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探讨血乳酸拐点与血丙二醛mda拐点动态变化的人体实验研究.pdf_第1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探讨血乳酸拐点与血丙二醛mda拐点动态变化的人体实验研究.pdf_第2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探讨血乳酸拐点与血丙二醛mda拐点动态变化的人体实验研究.pdf_第3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探讨血乳酸拐点与血丙二醛mda拐点动态变化的人体实验研究.pdf_第4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探讨血乳酸拐点与血丙二醛mda拐点动态变化的人体实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研究目的:通过连续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跑台运动,从整体水平探讨不同耐力训练 水平的人血乳酸拐点与血自由基拐点动态变化的规律。验证“自由基阈”在人体中客 观存在,为进一步研究血乳酸拐点和血自由基拐点的动态变化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奠 定基础。 研究内容:通过观察不同耐力水平的青年男子在连续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跑台运动 中: 1 、人体血液中丙二醛(m d a )和血乳酸含量的连续动态变化,以血 m d a 为指标的 动态曲线是否出现拐点。2 、不同耐力训练水平的人,血 m d a 如果出现拐点,那么它与 血乳酸拐点是否随训练水平提高而规律性后移。3 、出现血乳酸拐点和可能的血 m d a 拐 点的前后顺序和时间。 研究方法: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耐力项目达二级运动员的 1 3 名男生为高耐力水平运动组,记为 s组;以河北师范大学非体育专业的健康,爱好体 育运动的 1 4 男生为一般耐力水平普通组,记为 g 组。两组均在以 6 k m / h 的速度起始, 以 2 k m / h 的负荷速度递增,每级负荷运动 3 m i n 的递增负荷跑台运动条件下,运动组完 成 6 级负荷,普通组完成 5 级负荷,在每级负荷末肘静脉取血,采用比色法(试剂盒) 测定人体血清的丙二醛和乳酸的含量。 研究结果:1 、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中,不同耐力水平的运动组和普通组人体血乳 酸浓度,均随运动强度的递增而增加; 运动组的运动时间、负荷速度都远高于普通组, 在同样的运动强度负荷下,普通组人体的血乳酸浓度从第二级负荷后开始,就非常显 著的高于运动组,且可以清楚地看到运动组的血乳酸拐点明显的滞后于普通组。 2 、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中,运动组和普通组人体血 m d a 的浓度在第一级负荷后,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第二、第三级负荷后运动组和普通组的血 m d a的浓度基本保持 稳定,差异不明显。从第四级负荷开始运动组和普通组的血 m d a含量开始出现持续增 高拐点趋势,但运动组的血 m d a 拐点明显的滞后于普通组。 3 、运动组和普通组在递增负荷运动下,血 m d a 含量与血乳酸含量的动态变化趋势 大体一致,同一时间的运动负荷下,运动组的血 m d a 、血乳酸含量均低于普通组;运动 组的血 m d a 拐点和血乳酸拐点出现的时间和强度也都滞后普通组。 结论:1 、s 组和 g 组比较, s 组减少了运动时乳酸的生成量和以 m d a 作为指标的 自由基的产生量。 iv 2 、 s 组和 g 组,人体血清 m d a 和血乳酸均出现拐点,其动态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并随 耐力水平的提高而规律性滞后。这和动物实验结果一致,也验证了自由基阈在人体中 的存在。 3 、 s 组和 g 组,以人体血清 m d a 为指标的自由基拐点所对应的时间、强度均在血乳酸 拐点所对应的时间、强度之后。 关键词:递增负荷;乳酸阈;自由基阈;人体实验 v abstract purpose: from the overall level, this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law of turning point of blood lactate and mda s dynamic changes in different training levels of human by treadmill exercise from continuous increasing workload to exhaustion. it also verified the objective exist of radical threshold in huaman body, which woul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ynamic changes on the two turning points and mitochondrial function. contents: by readmill exercise from continuous increasing workload to exhaustion in different tolerent levels in young men, this paper was, firstly, to observe continuous dynamic changes between mda in blood and content of blood lactic acid, an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was a turing point on blood mda as an indicator of the dynamic curve. secondly, it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it would post- shift regularly in different tolerent levels young men if there was a turning point. thirdly, it was to determine the order and time of turning point in blood lactate and possible blood mda. methods: the study o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13 male students with second level athletes of sports training in dep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 and 14 male students with non- sports professional but helthy and sports hobby i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the 13 male students with high endurance exercise was s group and the 14 male students with general endurance was g group. the exercise mode was readmill exercise which started from the speed of 6km / h and with the speed of 2km/ h for 3 minutes in each later level for six levels completed by group s and five levels completed by group g. the vein blood of elbow was taken at the end of each level. and the mda and lactic acid were determined by colorimetry. results: 1. during readmill exercise with continuous increasing workload, there was a an increase on blood lactate with exercise intensity in group s and group g. the exercise time and the workload speed were far higher in group s than that in group g. the blood lactate from the second lecel was obviously higher in group g than that in group s. and the turning of blood lactate was obviously later in group s than that in grou g. 2. during readmill exercise with continuous increasing workload, there was obvious vi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s and group g on human s mda from the first level. however, there was litt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rom the second and third levels and the mda remained stable. mda began to emerge continuing turning point in group s and group g from the fourth level, but the turning point was obviously later in group s than that in grou g. 3. during continuous increasing workload exercise, the trend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mda and blood lactate was broadly the same. under the same time with exercise workload, mda and blood lactate was lower in group s than that in group g. the tuning points of mda and blood lactate were also later in group s than that in grou g. conclusion: 1. compared with group g, thus during exercise it reduced generation of blood lactate and mda which was regarded as an indicator of free radical generation in group s. 2. during readmill exercise with continuous increasing workload, there was turning point on mda and blood lactate in group s and group g. and the dynamic change trends were generally the same which lagged with the raise of endurance level of exercise. the results verified the threshold of free radicals existed in human body, which were consistant with animals experiment. 3. during readmill exercise with continuous increasing workload, the time and intensity of turning point of free radical were lagged behind in mda than that in blood lactate for group s and group g. . key words: continuous increasing workload;lactate threshold; free radical threshold; human experiment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探讨血乳酸拐点与血丙二醛(m d a )拐点动态变化的人体 实验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 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1 前 言 长久以来,人们就机体对运动的积极性适应以及如何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有着深 入而广泛的研究,但就运动对机体负面影响的研究相对得较少。继 1 9 5 6年 h a n n a n d 1 首次提出了自由基学说后, d i l l a r d 2 在1 9 7 8 年在运动医学领域率先对自由基进行了研 究,在随后的 3 0 年时间里,自由基与运动的关系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人们就自由 基的产生、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机理、机体内自由基产生与清除的调节、控制等方面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证实:极量、亚极量的大强度急性运动能导致机体自由基代 谢水平的显著增强,自由基的大量生成能给机体造成诸多病理性的运动损伤。许多学 者的研究显示:自由基在机体内的大量堆积与肿瘤、衰老、运动疲劳、运动损伤、以 及其它疾病有关 3 、4 、5 ;同时也有学者的研究显示:小强度适量的有氧运动能够增强机 体的抗氧化能力, 使机体的自由基水平保持稳定, 从而减小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 6 - 1 1 。 目前,就自由基与运动关系的探索仍是运动人体科学界近些年来一个炙手可热的研究 课题。 1 . 1 选题依据 机体内环境氧化- 抗氧化的失衡,是自由基在机体内大量堆积的开始,运动打破这 一平衡的重要条件是运动的量和强度。经过检索文献分析发现,一直以来,就一次急 性运动或运动训练对于机体各器官、组织自由基代谢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比较多。就研究的结果显示,因为运动的时间、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方式、研究的对 象、训练的水平等不同,不仅在机体不同的器官组织中自由基代谢和同种酶的活性受 运动或训练影响的变化表现不同,而且即便是相同组织器官中,就同一种酶的活性和 自由基代谢变化的研究结果也不完全一致。其次,当前实验在运动后同一时间和强度 下取材较多,很少有对运动过程中不同的时间、强度下就自由基连续的、动态的变化 研究,所以也就不能显示当机体内自由基代谢发生显著性变化时的起始强度,即自由 基开始堆积对机体造成损伤的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的转折点。恰恰也正是这拐点强度 对有氧运动训练及全民健身运动是非常重要的。 2 0 0 5 年,吴瑕 1 2 在递增负荷游泳大鼠血清、腓肠肌、心肌自由基代谢及抗氧化系 统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机体各组织和器官中出现了和乳酸阈类似的突增拐点。依据 乳酸阈的概念和意义,吴瑕首次在研究中提出用 “自由基阈”的概念,来反映机体在 2 递增负荷运动时,体内氧化和抗氧化之间动态失衡的临界点。2 0 0 7年,在大鼠在递增 负荷运动下自由基代谢与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变化研究中,赵红喜 1 3 针对大鼠血清、心、 肝、肺、肾、脑等不同器官组织,郭娜 1 4 针对大鼠红肌、白肌屈伸肌、上下肢肌等不 同部位肌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各器官组织中以丙二醛(m d a ) 、活性氧(r o s ) 为指标的自由基曲线均出现突增趋势的拐点,印证了“自由基阈”的存在,并指出各 组织器官的抗氧化能力存在强弱差异,同时指出血乳酸拐点与血液自由基拐点出现的 时间有先后的顺序。在吴瑕、赵红喜和郭娜等人研究的基础上,2 0 0 9年,李红艳 1 5 对不同水平耐力训练大鼠血乳酸拐点与血自由基拐点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发现:在 递增负荷运动下以大鼠血液 m d a 、r o s 为指标的自由基动态曲线出现突增拐点,再次证 明了自由基阈的存在,同时指出通过高水平耐力训练的大鼠血乳酸拐点与血自由基拐 点同步向后推迟,且血自由基拐点出现在乳酸拐点之后。因为,乳酸拐点时是线粒体 有氧供能的最大值,而自由基拐点时是线粒体在有氧供能最大化的基础上继续超负荷 运转,最终导致机体氧化和抗氧化动态的失衡,即机体最大的抗氧化能力。所以,理 论上可以把自由基拐点强度作为运动健身的上限运动强度指标。 本研究课题就是在吴瑕、赵红喜、郭娜和李红艳等人动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 探讨血乳酸拐点与血自由基拐点动态变化的人体实验研究。以期为自由基拐点强度在 运动训练中的实践奠定基础。 1 . 2 研究目的 研究显示:小强度适量的有氧运动能够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使机体的自由基 水平保持稳定,从而减小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本研究课题是在吴瑕、赵红喜、郭 娜和李红艳等人通过整体水平连续递增负荷至力竭的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连 续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跑台运动,从整体水平探讨不同耐力训练水平的人血乳酸拐点与 血自由基拐点动态变化的规律。 1 . 3 研究内容 本研究课题是在河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的在校男生中筛选出一般耐 力水平普通组(g e n e r i c ,g组)和高耐力水平运动组(s p o r t ,s组) ,分析不同耐力 训练水平的人在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跑台运动下,人体血液中不同时间和强度下的乳酸 和丙二醛(m d a )含量的连续动态的变化趋势;分析血清中以丙二醛(m d a )为指标的 血自由基曲线拐点与血乳酸曲线拐点的动态变化趋势是否同步向后移动(与一般耐力 3 水平普通组比较) ,观察不同耐力水平、强度时相下,人体血清 m d a 拐点和血乳酸拐点 随耐力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步向后移动的动态变化规律是否和动物实验一致;分析自由 基与乳酸出现拐点的时间、强度,探讨自由基拐点与血乳酸拐点在时间和强度上出现 的先后顺序是否和动物实验一致等。 1 . 4 研究意义 动物实验的最终意义是为了人的更好发展,那么动物实验的研究成果就需要人体 实验来验证。在探讨线粒体功能和乳酸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时,把血乳酸和血自由基 的动态变化有机结合起来,把握住自由基曲线拐点和血乳酸曲线拐点这二者的动态变 化规律分析其中的机理,乳酸拐点时是线粒体有氧供能的最大值,而自由基拐点时是 线粒体在有氧供能最大化的基础上继续超负荷运转,最终导致机体氧化和抗氧化动态 失衡的临界点。从理论上讲, 自由基拐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应该大于乳酸阈所对 应的运动强度和时间,这样就等于在自由基拐点强度和乳酸阈强度之间划定了一个运 动强度控制区。有氧运动训练的有效最佳负荷是乳酸阈强度,但最大不应该超过自由 基拐点强度,这也为有氧运动训练的超负荷练习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耐力训练后, 自由基曲线拐点和血乳酸曲线拐点,二者的动态变化趋势同步向后移动的研究结果表 明:耐力训练后,线粒体功能的提高是自由基和乳酸生成量减少以及延迟糖酵解代谢 的关键,这种现象的生理学机制是否具有普遍性。 4 2 研究对象与设计 2 . 1 实验对象及分组 河北师范大学在校男生 2 7 人,其中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耐力 项目达二级运动员的 1 3 名男生为高耐力水平运动组,非体育专业健康、爱好体育运动 的 1 4 名男生为一般耐力水平普通组,但由于在正式实验测试时存在因采血样困难退出 实验人员,或测试期遇急性运动损伤及身体不适而退出实验人员,最后实际完成实验 测试的两组均为 1 0 人。两组全部测定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下连续、动态的血丙二醛值和 血乳酸值,实验对象的基本体质指标信息见表 1 。 表 1 实验志愿者基本体质特征 变量(v a r i a b l e ) 运动组(s p o r t ) 普通组(g e n e r i c ) 年龄(y r ) 2 1 . 7 1 . 4 2 2 0 . 7 1 . 3 4 身高(c m ) 1 7 7 . 5 3 . 4 8 * * 1 6 8 . 4 4 . 6 0 体重(k g ) 7 1 . 4 7 . 2 9 * 6 2 . 4 8 . 7 8 胸围(c m ) 9 3 . 6 5 . 6 6 * * 8 1 . 4 7 . 0 5 腰围(c m ) 7 9 . 9 4 . 4 8 7 5 . 0 8 8 . 7 4 臀围(c m ) 9 4 . 9 5 . 3 4 9 1 . 7 5 . 9 9 坐位体前屈(c m ) 2 2 . 5 6 . 3 0 * 1 5 . 5 6 . 6 4 选择反应时(m s ) 3 4 7 . 3 2 5 . 7 3 * * 4 2 6 . 0 2 1 . 3 3 肺活量(m l ) 4 8 5 4 2 7 2 . 4 1 * 4 4 3 7 4 4 2 . 6 3 v o2m a x (m l / m i n ) 4 2 3 9 . 4 0 5 1 5 . 4 3 * * 3 5 1 4 5 2 0 . 4 2 注:数据用平均数(x)标准差(s d )表示;* 表示和 g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即: p 0 . 0 5 ;* * 表示和 g 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即: p 0 . 0 1 。 2 . 2 实验设计 步骤一:为保证实验顺利开展,以及受试志愿者在实验中的积极配合,志愿者均 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并签订知情协议书和填写健康调查问卷,同时用国民体质 监测系统对实验志愿者进行基本体质测试。掌握实验志愿者的基本体质信息,为实验 分组和健康监控做准备。 5 步骤二:让每位实验志愿者在跑台上适应性的走、跑 2 - 3次,并在跑台上体验从 低速递增到高速的适应性练习,最后记录每个实验志愿者的最大跑台速度。 步骤三: 根据实验志愿者的最大跑台速度,参考相关文献研究,初步运动方案拟定 为:两组起始速度均定在 6 - 8 k m / h ,每级递增 1 - 2 k m / h ,每级运动 3 m i n ,直至力竭为止。 测定每个实验志愿者的最大摄氧量,根据测得的最大摄氧量,为最终调整确定正式实 验的递增负荷运动方案做准备。 步骤四: 在正式实验测试前 4 8小时内要求实验志愿者不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禁止 吸烟、喝酒,并保持良好睡眠,测试在午餐后 1 - 2小时候进行,以排除实验条件以外 的因素对实验指标的影响。运动测试开始前测定实验志愿者的血压,安静心率是否正 常,在血压、心率正常的实验志愿者前臂肘静脉埋入 y型静脉留置针,测试开始后, 在每级运动负荷末抽取肘静脉血 2毫升,制备成血清移取到 e p管,置于- 7 0 冰箱保 存待测。 注意事项: 测试完成后叮嘱实验志愿者,一定按压好针孔,2 4 小时内避免搓洗针孔 处,注意营养和休息。 2 . 2 . 1 判断最大摄氧量的标准 1 、心率(h r )1 9 0 次/ m i n ; 2 、呼吸商(r q )1 . 1 5 ; 3 、摄氧量(v o2)不随运动的增加而增加,而出现平台期或稍有下降; 4 、被试者随然经过反复鼓励仍然不能再坚持运动,感觉筋疲力尽。 凡具备以上 4条中的 3条,即可认定为最大摄氧量。用最大摄氧量指标检验递增 负荷跑台运动的效果,为确定正式实验运动方案做准备。 2 . 3 正式实验时运动方案 根据测定的最大摄氧量时的运动强度和运动耗时,并考虑到因佩戴呼吸面罩使实 验志愿者呼吸阻力增加,而影响运动能力的因素,通过预实验调整确定正式实验时的 运动方案为:普通组和运动组均以 6 k m / h 的速度起始,每级递增 2 k m / h 的负荷速度, 每级运动 3 分钟。普通组运动完成递增 5 级负荷速度后结束,最大跑速达 1 4 k m / h ,总 运动时间为 1 5 分钟;运动组运动完成递增 6 级负荷速度后结束,最大跑速达 1 6 k m / h , 总运动时间为 1 8 分钟。 2 . 4 样本取材 6 正式运动测试前,测定实验志愿者的血压,心率是否正常,确认正常后在实验志 愿者前臂肘静脉埋入 y型静脉留置针,开始实验测试。在每级运动负荷末抽取肘静脉 血 2毫升,因为用生理盐水封留置针时,留置针中会残存少量的血液,为了保证血样 中的测试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其当时在机体的代谢水平,所以在每级负荷末取血时,先 抽取 1毫升血液弃掉,再抽取 2毫升血液做样本,这样下来运动组六级负荷总计要抽 取 1 8毫升的血液样本,普通组 5级负荷总计要抽取 1 5毫升的血液样本。抽取的血液 样本即刻移至促凝管,混匀后静置 2 0 分钟,3 5 0 0 转 1 0 分钟离心制备血清,随即把制 备好的血清移至于 e p 管,放置于- 7 0 冰箱中保存待测。 在连续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中,各级负荷末人体肘静脉血样取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 点和难点,如何快速、顺利的取样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实验之初曾有专家建议用功率 自行车代替跑台,以便于运动中取样,考虑到运动的效果仍用了跑台。尽管做了大量 的准备工作,两组在实验中均有个例出现采血困难,而最终放弃的情况(s 组 2 例取样 失败,g 组 3 例取样失败) 。在肘静脉埋入留置针后,有的在安静时采血顺畅,而运动 时采血困难,有的是递增运动初期采血顺畅,后期采血失败,还有的则是安静时就采 血困难。分析可能原因有: (1 )机体的紧张反应使局部血流受阻。 (2 )运动时血液重 新分配和跑台运动时上肢血液回流量的多少。 (3 )特殊个体凝血快封针时形成小血块 造成堵塞。 (4 )特殊个体血管中血窦的数量多,等等原因。 2 . 5 指标测试 2 . 5 . 1 测试指标 主要测试指标包括:血清丙二醛(m d a ) 、血乳酸(b l a ) 。 为了实验分组筛选,实验方案制定,以及运动中受试志愿者人身安全监控,辅助 测试指标包括:体成分(b c ) 、心率(h r ) 、最大摄氧量(v o 2 m a x )等。 2 . 5 . 2 测试试剂 血清 m d a 试剂盒、血乳酸试剂盒。测试试剂盒来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2 . 5 . 3 主要实验仪器 运动跑台: 德国 h / p / c o s m o s 公司 心肺功能测试系统:美国 m a x - 公司 p o l a r 表 f i n - 9 0 4 4 0 :芬兰 k e m o e l e 公司 7 t - s c a n p l u s 身体成分分析仪:上海西域机电系统有限公司 y 型静脉留置针:美国 b d 公司 0 5 1 6 - 1 离心机: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t u - 1 8 1 0 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t d a - 8 0 0 2 恒温水浴箱: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m v s - 1 旋涡混合器:北京金北德工贸有限公司 2 . 5 . 4 主要指标测定方法 2 . 5 . 4 1 m d a测定: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 测定原理:硫代巴比妥酸( t b a ) 能和过氧化脂质分解产物丙二醛( m d a ) 缩合,形成 红色产物,在 5 3 2 n m 处有最大吸收峰。 m d a 测定操作方法表 标准管 标准空白管 测定管 l 0 n m o l / m ( 标准品( m l ) 0 . 1 无水乙醇( m l ) 0 . 1 测试样品( m l ) 0 . 1 试剂一( m l ) 0 . 1 0 . 1 0 . 1 混匀(摇动几下试管架) 试剂二( m l ) 3 3 3 试剂三( m l ) 1 1 1 漩涡混匀器混匀,试管口用保鲜膜扎紧,用针头刺一小孔,9 5 水浴 4 0 分钟取出 后流水冷却,然后每分钟 4 0 0 0 转,离心 l 0 m i n ,取上清,5 3 2 n m 处,1 c m 光径,蒸馏水 调零,测各管吸光值。 计算 m d a 含量的公式: 血清中 m d a含量( n m o l / m l ) = ( 测定管吸光度- 测定空白管吸光度) 除以( 标准管吸光 度- 标准空白管吸光度) 乘以标准品浓度( l o n m o l / m l ) 乘以样本测试前稀释倍数。( 注: n m o l / m g p r o t 为纳摩尔/ 毫克蛋白,m g p r o t / m l 为毫克蛋白/ 毫升) 2 . 5 . 4 . 2 血乳酸测定 测定原理:以 n a d + 为氢受体,l d h 催化乳酸脱氢产生丙酮酸,使 n a d + 转化成 n a d h 。 8 其中 p m s递氢使 n b t还原为紫色呈色物,呈色物吸光度在 5 3 0 n m时与乳酸含量呈线性 关系。 计算 b l a 含量的公式: 血清中 l a含量( m m o l / m l ) = ( 测定管吸光度- 空白管吸光度) 除以( 标准管吸光度- 空 白管吸光度) 乘以标准品浓度( 3 m m o l / m l ) 乘以样本测试前稀释倍数。 b l a 测定操作方法表 空白管 标准管 测定管 蒸馏水(m l ) 0 . 0 2 3 m m o l / l 标准液 (m l ) 0 . 0 2 样本(m l ) 0 . 0 2 缓冲液(m l ) 1 1 1 酶试剂(m l ) 0 . 0 1 0 . 0 1 0 . 0 1 显色剂(m l ) 0 . 2 0 . 2 0 . 2 混匀,3 7 水浴准确反应 1 0 分钟 终止液(m l ) 2 2 2 混匀,5 3 0 n m ,1 c m 光径,蒸馏水调零,测各管吸光值。 2 . 6 统计方法 实验测得所有数据均采用 s p s s 1 1 . 5 软件包和 e x c e l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以平均数(x)标准差(s d )表示。同一指标之间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不同组间 同一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0 . 0 5表示显著性水平, p 0 . 0 1表示非常显著性 水平。 9 3 实验结果 3 . 1 实验志愿者体质特征(见表 1 ) 实验志愿者的基本体质数据在前期招募筛选分组时测试完成。受试志愿者在整个 实验研究过程中,体重平稳、体质良好。从表 1 可见,在年龄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 高耐力水平运动组(s 组)的身高、体重、胸围、柔韧、灵敏反应等都和一般耐力水平 普通组(g 组)有显著性差异。这首先是完全符合了高耐力水平运动组和一般耐力水平 普通组的实验设计分组的要求,其次表明 s 组长期的、规律的耐力运动训练对人的身 体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等方面的良好运动性适应。 3 . 2 运动组和普通组各级运动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及血 m d a 浓度变化 在相同的实验设备、运动环境、递增运动方案等条件下,s 组和 g 组在完成递增负 荷至力竭的跑台运动中,每组在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及血 m d a 浓度变化。 3 . 2 . 1 运动组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浓度变化(见 表 2 ) 表 2 s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浓度变化 负荷 级 1 负荷 级 2 负荷级 3 负荷级 4 负荷级 5 负荷级 6 负荷速度 (k m / h ) 6 8 1 0 1 2 1 4 1 6 运动时间(m i n ) 3 6 9 1 2 1 5 1 8 s 组乳酸 (m m o l / l ) 2 . 3 6 0 . 2 6 2 . 4 0 0 . 3 9 3 . 0 0 0 . 3 0 * * 4 . 4 8 1 . 0 1 * * 6 . 0 8 0 . 8 4 * * 7 . 9 0 0 . 7 9 * * 注:测定的乳酸值系每级负荷速度运动 3 分钟末的人体血乳酸浓度;* * 表示与上一负 荷级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即:p 0 . 0 1 。 10 0 2 4 6 8 1 0 681 01 21 41 6 负荷速度(k m / h ) 乳酸(m m o l / l ) 图 1 s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浓度变化 由表 2 、图 1 可见,s 组人体血乳酸浓度随跑台运动负荷速度的递增而增加,递增 到三级负荷后乳酸开始生成量增多,并且从第三级负荷开始测得的血乳酸值和上一负 荷级乳酸值比较显示非常显著性差异,此后呈显著性递增趋势。 3 . 2 . 2 普通组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浓度变化(见 表 3 ) 表 3 g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浓度变化 负荷级 1 负荷级 2 负荷级 3 负荷级 4 负荷级 5 负荷速度(k m / h ) 6 8 1 0 1 2 1 4 运动时间(m i n ) 3 6 9 1 2 1 5 g 组乳酸(m m o l / l ) 2 . 6 1 0 . 4 2 2 . 8 6 0 . 2 2 3 . 9 9 0 . 6 2 * * 5 . 7 2 0 . 6 6 * * 7 . 4 6 0 . 7 2 * * 注:g 组全部受试志愿者在相同的实验设备、运动环境、递增运动方案等条件下,完成 递增到 5 级的负荷速度时,已经达到力竭,所以 g 组只有 5 个乳酸指标;* * 表示与上 一负荷级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即:p 0 . 0 1 。 11 0 1 2 3 4 5 6 7 8 9 681 01 21 4 负荷速度(k m / h ) 乳酸(m m o l / l ) 图 2 g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浓度变化 由表 3 、图 2 可见,g 组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下,人体血乳酸浓度呈现递增趋势。 从第三级负荷开始测得的血乳酸值和上一负荷级乳酸值比较显示非常显著性差异,并 且自此开始呈急剧上升态势。 3 . 2 . 3 高耐力水平运动组递增负荷跑台人体血 m d a 浓度变化(见表 4 ) 表 4 s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 m d a 浓度变化 负荷级 1 负荷级 2 负荷级 3 负荷级 4 负荷级 5 负荷级 6 负荷速度(k m / h ) 6 8 1 0 1 2 1 4 1 6 运动时间(m i n ) 3 6 9 1 2 1 5 1 8 s 组 m d a ( m o l / l ) 8 . 0 7 0 . 8 4 7 . 9 7 1 . 1 8 7 . 7 6 1 . 0 1 7 . 4 9 0 . 8 3 8 . 8 4 1 . 9 2 * 9 . 4 7 1 . 8 9 * 注:测定的 m d a 值系每级负荷速度运动 3 分钟末的人体血 m d a 浓度;* 表示与上一负荷 级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即:p 0 . 0 5 。 0 2 4 6 8 1 0 1 2 681 01 21 41 6 负荷速度(k m / h ) 丙二醛(m o l / l ) 图 3 s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 m d a 浓度变化 12 由表 4 、图 3 可见,s 组在完成前四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的条件下,人体血液 m d a 的含量变化不明显,而且在第三和第四级负荷之间,血 m d a 含量有一个小的下降而后 又回升的过程。直到第五级负荷才开始显示出血 m d a 的含量显著增加的趋势。 3 . 2 . 4 一般耐力水平普通组递增负荷跑台人体血 m d a浓度变化(见表5 ) 表 5 g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 m d a 浓度变化 负荷级 1 负荷级 2 负荷级 3 负荷级 4 负荷级 5 负荷速度(k m / h ) 6 8 1 0 1 2 1 4 运动时间(m i n ) 3 6 9 1 2 1 5 g 组m d a ( m o l / l ) 6 . 6 4 1 . 0 6 7 . 8 8 1 . 4 1 * 7 . 5 3 1 . 6 7 8 . 0 1 3 . 9 3 1 0 . 1 9 2 . 2 7 * 注:g 组全部受试志愿者在相同的实验设备、运动环境、递增运动方案等条件下,完成 递增到 5 级的负荷速度时,已经达到力竭,所以 g 组只有 5 个 m d a 指标;* 表示与上一 负荷级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即:p 0 . 0 5 。 0 2 4 6 8 1 0 1 2 1 4 681 01 21 4 负荷速度(k m / h ) 丙二醛(m o l / l ) 图 4 g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 m d a 浓度变化 由表 5 、图 4 可见,g 组在开始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前的血 m d a 含量较低,运动一级 负荷后血 m d a 含量显著增加,但在随后的三级负荷中血 m d a 含量又基本保持稳定,而 且在这三级负荷过程中血 m d a 含量也呈现出一个小的下降和回升的过程,随后显示出 显著性增加的趋势。 3 . 3 运动组和普通组递增负荷跑台人体血乳酸、血 m d a 浓度变化比较 在同等的实验条件下,s 组和 g 组在完成递增负荷至力竭的跑台运动中,两组在各 13 级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及血 m d a 浓度变化比较。 3 . 3 . 1 运动组和普通组递增负荷跑台人体血乳酸浓度变化(见表 6 ) 表 6 s 组和 g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的浓度变化比较 负荷级 1 负荷级 2 负荷级 3 负荷级 4 负荷级 5 负荷级 6 速度(k m / h ) 6 8 1 0 1 2 1 4 1 6 时间(m i n ) 3 6 9 1 2 1 5 1 8 s 组乳酸 (m m o l / l ) 2 . 3 6 0 . 2 6 2 . 4 0 0 . 3 9 3 . 0 0 0 . 3 0 * * 4 . 4 8 1 . 0 1 * * 6 . 0 8 0 . 8 4 * * 7 . 9 0 0 . 7 9 * * g 组乳酸 (m m o l / l ) 2 . 6 1 0 . 4 2 2 . 8 6 0 . 2 2 + + 3 . 9 9 0 . 6 2 * * + + 5 . 7 2 0 . 6 6 * * + + 7 . 4 6 0 . 7 2 * * + + 注:* * 表示与上一负荷级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即:p 0 . 0 1 ;+ + 表示 s 组和 g 组 同一负荷级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即:p 0 . 0 1 。 0 1 2 3 4 5 6 7 8 9 1 0 681 01 21 41 6 负荷速度(k m / h ) 乳酸(m m o l / l ) s 组l a g 组l a 图 5 s 组和 g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乳酸的浓度变化比较 由表 6 、图 5 可见,s 组的运动时间、负荷速度都远高于 g 组,在同样的运动强 度负荷下,g 组人体的血乳酸浓度从第二级负荷开始就非常显著的高于 s 组。从图 5 还可以看到,s 组的血乳酸拐点明显的滞后于 g 组。 3 . 3 . 2 运动组和对照组递增负荷跑台人体血 m d a 的浓度变化(见表 7 ) 14 表 7 s 组和 g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 m d a 浓度变化比较 负荷级 1 负荷级 2 负荷级 3 负荷级 4 负荷级 5 负荷级 6 速度(k m / h ) 6 8 1 0 1 2 1 4 1 6 时间(m i n ) 3 6 9 1 2 1 5 1 8 s 组 m d a ( m o l / l ) 8 . 0 7 0 . 8 4 7 . 9 7 1 . 1 8 7 . 7 6 1 . 0 1 7 . 4 9 0 . 8 3 8 . 8 4 1 . 9 2 * 9 . 4 7 1 . 8 9 * g 组 m d a ( m o l / l ) 6 . 6 4 1 . 0 6 + + 7 . 8 8 1 . 4 1 * 7 . 5 3 1 . 6 7 8 . 0 1 3 . 9 3 1 0 . 1 9 2 . 2 7 * 注:* 表示与上一负荷级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即:p 0 . 0 5 ; + + 表示 s 组和 g 组在同 一负荷级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即:p 0 . 0 1 。 0 2 4 6 8 1 0 1 2 1 4 681 01 21 41 6 速度(k m / h ) 丙二醛(m o l / l ) s 组 m d a g 组 m d a 图 6 s 组和 g 组各级负荷末时人体血 m d a 的浓度变化比较 由表 7 、图 6 可见,s 组和 g 组在第一级负荷后,人体血 m d a 的浓度具有非常显 著性差异,在随后的第二、第三负荷 s 组和 g 组的血 m d a 的浓度基本保持稳定,差异 不明显。从第四级负荷开始 g 组和 s 组的血 m d a 含量开始出现持续增高趋势,但 s 组 得血 m d a 含量明显小于 g 组,且血 m d a 拐点明显的滞后于 g 组。 3 . 4 运动组和普通组人体血乳酸和血 m d a 浓度变化比较(见图 7 )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s 组和 g 组完成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中,血乳酸和血 m d a 的动态 趋势变化比较,见图 7 。 15 0 2 4 6 8 1 0 1 2 1 4 681 01 21 41 6 负荷速度(k m / h ) 乳酸(m m o l / l )、丙二醛 (m o l / l ) s 组 l a g 组 l a s 组 m d a g 组 m d a 图 7 s 组和 g 组人体血乳酸浓度和血 m d a 浓度变化比较 由图 7 可见,经过高水平耐力训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