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生命的圆善——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生命的圆善——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生命的圆善——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生命的圆善——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生命的圆善——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牟宗三先生为新儒家的代表,融贯中西,彻法源底、会通儒释道三家义理, 以“良知为核心范畴,借助康德哲学为理论建构的提供活动平台,以儒学为 主要内容和最终归宿,建立了严整而庞大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本文主要从 教育的视角浅析牟宗三先生的哲学体系,探讨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 本文在导论部分简单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内容以及拟解决 的问题。第二部分阐述了现代社会理性与信仰失衡及道德教育的现状。第三部 分简单介绍了牟宗三先生创建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相关的学术活动和 生活经历。论文的第四部分介绍了牟宗三的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道德必 须具备的三大要义即道德斩断外在牵连,为“存心纯正 的道德自律;道德直 透至形而上为天地之性、寂感真几、生化之理:道德在具体生活上通过实践体 现工夫,为“尽性”。“良知”引发纯正的道德行为,“良知 为呈现而不是设准, 此为道德形而上学建立的基础。论文的第五部分阐述了道德的最终目的和最终 追求即生命的圆善。论文的第六部分是牟宗三理论的启示部分,主要从道德教 育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过程说明了牟宗三理论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牟宗三哲学从生命的视野来审视道德,彰显道德的精神价值和意义,强调 道德的普遍性、具体性和超越性,认为良知为万物之本、道德根源、人生归宿, 道德先于知识成就人的精神需求,道德最终目的在于提升人生境界,成就生命 的圆善,对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牟宗三的道德理论过分强调理性的 作用,夸大了良知本体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良知的坎陷是否可以证成 仍是个问题。 关键词:生命的圆善道德教育牟宗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m o uz o n g s a ni so n en e wc 0 n f u c i a n ,w h od i g e s t s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w e s ta n de a s t h eh a dd e v e l o p e d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t h e o r ys y s t e mo fm o r a lm e t a p h y s i c sw h i c hi s b a s e do n ( 幻吼f h c i a n i s m t h ep a p e r t l ? yt o 矗n dr e v e l a t i o nt oc u n e n t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t h r o u g l lt h e 趾a l y s i so fm o uz 0 n g s a n st h e o r ys y s t e mf 而mt h ev i e wo fe d u c a t i o n i n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p a p e fs i m p l yi n t r o d u c e st h er e a s o n0 fc h o o s et h et h e m e 、 e x p i a t i o no fp r e v e n t i o nr e s e 卸c h 、研e fc o n t e n ta n dt h ep r o b l e mw a i i t e dt os 0 l v e n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e x p o u n dm a l a d j u s t m e n tb e 锕e e nb e l i e fa n dr e a s o n ,s t a t u so fc t l h e n t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1 1 l et h i r dc h a p t e rs t a t e st h eo r i g i no fm o uz o n g s 孤st h e o r ys y s t e m 锄dc o r r e l a t i v ea c a d e m i c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f o n hc h a p t e rs a t e st h et h e o r ys y s t 锄o fm o u z o n g s 锄,w l l i c h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nn a r r a t e st l l et h r e ee s s e n c eo f m o r a l i t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a tp e o p l ei si n h e r e n ti nc o n s c i e n c e ,w h i c h i st h eb 勰i co ft h et h e o r ys y s t e m t h et h i r dp a r te x p l a i n st h a tt h em o r a l i t yt a k e p r e c e d e n c co v e rk n o w l e d g e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e x p i a t i o n st h el a s tp u 塔u i ta n da i mi s t h ep e r f 酏to fl i f e n es i x t hc h a p t e ri st h ep a no fr e v e l a t i o n ,w h i c hi s 劬ma s p e c to f e d u c a t i o nt 量l e o f ) r 柚dp r o c e s s 1 u2 b n 黟柚sp h i l o s o p h yc o n t e m p l a t e st h em o m l i t y6 。o mt h ev i e wt h el i f e , e m p h a s i z e sm o r a l i t y i su n i v e r s a l、n c r e t e锄de x t r 锄u n l 觚e , i l l d i c a t et h e c o n s d e n c ei st h ee s s e n c eo fw o r l d 、t h co r i g i no fm o r a l i t y 、t h cl a s ta i mo fl i f e t h e p u f s u i n go fm o r a l i t yi st om a k el i f cf i l uo fh a p p i n e s s ,w h i c hh 弱p o s i t i v ee f e c tt o c u r r e n t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b u th i st h e 呻ri m m o d e f a t ee m p h a s i z e st h ef i l n c t i o no f r e a s o n ,w h i c hi s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h i st h e o 哆 i i k e y 、o r d s :p e r f e c t0 fl 讧e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m o uz o n g s a n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 含其他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7 k 傅 导师擀弘f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越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舌v 小 签字日期:2 。g 年暨月弓日二瓣 签字日期:2 0 0 汐私月5 f j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一) 、问题提出 一、导论 2 0 世纪以来,西方的学术凭借强大的物质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中国 传统思想逼的节节后退,无处藏身。人们一度坚信理性的强大力量和科学技术 无坚不摧的锐利,认为随着生产工具的越来越先进,生产力、经济发展的越来 越快,社会制度将越来越完善,人类文明将越来越发达,未来将越来越美好。 然而物质的丰富填满不了精神的荒芜,技术的进步弥补不了道德的衰退,制度 的完善改变不了文明的衰落。斯宾格勒( o s w a l ds p e n g l e r ,1 8 8 卜1 9 3 6 ) 在西 方的没落一书中对现代文明和人类生存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社会、道德、信仰、文化等多方面的危机,、 而这些危机都与教育文化息息相关。 教育是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有机体,其扎根于文化历史,对 教育的思考无法须臾脱离其生长的文化土壤。西方的学术思想固有其可取之处 但不可全盘照搬,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虽有其缺陷但亦不可全盘否定。在当今 中学和西学、新学与旧学、传统与现代的撞击、斗争中,教育理应担当中西交 流,逐步融合的使命。因此对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育思想的进行再回顾 和反思就成为教育革故鼎新不可或缺的环节。1 8 4 0 年以来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 重大变迁;儒学遭遇了太平天国、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革”等 种种激荡,每一次激荡都对其从本源上进行了消减,使之陷入“断 的危机。 然而经康有为、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人的努力,儒学 像一只燃烧的凤凰在社会变革的烈火中获得新生。面对西学的冲击和现代化的 挑战,新儒学在对原儒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儒学进行 了结构的调整和系统的重构。 牟宗三先生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是“把中国哲学由主观体验转变成为客 观学问的关键性人物 ( 蔡仁厚杨祖汉编牟宗三先生纪念集) 。其学术体大 思精,融贯中西,彻法源底、会通儒释道三家义理,在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批 判和疏通原儒精神的基础上,以康德哲学来消融东方哲学,对儒学进行了机构 调整和系统重构,建立了完善的形而上学体系。对人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使中国儒学既可以侔于天又可以侔于人,上通本体界下开现象界,成为大全大 用之学。本心为宇宙本体、宇宙实体之心,同时又以本心收摄宇宙万有,使宇 宙成为本心统摄下的宇宙,实现了天道性命的贯通。由此,人人所内在固有的 本心就是人的生命之根、人生之本、价值之源,道德教育就在于教其本心、育 其真性,为学就在于为此本心、学做真人。人是有限的存在也为无限的存在, 而且具有智的直觉。智觉是良知的呈现,而不是一种假设,在道德生活中随时 跳跃、随时呈现,其存在打通物自体与现象两界,使之通融为一。圆善即为德 福一致,道德最终不仅可以涵养生命而且可以沟通万物,“物随心转”,德福化 而为一。 在如今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教育淡忘了自身的精神追求,专 心致志于本领和技术的传授,致力于认识、掌握、控制外部的物质世界,成了 名副其实的“教育产业”。道德仅仅作为道德规范而存在,其蕴含的美好愿望和 追求渐渐被遗忘,失去了存在的本真,蒙上了虚假和迷幻的色彩,造成了德育 中理性与非理性的相互抵制、道德与生活的彼此隔离、道德规范与道德动机貌 合神离。道德失去了原本的庄严和神圣成为摆设,道德何以可能? 道德的目的 为何? 道德的价值何在? 道德的形而上学如何建立? 这些问题成为进行道德教 育必须的思考和追问。牟宗三的道德圆善论充满了对道德的思考和生命的关怀, 对于我们在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新学与旧学的冲突与撞击中更好的了解 道德的价值、明白道德的意义、进行道德教育、解决德育中的问题具有积极的 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所在 ( 二) 、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德育面临困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源之一是对德育甚至对道德 自身的研究不够,我们往往夸大了理性和认知的作用,把道德等同于科学知识, 重视思维的锻炼和理智的计算忽略了道德主体的直悟、道德的熏陶和道德的践 行,重视外在的道德行为忽视了道德主体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动机,而对于德育 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它的任务与功能有哪些,德育究竟是一种知识教育还是别 的什么教育,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什么关系,或者说有没有教学之外专门 的德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德育,道德分歧与冲突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类问题我们知之甚少,于是道德成为外在的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而丧失了其 本真。道德仅仅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而存在丧失了其精神的追求和意义, 丧失了存在的依据和价值。道德仅仅停留在道德规范的传授无法启发内在的精 神,仅仅源自外在的强迫丧失道德的纯正精神。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对道 德的本体进行追问和思考。牟宗三哲学从生命的视野来审视道德,彰显道德的 精神价值和意义,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具体性和超越性,认为良知为万物之本、 道德根源、人生归宿,道德先于知识成就人的精神需求,道德最终目的在于提 升人生境界,成就生命的圆善。本文试图从牟宗三的道德哲学视野来分析道德 教育问题,希望可以对道德教育的本体有更清晰的认识,对道德教育问题有更 清楚地认识。 ( 三) 文献综述 方克立教授主持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课题,在讲到大陆新儒学研 究的成绩时,方教授说:“经过十年的努力,现代新儒学这一重要学术思想流派, 在中国大陆已经不再是无人问津的绝学而是已被学术界普遍了解,它在中国现 代思想史上应有的,地位已经得到确认,对它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这一 评价既肯定了成绩,也看到了不足,应该是符合事实的。它同样也反映了牟宗 三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的现状。对牟宗三先生学术思想的研究始于7 0 年代末8 0 年代初,大部分研究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哲学梳理,探讨牟宗三先生道德形而上 学体系的可行性,并说明其哲学价值和意义。 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的研究、阐发和评述,主要基于对牟宗三所构建的儒 学形而上学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儒学在当代的理论价值和意义,阐明了牟宗三先 生如何用儒家特别是陆王的心体性体概念改造康德的自由意志概念,将康德作 为理性设准的自由意志即实践理性实体化、本体化,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绝 对的、贯通道德界与存有界的、决定一切创造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实体。傅伟勋 先生指出:“牟先生是王阳明以后继承熊十力理路而足以代表到现代的中国哲学 真正水平的第一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课题也就关涉到如何超越牟先生理路 的艰巨任务。”这方面的论著主要有,颜炳罡著牟宗三学术思想评传、整合 与重铸一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郑家栋著的本体与方法一从熊十力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牟宗三,旨在剖析其哲学思想的内在脉络,照察其哲学的得失之处,消化义 理架构。颜炳罡在其文章中指出,“牟宗三是由道德的形上学走向圆教与圆善, 由圆善论走向真善美合一,一路平铺,将人类理性带入极为圆融之境地。” 在肯定牟宗三先生的学术贡献的同时,有些学者也看到了牟宗三先生道德 形而上学体系的不足以及面临的问题,牟宗三先生的哲学体系以无执的存有论 和执的存有论为框架,以良知的自我坎陷为纽带,贯通道德本体界和自然存在 界,良知既是道德的本体也是存有的本体,这无疑是一体二用,而这“二用” 之间是什么关系牟宗三先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 近年来牟宗三哲学方面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着重从与西方康德的道德体系 进行比较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关的见解和看法。湘潭大学焦白军的牟 宗三道德形而上学研究主要对牟宗三道德形上学进行的相关研究,阐明道德形 上学的含义及道德底形上学、道德神学等概念的区别,提出智的直觉具有重要 哲学意义。一方面可以把智的直觉限制在道德直觉的意义上使用,另一方面,亦可 以把智的直觉推扩到整个价值之域,称之为”价值直觉”或”价值明察”。山东大学 张健捷的牟宗三哲学中的“智的直觉”与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学从分析牟宗 三道德智的直觉可能性来证成道德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华东师范大学闵仕君的 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 研究通过对康德哲学与牟氏哲学的比较研究,在 深入挖掘牟氏道德形而上学所蕴含的内在结构的基础上,重构了牟氏的道德形 而上学体系,逻辑地再现了牟氏对良知作为意义本体的构筑过程,既指出了牟氏 对康德哲学的转进之处,也提示了牟氏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对康德哲学的误解, 同时也试图彰显这一形而上学建构在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意义与局限。 目前国内关于牟宗三思想的研究主要从哲学的本体论的角度去论证牟宗三 道德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从东西方哲学融合和比较角度,特别是通过康德的道 德哲学来探讨“智的直觉 的可能,“一心开二门”的意义,“道德理性”的价 值,“圆善论”的可行。牟宗三先生的道德理论在教育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牟宗 三以著书为职志,前后6 0 多年,并且通判三家,学贯中西,兼论上下千余载, 有意建构了一个结构严密、脉络清楚、规模宏伟的哲学体系。牟先生的问题意 识可以说是明确的,他的那么多著作基本上是围绕着他的问题而展开的。所以, 追寻牟先生的踪迹,深入到牟学的内部,借助牟先生的眼光,去讨论解决教育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完全是可能的,亦是必须的。 ( 四) 、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主要是对于道德的本体进行思考和探讨,属于教育哲学的范围的 理论探讨。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资料文献法和思辨法,旨在总结和概括前辈的研 究,并在此基础上阐发自己关于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少许见解。 二、现代社会及道德教育的现状 ( 一) 、理性与信仰的失衡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类的经验传 统和理性精神在1 6 世纪末到1 7 世纪初,正式登上了学术舞台。经验主义认识 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为人类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基础。 理性的力量日益强大,逐步脱离了信仰,已经不受信仰的约束,甚至它本身已 被神化为信仰。理性一旦与信仰脱离甚至对立,理性本身就变成了纯粹的逻辑 符号,它可以导向善,也可以指向恶。理性没有信仰的支撑,它就会变成人的 简单生存工具,成为人欲扩张的放大器,最终导致人与人、与自然之间的巨大 冲突。 理性主义传统及其现代泛滥 理性主义传统在西方政治思想长河中源远流长,从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到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再到现代的新教徒、人道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 传统成为“欧洲思想的一条宽阔的中间道路”,可以说西方的一切成就都与西方 的理性主义传统有关,特别是近代以来理性主义催生了工业文明,西方的理性 主义是一种普世之光,其他的文化或思想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光,而是由各种思想合成的光。理智 化和理性化的增进,并不意味着人对生存条件的一般知识也随之增加。这里含 有另一层意义,即这样的知识或信念:只要人们想知道,他任何时候都能够知 5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 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人们不必像相信神秘力量存在 的野蛮人那样,为了控制或祈求神灵而求助于魔法。技术和计算在发挥着巨大 的功效,理性化合理被理解为逻辑的、有序的、可操作的。在强调和推崇科学 主义的合理性的同时忽视了价值理性的来源,忽视了目的理性( 工具理性) 和 价值理性的区别。1 9 世纪下半叶2 0 世纪,理性主义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 取得的成就及人对自然的控制统治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其自身的弊 端和危机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并通过现代工业文明危机得到全面深刻的显现: 技术统治的加强,人的片面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和冷漠,生活意义的失落 以及全球生态危机等。 在理性主义之光的照耀下,教育家们着手探索存在于教育工作中的客观规 律和运行秩序,使教育工作走向更加的理性和自觉。理性主义的思潮的确推动 着教育理论和实践向着科学的方向发展,但教育毕竟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所 谓的教育规律并不存在普适性和客观性,仅仅重视科学理性而忽视了价值在教 育中的作用,教育就成为一种成器工具而不再具有成人的价值。 2 、科学主义的兴盛与影响 科学的进步是理性化过程的一部分。科学价值强调科学探讨的是事实,是 为了追求知识,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是第一位的。科学主义推崇自然科学, 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自然科学的知识是知识的唯一形式和 典范,各种地方性知识和文化传统被排斥在核心的价值体系之外,科学技术凌 驾于其他形式的知识和文化之上。科学成为惟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 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近代科学的产生,直接推动了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空前的大发展。人类对科学的崇拜,一度使 科学主义颇为流行,似乎人类一切问题均可以用科学来解决。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们发现,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的伦理道德等精神层面的价值问题。科学不是万 能的,科学的负面效应因此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引发人们反思。如今科 学的负面价值更加明显,在现代化造福人类的同时,能源危机、环境恶化以及 紧张的人际关系等诸多现代性问题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人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的高视阔步却导致了“合 法性危机”,把人当做机械或动物来研究的科学主义思潮泛滥起造成现代社会许 多人深感人生意义的失落,精神价值的丧失。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 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 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管理 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 品德也要实行量化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 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 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 的兴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3 、技术对社会与人的改造 从启蒙运动到英国经验主义唯理论,以及当代实证主义,再到科学主义思 潮都把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视为科学的最高形式,科技理性为理性之光,科 学、理性和进步三位一体。科学是真理,技术是利器,认为科技不仅可以使人 类从自然的束缚、贫穷无知之中解脱出来,而且可以创造人类的福祉、民主与 自由。但是,自从十九世纪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消极社会功能日益暴露,科 学技术虽然带来了工业化、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却使人论为机器的奴 隶,并导致冲突、战争和生态失衡。人类获得了一个物化的世界,结果却失去 了自身。面对这些情况,一些哲学家特别是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对科学技 术及其理性基础持批判的态度。他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本主义精神是不 相容的,科学技术进步不但侵犯了人文文化的领域,更损害了西方人在近现代 所坚持的个人自主与尊严。科学技术虽然带来了物质的高度文明,却同时造成 了精神的空虚与失落。“机器不是中性的;技术理性是统治着一个特定的社会的 社会理性,【2 1 。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工具越来越复杂、精确, 导致技术对人的奴役和控制能力的增强,人日益变成机器操纵的对象,科学技 术体现了入对人的统治欲。现代科学越发展、越复杂,它的方法对自然理解得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越好,就离人本身越远,越成为片面的、封闭的、与人无关的东西。技术的情 形也一样,“技术的专门化破坏了整体的形象”,“它把现实世界撕成碎片,使整 个世界的梦幻烟消云散”。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认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了,但这种控制最终是以 人对人的统治作为代价的,即科学技术既是人控制自然的工具,反过来变成人 对人统治的手段。因为人运用理性工具不断征服自然,以技术的进步、效率的 提高作为合理性活动的准则,这本身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统治欲。施本格勒认 为,尽管科学的发展使人的智力完善化,知识精确化,促进了生产,但却使大 众遭受机械劳动的痛苦,导致社会对抗加强和西方世界没落。现象学宗师胡塞 尔则提出“欧洲科技危机”说,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注重物质追求, 轻视精神需要,造成人的精神空虚,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丧失,从而导致“欧洲 人性本身的危机”。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则批评技术活动使人本身变为技术系 统中的“持有物”,技术的本质威胁人的本质,危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科学技术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很多便 利。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很多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被运用到 现代教育中,改变了教育的存在方式。一方面提高了教育的效率,使教育成为 一项可以操作的技术;另一方面降低了人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技术成为教育 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教育中人的价值淹没于技术的权威中,教育的意义成 为可有可无的摆设。 ( 二) 、德育的现状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 对于现代德育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究,有人认为是科 学主义使现代德育丧失了自我,有的认为是德育脱离了生活,有人认为德育忽 略了主体的情感。这些见解都颇有见地,本文从德育的理论、德育的内容、德 育的过程、德育的目的四个方面来阐述德育的现状。 1 、德育理论的多元化 8 自1 8 4 0 年以来儒学遭遇了太平天国、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革等种种激荡,每一次激荡都对其从本源上进行了消减,使之陷入“断”的 危机。在西方的科学知识以及科技面前,儒学不得不一步一步地退让,最终从民 族文化和精神的主体成为一个理论学派,从主导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精神成为 书架上仅供研究的书籍。在中国传统文化退让的同时,西方的各种道德教育理 论纷纷涌入中国,熙熙攘攘、各具特色、各持一端、互不相容形成了德育理论 的多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德育的相对化的倾向。 西方的存在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的 道德教育理论、道德符号理论、逻辑推理价值观教育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关 怀道德教育理论等都对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产生影响,认知发展理论和价值澄 清理论的影响最为广泛。皮亚杰和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学 派是5 0 年代以来西方最有影响的一个道德教育派别,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认为道德推理的发展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 既不会发生逆转也不会倒退,鼓励儿童以社会现实为基础,从道德本义出发,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为标准判断面临的道德难题,从而促使世俗社会的规章的崩 溃。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理论偏重于儿童道德判断水平,把道德归于认知的领 域而忽略了情感领域。明确的道德判断缺乏对情感的引发并不能够形成道德行 为,道德不是“是”与“非 的问题,而是“应该”的问题,不是实然的问题 而是应然的问题。西蒙、拉斯思、哈明为代表的价值澄清学派是唯一一个可以 与认知发展派相提并论的一个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对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给儿童以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和灌输,先 引发学生内部的价值观,在公众评价后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再通过行为 或其他方式外化,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价值澄清理论主张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从其行为的后果中得到惩戒,这样必然会导致一些没 必要的损失和道德的相对主义。 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缺乏对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和道德教育德目的研究,回 避对道德标准的探索和价值的追问,无法安顿个体的精神。大多数派别专注于 研究道德教育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或策略问题,过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 主选择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个人主义和道德的相对主义。以儒学为代 表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西方的道德教育理论并完全适合当前 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德教育,仅仅只能为道德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2 、德育内容的知识化 在德育研究中,有不少学者触及到道德教育知识化的问题,知识化就是德 育中以培养主体的道德认识和传授道德知识为主的意思。戚万学教授在冲突 与整合一2 0 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一书中指出主知主义是2 0 世纪道德教育 的主流,“无论对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来说,2 0 世纪都是一个主知主义的 时代”【孤,知识和认知能力在个体道德和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得到重视,道德教 育的主要任务放在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强调作为道德判断基础的道德 知识得积累。主知主义的道德教育重视学生的智力活动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具有进步意义,是对道德教育理论的一个贡献,但其忽略了道德主体的道德创 造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道德主体的主动性,容易造成“故意失德 现象。 在主知主义的道德教育理论时代,道德教育走向了知识化,所有的教育主 题都课程化,所有的道德都成为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德育课程采取了知识 化的课程形态。关于道德的知识或道德的间接经验成为道德及其发展的核心和 主要内容。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教育重 要就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环境重要就要开设环境教育课、禁毒重要就要开设禁 毒教育课、社会公德重要就要开设社会公德课、经济意识重要就要开设经济教 育课课程在无限扩张,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学生只是学到了大量了关于 心理健康、环境、禁毒、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堆积在一起只是用 来应付随之而来的考试,对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很大帮助。 一个人的道德决定和道德行为不仅仅取决于作为道德判断基础的道德知 识,而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做出选择采取某中活动。很多情况下人是在 直觉和敏感的基础上做出道德决定或付诸行动的,很多的道德行为事先并不需 要复杂的思维过程或深厚的道德知识,只是在瞬时的行为。了解某一方面的道 德规范及其内在逻辑并不意味着一定遵守这些规范,不遵守这些规范并不是因 为无法做出道德的判断或缺乏道德行为的能力,而是因为缺乏实施道德行为的 动力。知识化的道德教育并不是一种完全的教育,其强调间接的知识经验,忽 略了在实际道德场景的复杂性;在注重道德知识的积累的同时,忽略道德情感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引发;在重视道德行为结果的同时;忽略了道德过程。知识化的道德教育忽 视了道德主体的内在精神基础仅仅看见了外在道德行为的结果,其结果是个体 精通于道德逻辑判断和计算却远离道德行为,造成理性和价值的失衡,道德教 育的滑坡。 道德是个体的生活中真实的存在,像空气一样存在于人的周围,道德不是 知识的堆积,道德教育也不是逻辑思维的训练,道德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仅需要道德判断还需要道德情感的引发。道德水平不是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 知识水平,而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道德实践只有挺立道德主体,才能引 发“纯亦不已 的道德行为,才能使道德的崇高、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得 以彰显。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尽己之性、尽物之性,通过自己的创造实现 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3 、德育过程的规则化 德育过程的规则化表现为德育强调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2 0 世纪以来科尔 伯格的认知道德理论在道德教育实践理论产生了影响,科尔伯格的认知理论最 注重得就是个体思维的发展,理性和思维构成了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的发展 分为固定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推理模式或思维模式,在每一个阶段都 设置一个道德思维发展的目标,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德育课程,通过培养道 德的思维逻辑来提高主体道德水平。在德育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理性或科学方法 无法把握的环节,尽可能使德育过程科学化、系统化、规则化、技术化。在德 育系统中,只要按照德育系统规则阶段性的培养个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使 个体具备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学校成为培养有德者 的工厂,只要遵守道德的规则,按照道德发展的阶段就能“制造”出具有高道 德水平的学生。量化成为规则化德育掩盖不住的特征,个体的内心的情感体验 和道德动机等因为无法测量和把握而被忽略。追求效率和可预测性、排除不确 定性和不可控性成为规则化德育的追求目标。 德育内容的知识化把道德缩为简单的道德规范,德育过程的规则化把道德 缩为简单的道德判断。德行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等多种因素构 成的。道德规则化倾向排除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理性和认知因素成为道德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全部。道德不是单纯知性的道德判断而是自然影响人情感和行为的具体实践, 道德规则不能完全由理性而得来。排斥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仅靠理性而来的道德 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理性的作用在于判断真伪,无法为道德行为提供动力, 更无法引发纯正的道德行为。德育变成了与智育并无多大差别的思维能力训练, 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变成解决虚构的“道德应用题 的过程,教学效果可以通 过量表清清楚楚的测量出来,量表代替了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真切充盈的道德体 验,道德水平表现为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完全脱离了实际生活体验和具体的道 德实践。正如休谟所说的,“当我们离开了小房间,置身于日常生活事务时,我 们推理所得的结论就烟消云散了,正如夜间的幽灵在曙光到来时消失一样 1 4 1 。 道德的规则化完全把道德从日常生活和具体的道德实践中隔离出来,把道 德肤浅的理解为理智可以控制和掌握的行为活动,把道德判断等同于道德决定, 忽略个体内在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造成了德育的低效。人是完整的道德存在, 道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道德,道德无法脱离具体的生活。 只有真正触及到个体的内在的道德怵惕恻隐之仁心,引发潜于其内心的道德情 感、提高其道德水平、挺立其道德人格才是真正的德育意义所在。否则道德人 格无法挺立、人性自尊无法确立,生命无所安立、心无所安顿、精神无所安宁, 道德丧失其存在的基础成为空中楼阁。 4 、道德目的的工具化 十七世纪的科技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让人们认识到了科学的巨 大力量,科学不仅改变了了人类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而且改变了人类的思想 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形态。科学在除魅的同时逐步取代宗教成为人类生活的 精神支柱。科学的成功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地位,同时自然科学的知识成为最 具有价值的知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其不仅可以回答一切问题而且在保证物质 财物增长的同时,促进了精神和伦理方面的进步。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整体 的人被分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智力、情绪、信念、性格等客观研究的 对象,成为理性的、抽象的人,不再是一种精神的存在。道德不再是发自内心 的善,不再具有神圣性和庄严性,走向了功能化和工具化,迷失在功利主义和 科学主义的浪潮中。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科学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客观化和有用性,物质财富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现代人局限眼前,醉心功利,遗忘未来,失去崇高,逐步成为物化的人、被自 然情欲所控制、为工具理性所左右,丧失了生命的激情。在科学主义和功利主 义的浪潮中,教育中的智育地位大幅度提高,知识的语言成为支配性语言,许 多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科在学校教育中获得重视,数学和科学课程逐步成为学校 教育的课程核心,为生存而苦恼的人文教育受到进一步挤压。“在过去,每当科 学推进到一个新的领域,人们同时就相信这是科学所能成功到达的最后一个领 域,但维持不久,人们又看到科学在飞速前进,深入到人们认为它不得入内的 一些领域。因此,今天一无人再敢假设道德现象是一个例外。现在再 想用这种最后的界限来对抗科学进步,并且认为这种最后的界限比其他界限更 难逾越,这实在没有理由。”【5 j 道德的声音越来越弱,逐步成为满足外在社会需 求和个人生存的工具,注重功用和效益,被理性化和科学化了,鲁洁教授认为,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教育的主要宗旨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 个外部物质世界”【6 j 。德育重点放在了纠正和惩罚学生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上, 通过控制真相而控制学生达到说服的目的,放弃了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从而 沦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为了达到目的甚至采用控制性说服。所谓控制性说 服是说服者通过隐瞒部分信息,通过引导改变对方行为或选择,达到说服者的 目的。这种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不道德的,甚至可能在将来造成负面效果。 道德不是去说服人的理智而是塑造人的心灵,不是单纯道德行为的养成而 是内在精神的净化,不是单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是为了人高层次的精神需 求。工具化的道德的客观化和工具化,使德育成为满足某种目的而存在的工具。 失去了其存在的本真,成为可以保存、延续、进步,个体借此得以获得某种素 质而在未来过上幸福完满生活的工具,成为培养和造就满足社会发展所需求的 各级各类有用之才的工具,异化为职业的附庸、政治的奴仆和经济增长的加速 器。 三、牟宗三的生活历程及学思演进 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中,牟宗三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沿着熊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十力的“新唯识论”,由“智的直觉”的高度,进到东方智慧的殿堂,借助康德 哲学的两层立法,建全了道德的形而上学。牟宗三先生的生活历程与学思的演 进经历三个阶段。 ( 一) 、求学时代一开启“生命学问 牟宗三,字离中,1 9 0 9 年4 月2 5 日出生于山东省栖霞牟家瞳村,其祖上 世代耕读相继,曾出现像牟庭、牟所等有名的学问家。至其父时,家道衰微, 靠祖上的十几亩地和骡马店维持生计。牟宗三排行第三,9 岁进入乡校读书, 1 5 岁离开家门,进入栖霞中学,1 9 2 8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转入哲学系。 大学预科时,牟宗三开始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表现出杰出的哲学 才华。他说:“我那时的想象非常丰富,慧解也非常强,常觉驰骋纵横,游刃有 余。稍微玄远一点、抽象一点的义理,不管是那一方面,旁人摸不著边,我一 见便觉容易通的过。”口1 北大作为新文化的发源地,聚集着一大批知名学者,像 胡适、熊十力、张申府、林宰平等等,北大优良的学术环境及文化氛围为牟宗 三以后的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牟宗三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思想,例如帕 格森的生命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都有所涉猎,但他最 关注、钻研最久的是罗素的数理哲学、新实在论、怀特海的有机哲学和中国传 统易学。 在大学时代,对牟宗三影响最大的是熊十力。熊十力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 哲学家之一,也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牟宗三在大学三年级,读了熊十力的新 唯识论,在北京中央公园拜见熊十力,两人结下了不寻常的师生之谊,牟宗三 曾说,“我在这里始见了一个真人,始嗅到了学问与生命的意味。”呻1 另一位在 大学时代对牟宗三有影响的是著名的数理逻辑专家张申府先生,牟宗三对怀特 海、罗素、维特根斯坦了解都得到了张申府的帮助,他说:“他是我平素最亲切 最相契的老师;我于阅读及翻译怀特海的自然知识之原则与自我之概念 两书时,他对于我有很大的帮助。 嘲 在这一时期,牟宗三不仅仅是学习而且开始了哲学创造,构成了思想演进 的一个阶段,称之为“直觉的解悟”阶段,于1 9 3 2 年大学三年级时完成了从 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元学及道德哲学一书。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一、汉之天 1 4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人感应下的易学;二、晋宋的佛老影响下的之易学;三、清胡熙的生成哲学之 易学:四、清焦循的道德易学;五、义理和之契合;六、最后的解析。这本书 不是着眼于周易的理论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去 阐述中国古代的元学及道德哲学,力图探求出中国哲学的智的传统、中国纯粹 的哲学、中国之科学的哲学、中国之宇宙论之自然哲学。本书基本上是用西方 哲学的观念、思维方式去解释中国哲学,虽然会有些牵强附会之嫌,但本书从 具体部分入手去探索中国哲学的整体性特征,研究学术的方法具有借鉴和参考 价值,就牟宗三先生的学术思想进程而言,此书具有过渡意义,对周易的 研究激发了逻辑思维的兴趣,他的思想从直觉的解悟转进到架构的思辨。 ( 二) 、困顿岁月一生命的悲情 牟宗三大学毕业后返回山东教学,1 9 3 6 年南下广州,在私立学海书院教学, 同年因为书院解散而北上,熊十力请梁漱溟出钱赞助牟宗三读书,但因为牟宗 三与梁漱溟在政治态度和倾向上不同,两人不欢而散,1 9 3 7 年,牟宗三任国社 党机关刊物再生杂志主编,与张之洞的曾孙张遵骝成为至交。七七事变后 牟宗三回到栖霞,又前往南京,在张君劢的资助下从长沙到了衡山,后与张遵 骝会晤后在其资助下一个人去桂林。1 9 3 8 年牟宗三在广西任中学老师,同年应 张遵骝的邀请转赴云南。在昆明无事可做,专心创作其逻辑著作。后来在友人 的帮助下又出任再生的主编。1 9 4 0 年牟宗三在张君劢办的云南大理民族文 化书院任讲师。1 9 4 1 年,逻辑典范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后开始认识心 之批判的写作。云南大理民族文化书院不到三年就解散了,牟宗三前往投奔 在梁漱溟办的重庆北碚金刚碑勉仁书院讲学的恩师熊十力,但由于梁牟之间早 存芥蒂,在这一年中,过的并不愉快。1 9 4 2 年经唐君毅介绍到成都华西大学任 讲师,从此牟宗三开始独立讲学。1 9 4 5 年抗战胜利后,牟宗三从成都转往重庆, 与唐君毅一起在中央大学哲学系任教,并结下深厚的友谊,牟宗三曾说:“我与 熊先生相处,得以提斯吾之生命使不坠;与唐先生聚谈,得以启发吾之慧解于 多方。”口帕1 9 4 6 年内战已起,牟宗三自重庆迁往南京,因为交通阻隔与家人失 去联系,便拿自己的薪水与姚汉源一起创办历史与文化,希望可以梳理文化、 唤起国、传承孔孟精神,但由于经费紧张印了三期后就停刊了。1 9 4 6 年秋,牟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宗三在中大由于与资深教授方东美发生冲突,第二年被迫转往金陵大学、江南 大学任教,来往于南京和无锡之间。因无寓所,住在徐复观家中,两人谈学论 道,十分畅快。1 9 4 8 年谢幼伟在浙江大学创办哲学系,邀请熊十力前往。熊十 力坚持要牟宗三与他同去,于是牟宗三与恩师一起在浙江大学哲学系任教。1 9 4 9 年南京解放,春天牟宗三先生由杭州经上海去了广州。同年只身乘船去了台湾, 开始了他后半生的漂泊生涯。 这一时期从大学毕业到离开大陆是牟宗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