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保护、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保护、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保护、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保护、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保护、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加快城镇化步伐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而古 镇作为我国小城镇中的一类也将踏入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 古镇古朴的风貌也将在 快速城镇化这一大背景下受到冲击。许多历史古城镇的环境风貌、人文景观在大规模 城镇开发时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是在这些古城镇“进入快速城市化轨道”后,其 经济发展速度并未得到很大的提升。 如何使古城镇在城镇开发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保 护,如何使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在这种大背景下显的尤为重要。 代王城镇位于蔚县中部, 历史悠久, 由于在战汉时期它是我国北部边境重镇之一, 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在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代王城镇这一拥有千年历 史的古镇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代王城镇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希望能给同 类型的研究提供经验积累,促进古镇保护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共同发展,改善当地的居 民生活,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论文主体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与思路框架 第二章国内外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古镇保护的理论及原则,并解 释了古镇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出对研究有益的启示。 第三章代王城古镇现状及经济基础定位,对代王城镇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描述,并 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对其进行了经济基础定位,为下一步展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 第四章代王城古镇保护发展研究,运用第二章提到的理论,以及第三章对代王城 镇经济基础的定位,提出代王城镇的保护方法和产业发展道路。 第五章通过代王城镇的实践,提出解决古镇发展与保护之间矛盾的方法 第六章结论包括总结与未来工作展望。 关键词:古镇;古镇发展;古镇保护;代王城古镇;保护规划 protection, continuity, new -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aiwangcheng town author: zouhaipei supervisor: liguoqing major: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bstract chinas current and future clearly speed up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national attention at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ning. as a class of a town in china, the ancient town will also be entered for rapid 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stage, and it has become a new hot spot for planning studies.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greatly improved. so it may be very important at this background to make the ancient towns better protection and close links betwee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daiwangcheng town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yu coun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igh research value of the history. in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urbanization today, the town which has a millennium of history also been in a lot of impact. through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this thesis hopes to give the same type of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town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common development.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main parts: chapter i, it introduc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purposes and methods with the idea of the framework. chapter ii: it summed up the ancient town of the theory and principles of prote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w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got useful inspiration for the study. chapter iii: it describ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daiwangcheng tow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its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ir economic position, to work for the next step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chapter iv: it mentioned the use of the theory of the previous section, as well as the positioning of daiwangcheng towns economic base, the protection of its method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hapter v: through examples of analysis, we propose solutions to town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ethods chapter vi: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including the prospect of future work. key words: the ancient town ; economic development ; town protection ; daiwangcheng tow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发展、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1 1.绪论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02 至 2008 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连续 7 年以每年 1.11.3 个百分点的水平在提高。毫 无疑问,我国已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 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促 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 镇化1” 。 现代信息的通达性使国际主义的思潮无处 不至,现代建筑也以其坚固实用和使用的高效 性被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这就无怪于在城市 的历史街区一片片消失的同时,一幢幢现代化 的建筑拔地而起。身处农村的人们虽然没有这 样的“经济头脑” ,却也向往“楼上楼下、电灯 电话”的现代生活。从改革开放到近些年来,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人们认为 古村落是丑陋、落后、阻碍发展的东西,将祖 先几千年积累的基业付之一炬,一切推倒重来。 对古镇进行各种破坏性开发,严重损坏了古镇 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脉络,并屡屡 出现“高大空” 、 “新房旧貌” 、 “千镇一面”等 现象,即使近年有些意识到古村落的价值的领 导,看中的也只是它的旅游价值,即对古镇经 济发展的刺激作用,而不是古镇历史文化、历 史建筑等历史元素对当代人以及后代子孙的教 育意义。在对古镇进行开发时对其进行高强度开发,即“大办旅游” ,故一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历 史文化村镇因过度利用而造成“旅游开发性破坏2” (见图 1) 。这种开发性破坏造成了构成古镇 的重要因素之一真实性的破坏,没有真实性,这个村落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由此可见,古 镇的保护性开发已经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图 1 柳江古镇破坏性开发示意 fig.1 the destructive development of liujiang town 图片来源:网络搜查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2 1.2 我国古镇发展遇到的问题 在我国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古镇不但面临快着速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诸 多矛盾与问题: 1.2.1.快速发展与古镇环境之间的矛盾 小城镇要实现高速发展,必然对当地资源、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如工业企业造成的污 染,能源消耗上升等,而古镇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内部环境的原真性。因此如何使古镇在快速发 展的同时又能保存其内部环境的原真性成为了现今古镇发展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1.2.2.新建筑与老建筑之间的矛盾 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发展的需要,必然要兴建大量新建筑以满足小城镇的使用 要求,同时一部分老旧建筑或由于年代久远、或由于使用功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需要拆除。但古 镇内大部分老旧建筑由于其象征性意义(如祠堂)或重大研究意义(如古城墙)而需要保留和延 续。因此如何处理新老建筑之间的矛盾成为古镇发展遇到的又一难题。 1.2.3.古建筑保护模式的问题 古镇之所以称为古镇,除了年代久远,内部环境的原真性,镇内为数众多的古建筑也是其基 本组成条件之一。这些古建筑为我们了解古代居民如何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但是这 些古建筑历经千百年的时光,许多已经破败不堪,急需修复3,且难以满足现代化小城镇和使用 者的需求。因而使镇内人口大量外流,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空心村”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保护 模式,使古建筑既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又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也是古镇发展遇到的一大难题。 1.2.4.古镇原有格局和现代化小城镇需求之间 的矛盾 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脚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为大力发展多种工业, 以工业的发展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而工业发展的 基本条件是便捷的交通。因此改变当地的交通状况是 大多数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优先解决的问题。而古镇经 过千年发展,其交通道路系统早已定型,并形成一定 的特色,这种特色被称为古镇的格局4。没有格局的 存在,古镇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失去其作为古镇的基本 意义。但古镇要加快发展,势必会对其格局造成一定 图 2 肥西三河古镇街道风貌 fig.2 the landscape of district in sanhe town 图片来源:自摄 发展、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3 的破坏。因此如何合理解决我国古镇在原有格局和现代化小城镇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是我国 古镇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见图 2) 。 笔者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曾在学习期间参加过若干古镇的规划编制工作,对古镇的 规划发展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也对目前我国古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了些许认识。在笔 者接触过的古镇规划中,上文提到的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于古镇发展过程中。代王城镇作为笔 者所接触的古镇中的一个,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也同样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 代王城镇发展的道路上尤为突出。如何妥善的处理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使代王城镇合理有序 的发展就成为代王城镇面对的首要问题。 1.3 研究意义 代王城镇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中部, 历史悠久, 最早有关代王城镇的记载可追溯到商代, 曾一度作为地方行政中心,因蔚州镇的崛起而衰落,后于民国初设区,1958 年改为公社,1984 年又复镇5。镇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2008 年被评为河北省历 史文化名镇。 我国古镇因其形成年代,保存的完整程度不同,对社会的价值以及利用方法也有所区别,如 周庄、同里、平遥等古城,形成年代较晚,保存较为完整,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外,还为发 展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其所在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 这些保存完整的古城在我国尚属少数, 大多数都如代王城一样, 只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建 (构) 筑物,虽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但是这些建(构)筑物难以被用于所在地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为代王城之类的古镇寻求一种发展模式,使其在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将古建(构)筑物保 护起来,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1.4 研究内容 在对代王城古镇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发掘古镇建筑特色以及古镇布局特点。同时通过现 场调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建筑风格以及建筑建造方法的基础上,综合以上内容提出合理的 保护方案,并为当地寻找一条合适的经济发展之路。 1.5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拟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收集法(包括国内外的古镇规划等的相关文献资料) 2.比较借鉴分析法(对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概括、归纳和提炼) 3.逻辑推理法(较多的运用已知事实推断结论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4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1 国外研究综述 欧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应地其保护思想起源也比较早。广泛而言,对文物建筑和 历史纪念物的保护行为可以追逐到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6。 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确定是近百年的事,是资本主义发展之后的产物。从 1840 年法国建立历史建筑管理局一直到二战之前, 欧洲有关历史建筑或历史城市的保护性法规都 在不断的出台,而历史建筑或历史城市的保护概念同时也由欧洲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同时历 史城镇的保护理论和方法也由原来的笼统、简单逐渐的丰富了起来。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 , 宪章中明确的指出了保护的意 义和基本原则,充分表明了文物建筑的保护运动已成为一股国际力量。 但是随着二战后的经济复兴,城市建设高潮涌起,致使许多文物建筑及其环境受到了破坏, 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雅典宪章的原则已不能适应形式的 需要。在这种背景下,1964 年 5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 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威尼斯宪章 。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方法。 1962 年,法国颁布了马尔罗法令并在该法令中第一次提出了有关历史地段保护的法规, 并引起其它国家的争相效仿。 在此大背景下,1976 年 11 月 2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华沙内 罗毕通过了著名的内罗毕建议 ,其中明确指出了历史地段的保护对象,并拓展了保护的内涵。 从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由文物建筑向历史地段、街区不断拓展,保护与城市规划开始走 向结合。 欧洲有关城市整体保护的概念,从 70 年代起逐渐成熟起来,1976 年通过的欧洲议会决议案 给予有关城市保护最全面的定义,提出“整体保护”的概念。1977 年 12 月建筑师及城市规划师 国际会议发表马丘比丘宪章 ,提出“考虑再生和更新历史地区的过程中,应把优秀设计质量 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 ,同时指出“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 承一般的文化传统” ,保护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总结了 20 年来各国保护经验的基础上,1987 年,国际古迹历史会在华盛顿通过了华盛 顿宪章 ,确定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与作用、保护原则与方法 等。 华盛顿宪章的发表标志着城市保护已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 7。 1.6.2 国内研究综述 1930 年 6 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文物保存法 ,共 14 条,明确在考古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有价 值的古物为保护对象;1931 年 7 月又相继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1932 年国民政府设立“中 央古物保管委员会” ,并制定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组织条例 。 1950 年由国务院颁布关于文化遗址及古墓葬调查、发掘暂行办法 、 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 指示以及禁止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告示法规、法令。 发展、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5 国内古城镇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开发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使众多历史城镇 的历史文化以及历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国家所面临的保护问题从文物建筑转向了整个历史 传统城市。 在这种大背景下, 1982 年 2 月国务院在转批国家建委、 国家城建总局、 国家文物局 关 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并公布了北 京、西安等 24 座城市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名城保护制度的初创。随后,国家在政策 和法规上加强了名城保护和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使其紧密结合,并陆续成立了一批名城保护的 学术研究机构和监督机构,同时加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人才培养和国际间的交流。另外,在 1986 年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我国首次提出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历史 文化保护区的设立减少了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成为名城保护工作的基础和重点。1991 年 10 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也明确提出将历史地段作为名城保护的一个 层次列入保护规划的范畴 8。 1996 年 6 月由建设部城市规划司、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中国建筑学会在历史街区保护 (国际) 研讨会明确指出“历史街区的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并探讨了我国历史文 化保护区的设立、保护区规划的编制、规划的实施、与规划相配套的管理法规的指定、资金筹措 等方面的理论与经验。 1997 年 8 月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 指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单体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 史文化名城这一完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次,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 , 明确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特征、保护原则与方法,并对保护管理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历史文化保 护区制度由此建立,也标志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向着成熟与完善阶段迈进 9。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6 1.7 研究框架 收集代王城镇基础资料 整理代王城镇基础资料 吸收国内外小城镇规划经 验 分析研究代王城镇基础资料 寻找阻碍代王城经济发展 的主要矛盾 寻找代王城古镇格局、建 筑特色 探寻解决方案 最终方案形成 图 3 论文结构图 fig3.thesis framework 图片来源:自绘 发展、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7 2.国内外古镇保护与发展概况 2.国内外古镇保护与发展概况 2.1 我国古城镇分类 我国古镇数量众多, 但其分类方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从古城、 古镇所拥有的特点和性质来分, 一是从古城、古镇的保护现状来分10。 2.1.1 从古城镇所拥有的特点和性质分类 1.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 的风貌或风景名胜为特点的城市、乡镇。 我国封建王朝统治长达 2000 年历史,自公 元 201 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 虽经多次分裂和战 乱,改朝换代,但大多数时间是处于统一封建大 帝国的统治下, 这些王朝统治者帝王居住的 城市,就是封建王朝的都城,如北京、西安等。 这些城市中的宫殿、 坛庙是封建帝王行使其行政 权力的地方, 往往规模宏大、 富丽堂皇 (见图 4) 。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 由于封建迷信思想的作 用,改朝换代必修鼎新革故、万象更新,因而在 推翻前朝的斗争中,往往对原有建筑进行损毁, 所以在地面上留下当时的建筑很少, 大多成为遗 址或埋存入地下。如开封、洛阳等。主要以地下遗存为主。像这样的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研究意 义的遗址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11。 2.传统城市风貌型: 具有完整的保留了某时 期或几个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建筑群体的城 市、乡镇。 这些城市、乡镇完整地保留了某一时期或 几个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的建筑群体,而成为 历史文化名城(镇) 。传统的城市建筑环境,不 仅在物质形态上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气氛, 它本身也具有建筑学意义上的价值。同时,通 过这些物质形态,可以折射出某一时代的政治、 文化、经济、军事等诸方面深层历史结构。对 于城市历史意象的形成,大大超过单个的历史 建筑。这类城市,不仅文物古迹保存较好,由 于发展缓慢或另辟新城发展整个城市,无论是 图 4 北京鸟瞰 fig.4 the birds-eye view of beiijng 图片来源:网络搜查 图 5 平遥鸟瞰 fig.5 the birds-eye view of pingyao 图片来源:网络搜查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8 格局、街道、民居和公共建筑物均完整的保存着某一时代的风貌。如平遥、榆林等(见图 5) 。 3.风景名胜型:自然环境对城市、乡镇的特色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 而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的城市、乡镇。如承德、镇江、桂林等。 这些城市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色,风景点大多就在城市、乡镇中,或在临近郊区,与城市的建 设与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美好的城市风光。它不同于一些山岳或湖泊等自然风景区,往往 具有很多丰富的人文景观,带有很强烈的文化色彩,不仅能给人们以旅游的场所,还能给予精神 的陶冶,这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 4.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型:同一民族由于地域差异,历史变迁而显示出的地方特色或不同民 族的独特个性,而成为城市风貌的主体的城市。如拉萨、喀什等。 我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一些城市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这些都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和多民族的文化特 征,必须很好地保护,以防止湮灭消失。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保持和发扬这些民族和地方特色, 对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和凝聚力,增添对家乡的热爱,有巨大的精神作用。并且对创造有中国特色 的、地方的和民族特色的城市,有重要的借鉴和范例作用,更有发扬光大祖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5.近现代史迹型:以反映历史的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 市。如南京、广州等。 这些城市是中国近代许多革命事件的发生地,许多文物和建筑记载着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 程。古代和现代的珍贵文物和遗存,同样具有文化和科学的价值,特别是一些革命历史文物,更 是当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资料和实物。 6.特殊职能型:城市、乡镇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 为这些城市的特征。如“盐城”自贡、 “瓷都”景德镇、 “药都”亳州等。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的城市处于大江河的入海口。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海外交通城市; 有的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 按军事布防要求, 规划建造成边防城市; 有的由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工匠聚集,人丁繁盛而成为手工业城市;有的因为在防阻洪水的筑城技术上,有特殊的贡献而被 列为名城(镇)等等。这类城市原来得以发展的特殊功能,在历史上都有过重大的作用,时至今 日可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或已被新的功能所代替,但这些城市原来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都是 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标志和结晶,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必须很好保护与发掘,以免在我们这一 代人手中消失。 7.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作为历史传统体现的主要方式的城市、乡镇。 如正定、长沙、济南等。 许多历史名城,历史上曾辉煌一时,由于历代战争破坏,经济衰落或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建 设,大量古迹和传统街区遭到破坏;但城市中还存在许多历史遗迹有一定影响;如历史上省会一 级的地区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延续性强,起性质因素构成数量多,但中心不突出,类型归属不 明显,如徐州、沈阳等。 2.1.2 从名城(镇)的保护现状分类 我国古城(镇)数量众多,按古城(镇)保护内容的完好程度、分布等来进行分类也是古城 发展、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9 (镇)分类的一种常见的方法。 1.古城(镇)的格局风貌比较完整,有条件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的 这种古城(镇)面积不大,城内基本为传统建筑,新建筑不多。这种古城(镇)数量不多, 十分难得,如平遥、丽江等。对这类城市要严格管理,坚决保护好。它们目前经济不发达,但同 样存在保护与建设的矛盾,当前要重点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条件。我们在对这类古城(镇) 进行建设的时候,可参照国外成功保护的实例,从中吸取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谨慎从事,不断 总结。 2.古城(镇)风貌犹存,或空间格局、空间关系尚有值得保护之处的 这种名城(镇)为数不少, ,它们和前一种都是历史文化名城(镇)中的精华,有效地保护 好这些古城(镇)方可真正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镇)的风采。对这类城市除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 街区外,要针对尚存的古城格局和风貌采取综合保护措施。 3.古城(镇)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已不存在,但还保存有若干体现传统历史风貌的街区的 这类古城(镇)数量最多,整体风貌既已不存,保护好历史街区则要全力为之。要使这些局 部地段来反映城市历史延续和文化特色,用它来代表古城的传统风貌,这既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 的作法,也是一个突出重点,减少保护与建设矛盾的现实可行的方法。 4.已难以找到一处值得保护的历史街区的 这种古城(镇)在我国数量较少,对它们来讲,重要的不是去再造一条仿古街道,而是要全 力保护好文物古迹周围的环境,否则和其它一般城市就没什么区别了。要把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 环境提高到新水平,表现出这些文物建筑的历史功能和当时达到的艺术成就,要整治周围环境, 要舍得拆除一些妨碍景观的不协调建筑。 2.2 国际历史古镇保护及展示利用基本原则 2.2.1.古镇保护基本原则 1.最小干预原则12 最小干预原则(最低限度原则)是指尽可能地采取最低限度的维护措施,以制止由于自然或 人为造成对遗址的破坏过程。文化遗产展示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其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而不是 表现现代技术的进步和成就,也不是个人才能的展示,更不是为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而横加变 形修整。它要求遗址的保护能以维护原状的方式解决的,绝不进行维修能以维修方式解决的,绝 不修复能以修复方式解决的,绝不重建能以物理方式处理的,绝不用化学方式等等。这些保护思 想对遗址的展示设计起着指导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和文物保护与国际接轨,文物保护这一概念的 范围不断拓展。从发展的眼光看,任何的一种方法都回或多或少的破坏文物包括古遗址的原状。 有些保护方法对遗址的损害是无法修复的。 因此在具体的保护实施时,要预先进行分析比较,充分的考虑到后果。一般来说,简单易行 且无危害的方法在现实是不存在的。通常认为传统的方法对文物的损害较小,而现代材料对文物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10 的危害性更大13。 2.真实性原则 有效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的保存并延续文物古迹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文物法第 二十一条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和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 真实性原则“真实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威尼斯宪章中,之后在欧洲社会逐渐得到广 泛认可。当时主要适用于欧洲文物古迹的保护与修复,详细的解释见于奈良文件 。 奈良文件 第 13 款指出“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之初及 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急来源。真实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 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及精神与感受等。有关“真实性”详实信息的获得和 利用,需要充分地了解某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14。 ” “真实性”原则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保护方面的共识。但 对于“原真”一词还存在着很多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所谓的“原真”即是文物古迹的本来面 目,所以就导致了保护修复就变成了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即刚产生时的样子。但是这种修 复仅限于一小部分的古迹或者遗址,而对于很多古遗址而言,由于年代的久远,是无法恢复到其 原来的模样的。比如,一座古建筑的遗址,其原貌为何,有的只能通过文献去寻找它的共性,它 的具体部位如何也能通过揣测来断定。我国历史上长久以来的“道器分离” ,使许多的艺术语言 是通过民间口头传授的,在时间的变迁中其可信度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单纯的恢复原状这条路是 狭隘的15。 真实性的另一种观点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添加物作为古迹的一部分应该被保存下去,有损风 格的、价值不大的添加物除外针对古建筑遗址而言。把周边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分割的载体,纳入 保护范围16。 古遗址在使用和发展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已将改变了它的原貌。保存到今天,其本身承载着 无数珍贵的历史信息,所以保持原貌或不改变现状的原则对于其各个时期都有非常重要的原则。 文物古迹的原状具有历史真实性, 记录着其自始建年代以来历史的状况和科学、 艺术水平等, 是历史信息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对原状的鉴别包括布局、样式、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 3.可逆性原则 遗址的保护,不仅能为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保留重要的科学、历史、文 化和艺术信息,为科研提供完整详实的资料,而且有助于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更深入研究产 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对古遗址的保护包括古人活动的聚集地、古墓葬、石窟、古建筑遗址等的 科技保护,应当包含对古遗址周边环境的保护。 可逆性原则强调了在保护工作中对遗址的全面尊重。它要求相对于被保护而言,任何维修, 加固和增添措施都应是可解除的。它与可识别性原则一样,把对遗址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展示放到 遗址生存的历史过程中去。对遗址本原的尊重,对伴随着遗址的存在而依附于其中的丰富历史内 涵的尊重,正是“可还原性原则”的思想基础17。 可还原性原则涉及到保护所用的材料问题, 由于对于任何一种材料来说, 无论性能如何优良, 或坚固耐用, 都存在一个时效性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保护材料会不断的更新, 当目前的材料被更加优质的材料所代替的时候,就会面对于一个重新保护的问题。原材料是否可 以被清除而对文物进行再次的保护,就是这种材料是否具有可逆性原则。 发展、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11 2.2.2.古镇展示利用基本原则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原则是针对遗址保护利用的普遍性原则18。 文物保护法第一天 指出了,保护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遗产,进行 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 。 古镇的利用同样与保护一样都需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模式。古镇的展示利用不应把自 身看作成一个孤立的系统,应该将其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以及文物保护 系统之中。对古镇的利用要将历史、现实、自然和人文进行整合,从全局出发去研究、保护、开 发和利用。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古镇的开发必须是以保护为前提的。不论是从规划、建筑上都要体 现遗址的内涵,重视和提炼遗址本身所要表达的精神,在设计时要注重气氛和观感,保证最大限 度的展示其无与伦比的高品位。对于古遗址的开发应该考虑到遗址的不可移动性和不可替代性, 充分尊重资源,杜绝认为臆造的不合理产品,尊重古镇历史、因地制宜,避免对文物的“文明” 性的破坏。对于以文物的保护为前提,保证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坚持社会效益为主,促进社 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做到对遗址利用的合理、科学和适度20。 2.3 古城(镇)保护内容与方法 2.3.1 古城(镇)保护内容 古城(镇)保护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即物质形态方面和非物质形态方面21。 1.物质形态方面 物质形态方面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城市、乡镇所根植的自然环境 城市、乡镇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城市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 了不同特色的文化景观,历代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使环境又具有人文和历史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 讲,文物古迹脱离了它所植生的历史环境,其价值就会受到损害。 (2)城市、乡镇独特的形态 这里城市、乡镇独特的形态主要指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形式,如城镇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 镇的几何形状、城镇的格局、城镇的交通组织功能分区、城镇历代的形态的演变,等等。这些形 态的形成,一方面受城市所在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受不同的社会文化模式、历史发 展进程的影响,形成城市文化景观上的差异。 (3)城镇的物质组成要素 建筑是构成城市实体的主要要素,由它们构成的城镇旧街区、古迹点仍和现代城市生活发生 密切联系,形成了城镇文化景观特色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些主要体现实证价值的文物点,如一些 小型文物建筑和底下文物,则是全面反映历史信息,描绘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补充。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12 2.非物质形态方面 非物质形态方面也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语言、文字 (2)城镇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所形成的精神文明面貌,如审美、饮食习惯、娱乐方式、 节日活动、礼仪、信仰、习俗、道德等。 (3)社会群体、政治形式和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城镇生态结构,在人文地理学中,它被形容 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氛围” 。 2.3.2 古城(镇)的保护方法 古城(镇)的保护方法的特点是要从城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城市规划、文物保护和建筑 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采取综合的措施,把保护与建设协调起来,把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城市 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秩序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从城市是一个大系统的观点出发,进行 高层次的保护22。 从狭义上讲,古城(镇)的的保护方法是指对传统建筑或街区的复原或修复及原样保存,以 及对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的保护方法;从广义上讲还包括对旧建筑以及历史风貌地段的更新改造, 以及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协调方法、文脉继承、特色保护等问题。以下将对几种国内外通用的保 护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文物古迹的保护方法 文物古迹点大体上可分为古建筑物、遗址及非建筑物三类23。 对古建筑物、遗址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保护。 (1)冻结保存 即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 即修旧如旧原则。尤其是具有较高考古价值和历史文献价值的文物建筑在进行修复工作时,特别 强调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古历史研究,一定要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考古学证据,不能有丝毫的臆 测。 修复必须严格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修复和补缺的部分要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 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是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和信息价值;二是任何增添部分必须跟原来 的部分有所区别,使人们能够识别哪些是修复的,当代的东西,哪些是过去的原迹,以保持文物 建筑的历史可读性和历史艺术见证的真实性:即整体性和可识别性原则24。 同时加固和维护措施应尽可能少,而且不应妨碍以后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2)重建 历史上一些十分重要的构筑物由于各种原因已被毁,但它们对于地方特征却是至关重要的, 起着象征性的作用,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有必要重建的。但重建必须谨慎,因为重建必然 失去了历史真实性,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25。 2.历史地段的保护 历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迹地段和历史街区两种类型。两者相比较,文物古迹地段的重要性是根 据客观存在的科学价值而决定的,因此非常重视其原貌,当需要恢复时,其复原的准确性就成为 发展、延续、新生代王城古镇保护与发展研究 13 必要的条件;历史街区的评价相对文物建筑而言,其群体的效果、生活性和市场性的价值就更为 重要。由于前者在保护方法上与历史建筑十分相似,本章节仅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进行叙述。 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总的说来有以下六方面内容:街区建筑的保护、街道格局的保护、建筑 高度与尺度的控制、基础设施的改造、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街区功能及性质的调整26。 (1)街区建筑的保护 绝大多数历史街区中的建筑保护都必须结合 居民生活的改善进行,才能保证街区始终保持因 人的活动存在而充满真正的内在的活力。其保护 方式可概括为立面保存、结构保存和局部保存三 种方式27。 1)立面保存 立面保存的方式常常用于一些结构比较坚 固,其结构原状容易保存的历史建筑(如欧洲的 石制建筑) ,建筑结构由于容易保存,其内部一般 经过装修和重新划分功能后就可满足现代生活的 要求,外观立面的形式的保存就相对容易些。通 过这种手法可使许多历史建筑获得新的生命,在 得到很好的保护的同时也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 需求,如巴黎的卢浮宫等建筑(见图 6) 。 2)结构保存 在以木构为主的城镇中,木构住宅由于潮湿腐朽,不断的修补是必然的,所以建筑本身也在 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种情况下采用结构保存是合理的。在这样的建筑组成的历史街区中,保存 的不应是建筑本身,而是其建筑结构形式体系,这种做法 也是符合实际的。 如北京的四合院、 苏州园林等 (见图 7) 。 3)局部保存 局部保存的方法即对旧建筑采用部分或局部复原方 法,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它是由于旧的建筑再不能适应 现代生活要求, 立面保存或结构变更做法仍给家庭和社会 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时所采取的保护形式。 (2)街道格局的保护 历史街区的内部道路的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 个城镇的个性。在我国,坊、街、巷路网格局从古延续至 今,但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历史街区的保 护过程中,街巷的整理和复原是十分重要的。发掘街巷中 联系人们生活的关键性元素并加以充分利用,并以这一元素作为该街巷保护的出发点,使其在得 到保护的同时又能发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最终形成历史街区的特色所在28。 (3)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控制 历史街区的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整体协调也是保护的重点之一。从历史看,沿街建筑的高度有 图 7 北京四合院 fig.7 courtyard beijing 图片来源:网络搜查 图 6 卢浮宫 fig.6 louver 图片来源:网络搜查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14 不断增高的趋势,新的高大的建筑物破坏或取代了历史街区的空间中占统治地位的纪念性宗教建 筑的统领作用,另一方面破坏了原有的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比例,因此高度的控制是协调历史街区 建筑风貌的重要手段。 和高度控制相联系,尺度的协调也是历史地段需要普遍注意的问题之一。建筑物体量的大小 必须和街道格局和空间相适应,在一条狭窄的街道上或一个局促的地段内兴建像现代商业楼那样 的巨大建筑物,必然会导致传统环境尺度的破坏,导致城市历史地段面貌的不协调29。 (4)基础设施的改造 改善保护区的生活基础设施的条件,增加服务设施,保护现代生活需要,包括供水、供电、 排水、垃圾清理、道路修整以及供气或取暖等市政基础设施,同时开辟必要的儿童游戏场地、增 加绿化等,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居民可以安居乐业,继续在故居中生活下去、生活的更好。 (5)居住人口及居住方式的调整 减少居住户数,适当调整居民结构。在对北京四合院、扬州居住地段民居的居住情况的调查 中,发现居民对旧房屋不满的一个原因是居住户数过多,居住面积太小的问题;而对住宅的格局 本身,多数是称赞和留恋的30。由于古代中国居民居住方式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推定全国大多数 古城镇的情况与北京、扬州相似。因此要迁走一部分住户一保证居民的居住面积,并拆除自建的 小屋或构筑物,在恢复住宅原貌的同时保证居民的居住质量。 (6)街区功能、性质的调整 历史街区通常存在着设施老化、建筑结构衰败、居住人口流失、社会活动趋于消亡等问题, 因此街区功能的振兴和充实是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应根据历史街区的历史特色以及在城市 生活中的功能作用,合理地把握街区的功能与性质。目前国内外街区保护实践中一般有功能保持 与功能变更两种方式31。 1)保持并强化街区原有功能 这种方法以保持街区原有功能和建筑风格为主要目标和原则,实施时将危害历史街区环境及 风貌的建筑迁移,并鼓励恢复历史街区上的原有功能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促进当地的经济发 展,使当地居民自觉的将自己的切身利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