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专业论文)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研究.pdf_第1页
(经济史专业论文)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研究.pdf_第2页
(经济史专业论文)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研究.pdf_第3页
(经济史专业论文)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研究.pdf_第4页
(经济史专业论文)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 摘 要 摘 要 清代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 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最终定型。 赋税制度 作为清王朝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较前朝更为突出的成就。同时,这一阶段也 是清王朝不受外界干扰, 独立自主发展的阶段。 虽然建国初期的频仍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 了赋税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清王朝有利于社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 措施 的推行,社会经济秩序逐步恢复,到康熙朝开始有了明显的起色,会同雍正、乾隆两朝造就 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清代的赋税制度对封建社会而言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的赋税 制度既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又结合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了重大的变革。 运用历史文 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沿着历史发展的主线从夏、商、周时期赋税制度的兴起到清代的三次 赋税制度的变革, 对比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管理国家的需要赋税 制度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及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尤其是对清代的赋税制度和清代 赋税制度的三次重要变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对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从整体上进行了分 析,由于当时统治者面临的其税目的设置、征收体系、征收制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赋 税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要求。 清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期, 由于专制集权制度的极端化, 其所制定的制度从制度 设计本身到具体实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弊端,尤其是在赋税征收时对官员的失控, 使统治者在进行赋税制度变革时必须要针对对官员的贪腐问题提出措施。运用系统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对于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及清代历朝从顺治至道光年间整顿 吏治、规范官员的征税行为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揭示封建专制制度下,清王朝走向灭 亡的真正原因,提出了以社会主义的税制代替封建赋税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 赋税制度变革 清代 评价 原因 措施 8 abstract abstract qing dynasty epitomizes chinese feudalism. the final formation of all kinds of systems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is completed in qing dynasty. the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qing dynastyfinance, attains some achievements which are more outstanding than previous dynasties . at the same time , during this period , qing dynasty was not disturbed by the outside world and developed independent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 , to some extent ,frequent wars disturbed the establishment and execution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but when the wars were finished ,qing dynast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measures which were a benefit to the production of society . social economy order gradually recovered and showed signs of improvement in kang xiage , which formed “kang and qian flourishing ages “ together with yongzhengage and qianlongage . undoubtedly , qing dynastys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is the typical example as to the feudal society. its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has historical continuity , and also it experiences important reforms according to the need to develop qing dynastysocial economy . this article makes use of th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omparisons of researches to analyse and compare different backgrounds ,main contents and functions in economy life of different systems of taxes and levies along the main lin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rom the rise of taxes and levies in xia , shang , zhou periods to three important reforms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in qing dynasty . rulers of every historical period carried out such reform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ir ruling positions and govern the whole country . especially , this article appraises objectively the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of qing dynasty and its three important reforms . my paper makes a general analysis of reasons of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during qing dynasty . rulers encounter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list of taxes , system of levies and institution of levies , which ask for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 qing dynasty begins to fall into decay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 because of the extreme of despotism , the established system inevitably 9 has deficienci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the system itself to concrete execution. especially officiers are out of control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vies . therefore , rulers must come up with measures as to officerscorruption during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 my thesis makes use of systematic analysis , case analysis and positivism analysis to make a research in two aspects : reasons of reforms of taxes and levies of qing dynasty , measures to rectify the administrative work of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regulate officerbehaviors of taxes and levies during all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 from shunzhiage to daoguangage .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real reasons why qingdynasty falls into decay in the control of the feudal despotism . it also comes up with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to replace feudal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with socialistic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key words key words reforms of system of taxes and levies , qingdynasty , appraisement , reasons , measures 10 引引 言言 就清代的历史而言,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1616 年1644 年为第一阶段,史称 “清朝前史” , 此时的清王朝还是一个地方王朝; 1644 年1840 年为第二阶段, 史称 “清 代前期” ,在这一时期,清王朝定鼎中原,南征北战,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制国家并完善了 各项制度,成就了“康乾盛世” ,是清王朝稳定发展的阶段;18401911 年为第三阶段, 史称“清代后期” ,1840 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清王朝封闭但却自主的发展格局,清王朝被迫 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最终以 1911 年的清帝退位而收场。鉴于历史资料的局限,本文 的把研究清代赋税制度的主要着眼点放在 1644 年1840 年清代前期的三次赋税制度的 大变革,在近二百年的时间里,清王朝全面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各项 经济制度尤其是赋税制度及体系的日臻完善的阶段, 成为对封建的赋税制度最具有代表性的 时期。 在对清代赋税制度的的研究把着眼点放在标志封建赋税制度日趋完善的清代赋税制度 的三次大变革上, 文中还对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作了分析, 并分析了清统治者在不同时 期为保证赋税制度的实施所采取的整顿和改革措施。 11 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赋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当社会 分裂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后,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对内镇压被统治阶 级的反抗,对外抵御外来入侵,就需要建立维护其统治的国家机器,而赋税则是维持这个国 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 “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 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捐税是以前的氏族社会完全没有的。 ” 但捐税作为一种国家强制行 为,并非公民的自愿行为,它需要依靠制度来保证实施,于是相应的赋税制度也从无到有, 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起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 21 世纪就建立起了第 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赋税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在其后的四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 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赋税制度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完善过程, 到清王朝达到了中 国封建赋税制度发展的顶端,成为维持社会政治、经济秩序良性运转的有力手段。 赋税既然是中央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赋税制度是否合理及能否正确执行不仅影响着 整个社会经济的的正常运转和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 也会导致各种经济犯罪行为的出现。 清 代自公元 1644 年(顺治元年)知 1911 年(宣统三年) ,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统 治的 268 年大致分为前清和晚清两个时期。 清初基本沿用明代旧制, 在赋税制度上亦采纳明 代的“一条鞭法” 。但随着社会的逐步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旧的赋税征收体制已不能适应社 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于是在康熙年间和雍正年间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的变革, 即康熙盛世 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雍正年间实行的“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赋税制度。虽然赋税改 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赋税制度在实施中却存在许多缺陷和弊端,由此诱发了贵族、官 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想尽办法克扣百姓, 从税收中渔利进行贪腐等经济犯罪活动。 主要表现在 官员肆意加派和侵吞钱粮的现象愈演愈烈,导致国库亏空、政府财政危机加重,民不聊生, 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地位,使晚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据牛创平、牛季青编著的由中 国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清代一二品官员经济犯罪案件实录中,在清朝统治的 286 年间,清 代的一二品官员经济犯罪案件共有 108 件, 案中被判刑的一二品官员共 157 人, 其中死刑立 决的 68 人,斩监侯、绞监侯即死缓的 47 人,受到其他刑事处分的 42 人。单康熙年间一二 品官员涉税犯罪案件就有 8 起,主要涉案人员达 11 人。而地方的官员在征税中巧设名目贪 污、盘剥、敲诈税银者则不胜数之。 在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 各级官员的各类经济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官员利用职 务之便实施的像贪污、 受贿等经济犯罪行为触目惊心, 严重影响了政府官员在公众中的形象, 使政府的亲和力大大丧失, 官员的贪腐现象成为学术界和民众议论的焦点。 据有关资料披露, 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名高官,总计贪污五十亿国家资产并潜逃在外,这不仅令人触目惊心,而 且也值得人们深思。 尽管党和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防范和打击, 但这种犯罪仍有蔓延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167 页 12 势而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这里,笔者试图通过对清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研究,揭示清代赋税 制度的缺陷及诱发的官员经济犯罪, 透过清代各个时期为惩治官员贪腐所采取的措施, 期望 为我国反腐倡廉建设提供翔实的历史资料和防范措施。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王朝, 专制集权达到了极端, 也正是这种极端导致了它的 衰败与没落。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 各项制度的最终定型。同时,它作为离今最近的封建王朝,也为我们留下了最完整和翔实的 历史资料。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20 世纪上半叶关于清代赋税制度的研究,如李权时的现行商税 (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 ,兆莘的中国税制史 ,对清代的税制列有专章,包括田赋、丁赋及差徭、盐税、常 关税、海关税、厘金税、土药税、茶税、酒税、契税、牙税及当税等,内容也堪称完备。陈 向元的中国关税史 (京华印书局 1926 年版) ,马寅初的中国关税问题 (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 ,吴堉干的中国关税问题 (商务印书馆 1930 年版) ,李权时的中国关税问 题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徐士圭的中国田赋史略 (商务印书馆 1935 年版) ,陈登原 的中国田赋史 (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 ,马大英、江士杰、刘国明、王延超的田赋史 (下) ( 田赋会要第 3 编,正中书局 1944 年版)吴兆莘的中国税制史 (商务印书馆 1937 年版)等都涉及到清代的田赋及相关问题,有的论述还较为深入,如马大英、江士杰 等编著的田赋史 (下)对清代的田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内容涉及清代的田制与亩法、 赋税册籍、田亩丈量、赋税征收与报解、摊丁入地、额外征派、蠲免等,实际上可以单独成 为一本清代田赋史 ;张辑颜的中国金融论 (黎明书局 1936 年版) ,分别对晚清的盐税、 茶税、商税、货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相关论文涉及该方面的如夏鼐的太平天国前后 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 ( 清华学报1935 年 10 卷 2 期) ,王毓铨的清末田赋与农民 ( 食 货1936 年 3 卷 5 期) ,葛寒峰的清代田赋中之耗羡 ( 农学月刊1939 年 1 卷 5 期) , 梁方仲的田赋史上起运存留的划分与道路远近的关系 ( 人文科学学报1942 年 1 卷 1 期) ,苏良桂的清代田赋考 ( 国学丛刊1942 年 810 期) ,单士魁的清代黄册与赋 役问题 ( 文献论丛 1948 年) , 蔡狮的 清代漕运之组织及其运输方法 ( 交通杂志 1937 年 5 卷 3 期) ,万国鼎的明清漕运概要 ( 政治月刊1940 年 4 卷 3 期) ,李文治的清 代屯田与漕运 ( 学原1948 年 2 卷 2 期) ,是田赋、漕运方面的代表作;王叔涵的两淮 盐务与钱庄 ( 经济学季刊1931 年 2 卷 3 期) ,刘隽的清代云南的盐务 ( 中国近代经 济史研究集刊1933 年 1 卷 2 期) 、 咸丰以后两淮之票法 (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 1933 年 1 卷 2 期) 、 道光朝两淮废引改票始末 (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3 年 2 卷 2 期) ,姚永朴的清代盐法考略 (上、下) ( 安徽大学月刊1934 年 1 卷 6 期、2 卷 1 期) , 吴雨苍的清代两淮盐政 ( 国专月刊1936 年 3 卷 5 期) ,戴裔煊的清代盐课归丁史源 13 试探 ( 现代史学1942 年 5 卷 1 期) ,是盐政、盐税方面的代表作。 20 世纪下半叶关于清代赋税的研究,如许大龄的清代捐纳制度 (燕京大学 1950 年 版) ,彭雨新的清代关税制度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56 年版) ,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国内学 者系统研究清代关税的重要著作;在论文方面彭雨新的清代前期的赋役混乱与整理改革 ( 江汉历史学丛刊1979 年第 1 期) ,在对清初赋役的加重和财政制度的混乱进行研究的 基础上, 对顺治后期的均田均役和江南奏销案、 康熙后期的永不加赋、 康雍年间的摊丁入地、 雍正年间的耗羡归公及养廉银制度等整理、改革措施分别进行了论述。李华的清代前期赋 役制度的改革 ( 清史论丛1979 年第 1 辑) ,除了对均田均役、永不加赋、摊丁入地予以 注意外,对清初的赋税册籍制度也进行了梳理、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则是一部在户口、田地、田赋方面集大成的统计资料,而清 代的相关资料又最为翔实、南开大学历史系编的清实录经济资料辑要 (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有财政、赋税、盐务、漕运专辑。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关于清代赋税的研究也出版了一些专著。 孙翊刚、 董庆铮主编的 中 国赋税史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7 年版) ,殷崇浩等的中国税收通史 (光明日报出版 社 1991 年版) ,郑学檬主编的中国赋役制度史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上海人民出 版社 2000 年版) , 对清代的赋税征收和近代赋税结构的变化予以了充分的注意。 在田赋研究 方面,有庄吉发的清世宗与赋役制度的改革 (台湾学生书局 1985 年版) 、陈支平的清 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何平的清代赋税政策研究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陈锋的清代盐政与盐税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在论 文方面如郭松义的论“摊丁入地” ( 清史论丛第 3 辑,1982 年) ,对摊丁入地的进程 及各省的具体实行情况进行了最为细致的研究、何汉威的清末赋税基准的扩大及其局限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第 17 期, 1988 年) , 不但注意到了晚清财政的总体状况, 而且对烟酒税、契税进行了深入研究、彭雨新的清代田赋起运存留制度的演进 ( 中国经 济史研究1992 年第 4 期) ,对田赋中起运存留的划分以及协饷制度等有详细的说明。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20 世纪上半叶与同时期国内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外学者的研究值得重视。特别是在日 本,20 世纪初至 40 年代,形成了对清代财政尤其是晚清财政的研究热潮。其中涉及清代赋 税的著作有:本村增太郎的中国的经济与财政 (东京大阪屋号书店 1923 年版)共十章中 的第十章,租税制度和他的中国财政论 (东京大阪屋号书店 1927 年版)分作七章,主要 研究了财政制度、税收制度、外债与内债。在他的中国的经济与财政和中国财政论 都列有“租税制度”一章,前者主要研究了田赋,其他税种只是在“税制概要”一节中略有 介绍;后者除了对田赋、盐税、常关税、海关税这些税种加以论说外,对货物税(厘金) 、 烟酒税、印花税也作了专节探讨,百濑弘的清朝的财政经济政策 (注: 东亚研究所报 1943 年 20 号。已由郑永昌译成中文,附录于财政与近代史论文集下册,台湾中央研究 14 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9 年版。 ) ,在第五章结论:清朝财政经济政策的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 入关前的财政状况、货币制度、入关后的赋税减免、俸禄制度、皇室经费、军费、厘金等方 面,另外,平濑巳之吉的近代中国经济史 (中央公论社 1942 年版) ,虽名为“近代” ,实 则是研究有清一代的经济史著作。该书列有“租税政策”一章,分别以“作为军事财源的矿 税” 、 “作为军事财源的盐税” 、 “作为军事财源的关税”加以叙述。 在关税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吉田虎雄的中国关税及厘金制度 (东京北文馆 1915 年 版) ,对税关的设置、税关的沿革与组织、常关税的征收、海关税的征收,叙述系统而有致; 英国学者莱特的中国关税沿革史 (注:该书 1938 年在上海用英文出版;1958 年三联书 店出版了中文本,姚曾潩译。 ) ,则是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制度和关税征收的力作;莱特的中 国关税沿革史 ,主要根据海关档案,并参考英国外交部档案写成,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 术价值。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在日本,佐伯富的清代盐政之研究 (东洋史研究会 1956 年版) , 是研究清代盐政的重要著作。佐伯富的其他研究论文颇多,涉及到清代的货币制度、奏销制 度、养廉银制度等;重田德的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 (岩波书店 1975 年版) ,对清代的地 丁银以及一条鞭法与地丁银的关系有所研究; 川胜守的 中国封建国家的统治结构明清 赋役制度研究 (东京大学出版会 1980 年版) ,虽然着力点在明代的赋役制度,但对清代赋 役制度的确立及均田均役也进行了一些探讨; 安部健夫的 耗羡提解的研究( 东洋史研究 1958 年 16 卷 4 号) ;宫崎市定的论雍正帝停捐俸工银 ( 东洋史研究1963 年 22 卷 3 号)等论文,都对清代的赋税制度进行了研究;在欧美,e.g.比尔的厘金的起源 1853-1864 (麻省坎布里奇,哈佛大学 1958 年版) ,是继罗玉东中国厘金史之后的最为 重要的著作;王业键的中华帝国的田赋 (麻省坎布里奇,哈佛大学 1973 年版) ,则是晚 清田赋研究的力作。 而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动态都是从经济学或史学角度出发来研究清代赋税制度的, 关于清 代赋税制度诱发的官员贪腐问题的研究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有如创平、牛冀青: 清代 一二品官员经济犯罪案件实录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年) ,李晓明主编、本人参编的经 济犯罪学一书中对于清代的经济犯罪的论及只有不到 2000 字。前者则只是对犯罪事实的 记录和判决书谕, 后者只是对清代犯罪现象表现笼统描述及对 大清新刑律 有关条款叙述, 对于清代赋税制度实施中的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 如侵吞税银、 以征税为由勒索百姓、 乱收费等官员经济犯罪问题在吴思的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 (海南出版社,2004 年)有片段的提及;在论文方面如何平: 清代的时势变迁、官员素质与赋税征收的失控 ( 社会科学战线 ,2004 年第 2 期) 、李志茗:论清代俸给制度的嬗变(史林1998 年第 1 期)等有关论文中论及到清代的经济犯罪。 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清代赋税制度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 但是仍有欠缺, 比如专题性 的清代赋税史资料汇编较为缺乏及某些专题性研究甚少或缺失像赋税征收册籍的研究、 杂税 15 的研究、 清代前期关税的研究等等。 尤其把对清代赋税制度的研究与官员的经济犯罪问题联 系起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1.3.1研究思路 本文基本沿着古代、近代史的发展轨迹,采用历史叙述和分析方法,既运用了史学的历 史延续性的研究方法,又运用了科学分析法,分五章对清代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对清代赋税 制度的评价及为保证赋税制度的实施所采取的措施进行研究。其基本思路为: 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阐述了国内外学 术界对清代赋税制度的有关论述及很少论及的由赋税制度的弊端诱发的官员在赋税制度实 施中的经济犯罪问题,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从夏、商、周的赋税制度兴起到隋、唐、宋、元的发展与成熟阶段再到明代已形 成的一整套较之前朝更为严密的赋税制度和税收体系,按照历史发展的主线对清代以前的 赋税制度的历史变革尤其是明代的赋税制度及其评价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这章内容是基于以 下思路考虑: 一是历史的承接性, 同样中国历代各朝的赋税制度都是在总结前期的经验和教 训的基础上,沿袭和变革的。即所谓“述往事,思来者” 即今人的探索不能不基于前人劳 动之成果, 因此我们研究任何一个朝代的赋税制度, 都不能脱离整个中国历史而孤立地去研 究,赋税制度的从它的兴起、发展到完善也是一个历史承接的过程;二是赋税制度作为历代 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保证, 要探究清代的赋税制度及其变革就有必要分析和评价明代的赋税 制度合理和不合理之处,以便于理解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 第三章通过对清初的“废除明季三饷” ,康熙盛世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雍正时期的 “摊丁入亩”及“耗羡归公”的三次赋税制度的大变革,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清代赋税制度的 内容的基本框架结构, 使人们全面了解清代赋税制度的内涵和结构, 并通过对清代的赋税制 度的评价和利弊分析,揭示出赋税制度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以及在实施中存在的问 题。 第四章由上一章对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评价, 对赋税制度变革原因进行论述, 并从清代 赋税制度的弊端、 在赋税制度实施时的失控等方面揭示赋税制度变革必然性、 必要性和必须 性。 第五章在对清代赋税制度变革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对清代统治者为了保证赋税制度的贯 彻实施,采取了各种整顿和改革赋税制度的措施以保障赋税制度的实施。 1.3.2研究方法 1.3.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的需要和目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大量与研究内容有关 的资料,通过阅读、分析,从搜集的资料中筛选出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2.总结归纳法 本文是对史料的分析研究,关于清代赋税制度的史实资料很多,在研究 转引自高翔清史论丛1999 年号五十年来的清史研究 16 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需要,把众多的史料归纳总结,如明、清两代各个时期赋税制度的不同 内容及其评价中的利弊分析。 3.历史分析法 由于史学的历史延续性特点,从夏、商、周时期赋税制度的兴起开始, 沿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线研究清代的赋税制度的变革。 4.比较分析法 回顾清代赋税制度演变的历史,比较各个历史时期的赋税制度产生的背 景及各个时期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管理国家的需要制定了相应的赋税制度。 5.案例分析法 为了论述对官员征税行为的失控是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原因之一,本文 用了一些案例加以佐证,以增强说服力。 6.实证研究法 在论述清代赋税体系、官员的涉税犯罪等问题时,本文用了一些表格资 料和数字资料加以论证。 17 第二章第二章 清代以前赋税制度的历史变革清代以前赋税制度的历史变革 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刻的时代和历史背景, 尤其是对沿袭性 很强的中国古代经济制度而言,这一点更为明显。清代作为一个后起的边外少数民族政权, 在各项制度的构建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原汉王朝, 继承与借鉴前朝的经验无疑是其快速发展的 捷径。因此在探讨清代赋税制度的时候,有必要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作一梳理,以便 更清晰地了解清代赋税制度构建的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自然是最直接的影响赋税征收 的主要因素, 清代重大的赋税变革正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而进行的, 研究清代以前赋 税制度有助于把握清代赋税制度变革的实质和内容。 2.1 明代以前赋税制度的变革 2.1 明代以前赋税制度的变革 2.1.1 夏、商、周:赋税制度的兴起 2.1.1 夏、商、周:赋税制度的兴起 赋税制度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产生必然要追溯到 先秦三代,即夏、商、周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实行的基本是分封制 , 因此贡赋成为主要的赋税形式。 史记夏本纪说: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而通典食 货四赋税上则言: “尧命禹理水,因别九州岛,遂定贡赋。虞舜之化,及夏禹革命,不 闻改作,盖因也。 ”可见贡赋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然推行,乃为夏所因袭。其后的商、周也基 本以此为主要国家收入。除贡赋外,三代对于直接掌管的公田亦征收田税。孟子曰: “夏后 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 所记述的即是三代的田税征收情况。夏、商 的赋税种类尚为单一。到西周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奴隶主阶级欲望的扩大,已开始征收 关税、市税、山泽税和军赋,赋税种类已有所增加。 2.1.2 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制度的转型 2.1.2 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制度的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 伴随着社会思想和制 度的重大变革,赋税制度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田赋制度的变更。公元 前 645 年,晋国“作爰田” ,把田地赏给国人,迈出了土地私有化的第一步。鲁宣公十五年 (前 594 年) ,鲁国颁布“初税亩” ,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也不论土地 占有者为何种身份,一律计亩征税。从而改变了奴隶社会租税合一的赋税征收形式,开始形 成独立的田赋征收,完成了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第一次变革。在“初税亩”之后四年,鲁成 公又 “作丘甲” , 按一定的土地亩数- “丘” 负担军役和军赋。 至鲁哀公十二年 (前 484 年) , 又实行计田而出军赋的办法,即所谓“用田赋” ,将对生产者不定期征收的军赋,进一步固 定化和田赋化, 这在实质上已经和封建时代的赋税制度很相似了。 其后各国纷纷进行了赋税 改革,如楚国“书土田” 、 “量入修赋” ,郑国“作封洫” 、 “作丘赋” ,奴隶社会的井田制逐 步被打破,封建制的土地私有逐步确立,赋税制度也走上了封建化的历史进程。 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和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峙争 雄的局面。为了巩固已形成的封建经济,增强争霸的实力,各国继续任用锐意改革的政治家 张晋藩: 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法律出版社,1997 年,第 299 页 转引自中国反贪史 (下册) ,第 1139 页 注:“作封洫”,就是改革田制;“作丘赋”,就是改革军赋。 18 执掌国政,开展了一系列以经济变革为中心的变法运动。而在这些变法运动中,最具代表意 义的莫过于秦国的商鞅变法。其中涉及赋税制度的内容主要有:1.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 卖。通过废井田,开阡陌在经济制度上认同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买卖,并鼓励耕战, 根据军功和耕作分配土地, 从而为赋税制度的封建化奠定了基础; 2.打破井田和私田的界限, 所有土地都按统一的标准征税。据史记商君列传载: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商 鞅变法彻底破坏了井田的“阡陌封疆” ,为统一征税扫清了障碍。3.为了发展封建性的农业 经济,保证国家的财源、兵源,通过赋税手段鼓励耕战。在秦孝公三年,颁布分户令 , 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 倍其赋” 。 秦孝公十三年又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 即父子兄弟都必须分家立户。 通过分户制度扩大土地的耕种, 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4. 通 过统一度量衡来统一税制。秦孝公十八年(前 343 年) ,商鞅在改革中统一了度量衡,规定 了标准的尺度重量,统一的度量衡制定后,用诏书颁行天下,违制者以法律制裁。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封建制度在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中逐步确立并稳定下 来, 中国历史由此拉开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大幕, 赋税制度也从此走上了封建化的 发展道路。 2.1.3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构建与初步发展阶段 2.1.3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构建与初步发展阶段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各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政体,赋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战国时 期的租、 赋、 役。 田租-土地税 规定以 “爰田之数” , 确定应纳之赋。 口赋-人头税 即 口钱,按人纳税,用于充当军费来源。同时秦国(朝)还通过颁布规范官员行为的为吏之 道,要求官员们对于国家征发的赋税、徭役、兵役“因而征之,将而兴之”,藉以维护庞 大的国家机器。因终秦一代都在大兴土木,筑长城、修宫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 得不加重赋税征收,导致秦王朝二世灭亡。 汉在建立之初,财政府库空虚,贫乏虚弱,“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迫使西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在赋税制度上“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 度官用,以赋于民。” 通过推行重商税轻田税的重农抑商政策,鼓励耕种以扩大国家赋税 收入,到景帝时三十税一,属于比例税制,同时汉代还征收户口税,有算赋、口赋、献赋、 户赋,负担较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混战的时期,朝代更替频仍,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九年(公元 204 年), 曹操颁布了租调令, 始创按亩征收田租, 按户交纳绢绵的租调制, 以后各代都相继沿袭运用, 这个时期的实物征收占据了主导地位。 租调制收入虽为该时期主要的赋税收入, 但租调的征 收在各个时期又有所不同。三国时期开始对田租、户调都征收实物;在西晋时期,户调制按 户头征课户调;东晋的租调制初期沿袭西晋,后实行度田收租制,又因大地主阶级抵制,欠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自汉书食货志 自通典食货四赋税上 19 赋严重,改按人头纳租调;宋、齐两朝基本上沿袭东晋末期的田租户调制;梁朝租调制发生 重大变化,把户调,田租改为按丁征收,废除“九品相通”,增加了禄绢、禄绵、禄米、田 税等附加税; 陈朝沿用梁朝旧制; 北魏均田制是在过去计口授田基础上对土地分配的进一步 调整,根据已有劳动能力的成年男女和奴婢,耕牛为对象,分配一定量的土地;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继续实行均田制。 2.1.4 隋、唐、宋、元:发展与成熟阶段 2.1.4 隋、唐、宋、元:发展与成熟阶段 隋朝在赋税制度上上承魏晋,下启唐宋,博取南北制度之所长,隋朝均田制取消了对妇 女、奴婢的授田,也同时免除了妇女、奴婢之课。租调制丁男50岁以上的人可以交纳布帛代 替服劳役,即“庸”。特点是贯彻“轻徭薄赋”的原则。提高纳税、服役的年龄,减少赋税 征收量和服役天数,减免赋役征收。规定一夫一妇纳粟三石,并将丁男服役的年龄由十八岁 改为二十一岁,每年服役由一月减至二十天,调绢由四丈减到二丈; 在税收管理体制上, 创立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中的民部逐步演变成后世的户部, 成为管理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机 构。 唐朝建立之后,鉴于隋末的赋役混乱,在推行均田制的过程中着手改革赋役制度。武德 七年(624 年)颁布租庸调法,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 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 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 并不过五十日” ;至唐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使租庸调失去了存在的 基础,确定了“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即政府先预算财政支出的规模,然后再据以确定 赋税总额。课税主体“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纳税分夏税、秋税两次征收,夏税完纳时 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以货币计税,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粟,实际征收时, 再折纳实物,从而改变了过去“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征收方法,按田亩和资产的多少来征税, 在一定程度上均平了纳税负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为后世所沿用。在赋 税管理上,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下辖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 在具体征收时,则因事设职,“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铸钱盐铁 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随事立名,沿革不一”。 宋朝田赋沿用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是为正税,“其输之迟速,视收成早暮而宽为 之期。”。 但由于两宋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战事频仍,军费浩大,再加 上统治者的日益奢靡,造成了宋代赋税除正税外,附加繁多,如“支移”、“折变”、“加 耗”、“杂变”等等,而且征收方法各异,税制多变。 元朝作为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其赋税制度,北方为税粮和科差(包括丝 引自隋书食货志 引自旧唐书食货志 自旧唐书食货志 自文献通考卷四,田赋(四) 20 料,包银),南方则沿袭两税制征取夏、秋两税,夏税纳棉、布帛、丝绵等物,秋税纳粮, 其数量则根据土地肥脊、产量而定。因此在赋税制度上也形成了南北差异,各民族的负担数 目、税种等各不相同的特点。 2.2 明代的赋税制度的变革及其评价 2.2 明代的赋税制度的变革及其评价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时期, 随着封建专制的日趋极端化, 各项制度的构 建也更加集权化,在政治上,废除了丞相之职,只以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分任 朝政,而总其权于皇帝,使皇帝的权力更加集中。在赋税征收方面亦显示了中央集权,对征 课所得,大部分集中于到京师,存留于地方的较少。为确保这种专制集权制度的顺利运作, 明代对赋税征收这一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建立了一整套较之前朝更为严 密的赋税征收体系, 并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证实施, 逐步实现了赋税征收的制度 化与法律化。 2.2.1 明初赋税制度及其评价 2.2.1.1 明初沿用两税法,创鱼鳞图册和赋役黄册 2.2.1 明初赋税制度及其评价 2.2.1.1 明初沿用两税法,创鱼鳞图册和赋役黄册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废除了元代的各种苛捐杂税,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对全国大部 分地区的户籍、土地状况进行了清查,编造了记载户籍的“黄册”和记载土地状况的“鱼鳞 图册” ,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对田赋的交纳,基本上仿唐、宋两税法进行,分为夏税与秋 粮两种,对土地所有者按土地面积、土质等级征收田赋,一般按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征收。田 赋征收实物,称“本色” ,包括粮食、丝、麻、棉等农作物;折为钱、银等货币形式,称“折 色” 。对人户则征发“职役” ,对 1660 岁的男丁征发“均徭” ;出劳动力者称为“力差” , 出钱、物代替力役者称“银差” ,还有为官府提供种种劳役的“杂泛” 。税收的基础形式仍然 是按土地、户、丁征收钱物和征发差役。 鱼鳞图册是耕地清册,是征收赋税的依据。它详细记载了每乡每户的土地面积和方圆四 至,并绘制成图。 它的作用不仅在于登载地产,亦在于追踪土地的变动情况, 可收到地不漏籍 之效,;所谓黄册,就是全国户口的总清册,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依据, 因为地方布政司呈报户部的户口册必须用黄纸做封面, 故称之为黄册。 它是在推行户帖制度、 普遍进行人口调查的基础上实施的。 赋役黄册是户口清册, 详细登录了各地居民的丁口与产 业情况,其作用不仅在于登载劳动人手,亦可掌握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情况,使征税具有 可靠的依据。据明史食货志所载:“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 余百户为十里,里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 序,凡十年一周。” 2.2.1.2 对明初赋税制度的评价 2.2.1.2 对明初赋税制度的评价 鱼鳞图册和赋役黄册一经一纬,经纬交织,彼此补缺,相得益彰,从而使明初赋税制度空 前严密。但明初赋役制度的改革,只注重了税法严密一面,却忽略了简化一面。注重严密,固 然加强了中央税权,忽略简化却也不仅使税吏贪赃这一陈陈相因的痼疾得以遗存,而且难免 21 造成税项的进一步繁杂,而繁杂的加剧又不免导致税收系统营私舞弊的恶化,从而使中央税 权受到进一步侵蚀和削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册特别是黄册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2.2.2 明代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及其评价 2.2.2.1 明代中叶后的“一条鞭法” 2.2.2 明代中后期的赋税制度及其评价 2.2.2.1 明代中叶后的“一条鞭法” 经过明初的整顿,尤其是黄册和鱼鳞册的编造,明代的赋税制度基本上走入了正轨,为 稳定国家和社会经济秩序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到了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和土地隐匿严重, 负税土地大幅度减少,财政危机加剧,赋役负担沉重,财政制度败坏,贪渎贿赂盛行,官员 在赋税制度实施中的经济犯罪日益严重, 严重影响国家收入, 再加上鱼鳞册和黄册与事实不 符,有的地方甚至自行捏造簿册,名曰“白册” ,破坏赋役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