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在对 通识教育的思想起源、发展及国内外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状况进 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本国研究型大学的实际,在不改变当前专业教 育大背景的前提下,提出了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有效实施通识教育的 策略问题。 本文首先阐释了通识教育的内涵, 指出通识教育并不是所谓的 “通 通都识”,其目的是关注“人”的培养,关注“人”在学校应接受的 教育以及“人”今后可能发生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具有 人性的、真正的人”,即“全人”。 在具体的实施上, 本文认为: 我国研究型大学首先应切实贯彻 “ 通 识为本、专识为用”的通识教育整合理念,实施“双主教育” 模式,即将“通识教育”作为研究型大学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以专 业教育作为研究型大学教育实施的主导性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专 门的通识教育行政机构,通过高效的行政运作、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 充足的经费保障,以及高水平“通识化”的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的课 程体系、“全员责任意识”的文化校园建设等,全方位的重视、投入、 调动、实施,来保证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研究型大学,实施策略,整合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ii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several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e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being with a view to the actuality of the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on the premise of not changing the situation of major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general education in our china.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indicate that general education is not that so-called “learning all”, but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education which individual should accept and his behavior for the future, so that we can cultivate talents with multi-qualities , namely , the comprehensive-development individuals. o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consider that: in the first place, the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should set up the conformable ideal on general education , that is base on general education aided with major education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student central-teacher guiding. it is a kind of educational model like this: with major education as the guiding pedagogical activity, general education is the principal part of pedagogical activitie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 we should construct major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 by the effective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 perfect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sufficient funds, as well as the high-quality faculty with general educational idea,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whole staff obligation consciousness culture-type campus and so on, omni-directionally attach importance to general education, so that make sur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 major education , research university ,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ntegration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 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 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 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当今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 发展,主要包括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其中,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总而言之,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围绕“人”来展开的,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 基础,包括了“人”在社会中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素质的 全面性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针对这方 面,我国高等教育将担负重要使命。其次,21 世纪是社会高速发展的 时代,这种发展态势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竞争 形式归根到底就是人力资本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与效率 的竞争。只有抓住“创造”这个关键,社会才能突破,才能发展。诚 如爱因斯坦所言:“一个由没有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 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社会。” 1.1.2 科学技术发展态势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改变 着人类生活的面貌。科学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某一领域的 科学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呈现全面繁荣之势;另一方面,各门 学科知识又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趋向综合统一。这两个特点共同反映 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如果人们的视线从现代科学知识的海 洋上空掠过就可发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边缘 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移花接木、互相渗透,到处是 连理枝,到处有嫁接果。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加强,任何一门学科要 想发展,都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别的一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任何高素 爱因斯坦文集(第 3 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3. 转引自张东娇. 论创新教育的许可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2):10.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2 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得贯彻文理渗透、理工农医结合、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联盟的思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基础宽厚、结构合理, 更易有所创新,更易于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大学“旗舰”和“领头羊” 的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应加强研究和实施符合人才自身发 展及社会科技进步需要的通识教育教学。 1.1.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国 际 标 准 化 组 织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定时期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 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的一种状态。国内较具权威的教育大辞典 对此的界定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 养对象的质量上”。从 1952 年的院系大调整和全面苏联模式的运用, 再加上为适应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要求,理工科专业被重视的 过高,文化素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忽视与冷落。尽管这是时代使然, 但却给整个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发展隐患。 为适应社会发展,1998 年教育部所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 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强调 “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 1998 年 12 月 24 日教育部正式颁布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主要目的是为了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 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通过 多种办学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2006 年,教育部又发布今后教改工 作重点,即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等等这些文件的出台,显示出国家已经 深刻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以往“精深”的专业人才,只有在接受全面的教育培养之后,才 能“博大”,才能具有创新思维,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才 能适应社会多种职业的需求,才能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及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做出贡献。为此,通识教育开始登上教 育舞台,在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当前国内各研究型大 学已开始实施通识教育教学,关于实施过程是否合理或者如何才能达 到通识教育目标最优化的问题,目前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教育部.加大素质教育力度eb/ol. 2006-02-0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从 1950 年开始,以前苏联大学教育模式为样板,开 展了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行“专业化教育”,推动了我国教育 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19 世纪中叶,各学科的发展更加专门化和工 具化,给社会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 展,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等等有违常规 的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从 80 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开始总结专业教育的弊端和 教训,90 年代中期,比较普遍地提出了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 主张,得到有效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些年来,通识教育不断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许多高校包括 我国研究型大学也纷纷采取了相应措施来完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如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等。尽管各地高校 纷纷响应,但有许多调查显示,很多教师对什么是通识教育,为什么 要实施通识教育以及如何实施等问题存在严重困惑。因此,为了走出 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在通识教育理论及实践上的困境,本文试图在不 离开专业教育的大环境下,通过对通识教育发展脉络的研究,探讨我 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问题。 1.3 文献综述 通识教育即英文名:“general education”,也有学者译为一般 教育、通才教育或普通教育。起源于古代西方的博雅教育或者称为自 由教育,英文名为:“liberal education”,这在教育史学界已成为 不争的事实。自 19 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 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时,理论界就 开始了对其进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讨论。但时至今日也没有界定出一 个令人公认的实施标准,有多少讨论和研究就有多少结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1.3.1 国外通识教育研究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有 100 多年的历史,它在美国研究型大学 本科教育改革中总是首当其冲。从开始的课程改革(文雅与实用的大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4 争论),到后来的学分制、必修课的实施,行政配套改革,经费的凑 集等等。国外学者对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多,总的来看,这些研究 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 对通识教育历史的研究, 鲍温(stephen h. bowen)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 并对普通(general)、 核心(core)、 大学(university)与自由(liberal)这四个概念进行比较 ;1996 年美 国学者联盟(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选取了 50 所有影响 的学院和大学对 1914、1939、1964、1993 年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比 较分析。 这个报告影响较深远,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艾诺默斯(anonymous) 专门对这个报告进行过简介,艾诺默斯还介绍了美国学院和大学协会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即 aac&u) 对美国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 家鲁道夫(frederick rudolph)对 1636 年以来的美国本科课程进行了 研究,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第二,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研究, 帕 卡 德 (a.s.packard)认 为 : “ 我 们 学 院 预 计 给 青 年 一 种general education , 一 种 古 典 的 、 文 学 的 和 科 学 的 、 一 种 尽 可 能 综 合 的 (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 供所有学问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 门的学问之前对学问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 “学 院 教 育 , 部 分 应 该 是 一 般 的 ( general ) , 部 分 应 该 是 专 门 的 (special),部分应该是宽广的(extensive),部分应该是专 深的(intensive)” ;通识教育是“共同的对话的必要的入门知识” 。第三,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伽夫在其调查报告中指出了部分学 校在职责落实、经费分配中存在的不足,并坦言:(对通识教育的花 费)“能产生多项长期的真实利益” ;斯特斯(peter steams)认为在 stephen h. bowen.whats in a name? the persistence of general educationj.peerreview. washington: fall 2004.vo1.7,iss.1. a.s. packard .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board of trustees, 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d thereon j. north american review, 1829(28): 300. r.a.kent.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m.boston: ginn and co.,1930.441.转引自李小曼,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 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4. a. levine. handbook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m.san francisco:jossey-boss.1988:1.转引自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4. gaff, jerry. assesing general educationj.washington, d.c.: panel presentation at the fipse project directors,1990(27): 14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大学里通识教育仍旧是一个活跃的主题,要有效地开展,必须更好地 设计计划、选定范围和控制规模,同时有学校领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 参与。斯科特提出随着社会变化,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 等教育的目的随着发生变化,通识教育的理念也要随之变化。迈克多 纳德(w.brock macdonald)把通识教育概括为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应该 知道什么,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技能,他们应该分享什么价值,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课程的不同形式。也有一些学者介绍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当 前的一些通识教育实践,如杰肯斯(john a.jenkins)通过自己在马萨 诸塞大学的教学经验,认为通识教育对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来说是必不 可少的;哈佛大学还将通识教育努力的方向定位为:“如何在一种离 不开专业主义制度的环境中来挽救通识教育及其价值” ,同时也指出: “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整全的人” 。第四,对通识教育将来的研 究,罗索夫斯基(rosovsky)提出,“我不认为有一个唯一完美的通识 课程能适合全美国的大学生,而且即使我们认为有这样一种完美标准, 也不太可能适合各式各样学生的才能和习性” 。盖佛(jerry g.gaff) 在他的文章和著作中也都预测了美国大学务实和发展各校特色的通识 教育,将成为各研究型大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1.3.2 国内通识教育研究 国内开始对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的关注始于上世纪四、五十年 代,当时,由于我国对苏联的全盘学习,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典型的专 业教育,另外加上意识形态的原因,对通识教育一词很少使用,相关 研究较少。直到 1995 年,国内高校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试点;1998 年的全面推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当时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于是通识 教育在国内高校才有了长足发展。 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通 识教育本体论的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 harvard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53.转引自李小曼,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 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4. harvard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74.转引自李小曼,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 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4. rosovsky,henry. the universityan ower s manualm. new york: norton, 1990.转引自郭丽君.西方大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及其对学术职业的影响 j.高教探索,2007(1):112-115.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6 种教育的理念,教育所指价值目标,而不是指某一项教育的举措,如 增加某门课程,改变某种方法之类。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博士认为“通 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井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并与客 体情景建立互为主体性的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 的教育” 。国内对通识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也较多,如北京大学出版 社发行的黄坤锦教授的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 系统记述了美国大学的发展和通识教育的演进、理论派别、重要案例 等,并对其进行历史的溯源和学理分析;又如黄俊杰教授的大学通 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之第三章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传统通识教 育理念的分析,就阐述了我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的教育思想和 通识教育理念。二是关于通识教育认识论的研究,在对通识教育内在 结构中,最具系统的首推浙江师大教科所的舒志定博士,他认为,讨 论通识教育,必须认识通识教育的内在层次结构,而要揭示其内在结 构,应从人与世界、主体性、主体能力三个层而揭示通识教育;对通 识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以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关系的认识和研究; 在国内众多学者中当首推中科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教 授,他是国内文化素质教育的积极的倡导者和忠实的实践者。他认为, 人文与科学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来说,还是对于某一 个体的成长来说,都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他说:“人文力量是决定 性的。人文关系民族的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关系到社会的进退, 关系到人格的高低,关系到思维的智愚,关系到言行的文野” 。 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台湾、香港学者也重视有加,多有论述。卢兆 中、黄俊杰、刘源俊、何秀煌、张灿辉诸位学者皆有深刻论述。三是 关于通识教育的实践论,通识教育实践论的研究指的是对通识教育实 践层面的研究,诸如通识教育的课程、原则、方法、途径、评价以及 案例等方面的研究。关于通识教育实施方式、途径的探讨,如黄明东、 冯惠敏认为通识教育的实施,需要加强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和相关规章 制度的建设,除正式课程外,非正式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 要的一条途径。陶成建议大学可以通过设立分类必修、核心、经典名 著等课程和开展第二课堂的途径实施通识教育。刘少雪、洪作奎指出 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有力途 径。在通过调查进而给出建议方面,如余凯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台湾通识教育学会.2001.30. 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中国高教研究.2002(8):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李曼丽等则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研究,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 状况以及实施中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另外,还有 其他学者,如易金生、何振海、杨桂梅、刘托、洗巧玲等,分别深入 研究了国外特定某所或几所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开展状况,并提出 了相应的启示。 总的来说,国内对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局限于某 个或某几个研究型大学,系统化和深入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研究 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所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发展趋势研究也甚少。我 国研究型大学在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开展经验的基础上,还 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及研究型大学的特殊性,从而寻找到 适合本国和本校的通识教育实施途径,这也是本文力求所要达到的目 的。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人在通识教育与研究型大学相关方面的研究上已经做了大量的 工作,笔者将在次基础上探讨以下问题:通过对通识教育思想理论的 研究,进一步澄清对通识教育的认识,提出现阶段通识教育的概念内 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几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通识 开展状况,指出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在开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 对策略。 1.4.2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文正文分三个部分。整体思路上注重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及各问 题间的连贯性。在第一章引言的基础上,第二章就通识教育的思想起 源、发展以及目前在发达国家的实施模式,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分析; 明确阐释了通识教育并不是所谓的“通通都识”,其目的首先是关注 “人”的培养,关注“人”在学校应接受的教育以及“人”今后可能 发生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具有人性的、真正的人”。第 三章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及通识教育的开展状况,以具有代 表性的研究型大学为例,分析了各自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所存在的方 法与目的是否一致的问题,通过分析,找出共性,并针对目前的实际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8 情况,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性看法。第四章,通过对通识教育概 念的系统辨析,在分析我国研究型大学特征以及研究型大学在开展通 识教育的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国情及研究型 大学的实际,提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的有效策略。 1.4.3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4.3.1 文献研究法 (1)文献查询,充分利用校图书馆、高教所资料室所藏图书及校电 子图书馆的相关资料,包括专著、报告、会议论文集、学术期刊、高 校培养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方案等。 (2)网络资料,直接登陆国内外有关机构、大学等的网站,直接获 取当前与通识教育有关的信息。 1.4.3.2 比较研究法 (1)通识教育起始于国外,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而中国研究型大 学通识教育实施时间较短,对通识教育理论研究不足,应当借鉴以美 国为首的西方研究型大学在通识教育开展方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 (2)在分析、比较国内几所研究型大学在开展通识教育方面所取得 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之路。 1.4.3.3 个案分析法 本文拟以我国几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开展状况为 例,通过分析研究他们在相关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对我 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加以基本评定,最终提出可供我国研究 型大学参考的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二章 通识教育的思想演进、实践模式、本质要义 通识教育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国内 外高校的广泛关注,但对于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当前国内某些高校 还存在许多不尽正确的、甚至错误的理解,有必要对通识教育的理论 起源及其思想发展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在借鉴国外大学较为成功 的通识教育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厘清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在当前 条件下所应具有的本质要义。 2.1 通识教育的思想演进 2.1.1 通识教育的理论起源 通识教育即英文名为:“general education”,也有学者将其译 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等等。在 19 世纪之前,这个词是指代 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即学生应该接受的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今后生活 和发展做准备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识教育的最初用意与我 国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初衷相类似。19 世纪初叶,自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把它与大 学教育联系起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机构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尽管 研究成果颇丰,但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的、规范性的表 述。 但对于通识教育目前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它源于古希腊亚里 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即英文名:“liberal education”,又称为 “文雅教育”或“博雅教育”,该教育模式一般是通过西方古老大学 的课程设置来体现,即“七艺”,就是包括了几何、天文、算术、音 乐、语文、逻辑和修辞等在内的七门科目,但在实际的授课和师生心 目中,七门科目实际上仍是以教授语文、逻辑和修辞等“三艺”为主, 这在西方古代教育史的典籍中,已有明显记载。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在社会教育方面,他认为人的全部生活可以分为两类:鄙俗的和高尚 的,与此相对应,教育也分为两类:“自由人”的教育和“非自由人”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10 的教育。所谓“自由人”的教育,其目的“既不立足于现实、也不立 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 ,亚氏教育思想还认为“自 由人”的教育源于最高的善和最高尚的事物,是值得追求的教育理想。 沉思生活是人的最高尚的生活,只有自由人的理性才能洞察其奥妙, 也只有发展人的理性,才能为操持闲暇生活进行观察、沉思、探求真 理等理智活动做准备。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思想是为了促 进人的智慧、理性以及道德和身体的和谐发展,以为个体将来“享受”、 “体验”或“沉思”生活做准备。不过此思想的基本的出发点是必须 保证人人都有饭吃。然而,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还是奴隶制盛行的 时期,因此,亚氏的自由教育是专门为那些不愁吃穿的“自由人”设 计的教育,像贵族、统治阶级、奴隶主等,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他 们想接受的教育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情操的高尚,正如亚里士多 德认为的,“它有着本己的快乐,它有着人可能有的自足、闲暇和孜 孜不倦,还有一些其它的与至福有关的属性,也显然与这种生活有关。 如若一个人能终身都这样的生活,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满幸福” 。 为了达到自由教育的目的,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 为献身于理性的思维和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做准备。与此相对应,亚氏 教育思想所排斥的恰恰是那些为谋生计劳碌所需的专门教育或专门训 练。此思想跟我国两千多年前的著名大教育家孔子轻视农耕劳作一样, 他们的教育都是面对少数有物质基础的少数“自由人”,认为各行各 业的实际操作事务都有损于人的理性的发展,是“自由人”不应该从 事的。今天看来,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及我国孔子的教育思想 虽然都有点偏颇,好像以劳动为耻,都带有历史的局限性和阶级性, 但从历史的发展及对真理的态度来看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 2.1.2 通识教育的思想发展 纵观国内外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一国的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强于 教育本身产生的力量。通识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是大学教育的重要 一环,其自身的演进虽与大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同时也受到该国政 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崔伟奇.论“通识教育”的哲学基础兼析“科学传统与人文传统”的辩证 统一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0. 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2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1.2.1 国外通识教育思想的起伏发展 当今世界,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办学 模式,教育思想及发展水平为世人所瞩目。美国在独立战争以前的英 国殖民地时期,基督教各教派创立的几所 “常春藤盟校”,其办学目的 在于以培养牧师和律师为主,课程大都承袭欧洲办学模式,尤其是效 仿办学思想较为保守的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的自由教育模式,以修习 七艺(文法、逻辑、修辞、几何、天文、算术、音乐)和其他一些文 雅学科(liberal arts)等为主要内容,并号称为博雅教育。实际上, 课堂教学尤其注重文辞的演练,强调机械式的背诵学习和反复的口语 练习。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社会生产及科 技进步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要求。再加上 独立战争之后,美国高等院校一方面在情绪上想割舍或抛弃英国的遗 风,另一方面美国社会也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作为建国 和开发西部之需。为此,传统教育开始动摇,大学就不再只限于文雅 学科的教学和培养牧师,新兴的科目如现代汉语、法律政治、自然科 学、工艺技术等开始大量地在大学开授。有些高校甚至开始质疑传统 的古典文雅学科的价值和功用。像威廉玛利学院、南方的佐治亚大 学、弗吉尼亚大学、俄亥俄州的迈阿密大学、那许维尔大学等在学科 配制、课程开展方式上一改往昔教育教学模式,开始开设带有功利性 的职业课程及经过细分的专业课程。 1809 年,德国柏林大学创立之后,极力倡导大学的“研究”功能, 认为大学不仅在于传授已有的、既存的知识,而重要的是在于探究未 知的、可能的知识;对已知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固然重要,但那是不够 的,大学更要向人类未知的世界进行开拓,这种办学理念显然有别于 传统的办学思想。受德国柏林大学办学理念的影响,美国大学只知教 学而无研究的风气又受到了强烈的批判。 教课自由、学习自由及学术自由思想影响的扩大,再加上实用性 较强的办学模式攻击,使得传统的通识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 挑战。 传统教育思想者们为了维护大学内的古典博雅学科,1828 年,耶 鲁的教授们发表了著名的1828 年耶鲁报告(the report of 1828)。 报告指出:大学的目的,不是教导单一的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 基础,不是造就某一行业专家,而是培养领导群伦的通才。学生从大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12 学所获得的,不是零碎知识的供给,不是职业技术的贩售,而是心灵 的刺激与拓展,见识的广博与洞明。1828 年的耶鲁报告严厉拒绝大学 中讲授实用技艺科目,主张古典语文是心能训练最好的科目,并认为 现代语文的价值不高,职业的专门科目根本不应在大学中存在;在教 学方法上,提倡传统的讲述和反复的背诵。另外,耶鲁报告坚信共同 学科的广博学习是学生未来从事任何事业所必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 1829 年,派加德(a.s.packard)在北美评论(north american review)中发表文章支持耶鲁报告,并用“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词申论共同科目学习的必要性,这是“通识教育”一词 最先在美国的正式出现。1828 年耶鲁报告和其后派加德提倡的“通识 教育”,在美国常被称为第一次的“通识教育运动” (general education movement),细究起来,此次运动内容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古典文雅科 目,特别是古典语文,而排斥现代语文,以及职业实用科目,甚至轻 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就现今观点而言,其实是很偏狭的, 和我们当今所称的通识系统包括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知识领域,是 有矛盾的,甚至是违背的。虽然称为第一次的“通识教育运动”,其 实只是狭义的文雅教育,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博雅教育,更不能称为 通识教育。 德国大学自由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美国本身开发西部的需要,促使 美国各州纷纷建立了以农工为主的州立大学,虽在课程上并未排除古 典人文学科,但更重视与开发西部以及与生活有关的职业及农工技术 教育。可见,公立大学改变了过去欧洲大学的传统,注入了美国实用 主义的农工商实用技术教育。就 1866 年创立的康奈尔大学为例,其目 的就在于造就工业社会中有用的人,而不是培养绅士,其设校宗旨是 任何人都可以来学,任何科目都可以开授。1876 年成立的约翰霍普金 斯大学,则以科学的基础研究为主;1886 年设立的斯坦福大学和 1892 年成立的芝加哥大学,则综合了康奈尔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职业 技术的教育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观念得到滋 生,传统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模式也相应得到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震撼、破坏和疑忌,战后的 世界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和平。大学扮演什么角色,大学的功能 是什么,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导人士在战争期间及战后初期有所思 索和必须回答的问题,通识教育问题同样受到质疑。1943 年,哈佛大 学校长康能有感于战后大学的角色和功能问题,任命哈佛的教授及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外学者组成了“通识教育的目标”委员会。委员会经过两年的研究, 于 1945 年提交了报告,名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此报告被 称为“二战”后通识教育的“圣经”,并宣示通识教育之目的在于培 养“完整的人”,培养具有“能有效思考、能清晰地沟通思想、能做 明确判断、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能力;并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应 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通识教育思想又得到 新的发展和完善。在此后的 70 年代后期乃至整个 80 年代,美国高等 院校纷纷推出了各式各样的通识教育计划,有关通识教育的在高等院 校如何科学有效的实施,高等教育届一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争论,各 校通识教育计划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总之,从通识教育在美国高 校的实施到目前大学的发展,通识教育就困扰着美国高等教育,20 世 纪美国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又是以通识教育为主题来展开的,“对 通识教育的严肃讨论是高等教育议事日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每 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或者面临迅速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 作应付这些挑战进行革新的催化剂” 。“严肃”讨论过后,以往通识 教育模式就会得到丰富和发展,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对教育 本身的提高和外在社会的发展又起到了新的促进作用。 2.1.2.2 国内通识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当属孔子,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 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 “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仪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 作为五常。另外,他的教育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和现 实生产劳动,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谋道不 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 如此看来,孔子教育思想与古希腊亚历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有 相似之处。孔子之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在 著作大学中,明确阐述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比较崇尚“博”与“通”,汉代 王充提倡“博达疏通”在汉代王充写的论衡中,以大海为例,比 喻人的学习:“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含百家之言,犹海 怀百川之流也”,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其于道术,无所不包”,只 杜维明.人文学与知识社会兼谈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j.开放时代, 2005(2):22.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策略 14 有这样,方能才高志大,担负起大任。显然,中国古代“博”、“通” 的主张与通识教育思想有相近之处。 (1)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思想的形成 中国的现代化大学始于清朝末年,“四部之学”向“七科之学” 的转变是其重要标志之一,这完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西方学术在国 内的传播密切相关。所谓“四部之学”是指“四部”之内的经学、史 学、诸子学、词章学等传统学术门类;“七科之学”是指文、理、法、 农、工、商、医在内的数、理、化、文、史、哲、政、经、法、地、 农、工等诸多现代学术门类,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转变, 实际上就是从中国文史哲不分、讲求博通的“通才之学”向近代分科 治学的“专门之学”的转变。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极大地冲击了我国 的传统教育,也使得国人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关注和研究,极大地加 速了中国传统学术和书院制度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型。 我国清朝时期的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但通识教育 的痕迹也比较明显。如梁启超在时务学堂学约中,将时务学堂所 讲授的课程分为两种:一为“溥通学”,包括经学、诸子学、公理学、 中外史志;二为“专门学”,包括公法学、掌故学、格算学。随后, 1896 年,孙家鼐建议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又拟分“十科立学”,即天 学科、地学科、道学科、政学科、文学科、武学科、农学科、工学科、 商学科、医学科等等。1901 年,张之洞、刘坤一在联名上奏的筹议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以日本“六科分立”制为蓝本,提出了大 学分设经学、史学、格致学、政治学、兵学、农学、工学等科的“七 科分学”方案。这个方案,既体现了张氏在劝学篇中提出的“中 体西用”原则,又贯彻了“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精神。1902 年,张百熙负责制定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又将大学分为政治、 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等七大学科 30 科目等等,这些 改革不断深入,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得到进一步的细化。另外, 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要求具有宽广的中学知识,并能广泛学习 西方的各种知识,已达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培养目的。比如, 京师同文馆规定,入关学生必须具有科名,如举人、贡生并由此出身 的五品以上京官。 以注重通、博的中国传统“四部之学”,在形式上通过不断的发 展与完善,最后完成了向着具有现代学科性质的“七科之学”的转变。 同时,也为具有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理论与实践基础。 (2)通识教育思想的再发展 “只有条理至详,才能科学至繁,学术发展的最高处在 于专门,即所谓夫学至于专门止矣” ,这句话是对明国初年 大学教育教学思想状况的完整概括,充分表现了民国初年我国大学中 的分科教学观念已经形成,为我国专业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1913 年初,教育部公布大学令、大学规程,对大学 所设置的学科及其门类作了原则性规定,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 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此思想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使通识教育的实施走向了极端,限制 了我国通识教育科学有效地发展。因此,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教 学改革中,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同时,大力改 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将“学年制”改为“选课制”,规定必修 课和选修课,增开新科目,建立旁听生制度;聘请各类学者来校任教; 以自由发展为口号,举办各种学术讲座。自由之风充斥着整个校园, 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