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嬗变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嬗变 广西师范大学 2004 级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匡爱民 导师 罗知颂教授 中 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变迁历史的梳理,探讨如何深化和 推进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 首先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为背景,按照农村金融市场化发展的演化过程,采用历史 分期方法,把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变迁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19781996 年,是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提出单独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第二个阶段 19962003 年,力图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三个阶段是 2003 年以来农信社 加快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文通过对改革开放来我国农 村金融市场结构变迁的评述,总结了其变迁的特征:一是改革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极少 为非正规金融设计相应政策,即使有,也是打压取向。二是改革以农信社为主,为此推出 的 1996 方案、2002 方案、2003 方案、2004 方案等,都是以农信社改革为中心,力图使之 成为合作制金融机构和“支农”主力军。三是“自上而下”安排,我国改革开放 20 多年 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变迁是一种强制性、渐进式的变迁,是外力作用,而非内部驱动, 是被动变迁而非主动变迁,是政治需求而非市场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审视,明显可见农村金融的四大问题,即第一 个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正规金融机构总是难以掌握农村借贷人的信息,比如农民的贷款究 竟用在什么地方、风险多大、还款能力多强等等。第二个问题是农民缺乏正规金融机构愿 意接受的抵押品,而他们所拥有的土地、田产、农舍、劳动力等,银行都不愿意接受。第 三个问题是特质性成本与风险,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都比较大,加上我国农村居住 分散,农民每笔借贷金额又都比较小,所以这些特殊的风险与成本给农村金融安排带来了 很多麻烦。第四个问题是借贷的非生产性,发展中国家农民由于收入较低,在消费上经常 难以自足。经过前三阶段的农村金融改革,迄今为止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主体信 贷需求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选择了政府主导的强制性改革模 式,该模式是在延续传统外生主导型金融供给制度框架下的“技术性努力”,表现为城市 正规金融在农村的扩张与收缩,脱离了农村的信用基础,割裂了农村信任、农村金融与农 村经济的横向联系。 通过史料整理、实地调研和对农村民间金融个案的实证分析及社会学、制度经济学分 析,我们清楚地看到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内生性和必然性,民间金融适应了市场经济、民 营个体经济、农村家庭经济的发展要求,表现出灵活、便利、简单、高效的优势和迅猛发 展的态势,有必要使民间金融“合法化”和“显性化”,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展 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如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有效利用民 间乡村信用资源。 ii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与变迁,揭 示其历史变迁的原因和规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最后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战略 取向和对策。为深化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更为明智的选择在于:一方面要完善正规金 融体系、改进服务,特别是改进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另一方 面,要放宽管制、合理引导,给予民间金融以合法地位,最终促使其自发地向规范化、正 规化发展,实现“自下而上”地演变。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金融;结构变迁;历史反思 iii on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market in chinas rural area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abstract by organizing the rural financial market in china after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question of how to deepen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system in rural areas which goes consistent with the need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rural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with the historical phase-division approach, this thesis divides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ary history into three phase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 first stage is from 1978 to 1996,during which new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ere restored and established, and separate arrangements for the rural finance were made; the second stage is from 1996 to 2003, during which it was intended to establish a period of three-dimensio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he third stage is since 2003,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have initially come into the market economy.the theory comes from the history; the history is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through commenting on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rules: first, the reform mainly involves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ew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re laid down for non-formal finance, if there are, they are restrictive. second, the reform focuses o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mainly. the 1996, 2002, 2003, 2004 plans were introduced with the core of the reform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an attempt to turn them into cooperativ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 main force supporting the agriculture. third, the reform is arranged in a top-down way,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structural evolution is compulsory and gradual over the past 20 years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it is driven by external force instead of internal force; it is passive evolution instead of active evolution; it is of political needs instead of market needs. reflecting on the reform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fter the three-stage rural financial reform, however, the following four big rural financial problems havent been solved obviously: the first problem is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form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ural areas are always difficult to grasp the borrowers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on what the farmers spend their loan? how risky is their investment? how strong is their repayment? and so on. the second problem is that the farmers have only such mortgages as fields, land estate, houses, work power, which all banks are unwilling to accept. the third problem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ig iv agricultural costs and market risks. besides, the farmers live scattering in the countryside and their loans are relatively small. therefore, the risks and costs of these special arrangements bring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 lot of trouble. the fourth problem is the non-productiveness of loa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armers usually obtain an income too low to satisfy their expenditure. thus, after three stages of the rural financial reform, the problem has not fundamentally solved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loan requirement of the rural economy entities. the essential reason is that our government has chosen the mandatory government-led model. the external model is the renewal of the traditional supply-oriented financial syste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echnical efforts” and it represents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the formal urban finance in the rural areas, separates from the rural credit basis, cutting off the horizontal relations between rural trust, rural finance and rural economy. however, the rural folk finance as another aspect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atisfies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private enterprise, individual economy and rural family economy. through on-spot investig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eorys analysis on the cases of rural folk finance system, this thesis believes that the existence of private finance in china is endogenou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ility, convenience, simpleness, high efficiency and the tendency of rapid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legalize and explicit private finance, lower the threshold for the access to financial market, and develop various forms of folk-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private micro-credit banks, cooperative banks, private banks, and to make good use of rural folk credit resources. learning from history, we can se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tudying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reveals the reasons and rules for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sums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the lessons of failure. they are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inas rural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of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this thesis proposes some strategic orienta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he more sensible choice is: on the one hand, we must perfect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improve their services, especially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of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gradually open up rural financial market; 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relax controls, guide reasonably, endeavor private finance its legal status, and ultimately promote its spontaneous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ation and formalization to achieve a bottom-up evolution. key words: rural finance; structural changes; historical reflections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 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 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 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 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嬗变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嬗变 广西师范大学 2004 级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匡爱民 导师 罗知颂教授 导 论 导 论 1.选题目的和意义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研究改革开放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与变迁,揭示其历史 变迁的原因和规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 大的现实意义;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研究改革开放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与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的金融史是中国货币金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市场经济演进变化的角度来看,当代 金融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要素市场产生发展的历史。在经济史研究中,历来存在“厚 古薄今”的现象-关于中国古代和近代货币金融史的研究成果丰厚,而对当代金融史 的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史的研究,启动滞后,史实材料散乱,而且已经出现了 以讹传讹的现象。当代金融史,尤其是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史为研究对象的比较 完整和有分量的论著或教材尚未问世。作为理论经济学组成部分的经济史研究学者,理应 担负起这项研究的历史责任。 有序的金融活动是繁荣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农村经济的要素是土地、 劳动、 资金和技术。农业经济尤其在发展初期,农产品产出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对外界的依赖 性较弱,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所拥有的优势是土地和剩余劳动力,缺乏 的恰恰是资金和技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资金问题。农村金融体 制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 显著。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变迁历史的梳理,目的在于探讨 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进的 问题。 2.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的农村金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前提下运行的,它与市场化取向的新经济 体制是不相融的。换言之,当代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是在转型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和任务之 下,在旧体制基础上不断改革,引入创新机制,逐步建立起来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以后,农 村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 复杂。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旧体制沿袭下来的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最早对当代中国农 村金融史进行专门研究的当推路建祥先生。1980 年 7 月,他写成新中国信用合作发展简 史。该书采用编年体的撰写方法,叙述了中国农村信用社 20 多年的历程,但对问题的 2 分析比较浅显。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提出,关 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研究受到重视,同时也推动了当代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 1986 年 4 月,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了吴安民编著的信用管理体制和信用社信贷业务 管理姊妹书。前者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为指导,在总结 我国 30 年来信用社管理体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信 用社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社的性质、 信用社与国家银行的关系等问题,见证了 30 年来农村信用管理体制的变迁;后者在总结我国 30 年来的信用社信贷业务管理的经验和 教训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对信用社体制改革后的信贷业务管理作了较系统的阐述。1989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尚明主编的当代中国金融事业,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 长的陈慕华称该书是“一部反映 30 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事业所走过的光辉而曲折道 路的史书”。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农村金融事业开始了一个新阶段。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升 温,有关的研究成果似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但这些研究成果大都是对农村金融理论和现行 制度政策与实践问题的应急性探讨。 1994 年 12 月,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徐笑波等著中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该书“试图对 1978 年至 1990 年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化及其有关的重要问题进行系统 的论述,分析农村金融组织和作为其主要融资对象的农村经济主体行为功能与组织结构, 探讨农村金融运行与城乡宏观经济格局、 区域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同以往的农村金 融研究成果不同,该书不但对农村金融的主体-农村信用社问题进行了研究,而且对民 间借贷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民间借贷的用途,描述了民间借贷的法环境,分析了民间借 贷产生的原因和民间借贷的利弊,为研究新时期农村金融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和思 路。1996 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姜旭朝著的中国民间金融研究,该书粗略地展现 了当代中国民间金融发展史的轮廓,指出了当代中国民间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对当代中国农村金融史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三农”问题的被重视,农村金融研究也有了新的发展。2001 年,中国金融出版社推出了马忠富博士的力著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该书从金 融学角度基本勾画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为当代中国农 村金融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作用。同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了卢汉川先生的新著当代 中国的信用合作事业,该书叙述了 40 多年来中国信用合作事业发展的历史,但缺乏深 刻的理论分析。这一时期,在为数不多的论文中,值得一提的是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三农”研究专家温铁军先生发表在中国改革杂志2002 年第 12 期发表的农村基金 会兴衰史。该文论述了中国农村基金会的产生 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其产生 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总结了关闭农村基金会的得失,揭示了阻碍中国农村金融合作的深 层次问题,为当代学者研究农村金融史提供了示范路径。 3.本文的创新尝试 3 三年来对理论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的广泛涉猎,我把研究兴趣和主攻方向锁定在当代农 村金融史的研究上,尝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首先集中力量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农村金融市场的嬗变。 在浩繁的文献检索和对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充分吸收的基础上,我尽可能广泛地搜集整 理翔实的历史资料,本着客观公正的历史研究态度,“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重新界定 和阐释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变迁的历史进程,并从中引出未来的 发展方向。本文是初步的研究成果。 4 一、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理论史考察 一、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理论史考察 (一)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 (1)制度变迁理论的提出。所谓“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的过 程,即一种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是一种更有收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以及新制 度的交易过程。兰斯.戴卫斯和道格拉斯.诺斯在合著的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的论 著中最早提出了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其基本思想是:制度变迁是一次投资行为,变 迁的主体投入资源,预期通过变迁建立起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并从中获益,预期的净收益就 是变迁的诱致因素;另一方面,变迁的可行性和可及性又受到供给的多种影响。诺斯又与 罗伯特.托马斯在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1973)中,通过对西方经济史的重新考察 与分析,把制度作为变量来解释历史事实;并在诺斯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1981) 和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1990)等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制度变迁的理论, 建立了一个包括新制度安排的层次、外部利润和制度变迁时滞等因素的成本收益模型,称 为“戴卫斯诺斯模型”或者“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 (2)制度变迁理论的要点 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制度需求是指按照现有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潜在利润的一种欲 望和动机。一旦行为主体发现由于制度不均衡而存在潜在利润(或外部性),就会萌生制 度需求。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主要有: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宪法秩序、技术进步、产权 结构、市场规模等。制度供给则取决于政治秩序提供的新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只有制 度变迁得到的预期边际收益超过变迁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才会有制度供给。现代制度经 济学越来越注重对制度供给的研究,因为国家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人和组织则是制度的 天然供给者,因此,制度的供给最终是由国家、组织和个人决定。制度的供给主要决定于 一个社会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利结构的力量对比,以及制度供给的成本收益比较,这是制度 供给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影响制度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宪法秩序、制度设计的成本、 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程度、实施新制度安排的预期成本、现有的制度安排、规范性行为 准则、制度供给的成本收益比较,政府(或上层)决策者的净利益。从上述分析来看,制 度供求是伴随制度变迁和创新的一个不断循环出现的连续历史过程。每一个时期都在不断 地改变着制度的供求关系,不断出现制度的孕育-创立试验发展-成熟实施-落 后-淘汰-再孕育的一个表现为生命周期特征的历史演进过程,任何社会、经济机制、 企业组织都不例外。 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制度的均衡与非均衡。制度均衡是指在行为者的谈判力量以及构成经济交换总体的一 系列合约谈判给定时,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发现将资源用于再建立一个新制度是有利可图 的,也就是说,此时的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是均衡的,制度安排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制度非均衡则是指人们对现存制度的不满意或不瞒足,想要改变却尚未改变的状态。制度 5 安排只要存在不均衡,就有被创新的动力。 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方式。制度变迁的过程和方式。制度变迁的主体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和具有不同偏好的“理性 经济人”,而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变迁主体预期抓 住这种相对价格变化的机会进行制度创新能够使其获得最大收益,那么新的制度就会产 生,与此同时也带来社会效益的提升。 制度变迁模型理论。制度变迁模型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在制度变迁模型理论中有两个著名的模型,诱致性 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创立、 变更、 替代或者创新, 是由个人或组织 (利 益集团)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场地、组织和实施。诱致性变迁的特点是:诱致性变迁必 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结构中无法得到的预期收益机会而引起;诱致性制度变迁发生的动因 是获利机会必须来自制度不均衡,如制度选择集会的改变、技术的改变、生产力发展、相 对价格变动及其他制度的改变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许多特征都与其制度变迁的主体相 关,这个主体是一群人或一个组织;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创新者对预期 收益和与其成本的比较和权衡。总之,诱致性变迁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利益驱动、自发性 和渐进性。 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国家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而引入实行的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 的主体是国家。其变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制度供给是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能;制度是一种 公共品,而公共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制度均衡是极少的,制度不均衡却是经常的, 国家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就是为了弥补制度不均衡状态中的制度供给不足。值得注意的 是,在制度变迁问题上,国家同竞争性组织(如企业、个人)在对待制度适应性效率方面 的利益标准不一定一致。即竞争性组织的成本收益计算和权衡与国家的成本收益的计算和 权衡是有差别的。国家预期效用函数与竞争性组织的预期效用函数也不一样。 2.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 (1)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在农村金融理论界居于统治地位是 农业信贷补贴论(subsidized credit paradigm) 1。该理论认为,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 没有储蓄能力,农村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农业有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 低收益性等特点,农业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农村非正规金融 发放的高利率贷款使得农民更加贫困,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该理论主张政府介入 农村金融市场,通过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和信用合作组织为农村注入大量低利率的政策 性资金,从而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并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消亡。但是,单纯依靠农业 金融政策支持难以构建一个有效率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而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的贫 困。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政府从外部向农村注入低利率资金虽在一定程度上促 进了农业生产增长和缓解了农村贫困,但由于农村储蓄动员不力,过分依赖外部资金,资 金回收率低,也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甚至使政策性金融运行难以为继。可以说低息贷款 政策很难实现其向穷人倾斜的收入再分配目标,低息贷款的补贴可能被集中并转移到使用 6 大笔贷款的较富有的农民身上 2。 (2)农村金融市场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或农村金融系统理 论(rural finance systems paradigm)取代农业补贴理论而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流理 论 3。该理论认为农民是有储蓄能力的,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政策性金融扭 曲了农村金融市场,较低的利率降低了农民储蓄积极性,抑制了农村金融发展,阻碍了农 村资本形成。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是导致其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促进农村地区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其高利率因农村资金有较高机 会成本和风险费用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该理论认为,为了实现储蓄动员、平衡资 金供求,利率必须由市场机制决定,实际利率不能为负数。农村非正规金融不应一律取消, 而应同时利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尽管市场竞争对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 意义,但农业的弱质性、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与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完全依靠市 场机制无法培育出有效率的农村金融市场。斯蒂格利茨(stiglits)强调,发展中国家的 金融市场是一个非完全竞争市场,借款人与放贷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政府适当介入以补救 市场失效的部分是非常必要的 4。各国经验也表明,不仅农村合作金融、商业金融的支农 服务需要政策性金融诱导,农业保险也需要政府参与和政策支持 5。 (3)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理论:19 世纪中叶,德国雷发森(raiffeisen)第一次把合作 经济原则贯彻于农村金融领域,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自 1995 年国际 合作联盟 100 周年代表大会召开和通过了最新国际公认的合作经济原则后,农村合作金融 组织就以此原则为准则组建,即农村合作组织的建立要以自愿和开放为基础,以社员的经 济参与、自由、自立及民主管理为核心,以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为保证,以关心社区和为 社员优先服务为服务宗旨, 以参与者的股本金为资本构成主体, 以入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同时也要具备金融业的基本特征,即办理农村领域的存款、贷款、结算 和其他金融业务,发挥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信用创造的功能 6。随着农村现代化、工业 化的推进和金融业竞争渐趋激烈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合作经济原则发生了一些新变 化,如盈利性倾向加重、经营管理越来越向专家集中等等。相应地理论研究也出现了传统 型合作金融理论、市场型合作金融理论和整合性合作金融理论等多种合作金融理论。市场 型合作金融理论把合作金融组织看作是新古典假设条件下的一个企业组织,社员不依赖合 作社,合作社由专家经营管理。整合性合作金融理论把合作金融组织看作是经营型企业与 公共组织的结合体,社员完全依赖合作组织,合作社由专家经营管理 7。 (4)农村民间金融理论:农村民间金融一般是指与正规金融相对应的非正规金融, 包括所有未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种金融组织形式既游离于政府金融监管体系 之外的金融行为、金融市场和金融主体 8。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1973)认为,发展中国 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二元性导致了金融二元性,即现代(正规)金融部门与传统(非正规) 金融组织同时并存。正规金融部门因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高难以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农 村民间金融能以其信息优势、担保优势以及特定环境下的成本优势根植于农村 9。农村民 7 间金融市场的利率虽然较高,但这是因为农村金融市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给放贷人带来了 较高的信息成本、 道德风险和普遍的逆向选择, 较高的利率是成本补偿与风险补偿的结果。 由于农村民间金融在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较高的金融风险,一些学者主张设 计一种正规机制以克服其负面效应,或者消除对正规金融来代替(一体化)传统的民间金 融部门。另一些学者认为,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形成了互补效应,农村民间借贷是正规金 融组织所不能替代的。农村民间金融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它在特 定区域内更有效率, 应当促使它浮出水面, 让其充分发挥为农户中小企业服务的正面效应。 (二)农村金融基本问题的界定 (二)农村金融基本问题的界定 1.农村金融的内涵。 目前我国对农村金融还没有一个严格、 明确的定义。 刘鸿儒 (1996) 认为,农村金融是指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的总称,包括吸收农村存款、发放农村贷款、 办理农村现金收支和转账结算及发展农村信用社等活动。周小川认为,广义农村金融改革 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国家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 如何为农村金融组织安排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使农村金融组织不断向上、农村金融机构的 退出机制及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障的发展等问题;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指 当前所进行的农村信用社改革。 张杰认为, 我国农村金融分为 “吃饭金融” 和 “投资金融” 。 其中“吃饭金融”是指消费性借贷行为,而“投资金融”是指投资性借贷行为,它弹性较 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2.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通常,学术界把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 金融。正规金融是指由政府批准成立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机构,其交易活动受到政府法律和 条例等正规制度的规制,如中央银行、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合作银行、保险公司、证券 公司、典当业等;非正规金融俗称民间金融,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 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其组织形式包括自由借贷、银背、私人钱庄、 合会、典当业信用、民间贴现和其他民间借贷组织(如金融服务公司、财务服务公司、股 份基金会等)。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正式金融体系与非 正式金融体系的分割与共存是一种必然现象,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各有其特征及作 用机理(见表 1-1)。 表 1-1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特征及作用机理 特征 金融 体系 交易主体 交易特性 交 易 契 约类型 交 易 契 约 治理模式 交 易风险 金融体系构成 社会制度 基础 非正式 金融 小 农 经 济 的 农 户,小工商户, 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 依靠嵌入在半封闭社会关 隐性契约,关 系型契约 关系型双边治理 风险高,利 率高 各种 rosca15, 基金会, 私人钱庄, 典当行等民间 内在制度 (非正式制度) 8 建立初期的小、 微型企业 系网络内的关系型信用缓 解信息不对称 金融组织 正式金 融 经营良好的工商 户,发展良好的 中小企业 可通过公开财务报表 或抵押担保品要求等降低 信息不对称 显性契约,正 式契约 第三方治理 风险低,利 率低 银行、 信用社, 邮政储蓄 及扶助性质农业政策银 行机构 外在制度 (正式制度) 资料来源:张杰等.我国农村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的分离与融合j.经济体制改革,2006(4):86-90 9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变迁的历史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变迁的历史 本文以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为背景,按照农村金融市场化发展的演化过程,采用历史 分期方法,把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与变迁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19781996 年,是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提出单独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第二个阶段 19962003 年,力图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三个阶段是 2003 年以来农信社 加快走向市场化、商业银行化。 (一)第一个阶段: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提出单独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一)第一个阶段: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提出单独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1978 1996 年)年)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银行体系是大一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恢复和 重建银行体系,就涉农的金融体系提出了重要的制度安排。一是 1979 年恢复中国农业银 行,并改变传统的运作目标,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 益。农业银行恢复后,其农业贷款对象从以集体为主变为以农户为主。二是农村合作信用 社从政社合一的体制下解放出来,恢复“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 经营上的灵活性。明确界定其合作金融组织的性质,不能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其业 务规模和内容有了快速发展,对农民个人贷款也由过去主要用于治病和解决生活困难,转 变为既用于承包土地,也用于发展各种经营,从而贷款数额成倍增加。三是 1994 年成立 农业发展银行,专门经营从农业银行剥离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这时期,还成立了国家 农业投资公司、国家林业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农信”)、中 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部分省市也成立了类似公司。四是逐步放 开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发展农村社区的合作基金会和一些农业企业的 财务公司,企业融资非常活跃。农村合作基金会是 80 年代中期兴起的准正规金融,其经 营资本主要依赖于农户的资金注入,经营活动归农业部而不是中国人民银行管辖,到 1996 年其存款规模为农村信用社的 1/9。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农村合作基金会 45的贷款 提供给了农户,24的贷款提供给了乡镇企业。这不仅大大超过了农业银行相应贷款的比 例,而且超过了农村信用社的相应贷款比例。由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不受货币当局的利率管 制,因此其贷款利率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灵活,贷款的平均收益也更高。因此农村合作基 金会对农村经济的融资需求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五是发展多种信用方式,除存款、贷款等基本信用方式外,债券、股票、基金、票据贴现、 信托、租赁等纷纷面世,信用手段进一步多元化。 19941996 年的改革目标和思路更加明确, 提出了要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的口号。一是在 1994 年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试 图通过该银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中剥离出 来。二是加快了中国农业银行商业化的步伐,包括全面推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对信贷资金 进行规模经营、集中管理贷款的审批权限等等。三是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根据国 10 务院 1993 年 12 月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计划在 1994 年基本完成县联社的组建工作, 1995 年大量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不过,实际进度大大落后于这一阶段所设计的目标。 第一个阶段的改革通过恢复和成立新的金融机构,放开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形成了农 村金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促进了农村金融的较快发展。若以 1980 年为基期, 19801993 年间,农行和农信社存款增加了 18.7 倍,年平均增幅达 25.7;贷款增加了 15.6 倍,年平均增幅 24.1;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加了 12.3 倍,年平均增幅 22.1 10。农 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矿产资源勘探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健身教练员执业能力水平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装潢工程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机器人操作员职业技术水准测验试卷及答案解析
- 课件中强调重点的声音
- 2025年化妆品品质监督员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课件中位数众数
- 2025年广播节目策划师资格认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互联网营销师面试问题集
- 合作利润分成合同协议书
- 压实法的压实参数确定
- 证据保全公证协议书
- 拍摄临时用工协议书
- 《教育向美而生》读书分享
- 2025年法制副校长演讲稿(7篇)
- 无肝素透析考试题及答案
- 智能生鲜机器人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生物质颗粒购销合同
- 临床教学经验总结
- 高中化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