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冯澂的《墨经》研究与晚清“西学中源”说.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冯澂的《墨经》研究与晚清“西学中源”说.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冯澂的《墨经》研究与晚清“西学中源”说.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冯澂的《墨经》研究与晚清“西学中源”说.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冯澂的《墨经》研究与晚清“西学中源”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晚清,在“西学中源”说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学者们纷纷钻研古籍,希望能 够在中国流传下来的古籍中找到西方自然科学理论的源头。如周髀算经、淮 南子、易经、墨经、管子等传统典籍成为了学者们注释的焦点。这一时 期的“西学中源”说在内容上从明米清初的天文算学为主,扩展到举儿物理、化 学、动植物学、矿物学无所不包;在论述方式上从先i ,j 的以注经为主,扩展为专 项研究、读书笔记体论述等论说形式:在研究群体上从先日,的以官方为主,发展 剑官民共同研究。本文以民j 日j 知识分子冯潋的墨经和管子专项研究著作 ) l a 学述墨、矿学述管为例,以探讨晚清士人论证“西学中源”说方式的特 点。 自小就好读经世书和西学书的冯潋在晚清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他也是 晚清“西学中源”说的重要支持者之一。他研读过光学、医学、农学、矿物学、 化学、代数学、天文学等等西学译著,并把自己学习的笔记书写成册,比较中学 与西学学术的异同,分析西学与中学的优缺点。并且用自己学到的西方近代光学 知识注解墨经,用西方近代矿物学知识和化学知识注解管子。所著的光 学述墨和矿学述管历史地位特殊,冯潋的注经方式都属首创。然而至今都 未有学者对冯激进行过深入研究。笔者通过各种历史资料的整合,以及结合冯潋 著作中的信息,总结出了冯潋的生平事迹及著作目录。这项工作丌辟了冯潋这位 历史人物的研究,填补了冯潋研究的空白。 光学述墨和矿学述管都是在“西学中源”说这一思想背景下完成的 但是它们与同一时代的墨经和管子研究成果却截然不同。因为冯潋的著 作除了春秋闩食集证外,大多都处于尘封状态,所以如此特殊的两本著作并 不为学者所知。本文采用横向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揭示了光学述墨 的特点。很好地勾勒出墨经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于理解晚清“西学中源” 说也具有一定意义。解读墨经和管子的经注,考察其中近代科学技术知 泌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西学在中国学者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变化;也可以折射出西 学亿晚清学者中的接受以及应用程度;并且也是另一种研究中西科学技术交流史 的形式。 关键词:冯潋墨经“西学中源”墨学研究 a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u n d e r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t h o u g h tt h a t “t h e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 s b e g a nt os t u d ya n c i e n tb o o k si n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 i no r d e rt of i n do u tt h es o u r c eo ft h ew e s t e r nt h e o r yo f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i n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b o o k s s o m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c i e n tb o o k sb e c a m et h ef o c u so fa n n o t a t e b ys c h o l a r s ,s u c ha s ( ( z h o u b i s u a n j i n g ) ) ,( ( h u a i n a n z i ) ) ,( ( y i j i n g ) ) ,坳c h i n g ) ) ,( ( g u a n z i ) ) t h et h e o r yo f t h e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nt h i sp e r i o d , f i r s tg a v ep r i o r i t yt oa s t r o n o m i c a lc a l c u l a t i o ni nc o n t e n ti n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a n d 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 , l a t e ro ne x p e n d e dt op h y s i c s ,c h e m i s t r y , z o o l o g y , b o t a n y , m i n e r a l o g y ,a n ds oo n ;d i s c u s s e dt h ew a yi nt h ef o r mo fa n n o t a t ep r e v i o u s l y , t h e ni n s p e c i a l i z e ds t u d y , r e a d i n gn o t e s a n dt h es t u d yg r o u pw a sr a n g i n gf r o mo f f i c i a lo n l y t oo f f i c i a la n dc i v i l i a nj o i n t l y u s i n gt h ec a s eo ft h es p e c i a l i z e ds t u d yo ft h ea n c i e n t b o o k s 3 4 0c h i n g ,g u a n z i b y f e n g c h e n g , w h ow r o t e t h ec o m p o s i n g ( ( g u a n g x u e s h u m o ) ) ,尼“口,2 i 吵甜g s 办。曙“口,z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t h ew a yt h es c h o l a r sv e r i f y i n gt h et h e o r yo f t h e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 f e n g c h e n g ,w h ol i k e dr e a d i n g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b o o k sa n dt h ew e s t e r nb o o k s s i n c ec h i l d h o o d ,o w n e da n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u si nt h ea c a d e m i cf i e l do f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h ew a so n eo ft h em a i ns u p p o r t e r so ft h et h e o r yo f t h ew e s t e mc u l t u r e 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n o to n l yh a dh es t u d i e dm a n yw e s t e r nt r a n s l a t i o n s s u c ha so p t i c s ,m e d i c a ls c i e n c e ,a g r o n o m y ,m i n e r a l o g y , c h e m i s t r y , a l g e b r a ,a s t r o n o m y , b u ta l s or e c o r d e dh i ss t u d yi no r d e rt oc o m p a r et h ea c a d e m i c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t h e w e s t e r na n dc h i n e s e ,a n da n a l y z et h ea d v a n t a g e sa n dt h e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t w o c u l t u r e s h ea n n o t a t e d 坳c h i n g ) ) b yw h a th eh a dl e a r n e df r o mm o d e mo p t i c s ,a n d ( ( g u a n z i ) )b y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m i n e r a l o g ya n dc h e m i s t r y h eh a dm a d et h e b r e a k t h r o u g ho ft h ew a yo fa n n o t a t i o n ,a n dh i sc o m p o s i n g ( ( g u a n g x u e s h u m o ( ( k u a n g x u e s h u g u a n ) ) w e r eo f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i nt h eh i s t o r y h o w e v e r , n oo n eh a s t h o r o u g h l ys t u d i e dt h es c h o l a rf e n g c h e n gu pt on o w b yi n t e g r a t i n gv a r i o u sk i n d so f 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a n d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o f f e n g c h e n g sc o m p o s i n g ,t h ea u t h o r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t h ec a t a l o g u eo fh i sw o r k s i tw o u l do p e nt h es t u d y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o f f e n g c h e n g ,a n df i l lu pt h ea c a d e m i cv a c a n c yo ft h i sf i e l d t h ew o r k s ( ( g u a n g x u e s h u m o ) ) ,( ( k u a n g x u e s h u g u a n ) ) w e r ea c c o m p l i s h e du n d e r l n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t h o u g h tt h a t “t h ew e s t e r nc u l t u r e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 b u tt h e vw e r ev e r ym u c h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s t u d ya c h i e v e m e n to f 和c h i n g ) ) , ( ( g u a n z i ) ) i nt h es a m ep e r i o d ,b e c a u s em o s to ft h ew o r k sw e r eu n k n o w n t oo t h e r s e x c e p tc 办“n q f z l ,- f s 庇扩忍矗e 门g b yh o r i z o n t a la n dv e r t i c a lc o m p a r i s o n ,t h i sp a p e r r e v e a l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 ( g u a n g x u e s h u m o ) ) ,( ( k u a n g x u e s h u g u a n ) )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 i ta l s ow e l lo u t l i n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h i s t o r i cs t u d yo f 胁c h i n g ) ) ,( ( g u a n z i ) ) o b s e r v i n g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f 坳c h i n g ) ) ,( ( g u a n z i ) ) a n d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m o d e i t is c i e n t i f i ck n o w l e d g ei ni t ,c o u l dm a k ek n o w nt h ec h a n g i n gs t a t u so ft h e w e s t e mc u l t u r ei nc h i n e s es y s t e m ,r e f l e c tt h el e v e lo fa c c e p t a n c e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h ew e s t e mc u l t u r et oc h i n e s es c h o l a r si n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a n dc o u l da l s ob e a n o t h e rf o r mo fh i s t o r i cs t u d yo ft h ei n t e r c o u r s eo fs c i e n c eb e t w e e nw e s t e r na n d c h i n e s e k e y w o r d s :f e n gc h e n g ,m oc h i n g ) )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a lr e f o r m ,m o h i s ms t u d i e s i v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除己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任何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 作者签名: 签字蹶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本人 提交的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厶开口保密( 年) 作者繇毯鲴 签字日期:码蜱 导师签名: 签字同期: 冱蚴啕 绪论 选题背景与意义 绪论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国家的国力日益强盛,为了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 要,他们积极_ 丌拓海外市场。晚清时期,中国这个大市场成为了欧洲国家的目标。 凭借着船坚炮利,欧洲国家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迫使清政府签署了众多不平 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暴露出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正值中国国 力式微,内忧外患之际,有志之士在全国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 学者们对于是否应该学习“西学”展丌了激烈的讨论。洋务派受到洋人的亲睐, 也受到了慈禧等人的支持,在各地开设新式学掌并开设西学课程,组织各地政府 兴办近代工厂,组建近代军队并引进国外军事人爿帮助训练海军,设立多个翻译 馆翻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这样,经过三十多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中国的近 代技术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很多守旧派人士一直利用各种方式来 阻挠洋务运动,并用“以夷变夏,不合祖训”等理由攻击洋务派,国内总体排外 气氛浓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学中源”的论调再次盛行起来。 “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方科学虽然现在优于中国,但实际上是发源于中 国,并作了进一步发展。它在清前期经过康熙争帝的提倡和梅文鼎系统论证,早 已深入人心、广为流行。到了清末,它既可以成为洋务派学习西学、兴办洋务的 理论武器,也成为了守旧派自我安慰的良药。首先,“西学中源 说减少因变革 现实带来的震动力,减少了学习西学的阻力。学回祖宗之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以夷变夏,不合古训”之类罪名自然就不能成立。f 如汤震所说“如以为西学 为不必学,岂中学亦不必学乎? 如以西学为不屑学,岂中学办不屑学乎? 1 用 这样的逻辑,在理论上就可以很好地抵挡守旧派的批评。其次,“西学中源”说 的兴起也是清朝学术发展的结果。在明朝中后期以及清的中期,考据学变得热门, 学者普遍有尚古的心理。中西文化冲突的时候,“西学中源”说非常好地适应了 中国学者的复古心理。此学说在晚清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被老调重弹,学者们纷纷 著书立说论说“西学中源”说,如王仁俊1 8 9 6 年发表的格致古微、刘岳云 1 9 0 0 年之后出版的格物中法2 张之洞1 8 9 8 年发表的劝学篇。又如,李 鸿章、邹伯奇、陈沣、谭嗣同等都曾论述过“西学中源”的观点。 既然“西学中源”说是论述中西学术的根源问题,那么势必要将中学与西学 二者作比较。可以说,“西学中源”说是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最初形态。在 两大不同性质的文化交流之初,往往以本土文化为主体,从本土文化中寻求与外 绪论 来文化的“同 ,以求破除外来文化之“异”。3 这样的话,注释古书成为了最直 接可行的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一时成为学者注目的焦点,诸如周髀算经、 淮南子、易经等传统典籍,因为其中包含有较多科技思想,自然地成为人 们用以论证“西学中源”的重要依据之一。 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中也翻译了不少的西方科技著作。根据它们的内容可以 分为四类:第一类,关于自然科学知识的西书。这类书的内容早期多为天文算学, 后来凡是物理、化学、动植物学无所不包。第二类,关于应用科学与工程技术知 识的书,这类书多为洋务运动期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第三类,关于西方社 会制度的书,这类书在甲午战后数量迅速增多。第四类,关于社会科学知识及西 方文化的书,这类书也在二十世纪初期数量迅速增加。这些翻译著作成为了这一 时期传入西学的代表,广泛地被中国学者研习,以至于被一些学者用到对传统经 典的注释中。4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古代科学编史学中,墨经一直被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 一部科学专著而受到重视。张惠言墨子经说解云:“墨子书多奥言错字,而 此四篇为甚。”5 由于该书十分晦涩难懂,所以注释与研究者不乏其人,以致形成 中国物理学史研究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领域。墨经中记载的生产技术以及自 然科学知识,许多能较好地与“西学”中一些论说对应起来。而且墨学研究经过 清中期整理、校注阶段后,在晚清时进入了兴盛期。结果,墨经成为了晚清 “西学中源 说一个重要的论据。邹伯奇、张自牧、邓云昭等甚至提出西学“尽 其伎俩犹不出墨子范围”6 的论断。因此,通过墨经注释来看晚清“西 学中源 说载晚清的流传与发展情况,应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视角。 冯潋是晚清“西学中源”说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主要通过注释墨经、管 子等古书的方式来论证“西学中源”说。他的光学述墨是众多治墨著作中 比较特殊的一本:它是第一本专门注解墨经中的光学条目的书,也是第一本 直接运用大量西方光学知识注解墨经的书。同样,他在矿学述管中也引 用了大量的西方矿物学和化学知识,是同一时期管子研究应用西学最多的一 本。尤其是光学述墨对西学的应用,在后代墨学研究者中颇有受推崇。例如, 栾调甫在1 9 3 2 年著的二十年来之墨学中提及: “二曰物理,为据墨子经上下而研讨其光重几何之说者也。自 邹特夫首发其覆,踵而续之亦不下十余家。专著成书者:殷家隽格术 补笺,王仁俊格致古微,冯涵初光学述墨皆其选也。”7 其中,冯涵初就是冯潋。梁启超的墨学微也提到,自西学系统传入中国之后, 王仁俊格致古微、殷家隽的格术补笺、冯涵初的光学述墨都自觉地运 用西方研究方法,结合西方科学知识和思想学说,较为客观地发掘墨家科技成果 2 绪论 8 。戚文和李广星著的墨子十讲中根据栾调甫的总结,记载有“清冯涵初” 9 。刘仲华的清代诸子学研究亦有记载:“此外,还出现邓云昭的墨经f 文 解义、张自牧的瀛海论及蠡测卮言、杨葆彝的墨子经说校注、冯涵 初的光学述墨和殷家隽的格术补笺等以西学的理论释墨的著作。 旧 但是,在此前关于晚清“西学中源”说流传和影响的论著中,基本上见不到 对冯潋以及他这两本书的专门研究。本论文想以这两本书为中心,可以弥补这一 不足。 另外一方面,以往研究“西学中源”说的人,往往只关注清代学者如何拿古 代经典来证明“西学中源”,而少有人论及西方科学的传入如何影响到对古代经 典的注释。就拿墨经注释来说,虽然历代都有研究墨子的学者,但是最 初并没有把墨经单独提取出来作为独立文本看待。直到晚清,随着西学的大 量涌入,墨经研究才真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墨经从最初被认为是墨子的 辩术,到晚清邹伯奇注意到其中蕴含西学知识,接着到杨葆彝、孙诒让等揣测其 中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特点,再到冯潋等人寻找西学知识与条目的一一对应,再到 邓云昭理解其为科学哲学内容,最终到用现代科学技术解释墨经条目的注释 模式,形成了近现代墨经研究的一条主线。以光学述墨为例,具体揭示 西学对墨经研究的影响,这在墨学史的研究上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二、目前研究情况 一、日刖饼艽淆况 由于“西学中源”说在清代学术史和科技史上的特殊重要性,近来已有大量 的研究著作出现,其中不少是专门针对晚清的情况而作的。大致可以分为: 一、研究“西学中源”说历史的。这一类型的研究,主要阐述了“西学中源” 说由明末清初产生到清末的这段时间,“西学中源”说的调整以及发展过程。主 要的表现形式为:从最早提出“西学源于中学”观点的一批学者,如王锡阐、梅 文鼎、阮元等对西学源头的各种论断。然后说到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邹伯奇、张 自牧、冯桂芬等学者重提“西学中源”。再说到洋务运动时期,“西学中源”说的 论述进入鼎盛期,出现王仁俊、刘岳云等集大成者。相关文章如汤奇学的“西 学中源”说的历史考察发表于安徽史学1 9 8 8 年0 4 期;杨祖逵、顾亚东额清 代辑佚思想探源发表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 0 0 7 年0 6 期等。 二、考察“西学中源”说的作用。这一类型的研究论文为最多,他们的重心 是研究“西学中源”说对晚清社会造成的影响,并总结得出的了“西学中源 说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对立,启迪人们去反思传统文化,同时又认为西学,融汇中 西,为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改革之举撑起了一把硕大的保护伞。”的观点。如 绪论 成晓军、武增锋、李龙跃的晚清西学中源说再认识发表于贵州社会科 学2 0 0 2 年第一期;王继平的论西学传播与晚清学术变迁发表于求索2 0 0 2 年0 1 期;刘君的西学中源说新评发表于安徽史学2 0 0 3 年第4 期;杨锦 銮的比较视野中之晚清西学中源与中体西用文化观发表于晋阳学 刊2 0 0 7 年第5 期;周辉湘的洋务思潮中的三种西学观发表于历史教学 1 9 9 5 年1 0 期;季荣臣的论洋务派的西学中源文化观发表于中州学刊 1 9 9 9 年5 月第3 期;董贵成的戊戌维新时期西学中源说的论争发表于自 然辩证法研究2 0 0 9 年9 月第9 期第2 5 卷;屈宝坤的晚清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几点 认识的演变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1 9 9 1 年第1 0 卷第3 期;沈立平的格致 书院课艺研究之我见发表于吉林教育等。 三、综述历史人物“西学中源”说的思想。这一类的研究著作侧重的是,针 对个别学者的“西学中原”说思想的阐述。如曾建立的 与晚清西 学中源说发表于中州学刊2 0 0 0 年1 1 月第6 期等,得出“格致古微在戊 戌维新时期问世,是西学中源思潮达到高潮的产物,又反过来将这一思潮推至顶 峰。”1 2 类似此的结论。 其中最重要的是全汉升的清末西学源出中国说发表于岭南学报 第二期第四卷。全汉升的“西学中源”研究是这一领域的代表之作,到目前为止 很少有学者的研究超过他。王扬宗的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在晚清 的盛衰发表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 0 0 1 年第5 期,对此篇文章也十分推崇。清 未西学源出中国说中涉及的材料十分全面,而且例举详细,几乎将各种文 献中关于晚清学者对“西学”的看法都摘录出来,并按照现代学科进行分类归纳。 全汉升的工作可以看作是研究“西学中源”说及其相关课题的一种资料汇编。然 而,全汉升在清末西学源出中国说中虽然摆出了许多材料,但并没有对 其进行深入论述。而且在“西学墨源”的材料中,旨在用材料证明晚清学者“西 学中源 的思想,对于像冯潋这样将墨经中条目一条条地与西学进行比对的, 这批学者的工作却有所遗漏。 总体而言,以往的“西学中源”说研究主要详于前一时期而略于后一时期, 无法反映该学说在清末的发展和影响,并且注重的是学说产生的机理以及应用和 影响等宏观上的研究。对于“西学中源”说的微观探讨却不够详尽。尽管清末 西学源出中国说资料十分全面,但仍然遗漏了像冯潋这样的工作,这正说 明本文发掘的光学述墨是对此研究的种补充 光学述墨是清末墨学研究中比较特殊的一本,是第一本专门注解墨经 中光学条目的书,也是第一本全部用西方光学知识注解墨经光学八条的书。 到目前为止,学者都只是粗略地描述光学述墨的写作目的,尚未有人对此书 4 绪论 进行过深入研究。而且,大多学者都是从栾调甫以及梁启超的论述中得到光学 述墨的信息,而这二人对于该书的内容介绍本来就不多,所以大多学者也都是 知道书名而已。 郑文杰的中国墨学通史对于墨学研究的整个历程总结得十分的详细。介 绍了从两汉开始一直到2 0 0 0 年中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与日本等国内外学者的研 究成果。书中列举了许多墨学研究的代表作,简要介绍了这些著作的成书背景、 年代及特点。同时他也注意到了,在晚清与民国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墨学研究 的变化不管从形式上还是从知识结构上都有所改变。在论及明清时期对墨子 的整理与研究时,他也提到了墨学研究与“西学中源”的结合这一特殊的研究方 式,但是并没有注意到成书于这一时期的光学述墨。u 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国国内并不多见的光学述墨却被德国学者阿梅龙所 注意。他在命名物理学:晚清勾划一种近代科学领域轮廓的努力中提到“1 8 9 4 年,冯潋出版了一整部关于同类主题的著作。虽然论述不一定比邹伯奇更准确, 但他利用了绝大多数已译成中文的西方光学文献。顺便指出,他给出墨经中 的两光夹一光是证明中国上古时期存在望远镜的证据”1 4 。不过,阿梅 隆也没有对光学述墨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也没有涉及冯潋的 另一部著作矿学述管。 关于冯潋本人,目前的研究也不多见。1 9 9 0 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邓宗琦 主编的数学家辞典是至今对冯潋记载最为详细的研究资料了,但也只是用2 0 0 字左右罗列了一下他的主要著作,并没有详细地介绍他的生平。1 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个学说的产生可能与社会思想背景不可分割,与个人的思想历程也不无关 系。要想研究冯潋“西学中源”说的表达方式就必须对冯潋的经历有十分了解。 然而,历史上对冯潋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他的生平经历、学术特点等都没有专 门的著作研究过。冯潋的著作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除了知名的春秋同食 集证、算学初编,其他著作并未被学者们注意到。这有碍于世人对冯潋的学 术特点的了解,并且也使得理解其著作背后的思想变得不可能。所以本文的第一 章将在对相关史料进行搜集与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冯潋的生平、著作及学术思想, 尤其是他的“西学中源”思想。在后一方面,我们将以冯潋矿学述管作为例 子进行剖析。 在“西学中源”说的背景下,晚清的墨经研究经历了明显的几个阶段。 起先,墨经没有从墨子中抽取来的时候,墨经只作为晦涩难懂的辩术 绪论 篇章而被考据学家研究。接着,学者们注意到墨经中含有西学知识,但是这 一时期传入的西学知识有限,因此,墨经中的绝大多数条目都没有被解释。 最后,西学大量传入时期,学者们将西学与墨经作比较,以此来论说“西学 中源”。第二章笔者将讨论晚清将墨经与“西学中源”说结合起来的学者, 看看他们是如何将西学与墨经联系起来的。这能体现出墨经被作为科学 文本研究的历史轨迹,有助于我们给冯潋的墨学研究定位。 光学述墨作为冯潋“西学中源”说主要著作,同时是墨学研究中十分特 殊的一本,它的写作背景以及特点能体现出冯潋的学术思想。第三章笔者将讨论 冯、潋光学述墨的特点,尤其是其思想特点、结构特点以及内容特点。同时, 我们还将对光学述墨中所涉及的西学知识进行解读,看看冯潋是如何应用他 所学的西学知识来注解墨经,并以此来论述“西学中源”的。 在研究中,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 。汤震危言卷一,论中学两学【m 】光绪十六年本,第8 9 页 2 千扬宗格物中法提要f m 任继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物理卷河南:人象 出版社,1 9 9 5 年 3 成晓军,武增锋,李龙跃晚清两学中源说再认识【j 】,贵州社会科学,2 0 0 2 年第一 期 4 张晓灵晚清西二 s 的流行与西学的传播 j 】档案与史学,2 0 0 4 年第1 期 5 张惠言墨子经说解跋,影印乾隆五十七年( 1 7 9 2 ) 手稿本 m 严灵峰,无求备斋墨子 集成台湾: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 6 邹伯奇邹微君遗书,学记得卷下二十一论西法皆古所有【m 任继愈,中 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物理卷河南:大象出版j :十,1 9 9 5 年1 1 0 1 1 1 1 0 1 2 7 栾调甫,墨子研究论文集,二十年来之墨! 学【m 一匕京: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 8 梁启超墨学微序论,民国二十五年排印本 m 任继愈,李广星,墨子大全北京: 国家图二砖馆出版,2 0 0 3 年 9 戚文,李广星墨子十讲,附录墨子研究书目【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丰十,2 0 0 7 年,2 3 3 1 0 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m 】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3 1 7 刘君西学中源说新评【j 】安徽史学2 0 0 3 年第4 期 旺曾建立 与晚清西学中源说【j 】中州学刊,2 0 0 0 年1 1 月第2 期 嵋郑杰文中国墨学通史 m 】,北京:人民山版社,2 0 0 6 年,3 5 1 【德】阿梅龙著,赵中亚译校命名物理学:晚清勾划一种近代科学领域轮廓的努力t - m 复日大学历史学系,复日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上 海占籍出版丰十,3 3 6 5 邓宗琦数学家辞典 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1 9 9 0 年,2 0 5 6 第一章冯潋与“两学中源”说 第一章冯激与“西学中源 说 1 9 2 1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有关冯潋的信息只有寥寥 数字,信息极不完整。1 9 9 0 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邓宗琦主编的数学家辞 典也没有详细地记载他的生平,该辞典也只是用2 0 0 字左右罗列了一下他的主 要著作。数学家辞典中的信息虽然简略,但已经是至今对冯潋记载最为详细 的研究资料了。笔者在查阅冯潋著作之时发现,冯潋在1 9 2 2 年时作过一篇自 蒜,收录在其文学著作瞻云楼外史中。这篇自菇详细地叙述了他自己 “五十七年来之历史 。笔者根据这篇文献,再结合上海地方志金山县志、 清史稿以及冯潋的各种著作,整理出冯潋的主要经历、学术成就以及“西学 中源”思想。 1 1 冯潋的生平 冯潋,字涵初,号清渠,江苏通州( 今江苏南通) 人,清同治丙寅( 1 8 6 6 年) 生,卒年不详。据金山县志中记载,民国3 6 年( 1 9 4 7 年) 冯澄( “澄” 同“潋”) 、张希增等,以“联络友谊、研究学术、修养德性、锻炼体格促进群、 智、德、体四育发展”1 7 为宗旨组织了金山复社。所以推测冯潋应该是死于1 9 4 7 年之后。 冯潋的祖上明朝之前是江苏镇江府人,明初时迁入通州。家族中出过县官、 奉政大夫、秀才等,而且家境富裕,是属于世代书香的富贵人家。家庭剧变应该 是从冯潋的父亲懿憨先生开始。懿憨先生少时而孤,家产被亲戚侵占,之后便从 家族世代居住的“冯大巷”搬到了东门北街居住。懿憨先生娶妻有二,一位是通 州庠生之女李氏,一位是安徽候补监大使之女管氏。冯潋的家族虽然在经济上遭 到了剧变,但是书香气息却不曾改变过。 冯潋是管氏所生,幼时便好经世书。少年时的冯潋也曾希望以科举入仕途。 在光绪戊子年( 1 8 8 8 年) ,2 2 岁的冯潋参加经古场,被录为实务第一,但正场时 被黜。科举场上失利后,科举入仕、报效朝廷的路受堵。这使得冯潋此后对自己 感兴趣的历算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此之后三年,冯潋在黄炳厘的书信指导下自学 天文算学。黄炳厘( 1 8 1 5 1 8 9 3 ) ,字慰廷,号蔚亭,清余姚县城人,是清初著 名学者黄宗羲的七世孙。长为诸生,后中举人,同治十年( 1 8 7 1 ) 会试落第后辞 去一切俗务,专心读书著述。他秉承黄宗羲对天文历算的兴趣,根据黄宗羲西 历假如,并参照历象考成等著作展开天文学研究,并著方平仪象、两 第一章冯潋与“西学中源”说 太捷算和测地志要等科学著作。后应聘在宁波辨志精舍教授天算课十年, 培养了不少弟子。 在黄炳厘的帮助下,冯潋的天文算学终于有所突破,“始通推步术”。由 于冯潋在天文历算方面的突出才能,江阴南菁书院在光绪辛卯年( 1 8 9 1 年) 录 取他住院学习,冯潋在书院受业1 2 年到壬寅年( 1 9 0 2 年) 彳离院。从他入院学 习开始,冯潋就一直活跃在江、浙、闽一带教育界。在院期间就身兼多个书院的 讲习,如宁波辨志精舍、上海求志书院和格致书院、苏州学古堂、厦门储爿。书院、 江阴游艺社、南通桃邮会。1 9 0 2 年离丌南菁书院后,冯潋仍然积极从事教育事 业,在义宁陈氏、雁沙杭氏、泰州高等学校、南通英化职业学校、南通市立第六 国民学校都有过教席。 在教学期间,冯潋的学术以及能力得以发挥,在教务、政务以及学术上也都 得到了认可。冯潋曾经担任过南通市立第六国民学校校长、南菁书院算学课长, 也被保荐为经济特科补廪生、奉政大夫、耆儒硕彦。其中冯潋记忆最深、令他最 自豪的应该是,光绪三十四年( 1 9 0 8 年) ,会议政务处大臣以“孝廉方正、直言 极谏两科,皆无实际,惟博学鸿词科,康熙、乾隆间两次举行,得人称盛。际兹 文学渐微,保存国粹,实为今日急务,”汐请开博学鸿儒科。同年十月初一日光 绪帝批复,同意开博学鸿儒科。冯潋也在保荐之列,他原以为终于可以一展才华, 报效朝廷,不料光绪帝在二十天后驾崩,此事不了了之,在冯潋心中留下了不少 的遗憾。 四年之后,也就是1 9 1 2 年元旦,以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 府成立,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的结束,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末代 阜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也标志着冯潋心中的大清帝国彻底覆灭。所以冯潋称: “盖自辛亥以后,皆偷生之年也,何必详其死年。”2 0 冯潋曾给自己题写了一篇 墓志铭:“清三征士冯子之墓铭日:薄轮三逮,空辱干旌。中原板荡,同月易明。 葆真抱模,颐志弗营。贰臣无传,万古令名。勒诸幽石,光腾九京。 2 1 此铭能 看到冯潋对清朝的耿耿忠心,以及颐志未成的忧心。 1 2 冯潋的著作 冯潋一生喜好算学,勤于专研西学,著有众多著作。但是清王朝覆灭之后, 冯潋就沉浸在亡国之痛中,甚至称自己死于辛亥之年,所以1 9 11 年之后就不再 著书立说。从1 8 9 1 年他的第一本著作问世到1 9 1 1 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比较特殊 的2 0 年间,冯潋著作可考的共二十种一百七十八卷,按今日学科分类可分为天 文学、代数学、物理学、农学、医学和文学六个部分,包括春秋同食集证十 第一章冯潋与“两! 学中源”说 卷、读 一卷、历学杂识一卷、农学释通八十卷、种菰新书 二卷、嵇氏服食篇补注一卷、光学述墨一卷、矿学述管卷、格致脞 录一卷、算学考二十卷、代数启蒙四卷、勾股九容图解一卷、算课 初编一卷、续编一卷、校正测圆赘解一卷、校f 算法f 宗四卷、治 说四卷、江北五郡文稿二十卷、强自力斋文集二卷、瞻云楼外史六 卷、续纂家乘六卷、三角拾遗一卷、西学脞录一卷、数学脞录一卷、 蒿目编一卷及代数详解六卷。这些著作后来大多被收录进强自立斋集 和格致四种等文集保存于世。 春秋日食集证、读 、历学杂识为天文学著作。其中,春秋 日食集证主要研究春秋日食,并且讨论了交食捷算。时任南菁书院院长的林颐 山对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该书“荟萃古今诸家之说,相与辨证,洵为治春 秋者所必不可少之书; 而且“足与陈司业( 陈厚耀) 的春秋长历,罗徵君 ( 罗士琳) 春秋朔闰异同- - t e e ,鼎足而三。”2 2 全书引用了从汉代开始到清术 共4 1 本关于春秋日食的文献,材料丰富,论证严谨,充分显示了冯潋天文算学 上的功力。 历学杂识则是冯潋对天文算学有关问题的阐述,如“圭表致日景长景短 说”等,讨论的是与传统历法有关的问题。冯潋一生喜爱天文算学,历学杂识 就是将他对天文历算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汇编成册。 如果说春秋日食集证是冯潋对传统推步算法运用的成果,那么读谈天 则是冯潋学习西学天文学知识的结晶。约翰赫歇尔的天文学著作天文学纲要 ( o u t l i n e so f a s t r o n o m y ) 传入中国,经伟列亚力和李善兰合译,取名为谈天, 于1 8 5 1 年印刷出版。它“使得西方近代天文学第一次在中国登陆”玎。读谈天 其实是冯潋在读完谈天之后写的读后感。在读 中他记录下了自 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点,如太阳黑子、双星的运动、恒星的视觉大小以及潮汐成 因等。他将这些知识点的理解过程详细地记载下来,对于初学西方天文学的学者 有很大的帮助。在天文学著作中,冯潋表现出,他对西学的青睐,发出“西人以 月离求各地之经度为诸法之第一捷法者也。”2 4 的赞扬。 农学释通和种菰新书是农学的相关著作。农学释通这本书当时 并未刊刻,存稿于两江督署,今未得见。种菰新书为厚德编译社聚珍本,现 在是否还存世也未得知。但是从1 8 4 0 年到1 9 11 年期间,西学第二次传入时,农 学作为实学的一种,也包含在其中。大量文献的翻译出版也“启动了中国农学由 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进程”2 5 。人称“奋发有为,于内政外交尤有心得”的清末大 臣端方,在光绪三十年( 1 9 0 4 ) 担任江苏巡抚时,曾鼓励罗振玉创办江苏师范学 堂。在1 9 0 7 年出国考察回国后担任两江总督时,他又曾保荐冯潋为耆儒硕彦。 第一章冯潋与“两学中源”说 罗振玉在晚清农学界、教育界与政治界影响甚大,参加兴办多所学校。学术 上,他对晚清翻译和编辑农书有很大贡献。端方同时与罗振玉和冯潋都有联系。 罗振玉和冯潋都是江苏人,家乡相差也不到3 0 0 公旱。罗振玉在江苏各处参加兴 办学校,冯潋则是在江浙一带的多个学校执教,他们在教育界都十分活跃。虽然 没有史料证实他们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有可能通过端方知道彼此的学问,或者因 为同在进行教育工作而有所接触也是有很大可能的。由于冯潋本来重视农学,对 西学也十分喜爱。因此可以推测,他的农学知识也许受到罗振玉翻译的西方近代 农学书的启示。农学释通和种菰新书这两本农书应该是在学习西方近代 农学知识后所作的。农学释通共有八十卷,曾得到张之洞的赏识,欲替冯潋 进呈请奖。正与江宁提学使劳乃宣商量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书也不知去 向。虽然冯潋未得到奖赏,但也说明农学释通这本书在当时农学界的影响之 大。 嵇氏服食篇补注是医学方面的著作。冯潋将嵇康集中的养身论 节选出来,称之为嵇氏服食篇。此书以李善注本为基础,注释了嵇康集养 身论中“且豆令人重,榆令人冥,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熏辛 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 而黄”2 6 这段话。全书书融合了中医传统的气血理论以及西医的血液循环理论, 解释了人体的吸收消化过程以及完成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他在注释中大量引用 了西方近代医学知识,如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肺呼吸过程等,在文中都有提及。 如书中讲到“寻常看之,血为赤色,形若稀汁。以显微镜窥之,则见所初入血之 料为无数轮形小粒,色自如乳,既入血管而后散入心之右上房,遇肺内之氧气而 变为红色,则成赤血,辄可养身。27 冯潋在书中也明确表达了他的写作目的一 一“网罗古籍,摭拾西书,以经验之,有得者分析补之”2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