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 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担负着生产、生育、教育等各种重要的社会职能。 本文采用现代民法中“身份权”的概念,试从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以家庭身份权利为考察的切入点,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地来考察宋朝 统治者是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对当时民事社会生活关系( 特别是家庭关 系) 进行调整的以及如此这样调整的原因和效果如何,同时家庭、社 会对民事法律( 特别是家庭婚姻法律) 的制定和施用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进而揭示宋朝人们家庭社会生活的真实所在。 有鉴于此,本文主要论述思路为: 第一部分为“引言”,着重对关键概念、理论定位、研究方法、 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重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宋朝家庭结构略 析”,指出以壮年夫妇为核心的三角家庭结构是宋朝家庭结构的新特 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宋朝社会结构诸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 为“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的研究”,分别从夫妻权、亲权和亲属权 三方面对宋朝家庭身份权利进行全面研究,展现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的 状况和特点;第四部分为“结语”,在前文对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状况 论述的基础之上,概括指出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的状况正是整个宋朝社 会经济关系的一个载体,是整个宋朝社会政治关系的一个缩影,我们 可以从中更加真实和生动的了解宋朝社会。 关键词:宋朝,家庭身份权利,夫妻权利,亲权,亲属权 a b s t r a c t f a m i l y , t h eb a s i cu n i to fs o c i e t y , o c c u p i e sak e yp o s i t i o ni ns o c i e t y a n d p l a y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a n du n d e r t a k e s m a n ys i g n i f i c a n t s o c i a l f u n c t i o n ss u c ha sp r o d u c i n g ,b e a r i n g ,e d u c a t i n ge t c f r o man e wa n g l e a n dv i e wf i e l d ,a d o p t i n gt h ec o n c e p to f “i d e n t i t yr i g h t i nc u r r e n tc i v i l l a w ,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e v e r ym e a n st oc l o s et h eh i s t o r i c a lt r o t ht oe x a m i n e h o w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r u l e ra d j u s t e dt h ec i v i ls o c i a l l i v i n gr e l a t i o nb y u s i n gl e g a l m e a n sa n dt h er e a s o na n dr e s u l to fs u c h a d j u s t m e n t ; m e a n w h i l ew h a tk i n do fi n f l u e n c et h e f a m i l ya n ds o c i e t yp u to n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e n f o r c e m e n t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a n dt h e na c h i e v e st h e a n ds o c i a ll i f e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o f g o a l c i v i l l a w ( e s p e c i a l l yf a m i l y o fd i s c o v e r i n go ft h et r u ef a m i l y i nv i e wo ft h e a b o v e ,t h eo u t l i n eo ft h i sp a p e rg o e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s t r e s s e so nt h ek e y c o n c e p t s ,t h e o r i e s i n v o l v e d ,r e s e a r c ha p p r o a c h e s a n d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a n dt h ef o c a l r e s e a r c h i n gp o i n to ft h i sp a p e r ;t h es e c o n di s “b r i e fa n a l y s i s o ff a m i l y s t r u c t u r eo fs o n gd y n a s t y ”,r e g a r d st h et r i a n g u l a r f a m i l y s t r u c t u r eo f m a r r i e dc o u p l ei nm i d d l ea g ei nt h ec o r ea st h en e w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s o n g sf a m i l ys t r u c t u r e ,a n df u r t h e ra n a l y z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o t h e rs o c i a l s t r u c t u r ef a c t o r s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et h i r di s r e s e a r c ho ni d e n t i t yr i g h t c o n d i t i o no fs o n gd y n a s t yf a m i l y ”g o e so v e r a l lr e s e a r c ho nt h ei d e n t i t y r i g h tc o n d i t i o no fs o n gd y n a s t yf a m i l yf r o m t h r e ea s p e c t s :s p o u s er i g h t , p a r e n t sr i g h t t ot h ec h i l d r e na n dr e l a t i v er i g h tt oe m b o d yt h es t a t e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a m i l y s i d e n t i t yr i g h ti n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f o u r t h i s i i “c o n c l u s i o n ”,b a s e do nt h ea r g u m e n to ft h es t a t eo f f a m i l y si d e n t i t yr i g h t i ns o n g d y n a s t y , i ts u m m a r i z e s t h a tt h es t a t eo f f a m i l y si d e n t i t yr i g h t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i se x a c t l yt h ec a r r i e ro ft h ew h o l es o c i a le c o n o m i cr e l a t i o n a n di st h em i n i a t u r eo ft h ew h o l es o c i a l p o l i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 f i n a l l yw e c a n g e tm o r e t r u ea n dv i v i di n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t h i sp a p e rt oh e l pu sk n o w s o n g d y n a s t y w e l l k e yw o r d s :s o n gd y n a s t y , f a m i l y si d e n t i t y r i g h t ,s p o u s er i g h t , p a r e n t sr i g h tt ot h ec h i l d r e n ,r e l a t i v er i g h t i i i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基本概念、理论定位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概念 1 、家庭的概念 家庭是“以婚姻和皿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在人类历史各种社会生活制度中家庭是形成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组 织形式之一,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社 会性等特点。 首先家庭具有普遍性,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普遍发生和存在 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其次家庭具有历史性,恩格斯曾经引用摩 尔根的话说:“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 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 较高的形式。”罾迄今为止基本经历了血亲杂交、血缘家庭、母权制家 庭、父权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等具体形式。另外家庭还具有明显 的社会性,任何家庭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以社会为舞台,以历 史变革为背景,受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习俗、环境等因素的 影响和制约,形成和特定社会相对应的特定的家庭形式。反之,家庭 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以及结构和关系的变 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一定历史时代和一 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 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因此,家庭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担负着 生产、生育、教育等各种重要的社会职能。因此,美国社会学家英克 尔斯说:“如果人们不对家庭这样一种无处不有的制度或社会分层这 样重要的过程进行充分的专门研究,那就不可思议了。”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7 9 年第2 3 4 1 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思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第2 5 页。 马克思、思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第2 页 ( 美) 英克尔斯社会学是什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第3 2 页 1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我国,研究古代家庭问题往往与家族或 宗族联系在一起。“其实,家庭与家族或宗族, 虽有某种不可分之处,但内容上毕竟存在诸多差 异:家族或宗族指在同一地域内,由同宗同姓、 有共祭宗祠、同一谱牒,并用族规、祖训,把大 家连结在一起的血缘性群体。舢在这里我们可以 用图】i 来简单的湿示家庭、宗族、社会三者的 外延关系。另外家庭和婚姻虽然也是密切相关的范畴,但是在家庭关 系中除了姻缘关系更有血缘关系,所以在研究中也不能混淆和偏颇。 2 、身份的概念 身份也作身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资历等统称为身分。”罾在 辞海中,身份( 分) 也解释为“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 在中 国古代即有这一词汇,论语:“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鲫。宋书王 僧达传:“固宜退省身份,识恩之厚,不知报答,当在何期。” 颜 氏家训省事:“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身分也。”红楼梦 中亦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语句。现在,我们在理解身份这个 概念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到的是:首先身份是一种地位,表示民事主体 在某种特定的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如配偶、亲属等。其次,身份表现 为某种利益,并且它所体现的地位和利益,必须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之 中,离开特定的社会关系,不存在身份。 身份这一概念在西方法律中被使用,历史十分久远,几乎是与法 律的诞生同时诞生的。英国学者梅因指出“在人法中所提到的一 切形式的身份都起源于古代属于家族所有的权力和特权,在 某种程度上,至今仍旧带有这种色彩。” 至于为什么在法律发达的早 郭松义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婚姻、家庭史研究概述中国史学,1 9 9 6 年第六卷:第 7 8 页。 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i9 7 9 年第3 0 1 1 页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7 9 年第4 5 19 页 论语微子第十八 沈约宋书王僧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 7 4 年第1 9 5 3 页 ( 英) 梅因古代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第9 7 页 2 期就使用身份的概念,究其原因,在于亲属法、家族法在早期的发达 程度,而这些法律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固定人在亲属中、家庭中的支 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固定人的法律地位。中国的法制文明是伴随着原 始社会的崩溃而发端的,与西方法制文明起源相比较,有着鲜明的自 身特点:首先是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宗法伦 理性质,与家族和宗族制度的成熟相一致;另外,中国法制文明的起 源,始终贯穿着礼刑并用的原则,刑始于兵、礼源于祀。这些特点使 中国的法制文明在形成之初就具有突出的调整和规定社会、家族身份 的功能,中国早期法律的最大价值也就在于确立和维护宗法等级制 度,规定人的社会地位,即身份。正所谓“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 利后嗣者也。” 3 、家庭身份权的概念 身份权是构成现代人身权法的重要组成种类( 现代人身权是异于 财产权的基本权利,以维护人格尊严、人格独立为基本宗旨罾,由人 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构成) ,是“以社会整体存在作为背景,把民法 镶嵌在社会格局中,以其具体的社会角色为基础进行身份确认和保 护。” 身份权作为民法理重要组成概念随法律的产生而产生,随法律 的发展而变化。最早的身份权,仅表现为亲属发生的身份权,主要是 家长权、父权、亲权和夫权等。在罗马法,家庭被认为是单纯由权力 连合在一起的人的团体,在这一团体中一人对其他人行使权力,其他 人均服从该人的权力、品格或权威。享有这种支配权力的人,是自权 人;这些其他人,是家庭的属员,称为他权人,即处于他人权力支配 之下的人。因而,罗马法的家庭是一切成员只要共同家父不死就均服 从其权利的集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个真正的罗马时代,罗马 私法就是家父或家长的法。固 尚书梓材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8 2 4 页 参见王泽鉴民法总则( 增订版) 北京:中国敢法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12 6 页 郭卫华、常鹏翱人身权法典型判例研究北京: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0 2 年前言 ( 意) 彼得罗- 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 第1 1 4 - 1 15 页 3 现代民法中的身份权,不仅与古代法律具有严格支配关系的身份 权截然不同,而且与中世纪的具有人身依附关系且仍具较强支配性的 身份权有鲜明的差别。总的来说,身份权历史演变的核心,是性质的 改变。 在我国民法理论中,对身份权概念通常界定为:“民事主体基于 特定的身份关系产生并由其专属享有,以其体现的身份利益为客体, 为维护该种关系所必需的权利。”啦内容包括配偶权、亲权、亲属权、 荣誉权、著作人身权等。本文提出的“家庭身份权利”概念,则是基 于家庭身份关系所产生并由构成家庭身份关系的成员专属享有的身 份权,也就是说在研究权利主体上限定为家庭身份关系,在内容上则 主要包括配偶间的夫权( 丈夫所享有的权利义务) 与妻权( 妻子所享 有的权利义务) 、亲权( 祖父母、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义务) 和 亲属权( 成年子女对祖父母、父母以及兄弟、姊妹等近亲间的权利义 务) 三大类。 二、理论定位与研究方法 从学科分类上看,本课题虽然是从民法史入手研究,但实是法律 史和家庭社会史并重,所以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课题,本文在坚 持传统历史研究方法的同时,还将借鉴和利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作为法律史,本文首要的研究方法就是法律史研究方法。“中国 法制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法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它要研究中国法律 的起源,各类型的法律制度的性质、特点、作用、发展演变的过程和 规律性。”研究法制史的过程中,“需要把典章文献与国家的立法、改 制、司法等活动结合起来见人物、见思想、见时间,这种把静态与动 态的结合,可以还法制历史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所以本文在叙 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将尝试把法律条款同具体案例结合起来,争取做到 以法律条款为骨架、以案例判词为血肉。 然而,研究法律发展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归根到底,“法律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0 2 年第10 3 页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10 页 4 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于法律科学,也不在于司法制度,而在于 社会本身。”法律史更应该是“法律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互动的 历史。”圆而且家庭本身就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所以本文与社会史 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还将借鉴社会史特别是家庭社会史的研 究方法。家庭社会学以家庭为对象,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家庭的成立、 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家庭伦理、家庭管理等等与家庭有 关的各个方面。从家庭社会史角度对家庭身份权利的历史形态进行探 讨,把法律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同社会结构和社会习俗结合起来, 以家庭和社会为载体来考察法律,以法律为手段来解剖家庭和社会, 这样将更有利于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展开研究。在“中国法律社会史” 正在构建和发展的当下,在这里笔者权且将本文如此研究范畴归总为 “中国法律家庭社会史”,同时我更加希望,采取这样的研究思路能 够成为进行历史研究的新的尝试。 第二节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重点 对于宋朝民事法律、家庭( 制度) 、婚姻和社会状况的研究,近 年来方兴未艾,一些优秀成果不断出现,形成了理论不断创新、史料 不断拓展、研究不断深入的局面。但是在成绩斐然的同时还存在一些 不足和缺陷。 首先,缺乏将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等各学科进行相互交叉、 相互渗透。比如对于宋朝民事法律的研究,研究对象多局限于宋朝制 定和颁布的律、敕、令、格、式的法律条文本身,而忽略了法律的具 体实施和社会效果。又如对宋朝家庭婚姻的考察则往往集中在对礼仪 制度和风俗习惯的描述,对家庭法律则较少论及。其次,研究范围缺 乏新的拓展。以往民事法律研究体例基本按照民事权利主体和权利客 体、所有权( 物权) 、债权、婚姻家庭与继承、民事诉讼等分类进行 探讨,这样的分类显然会在研究内容上自然而然的侧重于对民事法律 ( 美) h w 埃尔曼著;贺卫方等译比较法律文化北京:三联书店,1 9 9 0 年第1 0 2 页 张仁善中国法律社会史的理论视野北京: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 0 0 1 年第9 5 - 1 0 7 页 5 中物权法和债权法的研究,相反对人身权的研究则往往被忽视,而对 于家庭成员的身份权利研究就更加缺乏。对家庭婚姻的考察则“侧重 于家族的财产关系而有关家族的身份生活方面不免就有些薄弱”。 有所涉及,也是将其视为家庭伦理或社会阶层来讨论,缺乏法律深度 的考察。再次,对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利用不充分。这虽然与受到意 识形态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无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那些具 有普遍性的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特别对于像宋史这样受到国际学者晕 视的研究领域,对于国外优秀研究成果积极吸收和利用就更加重要。 充分利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可以使我们站在另外的角度来审视自己 的历史,就能更加确切的“识得庐山真面目”。总的来说,对宋朝家 庭社会法律的研究,现在正处于一个创新理论、拓展领域、深入研究 的新发展阶段。 我在这里采用现代民法中“身份权”的概念,不是要把原本鲜活 生动的历史进行扭曲而生硬的取悦现代的法律概念,更不是要违背客 观而“削足适履”,也同样不是简单的用宋朝的律法来僵硬地填充今 天法律概念的躯壳。正相反,我的研究目的在于从新的角度和新的视 野,以家庭身份权利为考察的切入点,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地来考察 宋朝统治者是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对当时民事社会生活关系( 特别是家 庭关系) 进行调整的以及如此这样调蕤的原因和效果如何,同时家庭、 社会对民事法律( 特别是家庭婚姻法律) 的制定和施用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进而达到揭示宋朝人们家庭社会生活的真实所在的目标。为了 达到研究目的,我在文中所探讨的不仅仅是法律中所规定的家庭身份 权利,而是力求能够揭示宋朝社会家庭成员在实际生活中所享有的身 份权利,有鉴于此,王朝制定的法律条文和判词不是我考察的唯一对 象,作为“民间法”的习惯法、宗族法和家法等同样成为我研究的重 点,原因在于它们的权威也受到国家的认可。同时典型事件、判例, 以及社会舆论、风气也将作为我探讨的一部分。 ( 日)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第4 页 6 由于目前还未有从家庭身份权利角度对中国古代家庭进行研究 的文章,所以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可用以直接参照和借鉴的现有成果十 分有限,同时由于相关原始史料十分零散,因此本文在某种意义上可 以说只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中必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敬请 方家指正。 第二章宋朝家庭结构略析 第一节宋朝家庭结构的新变化 家庭结构是指以父母、子女、亲属等为代表的家庭成员间的组成 状况。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身份权利的权利主体范围,所以对宋朝家 庭结构的考察是为首部曲。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家庭结构状况比较复杂,规模大、小不等, 结构关系复杂的家庭类型往往同时存在。但是就每个时期占居社会主 流的家庭结构来说,杜正胜先生将其归总为“汉型家庭”和“唐型家 庭”两类。所谓“汉型家庭”,是指在儿子成年之后单独别立户籍, 所以这类家庭的结构比较简单,通常是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在 这样的结构里,父母无疑是这个家庭的核心和户主( 结构如图2 - 1 ) 。 所谓“唐型家庭”,是指已婚兄弟和父母共财同居,所以家庭结构比 较复杂,往往是由祖孙三代、叔侄血亲组成,在这样的结构里,父母 杜正胜传统家族结构的典型大陆杂志,1 9 8 2 年第6 5 卷2 、3 期:第3 8 页。 7 始终是家庭的核心和户主( 结构如图2 2 ) 。以上两个家庭结构类型的 共同特点是“父母”在家庭各类成员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在 “唐型家庭”里,即使成年兄弟成为家庭劳动的中坚、父母年老需要 成年子女赡养时,户主仍然为父母,只有父母去世以后,在法律上成 年兄弟才有“分居别籍”的权力。就血缘关系来说,“汉型家庭”里 主要是直系血缘关系,而“唐型家庭中则较之复杂,直系、旁系血 缘关系并存。 在宋朝社会中占主体的家庭 结构则显示出与以上两种家庭类 型不同的特点。这时的家庭结构 “唐型色彩渐淡,稍偏于汉型, 可以说是两者的折衷”。形成“父 母夫妻子妇孙,一奴一婢成九口” 。的家庭结构。具体来说则是以壮 年夫妇为核心,上养年老父母, 下育未成年子女,较少存在成年 已婚兄弟同居的情况( 结构如图 2 3 ) 。这样的家庭结构中只有父母晚年需要儿子赡养时,才住到一个 成年儿子家中,如宋谚所唱“父母何在在我家,化我鸣鸱哺所生。”固 而在儿子家中,户主自然为成年儿子,而不再是像“唐型家庭”中那 样父母始终是家庭的户主。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血缘关系是相对简 单的,只存在直系血缘关系,而不存在成年已婚兄弟等旁系血缘关系。 宋刑统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 徒三年。”“诸祖父母、父母令别籍,徒二年,子孙不坐。” 明确 禁止祖父母、父母健在时子孙别籍异财,那么怎么来解释这样一种小 家庭结构的存在呢? 其实经过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考察之后就不难 杜正胜传统家族结构的典型大陆杂志,1 9 8 2 年第6 5 卷2 、3 期:第3 8 页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0 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 名公书判清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3 63 页 窦仪柬刑统北京:法律出版社,1 9 9 9 年第2 1 6 页 8 发现,所谓不准“别籍异财”只能作为一种基本制度来理解,至于这 种制度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实现形式无疑是多样化的。实际上为了实 现这样一种基本的制度,在家庭结构的组成上存在一项基本组织原 则,日本学者将其归结为“家族共产制”,“通俗一点儿来说,就是家 族靠一个钱袋来生活,各个人的勤劳所得全部凑集到这个钱袋里,每 个人的生计也全部由这个共同的钱袋供给,从而财产作为共同的家产 得到保持。在清末以降的近代化历史开始以前的中国,这些作为 家族生活的必然的样式是在整个时代内一直维持不变的原理。”哪在这 样的原则下,成年儿子在成婚之后就与父母分居( 籍) ,同时进行财 产上的第一次分析,这次分析是相当简单的,并不将财产全部分完, 往往是以“婚嫁资财”的形式进行,而且对于其所有子女来说也不是 同时的,要视其婚嫁顺序的先后。同时的、彻底的财产分析则为父母 丧后的财产继承,而在此前子女们的分居别籍并不影响对财产的继 承,其原因就是这份财产原本就被视为“家族”的“共产”。小家庭 结构并不排斥这样一种以“共产”为纽带的“家族”形式,而且其本 身就是组成“家族”的一分子。这样就在社会现实中形成了许多“共 财别籍”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诡名予户”。在现实中,“今尔百姓, 父母在则私分异财,离居各食,”圆而且只要没有人对分居行为提出诉 讼则被视为默认,官府并不会主动追究,采取了“人户分析,当从其 便” 的态度。例如夷坚志中记载:“信州贵溪闻人氏有二子,长 日邦荣,次日邦华。父在时预为区处生理,于县启茶肆以与邦华,于 州肩药肆以与邦荣。”固甚至在税收利益的刺激下有“诸县乃有专置司 局,勒令开户者” 的情况。可见事实上的“别籍异财”是普遍存在 的。 ( 日)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第3 页 郑道玉琴堂谕俗编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8 6 5 册,第2 2 4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15 页 洪迈夷坚志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 9 9 71 第3 10 9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1 5 页 9 宋朝的这种家庭类型,虽然外在形 式还是“三代同堂”的结构,但是这种 家庭类型实质上是一种由父、母、子组 成的“核心三角”关系( 如图2 4 ) 。在 这样一种“核心三角”中以处于家庭核 心地位的成年夫妇为中心,根据他们所 处不同时期的不同身份分别构成以下三 种权利义务关系,即他们对于老年父母 父( 夫) ! 二母( 妻) 构成以“赡养”为核心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未成年子女构成以“抚 养”为核心的权利义务关系,他们自身之间又构成了以“扶养”为核 心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这三种权利义务关系则分别与家庭身份权利中 的亲权、亲属权和夫妻权相对应,这就是本文将要重点考察的家庭身 份权利范围,这种“核心三角”也决定了本文将要考察的家庭身份权 利的主体即为父( 夫) 、母( 妻) 、予( 女) 。 当然,像范仲淹等人所倡导的家族同居的大型家庭结构类型( 或 者更准确的应该称之为同居同籍的家族) 在宋朝仍然存在,但不是这 时社会的主流家庭类型,并且,即使是在这样的家族共居形式的家庭 里,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仍然是“家庭三角”结构。所以“三角” 的家庭基本结构就是我们探讨的宋朝家庭身份权利的权利主体。需要 指出,在这里单亲、孤老等特殊家庭结构中家庭身份权利状况并不在 我们的探讨之列。原因在于,这类特殊的家庭结构因结构上的不完整 导致家庭成员在家庭内部的经济地位和身份地位上呈现出不完整性 和复杂性,并且因此导致家庭成员身份权利的异化。 第二节影响宋朝家庭结构变化的社会结构渚因素 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来说,之所以宋朝家庭结构发生了上述新变 化正是由于受到宋朝社会结构诸因素的影响,而且这种变化同样对家 庭身份权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我们下面对宋朝社会结构诸因素 变化的关注是为第二部曲。 当代法国最具权威的汉学家谢和耐( j a c q u e sg e r n e t ) 在其著作 中国社会史中称宋朝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宋朝进入了一 个“新社会”。他认为“1 1 - 1 3 世纪期间,在政治、社会或生活诸领 域中没有一处不表现出较先前时代的深刻变化。这里不单单是指一种 社会现象的变化( 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全面突飞猛进、内外交流的发 展) ,而更是指一种质的变化。政治风俗、社会、阶级关系、军 队、城乡关系和经济形态均与唐朝贵族的和仍是中世纪中期的帝国完 全不同。一个新的社会诞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已是近代中国特征 的端倪了。”我们权且不论宋朝是否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但 是宋朝确实表现出一个“新社会”的特点。下面,我们将从构成社会 结构的三要素,即社会经济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价值结构的变 化入手,对宋朝的社会结构作一概要分析,以求能够探究这个“新社 会”的些许迹象。 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基础,在农业社会里,土地特 别是田地无疑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不立田制的宋朝,“土地私有制 特别是其中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居于主导的地位。”锄所以,宋朝的 社会经济结构所体现出的特点正是私有制进一步深化的特征。 1 农业生产方面。 缘于这一时期局势相对稳定,又有土地私有和租佃制作为制度保 障,加之农业技术之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继续发展,仍然无所争议的 成为宋朝社会生产的基础,在各产业之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据游彪 先生估计宋代耕地面积大约在7 0 0 万顷左右,大体上是汉、唐时期的 两倍,而且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也今非昔比,据漆侠先生考证,此时 一般达到2 石上下,比唐时的1 5 石高约3 0 。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亩 ( 法) 谢和耐( j a c q u e sg e r n c t ) 中国社会史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2 5 7 页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 9 9 9 年第2 6 6 页 1 1 产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人口数量增加以及疆域领土减 少给社会带来的压力。之外,用我们今人的眼光来衡量,可能真正谓 之“新”的变化还在于这时农业产品的商业化和农业商业化结构的扩 大。随着宋朝城镇的工商业职能普遍加强和城市人口( 特别是坊郭户) 的迅速增长,在农村到城镇之间,农产品的流动变得既频繁而又数量 庞大,例如像“两浙之地,苏湖秀三,i , i 号为产米去处,丰年大抵舟车 四出”的情况普遍存在。经营其中的是则是富商大贾诈是“民计 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以,小舟亦附大舟 监而同营”罾。在农业产品结构上,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生产在整个农 业生产规模中的比重要明显高于前代。在茶、棉花、桑蚕等传统经济 作物生产都发达于前代的同时,“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 要,甘蔗、果树、蔬菜、园艺( 主要指养花) 、种药等也跟着发展起 来而成为独立的行业。” 从税收中我们就能更清楚地感觉到这样一种 的发展,据杜文玉统计,唐宣宗大中中茶税数为8 0 万贯,宋徽宗政 和中茶息数为4 0 0 万贯,两朝茶税之比1 :5 ;天宝中丝织品岁入数 7 4 0 万匹,天禧五年1 1 4 9 7 万匹,两朝之比为1 :1 5 ,这里还没有 计入宋尺略大于唐尺。 2 手工业、商业方面。 宋朝的手工业生产空前活跃,矿产业、制瓷业、纺织业、印刷出 版业、造船业、造纸业、建筑业等均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铁产量为 例,据美国学者郝若贝教授( r o b e r t8 a r t w a l l ) 推算,宋神宗元丰 元年( 1 0 7 8 年) 的铁产量大致在7 5 1 5 万吨,这一产量是1 6 4 0 年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2 5 5 倍;又如盐产量,唐盐产为2 8 5 7 9 3 万石,宋盐产为4 4 8 9 5 8 万石,两朝之比达到1 :1 5 7 ,而盐利岁 入数,唐为7 2 7 8 1 6 万贯,宋为2 5 0 0 万贯,两朝之比达到1 :3 4 3 ; 再如,以定、钧、汝、哥、官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制瓷业,更是异彩纷 王炎双溪类稿卷2 1 ,上赵丞相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1 9 8 7 年 叶适水心集卷1 ,上宁宗皇帝割子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5 5 页 1 2 呈地映射出宋朝手工业的发达状况。在农业、手工业为社会生产出如 此丰富产品的前提下,商业的空前繁荣则成为宋代经济结构变化中最 突出的特点。首先是商品交换范围的空前扩大,例如在京城汴梁的市 场上可以买到“安邑之枣,江陵之橘,陈夏之漆,齐鲁之麻,姜桂藁谷, 丝帛布缕,鲐熬鲰鲍,酿盐醯豉。或居肆以鼓炉橐,或鼓刀以屠狗彘。 又有翳闾之珂开,会稽之竹箭,华山之金石,梁山之犀象,霍山之珠玉, 幽都之筋角,赤山之文皮”,真可谓是“目不给视,无所不有,不可殚 记。”而且,在提供如此丰富的商品种类的背后,肯定有一张发达的 商品流通网络遍布宋境。商品交换数额也是十分可观的,据宋史食 货志所载,仁宗皇佑年间( 公元1 0 4 9 年至1 0 5 3 年) ,达n a 千万贯, 平均每人购买商品达到三贯以上。与此同时,飞速发展的城市也记录 了工商业的繁荣,城市数量激增和城市性质的工商业中心化成为这时 城市发展的主要脉动。据于云瀚统计,到北宋元丰年间城镇总数达到 3 0 3 0 个,其中政治性、综合性城市为11 3 5 个,而其余1 8 9 5 个城市 则为工商业镇市罾。这些城市内部也发生了变化,坊市的界限早已被 打破,通宵达旦的夜市更平添了许多商业气氛,“每更点灯博易买卖 衣物、图画、领袜之类,至晓乃散,谓之鬼市子。” 在中心城市的周围, 还有由集市、草市逐渐发展而来的商业城镇,与城市形成众星拱月的 商业区域结构。从国家税收来源结构考察,宋朝更多的财富则源源不 断地来自于工商业,以熙宁1 0 年( 公元1 0 7 7 年) 为例,北宋本年度 税赋总收入共7 0 7 0 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2 1 6 2 万贯,占3 0 ,工商 税4 9 1 1 万贯,占7 0 ,无怪乎谢和耐称在宋朝廷统治下的是一个“商 业的国家”了。宋人对自己繁荣的工商业无疑是感到骄傲的,所以用 笔墨丹青把自己的繁华展现给作为后人的我们,清明上河图使我 们相信在这样一幅长卷的背后一定是空前繁荣的宋朝的工商业。 既然经济发展如此,宋朝的经济结构也因之发生了重要变化,尽 周邦彦汴都赋周邦彦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 8 3 年第5 6 页 于云瀚略论北宋时代的城市分布社会科学战线,1 9 9 8 年第2 期:第16 8 页 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7 4 页 1 3 管还没有达到某种质变的临界点。这种变化概而言之,工商业在国民 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影响明显超过前代。如此的经济结构必然对社会 阶层结构和社会价值结构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方面,由于商业的空前繁荣和土地私有买卖的频繁,人口的流动性加 大,家庭经济结构也显现出十分多样化的特点,由此家庭结构呈现出 向更加灵活多变的小家庭结构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家庭结构既是社会 经济结构变化作用的结果,更是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丰动适应,并 且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家庭结构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结构的作用下,宋朝的社会阶层结构较之封建社会前 期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而“士庶通礼,主客齐民”无疑是这一系列 变化中的最突出表现。 1 、“士庶通礼”一上层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在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对自己拥有的社会所怀有的情感无疑大 致上是自卑的,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并不理想的“小康”社会而自卑。而生活 在这样世界里的人们寄予“礼”以厚望,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 i i e # l 不各。分争辩颂,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 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 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锄礼成为“以正君 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曾的社 会规范,( 礼、法关系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虽然争论颇多,但是 在礼具有调整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性作用这一点上,学术界基本形 成了共识) 。既然礼是具有“别尊卑、异贵贱”的“君之大柄”,那么, 以是否具有“礼”的权利,即礼的适用范围作为考察古代社会的阶层 权利状况的标尺就是很自然的了。 札记- 礼运第九 札记曲扎上第一 札记- 礼运第九 从“周公制礼”开始,( 更远则可以追溯到传说中远古五帝之一 的颛顼“命重黎绝地天通”哪,从此民众祭祀天神权力被剥夺,统治 权力机构垄断管理神事,宗教祭祀从此开始贵族化、专业化。) 礼所 规定和赋予的权利从来只是王公贵族、士族大夫阶层所享有的特权, 庶民根本无权享有,他们只配受到“刑”的惩罚,正所谓“礼不下庶 人,刑不上大夫”。到宋朝,这样的状况发生了变化。元人编修的宋 史中记载了有关宋朝庶人所享有的“礼”的情况,宋史“礼志十 八”下设“士庶人婚礼”,这是在中国古代正史中的第一次,之前并 无此先例。这无疑是对士、庶阶层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概而言 之“士庶通礼”。这一变化是士、庶阶层政治、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的 集中体现: 首先在政治方面。作为统治阶层中显赫集团的门阀士族阶层,在 隋唐时逐步消亡,五代、北宋之际其显赫的光环完全从历史舞台中褪 去。与之对应,庶族阶层的政治地位则逐步上升。制造这一局面,除 开唐末农民战争和五代割据战争由战乱频仍所造成的打击,科举制度 的作用则似乎更加深远。虽然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成于唐,但是真正 尽显其功用却是在这大宋一朝。盛行且日臻完备的科举在宋时成为官 僚集团纳新的最主要途径。从科举的规模来看,唐朝进士及第,每科 不过二三十人,而在唐高宗永徽五年更是创下新低只取进士一人。而 在赵宋,每科通常都有二三百人,多达五六百人。太宗时开科8 次, 登第者达7 0 0 0 人;仁宗御宇4 2 年开科1 3 次,取士超过万人;真宗时 开科9 次,取士5 2 0 0 人。在取士数量激增的同时,士子的出身阶层结 构的变化则较之更为关键,据登科录统计,南宋理宗宝祜四年( 公 元1 2 5 6 年) 录取进士6 0 1 名,官僚家庭出身者仅1 8 4 人,其余4 1 7 人,约占6 9 都是乡户平民出身。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大批庶族子弟 通过科举这座桥梁步入到国家的行政机构,成为政权组织的一分子。 有学者统计,宋史列传1 5 3 3 人中,布衣出身的文臣武将就占到 尚书吕刑 5 5 。如此这样,门阀士族阶层对国家政治的垄断被打破,随之官僚 集团取代了门阀士族阶层成为封建国家的政治主体,而这官僚集团的 内部成分业已改变,这样的官僚政治影响此后中国历史深远。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朝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由此随之而来 的便是土地买卖因此变得十分频繁,且在这当中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这 种土地的买卖所依赖的并不是( 或者较少是) 政治上的特权势力,而 更多则是以经济实力为手段,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丰,有钱 则买,无钱则卖”。由于频繁的土地买卖使“朝为富室,暮为穷民” 罾的现象大量涌现,即使高官望族也会常常遭到“家世零替”的噩运。 杜衍就曾告诫自己的子弟:“衍本一措大尔,名位服用皆国家者,捧 入之余以给亲族之贫者。常恐浮食焉,敢以自奉也? 一旦名位爵禄国 家夺之,却为一措大,又将何以自奉养耶? ” 由此,门阀士族仅仅 通过政治特权就能世代把持巨额经济实惠的时代不属于宋,在“钱” 与“权”的二选一中,往常以门第而自恃的士族大夫现实地选择了前 者,宋初大将曹彬就曾直言:“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 士、庶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士、 庶阶层之间的鸿沟不再难以逾越,并且变得模糊不清。“富贵盛衰, 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既然贵、贱无常, 那么再对士、庶加以严格区别就显得多余,以致门阀士族不得不承认 了庶族和自己同等的地位,允许庶人和自己享有同样的“礼”,士、 庶走向一体化,并最终整合于官僚集团。 2 、“主客齐民”一一下层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 主、客户在唐时已有,其意为本地户和外来户。到了宋朝主、客 户的划分则是以是否占有土地为标准,“乡野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 袁采袁氏世范卷上四库垒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6 9 8 册,第6 0 8 页。 楼钥攻娩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4 8 页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卷七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7 年第4 4 9 册,第7 8 页 袁采袁氏世范卷上四库金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 7 年第6 9 8 册,第6 0 8 页 1 6 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锄,也就是佃户。宋朝地主土 地私有制适应了从唐后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成为宋朝 土地制度的主导,以此为基础,通过买卖等关系而达成的土地兼并使 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数地主手中,导致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在这样的 条件具备之时,地主则通过租佃的方式又重新将农民和土地结合起 来,从而租佃关系大行于宋。为了更好调整这样一种关系,促进土地 租佃制度的稳定发展,以保证国家税收的增加,因势调整主户和客户, 即佃主和佃农之间的人身关系就变得十分必要。为此,赵宋朝廷改变 了以往朝代的做法,而是视“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 ,赋予佃农 与主人相同的身份,如司马光所说:“彼皆编户齐民,非有上下之势” 锄。客户既然拥有独立的户籍,成为国家的“公民”,地主也就无权随 意打杀,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