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服饰词汇系统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服饰词汇系统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服饰词汇系统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服饰词汇系统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先秦汉语服饰词汇系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汉语词汇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这个开放性的词汇系统里,以意义为标 准,做封闭的小词汇系统研究是值得尝试的。本文即以先秦汉语服饰词汇为例, 尝试做小词汇系统研究。 论文包括前言和五个部分:前言主要论述选题价值和研究对象、方法;第 一部分简述先秦服饰发展的历史;第二部分运用语义场理论分析先秦汉语服饰 词汇系统;第三部分从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方面对服饰词汇进行分类描写;第 四部分列举先秦穿衣戴帽所用的动词;第五部分探讨先秦服饰词汇系统所蕴涵 的社会文化内涵。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第二、第三和第五部分。第二部分运用语义场理论,将 先秦汉语服饰词汇系统分为帽子、体衣、鞋子、配饰次语义场,分析语义场的 层级性和系统性。第三部分从社会文化功能方面对服饰词汇系统进行分类,将 服饰词汇分为丧服、祭服、朝服、戎服等几类,描写服饰词汇的分类系统。第 五部分主要探讨先秦服饰词汇系统所蕴涵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内 涵。 关键词:词汇系统语义场社会文化内涵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l e x i si sa no p e ns y s t e m i nt h i ss y s t e m ,w ec a l ls t u d yac l o s es y s t e mo n s t a n d a r do fm e a n i n g t i f f sp a p e ri sas t u d yo fl e x i c a ls y s t e mo i lc h i n e s ed r e s sw o r d s i np r e q i nd y n a s t y t h i sp a p e ri n c l u d e sa p r e f a c ea n df i v eo t h e rp a r t s i nt h ep r e f a c e ,t h ep a p e r e x p l a i n sw h yt o c h o o s et h i so b j e c ta n dh o wt os t u d yi t i np a r t1 ,t h e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as h o r th i s t o r yo ft h ed r e s sp r o g r e s si np r e q i nd y n a s t y i np a r t2 ,t h e p a p e ru s e st h et h e o r yo fs e m a n t i cf i e l dt oa n a l y z et h el e x i c a ls y s t e mo nc h i n e s e d r e s s i np a r t3 ,t h ep a p e rd e s c r i b e s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nt h el e x i c a ls y s t e mf r o mt h e a s p e c to fs o c i a l & c u l t u r a lf u n c t i o n s i np a r t4 t h ep a p e rl i s t sv e r b st h a tw e r eu s e d i np m q i nd y n a s t y i np a r t6 ,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i nt h e d r e s sl e x i c a ls y s t e m t h em a i nb o d yo ft h ep a p e ri st h ep a r t2 ,3a n d5 i np a r t2 ,t h ep a p e ru s e st h e t h e o r yo f t h e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d i v i d e st h ed r e s sl e x i c a ls y s t e mi n t of o u rs u b - f i e l da n d 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n n e c t i o na n d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w o r d s i np a r t3 ,t h ep a p e r c l a s s i f i e st h ew h o l el e x i c a ls y s t e mi n t of o u rs u b s y s t e mo fs a n g r i a ,j i f u ,m n g f u , c h a o f ua n dd e s c r i b e se v e r ys u b s y s t e mi nd e t a i l i np a r t5 ,t h ep a p e rr e v e a l st h e m a t e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s o c i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h a t t h el e x i c a ls y s t e mo nc h i n e s ed r e s sw o r d sc o n n o t e s k e y w o r d s :l e x i c a ls y s t e m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s o c i a l &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i i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酶华炱 日期:如-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日蒂群天 日期:如辨6 月7 日 导师签名: 日期:w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位论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 受相关权益。回重迨塞埕銮卮登厦! 旦坐生i 旦= 生i 旦三生基查。 论文作者签名:胨珲炙 日期: 如艿年6 月7 日 导师签名: 日期:侧 仍秘鬈芬 彤= 一彤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刖舌 汉语词汇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在这个开放性的词汇系统里,以意义为标 准,做封闭的小词汇系统研究是值得尝试的。王力先生在同源字论一文中 曾说到:“从前,我们认为,在语言三大要素中,语音、语法都有很强的系统 性,唯有词汇是一盘散沙。现在通过同源字的研究,我们知道,有很多词是相 互联系的。”。同源词之问的联系,表明很多词是互相联系的。刘叔新先生的汉 语描写词汇学初步提出了他的词汇体系性理论。他认为词汇是一个系统,而 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如果用严格的系统标准去要求它,词汇是不很完善或充 分的体系。刘先生主要是从词汇结构组织理论角度出发的,认为词汇的系统性 主要建立在词汇单位之间的种种结构组织上,每一个结构组织只能容纳为数有 限的词汇单位,每一种结构组织只具有一定的覆盖面,词语结构组织之间的联 系极其复杂。从当前词汇研究的现状来看,系统性的词汇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亲属词、颜色词、入体词等方面。李玄玉的博士论文汉 语人体词语研究( 中国工人出版社,2 0 0 3 年8 月) 重视词汇系统的描写忽视 系统内部义位的分析,这代表了目前系统词汇研究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人们往 往是对词汇系统进行细致的描写,而很少进行系统的意义的分析和比较。浙江 大学闫艳的博士论文为唐诗食品词语语言与文化之研究。她全文分为两大 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前人对食品词语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对唐诗中的食 品词语进行分类,对每一类中的每一个词条都进行训释,从各个方面对之进行 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回我的论文准备通过先秦服饰词汇语义场的描写,词汇系 统的描写和分析,以呈现先秦服饰词汇系统的事实,找出词汇系统内部义位之 间的关系。 作为符号的动物,人是在语言符号的帮助下更好的领悟自己的存在,建构 自己的文化世界的。语言符号的形成和发展,深刻地揭示了民族的生活方式 。王力,同源字典第4 3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第1 1 版 。闰艳,唐诗食品词语语言与文化之研究,古汉语研究,2 0 0 i 年第1 期封三 。卡西尔,人论,甘甩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8 年第7 版 l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和文化意识。分析语言符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可以揭示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文 化心理。词汇与人的存在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反过来,词汇研究不能脱离社 会,脱离生活。选择服饰词汇这个系统,是因为衣食住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服饰不仅是构成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准之 一。服饰词汇的研究,可以揭示当时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现象。 本文准备对先秦的服饰词汇运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研究, 发掘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 关于先秦服饰词汇系统的专门研究,暂时还没有见到成果。前人研究的重 点主要在于词汇和服饰文化两方面。在词汇学研究方面,先秦服饰词汇散见于 古汉语词汇研究中,没有形成系统,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一些列举 性的辞典和片断。但是这些已有的研究给我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服 饰文化尤其是服饰史方面的研究很多,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其中涉及到某些 词汇和词汇现象,值得借鉴。同时,词汇和史实、文物、图像等相结合,给我 的课题提供了帮助,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先秦典型文献中的汉语服饰词汇,收词的标准是意 义鲜明典型的服饰词语。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涉及有关服饰材料、工艺手段、 部件等的词语。所选词语主要来源于“三礼”( 周礼、礼记以及仪礼) , 同时参考先秦时期的其它典型文献,例如诗经、左传、国语等作品。 先秦所跨时间很长,服饰词汇在这个期间也存在某些词义的发展演变情 况。限于本文的篇幅和作者的水平,我将先秦时期作为一个整体时间段来处理, 把词义引申排除在外,主要考虑词汇系统的静止状态和系统内部各层面的分布 情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一、先秦服饰发展简史 我国服饰文化的历史源流,古书典籍中留下了种种传说。提及服饰的创始 和沿革,情形与对待远古其它发明一样,名分上照例要归功于三黄五帝。西汉 刘安在淮南子中做了很为细致的描绘:“伯余之初作衣也,淡麻索缕,手 指经挂,其成尤纲罗,后世为之机杼滕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拼形御寒。” 其实,远在伯余之前,以兽皮为原料的原始服饰就稍具规模。山顶洞人遗址文 物的发现,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遗留下来的劳动工具中,除了少量石器外, 还有和服饰密切相关的磨制得很光滑的骨针和一百四十一件装饰品。山顶洞人 处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发现,表明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 孔技术,用兽皮缝制衣服,用手工制品装饰自己。 新石器时代,由于图像文物较旧石器时代为多,可以看出当时的服饰尤为 重视饰品,有发饰、腰饰、臂饰、耳饰、颈饰、手饰等等。这一方面是因为服 饰制度的发生发展与原始宗教的种种仪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因为玉器工艺 等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专业的分工。 夏朝建立,中国的历史进入新纪元。经历夏、商、西周三代,已经建立了 严密的等级制度。服饰文明在先秦有了更大的发展。服饰的式样、颜色、材料、 制作工艺等等,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周朝时完善起来的上衣下裳制和深衣 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祭服制度、丧服制度、朝服制度、戎服制度等开始形成并 逐渐完善。 春秋、战国之际,西周农奴制逐渐解体,王权日益衰落,诸侯纷争,大小 兼并。从文献材料和出土文物可以看到,反映贵族统治者维持政权的坚甲利兵、 车服器用的制作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服饰在最初的时候,多是为了保护生命、拼形御寒和装饰自己。人们或出 于对寒冷气候的抵御,或出于猪获猛兽、应付战争的需要,为了避免利爪和矢 。黄维华,桑、桑中、桑女 与卜古文化研究中国文化研究,2 0 0 4 年第3 期,第1 2 5 页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4 4 页 3 石的伤害,或出于伪装或威吓,取法于自然,制造衣服以满足以上需要。另一 方面,服饰开始具有区分社会角色的功能,丌始具有区分等级、标注身份、显 示职能的文化功能。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被赋予鲜明的政治色彩,它的作用就变 得多元化起来:既是身份的标志,也是权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 社会地位,使人人恪守本份,不得僭越。服饰制度成为古代君王施政的重要制 度之一。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饰是很重要的一项。服饰制度得以完成, 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饰是政治的一部份。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二、先秦汉语服饰词汇语义场描写 语义场理论是现代语义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最充分的揭示了语言的 系统性,反映了语义的聚合关系。语义场理论是德国著名语言学家特里尔 ( j t r i e r ) 首先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是:1 认为同时存在着词汇场( 以一个 词为中心) 和概念场( 以一个概念为中心) ,几个词汇场可以覆盖一个概念场, 它们都是联想场的一种;2 词与词之间相互联系,词汇形成系统,其问关系不 断变化;3 在联系和系统中研究语义变化;4 词只有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作 为语义场的成员,刁1 能确定意义。 语义场理论经过发展,成为现代语义学的理论基础。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 素的词语( 以义项为单位) 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也叫词汇场。这里的 核心义素,是指表示事物、动作或性状所属方面的义素。在我的这篇文章里, 就是指服饰这个表示类别的义素。 语义场有两个基本的性质:层级性和系统性。层级性主要是从语义的纵向 聚合来看,主要指词汇的上下位关系。系统性则从横向来讲,主要指同一级语 义场中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在先秦服饰词汇系统中,又可以按照细致的语义条件分为更小的语义场。 我们依据帽子、衣服、鞋子、配饰等分类标准对先秦服饰词汇系统进行考查。 1 帽子子语义场 先秦时期,还没有“帽”这个字。一般称之为“首服”。首服的范围比现 在的帽子广泛一些,它包括帽子和发饰。为了论述方便,我们称之为帽子子语 义场,指典型的帽子,把发饰等排除在外。 帽子子语义场中,主要词语是“冠、冕、弁”,其它有“胄、笠”,双音单 纯词“缁撮、章甫、委貌、毋追”,合成词“麻冕、玄冠、皮冠、缨冠、素冠、 南冠、缁布冠、斋冠、黄冠、爵弁、韦弁、皮弁、綦弁、雀弁”。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有关这个语义场的词语的所有义素包括:帽子( 类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别) ;颜色;材料;所适用的场合和阶层。冠、冕、弁、胄的相关义素 是,笠的相关义素是,麻冕、皮冠、缨冠、缁布冠、韦弁、皮弁的 相关义素是,玄冠、素冠、黄冠、爵弁、綦弁、雀弁的相关义素是 。由此可见,除了【帽子 这个类别义素外,帽子类词语还有一个共有的义素【所 适用的场合和阶层j ,区别义素是 颜色】和 材料】。不同的帽子适用于不同的场 合,适合不同的阶层,显示不同的身份。而这个功能可以通过帽子颜色和材料 的不同实现的。 “冠”是先秦帽子的通称。包括冕、弁、冠等。冕最为尊贵,弁次之,冠 为普通,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中,显示不同的身份地位。胄是征战时所戴的头 盔。笠是平民、奴隶劳作时所带的帽子。 “冠”是先秦时期帽子的通称,因此帽子子语义场中,以“冠”为根词, 形成了丰富的同语素词族。人们从各个方面对帽子进行区分命名。“皮冠、缁 布冠、缨冠”是从材料方面加以说明,“素冠、玄冠、黄冠”是从颜色方面说 明,“斋冠”是从用途方面说明。 以“弁”为同语素,构成的同语素词族包括“爵弁、綦弁、雀弁、韦弁、 皮弁”,前三个是从颜色方面加以说明,后两个是从材料方面加以说明限制。 玄冠是先秦时期最为普遍的帽子。它是朝服的礼冠,是士、大夫常服的礼 冠。“玄冠”与“委”、“委貌”、“章甫”、“毋追”构成同义词场。仪礼士冠 礼:“主人玄冠朝服。”郑玄注:“玄冠,委貌也。”仪礼士冠礼记:“委 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委貌又称委。玄冠,着 眼于帽子的颜色;委貌,郑玄注日:“委,犹安也,言所以安正容貌”,着眼于 帽子的修饰作用;章甫,郑玄注曰:“章,明也。殷质言以标明丈夫也”,着眼 于帽子标明身份的文化功能;毋追,郑玄注日:“毋,发声也。追,犹堆也。 夏后氏质,以其形明之”,着眼于帽子的形态。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帽子子语义场的层级性如下所示 ( 颜色)( 材料)( 材料)( 颜色)( 其它) 2 体衣子语义场 体衣子语义场,包括先秦时期典型的上衣下裳制以及深衣制的所有衣服。 因为有些衣服很难考证其形制,所以在体衣子语义场里,将衣服分为内衣、中 衣和外衣三个次语义场。仪礼聘礼贾公彦疏云:“凡服四时不同若春 秋二时,则衣袷褶;袷褶之上,加以中衣;中衣之上,加以上服也。”我的分 类标准,主要是取法于此。 ( 1 ) 内衣次语义场 内衣类语义场包括单音节词“亵、私、泽、袷、褶、裘、甜司、袍”,多音 单纯词“绁绊、榜矫络”,以及合成词“袷褶、亵衣、亵服、茧衣服、亵裘、 大裘、功裘、黼裘、羔裘、狐裘、青裘、麝裘、白裘”等。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有关这个语义场的词语的所有义素包括:贴身穿的 衣服( 类别) ;穿着的季节;质地材料;式样( 是单衣还是夹衣) 。亵、 亵衣、亵服、私、泽的相关义素是,茧衣裳、纲、袍的相关义素是, 袷、褶、袷褶的相关义素是,绁绊和榜稀络是,装、亵裘、大 裘、功裘、黼裘、羔裘、狐裘、青裘、赓裘、白裘的相关义素是。由此 可见,除了表示通称的词语,其余的内衣类词语,有一个共有的义素f 穿着的 季节】,区别义素是 质地材料】和【式样】。通过材料和式样的不同,适应不同的 季节。 亵、亵衣、亵服构成等义词场,都是广泛意义上的内衣。亵与媒是同源词。 媒、亵为月盍通转,读音相近,都为“狎”意,即亲近玩弄之意。礼记曲 礼上“祭服敝则焚之”,郑玄注日:“不欲人亵之”。亵由亲近玩弄之意,转指 贴身的、亲近皮肤的衣服,即内衣。正是因为如此,先秦时期对内衣有很多 相关规定。内衣在礼仪上是不能被看到的。礼记檀弓下“亵衣为何陈于斯, 命撤之。” 私和泽也是指内衣。两者都见于诗经,“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周南葛 覃) ,“岂日无衣? 与子同泽”( 秦风无衣) 。朱熹注:“泽,里衣也。以其 亲肤近于垢泽,故谓之泽。”泽,得名于内衣贴身容易沾染汗渍之义。私,指 内衣着于内,是私密的,不为人所观的。 茧、纲、袍、袷、褶、袷褶为春秋时所穿内衣。茧衣裳、纲、袍为单内衣, 袷、褶、袷褶都是指一种有表有里而无絮的贴身衣服。礼记丧大记:“大 殓,君大夫士祭服无算,君褶衣褶衾,大夫士犹小敛也。”郑玄注:“褶,袷也。” 绁绊和衿黼络同为夏天穿的内衣,在屋可单穿,出门必须添加外衣。论 语乡党日:“当暑,轸踊络,必表而出。”诗经郦风君子偕老:“磋 兮瑾兮,其之展也。蒙彼蠡出稀,是绁绊也。”毛传:“蒙,覆也。缔之靡者 为绌,是当暑绊廷之服也。” 裘是先秦时期普遍的冬衣。先秦文献没有说明裘是贴身穿着,但是穿裘时 必须穿上中衣,然后再穿外套。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 。王力同源字典第4 9 7 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孙希旦礼记集解卷二十九:“锦衣及以下玄绡衣之属,皆中衣也。中衣之 内,冬则有裘,夏则有稀络,春秋则有茧袍j ;i 可裳,其外则有冕服、皮弁服、朝 服之属。”以裘为同语素,构成的同语索词族有:从材料方面命名的“羔 裘、狐裘、摩裘”;从做工方面命名的“黼裘、功裘”;从颜色方面命名的“青 裘,白裘”;从形制方面命名的“大裘、亵裘”等。 内衣次语义场的层级性如下所示: ( 2 ) 中衣次语义场 中衣次语义场包括词语“孺、锦衣、绞衣、玄绡衣、中衣、裼衣”。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有关这个语义场的词语的所有义素包括:套在内衣 外外衣内的衣服( 类别) :式样( 单衣还是夹衣) 颜色、材料。中衣、裼 衣的义素是,编的义素包括,锦衣、绞衣、玄绡衣的义索包括。除 了 套在内衣外外衣内的衣服】这个类别义素外,中衣类词语没有其它共有的义 素。 中衣是通称。衣裳相连,服于内,外有上衣,称为中衣,又叫裼衣。礼 记郊特牲:“绣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可见,中农的用料和服色花 纹,都是有规定的。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孺类似今天的短袄。仪礼乡射礼记:“大夫与士射,袒曛缔。”孺在 有些场合是可以袒露出来的,这是中衣不同于内农的地方。 锦衣、绞衣、玄绡衣都是穿在裘之外的。礼记玉藻:“君衣狐白裘, 锦衣以裼之鏖裘青秆袖,绞衣以裼之君子狐青裘豹袖,玄绡衣以裼 之”。锦农以白缯为之,以锦作衣服的领,所以称锦衣;绞农以黄缯为之, “绞,苍黄之色”,所以称绞衣;玄绡衣以黑绡为之,所以称为玄绡衣。 中衣次语义场的层级性比较简单: ( 套在裘外) ( 3 ) 外衣次语义场 外衣次语义场是体衣语义场里包含词语最多最繁复的一个语义场。 从构词形态上说,外衣语义场主要是以“衣”、“服”、“裳”、“冕”为同语 素构成的同语素词族。 x + 衣:禚衣、鞠衣、展衣、檀衣、椽衣、丝衣、缁衣、缟衣、素衣、麻 衣、衮衣、明衣、朝衣、紫衣、绿衣、拂衣、燕衣 x + 服:吉凶二服、五服、六冕服、王后六服、冕服、爵弁服、韦弁服、 皮弁服、朝服、玄服、斋服、命服、象服、春服、微服、祭服、降服、均服、 奇服、盛服、素服、戎服 x + 裳:杂裳、黄裳、帷裳、黼裳、蚁裳、彤裳、赤裳、玄裳、甲裳、白 裳 x + 冕:六冕、五冕、衮冕、篱冕、毳冕、玄冕、裨冕、大裘之冕、 其它:玄端、龙卷、狄税、揄狄、阙狄、素端、玄衮、偏袈、跗注、甲胄 从造词理据上讲,外衣类语义场的词语主要从材料、颜色、图案、功能等 方面加以说明限制。 从颜色而言:鞠衣、缁衣、紫衣、绿衣、素衣、玄服、黄裳、彤裳、赤裳、 1 0 玄裳、白裳、玄衮、玄端、素端 从材料而言:丝衣、缟衣、麻衣、爵弁服、韦弁服、皮弁服、甲裳、甲胄 从图案而苦:衮衣、衮冕、龙卷、揄狄、阙狄 从功能而言:朝衣、朝服、斋服、祭服、戎服 先秦时期,服饰尤其是外衣区分等级、标注身份、显示职能的文化功能尤 为突出。颜色、图案、材料等与服饰的审美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作为 外衣的文化功能的体现,标明外衣的适宜场合和阶层,显示着衣者的身份地位。 在外衣类次语义场中,有一类特殊的词语,在构词形式上是“x + 冕”构 成,在构词理据上是咀所搭配的冕( 帽子) 和衣服上绘制的图案为突出特征来 命名外衣。这类词语有“六冕、五冕、衮冕、麓冕、毳冕、玄冕、裨冕、大袭 之冕”。分析可知,这类外衣都属于祭服类,祭服上绘有一些图案,搭配的是 帽子中规格最高的冕。先秦时期,农尊于裳,而冠尊于衣。郑玄注曰:“六服 同冕也,首饰尊也。”以“冕”作为词根来命名祭服,显示了祭服的特点,突 出了祭服的地位。 在外衣类语义场里,存在几对所指相同而能指不一的词语。 丝衣一祭服:都是指祭祀时所穿的衣服。丝衣从材料而言,因为先秦时期 只有祭服是用丝做成的;祭服从场合功能而言,用于祭祀的场合。用丝衣时强 调衣服的材料和质地。如诗经所言“丝衣其坯,载弁俅俅”,突出丝衣的 闪闪发光。 五冕一裨冕:都是指除了大裘而冕之外的衮冕、鸶冕、毳冕、希冕、玄冕。 但是两者立意不同。五冕是相对于六冕服而言,裨冕则是相对于大裘而冕而言。 郑玄注:“裨之言埤也。天子六服,大裘为上。其余为裨。”埤与卑、婢等为同 源词。卑,广言卑下也。婢,说文“婢,女之卑者也。”埤,墙之短也。裨, 衣之下也。这里的裨冕,是与大裘而冕相比较而言。回 衮冕一龙卷:衮冕,上衣画有龙、山等图案,所以又称为龙卷。诗经豳 风九鼠“我觏之子,衮衣绣裳。”毛传:“衮衣,龙卷也。” 朝服一缁衣:朝服上衣为黑色布衣,素色下裳。缁衣,黑色布衣。先秦以 。王力同源字典第1 1 7 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衣为贵,所以缁衣可代指朝服。前者从功能场合而言,后者从颜色材料而言。 构服一戎服:因为天子、诸侯等戎服相同,相比较其它服饰而言是一个显 著的特点,因此又称为构服。构,通“均”。 外衣类词语,并不是处于同一个层次上。在该语义场里,处于上位词的词 语有农、服、衣服、衣裳、上服。它们都表统称,处于这个语义场的最上层。 其余的词语,是这些词语的下位词。这些词语仍然不是处于一个层面。分层的 标准有很多种,可以从材料、功能、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区分。但是任何一个 单一的标准,都无法把所有的词语包括在内,所以必须结合来谈。 ( 祭服)( 朝服)( 戎服)( 其它礼服) 3 鞋子子语义场 鞋子次语义场里包括单音节词“屦、舄”,以及以它们为同语素构成的合 成词“素屦、葛屦、命屦、功屦、散屦、辊屦、黑屦、白屦、赤舄、金舄”等。 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有关这个语义场的词语的所有义素包括;鞋子: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颜色;材料:式样( 单底还是复底) 。屦、舄的相关义素是,葛屦、 辊屦的相关义素是,素屦、自屦、黑屦、赤舄、金舄的相关义素是 。可见,除了 鞋子】这个类别义素外,鞋子类词语有一个共有的义素 式样( 单 底或复底) 1 。鞋子通过式样来区分贵贱,复底的舄比单底的屦贵重,用于祭 祀场合。 屦是先秦鞋子的统称,又通指单层底的鞋子。舄指双层底的鞋子。合成词 中,从颜色方面命名的有“素屦、白屦、黑屦、赤舄、金舄”,从材料方面命 名的有“葛屦、辊屦”,从做工方面命名的有“功屦、散屦”。 鞋子次语义场的层级性如下图: ( 颜色)( 材料)( 做工) ( 颜色) 4 带和辑 这里主要指带和辑。主要包括单音节词“带、辑、黻、耠”,以及双音节 词“大带、革带、缁带、素带、爵辑、袜耠”等。 带是束腰之带的统称。先秦时期束腰之带有两种。一种以材料命明,以革 为之,称革带,是里面的一层带子。革带之外,有大带,也称带,以丝为之。 因为大带与裳颜色相同,所以也有从颜色命名,称为缁带、素带。 辑,是围在裳外护住膝盖的护膝。辑和蔽是同源词。蔽,遮蔽,隐藏。说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文“铎,黻也,所以蔽前。”锌是用来遮住膝盖的护膝。o 黻是辑的一种,配 冕服所服,又称芾。 爵辑从颜色方面加以说明,秫黻是从材料方面加以说明。 。王力同源字典第4 9 8 页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三、先秦汉语服饰词汇分类系统描写 服饰词汇的分类,可以有多个标准。这部分从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方面, 对服饰词汇进行分析。根据服饰的社会文化功能,我们大致可以把服饰分为丧 服、祭服、戎服、朝服、常服几个大类。这样,就可以从服饰词汇系统中找出 相应的词语,看它们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 1 丧服系统 丧服制度是古代礼仪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丧服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丧服制专指服丧者因与死者的不同关系而穿戴的各种服饰的规格形制。 广义的丧服制则不仅指服丧者所穿戴的不同等级的服饰,还包括丧期,以及服 丧时在饮食、居住等方面的规定和禁忌。本文主要从狭义的方面入手,研究丧 服服饰的基本内容。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服饰制度主要可以分为首服、衰裳、经带、鞋饰、 杖等五个方面。 一首服 丧服之首服包括冠饰与发饰两类,除此之外还有首经( 束于头上之带状 物)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把首经与腰经、绞带统一放在后文论述。 ( 一) 冠饰 服丧时所带的冠叫“丧冠”、“凶冠”。 仪礼丧服经、传对丧服的冠饰有诸多规定。仪礼丧服斩衰章: “斩衰裳冠绳缨”礼记杂记上曰:“丧冠条属,以别吉凶。三年 之练冠,亦条属、右缝。小公以下,左。缌冠缲缨。”传日:“冠绳缨,条属, 右缝,冠六升,外毕,锻而勿灰。”郑玄注:“属,犹著也。通屈一条绳为武, 垂下为缨,著之冠也吉冠则缨武别材,凶冠则缨武同材”贾疏云:“冠 绳缨条属者,丧用绳为缨。属,著也。著之冠,垂之为缨也。外毕者,前后两 毕之末向外摄之也。”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t f e s i s 根据上述,可知吉冠与凶冠的主要区别是:吉冠的缨( 冠带) 和武( 冠卷) 是用不同的材料做的,而丧冠的缨和武是用同一条麻绳或布条圈折而成,即屈 折一绳为冠卷,然后垂下为冠缨。丧冠冠带所用材料,斩衰用麻绳,齐衰、大 功、小功用布缨,缌麻之冠则可以用缲冶之布。此外,丧冠所用布料及其形制 还因丧服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在所用布料上有升数多少的区别, 有布料锻治与否的区别。在形制上,有折缝位置在左在右的区别,大功以上右 缝,小功以下左缝。 ( 二) 发饰 1 女子发饰 以上所述的冠饰制度是对男子丧服而言。由于女子无冠,所以在头部主要 是以发饰作为丧服形式。仪礼丧服斩衰章云:“女子子在室为父,布总、 箭笄、鬓、衰,三年。”传日:“总六升,长六寸。箭笄长尺,吉笄尺二寸。” 郑玄注日:“此妻妾女子子丧服之异于男子者。总,束发。谓之总者,既束其 本,又总其末。箭笄,筱竹也。鬓,露骱也。犹男子之括发。斩衰括发以麻, 则鬓亦用麻。”以上引经、传、注可知女子丧服在头饰上的体现主要是“总”、 “笄”、“墼”的变异。 ( 1 ) “总”。总,是用来束发的布条。礼记内则:“咸盥漱,栉,觥, 笄。总。”郑玄注:“总,束发也。垂后为饰。”孔颖达疏日:“总者,裂练缯为 之。”由此可知,平时吉服以缯为总,丧服则以麻布条为总。 ( 2 ) “笄”。笄的作用有二:一为安发结,男女均用;一为稳固弁冕,男 子独有。女子丧服所戴之笄,称“恶笄”。从材料分为“箭笄”和“栉笄”。按 贾公彦于仪礼丧服斩衰章疏云:“吉笄,大夫士之妻用象,天子、诸侯 之后夫人用玉。”可知,吉笄用象骨、玉等材料制成,笄长一尺二寸。而斩衰 之丧笄则以筱竹制成,笄长为一尺。由于筱竹可以为箭,所以又称筱竹所制之 笄为箭笄。仪礼丧服记曰:“女子子适人者为其父母,妇为舅姑,恶笄 有首以墼。卒哭,子折笄首以笄,布总。”传日:“笄有首者,恶笄之有首也。 恶笄者,栉笄也。”郑玄注曰:“栉笄者,以栉之木为笄,或日榛笄。”可见, 女子丧笄分为两种:一是箭笄,用于斩衰之服;二是栉笄( 榛笄) ,用于齐衰 之服。斩衰箭笄用竹,齐衰栉笄用木,这与男子斩衰用竹杖,齐衰用桐杖是 1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样的。 ( 3 ) “墅”。髦,指服丧时妇人去除笄与缀,以麻或布束发作结,与男子 之括发、免相对应。按髯有两种。仪礼士丧礼:“卒敛主人髻发,袒, 众主人免于房,妇人髦于室。”郑玄注云:“始死,妇人将斩衰者,去笄而貔; 将齐衰者,骨笄而耀。今言壁者,亦去笄绣而骱也。”这里所说的是未成服时 小敛之墼。前面所说的女子子在室为父之鳖为成服之髦。 2 男子发饰 男子丧服之首服形式除了冠饰以外还有发饰,即“括发”和“免”。这两 种发饰形式相当于女子的“堑”。 ( 1 ) “括发”。括发即去除韬发之筑,而阻麻或布带结发。亦作髻发,又 作誓。仪礼士丧礼:“卒敛主人髻发,袒,众主人免于房,妇人髦于 室。”郑玄注目:“髻发者,去笄而衙。古文辔作括。”亲人剐死时,将服 斩衰的人就要去冠而笄,即以笄稳固发结,而以韬发,到小敛卒敛时就进一步 去掉笄,雨以麻或布括发。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_ 以麻,为母括发以麻, 免而以布。”郑玄注:“母服轻,至免,可以布代之。”仪礼士丧礼:“誓用 组,乃笄。”郑注日:“用组,组束发也。古文鬈皆作括。” ( 2 ) “免”。仪礼士丧礼:“卒敛主人髻发,袒,众主人免于房, 妇人墼于室。”郑注日:“众主人免者,齐衰将袒,以免代冠。冠,服之尤尊, 不以袒也。免之制未闻。旧说以为如冠状,广一寸。此以麻布为之,状如 今之著惨头也,自项中而前。交于额上,却绕蚧也。”免亦作娩。左传哀公 三年:“使太子统,八人衰经,伪自卫逆者。”杜预注:“兢者。始发丧之服。” 说文解字系部:“绕,丧服,或作免。”可见免是五服之外的一种丧服形 式。以布自项中交于额上,然后绕后系于发结。免的适用范围:一是朋友在他 邦,若家中有丧事,则代其为丧主,服袒免之服。仪礼丧服记:“朋友 皆在他邦,袒免。”二是始丧之服,即在遭受齐衰丧的初期以免代冠。 二衰裳 丧服所服上衣下裳分别为“衰”、“裳”,分为“斩衰”、“齐衰”、“大功”、 “小功”、“缌麻”五服。 衰裳指丧服的上衣下裳。仪礼丧服斩衰章:“斩衰裳。”郑注日:“几 1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t l e s i s 服,上日衰,f 日裳。” 衰,本指服丧时缀于胸前的方粗布,后又引中用来指丧服的上衣。裳指 下裳。仪礼丧服记曰:“衰,氏六寸,博四寸。”郑注日:“广袤当心也。 前有衰,后有负版,左右有辟领。孝子哀戚,无所不在。”“衰”又作“纹”。说 文解字系部“缝,服衣。长六寸,博四寸,直心。从系,衰声。”左传襄 公十七年“齐晏桓子卒,晏婴粗缀斩。”杜预注日:“斩,不缉之也;缩,在 胸前,粗,三升布。” 纵上所述,可见衰本来指缀于丧服上衣当心之处的一方没缉边的粗布。其 规格是六寸长,四寸宽。功用可能是用来擦拭眼泪。由于衰布均缀于丧服上衣, 所以又常常以“衰”来指代丧服的上衣。并不是所有的丧服都有当心之衰,只 有服重丧时,也就是斩衰服和齐衰服才有衰。 仪礼丧服记日:“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幅三枸。”郑玄注日: “大古冠布衣布,先知为上,外杀其幅,以便体也。后知为下,内杀其幅,稍 有饰也。后世圣人易之,以此为丧服。枸者,谓辟两侧,空中央也。祭服朝服, 辟积无数。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据此可知,仪礼丧服记文所谓“幅 三枸”之“构”,指的是裳腰处所打的褶,也称“辟积”。据郑玄的注,古代无 论祭服、朝服,还是丧服,裳都是前三幅后四幅,但祭服、朝服每幅布“辟积 无数,”即没有一定的褶数规定,而丧服之裳则规定每幅三“枸”,即打三个褶 子。 丧服的等级在衰裳上的体现主要是用布的精粗。古代,布的精粗主要的衡 量标准是“升”数的多少。仪礼丧服斩衰章传日:“衰三升。”郑玄注:“布 八十缕为升。升字当为登。登,成也。今礼皆以登为升。”古代,布幅的经线 以八十缕为升,而布幅是二尺二寸,大约今天的4 4 厘米。升数多,就是缕 数多,布细密;升数少,就是缕数少,布粗劣。各个等级的丧服在用布上就是 以布的精粗为差等的。丧服越重,布的升数就越少;丧服越轻,布的升数就越 多。 衰裳的等级还表现在做工的粗细上。丧服越重,其做工就越粗;丧服越轻, 其做工则较为精细。斩衰是丧服中最重的一服,其衰裳质料比其它四服粗恶, 做工也最为简单粗劣,而且其衰裳均不缉边,故谓之“斩衰”。齐衰之衰裳均 1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缉边,故谓之“齐衰”。大功服所用之麻稍加锻炼,故谓之“大功”。小功服所 用之布较大功服为细密,经过较细致的锻炼,故谓之“小功”。缌麻服用细密 的缌布制成,在五服中布缕最细。 关于女子衰裳的形制,仪礼丧服斩衰章云:“女子子在室为父,布总、 箭笄、髦、衰,三年。”郑玄注:“凡服,上日衰,下日裳。此但言衰不言裳, 妇人不殊裳。衰如男子衰,下如深衣,深衣则衰无带下,又无衽。”是说妇人 丧服之所以只说衰不说裳,是因为古时女子之服与男子之服有所不同。男子之 服分为上衣和下裳,而女子之服则是裳与衣相连,形箭似男子之深衣。所以讲 述女子丧服时只讲衰不讲裳。 三经带 “经”有“首垤”、“腰绠”之分。“首经”分“苴经”、“牡麻经”。“带” 分“散带”、“绞带”、“布带”。 首服之中本来还有首经,即服丧时束于头上的麻带。为了叙述方便,我将 其与腰经、绞带一起叙述。 经带,指服丧时所系之带,分经和带两种。经一般以麻制成,在首日首经, 在腰曰腰经。垤之外,还有绞带与布带。古人常服束腰之带有二:一是革带, 以革为之,所以配辑板;一种是大带,以丝为之,在革带之外。服丧时,以麻 制腰经代替大带,而以绞带( 麻绳) 或布带代替革带。 ( 一) 首经 首垤,即系在头上的麻带。仪礼丧服斩衰章;“斩衰裳,苴经、杖、 绞、带。”郑玄注日:“麻在首在要皆曰经。垤之言实也,明孝子有忠实之心。 首经象缁布冠之缺项,要经象大带。”仪礼丧服传曰:“苴经也麻之有 黄者也。苴绠大捅,左本在下。去五分一以为带。齐衰之经,斩衰之带也。大 功之经,齐衰之带也。去五分一以为带。小功之经,大功之带也。去五分一以 为带。缌麻之经,小功之带也。去五分一以为带。”以上所说的经,单指首经 而言:带,则指腰带。 根据古人的注疏考证,首经规格依据丧服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粗细 依五服等级而递减。斩衰首缍为中人把粗,腰经为首经的五分之四。齐衰首 经与斩衰腰垤粗细褶当,腰经为首垤的五分之四。就这样依次类推。 1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经是以麻做成的。但是各级丧服所用之麻是不同的。斩衰之经用粗恶的苴 麻制成,齐衰、大功之垤以较为细软的牡麻制成,小功以下的经用麻经过濯制。 汉语大词典将“缓”解释为“古代丧服所用的麻带”。这不够准确。古代 丧服制中,除了麻制的缓以外,还有葛制的。仪礼丧服记日:“公子为 其母,练麻冠,麻衣缘源;为其妻,缘冠,葛经带,麻衣缘源,皆既葬除之。” 可见,诸侯之庶子于父在时为妻服丧用的缍就不是麻带,而是葛带。 首经的缀束形式也因丧服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斩衰为“本左在下”, 即麻根在头的左边耳上,从额前绕到项后,再回到左耳,系结而成。仪礼丧 服齐衰章传臼:“牡麻经右本而上。”可见齐衰的首缓麻根在右耳,与斩衰相反。 首缍之中还有弁经。所谓弁经,即在弁帽上所加的一圈麻绳,亦称环经。 是天子吊诸侯、卿、大夫时所服。周礼春官司服:“凡吊事,弁绠服。” 郑玄注曰:“弁经者,如爵弁而素加环垤。” ( = ) 腰经 所谓腰经,即束于腰间之缍,其功用相当于常服之大带。各等级丧服腰经 之粗细规格均相当于同级丧服首经的五分之四,所用的材料也与首经一致。斩 衰之腰缓以苴麻为之,齐衰、大功之腰经以不加濯制的牡麻为之,小功以下以 细软的缲麻为之。 不同等级的腰经还有散带和绞的区别。丧服的腰缓,围腰以后多余部分散 垂着,谓之散带。大功以上散带。小功以下则将多余部分掖于腰带内,谓之绞。 礼记杂记上“凡异居,始闻兄弟之丧,维以哭对,可也。其始麻,散带 经。”又云:“大功以上散带。” ( 三) 绞带、布带 绞带,服斩衰服时系于腰间之绳,以苴麻绞成,因此叫作绞带,其功用相 当于吉服的革带。斩衰服以苴麻绞成,而齐衰服以下以布为之,所以又叫作布 带。仪礼丧服斩衰三年章:“斩衰裳,苴经、杖、绞带。”齐衰三年章:“疏 斩衰齐,牡麻缍,冠细缨,削杖,布带。”可知斩衰服用绞带,齐衰服以下用 布带。 四鞋饰 丧服的鞋有“菅屦”、“绳屦”、“疏屦”、“麻屦”之分。 2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古人的鞋子,有单底、复底之分,复底者为舄,尊底者为屦。舄比屦高级, 而丧服要服粗恶之服,所以丧服只著屦,不著舄。丧服的屦是以草、麻等材料 编制而成,所以有营屦、绳屦、疏屦、麻屦等的区别。 仪礼丧服斩衰章:“斩衰裳菅屦者。”传日:“菅屦者,菅菲也, 外纳。”贾疏云:“营屦者,周公时谓之屦子,夏时谓之菲。纳,收余也,谓正 向外编之。”说文解字“菅,茅也。”菲通扉,说文解字“扉,屦属。”可 见,营屦是用茅草编织的草鞋。“外纳”就是将编屦用的菅草余头编织在鞋子 的外面,取其粗恶之意,与斩衰服不缉边相对应。 仪礼丧服斩衰章:“公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布带,绳屦。”传日: “绳屦,绳菲也。”郑玄注日:“士,卿士也。公卵9 大夫厌于天子诸侯故降其众 臣布带,绳屦。”也就是说,公卿大夫对于其家臣而言虽有君主之名,但比不 得天子诸侯。所以其众臣虽然为其服斩衰之服,但不穿菅屦。而是降低规格穿 着绳屦( 用麻绳编织的鞋子) 。 仪礼丧服齐衰三年章:“疏衰裳齐疏屦,三年者。”传曰:“疏 屦者,藤蒯之菲也。”蔗、蒯是比菅细的草,所谓疏屦是以藤、蒯编织成的鞋 子。 齐衰三月及大功以下诸服,仪礼- 丧服未说明穿什么鞋予。礼记丧 服小记“齐衰三月与大功周者,绳屦。” 五杖 杖有“苴杖”、“削杖”之分。 古代丧服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杖”,即后世所谓的丧棒。杖也 是丧服等级的重要标志。杖只用于斩衰与齐衰三年及杖期之服。齐衰不杖期与 大功以下之服皆不用棒。仪礼丧服:“斩衰裳,苴经、杖、绞带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