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pdf_第1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pdf_第2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pdf_第3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pdf_第4页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呱峨 土地制度,简称田制,是有关土地所有权的一种经济制度。土地制度的合理 与否,对农业生产、社会的稳定及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极其重大。特别是 随羞殛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对主缝制度及其变迁的研究,成为一个新 的重点,但这基本上仅局限在对现代农地制度的研究而对于历史上土地制度的 关注却是少之又少。 唐朝中叶土地制度的演变,在中国土地制度史上,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都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已为史学界和经济史学界所公认。但是从制度经济学角 度对这一演变进行探讨,尚比较少见。因此有必要进行澡入研究。 本文通过对唐朝土地制度变迁的回顾及均田制实施的条件分析,认为政府有 效管制与人地相符是实施这一制度的前提条件,而唐朝中叶土地制度变迁的深层 次原医正是管稍钓酸产与入地矛詹鹄激化。论交通过对这一制度变迁钓效率分 析,指出在土地规模经济的作用下,经过农民、地主、政府的三方博弈,地产制 作为一项最终的制度安排而被采纳。 本论题的研究主要从基本的历史现实出发,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 法为理论依据,针对唐朝中叶土地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原因和效率等问题进行 分析,并初步提出了探讨土地制度变迁的一个基本理论模型。 关键词:唐朝、土地制度、制度变迁、效率评价、管利、规模经济 t h e l 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 sc h a n g ea n de c o n o m i c e 币c i e n c y i nt a n g 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l a l l di n s t i t u t i o n ,b r i e fn 锄ef a m l l a i l ds y s t e m , i sai ( i n do fe c o n o m i cs y s t c m c o n c e m i n gl a l l d l l o l d i n gp o w e r 。a 酣c u l t u r a lp l a i l t i n 卧s o c i e t ys t a b i l i z i n ga i l dg m w c h o f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 se c o n o m yw i l lb eb a d l y 蚯b c t e di fi ti su m e a s o n & b l e 。w 烛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n e w i n s t i t u t i o ne c o n o m i c s ,t l l er c s e a r c ho fl a l l di n s t i t 嘣o na n d i t s c h a n g e sb e c o m ean e wp o i m ,b u tt h i ss t i l lc o 蠊n ea tr c s e a r c hr n o d e mf 缸n l a n d i n s t “u t i o n 、v h e nc o n c e mo fs v s t e mi n s t o r y ,i ti sl i n l ea n dl i 砌e t h e v i e 、v p o i n t h a sk e n a c c e p t e db y m e h i s t o r i a n sa l l de c o n o m i c i l i s t o r i o 伊a p h y ,t h a tm ec h a n g eo f l a n di n s t 讪幢i o ni nt h g d y n a s t yi sv e r yi m p o n a l l t o nm ec h i n e s el a n d i n s t i 嘶o nl l i s t o r ) ra n dw h o l ef e u d a l i s t i cs o c i e t v 。b u ts u c h r e s e a r c h 打o mn e wi n s t i t u t i o ne c o n o m j co nt 抽gd y n a s t ) ,i n s t j t u t j d ns t i 】ls e l d o m s e e n 。t h e r e f o r c ,t 1 1 e r ei sn e c e s s i t y t 0p f o c e e d d e e pi n t om e r e s e a r c h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h o l d st l l a t 廿1 ep r e m i c o n d i t i o no fp m m o t et l l i si n s t i t u t i o ni s g o v e m m e n tr e g u l a t i o na n d t l l et e n l lo f a v e r a g el 趴d ,a n dt h er e a s o no f i n s t i t u t i d n c h 黜g eo nj b gi ) y n a s t yi s 萨y e 黜n e n t r e 弘 矗蛀o ni m p o v 弓矗曲c da n dp e r s 。n ,sg n n d d e s c e n d e d 。p 髓s i n g 也ee m c i e n c y 弛a l y s i st o 也i si n s t i t u t i o nc h 锄g c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p o i n t o u t1 l 屺r e a le s t a t em a n u f a c t i l r e 盯e 糊g e df o raf i n a li n s t i t l m o na d o p t e du n d e r t h c 胁c t i o no fe c o n o m ys c a l ei nl 雠d ,p 鹊sb yg 啪i n go ff h n n e r 、l a n d l o r da n d g o v e m m e n t a 诎i n g m eb a s i s l e o r i e sa n da p p r o a c h e so fn e wi n s t i t 嘶o ne c o n o m i c sa 1 1 do n t l l eb 嬲i so f h i s t o r ya c t i l a l i 母,t h ed i s s e 啦t i o n 锄a l y s e s 也ec h a n g i n gf 配t o r 、r e a s o n s 肌de 硒c i e n c yt o 协g d y 娜t y i 琳t i m t i o n ,a n dp r o b e s 访t oak di l l s t i t u t i o nc h a n g e f b l l n u l a 。 k e y w o r d s :t 缸gd y n a s t y ,i a n di n s t i n l t i o n s ,i n s t i m t i o nc h a i l g e ,e m c i e n c ye v a l u a t i o n , r e g u i a t i o n , e c 。n o m yo f s c a i e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 导言 土地制度,简称田制,是有关土地所有权的一种经济制度,也是以农业为主 要生产部门的封建社会中的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斯大林同志曾经指出生产过程 中的相互关系,“(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二) 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 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三) 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 配形式。”1 在这三者之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形式。作为封建 社会中的土地所有制,同样也是其他一切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基础。同时,土 地所有制本身也表现为一种经济关系。唐朝中叶土地制度的演变,在中国土地制 度史上,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为史学界和经济史学 界所公认2 。 用经济学的方法重新解释经济史的变迁,已在西方获得巨大的成功,特别是 诺思等人的西方世界的兴起发表后,新经济史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为多数学者接受并运用。这对中国经济史学提出了一个挑战,纵观整 个中国的经济史,可以用“丰富”来描述,但迄今为止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土地 制度的经济学研究与分析,却只能用“稀缺”来概括。 本文就是基于这一点,力图运用西方新经济史学、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解析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一唐朝及其土地制度的变革过程、变革原因及 其效率问题。 近百年来,对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就层出不穷,从历史学、经济学或是社会 学等各种角度分析各种土地制度。然而,以前的分析研究大都仅局限于不同制度 的利益分配问题,随着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特别是诺思的西方世界的兴 起与制度变迁与美国经济增长两书出版以来,学者们对于制度的研究,更 注重其变迁及变迁的效率问题的研究,将经济增长模型扩大与深化。对土地制度 的研究同样也不应例外,我们应从制度的效率来看其历史变迁,而不应仅局限于 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或分配等方面。 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变迁一度十分频繁,在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所有制、 自耕农所有制之间几易其手,而进入到唐朝特别是唐中叶以后,土地制度再也没 有出现大的反复,与此相应,唐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封建经济出现了前所 未有的空前大发展,这中间有什么原因,与土地制度变迁有什么关系,都很值得 研究。 引入新方法,运用新视角,我们或许会发现曾被我们误解的历史真相,还历 史本来的面目。 显然从静态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唐朝土地制度的演变是不适宜的,变化、运动 的角度,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去探讨这一制度演变的本质才是一个基本方 法,因为“社会不是什么固定的结晶体”3 ,所以只有通过对运动、变化的原因 探析中,才能真正认识唐朝中叶土地制度演变,才能提示其深刻的本质。本文就 是力图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唐代土地制度变迁的原因,考察土地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p 5 8 2 如崔瑞德认为中唐至宋是“中国市场经济史中关键的变化时期”,而大地产制的实施是“原动力”( 剑桥 中国隋唐史) ,日本学者宇都富清吉也认为“b 世纪以后的庄园为新式庄园”,这一改革使得人民从束缚中 得到解放( 东洋中世纪史的领域,东光1 9 4 7 ,1 9 5 4 年订正,收入弘文堂汉代社会经济研究,1 9 5 5 年) 3 马克思,资本论,第l 卷序,人民无稽之谈1 9 7 5 年版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 的规模经济问题,建立评价这时代土地制度变迁的效率的标准。 l 、唐朝的土地制度及土地制度的变迁 封建社会中国各王朝,实行不同的土地制度,按时间先后,实施的土地制度 主要的有井田制、授田制、名田制、屯田制、占田制及均田制,到唐朝中期,实 行大地主地产制,地主把土地租佃给佃农耕作,并收取地租,榨取农民的剩余产 品,成为一种基本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一直到封建社会灭亡,再也没有产生什 么实质性的变化。唐中叶以后土地制度为何趋于稳定,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1 、唐朝以前主要土地制度介绍 井田制。西周以来一直到战国初,中国实行井田制,在这种土地制度下,诸 候和臣下对受封土地有占有权、享有权,而无所有权,同时这些受封者均要承担 各种义务,如纳贡、奉命征伐等,如果不厉行这些义务或遵从命令,则要受到惩 罚,同样,各级各类下属( 如卿大夫对诸候、家臣对卿大夫、农奴对奴隶主等) 也应尽相应义务,否则也要受到惩罚。孟子告子下中对受封诸候( 臣下) 不 按时向周天子朝觐所受的处罚是;“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 不朝,则六师移之。”从而对周天子的这种仰拜成为正统,直到战国初还是如此。 井田制下所有封受的土地一律是公田,不论是贵族采地还是国人的份地,都属于 代表国家的周天子所有,即如诗经所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个制 度最重要的特征是在保留土地的共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将部分共有土地平均分 配给单个的家庭耕种,部分土地作为氏族或部落或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资源,以 保证公共事业的支出需要。总的来讲,井田制是从氏族公社土地制度发展而来, 适应社会现状的奴隶制度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即土地国有制。 战国以来,随着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小农个体家庭成了社会基本的劳动组织 和单位4 ,为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形势,各国纷纷变法,从而井田制被“授田制” 所替代。授田制从战国一直延续到秦汉,历对六个多世纪,作为一种新的土地制 度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被称为“分田”、“行田”、“均田”、“爰田”等不同名 称。虽然如此,但基本做法是一致的,这种土地制度下,国家对所掌握的土地加 以规划和折算,以“一夫百亩”的标准将土地直接分配给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耕 作,并向农民征收赋税。这种情况,在很多史籍中均有详细记载,如管子轻 重甲说“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汉书食货志也载“一夫挟五口,治田 百亩”,反映当时的这种授受标准是一夫百亩。这种耕田百亩的小农,每年向国 家缴纳的田赋约为产出的十分之一,即“什一税”。授田制下的农民人身受国家 控制,不许逃亡,管子治国篇说“逃徙者刑”,说明对逃亡农民惩处非常严 厉,而汉书食货志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况,耕田百亩的农民,每年生产粟1 5 0 石即1 5 0 0 斗,每年交纳田赋1 5 石即1 5 0 斗,每年如少交一半,就罚“为公人一 岁”( 公人就是在公家服役之人) 。这种授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授田,国家不 仅对土地有极大的权力( 即所谓制土分民) ,而且配套建立了户籍制度和乡里制 度,使农民成为封建国家的依附农,从而实现了对臣民的人身控制,为中央集权 4 战国时代个体家庭成为基本劳动单位除了技术原因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频繁的战乱逼迫家庭成为基本 单位,因为战争使得集体经营无法持续。 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 打下了基础,并直接为集权服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及王朝更替频繁,所以土地制度变化也相对的较 为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先后出现了屯田、占田、均田等不同的土地制度。魏 晋南北朝初期,各国普遍实行屯田制,屯田制最有代表性、实施范围最广、影响 最大的是曹魏。 曹魏的屯田大致开始于初平三年,建安元年( 1 9 6 年) 作为一项正式制度, 下诏在其整个统治区推广5 ,曹魏的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民屯由大司农统筹 全局,郡一级由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县一级由典农都尉掌管,他们都有僚属, “屯”是民屯的基层组织,设屯司马或农司马管辖,屯田的农民被称为“屯田客”, 每屯5 0 人6 。各级屯田机构与地方行政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屯田客的户籍由屯 田机构掌握,与编户齐民的户籍无关。屯田客最初“计牛输谷”7 ,以租用官牛 的数量计算租税,1 9 6 年后实行分成制,基本上为“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8 。 军屯则完全以军事建制组织进行,军屯的基层组织称为“屯”或“营”,基本模 式是“营六十人,且佃且守”9 ,其所必需的开支全由政府负担,从而收获全归 军仓。这种屯田制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这种制度下的直接劳动者 虽然承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奴役,但毕竟实现了劳动力和土地的结合,适应了当时 战乱的局面,对于确保农业生产与人民的基本生活,缓解当时社会严重的粮荒问 题也有积极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中期,以西晋为代表实行占田课田制。太康元年( 2 8 0 年) ,西晋 颁布占田令,规定民年1 6 岁一一6 0 岁为正丁,1 3 岁一一1 5 岁、6 1 岁一一6 5 岁 为半丁,1 2 岁以下、6 6 岁以上为老,丁男可占田7 0 亩,课田5 0 亩,丁女占田 3 0 亩,课田2 0 亩,次丁男占田3 5 亩,课田2 5 亩。当时的占田令,并没有将土 地授与农民,所谓占田,无非是规定农民占有土地数量的最高限额,而所谓课田, 只是依据当时一个丁壮的耕垦能力而强令他们缴纳那些田亩数的田租而已”,农 民实际上是否拥有可有土地数量的土地,或土地如何取得,政府则概不过问,田 租户调则照征不误。由于当时无主荒地很多,占田手续也比较简单,因此,无论 课田占田,都寓有督劝农民垦辟土地之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全国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一种土地制度将承认当时实际( 土地私有化倾向) 和 限制未来两者相结合,既承认对已经占有土地的占有权与使用权,又规定了占有 土地的最高数量,开了中国历史上地主土地私有制法典化之先河,并且占田制强 调以丁取课田租的田亩数,初步改变了田租的土地税性质而加入了丁口税的因 素,对以后的土地制度及赋税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后期,从北魏太和九年( 4 8 5 年) 开始,至隋及唐朝前期,实行 均田制。 1 2 、唐前期的基本土地制度一均田制 唐朝的基本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唐朝的均田制基本精神和原则与北魏、隋以 来的均田制一致,只是有一些地方做了适当的修改。 5 参阅高敏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载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6 晋书食货志说“今以鄄翼官奴婢著新城,代田兵稻种,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使皆如屯田法”。 7 三国志魏书卷1 6 任峻传 8 晋书卷1 0 9 慕容皇兆载记 9 晋书卷2 6 食货志 ”参阅汤明燧编著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中州出版社,1 9 8 2 年版。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 根据杜佑的通典,我们可以看到唐均田的一些基本规定: 普通居民“丁男中男给田一顷,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 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若为户者则减丁之半,凡田分二等,一日永业,日口分。 丁之田二为永业,八为口分”。 勋官受田“其永业田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品 各五十顷”以此类推,最少的为六十亩,六品以下官员无永业田;“职分田: 一品一十二顷,二品十顷,九品二顷”。 其他规定还有:僧尼道及工商业者受田,宽乡、狭乡受田的区别,以及关于 田地买卖的规定,不一一赘述。 唐朝实施均田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沿袭原有制度构架中 先进的制度,均田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当时相对于其他可能的土地制度来讲 是先进的,而且曾一度使农业十分繁荣“,因此,有必要予以保留;其二是均田 制在确保国家赋税方面的功能,均田制下只有在编户的农民才分得土地,而只要 在编的农民就要交纳赋税,从而在编户、土地与赋税三者之间形成一个互相的监 督关系,均田给民,也就是确保了国家( 政府) 的纳税编户,即确保了国家的财 政收入;其三是稳定基层与基础,对于一个封建农业国,农村与农民的稳定是首 要大事,均田制使得一大批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成为自耕农,固定于土 地,稳固了执政之基。 唐朝的均田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国家土地所有制,唐朝前期,在这种制度 下,国家承担了全部社会职能,或者说是国家办社会的一种形式。在均田制中, 政府( 包括中央和地方官僚机构) 不仅具有行政、国防等普通政府的职能,而且 还具有广泛组织社会经济的职能,如每年一次分田( 含清丈田亩、核实户口等) 、 规定地方的作物种植产品与数量、进行农产品的流通等,其用意就在于维持社会 的稳定,防止社会贫富分化。 1 3 、唐朝土地集中状况 要研究历史上某一个时代土地集中状况的最基本方法是土地集中度的比较, 像基尼系数的计算那样,统计土地最多的l o 人群所占土地与占地最少的1 0 人群所占土地的比例,或者仅是前者,当然也可以像以前近代历史教书上那样的 描述,“占总人口x 的地主占了,惭的土地,而占人口w 的广大农民仅占了z 的土地”。 但对于一个具体的时代,是否适用上述的基本方法,则要看具体的情况,如 解放战争时期或国内战争时期,也许可以用此方法,因为资料相对比较齐全,但 若要计量唐朝这样一个年代久远时代的土地集中度,则恐怕有困难了,实则因为 资料缺乏,不要说某一个地主占了多少土地没法计量( 查不到资料) ,就连当时有 多少地主也难以确定。因此,要看具体情况进行测度。 对于唐朝土地集中度的研究,我认为两种方法可以进行综合使用。第一种与 上述方法类似,由于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在税制上实行租庸调制,因此,可通 过每年户税的情况计算出民众户数,再乘以户均占地,则得到民众所占地,其余 则可近似的认为是地主所占土地,从而得到地主与农民各自的占地比例。第二种 方法是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土地集中变化的趋势、民众生活状态等方面 “如隋大业年间的繁荣就与均田制的实施有较密切的关系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 来发现土地集中的状况,因为土地集中手段决定了兼并土地数量的多少,生活状 况则说明了民众拥有土地的情况。第一种方法已经由杜佑使用,并在通典描 述,不再重复。本文从第二种方法进行偿试,欲说明唐朝土地集中兼并的状况。 1 3 1 唐朝土地集中的途径 众所周知,均田制并不是以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为条件的,相反,它是在承 认土地私有基础之上而建立的土地制度,这样一种制度推行的后果是封建地主所 有制通过兼并迅速的发展,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使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唐朝土地的兼并与集中从王朝建立之初就开始了,唐土地集中与兼并的主要途径 有赐田、强占、借荒等。 皇权赐田。从历史的记载,我们经常可以查阅到唐朝前期相关赐田的条目, 以下选取几条有代表性的予以说明: 唐高祖“赐李宪田三十顷”、“赐李袭誉田十顷”; 唐太宗“赐( 元仁基) 宜君田二十顷”、“复赐得公田五十万亩”; 唐睿宗“赐刘幽求良田千顷”n 。 赐田原本就是封建王朝维护封建统治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从封建制度一开始 就如此,将田地赐给有功将士,也是封建制度改变激励机制,从而替代奴隶制度 的重要原因。从上述几条简明的史料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信息:在唐朝前期, 赐田是一种比较经常的方式,这是唐朝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有意识地培植 统治集团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这一措施相当有效地保持和发展了大地主土地 所有制,虽然名义上是在均田制以外进行的,不会对均田制产生影响,但在客观 上,它日益侵蚀着均田制度,是土地兼并的一个重要手段。 强占也是唐朝初期土地集中的一条重要途径。 唐律虽明确规定不得强占土地,唐律强调“诸占田过限及盗中官私田,律处 以笞、杖及徒刑”,但又规定“但若占于宽闲之处不坐”、“计品授足,以外仍有 剩田,务以垦辟”,这一法令本身有较大漏洞,因此,为贵族地主所乘,而且 地主贵族,胆子越来越大,占田也就越来越多,逐步从荒地到公地再到均田制下 的农民的土地。 ( 贞观中) 前( 泽州) 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 永徽中,洛多豪右,占田类蹁制,敦颐举没者三十余顷; ( 武周中) 张易之兄弟骄贵,强夺庄宅,不可胜数。 ( 玄宗时) 卢从愿广占良田,至百万顷,因而被称为“多田翁”,而李林甫“京 城邸第,田园水垲,利尽上腴”“。与强占类似的还有强买。 土地兼并集中的其他方式还有置牧、借荒、典贴及私改籍书等,这些情况, 在当时朝廷的诏敕中经常有体现,如玄宗天宝十一年敕“借荒者皆有熟田,因之 侵夺,置牧者唯指山谷,不限多少,爰及口分永业。违法买卖,或改籍书,或云 典贴,置令百姓无处安置”。这里所谓借荒、置牧是指贵族官僚或地主以开荒 或牧养牲畜为名,向官府“借”国家所有的荒地,或名为熟田的土地,然后租佃 给农民耕种,通过这些方式,逐渐将许多国有土地转为私有地。而土地典贴,指 自耕农或半自耕农因赋役繁重,生活困难,不得不以田产为抵押,举债借钱,暂 ”资料来源;旧唐书李宪传、旧唐书李裘誉传、旧唐书元结传、旧唐书刘幽求传。 3 唐律琉议卷1 3 。 “资料来源:| 日唐书长孙顺德传、| 日唐书贾敦颐传、旧唐书卢从愿传、旧唐书李林甫传。 ”册府元龟卷4 9 5 田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 渡难关,而到了赎回的期限,又无力回赎,从而失去土地,这一些土地当然也成 为地主的土地。 其他的一些材料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如6 1 6 年,高祖下诏说僧尼“出入闾里, 周旋阑阅,驱策田户,聚积物产”、睿宗下诏称“寺观广占田地及水碾碚,侵 扰百姓”、代宗时“京畿之丰田美利多归寺观,吏不能制”“、“百姓田地比者多 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1 。7 、玄宗时诏书“贫人失业,家畜兼并”。 从上述史料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唐朝前期土地集中的基本特点: 其一,土地集中的手段日益丰富,反映了土地集中的普遍性。唐朝土地的集 中方式,从合法的赐田,到半合法的置牧、借荒,再到非法的私改籍书,及至强 占、强买等,手段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明目张胆。 其二,一次性土地集中的数量日益膨胀,土地集中呈现加速度前进的态势。 最初,在土地集中的诸多方式中,无论是合法的赐田,还是非法的强占,数量均 比较小,如十顷、数十顷,但越到后来,这种一次性的兼并或集中土地的数目越 来越大,十顷到数十顷至百万顷,进而不可胜数,这些描述足可以说明这种土地 兼并或集中的程度。 其三,兼并土地的队伍日渐庞大。土地兼并最初主要是官僚贵族,但随着兼 并的发展,寺观地主、普通地主、工商地主等也纷纷加入兼并的行列,成为兼并 的一支重要力量,土地的集中也由很少一部分人的兼并,转向较大规模的兼并,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趋势与程度,在南方农业较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史载“江淮 诸道富商大贾并诸寺观,广占良田,多滞积贮,坐求菩价。莫求穷人”,反映 的就是这一严重情况。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土地的集中兼并已经相当普遍,因此张嘉贞感慨“比见 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2 0 。 唐朝以来,土地大量的被地主或者官僚集中,在土地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 况下,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私人占有土地数量急剧上涨的同时,就是国家所有的 土地减少,这意味着执行均田制时由国家收授的那部分土地减少,从而直接影响 均田制的实施,土地国有制面临危机。 1 3 2 逃户一土地集中的另一衡量指标 根据杜佑估计,唐天宝末年的实际人口应为6 5 0 0 万以上,而实际上此时唐 政府在籍人口只有8 9 1 万户,5 2 9 0 万余人,两者相差1 2 0 0 多万人”,为什么会 出现如此大的差距,杜佑指出“盖有司不以经国驭远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 之甚也”,认为是管理户口的官员不够尽职,丽导致户口隐瞒很多,杜佑的这一 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却没有能真正说明唐代逃户的最根本原因。 对此的分析,还是代宗7 6 2 年的敕令的说法更接近实际,敕令称“百姓田地, 比者多被殷实之家、官吏吞并,所以逃散,莫不由滋”2 2 ,也就是说由于地主的 土地兼并,大量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不得不背井离乡 “旧唐书高祖纪、旧唐书王缙传。 ”唐会要卷8 5 逃户。 ”同上 ”唐大诏令集卷1 1 7 遣使慰诸道诏。 ”| 日唐书卷之,张嘉贞传。 2 1 关于唐天宝末年的确切人口,各方争论较多,但一个基本的看法是一致的,即认为天宝末期的实际人口 应超过史书所记载的8 9 1 万户、5 2 9 0 万人,至少的估计也在6 0 0 0 万人以上。 ”唐会要卷8 5 逃户。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 成为逃户( 或者成为佃户) 。其他很多史料也说明这种户口逃亡的状况,如陈子昂 上蜀川安危事“今诸州走户,有三万余”,玄宗时科禁诸州逃亡制“ 今正朔所及,莫不轻去乡邑,共为浮惰”。 户口逃亡的过程,也是农民丧失土地的过程,贞观年间,逃户问题已经初显 态势,武周以后,更是“天下户过半,租调既减,国用不足”“;安史之乱后, 百姓逃散至于“户口十不存半”,这更使得国家编户农民税赋负担更加沉重,从 而导致新一轮的逃亡,这一恶性循环才是造成唐中叶以降,户口不实的根本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农民阶级是社会各阶层中最安定的成员,农民眷念土地的传 统观念和“乡土意识”,使得他们不到万不得已时不愿进行迁移,从某种程度上 讲,离开土地及自己的家乡,对于除了种地之外别无所长的农民,是一种自杀性 行为。因此,只有当他们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一一土地丧失时,他们才有可能为了 寻找仅仅是为了活命而需要的一小片土地而流亡或迁移”,唐朝农民如此大规模 的逃亡,只能说明土地集中程度之高。 通过上述的说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唐朝均田制下,土地的集 中与兼并状况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均田制的实施与推行,因此,很多学者就以 此否定唐朝均田制的存在,最著名的是邓广铭先生指出“在唐初发布了均田令之 后,只是把全囡土地的名称用口分和世业两词整齐划分了一次,并没有超出 这一工作之上,而更不曾依其令文中所规定办法向全国无田户或田产很少的农民 分授过土地”,因而均田令仅是一具空文;陈守实先生将其称之为一种“假象”; 谭惠中先生认为其是一张“虚假的外衣”。” 1 4 、唐朝赋税制度与变革 唐朝两税法的实施从而带来土地制度的变迁是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 果( 本文将在第二章进行详细分析) ,两税法不仅是赋税制度上的重大变革,实际 上也是土地制度上的变革。本节的任务是通过赋税制度改变来说明土地制度的变 迁。 唐朝前期最基本的赋役制度是租庸调制,其他的附加税还有户税与地税,分 别规定如下:凡受田者,丁岁输粟二石,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绫稳各二 丈,布加五之一( 2 5 丈) ;绵二两,输布者麻三斤,谓之调;凡丁岁役二旬,若 不役,则收其庸,每日( 绢或布) 三尺;税户钱( 户税) :户分九等,计户税钱;地 税( 田赋1 :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 以上为唐初期主要税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初的税役主要标准是“丁”。 由于在中国古代,要立户或者说以户入籍,必然要有丁( 成年男子) ,这使得户税 与丁紧密相连,归结其实质就是以均田之民来交税,从而其隐含前提条件是“均 田”,或者说是要分田到户( 丁) ,这也是能征税的基本保证,上述规定中先强调 “受田者”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可以说,租庸调制的前提条件是均田。 7 8 0 年,杨炎为相,上疏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并于同年为唐德宗颁诏实施, 2 3 全唐文卷1 6 9 、卷2 2 。 2 4 旧唐书韦嗣立传。 2 5 美国学者詹姆斯c 斯科特在考察了东南亚各国农民的特性后,得出了这样一种结论,参阅他的农 民的道义经济学。 o 参阅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历史研究1 9 5 4 年第4 期:曾了若唐代均田制为闲手耕弃地说, 历史研究1 9 5 8 年第3 期:谭惠中关于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历史研究1 9 6 3 年第5 期。 2 6 杜佑通典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 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量出以制入,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 7 7 9 年) 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一年两税) 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户无 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商贾税三十之一,与居者均役”。 从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知道两税法的基本方法是预算政府所需支出,将它均 分到土地上,即改原来的税丁原则为税地原则,不管其他条件,按照田亩纳税, 占田多的多交,少的少交,隐含条件是承认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本质上是按丁征税的制度,反映了唐朝前期土地制度 的特点,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已不是按丁征税,丽是按财产征税。在封建社会, 财产的主要形态是土地,因此,两税法实质上又是主要按土地征税的法令,唐朝 中叶的税制,由租庸调制转向两税法,正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制度的变革。 改丁税为地税,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特别是对国家来讲, 完全可以不顾土地归谁所有,也不用担心土地的流动情况,只要土地存在,即可 按照田地的大小收取税收,从而可确保政府的收入。 两税法实施背后的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土地集中程度提高到了无田可“均”的 地步,而如前所述,租庸调制必须与均田制相辅而行。而且盛唐以后,人口剧增, 再加上土地兼弗,使得国家土地不足分配,很多地区只能按比例授田,租庸调制 难以维持。另一方面是户口的散失,均田制计口授田,按丁收税,以户籍作为依 据,所以首要的是整理户籍,但安史之乱后,户籍散乱,逃户大大增加,因此使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再者是土地的兼并与集中,如前所述,豪强、官吏、 贵族凭借其经济力量或政治力量,兼并平民土地,使得贫民丧失土地,但失地的 贫民却仍需纳税,人民为逃避徭役,只能逃亡去籍,租庸调制败坏,从而政府税 收减少,国库枯竭,两税法才取而代之。 两税法的实施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对土地集中的肯定与支持,也就是说对多 占土地的合法化承认,即只要土地交了税,就可承认对土地的所有权( 使用权) , 而不是租庸调制下的给地、才纳税的模式。 由此可见,两税法的基本精神是与均田制相矛盾的,明令实施两税法,实际 上也就是明令废止均田制。 那么,两税法实施后,唐朝推行的是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呢? 按一般地理解, 我们姑且称之为地产制一土地产权制。 在唐朝初年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下,国家办社会,官僚机构具有组织社会经 济的职能,然而一方面由于官僚政治自身具有腐化的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僵 化难以适应流通经济的发展,致使其法日益弊,到了唐中叶,终于失去了其保障 税收的功能。 两税法靠利用流通经济和承认贫富分化来保证国家税收,两税法的实旌,实 际上是明文规定了对土地集中的支持与肯定,其基本原则是“以资产为宗”纳税, 以土地作为纳税的基本对象,而不管这一土地的所有权及如何取得所有权,只要 向国家交纳税收,就承认对土地的所有权。这一制度的实施,是对唐中叶以来土 地兼并集中的合法化承认,客观上巩固和加剧了土地集中的程度,而且两税法不 限制土地的买卖,将土地推向了市场,使土地流通合法化,更是加快了土地集中 的速度与可能性。 1 5 、两税法后的土地制度 2 7 唐会要卷8 3 ,租税上 8 浙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轿效率 两税法后,唐朝的土地制度从均田制转化为地产制,这一大地产制与均田制 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土地私有,国家承认个人对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与所有权。均田制严格规 定土地国有翎,田分永业田、口分田,口分田( 露田) 死后要归还国家,永业田可 传子孙( 但随时有被剥夺追回的可能) ,其他的还有宅田等,这些田地国家均予以 明确规定耕种内容方式( 如规定永业田种植桑榆枣果等) 、买卖及其他任何活动, 于是国家能定期还授土地。两税法则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进行征税,国家控制土地已经完全没有必要而被废除,这一改革打 破了传统的井田制以来一贯的平均地权政策,从此以后土地买卖合法化,进一步 确立了土地的私有产权。 两税法实施后,在对土地的关系上,采取责权弄4 一体化。据有土地产权的地 主,国家承认其对土地的占有关系,从而享受土地的所有产出,同时必须向国家 交纳税收,尽一些义务,无论王公贵族、学员及浮客等,都是实行同一政策,均 在被征税的范围之内,甚至商人也要在暂时居住之地缴纳赋税。显然,两税法强 调的是土地产权制,是以个人土地和财产为本,采取统一税制。 从两税法后土地的变动情况,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制度对土地产权承认的事 实。自从两税法实施后,土地市场的交易活动十分频繁,由于土地可自由买卖, 能买多少就可以买多少,愿在何处买就在何处买,故有田土“千年能移八百主” 的谚语,土地集中异常激烈,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迅速,有些地主的占有土地数量 相当惊人,如郭子仪“自黄峰岭何池关,中间百余里,皆敌汾阳王私田,尝用怠 马,多至万蹄”“,懿宗时杨收“田产遍于四海”、唐末李茂贞在“陇之间, 有田千顷,竹千亩”,因此,陆贽感慨地说“今制度弛紊,疆理黎坏,恣人相 吞,无复畔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3 0 ,李翱则认为两税法实旅 3 0 年左右后“百姓土田为有力者所并,三分逾一其初矣”3 1 ,封建的大土地所有 制迅速膨胀。 大地产制的确立,带来了生产关系的革命。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地主对土 地的权力得到承认与发展,从而在土地生产上采取了新的方式,将原来的具有超 经济强制的部曲佃客制,逐渐改造为租佃佃农制。佃农制相对于佃客制,在人身 依附关系上大大削弱,在土地的经营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因为地主 般对其下属的佃农不进行干预,从而使其在生产安排和多种经营上有自己的自主 性,而且从原则上,佃农的负担较佃客为低,因为他们不再负担国家赋役,所交 纳的实物地租和无偿劳动就相对较少。这样,使得佃农有了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努力使自己的个体经济经济得到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失去 乍用。 2 、均田制实施的经济分析 在考察了均田制到地产制的变迁过程后,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这一制度变 迁后面的隐含原因,或者说原动力。本节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均田制实施的经济条 件分析,试图解释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认为均团制实藏中由于政府管制的高成 本,从而导致管制失效;人均耕地数量的加速下降,致使均田制最终破产。 2 8 全唐文卷7 1 4 ,必元新路记 2 9 旧五代史卷1 3 2 李麓贞传。 ”陆宣公集卷2 2 均节赋税恤百姓。 3 1 全唐文卷6 3 4 进士箕问。 9 新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 2 1 、人均耕地的变化与均田制 唐朝政府推行均田制,面临着人均耕地变化的挑战与威胁,根据新制度经济 学的基本观点,人地矛盾运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到产权的变化,人少地多, 制度安排就倾向于人的产权。地少人多,就倾向于土地产权”。 政府能不能实施均田制,政府手中所掌握土地的多少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人 口,从而人均耕地就成为决定均田制能否实施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在其他条件不变,仅有入口增长的条件下,当人口总量增长到了一个极限后, 均田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政府分给全体居民土地上的产出在交税后不足以自 己养活自己,或者说是居民得不到足够的资源来进行再生产。 在均田制下,人口与土地有一个互动关系。如果人少地多,那么政府就可以 轻松的实旌均田制( 这也是这一制度产生的初始状况) ,从而较大的促进生产的发 展,而且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讲肯定会加大生育力度( 多得土地、多得劳动力) ;人 地相当,政府可以通过均田制来协调人与入的关系,努力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效率 ( 这也是最理想的状况,制度发挥最大效率,但同上原因,人口继续增长1 ;若 人多地少,土地成为稀缺资源,再实施均田制,可能会使所有社会成员均出现资 源配置不足,劳动力过剩的情况。 具体就唐朝的均田制,同样也存在人均耕地的历史变化,首先需要说明的是 唐朝究竟到何时出现了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的状况,从而产生对土地制度变 更的要求。 根据现有史料,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基本的均田制下唐朝农户生活情况的设 计。 唐朝前期一户五口,均田制下分得土地5 0 亩,每亩产量1 1 2 石,收入粮食 的上限为6 0 石,下限为5 0 石。 一年的支出:五人的口粮支出,5 + 8 - 4 0 石 赋税:租庸调及户、地税交纳的有粮食、绢、布及钱币等,主要计交纳的粮 食包括地租2 石、地税1 石,共计3 石 再生产支出:种子每亩3 斤,共1 5 石,耕牛一头饲料3 石,共计4 5 石”。 以上三项支出每年共计4 7 5 石,若该农户要进行再生产,亩产量若走下限, 则无法继续生产,因为收入不能弥补支出,若靠上限,则略有赢余,而且这里未 计其他副产品,当然也未计其他杂项支出。也就是说,5 0 亩地是进行再生产所 必须的田亩数”。 唐朝的耕地数,根据杜佑通典计算,约为6 2 0 万顷,也就是说,唐朝的 耕地能保证农民进行正常再生产的户数最大量为6 2 叫5 0 - 1 2 4 0 万户。 由此,人口1 2 4 0 万户,约6 2 0 0 万人为均田制实施的上限,一旦人口超过了 这个限度,社会出现分地不足,且口粮不能养人的情况。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发展 情况说明,至少在唐中叶以前,未超过这个上限。 参阅张五常:徊农理论。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 ”数据来源;唐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原论,学术研究,1 9 8 0 年第2 期。 捌参阅韩国磐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一瞥可对唐代农民生活有一大致了解。天宝时,有一个主要劳动力的 五口之家的农民,有田约三十五亩,按当时通常产量,每亩年收一石,则三十五石粮食将是一个普通农民 全家一年的开支,这其中要包括全家人一年的最低口粮约二十七石,其余五石用于交纳租庸调,约一石四 斗交纳户税、地税,所剩一石六斗则是全家一年的衣物用度,即使按最低要求,单衣每人年需一套,冬衣 三年一套,不戴头巾,不穿鞋子,还入不敷出2 3 8 文,这里还没有算土炊具、农具等必需的费用。可见。 只有在好年成的情况下,唯有省吃俭用,才不至冻死。由上可知,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正常情况下,要 维持一年的正常生活,是极其艰辛的。再假使家中发生重大事故如遇上天灾或死掉耕牛,那就不堪设想。 1 0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唐朝土地制度变迁及经济效率 表21历史上各时期人口变化情况 年代户数( 万户)人口总数年代户数( 万户)人口总数 ( 万人)( 万人) 汉元帝初元 1 3 2 345 9 1 95 0唐玄宗开元8 0 194 6 2 85 二年( 前4 7 ) 2 2 年( 7 3 4 年) 汉光武帝中 4 2 82 l o o8唐玄宗天宝8 3 484 5 3 1l 元二年( 5 7 )元年f 7 4 2 ) 汉恒帝永寿 1 0 6 85 6 4 87唐玄宗天宝8 9 l55 2 9 2 三年( 1 5 7 ) 十四年 ( 7 5 5 ) 隋炀帝大业 8 9 0 84 6 0 2唐代宗大历1 3 0 五年( 6 0 9 年间( 7 6 6 年) 7 7 9 ) 唐太宗贞观 3 0 421 2 3 52唐德宗建中3 8 0 5 1 3 年( 6 3 9元年( 7 8 0 年) 年) 唐高宗永徽 3 8 0 三年( 6 5 2 ) 资料来源:杜佑通典、h 戗p :f m a 鲥坷s t 0 珥n e t 从表面上看,唐朝一直没有达到l “o 万户的上限,但从表中看到的只是唐 朝政府在编户数,由于前面所讲唐朝逃户及隐漏户口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实际 上唐朝中期户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