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叠山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叠山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叠山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叠山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叠山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谢枋得( 1 2 2 6 1 2 8 9 ) ,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宋末 元初著名诗人、学者。他生著述丰富,但由于宋元之际社会动乱, 及后来时代的变迁,谢枋得的著作大部分散佚。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 只有九十二首。前人在研究谢枋得时,主要着眼于他的爱国思想和文 学主张,对他的诗作关注不多,评论较少,因此,叠山诗流传不广。 本文着重联系谢枋得的爱国思想、高洁品格对叠山诗进行分析研究, 认真探讨他的作品的思想及艺术价值。谢枋得一生忧国忧民,他反对 奸臣弄权,抗击外族侵略,多次拒绝元朝征聘,以死殉节。“尊王攘 夷、孝亲爱国及崇尚名节是他的主要思想。叠山诗思想内容丰富, 它反映了谢枋得对统治者的鞭笞、对人民的同情,反映了他重振山河 的强烈愿望及抗节不回的高洁品格,也反映出谢枋得的慕仙情结和他 与爱国志士之间的互勉。叠山诗风格多样,有的沉郁顿挫、有的慷慨 悲凉,有的想象丰富奇特。此外,叠山诗大量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通过一系列事物、人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孤高节操,寄托自己热爱祖 国,关心人民的思想。 关键词叠山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a s t u d yo fd i e s h a n sp o e m s a b s t r a c tx i e1 3 i n g d e ( 1 2 2 6 - - 1 2 8 9 ) ,a l s on a m e dj u n z h io rd i e s h a n , w h o s eh o m e t o w ni sj i a n g x iy i y a n g 。i saf a m o u sp o e ta n ds c h o l a ri nl a t e s o n ga n de a r l yy u a nd y n a s t y h ei s ap r o l i f i cw r i t e rb u tm o s to fh i s w o r k sg o tl o s td u et ot h es o c i a lu p h e a v a l sb e t w e e nt h el a t es o n ga n d e a r l yy u a nd y n a s t y w h a th a v eb e e np a s s e dd o w nt ot h ep r e s e n to fh i s w o r k sa r eo n l y9 2p o e m s ,s ol a t e rg e n e r a t i o n sf o c u sm o r eu p o nh i s p a t r i o t i s ma n dl i t e r a r y i d e a sa n dt e n dt on e g l e c th i sw o r k si n t h e i r 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a c e o u r l t st ot h ef a c tt h a th i sw o r k sf i r el e s sk n o w nt ot h e p u b l i c m yp a p e rp r o b e st h ei d e a sa n da r t i s t i cv a l u e so fh i sw o r k sb y a n a l y z i n gh i sp a t r i o t i s m a n dm o r a li n t e g r i t y a l lt h r o u g hh i sl i f ex i e d i e s h a nc o n c e m e dh i m s e l fw i t ht h ef a t eo fh i se o u n l x ya n dp e o p l e h e o p p o s e d c o u r to f f i c i a l s a b u s eo ft h e i rp o w e r , f o u g h ta g a i n s ta l i e n a g g r e s s i o n ,r e f u s e dt ow o r kf o ry u a nd y n a s t ya n dd i e dam a r t y r h i s w o r k sa l er i c hi ni d e a s ,w i t hp a t r i o t i s m ,m o r a li n t e g r i t y , l o y a l t yt ot h e e m p e r o ra n do p p o s i t i o nt of o r e i g ni n v a s i o na st h ec o r e h i sw o r k sf l o g t h er u l e r s ,s y m p a t h i z ew i t ht h ep e o p l e ,a n dr e f l e c th i sc o m p l e xo f b e i n ga r e c l u s ea n ds t r o n gd e s i r et or e v i t a l i z eh i sc o u n t r ya n dw o r kw i t ho t h e r p a t r i o t sa n d h i sw r i t i n gs t y l ei sv a r i e d ,s o m e t i m e sd e s o l a t e ,s o m c t i m e s d e p r e s s e da n ds o m e t i m e si m a g i n a t i v e h i sw o r k su s eas e r i e so ft h i n g s a n di m a g e st oe x p r e s sh i sm o r a l i t ya n dl o v ef o rh i sp e o p l ea n dc o u n t r y k e yw o r d s d i e s h a n sp o e m s 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i i 中文文摘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谢枋得诗歌作品的思想内 容和艺术特色。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谢枋得的生平和思想。 首先谢枋得生平。谢枋得( 1 2 2 6 1 2 8 9 ) ,字君直,号叠山,弋阳( 今 江西弋阳) 人。年幼时便对辛弃疾产生了敬仰之情,成年后以爱国节操自励,胸 怀大志,以忠义自任。宝祜四年( 1 2 5 6 ) ,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进士,成绩名 列前茅。出于他在廷对时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揭露了丞相董槐、宦官董宋臣和权 奸丁大全等人的罪恶,被抑置为第二甲第一名进士。他没有赴任。第二年,谢枋 得又参加教官考试得中兼经科,被任命为建宁( 今福建建瓯) 府学教授,他仍 然没有去赴任。景定五年( 1 2 6 4 ) ,谢枋得试士建康,他发策十问,指斥贾似道 专权误国,赵宋必亡。由此他被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贬官谪居兴国军( 今湖北 新阳) 。德祜二年( 2 7 6 ) ,铅山兵败,谢枋得逃亡福建。至元二十一年( 1 2 8 4 ) , 元朝宣布大赦,谢枋得设h 肆于福建建阳驿桥。至元二十三年( 1 2 8 6 ) ,御使程 文海向朝廷推荐了江南贤才3 0 余人,谢枋得名列首位,他坚辞不赴。此后朝廷 又多次派人征聘谢枋得,谢枋得都一坚辞。至元二十五年( 1 2 8 8 ) ,福建行省 参知政事魏天祜接到朝廷特旨,强押谢枋得去大都( 今北京) ,谢枋得绝食以示 抗争元至元二十六年( 1 2 8 9 ) 四月初五日,因长期绝食,谢枋得与世长辞。 其次,谢枋得思想。谢枋得从小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十分推崇 朱熹理学。在他谪居兴国军以及后来隐匿福建建阳的岁月里,谢枋得都积极著书 讲学,传播儒家思想、朱子学说。儒家的“严华夷之辨”的思想对他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在他看来,华夏文明方是正宗,应居于统治的地位。谢枋得生活于南宋 小朝廷烈粥飘摇的时代,他从小就受到父母亲爱国思想的熏陶,谢枋得的父亲应 璎因忤奸臣董槐,被冤劾而死。谢枋得的母亲桂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支持 谢枋得的抗元爱国行动。谢枋得对自己父母亲是至诚的孝,对祖国伟大母亲是至 死不渝的赤诚的爱。爱国是谢枋得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他的一生都在为捍卫大宋 政权无悔奋斗,他对董槐、丁大全、贾似道等权奸的卖国求荣的无耻行经,深恶 痛绝,坚决斗争。入元以后,朝廷曾多次派人到江南搜访遗逸,谢枋得都在搜访 之列。但他一次次的拒绝了元廷的征聘。谢枋得祟尚名节,推崇伯夷、叔齐、苏 武、龚胜、陶渊明等高洁义士。对那些誓死守节抗敌的英雄,他给予热情的歌颂, 对那些叛国投敌的文人,则给予无情的抨击。在南宋末动荡的岁月中,谢枋得的 “尊王攘夷”思想、爱国思想以及崇尚名节的思想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阐述叠山诗的思想内容。 由于宋元之际社会动乱,以及后来时代的变迁,谢枋得的著作大部分散佚。 掘明人黄溥编叠山集1 6 卷、四库全书本叠山集5 卷、清人陈乔枞编 谢叠山先生文集( 附外集) 9 卷,另有钱钟书的宋诗纪事补正以及熊飞 等人的谢叠山全集校注,今存谢枋得诗作9 2 首。叠山诗虽然流传下来的不多, 但思想内容丰富。 首先,叠山诗中的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对统治者的鞭笞和对人民的同情。如: 蚕妇吟、儒富庄二首、送半村厉元吉出尉乌程、赠何古梅学医、代 上杜按察三首、谢张四居士惠纸衾、谢刘纯父惠木棉却、谢人惠米线 珂 等。南来术的连年战争以及南宋灭亡后元朝统治者残酷镇压南方的汉族人民,都 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谢枋得长期与普通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痛恨权奸 的祸国殃民,同情广大人民的苦难,希望能有爱民如子的好官来庇护苦难的百姓。 因此,在他的一部分诗作中,谢枋得写出了他对统治阶级的鞭笞和对人民的同情。 其次,叠山诗抒写了作者重振山河的强烈愿望。南宋灭亡后,谢枋得始终心 怀故宋,与元朝不懈抗争。他的一部分作品如:书林十景、花影、元旦阻 雨二首、思亲五首、春日闻杜宇题东观壁等写出了谢枋得对祖国的 热爱和他复国还乡的心愿。 第三、表现了作者抗节不回的高洁品格 南宋亡国后,谢枋得决心坚守民族气节,从精神上来抵制蒙古贵族对广大汉 族的奴役,他5 次拒元诱降,晟后绝食殉国。这都是他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 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的最明显表现。从他的乞醯、谢刘纯父惠木棉布、谢客 惠米线、谢药、谢人冬至送鸭酒、竹、菊、松、桃、武夷山中、 菖蒲歌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谢枋得淡泊、孤高傲然不屈的品格。 第四、反映了谢枋得的慕仙情结 谢枋得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但当时 南宋的社会现实却将他的驱蒙强国的理想无情地打碎了,道家道教的隐逸思想成 了他的精神栖息地。从他的和道士陈天隐三首、仙隐观、赠h 者魏易斋、 绝粒偶书等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谢枋得对道教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还 应该看到在谢枋得道家养生求仙情怀的背后,隐含着儒家的自觉意识。 第五、爱国志士的互勉 谢枋得生活于宋末元初的动荡岁月,国家的覆亡及元朝对江南士子的残酷迫 害,使一批文人士子始终与元廷处于对立的状态,他们拒绝接受元朝的统治,归 隐山林。谢枋得逃亡福建后,在他的身边团结了一批反元抗元的义士,他们常通 过诗文的唱和,互相勉励,叠山集中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如魏参政执拘投 北,行有期,死有丹,诗别妻子、良友、良朋、辞洞斋、华甫- - 支j j 兄弟惠寒衣 有序、和毛靖可韵、和叶爱梅韵、和曹东谷韵等。通过这些作品,我们 可以看到谢枋得以及他周围同志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节操。 第三部分阐述叠山诗的艺术特色。叠山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首先,沉郁顿挫。 谢枋得是一位心系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的诗人,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优思, 感情深沉而阔大,表现手法比较沉着含蓄。如五星、仙隐观、送陈楚翁远 游等。 其次,慷慨悲壮。 在南宋遗民诗人中,谢枋得是较为特殊的一位。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在 他的心中,激荡着爱国的炽热感情。他的一部分诗作,反映了他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意忐和决心,慷慨、悲壮。如魏参政执拘投北行有期,死有f 1 ,诗别 妻子、良友、良朋、辞洞斋、华甫二刘兄弟惠寒衣有序、和詹苍崖韵及和 毛靖可韵、和叶爱梅韵、和曹东谷韵等。 第三,想象丰富奇特。 叠山诗中也有一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如书林十景、菖蒲歌等, 想象大胆奇特,构思奇巧,气魄宏伟,极具浪漫主义风采。 第四,托物言志。 叠山诗中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是,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谢枋得经常通过咏物 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此外,叠山诗还托人言志,这在叠山诗中可谓独树帜。作 品中运用了不少人物意象,如孔融、龚胜、伯夷、叔齐、苏武、张良、孔明等, 谢枋得通过这些人物意象,表达自己“忠臣不事二君”的气节,寄托热爱祖国, 关心人民的思想。 结论 谢枋得在南宋遗民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他忠贞爱国,抗节不回,具有坚强的 民族骨气。叠山诗记录了谢枋得一生不息斗争的心路历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 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谢枋得不屈的民族精神,感受到他对祖国和入民的爱,感受到 他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整个南宋遗民群体的精神,叠 山诗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 v 前人对谢枋得的研究主要是在他的爱国思想和高洁品格上。此外,是关于谢枋得的 文学主张、诗文评点的方法、谢枋得对古代诗文评点的贡献以及谢枋得的修辞思想等方 面的研究,而尚未对叠山诗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探讨。本文将着重对现存的叠山诗进行 研究。谢枋得舶著作大部分已散佚,现存通行本有明人黄溥缟叠山集十六卷;四 库全书本叠山集五卷:清人陈乔枞编谢叠山先生文集( 附外集) 9 卷;熊飞等 人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谢叠山全集校注。本文所引用的叠山诗以明代黄溥编 的叠山集十六卷为主要文本依据。 引言 谢枋得( 1 2 2 6 1 2 8 9 ) ,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宋末元初著名的爱国诗 人、学者。据记载,他一生著述丰富,主要作品有诗传注疏、易传注疏、书传注 疏、易说、十三卦取象、十三卦启蒙、易诗书三传、注解四书、大学解义 跋、批点檀弓、礼经讲意、五经珍抄、秘籍新书、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 诗、文章轨范碧湖杂记等,另外还有杂著诗文6 4 卷。但由于宋元之际社会动乱, 及后来时代的变迁,谢枋得的著作大部分散佚。据明人黄溥编叠山集1 6 卷、四库 全书本叠山集5 卷、清人陈乔枞编谢叠山先生文集( 附外集) 9 卷、钱钟书的 宋诗纪事补正以及熊飞、漆身起黄顺强校注的谢叠山全集校注。今存谢枋得 诗作9 2 首。从总体上看,叠山诗思想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谢枋得生活于宋木元初, 那是南宋小i 孤廷逐步走向灭亡、蒙元贵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时代,跗枋得作为南宋朝 廷的一名官员,亲跟目睹奸臣弄权误国、南宋朝廷灭亡、天下苍生生灵涂炭的残酷景象, 并亲身参与抗元斗争。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在谢枋得的思想心灵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前人研究叠山诗的不多,且主要的在于他的爱国思想和高洁品格。明人刘隽在叠 山先生文集序中说:“宋故叠山先生文节谢公之为文,无不本于德,凿凿乎如谷粟布 帛,世不可无也。”“公之为文,一字一语悉忠孝之所发即是,足以见公之德而能感人于 干载之f 。公之忠诚可以贯天地,薄日月,其文章留于宇宙者,上而为祥麟威风,下 而为芝草琅轩,有不待是而后传。”清人张伯行在谢叠山集原序中说:“( x - 文) 皆 高迈奇绝,忠议之七,溢乎言表。”而他的好友胡一桂在叠山先生行实也说:“枋得 平生无书不读,为文章高迈奇绝,汪洋演迤,自成一家,学者师尊之。”现代学者对谢 枋得研究较多主要的也是他的爱国思想。南昌大学历史系俞兆鹏教授写过关于谢枋得的 著作、论文约8 部( 篇) ,即谢枋得年谱、脊梁铁硬对晕天南宋爱国诗人谢枋 得、谢枋得是如何处理“忠君”与“爱国”关系的、谢枋得的爱国思想和他的( 注 解选唐诗) 、谢叠山大传、谢叠山先生系年要录、谢枋得的爱国思想及其渊源与 局限、论“叠山精神”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谢枋得的爱国思想和叠山精神a 陈 明考的南宋爱国孤忠谢枋得,任崇岳的论宋代民族英雄谢枋得及俞晖的铁骨 铮铮谢枋得也高度赞扬了谢枋得的疾恶如仇、优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他的孤军抗元、 誓死守节的高洁操守。关于谢枋得诗歌作品的研究方面相对较少。张曼莉的一曲悲歌 泣鬼神论爱国诗人谢枋得、谢亚翰的浅析谢枋得的爱国思想和作品艺术、陈家 鹦的试论谢叠山诗歌的思想意义以及陈明考的谢枋得( 书林十景 诗赏析。主 要探讨了谢枋得部分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四库馆臣在叠山集提要中提 出:“又有和上帝生辰表、许旌阳飞升日贺表,此类凡十余篇,皆似道流青词,菲 枋得所宣出,此疑亦不无赝托,今并加刊削,不使其乱真焉。”在四库馆臣看来,谢枋 得似乎不应与道教有所瓜葛。其实,谢枋得修仙幕道确是事实。李晓婉的遗民诗人谢 枋得道教慕仙情结研究一文指出,壶中洞天仅仅是谢枋得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 一种反抗现实的方式。谢枋得的道教玄门情怀,其实就是忠义爱国的顽强表达。此外, 是关于谢枋得的文学主张、诗文评点的方法以及谢枋得对古代谱文评点的贡献以及关于 谢枋得的修辞思想的研究。张丽的谢枋得 文章轨范) 初探、评谢枋得( 注解选唐 诗) ,陈望南的谢枋得和( 文章轨范) ,沈杰的谢枋得( 文章轨范) 简论,孙琴 安的论谢枋得的诗文评点及张智华的谢枋得( 文章轨范) 版本述略。主要集中 在对他的文章轨范和注解章泉涧泉二先生选唐诗的研究上。张秋娥的谢枋得 评点中体现的辨证修辞思想、谢枋得评点中的圈点从谢枋得三种评点著作看其圈 点及其体现的修辞思想,着重探讨谢枋得的修辞思想,指出,谢枋得丰富的辨证修辞 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胆大与心小、曲与直、繁与简、正与反、粗与细、俗与雅、豪荡与 纯粹及句子的长与短、整与散、抑与扬、继承与创新、字句篇章等几种修辞现象之间关 系的思辨方面。并指出,圈点为谢枋得评点著作中的不评之“评”,是其修辞思想的直 接体现,也是其评点修辞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前人在研究谢枋得时,主要着眼于他的爱国思想和文学主张,而对他的诗作关注不 多,评论较少。因此,叠山诗流传不广。乾坤正气集的编者曾说,“诗者,心之声也 君子遭际昌期,和声呜盛,设逢厄运,感慨激烈。古来忠臣节士,每托诗歌见志,实出 天籁。即所谓正气也。其诗之流传于天地间者,可以正人心,易风俗。”所以,有必要 联系谢枋得的爱国思想、高洁品格对叠山诗进行分析研究,认真探讨他的作品的思想和 艺术价值。 一、谢枋得生平 第一章谢枋得生平及思想 谢枋得( 1 2 2 6 1 2 8 9 ) ,字君直,号叠山,弋阳( 今江西弋阳) 人。南宋著名的 诗人和学者,杰出的爱国志士。年幼时便对辛弃疾产生了敬仰之情,成年后以爱国节操 自励,胸怀大志,以忠义自任。谢枋得青少年时期,正是蒙元南侵。南宋民族危机深重 的时期,南宋封建统治集团腐朽荒淫,奸臣执国柄,残酷压迫百姓,社会十分黑暗。宝 祜四年( 1 2 5 5 ) ,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进士,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因他在廷对时,批 评了朝廷的腐败,揭露了丞相董槐、宦官董宋臣和权奸丁大全等人的罪怨被抑置为第 二甲第一名迸士,朝廷命他为抚州( 今江西临川) 司户参军,谢枋得不愿屈事权贵,便 毅然抛弃功名,返回家乡。第二年,谢枋得又参加教官考试,得中兼经科,被任命为建 宁( 今福建建瓯) 府学教授。由于当时董宋臣,丁大全等奸臣仍在朝廷当权,谢枋得不 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没有去赴任。 宝裙六年( 1 2 5 8 ) ,蒙军大举攻宋,并于1 2 5 9 年进兵江西,谢枋得挺身而出,在家 乡组纵了一支2 0 0 0 余人的民兵,积极准备抗敌。不久,朝廷任命他为礼兵部架阁,命 他招募民兵,防守饶( 今江西都阳) 、信( 今江西上饶) 、抚三州。在他的多方努力下, 共招募一万多人,但之后不久形势发生了变化。奸臣贾似道派人秘密前往蒙古军营,向 蒙军纳币称臣,此时又正好蒙古大汗蒙歌在前线阵亡,忽必烈急着赶回国内争夺汗位, 于是同意议和退兵。蒙军的暂时退兵,使南宋统泊者又得意忘形起来,他们又开始了腐 朽荒淫的生插。谢枋得十分愤怒。理宗景定十年( 1 2 6 4 ) ,谢枋得试士建康( 今江苏南 京) ,以时政为题,“发策十问”,指斥贾似道专权误国。为此谢枋得被以“诽谤朝廷” 的罪名贬官谪居兴国军( 今湖北新阳) ,直到宋度宗成淳三年( 1 2 6 7 ) ,才被赦回家乡。 宋度宗成淳七年( 1 2 7 1 ) 十一月,蒙古改国号为元成淳十年( 1 2 7 4 ) 元将伯颜率 军再度攻来,贾似道不战而溃,其他的不少封疆大吏和前线将领也纷纷投敌。在这国家 危亡的时刻,谢枋得再次挺身而出,组织民兵抗元。朝廷任命他为江东提刑、江西诏谕 使兼知信州,防守江东。德祜二年( 1 2 7 6 ) 正月,元军攻打饶州,谢枋得亲自率兵在安 仁( 今江西余江) 与元军展开血战,终因孤军无援而失败,随后信卅i 也失守。同月,临 安被攻陷。五月,赵罡在福州称帝,改元景炎,谢枋得被任命为江东制置使。七月他 率兵进攻铅山( 今江西铅山) ,园寡不敌众失败。为躲避元兵的追捕,谢枋得被迫隐姓 埋名,逃亡福建。为了根绝抗元后患,元军到处悬赏抓捕谢枋得,后抓住了谢枋得的妻 子李氏,儿子熙之、定之及女儿等人关押于建康( 今江苏南京) 狱中。元朝宜慰使廉 下默实海雅,垂涎李氏美色,欲霸占李氏为妻,李氏不从,与一女两婢自缢于狱中谢 枋得的两个弟弟及三个侄子,由于坚决不屈服,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也死于建康狱中。 他的儿子熙之、定之被移到扬州监狱。后来被释放。 谢枋得逃到福建后曾长期流亡在建阳( 今属福建) 一带的荒山野岭之问,元至元 二十一年( 1 2 8 4 ) 元朝在镇压了福建黄华起义后,宣布“大赦”。谢枋得才得以出山定 居。为了反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和奴役,谢枋得自称“遗民”,在建阳驿桥南端卖 h ,只收米和鞋,拒受元币,以示不忘故宋。 元朝统治者为了笼络士子、收买人心,至元二十三年( 1 2 8 6 ) ,派集贤学士程文海 往江南搜访遗逸和知名人士,程文海向朝廷推荐了江南贤才3 0 余人,谢枋得名列首位a 尽管谢枋得此时十分贫困,但他坚决拒绝朝廷的征聘。此后朝廷又多次派入征聘谢枋得, 谢枋得都一一翠辞。至元二十五年( 1 2 8 8 ) ,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魏天祜接到朝廷强押谢 枋得去大都( 今北京) 的特旨,他使用欺骗的办法,假称请谢枋得入城h 卦,准备把谢 枋得骗到建宁后,再逼其去大都。谢枋得自知这次魏天祷决不会再放过他,便以死自誓- 从九月一日起,就只吃少量果蔬,不吃日常饭菜,誓死不愿与魏天祜等人合作。临行前, 谢枋得赋诗赠别亲友,以爱国节操互相勉励。元至元二十六年( 1 2 8 9 ) 四月初,谢枋得 被押至大都。刚到大都,谢枋得就立即问明宋太后谢氏的殡所及德皋祜帝所在的地方- 痛哭再拜,表达对亡宋的无限眷恋之情,从此停止一切饮食。元廷将谢枋得安置在燕京 驿馆中,监管人员威胁他说“此是文( 天榉) 丞相研头处”,谢枋得自豪地说:“当年集 英殿赐进士第幸同榜,今复得从吾同年游地下,岂非幸耶! “谢枋得病体垂危后,被迁 置于悯忠寺( 今北京法源寺) ,他看到寺壁问的曹娥碑,流泪读之,说;“汝小女子 且能死,吾岂不汝若哉! ”o 。留梦炎派人给他送去掺有米饭的药汤,谢枋得怒斥来人, 并把药汤掷于地上。四月初五晚,谢枋得因绝食与世长辞。死后,门人私谥“文节先生”。 谢枋得一家满门忠烈。他的父亲应瑶曾任浔州( 今广西桂平) 佥判,为官清廉t f 直, 后被广西转运使董槐冤劾而死。他的母亲桂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被元军拘系,元军 逼她给儿子写信劝降,她说:“老妇今日当死,不合教子读书识礼义,识得三纲五常, 是以有今日患难。若不知书不知礼义,叉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老妇愿得旱死l ” o 元兵无可奈何,只得释而不问。他的叔父徽明在抗击元兵时壮烈捐躯,他的弟弟君禹 在九江被俘时,坚贞不屈,被斩于市。他的夫人李氏被捕后,在狱中自缢殉节。谢枋得 长女葵英嫁安仁通判周铨,早寡。闻知父母都以身殉国,便出奁资造桥桥成后投水身 亡,乡里人感念其义,将桥命名为孝烈桥。谢枋得的次女,则随李氏死于狱中。明代的 李奎在他的褒祟忠节疏说:“一门之内,秉忠守节,视死如归,皆由枋得身教于家 使然。”并说“然臣弋阳自历代以来,擅道学忠节之名,耸后学之景蒜者,独枋得一人 而己。及求诸天下,稽诸往古,能如谢氏夫妇伯弟,死忠死节,萃于- - f ,亦不多见。” ( 叠山集眷十六) 二、谢枋得思想 ( 一) “尊王攘夷”的思想 谢枋得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严华夷之辨”的思想在谢枋得等 南宋术文人士子中有着深刻的回响。孔子曾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孟 子也说过:“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而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早年 是坚决主张抗会的,后来甚至提出华夏之辨高于君臣之分的观点”。谢枋得熟读 儒家经典,仰慕朱熹,在他谪居兴国军以及后来隐匿福建建阳时,谢枋得都积极著书讲 学,传播儒家思想、朱子学说。“严华夷之辨”的思想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看 来,华夏文明方是正宗,应居于统治的地位。他在诗作谢刘纯父惠木棉布中就写到: “大军四十万,谈笑却胡尘”在赠何古梅学医中,则是“笙鹤一去三百年,东南忽 变为腥膻”“胡臣”、。腥膻”都是对蒙古军的一种不敬、蔑视的表现 谢枋得的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南宋速民中并不是孤立的。皇权的变动,朝代的更迭t 可以说是历史的一种推演,但蒙元代宋与其他时期的朝代更替不同,它是一个相对落后 o ( 明) 酥邦瞻编来史纪事率末( 三) 卷一再九,第1 1 9 0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4 ( 元) 盛如棹庶斋老学从谈卷中上四库全书本 o ( 明) 黄辨编叠山集卷十六第1 9 页四部且刊续编本 o 杨伯峻评注论语详注第2 4 页,北京;中华书局,1 9 ( 束) 朱熹盂了粜注第7 1 页济南:齐鲁书社。1 9 9 2 o 方勇南_ ;遗魁诗人群体研究第9 4 页北京1 人民出版社,2 0 0 0 的民族对一个文明程度相当高的民族的征服,它比起任何一次的朝代更替更为血腥。蒙 古贵族的铁蹄踏上了大宋的国土之后,便丈肆屠杀、掠夺,哀鸿遍野。从下面的两个例 子,我们就可了解当时的情况。“在四川,自蒙古贵族发动战争起,四十年间,屡经战 火,蒙古兵杀人的手段极其残暴,他们常常将占领地的人,五十人为一个单位,用刀活 活刺死,把尸体堆积起来,而到了晚上,怀疑还有人活着,便用刺刀再刺一遍,然后抛 尸荒野。有人曾将成都一城的骸骨作过统计,共得一百四十万具,这还不包括死于城外 的。”。另一个例子是,“至元十二年十一月,伯颜率兵攻打常州时,遭到了当地军民的 顽强抵抗,在多次招降遭到拒绝后,伯颜便命降人王良臣役城外居民运土为垒,土至, 并人以筑之,且杀民煎青取油以作炮,焚其牌权,日夜攻不息。城破后,元兵不分男 女老幼,逢人便杀,一城居民,被戮无遗,只有几个人躲在桥下,侥幸得免。”。1 2 8 5 年八月,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在元帝的默许下,发掘了宋朝皇陵,他们劫取宝货,毁 弃骸骨,甚至耿皇帝的头骨作酒器。不仅如此,蒙元贵族建立政权后,由于害怕汉族人 民的反抗,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压迫汉族人民。入元后,南宋王朝的文人士子沦为奴隶, 生活于社会的最底层。这就使宋末元初的士子与元朝政府更是处于种对立的立场中 这一切都在南宋遗民的心灵深处都留下了永远无法抚平的创伤,与谢枋得同时代的郑恳 肖曾说:“夷狄行中国事,古今天下之不祥莫大于是夷狄行中国事非夷狄之福,实 夷狄之妖孽。中庸日;素夷狄,行乎夷狄。此一语盖断古今夷狄之经也。 衣裳牛马而称日人也,实为夷狄之大妖也,宁若即夷狄而行夷狄之事以天其天也。君臣 华夷,古今之大分也,宁可紊哉! ”。这在宋末元初的文人士子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 二) 孝亲爱囡的思想 谢枋得生活的时代是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从小就受到父母亲爱国思想的 熏陶,爱国思想在他心中深深扎根。谢枋得的父亲应绣曾任浔州佥判,在谢枋得1 6 岁 时,他就教谢枋得读辛弃疾奏稿,这对谢枋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谢枋得的父亲后因忤 奸臣董槐,被冤劾而死。谢枋得的母亲桂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在谢枋得小的时候, 就教谢枋得读诗经小稚白华篇,要他保持正直和孥贞的品性。她支持谢枋得的 抗元爱国行动,当元兵让她劝谢枋得投降时,她从容地说:“老妇今日当死不舍教子 读书知礼义。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若不知书,不知礼义,又不识三纲五常, 那得许多事! 老妇愿早死。”o 当儿子谢枋得兵败入福建,儿媳及孙子被囚于建康时,她 泰然处之,无一怨语。正是父母亲的言传身教,使谢枋得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毅然 投身于抗元的斗争中,义无返顾。作为儿子,谢枋得对父母可谓是至孝的。宋宝祜四年 ( 1 2 5 6 ) ,谢枋得考中进士后,正值董槐执政,谢枋得不愿与杀父仇人同流合污,毅然 抛弃功名返回家乡。第二年,谢枋得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授建宁府学教授,因丁大 权等奸臣执国柄,谢枋得仍拒不赴任,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铅山兵败后,谢枋得流亡福 建,不得不与慈母分别,但他仍日夜思念年迈的母亲,为此在与母亲分别七年之后, 谢枋得写下了思亲五首; 九十萱亲天下稀,十年甘旨误庭闱。临行有恳慈心喜,再睹衣冠儿便归。( 其- - ) 。张宏生感情的多元选择束元之际作家的心是活动第酷页北京:现代出版社 9 9 晚 张宏生感情的多元选择宋元之际作家的心灵活动第6 8 页北京:现代出版社1 9 9 饥 。转引自方勇南味遗民诗人群体研究第2 6 页北京t 人民出敝社2 0 0 0 , o ( 元) 盛如梓疽善老学丛谈卷中上,四库垒书本 九十营亲天下稀,吾王何在子何之倚间日暮无他念,片好心天得知。( 其二) 九十蕾亲天下稀,人无容力荷天慈。衣冠礼乐江东聚,此是痴儿奉母时。( 其三) 九十萱亲天下稀,平生教子欲何为。楚王肯立韩公子,良也归韩办有辞。( 其四) 九十萱亲天下稀,教儿只诵白华诗。溪冰山玉人无愧,百拜慈帏喜可知。( 其五) 诗作表达了对慈母的思念、感澈以及坚持抗元复国的决心。元庭宣布“大赦”后,谢枋 得设h 肆于建阳驿桥,儿子熙之、定之到福建探望他,谢枋得命熙之归养祖母,定之留 侍,以卖麻鞋为生。 谢枋得对父母是至孝的,对祖国则是至爱的。谢枋得生活于一个极其动荡的时代, 当时的南宋朝廷腐败,统治者荒淫无度,奸臣卖国求荣,百姓民不聊生。再加上蒙古贵 族朗觎大宋国土,屡屡发动战争,步步进迢,以致山河破碎,政权变色。在国家危亡的 紧要关头,委身从尘者比比皆是,不少人甚至在投靠元军后又掉转枪口,帮着元军屠戮 大宋百姓,占领大宋国土。谢枋得则坚决抵制元军的侵略行径,他几次积极组织队伍投 入抗元斗争。兵败后,流亡福建,仍心系大宋,胸怀复国还乡的愿望。1 2 7 9 年,宋亡, 谢枋得见复国无望。便隐居福建,靠h 卦和卖麻鞋度日,誓死不当元朝的官。在建阳驿 桥卖1 - 时,他只收米和鞋,拒受元币,表达了他不与元朝合作的决心。他积极联络周围 的遗民同志,相互鼓励,用自己的方式与元廷抗争。并多次曜辞元朝的征聘。至元二十 五年( 1 2 8 8 ) ,福建行省参政知事魏天祜,因见元廷急于搜求江南人士,便派赵孟叛前 往诱招,谢枋得怒骂魏天秸奸邪害民。魏天祜又派人假称请谢枋得入城h 易,欲逼谢枋 得去火都,诩 枕得见到魏天祜后,傲不为礼,魏天裙问话,他坐而不答,魏天祜恼羞成 怒说:“封疆之吏,当死封疆,安仁之败,为何不死? ”谢枋得反驳道:“程婴、公孙杵 臼二人皆忠于赵,一存孤,一死节,一死于十五年以前,一死于十五年以后,万世之下, 皆不失为忠臣。”凛然大义,令人动容。 谢枋得对大宋是无限忠诚、热爱的。爱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谢枋得从小 受儒家经典的熏陶,又深受父母亲的影响,爱国是谢枋得思想中的重要部分。因此,他 的一生都在为捍卫大宋政权无悔奋斗。他对董槐、丁大全、贾似道等权好的卖国求荣的 无耻行经,深恶痛绝,坚决斗争。宝祜四年( 1 2 5 6 ) ,谢枋得举进士,廷对时,他指斥 丞相董槐、宦官董宋臣及权奸丁大全的罪恶。理宗景定五年( 1 2 6 4 ) ,谢枋得试士建康 ( 今江苏南京) ,他以时政为题,“发策十问”,指斥贾似道专权误国,由此被以“诽谤 朝廷”的罪名,贬官谪居兴国军( 今湖北阳新) 。直到度宗咸淳三年( 1 2 6 7 ) ,才被赦归 家乡。贾似遁为笼络人心,召谢枋得去史馆任职,但谢枋得孥决拒绝这项任命。 对弄权误国的的权奸,谢枋得无情揭露,坚决斗争。而对降敌的君主,谢枋得则不 从君命。宋景炎元年( 1 2 7 6 ) 三月,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先后将宋恭帝赵显、太后 全氏、太皇太后谢氏俘往北方。当时谢氏曾寄诏书命令南宋臣民降元,谢枋得不听诏令, 拒绝降元。他说:“太母轻信二三执政之谋,挈祖宗三百年土地人民,尽献之皇帝,无 一字与封疆之臣议可否,君臣之义亦大削矣。”“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君臣以义合者也,和则就,不和则去。”他“前后累奉谢太母诏书,并不回奏”。此时 的宋王朝君主己投降敌人,不再代表祖国和人民利益,谢枋得就不再服从君主的命令了。 。( 明) 扎潍编叠山浆卷十六第1 0 1 1 页旧部怂刊续编奉 ( 明) 黄鲫缩叠山巍卷四。第1 1 3 - l 页心部丛葶续编奉 “在我国古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已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 在他们看来,君主就是国家的象征,皇权就是民族利益的标志。”。但是在谢枋得看来, 君主已降敌。他就不再代表宋的利益了。在这里谢枋得将君主与国家清楚地区分丌来, 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宋亡后,谢枋得始终心存故国,积极为恢复大 宋政权奔走。宋祥兴二年( 1 2 7 9 年) 二月,宋兵大溃,陆秀夫负宋帝赵爵蹈海殉国,大 将张世杰亦溺水死南宋灭亡。谢枋得得知这个消息后,痛不欲生,他每天穿着麻衣草 鞋。面向东方而哭,悼念亡去的故宋,并从此麻衣草履终身。八元以后,为了笼络人心, 加强统治,朝廷多次派人到江南搜访遗逸,并多次征召谢枋得,谢枋得孥决拒绝,直至 以死明志。他先后写了上程雪楼御使书、上丞相刘忠斋书、t 与参政魏容斋书表 明了自己的心志。在给刘梦炎的信中,他称自己为“大宋遗民”、“大元逸民”。 谢枋得的孝亲爱国的思想是密切相连的,正是有对自己父母亲的至诚的孝,才有对 祖国伟大母亲的至死不渝的赤诚的爱。 ( 三) 崇尚名节的思想 崇尚名节,亦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龚胜不与王莽政 权合作。陶渊明不与晋王朝同流合污。他们的事迹历来为文人士子所称道,谢枋得办如 此。谢枋得兵败后潜往建阳唐石山是有原因的,建阳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驻足讲学的地 方,唐石山又是朱熹长眠的地方,谢枋得十分推崇理学。“朱熹理学十分强调躬行践 履的重要性,他认为学问绝不可流于空谈必须与道德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不仅 从理论上肯定了民族大义的崇高性,更重要的还在于给人们倡导了一种从实践中体现民 族气节的务实精神。”o 在南宋风雨飘摇的艰难岁月,有不少人叛国投敌,如谢枋得的座 师左丞相划梦炎,还有兵部尚书吕师夔及魏天祜等,谢枋得把他们的叛国投敌看作是妇 “女更二夫”一样的不道德行为。因此,他与刘梦炎断绝交往长达二十七年。在投敌与 守节之间,谢枋得毅然选择了后者,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入元后谢枋得多次拒绝元廷 的征聘。至元二十三年( 1 2 8 6 ) ,集贤学士程文海向元朝推荐江南贤才三十一人,以谢 枋得为首,谢枋得坚持不赴,并作上程雪楼御史书,在文中他说:“亡国之大夫,不 可以图存。”至元二十四年( 1 2 8 7 ) ,元政府再次派法师林樵、谷春到江南搜访贤才,谢 枋得仍在名单之首。他依然谢绝。至元二十五年( 1 2 8 8 年) 四月。江淮行省丞相忙兀台 奉量前来征召戤枕得,谢枋得坚决拒绝。同年,谢枋得的座师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刘梦 炎又再次向朝廷推荐谢枋得,谢枋得仍然坚辞。为了躲避元朝征聘,他隐居于建阳的后 山堂。在上丞相刘忠斋书中,他说:“某受太母之恩亦厚矣,谏不行,言不听而不 去,犹愿勉竭驽钝以报上也。”“某前后累奉太后诏书,并不回奏,惟有缴申二王乞解 兵权,尽纳出身以来文字。生前致仕,削籍为民,遁逃山林,如殷之道播臣耳闻太母 上仙久矣,北向长号,恨不即死。然不能寄一功德疏,如任元受故事,今日有何面目捧 麦饭洒太母之陵乎! ”九月,魏天祜受元帝之命强行押解谢枋得往大都。他设计将谢 枋得骗至建阳城后,将谢枋得囚于祟真道院,因怕谢枋得逃走。他派人r 夜看守。为此, 谢枋得在与参政魏容斋书中说:“某是男儿,死即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何必逃走, 大参相公忧虑办太劳矣! ”他还说:“司马子长云: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参政 岂足知此! ”说:“忠臣不仕二君,烈女不仕二夫,此某书中第一义也。”“大元制世, 民物一新,宋室逋臣,只欠一死。上天降才,其死也有时,某愿一死全节久矣,所恨时 。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第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方勇南采选民诗人群体研究第9 4 页北京;人民出艘牡2 0 未至耳。一并说;“惟愿速死,与周夷齐、汉龚胜,同垂青史,可以愧天下万世为臣不 忠者。”在谢枋得看来,“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事二夫”这是为人臣所必须恪守的准则, 变节叛国是为人们所不齿的。因此,他宁死不屈。 谢枋得崇尚名节,对那些誓死守节抗敌的英雄,他给予热情的歌颂,如,在辛稼 轩先生墓记中,他写道:“公精忠大义,不在张献忠、岳武穆下。一少年书生,不忘 本朝,痛二圣之不归,闵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壬化。结豪杰,志斩虏馘,挈 中原还君父,公之恚亦大矣。”在评薛能宋氏林亭中,谢枋得说:“游苑囿而思畎亩, 览花草而记农桑,此有道者之言也。”o 对那些叛国投敌的文人,他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如,在东山书院记中,他说:“自有天地以来,儒道之不立,至今日极矣。”在辛 稼轩先生墓汜中,他说:“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在上丞 相刘忠斋书中,他说:“先生之所能,某白知某必不能也。”此外,谢枋得在注释诗 经无农时还说:“周幽王没于骊山,此中国之大耻,周家万世不可忘之大仇也。读 文侯之命,可以知诸侯无复仇之志矣。独无衣一诗,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 其心忠而诚,e 气刚而大,其词壮而直。”他以周幽王死于骊山,喻徽、钦宗北狩,井 通过对无衣的称赞,表彰那些“毅然以天下大义为己任”者,而感叹南宋统治集团 “无复仇之志”。在和游古意韵中的“无志何劳悲庙黍”一句之后,他自注:“此言 黍离一诗忠矣,然略无兴周之志,与文侯之命辞气相似,曾不如捧御衣之有志也。” 同许许多多的封建时代的文人一样,谢枋得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觉地以 天下为己任,南宋末,蒙古贵族不断入侵,朝廷却一再求和,一批有识之士虽积极抗蒙, 却深受奸臣的迫害,南宋最终抵挡不住蒙元的铁蹄走向亡国。谢枋得生活于这样一个 时代,“尊王攘夷”思想、爱国思想以及崇尚名节的思想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章叠山诗的思想内容 谢枋得一生著述丰富,主要作品有诗传注疏、易传注疏、书传注疏、易说、 十三卦取象、十三卦启蒙、易诗书三传、注解四书、大学解义跋、批点檀 弓、礼经讲意、五经珍抄、秘籍新书、注解章泉洞泉二先生选唐诗趴文章轨 范,碧湖杂记等,另外还有杂著诗文6 4 卷。但由于宋元之际社会动乱,及后来时 代的变迁,谢枋得的著作大部分散佚。据明人黄溥编叠山集1 6 卷、四库全书本 叠山集5 卷、清人陈乔枞编谢叠山先生文集( 附外集) 9 卷r 另有钱钟书的宋 诗纪事补正以及熊飞等人的谢叠山全集校注,今存谢枋得诗作9 2 首叠山诗思想 内容丰富,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对统治者的鞭笞,对人民的同情 南宋来,奸佞当道,国事衰微,统治者却荒淫无度,残酷剥削和压迫广大人民群众, 卖国求荣。谢枋得痛恨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同情百姓的疾苦,鄙视权贵,足迹不入豪 门。他曾写下了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叶,玉人歌舞未曾归。 。熊飞、漳匀起,地颤强洼谢叠山全集校注,第1 9 3 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h t 版杜,l 9 9 4 b 诗中谢枋得揭露了统治者通宵歌舞、骄奢淫欲的生活,表达了对人民辛勤劳动的赞颂和 同情,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从此,谢枋得不服丝绵,终生只穿麻布衣裳。 景定五年( 1 2 6 4 ) ,谢枋得试士宣城、建康,他发策十问,指言贾似道专权误国, 赵宋必亡,被摘官安置兴国军。期间,他写了儒富庄二首,其一云: 一从孔氏去藏书,直至秦人不喜儒。柱下老仙今有后,安知文不在兹乎 诗作揭露了当时社会动荡,纲常败坏的现实,表达了诗人满腔的愤懑之情。 由于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贪官污吏的横行霸道,蒙元贵族的肆意屠戮,处在阶级 压迫和民族压迫下的人民群众极其贫困,并常遭系戮。自宝裙四年( 1 2 5 6 ) 入仕至德秸 二年( 景炎元年) ( 1 2 7 6 ) 临安陷落,南柬灭亡,谢枋得在官场的时间总共只有八个月, “某三十一而入仕,五十一而休官,平生实历,不满八月。”谢枋得的父亲被权臣董槐 冤劾而死,政治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以及后来在福建流亡时的贫困处境,使谢枋得与 百姓息息相通。他同情百姓的苦难,希望能有清正廉明的好官来庇护百姓。 成淳七年( 1 2 7 1 年) 谢枋得的好朋友厉元吉出任乌程尉,谢枋得作送半村厉元吉 出尉乌程赠之,鼓励厉元吉做清廉正直、爱护百姓的好官。 十二街头三尺雪,骏马健行如跛鳖。生怀故人厉半村,拂袖前行何勇决。叠山 居士强欲吟,冻笔如椎砚欲裂。京国青衫十载交,欲言不言情哽咽。愿君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