次,孔子关于“仁”有许多不同的表述。“仁”是 什么? 孔子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他在回答弟子问仁的时候,给出的答 案也不完全一样。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一 司马牛问仁,子日:“仁者其言也韧。一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日:“恭, 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 人。一 、 孔子回答不同弟子问仁的答案不同,在回答同一弟子问仁时,孔子给出 的答案也是不同的。 樊迟问仁,日:“仁者先难后获,可谓仁矣。一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一 论语颜渊本文所引 论语之文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0 月第 一版) 为准,下文不再注明,此后凡引四书之文也从此书中出。 n i - 同上 论语阳货 论语雍也, 论语颜渊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樊迟问仁,子日:。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一 论语中,仁有时是不可企及的境界,当世那么多人,有不少人也具有 极高的道德修养,却都不能算是仁。 。子张问日: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 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日:忠矣。日:未仁乎? 日:未知, 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之于他邦,则日,犹 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日,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 日:。清矣。,日:仁矣乎? ,日:,未知,焉得仁? ,一 孔子眼中,除了微子、箕子、比干这几个上古之人可以算作“仁人”之外, 当世只有一个管仲可以勉强算是“仁人”,就连他最得意的弟子颜渊也只能做 到“其心三月不违仁一,“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一。 仁有时是如此之远,令常人无法企及;仁有时又很近,好像随便是谁,俯 拾即得。“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正如孔子所说:“未之思也,夫何 远之有? 一 、 为什么同一个人对同一个概念,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解释? 这个字到底应该 怎么讲呢? 论语学而 论语公冶长 论语雍也, 论语述而 论语子罕 2 第一章,论语 “仁”辨 第一章、论语“仁”辨 第一节、仁之源流考证 一个字的意义应该有其历史的发展过程,孔子对仁如此运用离不开历史的 语境,我们要正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涵义,离不开对它在历史上使用情况的考察。 在殷商和西周的甲骨文金文中,至今尚未发现有“仁”这个字。在尚书 中,仁字仅在“金媵”中一见,克商二年后,武王病,周公祭祷先王,愿代武 王死,侍奉祖先,他说:“予仁若考,能多材艺,能事鬼神。”此处之仁可释 为“仁厚”。 诗经中,仅有两篇说到仁。其一,郑风叔于田:“不如叔也,洵 美且仁。”其二,齐风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美且仁”,传日: “言人君有美德,尽其仁爱,百姓欣而奉之,爱而乐之”陈奂日:“云能 有美德,尽其仁爱。” 尚书金滕中,周公在道及自己品德时,只用一个仁字概括自己的德 行;郑风叔于田、齐风卢令则是将仁与好、武或将仁与鬈( 勇猛) 、 偬( 多才) 并举,以“仁”赞颂猎人品德之美。 由以上三例可见,从最早出现的仁字开始,它虽有爱人的意思,但已用来 表示人的整体品行仁厚,高尚,已具有概括众德的特点。 “仁”在左传中开始较多的出现,这个时候,仁的意义更加丰富。 “幸灾不仁。一不幸灾乐祸,悯人助人为仁。 “不背本,仁也。一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 9 8 0 年,1 9 6 页 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八,中国书店1 9 8 4 年影印漱芳斋1 9 5 1 年版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2 髓页 一同上书,7 0 2 页 3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恤民为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叁和为仁。”有德、正直为仁。 “宋公疾,太子兹父固请日:目夷长且仁,君其立之l 子鱼辞日:能 以礼让为国,仁孰大焉? 臣不及也,且又不顺,遂走而退。”统治阶级内部 继承君位时礼让为仁。 子产向然明问政,对日:“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如鹰鹤之逐鸟雀 也。”仁为有德与否的标准,不仁,就是道德窳败。 m 。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9 慎言慎行,注重克己自约为仁。 左传中,正直、爱民、礼让、谨言、慎行、从善、不忘本等都被视为 “仁”的表现,以至于人们对道德败坏,乱政扰民,不忠不孝的人直接以“不 仁者”称之,“不仁者”这一称呼也从反面显示出“仁”包含众德的特点。 在孔子以前,“仁”已经出现了多义性与综合性的趋势,虽然各处的使用 仍具有随意性、地方性的特点,但很多人已将仁看作众德的代称,认为它在诸 德中有崇高的地位。到了孔子在论语中用到这个字的时候,它成为包含众 德并超越众德的大德。应该说,孔子对仁的阐述,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加上个人 的创造完成的。 论语中,孔子对仁投注了空前的热情和重视,对仁进行了前人很少进 行过的阐释与论述。孝悌、爱人、忠恕、守信、守礼、刚、毅、恭、宽、敏、 惠都成为仁之一端。在孔予心目中,仁是天下美德的渊薮。仁对每个人都很重 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民非水火不生活,仁对民众来说,也如水火 般不可或缺。仁对普通人来说如此重要,对君子来说更是重要,它是君子应用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8 3 5 页 同上书,2 6 6 _ - 2 6 7 页 同上书,1 0 4 1 页 同上书。4 1 1 页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见引论,此处不再赘引 论语卫灵公 第一章、论语 “仁”辨 一生来持守追求的境界,在生命的长途中,人应该与仁时刻相伴,须臾不离。 m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是君子志士终生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不惜牺牲自己的权位、财富, 自 乃至生命。如“殷之三仁”,为了求仁,微子去国,箕予为奴,比干被杀。孔 自 子也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仁是如此重要,它的地位如此尊崇,俨然成为众德之主,一切美德都与它 结合起来,仁成为各种美德的本体与来源。而孔子之学即成为“求仁之学”。 曾子的一段话,无疑最能传达孔子精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国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第二节释论语之仁 一、仁之涵义 论语中的仁具有如此丰富的内涵。“爱人”不足以释仁,“克己复礼” 也不足以释仁,“恭、宽、信、敏、惠”也不足以释仁。那么仁到底是什么? 一个什么样的定义才可以涵盖孔子关于仁的所有解释呢? 孔子在中庸给出了答案:“仁者,人也。”什么是仁? 仁就是人道,就 m 是朱熹所说的“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 论语中的仁,一方面作为人修行的目标,它代表为人之道的极致一 完美人格。它高远弗届,无有极致,人只能以达此目标为己任,不断在道德、 学问及为人的方方面面修行、磨砺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以期向“仁”这个完 论语里仁, 见论语微子 论语通灵公 论语泰伯 朱熹:四书章旬集注孟子集注卷十四,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3 6 7 页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目标不断靠近,向完美的品性、德行不断靠近,造就自己成为“完人”。 另一方面,“仁”又是人修行的途径和方法。它只是日常的为人之道,任 何人只要能以仁为己任,就可用力于仁,并在个人修养上进步,向仁的境界进 发。“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一 只要能。苟志于仁矣”,就能。无恶一 也。 二、为仁之径 “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质规定,是人所以为人者。孔子以仁为人 立极,求仁是孔子思想之核心,整部论语也就是教人如何求仁,所以朱熹 自 说,“学者须是求仁”,“圣人亦只是教人求仁”。9 仁是为人之道,那如何为人才算仁呢? 孔门求仁之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一) 孝悌 自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门仁学首先从人之情感根源入手。人常说 “血浓于水”,父母兄弟是一个人在世间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也是在情感上最 亲的人。人的情感从亲人发端,人能明了父母生育自己的不易与恩德,知道兄 弟同胞的亲近,这种浓郁的情感便发而为孝悌。世间上下尊卑之分,长幼前后 之节,都从亲子关系发端,人懂得孝悌,就是明白了人伦根本,便是修身之学 已经有了根基,自然也就不会去做悖于伦常之事,所谓:“其为人也孝悌,而 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述而 同上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华书局,1 9 8 3 ( 宋)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1 3 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华书局,1 9 8 3 r 第一章、论语,“仁”辨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正是此意。 论语中讲“悌”之处不多,而是将重点放在孝上,孝悌为仁之本,孝 更为本中之本。如何才算是孝呢? 首先,孝既要在物质上养亲,更要在精神上敬亲。“子游问孝。子日:今 m 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是说, 对于父母,仅仅“养”是不够的,对犬马的养也是养,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与 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 所谓敬亲,就是子女从内心发出的对父母的真诚的尊敬 之情,使父母在心情上愉快、欣慰。对父母尊敬,便要做到容色和婉。“子夏 自 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劳乎? ” 弟子服劳,能养,却态度生硬的话,也不算孝,孝难得是容色和婉。容色虽只 是表情,却体现出人子心中之情,人子心中有对父母之深爱,敬意,自然不以 侍奉父母为劳。心中无怨愤之情,充满和气,心中之和气、深爱发而为容色, 便自然容色和婉。对父母孝敬,不仅要表现在父母生前,更要体现在父母去世 后,那就是守孝,而且要守足三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 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 期可以矣。子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日:安。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l 宰我出。子e l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 国 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 ”守孝是对父母之爱与敬的延 续,通过守孝追思父母,以报父母之德,宰予不愿给父母守孝三年,故此遭到 孔子责骂。 其次,不违礼。“孟懿子问孝。子日:无违。樊迟御,子告知日:孟孙 论语学而 论语为政 论语为政, 论语阳货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孝于我,我对日:“无违。”樊迟日:何谓也? 子日:生,事之以礼; ,m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则事之,死则葬祭,事亲之事毕于此,而贯 穿于此过程之始终者为礼。不管是生前的侍奉,还是去世后的殡葬、祭祀,一 切皆应依礼而行。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父母在世时的侍奉, 父母去世后的葬祭,都不能越过礼的规定,用一些越礼的东西,越礼的程序与 仪式,能尽到本心,就是尽孝了。如何依礼而行,详见礼记,特别是其中 的内则、丧服小记、丧大祭、祭法、祭义等篇,此处不赘述。 自 再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世时,不做经年累月的远 游,如果要出行的话,也要有一定的方向和目标。因远游为日长久,远游之时, 一则不能侍奉双亲,再则还要让父母为自己牵挂、担心,不合孝之规范。如果 一定要出游的话,就要提前预定一定的方向、目的。可以在父母有事时,方便 找到自己,也可使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放心。 自 又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孝之至也。”在儒家看来,子 国 女保护自己的身体发肤,不使毁伤,也是孝之表现。“父母惟其疾之忧。”9 朱 熹注日:“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 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白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 ” 而曾子临终之时,召门人弟子日:“启予足! 启予手l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 高 深渊,如履薄冰,今而后吾知免矣夫l ”正是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的 意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则道出持守之谨慎与不易。 要做到孝,还要无违父之道。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论语为政 论语里仁, ( 清)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1 9 8 0 ,2 5 4 5 论语为政, 论语泰伯, r 第一章、论语 。仁”辨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q ) 对于这一点,曾子进一步发挥,。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一 意指孟 庄子之孝,最难能可贵之处即在于用其父之臣,守其父之政。中庸说:“夫 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把继承祖先、父母的思想、事业和行 为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 最后,服从父母为孝。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 无怨。一 对于父母的过错,虽可以多次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但如果父母没 有采纳,子女必须恭敬服从,不能违其意志。正所谓:“子之事亲也,三谏而 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一 总之,儒家之孝道,分为“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三个层次, 只有在实践中逐步由低层次达到高层次的孝,才算是最完满的孝行。 孝悌是仁之本,也是人之本,做到孝悌,便是做到了务本。本立则自然道 生,就为个人修养奠定了基础。 ( 二) 爱人 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一 求仁不是关起门来 冥思苦修,人生在世,离不开与世界和他人的联系。道不离于日常,为人处世 也是求仁之途径。与人相处时,如何算仁呢? 那就要爱人,并行忠恕之道。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论语学而 论语子张 论语里仁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 9 8 9 年,1 4 7 页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 9 8 3 年8 2 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中华书局,1 9 8 3 年,2 3 页 论语颜渊 9 固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家庭成员,这是 爱人的起码要求。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孔子提出“孝悌”。 “爱人”不仅要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即所谓“亲亲之爱”,还应该从亲亲 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的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这 m 也是仁的重要内容和要求,所以孔子说要“泛爱众”。礼记礼运认为 人应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就意味着遵循仁的原则,必须要以广 博的胸怀去爱众人。 孔子是十分关心人的。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人及人的生命和价值居于其 他事物所不可比拟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一 ,他重视“民食丧祭一 ,在 平日的语录中,也多见他对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关心与重视。马厩失火后,孔子 问伤人没有,却不问马,及他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气愤的论述,都说 明孔子之爱是关注到社会的最底层,体现了一种真切的对人的重视与爱。 仁道主张爱人,但并不是无原则地爱所有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m 爱好人是好事,爱不好的人则会助纣为虐,会导致不良后果,爱人其实变成 害人。爱人与恶人都以“知人”为前提,知人则能“举直措诸枉”,既能使枉 者直,又能使不仁者远离或不敢为恶。 爱人不只是在精神上,情感上关心人、重视人,更要采取措施博施济众。 两 孔子主张首先“足食、足兵”,“庶之,富之”,令其物质利益得到满足,令 其有安全感;然后教之,并且有教无类,使之学道、习礼,达到精神上的富足 与提升。如果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这样的善行,简直就超过仁, 见论语学而 孝经引孔子语 论语尧日) 论语里仁, 论语子路 见论语雍也 1 0 第一章、论语) 。仁”辨 达到圣的境界了。 ( 三) 忠恕 爱人的关键就是要实行忠恕之道,曾参把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概括成 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可谓一语中的。仁学以人本主义为基 础探讨了人如何立身处世,肯定了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也就 是说,人是处于种种社会关系网中的个人,他要与他之外的诸如家庭成员、朋 友邻人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他必须奉行一种原则,以此润滑个人与 他人关系。而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正迎合了这一要求,更好地解决了人与己、 群与我的关系问题。 何谓“忠恕”? 周礼大司徒疏:“中心日忠,如心日恕。”王弼:“忠者情之尽也。 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一南宋朱熹认为“尽己之谓忠,推己芝谓恕一。南 宋陈淳:“忠是就心说,是尽己之心无不真实者:恕是就待人接物处说,只是推 己之心之所真实者以及人物而已。字义:中心为忠,是尽己之中无不实,故为 忠;如心为恕,是推己心以及人,要如己心之所欲者,便是恕。夫子谓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就一边说,其实,不止是勿施己所不欲者,凡己之所 欲者,须要施之于人方可。己欲立,人亦欲立:己欲达,人亦欲达,必推 己之欲立欲达以及人,使人亦得以遂其欲立欲达之心,便是恕。一 由以上各家的阐发,尤其是陈淳的精辟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忠,的本 意应是尽心竭力,是主动地为人谋。“恕”的本意是推己及人,它具有消积与 积极两方面的含义:消极的“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恕”是己之 所欲亦施于人( 包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下面试分而述之。 论语里仁) 论语释疑 一朱熹:论语集注论语里仁 注,7 2 页 北溪字义, 1 l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忠”字在论语中共出现十八次,分布在十五篇中。“忠”字出现次 数虽多,但从未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接联系起来,可见,如 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来定义“忠”不免有些牵强。“忠”的本 意是对人尽心竭力,办事切实负责。论语中,大多数。忠”指的是诚心诚 m 意、尽心尽力。如:自己的言行应当“言忠信,行笃敬”;对待朋友要。忠 告而善导之一;待人接物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一 ;对于“令尹子 m 文三仕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孔子 评价为“忠,是因为其尽职尽则;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子以四教:文、 自 行、忠、信”在这些引旬中,“忠”不论单独使用还是与“信”字连用, 尽心竭力都是其基本意思,体现了人们在一定人际关系中应具有的道德责任 感。那么怎样了解自己,对人对事是否做到了“忠”呢? 曾子说过:“吾日三省 自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意思是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或出主意是否尽心竭 力了。关于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在他人对自己映象的镜子 里,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才能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由此可见,“忠”所主张的爱 人,是在与人为善、爱人以德的基础上,主动地为人谋,对己对人尽心尽力、 诚心诚意。它不仅包含着情感上的爱,更重要的是“忠”无形中在道德上给对 方以鼓励,并以自己的品德影响他人,由此形成相互激励,共同善进的人际关 系。 “恕”字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两次,其中一次是与“忠”字一起连用, 即在“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中出现。另一次则在“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 论语卫灵公) 论语颜渊 论语子路 论语公治长 论语述而, 论语学而 第一章,论语。仁”辨 于人”中出现。虽然整部论语中,“恕”单独出现仅此一次,但这次出 现却是极为重要的。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定义 “恕”。其实不然,这只能算是举例,而不是下定义的话。与这种说法相类似 两 的还有,如“我不欲人之加诸我者,吾亦欲无加诸人”,9 这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恕”的一种表现而已,它并没有揭示出“恕” 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是“恕”的本意。正如陈淳所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恕”的一个方面的体现,这是从反的角度来说 的,与此相对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恕”的另一种表现,这 是从正的角度来说的,我们也可以说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贵而贵人,己欲安而 安人,己欲乐而乐人等等。对于“恕”的两方面含义,清代学者阮元有更进一 步的阐释:“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 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 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该使他人事事行得通,即体现 孔子所谓恕之道,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 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方面 龠 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承认他人价值,关心他人生活。”在此,阮元不仅 将“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作“恕”,即推己及 人的正反两个方面,而且将二者分别作为“恕”的高低两条标准。因此,不能 将“恕”的本意片面化。 人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人们要深入正确地 了解他人的精神生活和把握他人的情感状态,最有效的方法是把自己摆在他人 的位置上,从而正确把握对方的心理。“恕”好比是沟通自己与他人心理的桥 梁,善于体察自己的情感与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去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避免做出有损于他人情感和需要之事。“恕”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人有宽厚、容 论语卫灵公 论语公治长, 阮元:犟经室集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之心,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总的说 来,“恕”不论哪一方面都强调了个人心胸豁达性及其敏感性在人际关系中的 重要作用。“恕”不仅渗透着从情感上对他人的体谅与关怀,而且还包含着在 物质上的扶助,也即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去感化他人、帮助他人。这样即可以 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融洽彼此的感情,同时又助于用自己的道德表率 行为去影响感化他人,共同善进。这才是“恕”的真正涵义。 “忠”和“恕”作为行仁的重要方法,它们的关系当然不是孤立的。正如 国语言:“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内思 心日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盖忠恕之意本相通。”“忠”,指尽心竭力;“恕”, 指推己及人。两相对照,意义分明。难怪曾予感慨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四) 礼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 m 由己,而由人乎哉? ”朱熹集注日:“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 为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 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 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孔门之学即在于将外界的礼乐规 范内化,通过此过程克服人本身之私欲及各种不良德行,通过礼的约束使人的 品行日益纯净,完美。 要知礼、行礼,首先必须学礼。孔予在教育孔鲤时说:“不学礼,无以立。” 自 礼实为人立身之本。礼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人的行为规范, 约束着人的行为:事君要合礼,事亲要合礼,宗庙之事要合礼,宴飨要合礼, 丧葬要合礼,连饮食、衣服、乘车、就寝都要合礼礼形成一个笼罩世间的 大网。人的各种活动,就在礼的约束下进行。程氏说,礼就是一个序,礼的大 网有其上下尊卑、远近亲疏的顺序。每个人都立在这网上的某一点,每一点上 论语卫灵公 论语颜渊 论语季氏, l t 第一章、论语 。仁辨 的人都有与他对应的行为规范、衣食车马、丧葬祭祀的规格和级别。不学礼, 则不明自己在这张网上的位置,自然无所立身。学礼是为仁的必经之途,一项 又一项的礼节对人进行了一层又一层的约束,从而使人逐渐摆脱自然蒙昧的状 态,用礼之规范来约束自己,文明自己。 m 其次,约之以礼。“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从知性上 把握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知道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不等于人就能自 觉地按此行事。要想真正地修身求仁,首先要自觉地用礼约束自己的各种行为。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要复礼,便先要做到克己。克己,就是要做 到克服己身之私欲。如何做到这一点? 那就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自a 言,非礼勿动”,“以约失之者,鲜矣。”只有时时刻刻谨记各种礼的规范, 并以之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用礼节制自己,“恭而无礼则劳, 国 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慎、勇、直本来都是 良行,但如果无节制,就会产生不良后果。礼之作用就是节制,克服人的品格 中过的部分,补上人的品格中不足的部分,去“过”补“不及”,最终达到中 和,也就达到了好的结果。“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自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通过这一过程,既能使 人少有过失,修养日益提高,又能将礼与自身日益紧密地结合,并使之渗透到 自己的言行、习惯、心理之中。通过学礼,约之以礼,礼便逐渐成为人们的习 惯,它渐渐地不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化成为人的心理原则。这时,人便由 一个礼仪规范的被动接受者转化成为循礼而行的自为主体。礼自外对人的约 束,也随之转化为人以礼对自我加以约束。礼与人已经合而为一。 同上 论语颜渊 论语里仁, 论语泰伯 论语学而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再次,礼有它的伦理情感要求。“林放问李之本。子日:大哉问! 礼,与 m 其奢,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朱熹集注引范氏说:。夫祭,与其敬 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 自 不足而敬有余也。礼失之奢,丧失之易,皆不能返本,而随其末故也。”文 饰丰足,场面宏大并不代表礼行得好,礼之本更要求行礼之人有真情。“礼云, 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一刨玉帛钟鼓虽为礼乐之要素, 但玉帛钟鼓不能代表礼乐之盛,礼乐最终要落实到人身上。“宰我问:三年之 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 新谷既升,钻燧取火,期可以矣。子e 1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日: 安。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 m 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守丧之礼对宰我来说,只是形式上的东西, 他的行礼,只是走一些过场,而缺少对亲人的尊敬、痛悼之情,礼对他而言, 只是外在的东西,所以他难窥孔子门径。礼不外乎人情,礼之行,有主观情感 的参与,则礼就不会只是僵化的程式,而成为活生生的与己同在的过程,礼才 能成为日用而不离的规范。人在日常生活中,学礼、知礼、守礼、行礼,人之 性情也在这个过程中陶冶、净化,礼与情的结合也自然越来越紧密,礼与人之 结合也自然越来越紧密。 ( 五) 信 “司马牛问仁。子e l :仁者其言也初。日:其言也初,斯谓之仁矣乎? 自 子日:为之难,言之得无韧乎? ”韧,即忍,难。即“言若有所忍而不 易发”,不轻言。孔子认为仁者德之一端即不轻言。之所以要“其言也初”,言 论语八佾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 9 8 3 年,6 2 页 论语阳货 论语阳货 论语颜渊 1 r 第一章、论语) 。仁”辨 不轻发,原因就是“为之难,言之得无韧乎”,其目的在于要守信诚实。与孔 子喜欢“其言也初”之人形成鲜明对比,孔子对巧言之人、之行,持明显反对 m 态度:“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0 他之所以反对“巧言”,就是因为“其言之不作,则为之也难一 。言过其 行,则必失信,所以孔子认为“巧言乱德”。巧言所乱之德即为“信”。 信在个人修身中起极重要的作用。论语第一章“学而”中,那些开章 明义大纲性的修身条目,关于信的教诲占了很大份量。如曾子之日三省吾身就 有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信是他修身之一重要科目;孔子也认为弟子 应该“主忠信”,弟子应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9 : 子夏则认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 自 必谓之学矣”。可见无论是孔子还是曾子,还是子夏,都极为重视“信”在 个人修养中的作用。 信在求仁过程中之重要作用: 首先,信是人立身行事之基础。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鞔,小车无瓤,其何以行之哉? ”“鞔”为大车“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 “瓤”为小车“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大车无鞔则不能驾牛,小车无瓤 则不能驾马,无鞔,无轨,则车自然不能行。人在世间,立身处世也是如此, 人无信义,则寸步难行。俗语常说人无信不立,也正是这个意思。 其次,信是安人之根本,人只有守信才能得到别人信任。“子张问仁于孔 子。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可以为仁矣。请问之,日:恭、宽、信、敏、 论语学而 论语公冶长 论语宪问 论语学而 论语学而 论语为政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人只 有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然后有所行动才不会被人有所误解,取得良好 效果。“子夏日: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 ,角 以为谤己也。” 如何才能做到信呢? 首先要主忠信。朱熹集注e l :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 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又引程氏说:人道唯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 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 信、忠、诚虽意思有 别,但它们都是直指人心,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就是“尽心”竭尽本心所 有的诚意与真实,尽心也就是大学里面的“诚意”功夫。人之信与不信, 首先要经过自心定夺,这是信最深的根本,做到本心之真诚、忠实才能对人对 事执一片真诚与忠实。以这种心理作为根基,并且在观念中根深蒂固,才能有 坚强毅力与决心,抵抗住种种诱惑与自身的辛苦劳累及惰性,去完成自己的承 诺。信之根基在忠与诚,做到了自心的忠、诚,就有了信的心理基础。 有了心理基础,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厉行信之原则。信之准则主要指向言行 自 的关系,孔予认为人应该谨于言,慎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所以 他认为仁者应该“其言也初”。正因为做起来难,所以说的时候,一定要考虑 到自己能否履行诺言,然后再说,或者干脆不说,等做到了再说“子恭问 m 君子。子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自然更没有失信的危险。 自 孔子在坚持人应该守信的同时,又说:“君子贞而不谅。”朱熹集注日: 贞,正而固也。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论语正义引孔安国说:君子之 论语季氏 论语子张 论语宪闯 论语为政 论语卫灵公, 第一章、论语。仁”辨 人,正其道尔,言不必小信。也就是说,人应该守信,但不应该死守小信。那 以何为标准,来抉择应不应该守信呢? “子e 1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m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义就是君子的质干,判断的标准。义者,宜也,为 m 制事之本,所以守信要以大义为重。“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也就是说约信 合宜,则言可践履。可见,孔子认为人应该守信,但不应该拘泥小信而不顾大 义。“子贡日: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日:管 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自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不为公子纠死,又 相桓公,正是为大义,不拘泥小信,所以孔子极为称许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合同执行与跟踪管理方案
- 《餐饮服务与管理》我能提高饭店的经营绩效和服务质量-质的飞跃(课后自测)原卷版
- 融资管理对企业财务稳健发展的影响
- 学校网络舆情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初中艺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计划
- 2025北京语文考试题真题及答案
- SRF预后靶向治疗反应-洞察与解读
- 安全培训心得与感言诗文课件
- 报废汽车回收公司年度试题及答案
- 2022智慧园区设计、建设与验收技术规范
- 自备车补贴申请表
- 注塑成型技术培训之工艺理解课件
- 信息论与编码(第4版)完整全套课件
- 广西佑太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医药中间体项目环评报告书
- 汽修厂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海绵城市公园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 上体自编教材-体育运动概论-模拟
- 05625《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 GB/T 2679.7-2005纸板戳穿强度的测定
- GB/T 25840-2010规定电气设备部件(特别是接线端子)允许温升的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