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梁书》连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梁书成书于隋末唐初,处于中古汉语末期。梁书史料真实可靠,内容广 泛,语言朴实,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了中古汉语末期的语言面貌。连词研究是 汉语语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连词的研究尚不充分。有鉴于此,我 们选择梁书连词作为论文研究对象。 本文注意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分析梁书连词的发展变化,揭示其在汉语 史中的历史地位。在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上,对梁书中的所有连词作了全面细致 的描写、解释和分类,勾勒出了梁书连词的整体面貌。共统计出梁书连词 1 4 9 个,其中沿用上古汉语连词9 1 个,使用中古汉语新词5 8 个。中古文献中出现 的大量意义重复的新词未见。梁书连词中双音节连词8 5 个,占梁书连词总 数的5 7 0 5 其中沿自上古汉语的有4 4 个,占5 1 7 6 ,见于中古汉语的有4 1 个, 占4 8 2 3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古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特色。梁书双音节连词 的构词方式更加成熟、完善。 通过分析,我们总结出粱书连词使用上的特点是:一、数量丰富,表义精 密;二、上古汉语连词占优势;三、词汇的双音化特色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古汉语 成熟期的语言特色。 在个案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加以、加之”、“但”、“一旦”几个连词进行研究, 通过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的比较,尝试勾勒出它们虚化的轨迹,探讨它们虚化的原 理。 关键词:梁书;连词;描写;解释 a b s t r a c t t h eb o o ko fl i a n gd i n a s t yw a sw r i t t e ni ns u id i n a s t ya n df i n i s h e di ne a r l y t a n g d i n a s t yw h i c hi st h et e r m i n a ls t a g eo f m i d d l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t h em a t e r i a lo ft h i sb o o k i sh i g h l yt r u s t w o r t h y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t h el a n g u a g eo fi ti st e r s e n e s sa n dt h e yc a r l r e a l l yr e f l e c tt h el a n g u a g eo ft h i st i m e a l t h o u g hi ti s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es t u d yo f c h i n e s eg l a m m a r ,c o n j u n c t i o ns t u d yi s 陆f r o me n o u g h t h e r e f o r e w ec h o o s et ot a r g e t o n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o nt h e b o o ko f l i a n gd i n a s t y ,s oa st op r o v i d es o m e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 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w et r y i n gt oa n a l y s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o nt h eb o o ko fl i a n g d i n a s t ya n dr e v e a li t s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t h r o u g hh i s t o r i c a l c o m p a r i s i o na n ds y n c h r o n i cs t u d y b a s i n g o nd e t a i l e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l l o ft h e c o n j u n c t i o n si nt h e b o o ko f l i a n gd i n a s t ya r ed e s c r i b e da n da n a l y z e d a c c o r d i n gt oo u r s t u d y ,t h e r ea r e1 4 9c o n j u n c t i o n si nt h eb o o k ,5 8o ft h e mb e l o n g i n gt o m i d d l e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a n d9 1b e l o n g i n gt or e m o t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m a n yo t h e rn e ww o r d sw i t ht h e s a m em e a n i n g ,w h i c hw e r eu s e di no t h e rs y n c h r o n o u sd o c u m e n t sa r eu n f o u n d e d t h e r e a r e8 5d i s y l l a b i cc o n j t t c t i o n si nt h eb o o ko f l i a n gd i n a s t y ,o c c u p y i n g5 7 0 5p e r c e n to f t h ew h o l e a m o n gt h ew h o l e8 5d i s y l l a b i cc o , u n c t i o n si nt h eb o o k ,t h e r ea r e4 4b e l o n g t or e m o t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o c c u p y i n g5 1 7 6p e r c e n t ,a n d4 1b e l o n gt om i d d l e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o c c u p y i n g4 8 2 3p e r c e n t t h e yr e f l e c tt h ed i s y l l a b i cf e a t u r eo fm i d d l e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i ns o m ed e g r e e w o r d i n gs t r u c t u r eo fd i s y l l a b i cc o n j u n c t i o n sh a sb e e nw e l l i m p r o v e d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 ,t h eg e n e r a ls t y l e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o ft h e b o o ka r eo u t l i n e d :t h ea m o u n ti sr e l a t i v l yg r e a t ,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ew o r d sb e c o m em o r e p e r f e c t ;t h ec o n j u n c t i o n sb e l o n g i n gt or e m o t ec h i n e s ea r eu s e dm o r e ;d i s y l l a b i cf e a t u r ei s o b v i o u s s t y l eo f t h et e r m i n a ls t a g eo f m i d d l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a r ef u l l yr e f l e c t e d c a s es t u d yt a r g e t i n go nt h r e ec o n j u c t i o n s :“j i a y i ( 加以) 、j i a z h i ( 加之) ”、“d a n ( 但) ”、“y i d a n ( 一旦) ”,a n a l y z e d t h e p r o s e s sa n dc a u s a t i o n o f t h e m k e yw o r d s :c o n j u n c t i o n s ;t h eb o o ko f l i a n gd i n a s l y , d e s c r i b e ; e x p l a i n 2 果。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日i 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足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i 塑竭 口期:坦:丝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 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 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立豳d 鱼 日期:型:! :鲨 刖罱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东汉至隋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下启盛唐,为我国古代文明走向全盛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异族入主中原,南北分治人口迁徙,佛教东 传,造成了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的共处和交融。反映在语言上,这一时期的语言也 呈现出了社会文化转型期新旧交替、雅俗共存、新词新义纷呈的局面。在汉语史研究领域,人 们普遍把这一时期划为汉语的中古时期。这一时期的汉语较先秦两汉大为不同鲜明地表现为 文言与口语逐渐分离。在这一过程中,词汇、语音乃至语法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柳士镇 认为,中古汉语“语法发展最主要的特点反映为自上古至近代的过渡”,“中古时期是汉语语法 自上古转入近代的枢纽,反映了新1 日语法形式的更迭,诸多语法形式的萌芽或发展,到近代时 期得到巩固、流行,从而逐渐奠定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一直以来,中古语法研究较少受到关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语言学家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都 为数不多。2 0 世纪3 0 年代。吕叔湘发表了系列论文,首开中古汉语研究的先河。此后,王力的 汉语史稿( 中) 、刘世儒的 魏晋南北朝量词用法研究也分别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中古 汉语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对中古汉语语法的研究起了奠基性的作用。由于他们的研究处于 开始阶段,所以描写简单,还没有进行一种深入、展开的研究。8 0 年代起,口语化程度较强的 语料被逐步发掘出来,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此期的语法、词汇、语音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由于起步晚,投入少,相对于上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来看,中古汉语研究仍是汉语史研究中的 一个薄弱环节。 我们知道,断代研究是历史语法研究的基础,徐复曾在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的序中提 到:“缩小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对不同时代的语法差异进行各别的研究,以揭示它们的时代特 色,就成了深化语法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方法就是对语法现象进行断 代的研究。”。而断代研究是建立在专书研究的基础上的,因此,专书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 之基础。今天,大量新鲜的语料被发掘出来,但史书材料的重要研究价值仍是不可忽视的。就 史二讳而言,它记录的是历史,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并且“以正史的特殊地位被基本完整地保存 f 来”。,史书以其材料的真实性、篇幅数量和用语覆盖面之广。在同期材料中独占优势。 连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汉语中重要的词类。连词研究集词汇研究与语法研究于 一身,牵涉到词汇和语法两大要素。因此,连词是汉语史研究中一个无法绕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其他词类而言,连词的意义较虚,多由动词、介词、副词等词类一步步发展而来,这就 使连词的背景异常复杂。鉴于连词的复杂性,连词研究一直进行得非常缓慢,在连词的历时研 究方面尚未看到系统的研究著作或文章,在连词的判定上仍没有取得一致的标准。从史的角度 来考察连词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连词的认识,明确对连词的判定,也 有助于我们发现汉语虚词发展演变的内部规律,进而了解汉语发展和变化的深层规律。 。何亚南,三国志) 和裴注句法专题研究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页。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绪言,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2 页。 。方一新,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黄山书社,1 9 9 7 年,丘誊第2 页。 。张能甫在他的( i h 唐书词汇研究中指出:“史书材料所反映出来的用语覆盖面是相当宽广的,其他的语 料不能与之丰鞫比”,“从汉语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加强史书语料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语料选择 粱代( 公元5 0 2 年5 7 7 年) 处于中古晚期,是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的时期,应该说 是中古汉语较为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语言面貌所呈现出的是中古汉语发展演变的结晶,是 中古汉语经历了几百年发展变化之后的沉淀,在词汇、语音乃至语法上都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 研究这一阶段汉语语法的主要特征和历史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描写中古汉语的演变情 况,更深入地发现此期汉语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将有助于我们发现汉语史的内部发展规律。 梁二 s 成书于唐贞观十年( 公元6 3 6 年) ,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继编撰而成。全书共5 6 卷,约5 3 万言。父姚察( 公元5 3 3 6 0 6 年) ,南朝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陈朝初 年,曾参与编撰梁书,入隋后于文帝开皇九年( 公元5 8 9 年) 又受命编撰梁、陈两代历史, 未竞而卒。其予姚思廉在隋、唐两次受命续成梁、陈二史。两代人自公元六世纪8 0 年代至七世 纪3 0 年代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编撰梁书。因在姚氏之前,已有沈约、周兴嗣、裴子野、 杜之伟及许亨等人先后编撰过梁史,因此,姚氏父子撰史时,已经有大量史籍或史料可资参考。 姚察父子的特殊经历和时代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曾亲历历史,对于史书所载之事,有着更为近 切、直观的感受。由于成书时距梁亡仅7 9 年。对于不了解的事再行访录补充也较容易,因此, 材料的真实性很强。从作者的治学态度来讲。姚氏父子认真严谨的风格更赢得了后人的好评。 徐浩在廿五史论纲中就说到“思廉承籍家学,既素有渊源,又贞观二年先已编撰,及诏入 秘书省,论撰之后,又越七年,其用力亦云勤笃。”“梁书修辑历三世,传父子,前后更数 十年始成书,考订事实,审核传闻,亦称精审”。梁书内容丰富,记事具体,在南朝各史 中比较突出,享有盛誉。 作为史书,梁书的语言还是较为端庄严肃的,虽不象六朝小说或汉译佛经那样v i 语化, 能够全面反映当时的口语,但梁书的风格简洁朴素,亲切自然,在六朝骈俪成风的背景下 独具特色。姚氏父子虽为史家,但都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在史文撰著方面,力戒追求辞藻的 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笔法,行文流畅明快,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朝语言 的特点。清代的赵翼在他的廿二史刳记中专立“古文自姚察始”一题称赞姚察行文“皆劲 气锐笔,曲折明畅,一洗六朝芜冗之习。南史虽称简净,然不能增损一字也。此独卓然杰 出于骈四俪六之上,则姚察父子为不可及也”。此外,梁书还保留了大量的诏书、敕令、 奏章、文告、书信,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的珍贵材料。梁书较强的文学性使书中的人 物对岳生动活泼,真实自然,具有司马迁式的朴素和写实精神:胜过司马迁的是作者身处年代 距梁很近,语言变化不可能很大,因此对话反映的应与当时真实的口语状态无太大差距,这为 我们考察梁代语言的面貌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本文采用当前最为通行的由卢振华点校、赵守俨编辑整理的1 9 7 3 年版中华二传局点校本作为 调查研究的工作底本。 三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粱书的语言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勘和词汇考释方面,二者往往是与史实考辨 结合起来进行的。主要成果有清代李慈铭的越缦堂读史札记、赵翼廿二史割记、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等。近年来散见些单篇论文,如熊清元( 梁书刘 。徐浩,廿五史论纲,上海书店,1 9 8 9 年,第1 0 5 页。 。同上第1 0 8 页。 。赵翼,廿二史刹记,北京市中国书店,1 9 8 7 年,第1 2 i 页。 显传) 点校匡补( 中国史研究,1 9 9 8 年第2 期) 牛继清、张林祥( 梁书) 时误校补( 文 史,第4 6 期) 。针对梁书进行专门而系统研究的论文目前仅见两篇:吴妍的梁书) 整 理研究考校与辑注专题( 2 0 0 3 ) 和张艳的( 梁书) 副词研究( 2 0 0 4 ) 。其中( 梁书) 副 词研究是目前仅见的梁书语法研究方面的论文。 关于梁书连词的研究,我们尚未见到与此相关的专著或论文,梁书中的例句至多仅 见于词典或其他论文中的引例,但与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等六朝时的史书 语料相比,梁书语料的引用率很低。总的来说,各类词典和语法类著作在进行连词研究时对 梁二转连词的研究都不够重视,这给连词研究带来了一些不足。 作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部分,汉语连词的研究长期处于零星的、非系统的状态中。元代卢 以纬的助语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研究文言虚词的著作。当代针对古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只 限于对个别连词的考释。 连词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整体性研究 ( 一) 针对古代汉语语法的整体性研究。这类研究的特点是纵贯古代的泛时的语法研究, 反映了古代汉语虚词的概况和整体规律,没有对一些有时代特色的语法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 究。这类的著作有:卢以纬的助语词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刘淇的助字辨略,袁仁林 的虚字说等。但这类著作以明经致用为出发点,只是阐明各个虚词的意义和功用由于时 代的局限性,未能从语法的角度来阐释虚词的性质、用法,也未能给虚词分类。全面系统的语 法研究始于马氏文通,此书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语法研究体系,为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此后整体、通论性质的研究有黎锦熙的新著国文语法,王力的汉语史稿、汉 语语法史,杨伯峻和何乐士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等。 ( 二) 断代语法研究。我国系统的断代语法研究肇始于管燮初的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 究,首次对甲骨文中的连词进行了描写。之后易孟醇的先秦语法详细描写了先秦汉语的连 词及连词在复句中的应用情况。这话部著作在反映古代汉语语法共性的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 语法特色。针对中古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始于志村良治的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该书探讨了 中古汉语语法的一些重要语法现象,涉及个别连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其后有柳士镇的魏晋 南北朝历史语法,对魏晋南北朝语法的整体状况、句法和词法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是到目前为止中古汉语研究、中古汉语虚词研究的唯一的系统性专著。同期我们还看到董志翘 和蔡镜浩的中古虚词语法例释,这是一部虚词词典类的的专著,但相当重视对词语的动态描 写,溯源探流,很好地反映了汉语虚词在此期的面貌和发展变化情况。 个别研究 连词研究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当代的古汉语连词研究集中在个别连词的 考究上,近来才出现了针对专书或特定时期一类语料的研究。 ( 一) 连词研究的专著。此类著作尚不多见,目前仅见周刚的连词与相关问题。该书立 足于现代汉语连词,把逻辑学和语言类型学的原理引用到连词研究中来,试图开辟连词研究的 新角度,同时还对连词的发展历史作了总结和回顾。此书涉及面较广,但深度尚显不足。此外 还有两篇硕士毕业论文:范崇峰的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和张爱丽的( 宋书) 连词 研究。两者都以特定的语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统计、描写、对比和分析,为汉语史的研 究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数据,基本反映出了此期汉语连词的面貌。论文还对此期出现的个别连词 进行了个案研究,描写了它们形成的过程。 ( 二) 单篇论文:单篇论文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发掘描写型的,对一段时期或一类文献 中的连词进行描写。涉及中古时期的如:蒋冀骋的隋以前汉译佛经虚词笺识,提出了一些新 词:彭铭玮的汉魏六朝诗歌中的连词浅析,对此期诗歌中的连词作了详细描写;曾晓洁的隋 前汉译佛经复音连词概况,统计出了隋前汉译佛经文献中的复音连词两百多个,并进行了分类 和内部结构分析。另一类是针对个别连词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如:魏达纯的“所以”在六 本古籍中的演变考察,潘容生的连词“所以”产生于晋代陈宝勤的试论“而后”、“而 己”、“而况”、“而且”、“既而”、“俄而”、“然而”,汪维辉的“所以”完全变成连词的时代, 郭齐的连词“并”的产生和发展,马贝加的转折连词“要”的产生等。还有一类是对连 词形成内部规律和整体特点的研究。这类研究针对连词或某类连词的整体,试图分析、总结其 形成的主要原因、演变规律、语法化模式、连词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等。这些研 究多运用了语法化理论的一些原理,注重从语境、结构的重新分析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故而 取得了不同以往的研究成果。如:吴福祥的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王克仲的义 合法对假设义类词形成的作用,马清华的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关联成分的 语法化方式,李英哲、卢卓群的汉语连词发展中的若干特点段德森的副词转化为连词 浅说,田范芬的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刘利的上古汉语的双音节连词“然而”等。 综上所述,汉语连词,尤其是中古汉语连词的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仅仅 是个开始。中占汉语作为汉语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对它的研究是非常不够的, 而这种研究的不足会直接影响汉语史的研究。因此,我们从个人能力出发,把研究继续锁定在 专书研究上,希望至少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语料。为中古汉语研究添砖加瓦。前辈学者的研究 成果为我们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的研究方法也对我们的论文写作有很大启发,我们 将积极利用这些成果,尽力做好梁书连词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 一) 描写法。进行专书研究,首先要详尽地占有材料。我们首先对梁书连词进行 穷尽性调查,尽量找出粱书中的所有连词,详细地描写它们的分类、句法位置和使用情况。 通过细致的描写,我们希望能够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梁书连词的基本面貌。 ( 二) 比较法。我们从事专书研究,不仅要对平面的语言现象进行详尽的描写,更要通 过比较来反映这本书的特色,发现它的发展、变化之处,进而找到它在汉语史中的位置。这种 比较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我们在论文中采用了比较研究法,主要是历时研究和 共时研究的方法。 1 共时比较法。就连词的使用情况把梁书连词与处于同一时期的其他文献,如宋书、 南齐书、颜氏家训、世说新语等进行比较,以发现同时期语言的共性及梁书的语 言风格。 2 历时比较法。就连词的使用情况把梁书连词和处于不同时期的其他文献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连词使用过程中新旧要素的替换,反映梁书在汉语语法史中的地位。用于比较的 文献有论语、左传、韩非子、史记、旧唐书及朱子语类等。 ( 三)语义分析法。作为虚词中的一个特殊类别,连词是由实词和其他虚词转化而来的。 连词的形成与语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那些由实词转化而来的连词,在它们的形成过程中, 语义的基础作用十分明显。在研究这类连词时,我们将会采用语义分析法,具体分析某个连词 在形成之初深层结构意义上与句子中其他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描写它在形成过程中这种 语义关系的变化,希望能找到一些连词形成过程中的规律性的东西。 ( 四) 统计法。在描写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运用统计法统计出梁书连词的数量、构 词方式、使用情况等,为分析讨论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4 i,lfllrlr、 l-l,l,l 第一章梁书连词总论( i - ) 第一节连词的定义和分类 一连词的定义 马氏文通:“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日连字”。这大概是我国语法学界对 连词的虽早定义。以后的语法著作里改“连字”为“连词”,一直沿用至今。对于连词的定义, 各家均有论述,但基于连词的复杂性,他们的认识又不尽相同,始终没有公认的定义。但各家 的论述都抓住了连词的基本特征,从语义和功能两个方面给连词下定义只是侧重各有不同。 第一类主要从意义特征出发给连词下定义,以黎锦熙、王力、张志公等为代表:第二类主 要从功能特征出发给连词下定义,以丁声树、吕叔湘、胡裕树、朱德熙等为代表:第三类,把 意义特征和功能特征相结合给连词下定义,以杨伯峻、何乐士、黄伯荣、廖序东、张谊生等为 代表。 结合已有的研究,我们把功能和意义两条标准互为参照,给连词作如下定义:连词是在句 法结构中起连接作用或主要起连接作用的虚词。连词最基本的功能是连接词、短语、句子、句 群等句法单位还可以表示特定的句法关系和逻辑关系。连词不能在句法结构中充当句法成分。 二连词与相关词类的划界 连词主要起连接作用,但能起连接作用的却不仅限于连词,也就是说,在句法功能上连 词与其他词类有交叉的现象。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连词在功能、分布上的特点,我们将把连词和 其他词类进行比较。跟连词在词类划界上存在问题较多的,主要是副词和介词。 ( 一) 连词与副词 连词是虚词中词汇意义较虚的一个类,它不能充当任何句法成分,只能在句法成分或句子 之间起连接作用,而一些副词也具有关联作用,对二者的区分,语法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连词与副词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连词的基本功能是起连接作用,而副词则是充当谓 词性结构中的修饰性成分。划分连词和副词的标准,我们参考杨荣祥( 2 0 0 5 ) 依据黄盛璋先生 ( 1 9 5 7 ) 的意见提出的划分原则:凡在一个句子形式中永远不能出现在主语前面,只能出现在 主语之后、谓语之前的,是副词;凡能出现在主语之前( 并不排斥也能出现在主语之后、谓语 之前) ,但单独一个句子( 必定是分句) 不能自足的,是连词。 ( 1 ) 自年十一,便能亲庶务,历试蕃政,所在有称。( 简文帝纪) 。 ( 2 ) 一驾汾阳,便有窗然之志;暂适箕岭,即动让王之m 。 ( 武帝纪) ( 3 ) 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咨议参军,兼尚书左丞。( 陶季 直传) 例( 1 ) 和例( 2 ) 中的“便”主要起修饰的作用,分别修饰动词“能”和“有”,表示“很 早就己,很快就”,是副词;例( 3 ) 中的“便”则没有修饰作用,只起连接作用,是连词。 对于那些可以出现在主语之前的副词,区分的标准是:副词用在主语之前,单独一个句子 。除了特别指出,文中所引例句皆出自梁书。 语义上就能自足:而连词用在主语之前,单独一个句子( 分句) 语义上不能自足,必须有另外 一个分句( 关联项) 与之搭配。 ( 4 ) 寻而始兴王儋代镇荆州,复为儋府长史,南郡太守、行府州事如故。( 孔休源传) ( 5 ) 今段启卿,若复不得,便与卿共下使反( 陈伯之传) 例( 4 ) 中,“寻而”用在主语之前,但一个句子就能自足,所以它是副词。因为副词在句 法结构中充当修饰成分,总是依附于谓语或整个句子,所以使用这类副词的句子只需一项就能 自足。例( 5 ) 中的“便”是连词,因为它所出现的分句在语义上是不自足的,必须有另外的分 句与之搭配这是因为连词必须连接两个以上的项,如果只一项,语义上就不自足。 ( 二) 连词与介词 连词与介词的界定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并列连词与伴随类介词的纠葛,主要是“与”、 “及”等词。二是因果连词与表原因的介词的纠葛,主要是“为”、“缘”、“以”、“因”等词。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1 并列连词与伴随类介词的划界标准 我们认为,在语法意义上,连词不作句子成分,在句中起连接作用,它连接的前后两项共 同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并列连词连接的前后两个成分是并列、平等的,如果互换位置。也不会 影响句子的意思。介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共同组成介宾短语,整体修饰谓词性结构,介词连 接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不能共同作句子的一个成分。 ( 6 ) 奉伯至,与郡兵破擒道唏,斩之涪市( 刘季连传) ( 7 ) 高祖至竞陵,命长使王茂与太守曹景宗为前军,中兵参军张法安守竟陵城。( 武帝 纪上* ) 以上两例中,前一例中的“与”连接“奉伯”和“郡兵”,“奉伯”为句子的主语,是动作 的主动者,“郡兵”是动作的协同者,两者有主次之分,不是平等关系。因此,此“与”为介词。 后一例中,“与”连接的两个名词同作动词“命”的宾语,二者是平等关系,因而是连词。 2 因果连词与表原因的食词的划界标准 因果连词中如“为”、“缘”、“以”、“因”等词它们的连词用法是由介词用法发展而来的, 所以连词用法和介词用法之间较难区分。现在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后面的成分加以区分。后面是 谓词性成分的归入连词后面是体词性成分的归入介词。柳士镇在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中 就曾指出:“由、因由于后面已经出现了句子形式或谓语形式充任分句,因而初步具备了连 词的性质。” ( 8 ) 高祖怒,遂付市评田价,以直逼还之。由是忤旨,出为吴兴太守。( 太宗简皇后传) 15 9 ( 9 ) 因犯檐而刊树,由妨基而剪巢( 沈约传* ) 以上两例中,前一例“由”后接的是代词,我们将之归为介词:后一例“由”后接的是动 词短语“犯檐”,故将之归为连词。 三连词的分类 连词的分类问题比较复杂,分法很多,不尽相同。现在通行的分法是先将连词按意义分为 联合和偏正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再分出小类。我们对梁书连词的分类也首先采用两分法, 把梁书连词分为联合和偏正两大类。小类的划分,我们主要参考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 6 lr,lr 的分类法,结合现代汉语连词研究的成果把梁书连词分为十类。联合类下分为四类:并 列、承接、递进、选择;偏正类下分为六类:假设、让步、因果、转折、条件、目的。每个次 类下面,本文又根据连词的意义特征和在句中的位置进行了更详细的分类。对于“而、则”两 个功能较复杂的连词的分类,我们赞同陈宝勤在先秦连词“而”语法语义考察( 1 9 9 4 ) 文 中的观点认为连词“而”的语法功能就是连接两个谓语成分或两个句子,因此把“而”归为 并列连词和承接连词。“则”的情况与“而”基本相同,但没有连接并列成分的用法,我们把“则” 仅归为承接连词。 第二节梁书连词全貌描写 本节就梁书中连词的分布情况进行穷尽性的调查研究,对梁书连词面貌进行全面 而细致的描写。根据我们统计,梁书中共有连词1 4 9 个。其中并列连词7 个,承接连词3 1 个,递进连词2 5 个,选择连词8 个,假设连词3 5 个,让步连词l o 个,因果连词2 0 个,转折 连词l o 个,条件连词1 个,目的连词2 个。在对各类连词的具体描写中,我们把历时描写和共 时描写结合起来,在表现其共时状态的同时,力求体现出时间层次。对每类连词的描写均分为 “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和“使用中古汉语的新词”两部分。个别类别中出现了在此期表现出 过渡性质的词或短语,我们把它放在这两部分之后单独进行描写和分析。我们把先秦西汉已出 现的连词归入“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而“使用中古汉语的新词”指的是:i 、上古汉语已经 出现,但在此期原有词义、语法功能发生了改变的连词或上古萌芽、在此期进一步发展的连词。 前者如“然而、所以”;后者如“假使、如或”。2 、中古时期出现的新词。此类连词数量展多, 如“况复、若复、脱”等。3 、萌芽于中古,在近代汉语中得到发展的连词。如“但3 条件、万一” 等。 对于新旧连词的界定,我们主要参照社科院语言所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董志翘和蔡镜 浩的中古虚词语法例释,向熹的简明汉语史,柳士镇的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汉语 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书。 本:社着重描写新词部分,对此期的新词和短语进行力所能及的阐释和说明。对上古汉语的 连词,或只列举类目,或举例描写。所有的新词下面,我们都举梁书中的例句加以说明 并在后面注明该词在粱二传中出现的频率。每一次类下,按汉语拼音的音序列出梁书中 相应的连词。对于有多个义项可以分别列入不同连词次类的单个连词,我们按照多个连词计算。 我们按照文中类别排列的先后顺序,在该连词的右下角用数字说明,并注明其所属次类。如“但 i 轻转”、“但2 重转”、“但3 条件”。如前所述,梁书中的连词分为十类,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类联合关系 一并列连词 并列连词,是指连接具有并列关系的词、短语或分句的连词。这类连词常与其它连词配合 使用。 1 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 梁书中的并列连词共7 个,沿用自上古汉语的共5 个:而l 并列、及l 并列、既1 并列、且 l 并列、与。“与、及”主要连接名词和名词性短语。“而、且”主要用于连接动词、形容词和谓 词性短语。“既”只用来连接句子。 及i 并列:“及”一般用以连接名词或名词兴短语,有时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梁书中 出现连接动词短语的例子。可译作“并且”。只见1 例。 。严格意义上讲,我们统计的部分双音节连词并不是真正的词,有的尚未完全摆脱词组的特点,为了调查的方 便我们还是把它们称作词。 ir;l-lr 依梦取水洗眼及煮药,稍觉有疗,因此遂差时人谓之孝感 ( 江钚传* ) 既i 并列:连接分句。 臣藉以往因,得预枝戚之重;缘抱既难,时逢坎禀之运。( 萧昱传)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勉居选官,彝伦有序,既闲尺牍,兼善辞令 虽文案填积,座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 徐勉传) 2 使用中古汉语的新词 梁书并列连词中,此期出现的新词有2 个:并、及以1 井列 并【7 】:连接名词。可译作“和”、“与”。 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 江 淹传) 据郭齐( 2 0 0 0 ) 考证,“并”作并列连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性 情好尚。”( 蜀志孟光传) 范崇峰认为这种用法在汉代只见于佛经。在梁书中,“并”作 并列连词共7 例,均连接名词( 人) 。汉魏六朝时期语言的巨大变化,大量新词新义的涌现是以 当时的民族融合和南北融合为背景的,所以新词首先在口语中产生。并逐渐流传、发展、成熟 起来。我们认为,“并”作并列连词,在汉代已经开始使用,经国六朝时的发展,在此期已经成 熟,所以才能广泛使用到史书语言中来。 工1州 及以t 并列 1 1 :连接名词。可译作“和”。 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故臻此耳。( 徐勉传) 中古汉语虚词例释发此词,又作“及与”、“并及”。并列连词“及以”表示并列、联合 关系,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偶尔连接动词性短语) ,在敦煌变文中仍见使用。唐代以后 随着“共”、“和”等连词的兴起而逐渐消失。梁书中,“及以”用作并列连词只见l 例。 汉语中的并列连词数量不多,在汉魏六朝时期一度得到发展,但此期出现的大部分词是同 义并列而成,很不稳定,在口语中使用较多,而在史书等较端庄、正式的文体中较少见。把我 们的研究结果与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和( 宋书) 连词研究的统计相对照,有助 于我们更清楚地描写梁书并列连词的面貌。 表1 下面是梁书、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和宋书中并列连词使用情况对照表 语料沿用上古汉语数量见于中古汉语数量合计 粱书而、及、既、且、与 5 并、及以 27 及、既、且、与并、并及、逮、而且、合、及 佛教文献481 2 以、及于、及与 而、及、既、且、与、并、及与 宋书 628 以及 可以看出,在沿袭上古汉语并列连词方面,梁书与另两种文献情况大致相类,此期佛经 文献中的新生并列连词则远多于宋书和梁书。这一方面是受史书文体特点的影响;另一 方面,宋、梁都处于中古晚期,是中古汉语的成熟期,竞争力弱的连词多被淘汰,此期使用的 新生连词是经过竞争而保留下来的,生命力相对较强。它们在随后的发展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如:增加的新词中,“及以”只在近代汉语前期得到运用:“并”则逐步发展,可以连接动词和 动词性短语,在明清时期发展为成熟的递进连词,并在现代汉语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整个汉语 史中,并列连词在中古时期发展缓慢,变化不大。 l-f,l-ir li。r-_rl-r11-ir,-lfl-rl,i 二承接连词 承接连词,指用来表示前后两个词、短语、句子、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的连词。根据连词 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否具有同一性可以分为转接连词和顺接连词;顺接连词内部,根据前后 两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又可分为事理承接连词和时间承接连词。 ( 一) 转接连词 1 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 梁书转接连词共1 0 个,其中沿用上古汉语的8 个:及以2 转接、若夫、若乃i 承接、至、 至夫、至如、至若、至于。其中,“若夫、若乃、至、至夫、至如、至若、至于”均用于句首( 这 是多数情况,用于分句句首也倘或可见) ,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一件事情叙述完之后转而说到另 一件事情,同“至于”。 及以2 转接转接连词“及以”的用法相对特殊,粱书中都是置于分句句首,表示话题的 转移,凡见3 例: 主要连接名词或名词短语: 三月已巳,大赦天下:凡主守割盗、放散官物,及以军粮器甲,凡是赦所不原者,起十一 年正月以前,皆悉从恩,十一年正月已后,悉原加责;( 武帝纪下) 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稔,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积累岁月凡所营 造,不关材官,及以国匠,皆资雇借,以成其事( 贺琛传) 连接动词短语: 至百姓樵采以供烟爨者,悉不得禁;及以采捕,亦勿诃j o l 。( 武帝t c t ) ) ) 若夫:若夫大孝圣人之心,中庸君子之德 若乃i 承接:若乃论文叙笔,则圃别区分, 举统。( 刘勰传) 固以作训生民,贻风多士( 元帝本纪) 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 至:至百姓樵采以供烟爨者,悉不得禁:及以采捕,亦勿苛问( 武帝纪下) 至夫:至夫组织仁义,琢磨道德。雅其愉乐,恤其陵夷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风雨急而不辍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斯贤达之素交,历万古而一遇 ( 任晴传h ) 至如:张岂不知举乐为大,称悲事小;所以用小而忽大,良亦有以。至如元正六佾,事为 国章;虽情或未安,而礼不可废。( 昭明太子列传) 至若: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宝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 之,殆同博弈( 钟嵘传) 至于:吾家世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 徐勉 传 ) 2 使用中古汉语的新词 梁二忙转接连词使用中古的新词2 个:尔乃1 转接、及于。 尔乃1 转接 5 j :用于一段的开头,表示一段的开始和引起下文。梁书中出现5 例,4 例见 于辞赋的开头。大约相当于“于是”、“至于”。 尔乃傍穷野,抵荒郊;编霜菱,葺寒茅构栖噪之所集,筑町疃之所交。( 沈约传) 尔乃历省府庭,周行街术,山川远览,邑居近悉。( 张缵传) 助字辨略发之。“尔乃”在此期还可以表示顺接,相当于“然乃”,可理解为“于是就”、 0 “这样才”。助字辨略例引三国志中的例子:“吴、蜀已定,尔乃上安下乐,九亲熙熙。” 据我们调查,这也是三国志中唯一的1 例。“尔乃”的此种用法可能与“尔”在此期的使 用情况有关。段玉截说文“然”条:“( 然) 训为如此,尔之转语也。”“尔”、“乃”是 一对有同源关系的同义词。,在上古汉语中“然”使用远为普遍。根据胡敕瑞( 2 0 0 5 ) 的研究, 东汉佛典词语大量用“尔”代替“然”,“尔”的使用明显增多,由于六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典 影响很大,因此出现了表示顺接的“尔乃”。六朝时期,赋体和骈文兴起,由于经常置于句首, “尔乃”由承接义更多地转向引起下文。我们调查了“尔乃”在此期史书中的使用情况,列表 如下: 表2 汉书 三国志魏书宋书 南齐书周书 陈书北齐书 表转接 o087l2l0 表顺接 1110o0lo 合计 l197l22o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史书语料中,“尔乃”用作承接连词共2 3 例用于表转接和表顺接的 比例是5 :1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其中1 6 例“尔乃”用于骈体文中( 尽管有的出现在对话中 但由于受骈俪文风影响,这些史书中的对话亦多以骈文形式出现) ,表示转接的“尔乃”中。有 9 例用在骈体文中用以引起段落。我们认为,“尔乃”在骈文中的大量使用可能是由骈体文音节 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 及于:用于句首,表示由此件事转而说到另一件事。同“至于”。 是故忘己而字兆民,殉物而君四海及于精华内竭,畚橇外劳,则抚兹归运,惟能是与。( 武 帝纪上 ) “及于”用作转接连词,梁书中只此1 例,此期史书中未见其他用例。 梁二件转接连词中沿用上古的占绝大多数,转接连词使用的范围多限于书面语体或较正 式的语体,局限性较大。此类连词总体数量不多,发展缓慢,常见的连词大多先秦两汉时期已 见。梁书中出现的7 个此类连词在史记中都有用例。此期的新词还有“若如”,粱书 中未见。 ( 二) 顺接连词 1 事理承接连词 ( 1 ) 沿用上古汉语的连词 梁书此类连词共1 4 个,其中沿用上古汉语的有7 个:即1 承接、乃l 事理、遂、遂乃、 因1 承瓢于是、则i 事理。一般连接分句,用于后一分句句首,表示后一分旬和前一分句事理相 承。可译为“于是”、“因而”、“便”。 即1 承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2014201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物理试题及答案
- 积、商的近似数(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19.1 人的生殖和发育 说课稿-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高中历史 第6课 法国大革命说课稿 岳麓版选修2
- Lesson 1 How to learn physics说课稿初中英语冀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冀教版2024
- 实验1 实验基本操作说课稿初中化学仁爱科普版2024九年级上册-仁爱科普版2024
- 15.3 串联和并联公开课说课稿-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 4.3 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 显身手说课稿小学音乐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沪教版
- Unit8KnowingtheworldLesson2教学设计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2025年秋统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 2025年秋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学业质量检测试题
- 光纤技术考试题及答案
- 林则徐虎门销烟课件
- BIM概述课件教学课件
- 退火炉施工方案(3篇)
- 高层办公楼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农作物施肥精准手册
- 健身房股东协议合同范本
- 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自查自纠报告
- 待灭菌物品的装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