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浅析虚实相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1班,陕西汉中723001)指导教师摘要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虚实相生理论经常运用到古典诗歌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渲染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本文主要探讨意境的审美特征中的虚实相生原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关键词虚实相生;古典诗歌;影响意境的审美特征有三: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三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虚实相生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原则,在体系上不是很完整,不太引人注目。但中国的诗歌、绘画、建筑艺术都特别讲究虚实相生。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也符合西方对美的新的追求,使得意境成为古今中外交流的纽带。将虚与实辩证巧妙地结合起来,对艺术创作及古典小说产生重要影响,也使更多人能够运用这种理论赏析中国古典诗歌。一、虚实相生的含义。虚与实来自于哲学范畴,主要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反映。中西文化对于世界的整体是怎样的都有专门的研究。在古代先贤看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的思想家用阴阳、道、气、理、无等概念来进行描述。西方思想家用有、存在、上帝、物质、理念、实体等对其描述。西方着重有、存在以及实体;而中国则注重无和虚空。道、理、气、无等概念是相通的。其中,道是核心。老子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1”道不是具体的事物,但是具体的事物是有了它才成这样。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老子认为:“道”具有“无”(天地之始)和“有”(万物之母)的双重属性。老子又认为:就现象界来说,宇宙万物是“虚”“实”的统一。天地中间充满虚空,但不是绝对的虚无,虚空中充满了“气”,有了这种 虚空,才有了万物的流动、运化,才有不竭的生命,“有”“无”统一,“虚”“实”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生生不息 “虚实结合”(1)此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的反映 有生命的世界(2)此原则也表现了中国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 要美学特点。2 中国特别看重无,而在以无为本的宇宙世界中又充满了气。气,衍生万物。人是万物的灵长,孕天地之气而生。有和无,实体和虚空不是对立的,是气的两种形态,有和无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虚与实相异相生。有与无的永恒转化,构成了气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运动。虚与实的变化演绎了世界的生动画面,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3周易中的八卦说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太极图中阴阳各半,虚实各半,生动形象地阐明了虚实相生的真谛。虚实相生理论产生于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孔子。形成于唐宋时期,代表人物有释智果、刘禹锡、范晞文。全面发展于明清,其主要人物有唐志挈、石涛。而且这一理论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所运用。例如绘画、书法、戏剧、小说、建筑、音乐等等,本文主要探讨虚实相生理论在诗歌中的运用。 在诗歌中,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境、实事。虚指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中体会别样的境界。虚和实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虚实相生,表明虚是一种存在,虚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虚与实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刘禹锡提出“境生于象外”,就是说,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的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虚的部分需要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获得,使得诗歌更为饱满,充满诗情画意。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详写为实,简略为虚。详写细致入微,略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上到诗经,下至宋词,一千多年,虚实相生理论蕴于其中。二、蒹葭与虚实相生。蒹葭是诗三百中抒情的名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前后三章,只是更换了个别的字。诗的内容也比较单纯,写男女恋爱。而且只选取了一个特定的场景:在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一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边,徘徊往复,焦急地寻求他(她)思念的恋人,仅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以极少的文字建构了一个十分广阔的想像和咀嚼的空间。作品没有直接抒情,也没有叙述这位恋者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追求恋人的那种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他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是通过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的。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谁知到底寻求了多久呢?诗只写到寻求之难,可望而不可即的伊人“宛在”,便没有了,下文就不再表述了。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也许仍在继续他的热烈追求,世界上的事情越是追求不到,就越觉得它的可贵,也就愈加产生了追求的兴趣以及迫切的心情了。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亦或是一种忧愁,一种悲伤。但到底是什么,作者没有说,这就是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慢慢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想象,金秋时节,早晨,芦苇密密苍苍,晶莹的露水结成了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已然在现。本诗将秋天独有的景色与恋人踌躇、寻而不得的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且,此诗,又把实景与想象结合在一起,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抒发诗人强烈的感情。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在水畔,他真诚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由于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伊人好像在,但又寻觅不到,然而其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时有时无,闪烁不定。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虚与实相互交融。 诗人追寻恋人如梦如幻、如醉如痴的主观情愫,与秋晨雾霭、烟水迷离的景致浑然为一。情景交融,难分难解。诗人追求恋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宛在,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的境界合二为一。如果不是“宛在”,诗人就不会追求,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晃动,才牵引着诗人真挚奔放的情思。诗人不断求索的急迫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合而为一。从“溯洄”、“溯游”可以看出,追求者迫切的心情。而这迫切之情和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况相互影响,情由境生,情景交融。追求者失望的心情与暮秋萧瑟凄凉的景象合而为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追求不获的惆怅、痛苦与凄凉的秋景相交融。“伊人”神秘而富有深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水一方的景致烘托出来,情与景高度结合。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型结构,让这首抒情诗成为极有魅力的极品,给予读者丰富的想像、开拓和创造的空间。作品虽然看来只是描写了诗人对意中人的追求和失望、无奈的心情,但并非铺陈直叙 ,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的描绘,都是距离产生美感的例子。但这种美感也会因距离远而变得模糊、朦胧,不清晰以至不确定,是一种朦胧美。因为空间距离或者心理距离的关系,蒹葭写得扑朔迷离。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无所知。“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连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伊人”所在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大概描绘,烟波迷茫,人在何处?“宛在”,更是难于确定。诗人在河畔伫立,透过薄雾与苇丛,凝视水的“一方”,伊人所居之地,若隐若现,给人朦胧缥缈之感,究竟是眼观,还是“心见”都很难说,确乎难于实指而不可捉摸。至于这位追求者的感情、心态,诗中也一字未提,我们说他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无着的惆怅、失望等,都是我们读者的感悟、分析,其实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迷离仿佛,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三、陌上桑与虚实巧妙。陌上桑是寄寓劳动人民美好理想的乐府诗,讲述了东汉太守以劝农为民,行扰民之实,进而遭到拒绝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聪明、敢于反抗的采桑女罗敷的形象。 这首诗共三章,首章写罗敷的外貌美,第二、三章写她的内心美。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地处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虚写和实写,详写和略写。容貌是具体的、可见的,用虚写实,将具体事物抽象化。内质,是抽象,不可见的,用实写虚,把抽象的具体化。 写容貌美,运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正面描写,二是侧面描写,用景、物、众人的反应来烘托容貌美。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既给人以真切直观的感受,又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那作者是怎样写其貌美的呢?首先用比兴手法来表现人物貌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这两句不仅烘托貌美,而且写了整体美。“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4”“好女”,不仅貌美,而且内心也美。比兴手法的运用为美女的出现的设置了优美的环境,旭日东升,美不胜收,美人又处于美景之中,写景就是写人,美景,朝霞满天。美人,容光焕发。两者相互交融,融为一体。同时,又交代了美人的名字,喜好,以及劳动的地点。 接着,用美物烘托罗敷的容貌美。“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美人用美物,那么,美人更美了,启发人的想象。然后,又用美丽的服饰来烘托罗敷之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发型独特,明珠闪闪,长裙短袄,大方艳丽。 美景、美物、美丽的服饰烘托出罗敷貌美,那罗敷究竟美到何种程度呢,作者用侧面描写即众人看到罗敷之后的反应来刻画。 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至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这段文字运用了排比夸张,写出了各类人物见到罗敷之后的这种举动。无论是老人,还是少年,是行者,还是种田者,见到罗敷,都为其美貌倾倒。这两种虚写写出了罗敷之美,也给人就下想象的空间。用烘托的手法写容貌美,使得美抽象,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使人自由想象。侧面描写,通过众人的反应,感染读者,想象有多美,就有多美。然后,刻画了罗敷的坚贞美。“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一实一虚,不写人而写马,写出了使君的权势之重、肮脏的神态。同时,表明罗敷貌美惊人。“使君遣吏往,一直到罗敷自有夫。”使君提出“共载”的无理要求,罗敷大胆向前用礼仪廉耻义正言辞的回绝太守。表现了罗敷坚贞,机智,敢于反抗的优秀品质。后面几章,则表现了罗敷的机智美。在罗敷的夸夫中,又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间的手法夸耀夫婿。如“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首尾呼应,烘托夫婿地位显赫,显示罗敷的机智。 本诗写罗敷之美全用虚笔写,“夫婿”貌美用实笔写。写罗敷美,先“红日”、“好女”来烘托,又用美丽的服饰、众人的反应大肆渲染。写夫婿美,先写其位高显赫,又用正侧结合的手法具体描述,最后点明“夫婿殊”。虚写和实笔有机结合,烘托渲染恰到好处。 写罗敷坚贞之美主要是通过其言行展开,写机智之美全是罗敷的夸词,罗敷说的神气带劲,那太守有何感受,有何举动,心情是怎样的,作者一句未提,全凭个人的想象。虚实结合,详略得当,韵味无穷。四、梦游天姥吟留别与虚实结合。法国美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美在关系。”虚与实就是一种关系,在诗歌中如果能处理好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便能使诗歌韵味无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虚实结合的杰作。 诗的开头将瀛洲与天姥作对比,瀛洲难求,而天姥却可睹。由此可以看出瀛洲是虚,天姥是实。将瀛洲之虚和天姥之实起兴,将天姥与五岳、赤诚、天台进行对比,突出了天姥的雄伟气势,写出了仰慕名山一睹为快的迫切心情。这是文章的第一层次,写入梦的原因。 接下来梦游:“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10”梦游开始,我因此想梦游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这是虚幻的艺术想象世界的开始。到达剡溪之后,诗人见到了什么呢?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水荡漾,猿猴清蹄。这是一个极清幽的居处。天姥山气势雄伟,还有名人胜境,寻古觅胜,抒发情感,这正是梦游的初衷。诗人的情感一旦激发,便一发不可收拾,梦游之兴由此渐浓。于是“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穿上当年谢灵运为登山特制的鞋如履平地,于是身入青云,思绪万千,想象进一步升华。青云梯之缥缈,也有山阶之隐约,也实也是虚,虚以辅实,实因虚生。诗人登上高峰,海日恰好升起,天鸡亦在鸣天。阳光普照、霞蔚云蒸,天鸡鸣叫唤醒了天地,一鸡引来万鸡鸣。在这里现实的经验与神话的积淀相互渗透,而这些正是盛唐的写照,也是诗人官运亨通、扬眉吐气、豪情万丈的心理折射。这里的“青云”、“海日”都有特定的现实象征内容。表面上写的是登上高入云天的山路,实际上指他踏上“高官显爵”的阶梯。因此这是诗人用自己的主观精神将现实进行灌注成的艺术幻景。可是“千岩万路转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从日出到日没只是瞬间,诗人还没来得急细细观赏,明艳的景色便暗淡了,而梦幻的昏暗立即被伸长。此时诗人的心境也由爽朗转向黯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景观突变,恐怖立生。熊咆龙吟,深林层巅也战栗惊动,烟水、青云也都满怀阴郁。这是诗人感情外化的表现。诗人以自己的主观感情支配客观事物,以情造境。这样一种景象已经是够害怕的,但诗人仍嫌不够,并将其推向极至。于是山崩地陷,自然变化达到极至。这是诗人主观情绪恶劣、恐惧、惊怕的极至。这天气变化正是宫廷变化,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影射了奸臣误国,朝政黑暗的现实。而接下来诗人描绘的“洞天仙境”则把小人弄权,朝廷黑暗推向了极至。“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里的天地完全是超自然的,非现实的。但这些却是诗人在现实中的经历在诗中的一种反映。它是诗人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记和诗人非凡的浪漫主义想象所铸造出来的,是现实生活与诗人想象融合的产物。若说“云青青兮欲雨”等诸句是来折射现实的黑暗,那么这里“洞天仙境”的辉煌则暴露了统治者的豪华奢侈。这残酷的现实让诗人无法承受,于是“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诗人被这场恶梦吓醒了。在他心有余悸、惊魂未定的长长一叹中,他有仕途失意的抑郁,有他人生的困惑,有他误入险境、虎口余生的惊颤,更有他对权贵误国的愤慨!梦即是真,真也是梦。天姥梦境折射的是诗人长安仕途行乐的真实经历,诗人这种闪射真、善、美光辉的政治理想,在权贵弄权、英才见弃的现实世界里也只能是一场梦,如过眼云烟,觉醒之时,梦中的烟霞也已消失。这里的“枕席”是为实,而“烟霞”则为虚,虚实对比极为鲜明,言尽诗人失落之感。以上为诗的第二层次,详写梦中的游境。5 正因为诗人产生了失落之感,接下来他便感叹时世,表达了归隐之心和不弯腰侍权贵的高洁的情怀。梦境,转瞬即逝;世间的事情如“东流水”滔滔往前流,一去不复返。因此梦是虚,现实也是虚。虚与实已经浑化了。于是诗人不再忧郁,有的只是豪情壮志。骑白鹿,访名山。自在逍遥。由于心情的敞舒畅,诗人也有了新的体会。于是便有了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这是诗人梦后的感慨。 这一首诗正是按照“入梦之由梦中奇景梦后感叹”来创设情景,表达胸中的情思。正因为诗人从现实到梦中再从梦中到现实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虚与实的关系,因而使诗歌产生了无穷的魅力。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五、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虚实相间。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在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是豪放词的经典之作。要想做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阕写赤壁,下片怀人。首句气势雄浑壮阔,写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面对奔流不息,涛涛东去,不再回复的江水,就有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受。“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句点明了题意,其主要目的是引起人们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为下文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衬托以及气氛的渲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诗人以极尽夸张的手法正面描绘了壮丽的景观: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浪花。这是何等壮丽的景观啊。天空、江岸、乱石、惊涛互相衬托,让人不由感慨万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诗人从神游中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江水东去了,只剩下“如画”江山。这两句,承上启下,由写景转换到写人,由实到虚。下阕从遥想开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写千古英雄人物周瑜,年轻英俊,指挥若定。显示了周瑜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淡定自若的儒将风度。诗人着力写周瑜年经有为,事业有成,而自己年老鬓衰,一事无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述古回到现实中,表达了诗人矛盾苦闷的心情。面对如画江山,自己虽有抱负,想要建功立业,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一起醉吧。诗人很好的运用了虚实相间的手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思索人生道路。从“现实到神游”,又从“神游到现实”,整首词虚实相生,使之韵味无穷,留下无尽想象。六、影响。 从先秦到明清,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虚实相生理论一直贯穿其中,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虚实相生的诗歌多如牛毛,不胜枚举。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国西周时期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真实、深刻的反映了下层人民对生活生产的喜爱和憎恶。其思想内容、写作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为后代诗人提供了学习的典范。例如诗经中的采薇,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更是大量运用该理论。汉乐府开创了现实主义新风,由杂言向五言诗发展,叙事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优秀诗篇,其写实,叙事,虚与实巧妙结合为建安诗人的诗歌创作给予极大的帮助。如曹操的观沧海、曹植洛神赋。到了唐宋,更如雨后春笋,比比皆是。李白的诗想象奇特,风格多变,内容丰富多彩,强烈的主观色彩,新奇多变的意象。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狂放不受拘束的个性,豪放飘逸的风格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刘禹锡、杜甫、王维、白居易、柳永、贺铸、苏轼等都受其影响。宋代,又以苏轼最为典型,他是豪放词的代表,他的诗歌慷慨豪放,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诗歌内蕴极其丰富。要充分真正品味中国古典诗歌,一定要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侧耳倾听,让思维展开想象,随着风,雨去欣赏那如梦幻般奇异的艺术世界。虚实相生是意境的审美特征的核心。情景交融中蕴含着虚实相生,而虚实相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虚与实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从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参考文献1王柯平老子思想新释M外文出版社,19982202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03郭敏浅论虚实相生在艺术中的体现J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2002 (2)804孙玉峰虚实巧妙藏露神奇浅谈陌上桑的艺术手法J.渤海学刊,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小区农村生态农业发展协议
- 行政管理学影响力评估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电子装联专用设备项目建议书
- 世界旅游大会出席与学习证明书(8篇)
- 深入市政学公共管理实践试题及答案
- 预防艾滋病教育
- 行政管理面临的挑战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中的人本理念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四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二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4
- 行政管理与社会福利的现实关联探讨试题及答案
- 年轻干部廉洁教育心得体会六篇
- 阴道前后壁膨出病因介绍
-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课程设计
- 采购部5年规划
- (CJJ-T308-2021)《湿地公园设计标准》
- 车队安全操作手册
- 生成式AI时代下的提示素养培育研究
- 用工三方协议合同模板
- 广东省广州市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驾驶员安全培训课件
- 2023年中铜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