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徽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徽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徽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徽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徽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科学技术史专业论文)徽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t t j 一。92 徼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研究 摘要 ( 论文力求多层次、全方位、新视角地研究徽州传统乡村聚落的历史渊源及其文 化背景,阐述徽州传统乡村聚落所面临的冲突问题及对策,探索徽州传统乡村聚落 内乡土建筑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遗存延续的途径。) 一, 一 论文从建筑史和聚落史角度,概述徽州传统乡村聚落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研究其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并且从灾害学角度,通过 对徽州地区早涝灾害对人聚环境影响的分析,探讨徽州传统乡村聚落环境变迁的内 在机制。 论文从建筑设计角度,分析徽州乡村聚落中空间构成,及其所体现的建筑模式 语言和独特的地域景观意象特征;并且通过徽州传统聚落内乡土建筑与当代建筑的 比较分析,说明徽州传统乡村聚落中乡土建筑是富于地域文化内涵与适用性技术相 结合的特征,从而体现了乡土建筑的内在价值,指出当代建筑设计应通过汲取乡土 建筑精华来传承地域文脉,创造出新的乡土建筑风格。 论文借鉴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纵观徽州传统聚落形成与发展脉络,分析其 兴盛与衰落的原因,探讨徽州传统聚落在村落规划、营建技术和园林设计等方面, 蕴涵着朴素的可持续性的技术观和环境观,并指出适应与共生、模仿与类比是徽州 传统聚落发展、延续、演变至今的内在因素。 论文从建筑实践角度,分析在当代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徽州传统聚落内历史街区 和传统民居所面临的冲突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指出保护整治和更新改造的 措施,可使徽州传统街区既能够真实而完整地反映历史并延续传统,又能保持生机 与活力地发展下去;同样,保护、更新和改建的措施,可使徽州传统民居既能够保 留和承传乡土建筑文化,又能够承载和满足广大乡民们的居住现实需求。 关键阉:孑划,仍j :乡事7 黔蛰 3 鼙史,刁衣气毛交迂 幻匕带芬, s t u d y o n o r i g i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v i l l a g e s e t t l e m e n ti nh u i z h o u a b s t r a c t t h ea u t h o ri nt h i sp a p e re n d e a v o r e dt om a k e ,f r o man e wa n g e l ,am u l t i - l e v e l e d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o r i g i n 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h u i z h o n s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es e t t l e m e n t ,e x p o u r t d i n gt h ec o n f l i c t i n gi s s u e s t h a tb o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r e e t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l ki nh u i z h o u st r a d i t i o n a lv i l l a g es e t t l e m e n ta r ef a c i n go n a n dt h ed e t a i l e ds o l v i n gm e a s u r e st h a ta r en e e d e d ,e x p l o r i n gt h ee x t e n s i o na n di n h e r i t a n c eo fh u i z h o u s v e r n a c u l a r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sw e l la st h ew a y so f t h ec o n t i n u a t i o no fh i s t o r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h i s t o r yo f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s e t t l e m e n t ,t h ea u t h o rs e ts u m m 撕l yf o n l lt h eo r i g i n ,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e v o l u t i o no fh l l i z h o u sv e r n a c u l a ra r c h i t e c t u r e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s e t t l e m e n t ,a n d l l l u s t r a t e dt h en a t u r a l ,s o c i a la n dh u m a n i s t i cf a c t o r so ft h e i r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a d d i t i o n , f r o mt h ea n g e lo f t h ec a l a m i t y ,t h ea u t h o rp r o b e di n t ot h ei n h e r e n tm e c h a n i s mo f t h ec h a n g e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h a b i t a t i o ne n v i r o n m e n ti nh u i z h o r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d r o u g h ta n df l o o d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h a b i t a t i o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f r o m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d e s i g n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a u t h o ri l l u s t r a t e d ,b e s i d e st h es p a c ec o n s t i t u t e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v ep a r e r na n dt h eu n i q u el o c a ll a n d s c a p ei nh u i z h o u sv i l l a g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e t t l e m e n tw e r ea l s o l a l ( e ni n t oa c c o n n tt h ea u t h o rr e v e a l e d ,i n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m o d e ma r c h i t e c t u r e ,h u i z h o u sv e r n a c u l a r a r c h i t e c t u r ei se x p r e s s i v eo fr i c hl o c a lc u l t u r a lc o n t e n ta n dt e c h n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p r a c t i c a l i t y ;a sar e s u l t , t h ei n t e r n a lv a l u eo fv e r n a c u l a ra r c h i t e c t u r ei sr e p r e s e n t e di t sa l s op o i n t e do u ti nt h ep a p e rt h a tm o d e r n a r c h i t e c tn e e da b s o r bt h es p i r i to fv e r n a c u l a ra r c h i t e c t u r ei no r d e rt op r e s e r v ea n de x t e n d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a i v e i n ,a n dc r e a t ean e ws t y l eo f v e r n a c u l a ra r c h i t e c t u r e t h ea u t h o r ,w i t hr e f e r e n c et om o d e r nv i e w s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e x p o u n d e d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i z h o u st r a d i t i o n a ls e t t l e m e n t ,a n a l y z i n gt h ec a u s e s o fv i c i s s i t u d e ,e x p l o r i n gt h e u n e l a b o r a t e dv i e w sc o n c e r n i n g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e r m so ft e c h n i q u e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w h i c hi s r e p r e s e n t e di nt h ev i l l a g es e t t l e m e n tp l a n n i n g ,c o n s t r u c t i v et e c h n i q u e sa n dg a r d e nd e s i g na n ds oo n i t s a l s os e tf o r t ht h a ta d a p t a t i o na n ds y m b i o s i s ,i m i t a t i o na n da n a l o g ya r et h ei n t e r n a lf a c t o r sf r o mw h i c h h u i z h o n st r a d i t i o n a ls e t t l e m e n tf o r m e d d e v e l o p e da n de v o l v e dt i l ln o w f r o mt h e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p r a c t i c ea n g l e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dt h ec o n f l i c t i n gi s s u e st h a tb o t ht r a d i t i o n a ls t r e e t 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l ki nh u i z h o n st r a d i t i o n a ls e t t l e m e n ta r cf a c i n gu n d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v i l l a g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ed e t a i l e ds o l v i n gm e a s u r e st h a ta r en e e d e d i t sp u tf o r w a r dt h a t ,b ym e a n so f p r o t e c t i o n ,r e n o v a t i o na n dr e n e w a l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f o l kh o n g e so fh u i z h o um a yn o to n l yt r u l y a n d c o m p l e t e l yr e c o r dt h eh i s t o r ya n de x t e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b u ta l s ok e e po nd e v e l o p i n ge n e r g e t i c a l l ya n d v i g o r o u s l y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p r o t e c t i o na n dr e n o v a t i o no f t h ev e r n a c u l a ra r c h i t e c t u r ei nh u i z h o n w i l ln o t o n l ym a k ei tp o s s i b l et op r e s e r v ea n de x t e n dn l ev e m a c t l l a ra r c h i t e c t u r ec u l t o r e b u ta l s os a t i s f y t h e h o u s i n gd e m a n d so f t h el o c a lp e o p l e 2 导言 导言 微州,历史悠久,入文荟萃,钟灵毓秀。地处皖南,毗邻浙、赣,以其深厚的文化 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着璀璨的地域文化一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博大精深, 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版画、新安画派、徽州建筑、园林、雕刻、 科技、徽剧等“以其整体性、独立性和重要历史学术价值,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地方 学一一微学,被誉为与藏学、敦煌学相并列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l l 】。国内外众多 学者从经济、历史、社会,科技等方面对徽州文化进行剖析研究。 徽州的建制较早,自秦( 公元前2 2 1 年) 始置黟、歙二县,至唐大历五年( 公元7 70 年) 州领“一府六县”【2 】,其范围包括绩溪、歙、黟、休宁、祁门、婺源等皖南新安江流域, 从属于以北方官话、江淮官话和吴语等方言为主的越海民系,其形成“是依据共同的地 域、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3 1 徽州传统聚落遗 址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微州地域就有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微州 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伴随着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徒而造成中原汉民族和少数民 族居民与当地山越氏族土著居民之间冲突和交融的过程。在经历这种剧烈的演变过程 中,徽州传统聚落内在构成形式由零星松散型,转化成密集聚居型。这是由于在徽州传 统聚落体系中,存在两种组织结构。其一,是通过府、郡、县、镇、乡、村等官式组织 结构,它直接归属于封建社会主权统治下的组织体系之中;其二,是通过宗族、家族、 家庭等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民系组织结构,它通过方言、宗法、认同心理和共同的文化 习俗、相近的生活方式等,起着维系聚落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作用。这种二重组织结构特 征,以及聚落内在机制的适应与共生、模仿与类比的特征,决定了微州传统聚落在数千 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备了极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本质与特征等,都受到不同时期社会、 历史、经济、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同样,徽州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演变,在 徼州文化体系的氛围下,无疑地凝聚着地域文化的特征,并且受到传统观念、生活方式、 技术条件、民风习俗、传统心理、美学思想、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等诸因素的影响。 徽州乡土建筑,是分布在徽州乡村和集镇等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代代相传的建筑。 它作为传统乡村聚落组成中的一个部分,其地域性决定了每种建筑型制都有一定的适应 范围。离开了特定的建筑环境、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此外,一 种建筑型制一旦形成,就如同思维定式中约定俗成一样,在一定地域里取得共识和认同, 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徽州乡土建筑的型制,是在徽州地域范围内,由特定的环境形 成的。这就是微州乡土建筑,这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仍能形成共同的地域特色的 原因。因此,它是富于地域文化内涵和适用性技术特征相结合,体现了徽州地域建筑技 导言 术和建筑艺术相结合,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相互冲突、转化和融合的过程中形成 的。由于乡土建筑内涵不仅包括艺术、民俗、观念和制度等文化要素,而且包括建筑构 造、材料和型制等技术要素,从而决定了微州乡土建筑文化是多元、多层次的。徽州乡 土建筑文化的创造主体,无疑地是生活在徽州地域内的广大乡民,他们以创造性的才智 和开拓性的精神,创造了丰富的乡土建筑。徽州传统乡村聚落中乡土建筑作为徽州文化 中一个特有的艺术奇葩,异彩纷呈,并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具一 格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建筑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微州传统乡村聚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建国以后,徽州传统乡村聚落中乡土建筑的价值,是逐渐受到学术界重视的。刘敦 桢先生( 1 9 5 3 年) 调查发现歙县西溪南乡现存二十余处的明代民居和祠堂“j 。张仲一 等先生( 1 9 5 4 年) 对歙县、绩溪、休宁等地二十余处明代民居进行调查,记载了徽州 明代民居的总体布局、平面型制、外观结构与细部装饰等”j 。胡悦谦先生( 19 5 6 年) 发现并撰文记述了绩溪胡家村古代聚落遗址“】。中国建筑学会( 1 9 8 0 年) 组织的中美 古代民居联合考察团首次对黟县西递村进行考察”1 。杜顺宝先生( 1 9 8 0 年) 研究了徵 州明代石牌坊的来源和型制”】胡承恩等先生( 19 8 0 年) 对歙县西溪南村明代民居的 结构、构造和型制等进行了调查”1 单德启先生( 1 9 8 1 年) 考察了黟县、歙县、绩溪、 休宁等处民居,从村落规划、建筑空问和构成要素等方面,对徽州民居进行了细致研究 “。王文卿和孙钟阳两位先生( 1 9 8 2 年) 研究了皖南民居的型制、技术和工艺等特色 。 何红雨( 19 8 5 年) 等学者对黟县西递村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分析“”。丁宏伟先 生( 19 8 5 年) 研究了宗法制度对徽州祠堂建筑的影响“。张十庆和董卫两位先生( 1 9 8 6 年) 分别从风水和宗法制度角度研究了其对徽州传统村落形态的影响“ 【1 “。邵国榔( 1 9 87 年) 和程先通( 1 9 9 7 年) 等先生分别对歙县新州和黄山市蒋家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 行了调查和报道“6 】l ”1 。宋子龙先生( 1 9 8 7 年) 描绘和记载了徽州牌坊的型制及构成特 征“。殷永达先生( 1 9 9 1 年) 对休宁古塔的结构特征和徽州村落水口的形态、模式及 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1 19 【2 “方玉良和汪顶胜( 1 9 9 1 年) 等先生分别记述了徽州格子 门和三雕艺术的形态- 9 技艺特征“江骥先生( 1 9 9 1 年) 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黄山地 区的明清古建筑的型制1 2 3 1 韩冬青( 1 9 9 1 年) 等学者研究了皖南村落环境的结构模式”。 王治平( 1 9 9 1 年) 等先生对徼州传统民居的型制及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高曾伟和 姚存山( 1 9 9 3 年) 等先生分别从民俗文化角度阐述了其对徽州民居的影响“6 ) 1 2 ”。龚恺、 单踊和陈薇( 1 9 9 3 年) 等学者对徽州歙县棠樾、瞻淇、渔梁和婺源县豸峰等村落进行 了建筑测绘和研究“”m ”】i ”1 俞宏理( 1 9 9 3 年) 和单德启( 1 9 9 8 年) 等先生在皖 4 导言 南拍摄了大量珍贵g s j 清时期微州民居等建筑的照片1 3 2 ”“杨立新先生( 1 9 9 4 年) 等 文物考古界学者对皖南聚落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调查研究”潘国泰和朱永春两位 先生( 1 9 9 6 年) 从文化史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内的建筑、园林和雕塑形成与发展和明清 徽州建筑结构中斗拱的地域演变特征1 3 5 ”1 程极悦( 1 9 8 7 年) 和王明居( 1 9 9 8 年) 等先生分别对徽州水口园林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研究”赵华富( 1 9 9 8 年) 等先生从 宗族制度角度研究了徽州宗族祠堂的朝向、构成等特征”程极悦先生( 1 9 9 9 年) 概 述了徽州歙县明清时期古建筑形成与演变过程“朱光亚( 1 9 9 9 年) 和程远( 1 9 9 6 年) 等先生阐述了对徽州古村落民居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l l ”。单德启( 19 9 2 年) 和朱自 煊( 1 9 9 6 年) 等先生分别提出对徽州传统民居村镇集落进行改造和对屯溪历史街区进 行保护整治的规划措施”“”高寿仙( 1 9 9 8 年) 等先生从地域文化角度阐述了微州古 民居的形成背景、空间形式与装饰风格”陈从周、潘洪萱和路秉傺等先生( 1 9 93 年) 从建筑史角度比较了中国江南等地方的传统民居的特色,并提出了“徼派民居”的概 念与特征”“。彭一刚、聂兰生等先生( 19 9 0 年) 阐述了徽州等地域传统聚落景观的共 性和演变特征”。叶显恩( 1 9 8 3 年) 、张海鹏( 1 9 9 5 年) 等先生分别从地域经济史角 度研究了徽商对徽州建筑的影响“8 】” 此外,郭湖生、潘谷西、郭黛妲、张驭寰、张秉伦等诸位先生分别从建筑技术史 或科技史角度,研究了徼州建筑技术和工艺特征”0 】“”还有茂木计一郎教授等日 本学者对皖南民居进行了测绘研究”“总之,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多学 科地研究了徽州乡土建筑与传统聚落的有关问题,并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二、 微州传统乡村聚落研究中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 1 ) 迄今为止,从建筑史角度来看,徽州乡土建筑的研究多集中在明清时期,侧重 于对单体民居和单个村落的研究,以及从单个相关因素角度分析其形成与发展 的过程。缺少在聚落层次上的综合研究,全面地论述徽州传统乡村聚落的起源、 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其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人文 因素等诸多相关因素分析更没有从自然灾害角度,通过对徽州地区旱涝灾害 现象、规律和成因等分析,探讨地理、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徽州传统乡村聚落 环境变迁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 2 ) 从建筑设计角度来看,以往的研究比较注重对徽州传统建筑的特征、型制和构 成等方面分析,以至于在探索当代乡土建筑创作时,只是单纯地模仿和复制旧 有建筑符号特征,而忽视了汲取徽州传统乡村聚落中规划选址中体现适应自然、 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融合;村落规划注重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富于精神文化 内涵的场所塑造;以及在营建过程中采用传统适用性技术和工艺相结合,既适 导言 应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气候因素,又富于地域文化内涵等的精髓 ( 3 ) 从建筑实践角度来看,由于徽州传统乡村聚落中的乡土建筑和传统历史街区所 蕴涵的价值,所以逐渐地被学术界所认识和重视,在保护的观念上已取得共识 如何解决这些它们在当代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却容易被人忽视: 其一,徽州传统民居既作为客观存在的建筑历史文化遗存要受到保护,同时又作为 徽州城镇广大普通乡民们的居住现实,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已经形成。这不仅给学术界 带来了难题,而且给微州广大普通乡民们带来了困惑。那就是,徼州传统乡土建筑文化 遗产,作为一种极其珍贵、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得到保护、利用和 发展下去? 同时,如何既提高普通乡民们的居住生活质量,以满足他们对现代生活的追 求,又不影响建筑文化遗产的承传和持续发展? 其二,徽州传统历史街区包含着大量的、普通的建筑如传统作坊、商铺、宅居等, 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同样地面临着既要记载历史,又要承载生活的矛盾如何使徽州 历史街区既能够完整而真实地反映着历史和延续着传统,又能够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地发 展下去? 基于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借鉴考古、聚落地理、建筑文化学、民俗学、文化人类 学和灾害学等方法,利用文献资料( 方志、族谱、史料、考古发掘和调查报告等) 、实 物考证( 建筑实测、图片等) 和实地调研等手段,旨在通过对徼州传统乡村聚落形成和 发展的各种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入文因素等) 分析,探讨聚落环境变迁的内在 机制;发掘乡土建筑的精髓加以借鉴;分析在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徽州乡村聚落中传统民 居建筑和传统历史街区面临的冲突,并且提出解决的对策 这些并非绝对地分别归属于建筑历史、建筑设计和建筑实践三方面,借鉴的深度有 赖于历史研究的深入,历史研究的目的并不仅仅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将其成果应用于 解决现实问题。一方面,当代乡土建筑设计既要汲取徽州乡土建筑文化的精华以传承地 域文脉,借鉴传统技术和工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审美情趣等,又要融入 当代的科技和观念等,创作出易于被徽州广大乡民们理解和接受的新的乡土建筑作品;另 一方面,徽州传统乡村聚落中乡土建筑作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存,正面临着破坏和 毁灭等潜在的危机,广大乡民们需要改善其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就既要保护历 史自然文化遗产以传承地域文脉的精髓,又要解决广大乡民们的现实生活需要。这些正 是当代建筑师、学者和乡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难题,无疑是富于挑战性的, 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 导言 参考文献: 1 】:陈强徽州文化的历史定位与研究现状安徽日报,19 9 9 年2 月1 1 日,第六版 1 2 :安徽省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搬州地区简志合肥:黄山书社,1 9 8 9 5 5 6 0 3 】:潘安客家民系与客家聚居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8 2 - 1 2 【4 】:刘敦桢皖南歙县发现的古建筑初步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 9 53 ( 3 ) 【5 】:张仲一等徽州明代住宅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5 7 ,卜3 8 【6 :胡悦谦安徽绩溪县胡家村发现古代遗址文物参考资料,1 9 5 6 ( 1 ) :6 l 7 】:胡时滨等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西递合肥:黄山书社,1 9 9 3 1 4 4 f 8 j :杜顺宝徽州明代石坊南京工学院学报专刊,19 8 3 f 9 】:胡承恩等歙县明代居住建筑“老屋角( 阁) ,调查简报建筑历史与理论南京:江苏人民出 版社,t9 8 0 10 4 1 0 5 10 】:单德启徽州民居与传统建筑空间观建筑史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8 8 5 6 6 0 【1 1 】:王文卿等文化、环境、人是建筑之本一皖南民居建筑建筑史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19 8 4 2o - 2 1 【12 】:何红雨徽州民居形态发展研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 8 6 【13 】:丁宏伟明清徽州祠堂建筑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硕士学位论文,19 8 5 【1 4 】:张十庆徽州传统村落研究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硕士学位论文,19 8 6 【15 】:董卫宗法制度对徽州村落的影响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硕士学位论丈,1 9 8 6 【16 :邵国榔歙县新州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物报,19 8 7 7 f 17 j :程先通安徽黄山市蒋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考古,l9 9 5 ( 2 ) :9 7 一i0 2 【18 】:宋子龙徽州牌坊艺术合肥:安擞美术出版社,19 9 3 1 6 【l9 1 :殷永迭论擞州村落水口模式及其文化内涵东南文化,19 9 1 ( 2 ) 【20 】:殷永达休宁县下文溪明代双塔结构分析文物,19 9 2 ( 2 ) :5 7 2 1 】:方玉良微州格子门技艺文物研究,1 9 9 1 ( 7 ) 【2 2 】:汪顶胜地城文化的沉积物一搬州明清建筑上的木砖石三雕东南文化,1 9 9 1 ( 2 ) 【23 】:江骥徽派建筑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9 1 f 2 4 】:韩冬青皖南村落环境研究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论文,】9 9 1 【2 5 】:王治平擞州传统民居综论东南文化,1 9 9 1 ( 2 ) 【2 6 】:高曾伟徽州建筑民俗文化及其形成因素民俗研究,1 9 93 ( 3 ) 【27 】:姚存山徽州民居与徽俗搬州师专学报,1 9 9 4 ( 5 ) e 2 8 】:龚恺等徽州古建筑丛书一渔粱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 9 9 8 【2 9 】:单踊等徽州古建筑丛书一瞻淇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 9 9 6 【3 0 :陈薇等徽州古建筑丛书一棠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 9 9 3 7 导言 龚恺等徽州古建筑丛书一豸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 9 9 9 俞宏理等老房子一皖南徽派民居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 9 9 3 单德启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一徽州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8 杨立新皖南原始文化刍议文物研究,1 9 9 7 ( 7 ) :1 4 6 潘国泰、朱永春等安徽文化史建筑、因林、雕塑安徽建筑,1 9 9 8 ( 4 ) 潘国泰、朱永春,明清搬州建筑结构中斗拱的若干地域特征建筑学报,1 9 9 8 ( 6 ) 程极悦徽商与水口园林建筑学报,19 8 7 ( 1 0 ) 王明居徽州园林艺术初论安徽师大学报,1 9 9 8 ( 2 ) 赵华富徽州宗族祠堂三论,安徽大学学报,1 9 9 8 ( 4 ) 程极悦微州古建筑发展概述安微建筑,1 9 9 9 ( 1 ) :3 6 3 8 朱光亚等古村落民居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建筑学报,1 9 9 9 ( 4 ) :5 6 5 7 程远徽州古建筑及其保护和利用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6 14 7 单德启中国传统民居村寨集落的改造建筑学报,19 9 2 ( 4 ) :8 - 1 0 朱自煊屯漠老街保护整治规划建筑学报,1 9 9 6 ( 9 ) 南寿仙搬州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1 5 8 1 7 0 陈从周、潘洪萱等中国民居上海:学林出版社,1 9 9 3 彭一刚、聂兰生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0 12 3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4 1 - * , 1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 8 3 张海鹏等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 9 9 5 张驭寰、郭湖生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6 郭湖生、潘谷西等中国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6 张秉伦等安徽科学技术史稿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0 【日本1 茂木计一郎等光、水、土一一中国民居研究汪平等译台北:台北南天书局出版,1 9 9 6 【日本】茂木计一郎、稻次敏郎等中国民居。空问孛探为东京:建筑资料研究社,19 9 1 g ;i iii i m m m m m m m m m mmm酬洲 一、教州传统乡村秉落的形成和发展概述 一、微州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概述 徽州地处皖南,毗邻浙、赣,横跨黄山、天目山、白际山等山脉,其间多山地、 丘陵,盆谷相接,林木茂盛;纵连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等水系,湖泊密布,土地 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 1 、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期微州传统乡村聚落的雏形期 徽州地域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为原始土著三苗族部落提供了繁衍生息所需要的 相对封闭、较为理想的栖息之地。在新石器时代初期,部落就由洞穴式居住方式逐渐 过渡为营居的生活方式。据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在徽州地域内,已发现了二十二处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如歙县新州遗址、下冯塘遗址、徽州区桐子山遗址和黄山区蒋 家山遗址等。这些遗址都出士了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等,从而证明了徽州地域自 古就有人类居住、生产和生存活动,创造了原始的土著文化,形成了原始聚落的雏形。 从出土大量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来看,聚落的生产方式以农耕活动为主,兼 有渔猎、纺织和采集活动。如歙县下冯塘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锛、石镞、石网坠等 ”1 ,以及屯溪下林塘遗址出土有圆台形陶纺轮档1 。 从这些聚落遗址分布来看,大多数集中在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等水系及其支 流的沿岸台地或近水的坡地上,如黄山市黄山区的五处遗址,都集中在青弋江上游的 太平湖沿岸。这反映出徽州早期的氏族部落就有逐水而居的生活习俗。 从遗址的面积、堆积和分布来看,徽州地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一般为面积较小,文 化层较浅,也较单薄。而象黄山区狮子山遗址和歙县新州遗址,拥有二万多平方米面 积和几米厚的堆积层的情况,则比较少见。此外,徽州地域的遗址堆积较浅,文化性 质单一,而沿江平原的遗址堆积较厚,多数遗址的上层还有商周文化的叠压层,反映 了皖南不同地域的聚落发展不均衡的特征。 徽州地域的新石器文化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如歙县新州遗址出士的石器有长方 形和半月形有孔石刀、细高柄杯,鱼尾形和鸭嘴形鼎足以及石网坠等,都是良渚文化 典型的遗物。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块,( 上面还残留着编笆的痕迹 和草筋的孔隙) ,以及原始建筑的地槽和台阶地“。从繁昌县缪墩遗址还发现密集的 木桩遗存( 木桩有砍削痕迹) ,及其排列方式推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 徽州地域可能出现了原始干栏式建筑的雏形伯。 徽州地域在商周时期属百越之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 种姓“”,其中三苗族的后裔,山越部落尤为兴盛。栖息此地的山越族,不断受到其 它地域文化的影响,亦出现了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趋向。该地域保存下来的大 9 一、徽州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概述 量的土墩遗存和出土的原始青铜器等文化遗物,均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痕迹。 这一时期的原始聚落在规模、层次、边界和构成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从 聚落内土墩遗存的空间分布来看,已遍及祁门、休宁、屯溪及皖南青阳、繁昌、广德 等数十个县市,其类型多为墓葬遗址”。这些土墩墓葬群多则数百座,少则几十座 连在一起,排列有序。可见,聚落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聚落组成要素包括房址、墓坑 和壕沟等,其边界呈现出向心式聚居形式,其内部呈现出居住、生活、墓葬、防御等 明显的功能分区,表明了聚落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已经形成。 这个时期徽州地区属于扬州之域婚,这个地域内的地理环境为气候温和而多雨, 地面潮湿。由于山谷盆地较为封闭,易产生瘴气,危及人畜,为了抵御洪水猛兽的侵 扰和避开山中的瘴气,江淮以南地域原始部落的土著以“槽巢”“”为居住方式,它 是当时较为普遍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也是干栏式建筑的原始雏形,它有着一定程度 的地域适应性。一种建筑形式的产生,必然受到一定地域内气候、温度、降水等地理 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取决于人们在与自然抗争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技术水平。当时 皖南徽州地域的原始文化要比皖北平原地带落后一些。在皖北蒙城尉迟寺聚落遗址 中,发掘出大型排房建筑基础,长达几十米,以及大量的灰坑、墓葬和红烧土房址“, 可以推测皖北氏族部落已较先掌握了原始地面建筑技术,这比皖南早期的干栏式建筑 技术要复杂和先进一些。 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礼考工记这部工程技术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原地区 的建筑规划和营造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徽州古越文化是落后于中原文化的,“黟、歙 以南,皆大越之民”“,以及中原“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 之干余家,立为吴太伯”【i ”。“荆蛮”是中原地区汉人对包括徽州在内古越土著的 称呼,由此时期徽州地域出土的印纹陶、青铜器等器物造型、组合和纹饰,也可看出 中原文化的特征。可见,中原地区与徽州地域的文化与技术交流已经开始。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1 “,大体上反映出传统聚落形成 过程中层次递进的共性特征。皖北由于较早受到中原建筑技术的影响,楚国都城己具 备相当的规模,通过对寿春城遗址的调查分析“,总面积约为二十六平方公里,城 内有廊城、城壕、水道、宫殿和墓葬等遗址。筑城采用版筑技术,由于砖尚未出现, 夯土技术可以提高墙体的强度及防潮能力。而同期皖南目前只发现了南陵的城池遗 址,通过遥感检测出城周的护城河,其内在规模和构成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 i 。 此外,丽徽州这时是否已有城池聚落,尚待考古发掘才能下结论。 春秋时期,徽州地域先归吴,后属越,山越土著过着刀耕火耨,仰给山场的粗放 生活,吴越文化的不断渗入,打破了由于封闭地理环境造成的古越土著文化的隔阂。 战国时期,楚灭越,遂为楚国之地。楚文化的进一步介入与融合,使得原始的古越文 化的土著因素不再占有绝对的成份,演变成混合体。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徽 州地域干栏式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千栏式建筑可以适应皖南徽州地域内的山岭、丘陵、沼泽、盆地、河流等不同地 理环境,潮湿、高温和多雨的气候,因此具备了广泛的地域适应性。与相邻地域的浙 l o 一、徽州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概述 江河姆渡干栏式建筑的遗址相比“”,此期在徽州地域内尚未发现较完整的干栏式建 筑的遗址,亦无史籍可考。但是,从歙县渔梁和泾县章渡等地现存的吊脚楼的型制来 看,仍然保留着早期干栏式建筑演化的某些特征,大体上可以推测出其构造由桩柱、 横梁、地板、墙体和屋顶等组成,其营造过程一般采取密集的桩柱支撑来架空居住层, 桩柱与横梁搭接,梁上铺以板条或树枝作为居住层,最后采用芦苇、树枝或竹子等当 作围护的墙体和屋面,人们可以通过台阶或吊梯而上,居住其中“。这种建筑形式 具备较好的干燥、通风、采光和安全性能。 2 、秦汉至南北朝微州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期 自秦( 公元前2 2 1 年) 始置黟( 古为黝) 、歙二县,先属会稽郡,后属鄣郡。徽州己 较早地具备了基本建置,汉元狩二年( 公元前1 2 1 年) 改鄣郡为丹阳郡,歙县属丹阳郡。 自汉代至南北朝时期是徽州建筑史上的形成期,它突出地表现在砖石建筑和拱券技术 的出现。这一时期出土的墓葬和窑址等遗址表明,徽州地域的制砖工艺较先进,砖石 拱券技术己应用于墓室建筑,如在歙县郑村乡西村东汉墓中已出现了砖拱墓室 1 。 据新安志记载,“( 汉) 成帝鸿嘉二年( 公元前1 9 年) ,以黟为广德王国”【2 “, 和“( 汉) 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2 年) 复以为广德王国” 2 “。这是史籍中第次记载 了徽州城池聚落的形成。汉代两度选址于徽州黟地建立广德王国,必然会兴建城池, 包括王城、宫殿、官署等建筑。据考古发掘和调查资料,广德王国的遗址位于黟县龙 江乡,总面积约三至四平方公里,出土有较完整的古城墙遗址 2 “。由于广德王来自 中原,随之而来的中原工匠带来了当地较先进的建筑技术。这些官式建筑以中原建筑 形式为主,融合了一些当地传统工艺手法,但这些中原建筑的技术与形式既刺激了当 地人们原有的建筑意识,推动了当地工艺技术的发展,又影响了徽州地域以后的行政 官署的建筑型制。 东汉建安之乱,歙县人“毛甘领万人屯乌聊( t h ) ,孙权遣贺齐平之”。此期 毛甘所筑故城的范围和布局,尚无实物佐证。在建安十三年( 公元2 0 8 年) 设新都郡, 隶扬州,治所始新县。晋太康元年( 2 8 0 年) ,吴灭,新都郡更名新安郡。随着晋永嘉 之乱,中原大族、缙绅冠带、田客等纷纷避难迁徙至此。新安名族志记载,汪氏 宗族于“建安二年( 公元1 9 7 年) ,因中原大乱,南渡江,孙策表授会稽令,遂家于歙, 是为新安汪氏始迁之祖”【2 ”。另外,程氏宗族“当永嘉之乱,佐啷琊王起,建业为 新安太守,有美政,民请留之,赐第于郡西之黄墩,遂世居焉”【2 ”。 新安大族,多聚族而居,聚居是村落形成的内在社会基础。凡个宗族久居一地, 随着人口繁衍,由宗族原系不断分离、脱落形成支系,逐渐发展成新的村落。据歙县 潭渡黄氏族谱记载,歙县黄氏始祖自晋元帝时( 公元3 1 7 年- 3 2 2 年) 来新安,死 后其子孙因“庐墓于此,遂家焉。后子孙繁衍,其地更名黄墩”】,之后宗族兴盛, 原系不断分化出支系,形成三十五处黄氏村落,其中祁门左田派最为兴盛,歙县黄屯次 、徽州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概述 之,各派皆以黄墩为源流。此外,绩溪石家村和婺源理坑村等村落的形成均类似于此。 又如歙县鲍氏“自永嘉末,子孙避兵江南,迁居于歙邑南” 2 “。村落不断发展,逐 渐形成彼此关联的血缘性村落。可见,“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o ”,大体 上也反映出徽州传统乡村聚落的最初构成方式。 此外,在徽州聚落中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认识能力和技 术水平的提高。如东晋咸和二年( 公元3 2 7 年) 在歙县岩寺建鲍南碣,引丰乐水灌田三 千余亩。梁大通元年( 公元5 2 7 年) 在歙县西溪南丰乐河上建吕碣;在黟县筑柏山碣等 口,这些水程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徽州农业聚落的发展。 这个时期是徽州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文化嬗变,古越文化与中原文化 的融合,孕育了新质的新安文化。中原大族的迁徙,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建筑技术 和制作工艺、建造出融合南北不同风格的房屋。随着时间推移,徽州当地人们逐渐接 受了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尤其是中原四合院平房型制与当地干栏式楼居型制相融合, 出现了新型的内天井四合院楼居型制建筑的雏形。徽州建筑木构架技术已经出现,产 生了新的建筑型制,迸一步丰富了徽州地域建筑文化。 3 、隋唐至宋元徽州传统乡村聚落的发展期 从隋代至宋代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为了躲避战乱之苦,中原官宦、士大夫、 缙绅、商人和黎民百姓等大规模举族南迁,徽州众多家谱或宗谱记载着本族始迁的由 来。唐黄巢起义,徽州大族有歙县郡城程氏、沦坑方氏、桂溪项氏、济阳江氏,休宁 古林黄氏,祁门善和程氏、篁墩戴氏等 3 ”,迁徙至徽郡。其中如歙县桂溪项氏“自 唐迁居于歙之桂溪者,为隐君绍公,始距今八百余年” 3 “。宋室南渡,元人入主中 原,此期有佘氏、庄氏、童氏和俞氏等大族渡江而至,均先往歙之黄墩,而后才逐渐 迁至他处。其中如婺源俞氏“自宋绍兴丁己由歙之黄墩,迁居于婺源龙胜,又自明成 化戊子迁居龙溪”【3 “。如新安汪氏“自颖川渡江而至,至今千余年,子孙繁衍, 散居四方” 3 “,以至于“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3 “。又如婺源孙氏“迄唐始祖 迁新安休宁,宋淳熙( 公元1 1 7 4 年一公元11 9 4 年) 初隐于湖溪,览山川之胜,遂摄 居也”【3 “。再如绩溪胡氏“唐周光三年( 公元9 2 5 年) 乙酉以明经登第,遂不 仕,隐居上川,倡明经学,为世儒宗” 3 “,而祁门倪氏“为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