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ppt_第1页
解剖.ppt_第2页
解剖.ppt_第3页
解剖.ppt_第4页
解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整体解剖图,宁夏医科大学附属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马晓珉,植物性神经,脊髓(位于椎管),脑神经,脊神经,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外周神经,脑(位于颅腔),神经系统的划分:,大体形态,一.脑和脊髓的被膜均为三层,由内向外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隔硬脑膜窦,脑的被膜硬脑膜包绕脑,由两层构成,外层即颅骨骨膜,内层较厚且折叠形成若干板状突起,伸入各脑部之间形成特殊结构:,大脑镰:呈镰刀形,伸入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小脑幕:伸入大脑与小脑之间。前内侧缘形成幕切迹,当颅压增高时其上方的海马旁回和钩可能被挤入幕切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压迫动眼神经和大脑脚。,小脑镰:自小脑幕下方正中伸入两小脑半球之间。鞍隔:位于蝶鞍上方,封闭垂体窝。硬脑膜窦: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为颅内特殊的静脉管道,主要硬脑膜窦及窦内血液流向如下: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上窦颈内静脉,脑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和神经。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池蛛网膜粒硬膜下隙,蛛网膜下隙: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内含脑脊液和较大血管。蛛网膜下池:蛛网膜下隙扩大处称蛛网膜下池。较大者为小脑延髓池(临床上在此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还有脚间池、交叉池、环池、桥池等。,蛛网膜粒为蛛网膜向硬脑膜窦内突入形成的颗粒状结构,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硬膜下隙:位于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的表面并深入其沟裂中。起营养脑作用。,脉络组织:在脑室的一定部位,软脑膜及其血管与室管膜上皮共同构成的结构。脉络丛:在某些部位,脉络组织中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连同其表面的软脑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脉络丛。脉络组织是产生脑脊液的结构。,脑内供血主要有两个系统,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半球前35,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半球后25、脑干和小脑,两侧大脑前动脉经前交通动脉互相连接,大脑中动脉经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相通,基底动脉环,脑内供血主要有两个系统,颈内动脉:主要分支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的吻合支脉络丛前动脉:供应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大脑脚底、苍白球,止于脉络丛。该动脉细小,行程较长,易栓塞。大脑前动脉:皮质支: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大脑半球内侧面及上外侧面上缘,中央支:经前穿质入脑实质,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内囊前肢。,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分布于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顶枕裂以前),中央支: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内囊后肢的前上部(其中豆状核纹状体动脉在动脉硬化、高血压时易破裂,称出血动脉)。,脊髓前、后动脉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供应小脑下面和延髓后外侧部(易栓塞)小脑下前动脉:供应小脑下面前部迷路动脉:供应内耳迷路基底动脉脑桥动脉:供应脑桥基底部小脑上动脉:供应小脑上部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分布于颞叶的内侧面和底面及枕叶中央支:供应下、底及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入颅后左右椎动脉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组成:由前向后依次由前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左、右颈内动脉,左、右后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后动脉互相吻合而成。,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围绕在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周围。意义:使两侧颈内动脉系与椎基底动脉系互相交通,建立一个侧支循环结构,以保证脑的血液供应。,大脑动脉环(Willis环),脑部血供分布,脑的静脉特点:脑的静脉不与动脉伴行,分浅、深两组,均注入硬脑膜窦组成:浅静脉:收集皮质下髓质的静脉血,注入邻近的硬脑膜窦,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等处静脉血,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Galen静脉),注入直窦。,脊髓的血管脊髓的动脉来源:来自椎动脉(脊髓前、后动脉),来自节段性动脉(肋间后动脉、腰动脉、骶外侧动脉等的脊髓支)。危险区:常见于两个不同来源血供的移行区,如T14,L1腹侧面。,脊髓的静脉小静脉脊髓前、后静脉前、后根静脉(硬膜外隙内)椎内静脉丛。,颅脑,端脑TheTelencephalon五叶,额叶frontal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顶叶parietallobe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枕叶前缘中点连线以上的部分颞叶temporallobe外侧沟以下枕叶occipitallobe背外侧面:顶枕沟至枕前切迹(距枕极4cm)连线后部岛叶insularlobe外侧沟深面,被大脑额、顶、颞叶掩盖,三条恒定的沟,外侧沟:自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半球上外侧面的深沟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自前下斜向后上,端脑,内侧面,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大脑内侧面的延续部分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叶后端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底面,额叶下面:眶回、嗅球、嗅束、嗅三角枕颞沟、侧副沟、海马沟枕颞外侧回:枕颞沟与大脑下缘之间枕颞内侧回:枕颞沟与侧副沟之间海马旁回:位于侧副沟的内侧钩:海马旁回前端的弯曲齿状回、海马海马结构边缘叶: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额叶,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之间额上回:额上沟以上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顶叶,中央后沟、顶内沟中央后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顶上小叶:顶内沟与大脑上缘之间,顶下小叶:顶内沟以下的区域,主要脑回有缘上回和角回,颞叶,颞上沟、颞下沟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颞下回: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基底节,内囊歌诀,内囊并非一个囊,交通枢纽恰称当;豆尾与丘之间是,投射纤维聚多方;水平切面拐角形,前后二脚膝中央。,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水平切面呈向外开放的“V”字形,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额桥束、丘脑前辐射通过内囊膝: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对侧偏身瘫痪(锥体束损伤);对侧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半的同向偏盲(视辐射损伤)。,胼胝体,海马,端脑内部结构基底核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尾状核头体尾杏仁体,豆状核壳苍白球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新纹状体旧纹状体:苍白球屏状核,半球的髓质联络系上纵束钩束下纵束扣带,连合系胼胝体胼胝体嘴胼胝体膝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前连合穹隆穹隆联合,投射系内囊:背侧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外囊,内囊前肢丘脑前辐射额桥束内囊膝皮质核束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内囊病变内囊膝内囊后肢三偏综合症,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对侧半身随意运动障碍,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尾状核内囊豆状核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间脑,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间脑,四叠体及膝状体歌诀,上视、下听、外视、内听;视听反射,务必记清。后丘脑metathalamus:内侧膝状体:接收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听辐射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接受来自视束的视觉纤维,发出视辐射视觉中枢,上丘脑epithalamus,松果体:属内分泌器官,产生褪黑素,抑制性腺功能,16岁以后钙化缰三角:含缰核,接受经髓纹来自隔核的纤维,传出纤维经后屈束至脚间核缰连合丘脑髓纹;起于下丘脑,止于缰核(属边缘系统)后连合,脑干,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小脑,小脑的功能,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原小脑综合症:平衡失调,眼球震颤。新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意向性震颤等。,边缘系统,组成:边缘叶及相关皮质、皮质下结构(杏仁体、隔核、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中脑被盖等)纤维联系:前脑内侧束、穹隆、乳头丘脑束、终纹(杏仁体一隔区)、脑髓纹(隔区一缰核)等功能: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与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边缘叶隔区扣带回钩海马齿状回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中脑被盖,脑室,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侧脑室lateralventricle,位置: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内含脑脊液分部: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入额叶的部分;后角,伸入枕叶的部分;下角,伸入颞叶的部分。连通: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第三脑室thirdventricle,位置: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境界:顶,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底,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前界,终板;后界,松果体和后连合;侧壁,背侧丘脑和下丘脑。连通:两侧,经室间孔侧脑室;后方: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位置: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下外界: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上外界,小脑上脚;外侧角正中沟、界沟、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前庭区(前庭神经核);听结节(蜗神经核);内侧隆起;面神经丘;舌下神经三角(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三角(迷走神经背核);分隔索;蓝斑;第四脑室顶前部,后部,三个孔: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连通:中脑水管第三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脑脊液循环途径: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硬脑膜窦颈内静脉。临床意义:在脑脊液循环途径中如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或颅压升高,进而使脑组织受压,甚至形成脑疝,抽取脑脊液检测和诊断疾病,脑室内给药。,脑脊液及其循环产生部位:由各脑室的脉络丛产生。功能: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以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脑屏障定义:使血液和脑脊液中的物质在进入脑组织时受到一定限制(或选择)的结构,叫做脑屏障。脑屏障由3部分组成:,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血脑屏障位置:位于血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结构基础: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窗孔(大分子不能通过,水和某些离子能通过)毛细血管基膜毛细血管基膜外有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围绕。,血脑脊液屏障位置:位于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结构基础:脉络丛上皮细胞间有闭锁小带相连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窗孔,故有一定通透性。,脑脊液脑屏障位置:位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与脑、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结构基础:室管膜上皮、软脑膜、和软膜下胶质膜。,脑屏障的机能意义:在正常情况下,使脑和脊髓不致受内、外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而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在脑屏障受损时,脑屏障的通透性增高或降低,使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直接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攻击,将导致脑水肿、脑出血、免疫异常和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等严重情况。,脑脊液作用:保护、营养、维持颅内压、运输循环,脑脊液呈透明清亮,有少许细胞,是以侧脑室为主的脑室脉络丛分泌液。循环的脑脊液容量大约130-135ml,24小时产生400-500ml脑脊液。正常压力70180mmH2O,组成和通连,分部,脑室,侧脑室,室间孔,第脑室,第脑室,中脑水管,脑脊液产生、循环途径,(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脉络丛(产生脑脊液),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终池】,【小脑延髓池】,(脉络丛产生脑脊液),(扩大),脊髓节与椎骨对应关系歌诀,颈节一四相齐,颈五胸四节高一;下胸高三中高二,腰节平胸十十一;骶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脊髓末端位置歌诀,脊髓何处定末端,男一女二小儿三;终池底部对骶二,终丝尾骨背侧攀。脊髓歌诀柱状两臌大,下部是圆锥;沟内前后根,向下成马尾。,脊髓横切面歌诀,白质包外灰居中,灰质断面似蝶形;前角运动后感觉,侧角交感在腰胸;前侧后索传导束,联络颈节上下行;后索薄楔内外位,深感精触较固定;前侧索内上下全,冷热触压和运动。,脑和脊髓的被膜,硬(脊、脑)膜:大脑镰,小脑幕,硬脑膜静脉窦。蛛网膜:无血管,透明,为结缔组织。软膜:有丰富的血管。硬膜外腔(隙):指硬脊膜与椎管壁(骨膜)之间的狭窄腔隙,腔内呈负压,含有淋巴管、静脉丛、结缔组织、脊神经根等。蛛网膜下腔(隙):指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腔内含有流动的脑脊液。蛛网膜粒,据皮质各种细胞和纤维的构筑进行分区,广为应用的为Brodmann分区:52个分区。,大脑皮质的分区,脑的功能,第一躯体运动中枢(4、6)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最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肢肌肉中央前回中部上肢肌肉中央前回下部头部肌肉,身体各部代表区的特点:上下倒置,但头部正置。对侧管理。身体各部代表区的大小,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第一躯体感觉中枢(3、1、2)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前回最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肢躯体感觉中央前回中部上肢躯体感觉中央前回下部头部躯体感觉,身体各部投影的特点:上、下倒置,但头部正置。对侧管理: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视觉中枢: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17)听觉中枢:颞横回(41、42),3.视区: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4.嗅觉区:海马旁回钩。,5.语言中枢,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说话中枢:额下回后1/3(44、45)听讲中枢:颞上回后部(22)阅读中枢:角回(39),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又称Broca区,(44、45区),此区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症。,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8区)。此区受损,产生失写症。,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22区)。此区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在角回(34区)。此区受损,产生失读症。,6.听区:颞横回(41、42区)。,4.大脑皮质联络区:除具有特定功能的中枢外,还存在着广泛的脑区,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完成更高级的神经精神活动。,传导路:躯干四肢深感觉(本体觉和精触觉)传导路。躯干四肢浅感觉(痛温、粗触觉)传导路。头面部浅感觉(痛温、粗触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随意运动传导路。锥体外系,大脑外形大脑皮层机能定位,躯体运动、感觉中枢支配特点,脑和脊髓被膜、脑室、脑脊液,【白质】,【灰质】,【神经核】,【纤维束】,【神经节】,【神经】,【髓质】,【皮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起,切面呈灰色。,在中枢内,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在中枢外,-,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切面呈白色。,在大脑和小脑,灰质位于表面,称-。,在中枢内,起止、性质相同-,在中枢外,一种或数种性质不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外包结缔组织膜。,与椎骨序数,T6T4,C3C3,C7C6,T10T7,【脊髓节】,的对应关系(举例),一对脊神经根丝所连的那一段脊髓叫一个脊髓节段。,周边形态,前角运动神经元外侧群,内侧群,四肢肌,躯干肌,脊髓灰质,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骶中间外侧核,核团,中间内侧核,背核(胸核),Rexed板层(10层)(P289),(T1-L3),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核,骶中间外侧核,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固有束,脊髓白质,脊髓丘脑束,(填图),中线,界沟,中脑,脑桥,延髓,脊髓,非脑神经核,特殊躯体感觉,一般躯体感觉,躯体运动,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特殊一般内感,【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锥体束和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脑干内的纤维束-1,内侧丘系和丘系交叉,脊髓丘系和白质前连合交叉,传导躯干、四肢本体觉和精触觉的纤维束。,传导躯干、四肢痛温觉的纤维束,脑干内的纤维束-2,名称性质,脑干内的纤维束-3,丘脑,三叉神经节,【三叉丘系】,传导头面部浅感觉,腹后内侧核,起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纤维越过中线后,上升形成三叉丘系,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名称性质,脑干内的纤维束-4,【外侧丘系】,螺旋神经节,蜗神经节,斜方体,内侧膝状体,下丘臂,传导听觉。由蜗神经核发出,走同侧或经斜方体交叉至对侧后上升的纤维,称为外侧丘系。经或不经过下丘中继,终止于内侧膝状体。,由于听觉经双侧外侧丘系传导,外侧丘系损伤不影响听觉(或影响轻微)。,凡是双侧传导的纤维束损伤,临床意义都不大。,名称性质,脑干内的纤维束-5,小脑,外形,分叶,功能,绒球小结叶,原小脑,按外形,按发生,维持平衡,旧小脑,新小脑,小脑半球后叶,小脑半球前叶+,调节肌张力,运动协调,按纤维连系,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大脑小脑,其余小脑蚓,小脑内部结构,小脑皮质,髓体(小脑髓质),【小脑中央核】,进出小脑的纤维在小脑中央汇聚而成。,包埋在小脑髓质内的灰质核团,包括: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顶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背侧丘脑,核团划分和分类,丘脑前核,外侧核群,正中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枕,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非特异性核(古丘脑),联络性核团(新丘脑),特异性核团(旧丘脑),内侧核群,前核群,后丘脑,大脑联络皮质,执行高级神经活动如学习,记忆,联想,重现,思维(分析综合),语言。,腹侧组,背侧组,网状结构,执行低级神经活动如躯体运动和感觉,视觉,听觉。,大脑皮层特定中枢,特异性感觉运动纤维,丘脑,维持兴奋性,广泛皮质,板内核,网状核,背内侧核,网状结构内侧区和外侧区,纤维联系和功能,丘脑,特异性核团,特异性感觉纤维,非特异性核团,纹状体,大脑皮质广泛区域,1.影响大脑,维持大脑皮质兴奋性,【上行性激动系统】,2.影响脊髓,维持肌张力,3.控制调节内脏活动,是内脏运动、内脏感觉纤维的中继站,(大量侧支),非特异性感觉纤维,存在生命中枢,背侧丘脑特异性感觉核团,脊髓丘系,内侧丘系,听,视,纤维联系,大脑皮质感觉区,视,听,味觉,孤束核,大脑皮质运动区,腹前核腹中间核,的纤维连系,脑桥核,形成协调躯体运动的反馈环路,小脑中脚,小脑上脚,特异性核团(运动),下丘脑,主要核团,主要纤维,室旁核,视上核,1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摄食中枢2调节内分泌活动,功能,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加压素催产素,基底核,屏状核,尾状核,杏仁核,豆状核,头,体,尾,壳,苍白球旧纹状体,新纹状体,组成,包埋在大脑髓质内的灰质核团,包括豆状核,尾状核,杏仁核,屏状核。,大脑髓质,连合纤维,【胼胝体】,点对点联系左右大脑新皮质的连合纤维。.,前连合,海马连合,投射纤维,【内囊】,是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背测丘脑之间的呈开口向外的“V”字形的白质纤维板,属投射纤维。,内囊分部,内囊前肢,膝部,内囊后肢,内囊纤维定位,内囊膝:,内囊前肢,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听辐射,视辐射,皮质核束,丘脑中央辐射,红核脊髓束,(填图),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的功能区,称为中枢。,6.书写中枢(8),8.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39),4,4,6,6,3,1,2,17,41,42,312,5.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44、45),7.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22),机能定位(重要中枢的位置),1.(第一)躯体运动中枢,(4、6区),2.(第一)躯体感觉中枢,(3、1、2区),3.听觉中枢(听区),(41、42区),4.视觉中枢(视区),(17区),9.内脏活动中枢,Wernicke区,Broca区,边缘叶,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T45,脊神经节,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上肢、躯干上部,下肢、躯干下部,肌、腱、关节,薄束,楔束、薄束,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中线旁下橄榄核之间,贯穿斜方体,红核背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中央前、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内侧丘系交叉,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肌、腱、关节,(第1级N元),脊神经节,内侧丘系,(第2级N元),丘脑中央辐射,中央后回中、上1/3中央旁小叶后部。,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第3级N元),浅感觉传导通路,1、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脊神经节(1)-脊髓灰质后角(2)-丘脑外侧腹后核(3)-中央后回等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和神经脊束核(痛温觉)-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痛温粗触觉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脊神经节,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皮肤,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束(前束)(侧束),后角固有核,脊髓丘系,下橄榄核背外侧,内侧丘系的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上升12节段,痛温粗触,背外侧束,中央后回中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第级N元)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脊髓丘脑前束(触压),(第级N元),(第级N元)脊神经节,上升12节段,白质前连合交叉,皮肤,后根,周围突,中枢突,后角固有核,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感觉核,中央后回下1/3,内囊后肢,三叉丘系,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光线,视辐射,距状沟二岸皮质,光,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对光反射,外侧膝状体,(17区),瞳孔括约肌,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束,视交叉,视神经,双侧,内囊后肢,视辐射,锥体系,由两极神经元组成,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是大脑皮质下行控制机体运动的最直接途径上运动神经元;位于中央前回下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组成起止行程交叉,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锥体系,运动传导路,四肢肌,躯干肌,躯干肌,中央前回中上2/3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下1/3,内囊膝内囊后肢,中脑: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75纤维,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终止于躯体运动和特殊内脏运动8核。,发动随意运动,锥体束,性质组成起止、行程、交叉换元支配范围,大脑皮层躯运中枢,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膝部,中脑,脚底,脑桥,基底部,锥体,延髓,75%纤维锥体交叉,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终止于特内运躯体运动,脑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头颈肌,躯干四肢肌,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锥体系,锥体束,上神经元,下神经元,效应器,损伤症状鉴别,瘫痪,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浅反射,肌萎缩,痉挛性瘫痪(硬瘫),迟缓性瘫痪(软瘫),亢进,阳性(+),或消失,无(短期内不出现),消失,阴性(),消失,出现,反射弧中断,锥体束对下神经元的抑制性影响消失,(锥体束损伤的确凿证据婴幼儿除外),(下神经元不断发放冲动保证肌肉的营养代谢),支配特点,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其余6个半核为双侧支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外侧核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内侧核为双侧支配。,锥体束损伤时,只有单侧支配的核团才会产生症状。,锥体束,面神经核核上瘫,面神经核核下瘫,舌下神经核核上瘫,锥体束损伤症状,口角歪向患侧,舌尖歪向健侧,皮质脊髓束歌诀,上下两级神经元,皮质兴奋向下传;经过内囊后脚处,锥体下部多越边;下行脊髓侧前索,终止前角神经元;交叉前伤瘫对侧,交叉后伤瘫同边;上损硬瘫下损软,定位诊断并不难。,锥体外系,锥体以外调节骨骼肌运动的结构。主要传导通路:皮质-纹状体通路皮质-脑桥-小脑通路,脑神经总论,1.名称、记忆方法,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副神舌下全,2.脑神经表示法,纤维成分、分类,3.神经节,单纯感觉,单纯运动,混合性N,Cranialnerve,支配眼肌的脑神名称、性质成分、所连核团、连脑和出(入)颅部位、分支分布:脑神经性质所连连脑出(入)颅分支名称成分核团部位部位分布,躯体运动内脏运动,脚间窝,眶上裂,除上斜肌外直肌外的5块眼肌,躯体运动滑车N核,眶上裂,上斜肌,外直肌,躯体运动展N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