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受事主语句是汉语里的一种句式,本文运用焦点理论和话题理 论等有关的观念和方法,通过考察和分析西周时期受事主语句在语义 结构上的特点,揭示受事主语句的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 首先,建立受事主语句的各种格式之间的推导关系,分析不同格式的 受事主语句在焦点结构和焦点类型上的差别,并以此来解释不同格式 的受事主语句在构造方式和语义表达方面的差别。其次,通过刻划 “于”字结构的语用性质来揭示,所谓焦点标记的“于”,在句法、标记 功能上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认为“于”不是单纯的焦点标记,而是准 焦点标记。文章讨论有标记受事主语句和无标记受事主语句在语义指 称类型上的同异,揭示受事主语句中的认定焦点具有对比性和排他性 的语义特征,来说明受事主语句的确认义。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分为四个小节,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概述,首先,指出本文 主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其次,指出西周时期受事主语句研究 的历史和现状。再次,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借助焦点理论、话题理 论、配价理论等,以当代语法理论为指导,采用传统语法学和功能语 法学的有关概念和方法,在焦点理论的背景下研究西周时期受事主语 句的结构和功能。最后,交待本文语料使用和语料的来源。 第二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描述了受事主语句的1 3 种类型, 指出其不同的结构,讨论受事主语句的焦点分布和焦点表达方式。根 据焦点位置在句子中的出现情况,分析句子的焦点。并从语用的角度, i 运用焦点理论等进行具体阐述说明。 第三章,结论。根据对受事主语句的焦点分析,总结受事主语句 的焦点凸显方式,焦点位置,焦点范畴,以及受事主语句动词的特点 及其生成机制。 关键词:西周时期:受事主语句;焦点理论;焦点;话题 a b s t r a c t t h ep a t i e n t s u b j e c t i v e s e n t e n c ei so n eo fs e n t e n c e p a t t e r n s i n c h i n e s e m a n yr e l a t e dc o n c e p t sa n dm e t h o d sl i k ef o c u st h e o r ya n dt o p i c t h e o r ya r eu s e d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p a p e ri st or e v e a lt h e s y n t a c t i cf u n c t i o n 、t h es e m a n t i cf u n c t i o na n dt h ep r a g m a t i cf u n c t i o n so f t h e p a t i e n ts u b j e c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b ys u r v e y i n ga n da n a l y s i s i n g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i ns e m a n t i c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t h ep a t i e n ts u b j e c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 t h ew e s t e r nz h o u f i r s t l y , e s t a b l i s ht h ed e r i v a t i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a l l o 一 一一一 一一一 k i n d so tf o r m si nt h e p a t i e n ts u b j e c t i v es e n t e n c e a n a l y s i st h e d if f e r e n c e si nf o c u ss t r u c t u r ea n dt y p e so ff o c u si nd if f e r e n tp a t i e n t s u n e c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a n de x p l a i n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c o n f i g u r i n gm o d e s a n ds e m a n t i c e x p r e s s i o n o fd i f f e r e n t p a t i e n ts u b j e c t i v es e n t e n c e ; s e c o n d l y , r e v e a lt h a tf o c u sm a r k y u h a si n t e r r e l a t i o na n dc o n s i s t e n c y i ns y n t a c t i ca n dm a r kf u n c t i o n sb yc h a r a c t e r i z i n gt h ep r a g m a t icp r o p e r t y o fs t r u c t u r eo f y u ”w et h i n kt h a t y u ”i sn o tt h es i m p l ef o c u sm a r k b u t q u a s if o c u sm a r k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s a m e i n d e f i n i t ei nt y p e sb e t w e e n m a r k e da n dr e m a r k e d p a t i e n ts u b j e c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r e v e a l s t h a t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m a r k sh a v ec o n t r a s ta n de x c l u s i v i t yi nt h e p a t i e n t s u b j e c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o r d e rt oe x p l a i ni t sc o n f i r m a t i o nm e a n i n g t h e r e a r et h r e ec h a p t e r sa lt o g e t h e r t h ef i r s th a s f o u rp a r t s ,s u m m a r yt h er e s e a r c h e d f i r s t l y , p o i n t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a i m a n dp u r p o r to ft h e p a p e r ;s e c o n d l y e x p l a i nt h e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s u c ha sf o c u st h e o r y ,t o p i ct h e o r ya n dv a l e n c et h e o r y l a s t l y , t e l lc o r p u sa n ds o u r c eo fc o r p u s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s e c o n di st h et h ec o r eo ft h i sp a p e r d e s c r i b et h i r t e e nt y p e so f t h ep a t i e n ts u b je c t i v es e n t e n c e ,p o i n td if f e r e n ts t r u c t u r e sa n da n a l y s i s 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o ff o c u s w ea n a l y s i st h ef o c u so ft h e s e n t e n c e sb yt h e w a yo ff o c u sp o s i t i o n ,a n di l l u s t r a t ew i t hs p e c i f i c e x a m p l e sf r o map r a g m a t i cv i e w t h et h i r di sc o n c l u s i o n w es u m m a r i z et h ec o n v e x i n gw a yo ff o c u s , f o c u sp o s i t i o n ,c a t e g o r yw i t hf o c u s ,a n d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v e r ba n d g e n e r a t i v e m e c h a n i s m k e y w o r d s :w e s t e r nz h o u ;p a t i e n ts u b j e c t i v es e n t e n c e ;f o c u st h e o r y ; f o c u s ;t o p i c i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庸溺童函况帕年 多月jj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i - i 。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庙丽娲 日期:z o 口8 年参月j 1 日 导师签名:橼 日期:触年月 日 州周时j j 受事t 语句研究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关于汉语史的分期,学界有二分说、三分说、四分说、五分说, 先秦属于上古是没有什么争议的,西周时期属于先秦也是学者们的共 识。西周时期属于先秦早期,其间的语法现象与先秦中晚期是有所差 异的,这一点有些专家、学者已经指出过。研究西周时期的语法现象 的学者很多,如管燮初、张玉金、武振玉、潘玉坤等,他们从不同的 角度对这一时期的句法结构、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 得了可观的成绩。我们认为,古汉语研究应该置于世界语言比较的范 围之中,在普通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背景下展开,这一点现在已 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汉语研究者的共识。因为,只有这样,古汉语的研 究的具体成果才能回馈于普通语言学理论;也只有这样,古汉语才能 和现代汉语一样汇入世界语言学的主流。西周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 期,这一时期上承殷商,下启春秋战国,是新旧交替的并存时期。过 去的研究已经注意到,新格式、虚词的产生与旧格式、虚词在这个时 期的语言中同时存在,同时使用。这就是一种语法功能可以同时有几 种语法形式来表示。一种新形式出现后,旧形式并不立即消失,新旧 形式并存。这种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不同语法形式在一个共时系统中 同时使用,叫做“重叠 ,最后实现交替的现象,叫做归一。归一是 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多种并存形式经过筛选淘汰,最后缩减为一两 种,也就是择一原则。“重叠 足西周时期的显著特点。“归一”是先 l 硕十学何论文 秦中、后期的事情。“重叠”时期的语言现象具有源头性,因此,研 究这一个时期的语言现象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同时接触到共存 的两种样式,即一种新产生的样式,一种还在使用的样式。从中可以 窥见新旧格式的使用情况和新生样式的优势和旧样式的始将式微,这 对汉语语法史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选择西周时期的受事 主语句作为研究的课题,考察这一时期受事主语句的构式和表述方 式。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西周时期受事主语句的考察、分析来 论证以下的观点:受事主语句无论是有标记或是无标记都完全可以从 形式结构中推导出信息焦点来,因此探讨有标记决定焦点的机制和无 标记也呈现焦点的机制的共存机制。这是我们研究的动机。 1 2 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西周时期的语法研究专著有: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 北 京商务印书馆,19 81 年。) ,张玉金西周汉语语法研究( 北京商务 印书馆,2 0 0 4 年。) 、西周汉语代词研究(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年。) ,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6 年。) 。论文有: 杨五铭西周金文被动式简论( 古文字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 19 8 2 年。) ,沈春晖周金文中之“双宾语句式”( 燕京学报,第6 期,19 3 6 年。) ,陈永正西周春秋铜器铭文中的联结词( 古文字 研究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 9 8 6 年。) ,赵诚金文的“于 ( 语 言研究,1 9 9 6 ,2 期。) 张国光西周金文被动句于字式质疑( 贵 州文史从刊,1 9 9 7 年,6 期。) 周海清两周金文里的被动式和使动 式( 中国语文,19 9 2 年,6 期。) 等。还有关于尚书、周易、 阿周时期受宁土语句研究 诗经专书语法研究的论文,但都不涉及本课题的内容,就赘不述。 而关于西周时期受事主语句的研究,目前还没有,这给我们留下了空 白。 1 3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是断代的语法研究,首先从共时的角度考察受事主语句的句 法形式,其次从历时角度考察它的发展,同时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与 归纳。我们的思路是:一是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力求在对西周时期受 事主语句进行充分描写的同时,引用前人的解释,加强理据。二是定 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我们在对西周时期受事主语句进行穷尽性 分析的基础上,既作定量分析也作定性分析。三是微观研究和宏观研 究相结合。我们对西周时期受事主语句的表现形式分别加以研究,通 过研究,比较其在汉语语法史发展长河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拟采用焦 点理论进行描述,“焦点 是当代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 是本世纪以来汉语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因为焦点问题牵涉到句子的 构造方式和表达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焦点成了形式语法学和 功能语法学的共同话题。焦点问题对于汉语尤其重要,因为汉语缺少 形态变化,主语、谓语、宾语等句法成分没有显性的形式标记,于是, 焦点跟句子的基本结构及有关成分的关系问题就显得非常复杂,特别 值得研究。另外,我们也借助论元理论、话题理论、配价理论来进行 表述。这些受到国内语法专家、学者青睐的理论,其新的解释力和概 括程度似乎达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它们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话语分析 和语用学研究的极大优势。我们想新理论将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解释j 二 硕十学位论文 古汉语中受事主语句的结构,体现出相当的概括力和令人信服的细节 描写和归纳。 1 4 本文的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是西周时期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包括: 今文尚书周书、周易、诗经中的小雅、大雅和周颂、西周 金文和逸周书。关于逸周书,近年来,跟地下材料相比,证明 其可靠的有九篇。杨宽曾撰写专文论述逸周书,逐篇进行了论证, 他认为克殷解、世俘解、商誓解、度邑解、作洛解、皇 门解、尝麦解、祭公解、芮良夫解为可信的西周时期语料。 西周出土文献数目比较多的是金文,西周金文主要依据唐兰的 西周青铜器分代史征,管燮初的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并且参照 西周金文辞大系及文物,殷周金文集成( 殷商西周卷) 中 标示为“西周 的铭文。 西周甲骨文共有山西洪赵坊堆村、陕西长安张家坡、北京昌平白 浮、陕西岐山凤雏、陕西扶风齐家村五地出土的西周甲骨文。本文甲 骨文部分主要参照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陈全方西周甲文注 以及门艺2 0 0 5 年硕士论文西周甲骨文研究对西周甲骨的注释。 曲周时明受事士语句研究 第二章受事主语句研究 2 1 受事主语句的界定 对于受事主语句的界定,在语法学界是个争议颇大的问题。早 期的研究很少提及“受事主语句”这一名称,而是把它放在被动句或 被动式里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语义上表达被动关系的句子即 为句法上的被动句,二者是一致的。关于被动句,如李运富( 1 9 8 6 ) 指出,被动句是把作宾语的成分提到主语的位置上而形成的,但作主 语的成分却不能互换到宾语的位置,而只能用介词引进作状语或补 语,或者隐去。这是所谓的角色先定,即受动者角色在句首位置是一 开始就存在的,被动标记不过是起到引入施动者的作用,如“于”字 式,“见 字式,“为 字式等。关于受事主语句,如龚千炎( 19 8 0 ) 指出,受事主语句又称为被动句,它包括被字句和非被字句。非被字 句包括我们所说的受事主语句,认为它是“没有被动形式标志而有被 动意义的句子 。这是所谓的角色后定,即认为n p 。受事者角色身份 的获得是和汉语的某些语法特点或是语法变化导致的,受事以作为话 题或主语处于句首。纵观各家所举的大量例句和大量受事主语句与被 动句实例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所有的受事主语句都是无标志形式的 被动句的观点不是完全符合事实的,确有大量的受事主语句不是被动 句,被动句只是受事主语句中的一种。 而且,也有学者坚持句法和语义应该分开,认为“这类句式( 非 硕十学何论文 被字句笔者按) 只是主语在逻辑的意念上受到活动的支配,并没 有相应的语法形式来充作这种意念的表现标志,而逻辑的意念同语法 关系是两同事,不能据以作出语法的结沦。 ( 刘叔新) 。也就是不赞 成无标志形式的句子归入被动句。 有的学者从广义的角度把凡是主语是其后面的谓语动词的受事 的都定为受事主语句,其中包括带“被字的受事主语句和不带“被 字的受事主语句;狭义的受事主语句则仅指不带“被”字的受事主语 句。 我们认为,受事主语句有一部分存在被动关系,可以认为是被动 句,有一部分不存在被动关系,可以认为不是被动句,也就是说受事 主语句与被动句虽有重合,但并不是等同的关系。被动句足从语态的 角度划分出的相对于主动旬的一个大类,受事主语句是从主语意义类 型的角度划分出来的。实际上,既是“受事主语句”又是“被动句 的是对同一种句子从不同角度切入所得到的不同结果,是不同的句 式。 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分析,受事主语句的主语被表达成一种简单的 由谓语所表述的状态之中,构成状态事件观,此时作为由动词所表述 的事件的出发点的“主语”,其认知语义内涵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事 件的“控制者 ,而是表示事件缺乏( 明显的) 外来动因。对于所有 的状态来说,其拥有者对状态本身不存在任何控制力。看来,把过程 化的事件表达成状态化的事件是受事主语句产生的根本原因。 受事属于语义范畴,足吲施事的行为而受到动词影响的事物,受 阳周n 寸! 蚍受事t 语句研究 事一定是相对于施事来说的,受事要求与施事共现,也要求与事共现, 施事、受事和与事共同组成受事类型的三个必有论元。 综上所述:受事主语句包含两层意义:一是受事成分通过话题化 后而移位于句首作主语;二是受事成分在意义上是受谓语动词支配或 影响的论元角色。 2 2 受事主语句凸显方式 从思维与认知的角度来考察,人类在观察事物或事件的过程中, 包含着这样一种事实:在只有一个客体和一个动作( 或情状) 的条件 下,最自然的,l , t l 展现顺序就是“客体+ 动作( 情形) ”,而不会相反, 我们称其为客体凸显。这种客体凸显,实际上可以称之为客体优先, 如果相关语言对这种客体优先凸显动作( 情状) 随后出现的顺序进行 一种临摹,就有可能产生受事先现的句子,如果再引进施为者,就有 可能产生o s v 型的语言,就汉语而言,受事主语句就是此认知原理 的产物。 因此,受事主语句是以动作的客体( 一般为受事) 为主题和视角 进行叙述的,述题叙述或说明该主题所“受到、“遭受 或“谴责 的某种动作或事件,表示主题主语的被动态,强调客体人物、事件的 被动性、受动性,强调人物、事件“受到 、k 遭受 某种动作行为作 用下发生某种情状结果。所以受事主语句是以客体或主题为视角、以 动作或情状为常规焦点、强调客体主语的被动性的句式类型。有学者 研究认为,受事话题习惯上提前。从认知语言学上看,受事主语句的 述题动词一般是反方向动词,动词方向的改变更容易成为焦点。一般 硕十学位论文 来说,以发出者为主对象并把它作为参照去观察,所经验到的是正方 向行为,用来命名该行为的语言符号称之为正方向动词,如“打、污 等动词。以接受者、受影响者或间接受影响者为主对象去观察,人们 会观察到一个负方向行为,命名该行为的语言符号称之为负方向动 1 侧。 受事主语句是一种特殊句式,其重要功能是标明受事成分一般是 该句的信息焦点。信息焦点指的是观察者观察一个行为时在大脑中最 引起注意的对象。每个行为都由若干个参与者构成。一个参与者能否 成为观察的焦点首先取决于人们观察的目的。观察者观察的目的不 同,他的注意焦点也就不同。而在客体优先的条件下,受事客体更容 易成为注意焦点,在句子中就体现为受事主语提前,形成话题焦点。 2 3 焦点理论对信息焦点的解释 大家知道,焦点是当代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自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汉语语言学界的热门话题。因为焦点问题牵涉到 句子的构造方式和表达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语义上重点用什么标 记或者用什么成分来表达。一般认为,焦点是功能概念,是一个句子 中最为重要的信息,是与预设或背景知识相对而言的,因而是在言语 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沈家煊说:“句子的语义重点往往成为注意的焦 点,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一个符号序列的记忆,效果最好 的是在序列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例如一个电话号码我们最容易记住开 头和最后一两个数字,中间的就不好记。这是因为序列的开头和结尾 部分最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同样的道理,一个句子的语义重点一般也 阿周时期受市土语句研究 是放在句首或旬尾,目的是为了引起听话人更多的注意。”【1 】【p 2 3 5 】句子 的焦点是属于语用平面的,通常分为常规焦点( 也叫自然焦点) 和对 比焦点。徐烈炯( 1 9 9 8 ) 采用“突出”和“对比两对特征来描述焦 点的功能。根据这两对特征,徐把焦点分为三类:自然焦点、对比焦 点和话题焦点。自然焦点是指位于句末的成分;对比焦点是说话人希 望听话人引起注意的、跟相关的对比集合中的其他成员构成对比的成 分;话题焦点一般位于句首的位置,与主语有重合的关系。 焦点结构反映了句子中信息的包装方式,因而对句子的语义解释 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表层结构相同的句子,因为焦点结构的不同而具 有不同的命题意义、或不同的预设意义、或不同的会话含义。这种由 焦点结构引起的句子在语义解释上的差别,可以用焦点理论或有关理 论和方法来作出明确的分析和解释。 句子的信息结构既可以从话题的角度来描写,也可以从焦点的角 度来描写。从话题的角度来描写就是话题结构,话题结构一般分成话 题和说明两部分:前者是双方交谈的出发点,往往是交际双方共享的 旧信息;后者是对前者的说明或评论,其中包含着说话人要告诉听话 人的新信息。从焦点的角度来描写就是焦点结构,焦点结构是具有特 定信息状态的各个成分的搭配和排列,即前提、断言、焦点和辖域的 搭配和排列。焦点结构也是对句子所作的一种结构描写。但不同的是, 焦点结构是对构成句子的所有句法成分的一种分析和描写,而结构描 写则是对句子中信息分配形式的一种分析和描写。焦点结构通常是一 个三分结构,由焦点标记、焦点和背景三部分组成。其中,背景往往 硕十学何论文 是说话人预设的旧信息,而焦点则是 兑话人要传达的新信息。背景和 跟焦点的关系,简单地说,背景只像是一个限定从句,而焦点就是那 个被限定从句修饰的中心语。背景信息起到限定焦点信息的性质的 作,它表示某种从焦点成分上抽象出来的性质。 关于标记词,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标记词属于一定的词类, 表现该词类的语法特点,并遵循该类词的语法规则。一种认为标记词 应不负载任何实在意义,作用只在于标示真值成分的焦点身份,不是 句子线性结构的基本要素,可被省略。一般认为,焦点标记分为虚词 标记、重音标记和句法标记。有人认为,汉语中有专职的焦点标记, 例如:“是”、“连”、“来”等。 2 4 受事主语句的类型 据我们的初步调查,西周时期的受事主语句的结构类型可分为如 下l3 类: 2 4 1 受事+ 动词,可记作:h i p 。+ v p ( n p i 表示前段的名词性词语, v p 表示后段的谓词性词语) 。有1 4 例。例如: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 尚书周书吕刑) 周秉钧尚书注译:“吕侯被命为卿。 2 1 p 2 3 7 】 燕蔑唇。( 箢盍) 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莞被称赞功绩。,【3 】【p 3 7 8 】 师遽蔑唇,眢。( 师遽彝) 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师遽受嘉勉,受饮食款待。 【4 】【p 6 4 】 公令秸同卿史寮。( 令彝) 阳周时期受事主语句研究 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明公受命出任王朝卿士,会同官 吏卿史僚。【4 】【p 6 1 】 。 箕子之明夷,利贞。( 周易明夷六五) 宋祚胤周易注译:箕子的光明品德受到伤害。 【5 】i p l 7 8 】 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 周易睽六三) 宋祚胤周易注译:“看见车子向后拉,那头牛却往前拖,拉车 的人很狼狈,好像受了黥刑和劓刑。【5 】【p l 8 7 j 栋桡,利有攸往,亨。( 周易大过卦辞) 陆德明经典释文:“桡,曲折也。”孔颖达正义:“栋桡者, 谓屋栋也。 【6 】f p 8 9 】宋祚胤周易注译:“屋梁被压弯,发展下去有好 处,中兴事业会j l 厮t j 达成。【5 】【p 1 3 8 1 这类句子的结构特点是动词后不带任何句子成分,动词都是光杆 动词,是由动词性成分充当谓语核心的句子。从论元结构理论来看, 上例句子,只有两个必有论元,即主语论元和谓语论元。主事是受事 论元角色,谓语是核心论元角色。受事论元以作主语为其句法实现形 式,主语的受动性由动词谓语来凸现。例中施事皆以零形式出现,它 们是跟深层结构直接相关的。受事“吕侯”、“竟 、“师遽”、“明公”、 “箕子”、“其人”、“栋”、处于主语位置,受事在语法位置上的凸现, 这是这种句子的语用预设。其实,这类无标记形式的句子是从话题的 角度来描写的,即受事通过话题化而移到句首,形成一种事态句的表 达形式。朱德熙语法讲义:“说话人选来作主语的是他最感兴趣的 话题,谓语则是对于选定了的话题的陈述。”【7 】【p 3 9 1 话题结构一般分成 硕十学仲论文 话题和述题两部分,话题是话语交谈双方的出发点,往往是交际双方 己知的信息。述题足对话题的说明和评论,其中包含着说话人要告诉 听话人的新信息。上举例子的语用表达是以处于主语位置上的受事 “吕侯 等为主题,述题“命”等是对“吕侯 等进行说明的。从信 息包装的角度看,说话人通常把上文已经交待过的已知信息用话题来 包装,把比较重要的新传信息用焦点来包装。根据汉语自然焦点后置 的说法,如果把一个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两部分,即在主述结构中自 然焦点一般应该落在谓语上,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主语是旧信息,谓 语是新信息。上举例句中的核心动词“命”、“蔑唇、“令、“明夷 、 “劓”、“桡等,当这种“v p 处于谓语位置上时,它会引出一种 焦点结构,从而赋予句子一种强调的信息,这种强调的信息就是焦点, 它是以谓语的形式来刻划的。这样的信息结构,很早就出现在我们的 认知范围之内,如甲骨文中有:“鹿禽 。谓语表达了主语话题的受事 性。 无施事者出现的受事主语句是事件状态观的理想化的体现,暗示 的是受事主语受到动作行为直接影响而发生了状态变化,强调的是受 事受到影响的过程。戴浩j ( 1 9 8 4 ) 指出,英语是从施事的观点看使 成动词的终点,汉语则从受事的角度观察。即在同样的情景下,英语 更关心谁做什么,汉语则更关心发生了什么。受事主语句在上古汉语 中不是由主动句式派生而来的,而是与施事主语句相并行使用的。 2 4 2 受事+ 于+ 动词,即n p 。+ 于+ v p 。 这类句子的结构特点也是动词后不带任何成分,而在受事主语和 阳周时! h 受事士语句研究 动词之间插入一个介词“于 ,n p i + 于+ v p 是n p l + v p 构式的一种 扩展,形成另一种受事主语句的表达形式。有5 例。 一孚于嘉,吉。( 周易随九五) 宋祚胤周易译注:“于嘉,被嘉许,被表扬。于,表被动的助 词。【4 l p 9 3 】 孚于剥,有厉。( 周易兑九五) 宋祚胤周易注译:“于剥,被损害,诚被损害。”f 4 】【p 2 8 5 】 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诗小雅出车) 赫赫南仲,猃狁于夷。( 诗小雅出车) 方玉润诗经原始:“于襄者,扫除而无敌也,于夷者,荡平而 无事也。 s l e p 3 4 5 1 意思是猃狁被扫除、被荡平。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诗大雅崧高) 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捍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 宣畅之。【9 】【p 5 6 5 1 为四国蕃屏,即四国被蕃屏。 此类句示与上类句子( n p 。+ v p ) 的差别只在话题和说明之间嫁 接了个“于”,介词结构前没有其他成分。如果把句子的语义表达 分成预设和焦点两个部分,那么没有“于 字句类型和有“于 字句 类型具有共同的预设,即它们在语义表达上有某种相关性。预设指句 子中说话人假定的他跟听话人所共享的那部分信息,即旧信息。句子 的焦点指句子中说话人假定的不是他跟听话人所共享的那部分信息, 即非共享的信息,也就是说话人要告诉听话人的新信息。上类句子 ( n p l + v p ) 跟此类句子( n p l + 于+ v p ) 虽具有不同的句法表达,但 硕十学1 _ 奇:论文 它们有相同的焦点结构,这说明语义结构相同的句子可以根据需要采 取不同的主述结构表示。在上类句子中,话题后的说明是焦点成分, 在此类句子中( n p i + 。 - - + v p ) ,n p l 与v p 之间仍然是主谓关系,由于 “于具有介引性,所以按照投射原则,这个构式也具有介引主动者 的含义。句子的着眼点都落在实现行为的方法、手段上,在这种时状 句中表示方法、手段的成分上,可以加上一个标志“于”来把这一焦 点成分从语流中凸现出来。句子的焦点都落在“于 后v p 成分上, 换句话说,“于成了这类句子的焦点的显性标志。在古汉语中的句 子的焦点更多依赖的是虚词,这样好处足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变,即在 不改变句法结构的前提下实现焦点的凸显功能。古汉语中虚词的作用 不仅表现在句法、语义上,还体现在语用上,因而汉语的焦点标记比 起西方语言来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例“嘉、例“剥”、 例“襄 、例“夷 、例“蕃 成为“于约束的焦点成分,是 谓语焦点。这些光杆动词的表现是“动相”表现,动相就是一个语法 范畴,它表示沿时间轴而展开的动作或作用的进展情况和状态,体现 了其在时间上的进程,而表示动作的结果。句子中跟语义焦点相对的 部分通常为话题、预设或背景:例“孚”、例“猃狁 、例 “四国”是整个句子的预设。由于“于”有标记焦点的作用,“于 所标记的焦点提供了已经存在的一种预期。这种预期是:“孚”、“猃 狁 、“四国这些预设成分将被某种动作行为所支配或影响。从语义 表达功能上看,把“n p i + v p 转换为“n p i + 于+ v p ”的语义动因是: 改变受事主语句n p i + v p 无标记的焦点结构而形成n p l + 于+ v p 有标 阳周时期受事t 语句研究 记的焦点结构。“于”在传统语法里是一个介词,在焦点结构框架里, 有人认为它是一个纯粹的焦点标记,这有二定的道理,鉴于它具有介 引的功能,而不只是单一的标志功能,我们认为,它不是一个纯粹的 焦点显性标记词,应该说是一个准焦点标记。把它看作准焦点标记当 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从以上两种句式,我们不难看出,作为信息 焦点结构,不论它们是有标记型还是无标记型,其句子结构并不影响 信息焦点的表达,由这一点来看,“于 在很大程度上便失去了作用, 正由于准焦点标记“于在句法、语义上都不是必有的成分,也不负 载任何信息功能,因此,它的出现与否,并不会影响到句法与语义盼一 完整性,焦点的表达也不受影响,而可省略性是“于”在句法、语义 方面最典型的特征,也是它们有别于句法、语义成分的一种个性品质。 准焦点标记词“于 只是凸显焦点的辅助性手段,所以有人将其视为 纯粹的焦点的标记。焦点是一种关系性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由句子表 示的事件或事态等信息内容的表达方式和句子真值的评定方式。 2 4 3 受事+ 助动词+ 主动词( n p 。+ v :+ v p ) 这类句子谓语动词前都有助动词“可”,“可”一般不单独使用, 经常与否定副词“不”或者程度副词“大 等一起连用。一般表示受 事遭遇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有8 例。例如: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 杀。( 周书康诰) 周秉钧尚书易解:“眚,过误也。终,犹常也。典,法也。式,发 声词。尔,如此。【l o 】【p 2 1 8 】 硕十学何论文 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其辜,时乃不可杀。( 周 书康诰) 周秉均尚书注译:“适,适然,偶然。道,说。极,尽。 2 1 p 8 】 天畏菜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 周书康诰) 周秉均尚书易解:“畏,与威通。威,德也。荣,辅也。忱,诚信。 言天德辅诚,而民情则大可见矣。【1 0 】 p 4 6 】 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文王受命。( 周书君爽) 王若日:“师馥,才昔先t d , 学,女敏可吏,既令女更乃且考嗣小 辅。( 师嫠簋) 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受事主语女敏是个主谓结构,因 此又赋有陈述对象主语的性质。” 4 1 p 6 4 此类句式与上一类句子的区别在于动词前嫁接了“可,如果说 n p l + 于+ v p 是n p i + v p 的第一级的派生句式的话,那么在v p 之前加 上“可构成的形式就是n p l + v p 的第二级的派生句式。相比较“于 的标记性,“可 带有表示受事遭遇的可能性。这种类型的句子在某 种意义上是一种话题结构,表示n p l 话题为v p i 述题所评论。根据话 题优先的原则,话题总是占据话题链中第一个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句 中“可”,具有可比性,有标记对比焦点的特点,对比焦点是一个具 体话语中具体句子的表达重点,而具体句子的表达重点实际上是言语 表达时着重强调的成分,这种强调成分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 境的衬托下安排落在句子的某个成分上。例助动词“可”前的上文 首句中的主语“人 被“可 认定,“可 有赋予“人”焦点身份的 曲周时期受事主语句研究 功能,述题为背景部分,是这种句子的语用预设。例中的“时即 “是,是代词,指代上文的主语“人”。背景不在本句,在上文,即 “乃有大罪,非终。例“天畏荣忱 是背景部分,是句子的 语用预设,在“天德辅诚 的背景之下,“民情与“天情 形成对 比,成为受事焦点。例“天 与下文“德”,含有较强的比较性。 传递预设的信息的对比焦点往往是认定焦点,“天”是认定焦点,其 语义功能是:认定语境所给定的成分具有句子中谓词所表示的性质, 而排除焦点域中的其他交替成分具有这种性质,因此它具有对比性。 所谓对比性,指焦点成分跟其他交替成分具有语义对比作用。显然, 这种受事主语句的主语焦点是有这种语义特征的,因为这种焦点具有 很强的排他性,表现为:断定焦点成分“天”具有句中谓词所表示的 性质,那么句中的其他交替成分就一定不具有这种性质,可见对比焦 点与自然焦点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对比焦点具有动态性。例中的第 二人称代词“女指示语境中的实体,“女敏”是说听双方话语中的 话题,有着意强调的意思,“女 在语义上是单数性的,由“可”标 示,具有对比性,即既是语义焦点,又是对比焦点。 上例句中“可”后的主动词“杀 、“见 、“信”、“吏”可以补上 受事宾语“之,这个“之回指主语话题,具有同一性。它是受事 主语话题的代词。 这种类型中的“可 引进一种关于可能性的语用尺度,表示对受 事者真值的评定。“可 具有对比性的语义特点,形成“可x 与“不 可x 式的对比,通过认定“可”、“大可”、或“不可 来排除其他。 硕卜学何论文 “可 的语义指向是句首的n p l 成分,n p l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短 语,n p 。成分跟后面的谓词性成分具有陈述关系,这种陈述关系从语 用上来看,可以归入“话题说明 关系。 2 4 4 受事+ 助动词+ 动词+ 宾语,可记做:n p 。+ v :+ v p 。+ o 这类句子的结构特点是动词前有助动词“可 ,动词后带有宾语, 动词宾语是上文主语的一部分,与本句受事主语为同一事物。动词宾 语起着拓展信息的作用。有1 例。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周易渐上九) 此类句式可看成为上一句式的扩展,为其特殊形式。按照句法层 次嵌套结构的划分,对该用例的焦点结构进行分析,“其羽 是背景 预没,是已知的信息,助动词“可 在主动词“用”之前,它提供了 主语成分一个可用的信息尺度:主动词“用 之后有“为 ,它也是 谓词性的成分,但它隐含了主语成分被用的信息。“仪”是最新传达 的信息,是新信息焦点。名词性宾语“仪 在常规宾语位置上,是整 句音节的落着点。根据汉语自然焦点后置的说法,“仪属于自然焦 点。自然焦点,又叫常规焦点,一般认为,没有对比意味的焦点就是 自然焦点。受事主语“其羽 和施事主语“鸿 都是说话者已告知的 已知信息。二者是所属关系,是焦点结构中的背景、预设,所以不能 成为信息焦点。 2 4 5 受事+ 副词+ 动词,可记做:n p 。+ 副词+ v p 这类句子谓语动词前都有一个作状语的副词,句子表示受事遭 遇某种行为的程度、范围或否定。有1 3 例。如: 曲周时期受- 书t 语句研究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 恐。( 周书金滕) 广雅:“偃,扑倒也。斯,吕览注:尽也。 南尸( 夷) 东尸具见,廿又六邦。( 宗周钟) 这句话的意思是:南夷、东夷都被( 昭王) 召见了,共二十六邦。 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周书康谣) 周秉钧尚书注译:元,大。大憝,被人大恨。 【2 】【p 4 9 】 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小雅彤弓) 丧乱既平,既安且平。( 小雅常棣) 礼仪既备,钟鼓既戒。( 诗小雅楚茨) 方蛮亡不妞见。( 史墙盘) 管燮初西周金文语法研究:“见表示被动语气,是召见的 意思。 【4 】【p 6 1 1 即方国部落没有不被召见的。 青造德不降我则,鸣鸟不闻,矧日其有能格? ( 周书君爽) 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周易剥上九)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周易井 九三) 上举例句中的主语其论元角色是受事性的,受事成分具有潜在的 话题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通过话题化而移居句首,成为显性的 话题。受事主语后都有副词,包括程度副词( “具”、“尽、“大 、“既 等) 和否定副词( “不、“勿”等) ,虽然副词不是焦点标记,但赋予 其后谓词成分焦点的身份十分明显。根据焦点结构的投射原则,话题 硕十学何论文 n p 和述题v p 都既可以是新信息,也可以是旧信息。焦点本身是个 语用概念,在句法结构中内嵌最深的成分通常就是句子的信息焦点。 如例中的“偃”、“拔 ,例中的“见”,描写了受事t 语的状态, 传达了受事主语的新信息。它们是谓语焦点,谓语焦点就是句子的谓 语部分用来表达焦点,用来评论话题。例中的“设”、“平 、 “备 、“戒”,例中的“闻 ,例中的“食”,也都是谓语焦点, 而且属于对比焦点。对比焦点是说话人以某个成分与别的成分处在显 性的对比之中,它们的这种功能是这种句式赋予的。方国被召见,钟 鼓既被备,大恶被大大痛恨,丧乱既被平,礼仪既被备,硕果不被食, 井水不被食,受事都是已知的1 日信息,谓词传达了新信息,把这些谓 词成分赋予焦点角色,纯粹是为r 强调和其他成分相对比。 另据观察发现,程度副词标记和否定副词标记在标记焦点的时候 具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副词“具 、“尽 、“斯”、“大”、“既 在句中 的位置是一致的,但是它们的语义指向却不尽相同。“具 、“尽”、“斯”、 “大”、“既”的语义指向范围是其之前的受事主语,例“尽,“斯 的作用范围是“禾、“大木”,例“具”的作用范围是“南夷东夷”, 例至例的“既 的作用范围是“礼仪”、“丧乱”、“钟鼓 ,例 “大”的语义指向是其后的谓语动词,但作用范围还是紧邻起其后的 系”。从上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程度副词的位置在话题的后面, 因此它们实际上也带有后附的话题标记的作用,只是由于它们原本作 为副词有很强的前附性,因而没有发展成真正的后附的话题标记。但 是程度副词的句法指向范围部是其后的谓语动词,谓语动词成为焦 阳周时期受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及项目案例
- 初中数学测验与评估题库
- 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建筑施工项目环保管理措施
- 幼儿园中班户外体育游戏活动方案设计
- 微电影项目拍摄全流程方案
- 房产项目资金筹措与融资方案设计
- 建筑梁板钢筋绑扎施工技术方案详解
- 重点高校毕业生实习管理办法
- 特许经营手册目录及操作流程
- 2025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建议-函数与导数专题讲座课件
-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队会课件
- 资产负债管理与精算风险控制
- GB/T 18029.1-2024轮椅车第1部分:静态稳定性的测定
- 膜结构车棚施工施工方案
- 骨科医疗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全面集采骨科高值耗材
- FZT 34002-2016 亚麻印染布行业标准
- 晚期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手术技巧讲义
- 支气管扩张症的自我管理策略
- 金融学信用与信用体系
- 军队文职专用简历(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