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1页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2页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3页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4页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作构思随想: 校区建设基地处于群山河流之间,东靠连绵起伏的茶山竹海, 校内郁郁葱葱的树林和高低不平的地势,碧绿的湖面,构成了 整个校园的基调环境。当我徜徉在山林、小径之间时,幽幽的 腊梅花香,沁人心脾,婉转悦耳的鸟鸣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 身于幽静的度假胜地。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的校园规划,不在于 建筑和空间的刻意表现,不在于大拆大建,而在于对现有生态 环境的吸收和利用,对现有建筑的合理改造和利用。这形成了 我对这次校园规划的总体构思。 一 意 境 篇 青山碧水 大学 校园 青山 碧水 薄雾缭绕的茶山,绿郁葱葱的香樟林,婉转啾啾的鸟鸣,山林丛中 高高低低、错落有致 的房子 远处的山影,近处的树林,斑斑驳驳,层层叠叠,连绵起伏,全都映进了湖底,大自然的神笔绘就了一幅迷人的湖光山水画。伫立湖边,心旷神怡,恍如置入人间仙境。不远处一只翠鸟正站在树枝上,全神贯注的盯着湖面,一个俯冲,扎向湖面 . 离城市不远的校园里,你能听到鸟儿欢快的歌唱,你能看到绿草大树恣意生长,这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学府。 二 规划篇 青春的绿色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校园规划以“山”为基调,以“水”为灵魂,以 “树”为衣裳,由自然山水构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山水校园。 (一 )学院概况 1、学院概况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是经国家批准、独立设置、纳入全国统招序列、具有颁发国家承认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座落在重庆永川区,背倚国家级著名风景区茶山竹海,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校园现有占地面积 678.17亩 ,校园绿化率达 70,终年树木常青,四季鸟语花香。现有在校学生 9620 余人,教职员工 684 人, 职工 149 人,教师 535 人, 其中 校内 高级职称教师 156 人 , 中级职称教师 133人;校外高级职称教师 64 人,中级职称教师 48 人 ,初级职称教师 134人 。学院 教学楼、试验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等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现代化的主教楼可同时容纳 10000 余名学生同时学习。现有通用计算机房 18 间,专业英语语音室 12 间;物理实验室 3 间、建筑 CAD 实验室 2 间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测量、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单片机、 EDA、网络技术、会计等多个多功能实验室,同时有专业美术教室 2间、美术作品陈列室 1 间、 模型制作室 1间以及模拟法庭 1 间。优雅的校园环境和现代的生活设施 为学生提供 了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学院扩建的规划背景和必要性 自 2005 年底以来,由于学校成为重庆大学的二级学院,需扩大招生规模,校区的部分硬件设施尚欠完备,现有用地不能满足学校发展要求, 需新征用地。 学校 现有用地 30.94公顷 ( 463.88亩 ),二期新征用地 14.293 公顷 (214.29 亩 ),规划学校总用地面积 45.233 公顷( 678.17 亩 )。将 用 2至 3 年时间 , 把学院建设成为 应用型多科性现代化二级学院, 至 2009年在校生达到 12000人 。 (二)项目概况 1、区域位置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位于茶山脚下,地处永川区北面,根据永川区城市总体规划,城区北面规划为重庆职业教育城,该校区正位于重庆职业教育城的 A区。 2、周边环境 学院东、东南靠茶山竹海,自然环境优美;西接永铜公路,北临跳石路,交通方便;西侧为重庆 科创职业 学院,校园氛围浓厚。 3、现状条件 校区规划总用地面积 45.233 公顷 (其中二期规划用地 14.293 公顷 ),基地内地貌较为复杂,地形高低起伏,其中东、东南面高,西面、西北面较低,中部和南部各有一鱼塘,鱼塘周围植被较好,一条支流 从校区北面蜿蜒而过,;东部为郁郁葱葱的香樟林带,自然植被丰富。 基地内现状建筑分为 两 类。一类是近几年新建建筑,建筑质量较好;二类是学校以前的保留建筑 ,已逐渐改造完毕 。 4、容量设计 校区现有学生 9620人,教师 535 人。规划学生规模为 12000人,教 师 670人。 (三)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 4、普通高校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教委, 1992 5、永川 市 城市总体规划( 2004 2020) 6、重庆职业教育城总体规划( 2005 2020) (四)规划原则 1、 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顺应教育内涵变化的总体构思。 21 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将是:教育民主化、教育职能多元化、教育结构多元化、教育社会化。学校教育的内涵由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教学为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化。这一趋势是校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2、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不是狭义的学术技术教育,而更突出通过学校环境氛围的熏陶,使学生在现代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有良好的判断力,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透过狭隘的专业限制在更广阔的交流领域内扩展知识,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要求。 3、通过对基地地域环境的解读,学科优势的挖掘,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 4、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整体规划,滚动发展。 实行整体考虑、长远规划、分期建设,充分考虑规划实施中各阶段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基于新征用地的地形地貌条件,提供合理、可行、富于弹性的开发计划和设计手段,针对规划区的开发建设,提出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从而适应市场的变化。 6、改革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原则。 (五)设计 理念 1、把握住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顺应教育内涵、教育手段、教育设施的发展和变化,充分认识到现代大学不只是一个知识传承的场地,更是一个培育知识与人才的摇篮,是一个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点。 2、研究现代校园的结构模式,制定出适合校区规模、学生规模的校园布局结构,强调教学单元与生活单元的有机结合,强调使用上的合理性。 3、最大限度地将现有绿化、山体、水面融入规划,确定出顺应山地地形的山水校园景观。 (六)规划构思 1、总体思路: 尊重环境地形特征及其生态结构,避免盲目建设造成环境的破坏、工程量的增加和 资源、资金的浪费。同时应结合基地合理布局,使规划的建筑群体与现有保留建筑和环境有机融合。结合其地域特色,将山水园林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活和交往中,通过功能、空间和景观的组织,创造具有特色的山水园林式校园。 解读场地 创造依山就水、绿荫环抱的山水校园。 学院位于永铜公路东侧,跳石河贯穿学院,并从其西面蜿蜒而过,东与东南面背靠绿郁葱葱的茶山,基地地形层次感强,高低错落有致。山丘间大大小小的鱼塘水池,岸边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在树林里的校园建筑,构成了一幅幽雅、宁静的学府环境。通过对基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初步分析和地 形地貌的了解,规划以现有的山坡和水系为基础,除了对新征用地进行填挖整治以外,其余地段尽量保持山体原貌,体现山水园林学院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基地原有的山地特征,构成了整个校园“显山露水”的景观生态网络。依托这一生态网络,建筑以多组群的形式围绕着景观轴线、开阔的湖面和周边山体等要素展开,形成一个具有地域环境特色的校园规划结构。 体现人文特色的空间景观 现代高等教育倡导人文素质的教育,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校园环境和建筑应该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客体,注重 校园环境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嵌入,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价值,丰富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既能促进大学生现代人文精神的养成,又是建设特色校园的必要途径,挖掘学校历史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从空间的布局上体现出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和谐统一的建筑形象。 规划建筑风格为现代建筑,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现有建筑的改造应与规划建筑的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相协调。 2、规划定位:青山碧水 山水校园 “山” 场地中的丘陵山体是校园的生态基础与景观特征,尊重和保护原有山脉的自然形态,使建筑以一种低密度的、散开的、不规则的 有机生长的形态轻轻地散落山间。 “水” 根据校园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场地内多个天然湖泊,强调“山水园林式校园”的规划目标,创造出“山水之间”生动的校园环境。 “树”保留原基地良好的植被,将校园空间与之有机融为一体,特别保留校区东部的香樟林带,使之成为校园独特的景观,营造山水园林式校园环境。 (七)意境的拓展 空间结构 、 功能分区 与与建筑风格定位 正如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匠心独运的立意是成功的第一步,而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安排则是成功的关键。那么,一个具有特色、富有感染力的校园空间也是如此,具有“山 ”、“水”、“树”这三个极富特色的意象元素固然重要,但能够充分体现校园特色、唤起人们对校园文化使命的联想,激发学子的爱校之情却是围绕“山”、“水”、“树”而创造的校园空间环境。 1、空间结构 为充分反映学院的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规划充分解读了场地的基础元素,由“山”、“水”、“树”构成了“一心 两 区一带 两轴 ”的布局模式。 “一心”指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综合楼、信息中心、办公楼等建筑组成的综合教学办公区。 “ 两 区”指生活 娱乐 区、教师生活区、体育运动区。 “一带” 指生态林带。 “两轴” 指生态景观轴和人文景观轴 。 2、功能分区 规划校区分为校前区、综合教学办公区、生活 娱乐休闲 区、体育运动区、生态林带。各个功能区分区明确,闹静分离、互不干扰、联系方便。尤其考虑到学生大量人流来往于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的方便性、直达性。 校前入口广场区 校前入口广场区位于永铜公路东侧,由入口广场、景观花坛、停车场和广场两侧的绿地组成。校前入口广场区既有利于人流疏散,同时也形成了学校的一大景观。 综合教学办公区 结合已建的综合教学楼,保留的礼堂、科技楼,改建的行政办公楼、实验楼,新建的图书馆 、教学楼 共同组成综合教学办公区。该区东 靠茶山生态林,郁郁葱葱的树木形成优美的环境,而区内 南湖、翠湖、 荷花湖 ,更增添了学校的灵气,给学生创造了优美宁静的学习环境;由于处于中心区域,不仅方便学生上课,也有利于教师办公。 根据重庆职教城总体规划资源共享、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由于重庆职教城总体规划已经在学校南部临高速公路的地段统一规划了实验、实训基地,因此,校内实验、实训区可供学生所设系科的实,可共享部分可利用职教城的实验、实训设施,以避免以前各校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投资浪费的局面。 生活 休闲娱乐 区 生活休闲娱乐区 主要位于校区北面 和南 面 , 北面生活娱乐 区 (以学生生活区为主) 内 由 学生公寓 ,专家公寓 、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后勤办公、生活服务(小卖部、邮政所、医疗所) 、接待中心 等生活服务设施 ,而荷花湖、北部山林亭榭为学生、教师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南面生活休闲娱乐区(以教师生活区为主)内由教师公寓、部分学生公寓、生活服务设施组成,而南湖、南部山林也为学生、教师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 由于重庆职教城总体规划已经在学校南部 500 米的地段统一规划了商业服务用地,因此,规划在校内只设置了一部分能满足学生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其余的可共享职教城的商业 服务设施。 体育运动区 规划在校前区南侧,紧临综合教学办公区布置一部分体育运功场地,不仅方便体育教学,同时也方便教师的体育锻炼;在校区北侧,紧临学生生活区也布置一部分体育运功场地,方便学生体育锻炼。 生态林带 校区东部的生态林带是学校的生态控制区,最大限度保留物种丰富是规划生态控制区的核心,保护自然植被、保护林内生物多样化是延续和谐校园的首要前提。 3、建筑风格定位 新建建筑应与现有建筑风格相协调,建筑色彩以白色、灰色为主要基调, 建筑外墙以普通白色或灰色面砖饰墙,屋顶采用灰蓝色 玻瓦, 建筑风格以现代 和传统建筑风格相融合,体现校园建筑现代、典雅的校园风貌。 ( 八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对外交通 基地西侧为城市快速交通干道 永铜公路,西北侧和北侧为三级公路,学校对外交通方便。学校对外开设四个出入口。其中,南部主入口位于永铜公路东侧,南部次入口位于永铜公路东侧,方便教职工出入;西北部次入口位于跳石路东侧,方便 后勤车辆 出入 , 北部次入口位于跳石路南侧。 内部交通 校园内部交通采用局部人车分流形式。 机动车辆可利用校区交通环路,便捷地通达到主要建筑。而学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则采用纯步行的交通形式。 车行交通组织 结合各出入口设置校园车行环路,联系各功能片区。校区车行道路网 分 为三级,即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三级。其中主干道 14 米 :车行道 7 米,两侧人行道各 3.5 米;次干道 11米 :车行道 6米,两侧人行道各 2.5米; 支路 7米 ,规划为步行道 。 步行交通组织 由于学生生活区分布于校区北面,教学区分布于校区中部和南部,因此,学生上下学大量人流的疏散成为本次道路交通规划的重点。规划针对学生短时间内人流集中这一特点,特别考虑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的通道联系和人流疏散场地的设置。其中: 通道联系方面:规划沿现实验 楼开通一条 10 米宽步行道,缩短了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的交通联系。 道路改造: A、 主干道改造 现有主干道局部仅有车行道,可逐步改造两侧绿带,作为人行道; B、 支路改造 现有支路 在 2.9 米 3.7 米 之间 , 尤其是学生公寓至 一 教学楼一段的道路,由于路面窄 , 学生集中上、下课时的拥堵现象 严重,规划建议改造两侧绿带各 2米, 拓宽为 7 米 的林荫步 行道, 尤其在学生上下学时段,禁止车辆通行,以缓解拥堵现象 。 人流疏散场地方面:在综合教学楼北面,规划拆除一部分保留价值小的建筑,留出疏散场地。 静静 态态 交交 通通 机动车停放围绕校园主环路分片布置。 在校区主入口附近 、行政办公楼前 设置集中停车场,在校区南部次入口处(临教师生活区)布置停车场,供学校教师停车。 ( 九 )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1、公共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 公共空间组织 在校前区,公共空间以 综合教学楼前的 广场和景观花坛 、景观喷泉、花廊 组成校前区,成为了学生活动最频繁的公共空间,校园东侧和东南侧起伏的绿化山林以及 四 个水体 景观 共同营造了安宁、大度、景色宜人的校区园林景色。每一座教学建筑的外围,都环绕着 郁郁葱葱的树林 ,为学生的学习与自修提供了优美的场所,体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思想。 学校建筑自由而 有序的布置,融入自然景观,强调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特色景观 , 并充分利用保留的生态山系与水体,使整个学校融入到自然湖光山色之中。整个规划与建筑单体的设计,都致力于提供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为现代素质教育提供外部条件。从群体外部空间到单体内外部空间的过渡,旨在提供多层次人与自然融合的交往空间,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遇,交谈与思辨在环境中得到创造性的升化,学生不仅在课堂内受到教育,还能在整个生活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创造性的思维。 景观组织 规划景观特色以层峦起伏的山体为背景,以自然景观( 树林、湖泊)为基调,建筑依地形而建,体现自然、生态的校园景观。 以三条景观轴即以水系和山林作为贯穿整个校园的景观脉络,形成 水系景观轴和生态林景观轴;以“教学楼 -礼堂 -实验楼 -学生公寓 ” 形成人文景观轴。 水系 景观轴 以水面贯穿整个校园的 景观脉络 。水面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则水面辽阔、一目了然,如 南 湖 ,分则似段似续,如翆湖与荷花湖,由水面而生的亲水平台形成临水交流与活动空间,摇曳的树影,三五成群的学子,构成了丰富多变的景观形态,并完成与水体大自然过渡。 生态林景观轴 以东侧绵延起伏、郁郁葱葱的山林为景观轴线,形成校 园天然的绿色氧吧。 人文景观轴 以主教学楼为起点,沿校园干道形成丰富而层次感丰富的建筑景观带。 (十)环保卫生 设施规划 校园内共设置室外公共厕所 3 处(增设 2 处),集中设置垃圾收集站 2 处(增设 1处),每隔 50米左右设置果皮箱。结合市政排水体制,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经生化池处理后 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后就近排入水体 。 (十 一 )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校园道路设计为环形消防车道。可供大型消防车通行,并满足消防扑救面的要求。 校区消防用水 单独设置环状消防供水管网系统 , 校区道路上设立室外市政消火栓(地上型),消火栓距离不大 于 120 米。室外消防给水管道的最小管径不应小于150mm, 建筑内设灭火器。 新建重要建筑周围设 管径不应小于 150mm的环形消防管道。 2、抗震规划 结合职教城总体规划,从整体出发,贯彻预防为主,平震结合的原则,校区一般建筑抗震按 6度设防,生命线工程(学校内开闭所)提高 1度设防。 避震疏散场地:学校运动场、停车场可作为疏散场地。 避震疏散线路:保证建筑物正面间距不低于 1: 1,山墙间距 8 米。 3、防洪规划 现状 由于校区东面、东南面临茶山,需防治山洪,规划地段内有四条自然形成的冲沟,平时干涸或水流 很小,暴雨时沟内水位急剧上升,甚至溢出沟槽,冲刷两侧地面上的建筑物和 植被 ,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校区西面临跳石河,洪水爆发时,由于新征校区西南面地势低洼,造成洪水倒灌。 防治措施 东面、东南面山体大力植树绿化,对已有的植被,严禁滥砍滥伐。 对原有四条冲沟进行整治,临山体脚下设置截洪沟,引山洪入湖。 保留校区内 三 个湖泊, 对湖岸边坡进行整治,以增加湖泊蓄水能力。 二期新征用地内在排洪沟下游设一荷花湖 , 增加蓄洪能力,同时在 运动场下设直径 1 米的排洪管道,运动场周围 5 米宽 的景观水体在山洪爆发时起疏缓泄 洪 作用,有利于洪水及时排放。 疏导及改造泄洪沟,截弯取直,南部排洪沟采用暗管,北部排洪沟采用梯形暗渠,片石铺砌,以加大排洪流量。 根据调查,该地段五十年一遇洪水位线为 289.4 米, 由于 二期新征用地 地势低洼,填方量很大, 规划本着从既能防洪又能避免大量填方 节约投资成本 的原则,在 其西侧河流倒灌处设置防洪挡土墙,以避免河流倒灌。防洪挡土墙可结合校园围墙设置,其顶部设计标高不得低于 290米。 (十 二 )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电电 力力 系系 统统 规规 划划 1. 电电 力力 系系 统统 现现 状状 学校电源主要由永川东站(主供)和月亮坡电站(备用) 供电,供电电压等级为 10KV。 学校现有 一座 10KV开闭所和 9个 变配电所和一个杆上变电站。 学校内供电线路老化,易发生短路和引发火灾。 2. 规规 划划 原原 则则 电力供应状况须与学院的需求与能源相匹配。 变配电所的设置既要考虑按近负荷中心,又要考虑进出线方便。 3. 负负 荷荷 预预 测测 依依 据据 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 国内外城市、地区电力规划资料及相关负荷预测指标。 学院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划。 4. 负负 荷荷 预预 测测 方方 法法 本次规划用电负荷预测采用单位建筑面积负荷密度法。负荷密度指标借鉴国家有关规范、国内外先进地区的负荷密度指标。 根据用地性质确定负荷密度指标,根据总建筑面积,然后推算出总负荷。统计同类区域总负荷时,同期系数取 0.70.9。 5. 负负 荷荷 预预 测测 结结 果果 学 院单位建筑面积用电负荷密度指标: 序号 用地性质 负荷指标 W/m2 建筑面积 (平方米) 用电负荷 ( KW) 1 图书馆 80 14930 1194 2 教学楼 60 44223 2654 3 综合实验楼 50 23338 1169 4 行政办公楼 60 3457 2074 5 学术报告厅 50 1196 60 6 学生公寓 40 139438 5578 7 学生食堂、教师食堂 50 10625 531 8 学生活动中心 80 3185 255 9 接待中心 50 2168 108 10 教师宿舍 50 8713 436 11 校医院 50 197 10 12 后勤服务 50 4073 204 13 公厕 15 200 3 14 室外照明 200 总计 14476 最终预测负荷值为 14476KW。 各变压器在校区的安装位置见电力工程规划图。 6. 供供 电电 设设 施施 ( 1) 变电所设置 学院的电源进线由位于本项目西南面月亮坡变电站引 来,供电回路数有待与当地供电部门协商。 校内已设 10KV一座开闭所和 9台变配电所, 根据需要 增设 4台变配电所 ,均采用箱式变电站,设在各区较隐蔽的地方。 ( 2) 变压器负载率应在 65%82%范围内。 ( 3) 变电所低压配出线路 变电所低压配出线路采用电缆线路,在学校内直埋或电缆沟内敷设。 7、道路照明规划 ( 1) 本工程采用两种灯型用于道路照明。草地灯用于每栋楼单元入口处和小道照明,设计中的布置可在夜间自然形成道路轮廓和单元入口,使人比较方便行走和找到各栋入口,同时灯具采用低矮形状和低功率灯泡,一方面节约电能,另一方面形成 宁静祥和的气氛,便于学生自习和休闲。 ( 2)路灯用于主干道路和出入口的照明,采用高杆形状和较高的功率,使主干道路和出入口的亮度较高,形成校园道路照明亮度的层次感,使学生在夜间可很方便地找到主干道路和出入口,便于学生的交通和紧急情况的疏散。 弱弱 电电 规规 划划 1. 电电 话话 网网 络络 系系 统统 为满足学校内各部门的通话畅通及其它各种电信业务的需求,在校园内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电话通信系统。 根据下表指标对校园内所需安装的电话门数进行预测:学校内预计安装电话门数为 3200 门,信息中心设电话机房。电话主干电缆(或光缆)直接从当地电信局由永铜 公路南面引来。 校园内覆盖由铜缆组成的电话网络,电话网络配线采用多级交接配线,室外通信电缆埋地敷设在多孔管道内。 2. 有有 线线 电电 视视 系系 统统 有线电视系统可以丰富校园内师生生活,还可以播放校园新闻及教育节目等。现对电视业务如下预测: 学院预测需 4119只电视终端。 现有线电视网已向宽频带、多功能、双向传输方向发展,其具有传输百余套电视、调频广播和几百套数字电视节目的能力。有线电视网采用光纤、同轴电缆方式组网(即 HFC),采用 750MHZ 邻频双向传输技术,以满足今后看电视、上网、收视数字电视的需要。 学校的信息中心屋顶设置 本校有线电视机房,屋顶还需设置卫星接收天线,接收所需的电视节目及远程教学信息,同时通过光缆接入当地有线电视网。除接收市有线电视播放的节目和卫星电视节目外,还自办两套闭路电视节目,用于播放校园新闻及教育节目等。 市有线电视进线光缆直接从当地有线电视台引来。校园内有线电视传输网络采用光缆和铜缆,各单体内根据需要设置有线电视光节点,每个光节点可接 1000 个电视终端,光缆组成的网络采用放射方式组网,铜缆组成的网络采用放大 分配 分支形式组网。在各单体的所有功能空间均设置电视终端,其中教室内的电视终端要求集中管理便于 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室外有线电视传输电缆埋地敷设在多孔管道内。 3. 弱弱 电电 线线 路路 规规 划划 所有室外弱电线路直接埋地敷设在多孔管道内,管道可以采用无缝钢管、硬质塑料管或混凝土排管,各子系统同路径不同管道,采用共同的人孔、手孔。所有室内弱电线路采用金属线槽、金属电线管敷设,各子系统线路同路径不同线槽,各子系统采用共同的弱电机房及弱电竖井。 燃燃 气气 工工 程程 规规 划划 1. 规规 划划 原原 则则 : ( 1) 在 重庆职业教育城总体规划( 2005 2020)的指导下进行规划 。 ( 2) 规划贯彻远、近期结合,以近期为主,同时规划与学校建设规模相适应。 ( 3) 燃气输气系统应 工况稳定,选材合理,符合环保要求。 2. 规规 划划 范范 围围 :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用地 范围 。 3. 燃燃 气气 气气 源源 : 校区规划按 重庆职业教育城总体规划 -电力电信燃气工程规划 ,由永铜公路引入中压 A 级:工作压力为 0.4 0.2Mpa,管径为 D108 4。管材采用 PE 管。本校民用、公共食堂、炊事、公共建筑等使用低压天然气,由中压天然气经调压箱降压后供应。 4. 燃燃 气气 耗耗 量量 : 低压燃气汇总表 序号 分项名称 建筑面积() 人数(人) 住宅户数(户) 居民用气指标 (m3/户 .日 ) 公建用气指标 (m3/日 ) 用气量小计 (m3/日 ) 1 学生食 堂、教师食堂 10625 0.18 1913 2 教师宿舍(松林坡) 5633 1.5 140 3 别墅 2520 1.5 11 4 接待中心 1625 0.18 293 5 合计 2357 5. 燃燃 气气 调调 压压 装装 置置 校区内天然气中压管网至各用气单位,由各用气单位单独设置调压箱进行压力调节。 6. 输输 配配 管管 网网 校区天然气输配系统采用中压一级系统。 中压 A 燃气管网由永铜公路引入,主管管径为 D108 4。 7. 管管 道道 敷敷 设设 方方 式式 与与 材材 料料 天然气管网采用地下直埋方式敷设,敷设坡度不小于 0.003。管顶 覆土深度,车行道下不小于 0.9 米,人行道下不小于 0.6 米,管道穿越道路时应加套管保护。穿越沟渠,河流时可不依桥敷设,所有管道敷设时尽量考虑与其它公用设施相协调,力求平直美观。 8. 环环 境境 保保 护护 与与 用用 气气 安安 全全 天然气为清洁安全能源,其输配系统是在完全密闭的条件中运行,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改善作用。 天然气调压设施及管道考虑有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天然气管网上设置必要的控制与检修阀门,压力测量点以提高供气安全可靠性。 给给 水水 工工 程程 规规 划划 1. 设设 计计 范范 围围 校区内的给水系统。 2. 给给 水水 系系 统统 给水现状 学校现状用 水 由城市水厂 供水 。 由城市水厂供给 DN200城市给水管,供师生生活饮用水; DN250环状给水管网保证了学校供水安全。 在学校入口处设置加压泵站,一个 300T/d 蓄水池,经加压后供全校用水。 3给水规划 根据二期建筑布局规划,结合已有供水管网,呈环状供水管网体系,保证供水安全性。 用水量预测 规划校区占地面积约为 45.233公顷,规划学生 12000人,教师 670人。 生活用水量、用水定额如下表: 序号 用水类别 用水定额 使用时间( h) 最高日用水量( m3/d) 最大时用水量( m3/h) Kh 1 学生宿舍 220L/(人 .日) 24 2640 220 2.0 2 教师公寓 300L/(人 .日) 24 120 12.5 2.5 3 专家公寓 350L(人 .日) 24 7 0.58 2.0 4 公共浴室 100 L/(人 .次) 16 40 3.33 2.0 5 食堂 20L/(人 .次) 16 254 23.81 1.5 6 教学、实验楼 50L/(人 .日) 8 600 90 1.2 7 办公楼 50L/(人 . 班) 10 34 6.8 2.0 8 招待所 200L/床 24 24 2.0 2.0 9 校医院 250L/床 24 12.5 1.04 2.0 10 礼堂 5L/(人 .日) 8 4 1.5 2.0 11 图书馆 10L/(人 .日) 16 120 18.75 2.5 10 生活用水小计 3855.5 380.31 11 游泳池用水 游泳池储水2250m3 每日补水 10% 使用人数 人 /天 总用水量(m3) 225m3/日 1300 225 12 道路及绿化用水 5% 192.78 未预见水量 15% 578.33 13 合计 4851.61 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 4851.61m3/d,最大时用水量为 380.31m3/h。 管网布置:校区给水管局部连成环状,校区内管网以 DN100、 DN200为主,形成局部网状供水系统。 消防供水:校区消防供水 用独立消防 管网系统, 重要建筑周围设置 DN150 环状管网系统。 校区道路上设立室外市政消火栓(全部为地上型),消火栓距离不大于 120米。 生生 活活 给给 水水 系系 统统 学校各单体采用校区管网直接给水的方式供水。 热热 水水 系系 统统 教师、专家住宅区内设置热水系统,热源为即热式燃气热水器; 学生公寓 热源 由锅炉房统 一供应生活热水 ,生活热水的冷水源由校区内管网直接供给。 食堂及公共浴室由燃气热水机组供应,热媒为高温热水。 生活热水估算 用水量标准: 生活热水按 100L/(人 .日) 60 K-2.35 浴室用水按 100L/(人 .日) K-2.3 食堂用水按 5L/(人 .日) 60 K-2.3 热水量估算: 名称 人数 用水时间 最大日 m3/d 最大时 m3/h 日变化系数 K 教师及专家住宅 300 24 300 29.37 2.35 浴室 、锅炉房 16 80 11.5 2.3 食堂 12800 24 64 9.2 2.3 饮饮 用用 水水 供供 应应 学生及教师开水供应按 2L/(人 .日)计 25.33m3/d K-1.5 消消 防防 系系 统统 ( 1) 室外消火栓系统由学校给水管网直接供给,消防水量为 30L/S。在建筑物附近布置室外消火栓,其间距 不大于 120m。 ( 2) 室内消火栓系统消防水量为 30L/S,由校区内的给水环网直接供给。 ( 3) 自动喷淋系统按中危险级设计,设计喷水强度为 6L/min*,作用面积 160 ,最不利点工作压力为 0.1Mpa,主要布置在宾馆和图书馆内,采用局部加压的方式供水。 ( 4) 所 有建筑均设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管管 材材 与与 施施 工工 方方 法法 室内给水管(包括热水管)采用 PP-R管道,热熔连接。室外埋地采用 HDPE管。 室内消防管道管径 DN 100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 DN100采用热镀锌无缝钢管 ,沟槽式连接 . 雨水工程规划 规划原则 充分利用校区地形,就近排入水体; 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结合道路系统和竖向规划布置雨水管渠; 暴雨强度公式参照重庆市公式: q= L/S.ha 雨水流量: Q= Fq (升 /秒) 其中: 综合径流系数, F 汇水面积(公顷) 设计重现期: P=1-1.5年,地面集水时间取 10 分钟,综合径流系数取 0.4。 注:计算排洪渠断面时,径流系数取 0.7。 雨水工程规划 校内雨水由室外雨水管收集后,经校区雨水管网系统排至跳石河和校内湖泊。雨水管管径为 DN300 DN600,坡度主要根据校区道路坡向并根据排水条件决定,适当减少管道埋深。 整治自然冲沟,同时,在东面和东南面山体下布置截洪沟。 (t+12.8P0.076)0.77 2822(1+0.775lgP) 疏导及改造泄洪沟,截弯取直,其中,校前区地 段排洪沟采用暗管,二期运动区排洪沟采用暗渠,以片石铺砌,以加大排洪量。 管道布置详见雨水工程规划图。 排放方式: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雨水为单独排水系统。 校区按 50 年一遇防洪标准。 管材与施工方法 室外雨水管道采用埋地 UPVC管。 污污 水水 工工 程程 规规 划划 1、污水处理设施现状 现有 7 座 生化池,日处理能力 3140 立方米 /日; 2 个化粪池。 2、 污水量估算 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 85%计算,校内污水量 3277立方米 /日 。 you 3 、 污水处理 规划二期新征用地内新设置一座日处理能力 400 立方米 /日生 化池,作为图书馆、教学楼、接待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