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西方经济学专业论文)创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个拓展与应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摘要 熊彼特增长模型 ( s c h u m p e t e r i c a n g r o w t h m o d e l ) 强调经济增长的 过程是以“ 创 造性破坏” ( c r e a t i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 为 特征的动态竞争过程。 本文尝试以“ 创造性破坏” 为理论基础,将微观经济学的思路和方法有机地应用到宏观经济分析之中,同时还分 析增长的根源以及收入的差距与增长的差异这是经济增长理论的两大核心内容; 还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相结合,分析 “ 周期性增长”的动态特征。 在方法上, 本文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增长过程, 包括数学、 统计和历史等方法;同时还将物理学和生态学的方法和结论应用到经济学分析之中, 特别应用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具体的动态变迁过程。 熊彼特的 “ 创造性破坏”思想较他的创新理论更进了一步:在强调创造的同时, 也考虑创新所具有的 “ 破坏”一面,新老更替是这个动态过程的主要特征。 创造性破 坏的过程也就是动态竟争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可以 认为是通过“ 消费导向, 生产实现” 的:消费者追求更多类型和更高质量的产品, 这构成了创造性破坏的基础; 而厂商创 新活动主要由企业家推动实现,目的是获得垄断利润。不同于创新理论的是,创造性 破坏强调了厂商之间相互作用,创新所获得的垄断利润是暂时的,新出现的创新会破 坏既有的创新和垄断所得,也将被后续的创新所破坏。将产品分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 品:最终产品的创造性破坏蕴涵 “ 边干边学”的效应,这也使得在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中,不断有着创新的产品出现,同时产品价格也逐步下降,这个过程有着提高福利的 效应,同时也蕴涵着以 “ 边干边学”为特征的间接增长效应;而中间产品的创新直接 具有增长效应, 增长的动力源于厂商的研发努力和在此基础上所实现的创新,在这个 垄断竞争过程中,厂商必须考虑对手的策略。中国的信息产业 ( 邮电行业)的技术和 产品的更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这个动态的替代过程。 以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增长过程中, 个体和国家之间的差别会进一步扩大。 创造 性破坏可以解释收入差距与增长差异。收入差距强调的是微观个体的差别,而增长的 差异则是宏观上的差别,两者都可以用 “ 创造性破坏”进行说明。增长的过程是创造 性破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差别会拉大:微观上的收入差距和宏观上的增长差异会 进一步扩大。 对于收入差距的扩大,可以认为,以技术的创造性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增 长过程对个体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着更高人力资本和适应能力的个体能够满 足技术要求, 所以能够获得更好的机会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而对于适应能力较差的 个体往往会被 “ 破坏” 和 “ 替代” 。在动态的增长过程中个体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文 中用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对这个现象进行描述和类比, 在拉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 相互通过弹簧连接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差距会在振荡中扩大。同样,经济增长的拉力是 技术创新,而人的惰性是摩擦力。一旦经济系统有着更大的增长动力和更高的增长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度,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会在振荡中扩大。论文对中国行业平均工资的数据进行了分 析,特别用方差衡量收入差距,结果证实,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有着高速的经济 增长,而收入的不平等确实是在振荡扩大。 体现在一个综合体的国家上的差别,也会类似地扩大。论文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同 样表明,经济增长的差异是持久并不断扩大的。从理论上而言,关键是对技术难度的 设定和在位的技术垄断者是否具有成本的优势。对历史上占据优势的垄断者 ( 领先国 家)的动态变迁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很长时间内,在位的垄断者可以保持技 术上的优势,如果被替代,其主要因素源于内部,也就是说被 “ 破坏”是自身创造能 力丧失的结果。如果领先国能够保持活力,保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和 “ 霸主”地位几 乎是必然的。论文还就中国历史的动态过程做了 一定分析,同时还对全球主要国家的 技术竞争能力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成败皆在于技术上的创新能力,而当前 跟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上的竞争能力差距悬殊。这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有所警示: 长期增长决定于原创性的技术,而中国当前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是内在联系的,用 “ 周期性增长代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更为恰 当,两者均可以由创造性破坏来解释。论文借鉴了生态学的方法和结论对创造性破坏 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将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结合起来研究,在多部门的熊彼特增长 模型基础上,提出用周期性增长描述这个动态过程。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经济增长过 程可以 近似地等同为生态进化过程,技术和产品可以 等同视为种群,技术和产品的创 新可以视为生态学上的突变过程。按生态学的种群关系,将技术和产品分为竞争与共 存、捕食与被捕食等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创造性破坏的 “ 创造”与 “ 替代”的过程 用动力系统模型进行对应刻画,并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动态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 明,整个创造性破坏过程更多的时候不会有确定性的趋势,而是周期性波动的增长过 程。选取美国的数据也证实了这点:很难认为经济增长的过程是宏观经济学中认为的 那种确定性的长期趋势,相反地, 增长过程更多地表现出 周期性增长过程。实际上, 增长与波动都是同一个过程。 总之,论文的创造性之处在于尝试性地用 “ 创造性破坏”将微观与宏观、增长的 根源与差距、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对真实的经济增长过程做了 更细致的分析,在方法上也将各种方法综合使用。但同时也可以 看到,对部分假定的 放松往往又会引入某些新的假定,方法上也没有一个完全具有说服力的标准,在数据 上更多的是一种近似,所以论文最后对后续的研究方向做了这方面的说明。 关键词: 创造性破坏经济增长增长差异收入差距经济周期周期性增长 一,呻,网月心.曰. h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ab s t r a c t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d i s c u s s e s s c h u m p e t e r i c a n g r o w t h mo d e l w h i c h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g ro w t h p r o c e s s t h r o u g h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o n i s a d y n a m i c c o m p e t i t io n p r o c e s s , a n d t r i e s t o a p p l y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t o d i ff e r e n t a s p e c t s o f e c o n o m i c s . b y t h i s w a y , m i c r o e c o n o m i c m e t h o d o l o g i e s a r e u s e d i n 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a n a l y s i s .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c a n a n a l y z e i s s u e s o f s o u r c e o f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a n d o f g r o w th d iff e r e n c e s w h i c h a re t h e k e y i s s u e s o f g r o w t h th e o ry in c l u d i n g t h e e n d o g e n o u s g ro w t h t h e o r y . a n d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c a n c o m b i n e t h e l o n g - r u n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a n d t h e s h o r t - r u n f l u c t u a t i o n w h i c h i n o u r o p t i o n a r e t h e s a m e t h i n g s o f t h e d y n a m i c p r o c e s s , a n d c y c l i c a l g r o w th i s f it t e r f o r i l l u s t r a t i n g s u c h p r o c e s s . d i ff e r e n t m e t h o d o l o g i e s a re u s e d t o d i s c o v e r g r o w t h p r o c e s s t h r o u g h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 s u c h a s m a t h e m a t i c s , s t a t i s t i c s , a n d h i s t o ry ,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 m e t h o d s a n d r e s u lt s f r o m p h y s i c s a n d e c o lo g i c a l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e c o n o m i c s a n a l y s i s , w h e r e n u m e r i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i s u s e d f o r s i m u l a t i n g t h i s d y n a m i c p r o c e s s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o n p r o p o s e d b y j o s e p h s c h u m p e t e r i s o n e s t e p f u r t h e r t h a n h i s 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 o ry w h ic h j u s t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n e w l y i n n o v a t e d , w h i l e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f o c u s o n t h e d e s t r u c t io n a n d it s e ff e c t s . b y c r e a t i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 t h e r e p l a c e m e n t o f t h e o l d i n n o v a t i o n s b y t h e n e w l y i n n o v a t e d p r o d u c t s o r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s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c h a r a c t e r o f t h i s d y n a m i c c o m p e t i t i o n w h i c h c o u l d b e s a i d a s l e d b y t h e c o n s u m p t i o n a n d m a d e b y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 c o n s u m e r s a l w a y s d e m a n d f o r m o r e p r o d u c t s v a r i e t i e s a n d p r o d u c t s w i t h h i g h e r q u a l i t i e s , w h i c h i s 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o f t h e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 a n d in n o v a t i o n s a r e f u l l - fi l l e d b y t h e fi r in s w h o a r e d r iv e n b y t h e e n t re p r e n e u r w h o s e a i m i s t o g a i n m o n o p o l i s t i c p r o fi t .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c r e a t i v e d e s tr u c t i o n i s t h a t t h e l a t t e r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 m o n o p o l i s t i c p r o f i t is t e m p o r a r y w h i c h w o u l d b e d e s tr o y e d b y t h e o t h e r f i r m s i n n o v a t i o n a s t h e y h a d b u i l t t h e i r m o n o p o l i s t i c s t a t u s o n t h e f o rme r o n e s a n d g a in e d m o n o p o l i s t i c p r o f i t s fr o m d e s t r o y i n g t h e f o r m e r o n e s w h e r e e m p h a s i z e s t h i s d y n a m i c s c o m p e t i t i o n . p r o d u c t s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e f i n a l a n d t h e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g o o d s , w h e r e t h e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o n t h e f i n a l g o o d s h a s i n d i r e c t g r o w t h e ff e c t s a n d t h e o n e o n t h e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g o o d s h a s d i r e c t g r o w t h e ff e c t s .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o n fi n a l g o o d s i n c l u d e s t h e l e a r n i n g b y d o in g e ff e c t s , w h e r e t h i s d y n a m ic s p r o c e s s a r e n o t o n l y w i t h m o re n e w fi n a l p r o d u c t s i n n o v a t i n g , b u t a l s o w i t h t h e p r i c e r e d u c i n g . t h e c r e a t i v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o f t h e i n t e r m e d i a t e g o o d s h a s t h e d i r e c t g r o w t h e ff e c t s d u e t o t h e i m p ro v i n g o f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f u n c t i o n . t h e e n g i n e o f 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i s t h e e f f o r t s t o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r 同 时 也 吸 收了r o b e r t s o lo w ( 1 9 6 5 ) s 对 各 要 素 的 贡 献 所 进行衡量的方法和手段,对增长过程进行要素分解,主要是分析技术要素的贡献,也就 是通常 所称的s o lo w剩余。 其目 标仍然是解释纵向 意 义上的 增长的 根源和横向比 较所呈 现的增长的差异,主要的变化是,内生增长理论对增长的机制和动力做了更为细致的分 析。一般看来,内生增长理论在解释经济增长的根源上说服力相对成功,而对于解释增 长的差异则说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分析经济增长的根源上,内生增长理论总结了三种途径和机制:人力资本、边 千边学和有意识的研究和开发 ( r 处理上具备了 一 些 基 本的 t 具, 主 要是d ix i t 和s t ig l e r ( 1 9 7 7 ) 7 关于 产 品多 样 性 和 垄断 竞 争 分 析 框 架 a g h i o n 和h o w i t t ( 1 9 9 2 8 , 1 9 9 8 9 ) 对 熊 彼 特的 思 路 做了 很 好 地 分 析 , 他 们 实 际 上 在尝 试着将熊彼特的思路做一般性地推广,用这种分析框架来分析宏观经济学范畴的 长期经济增长、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对于这些内生增长模型的争论和研究仍在继续, 从一些计量结果看 ( r o b e r t b a r r o 和x a v i e r s a l a - l - m a t i n , 1 9 9 5 ) ” ,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包括 这 些内 生 增 长 理 论 可以 在 相当 程度上解释增长的根源,但对于广泛和明显存在的增长差距说服力还远远不够。增长 模型的不一致是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然,强调长期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否定对宏观经济学传统主体短期波动和 经济周期的研究。防止出现过大的波动,是宏观经济学在过去几十年来所取得的主要 进展 之一( l u c a s , r .2 0 0 3 ) 1 1 , 宏 观 经济 学 的 确防 止了 类似于“ 大 萧 条” 那 样 大的 波 动。但问题在于正统的宏观经济学在处理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这两者的关系上,往往 是采取 “ 两分法”的方式:长 期经济增长被假定为是确定性的趋势,而短期波动则是 围绕着增长过程中的随机干扰,因此,宏观经济学通常对这两种现象单独和分别进行 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人员也看到了这种局限,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波动之间的内 在关联也逐步引 起了 更多的注意和研究兴趣。实际上,在经济分析史中, 早先的经济 学家,如斯密主要研究的是长期经济增长,熊彼特的增长理论也主要是分析长期的发 展过程 ( 他的分析蕴涵了周期,但着眼点在于增长) 。 变化出现在 “ 大萧条”以后,以 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家对古典经济学所奉行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放任主张进行了 重新评价和否认,进而形成了主要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凯思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主要研 究经济的短期波动并倡导需求管理。但在熊彼特看来,增长和周期实际上是一致的, 他们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他分析了经济发展理论之后,紧随着分析了经济周期 ( s c h u m p e t e r , 1 9 3 9 ) 1 2 , 并 且 提出了 长 波、 中 波 和短 波 理论, 他 认为 创 新 一旦 结 束, 往往意味着衰退的开始。但在很长时间内他的见解被忽略。近些年来,这些观点再度 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研究人员试图建立模型,将增长和周期内在地联系起来,用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统一的方法加以说明。 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研究,乃至两者之间的关联研究,在很大程度 上都可以围 绕着熊彼 特的 观点展开。 熊 彼特早先所提出 的 是 创新理论 ( s c h u m p e t e r , 1 9 3 4 ,或1 9 1 2 ) 1 3 , 他 认为“ 循环流转” 并不 会带来 真正的 增长( 他主 要用的是“ 发 展” , 实际上指的是经济增长) , 只有创新、 也就是对生产进行新的组合才会有经济增长。 他 明确提出了创新理论,特别强调了企业家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实际上就 是为了 追求垄断利润,而引入新的组合方式,这也就是增长的内在机制。在他看来增 长 和 周期 是内 在一 致的, 所以 他 将创新 理论 拓展 分 析商 业周 期 ( s c h u m p e t e r , 1 9 3 9 ) 14 , 认为创新的结束往往意味着周期的开始,特别地, 他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定义了 长 波、中波和短波。 但从最新的研究进展看,在经济增长和周期理论中,更具广泛和直接影响的是熊 彼 特的“ 创 造 性 破 坏” ( c re a t iv e d e s t r u c t io n , s c h u m p e te r , 1 9 4 2 ) 1 , 思 想 和 命 题。 这 种 思想体现在经济增长理论当中,特别是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这种模型对以创新活动 为基础、 有 r 可以更好地解释经 济增长的差异; 特别地,很多研究用以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内生熊彼特模型来沟通增 长和周期之间的关联,并且得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创造性破坏的含义 “ 创造性破坏”和创新都由熊彼特提出。熊彼特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时认 “ 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 招丸 这 个 创 造 性 破 坏 的 过 程, 就 是 资 本 主 义的 本 质事 实 ” ( s c h u m p e te r , 1 9 4 2 ) 气从 这 种 定义可以看到,创造性破坏与创新有着内在的关联, 但也有差别。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 都强调了是有所创造,往往是全新的东西,比如有了新的产品和更先进的技术;差别 在于,创造性破坏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之上的,在强调了新创造的基础之上,也注意到 了动态变化过程, “ 新”是建立在 “ 旧”的基础之上的。新旧 ( 老)交替才是整个过程 的客观描述。可以说,创造性破坏更加全面刻画了 这个过程。就熊彼特的本意看,他 强调的是结构变换, 新的 创新称为“ 创造” , 但新的 创新必然会破坏原来的 创新, 这就 是破坏效应。新旧替代必然破坏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结构,所以用 “ 创造性破坏”来描 述整个动态过程。 半个世纪过去了,但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描述却得到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更广 泛地应用。 这些应用包括了对内生增长理论的拓展, 对周期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同时,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由于熊彼特涉及到的是生物学的概念,所以也开创了进化经济学 ( e v o l u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 ) .由此可见熊彼特创造性破坏思路影响之深。 这种对经济事实准确而独特地概括首先在新增长理论中获得了广泛认同和应用。 在创新理论中,增长主要是通过引入新的产品,也就是通过扩大产品的种类和创造出 更高质量的产品来实现的。 但注意到, 在新种类和更高质量产品引入过程中存在着“ 创 造性破坏”效应新的产品会使得原来的产品的需求减少、 更高质量的产品会减少 当前质量产品的需求,也就是退化和破坏的过程。这同 样会直接影响企业家的创新决 策。创新活动一般定义为有目的的研究和开发 ( r 进 化论中的“ 适者生存”也是社会和经济生活中难以回避的、尽管 “ 不人道”的规律, 但 确实是经济运行所客 观存在的动态竞争机制的 真实 体现。 人总是有惰性的, 没有竞争就 不会有向前的动力 ( 垄断就是如此) ,而竟争也正好是实现某些个体表现自 身有所不平常 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 政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连释) , 而竞争中的失 利确也构成了 个体向 前 努力的一个压力机制。 “ 不进则退” 也用一个简单的事实描述了 经济的动态过程中被破坏 和退化的 可能。由于人在主观或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距,总是有人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这可以部分地用来分析增长过程中的个体工资收入上的差距扩大的一个机制。对于个体 的人而言 是这样,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同样如此,在国际竞争中总有成功者,在成功者 , ,一一,币钾碑,叼州,月,钾,叫向妇.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的背后是失败者,因而用这种创造性破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别的增长差距的事 实:比 如对历史的分析中可以 看到中国一度是成功者, 在宋朝以 后的世界工业革命浪潮 中由 于没有参与竞争而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客观上说中国是近代的失败者。 “ 胜者为王, 败者为寇” 。 所以正如熊彼特在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创新的描述一样, 创造性破坏是一 种 机制,只有创新才能促使真正的发展。 创造性破坏则更进一步地描述了 微观层面的企业 的行为和宏观层面的增长过程,动态竞争过程是创造性破坏所包涵的核心:对于微观个 体 ( 个人和企业)而言,不断地更替构成了社会经济保持活力的一种内在机制,对于国 家而言只有保持不被退化才能保持不败, 只有在竞争中 才会有着足够的生存能力。 可以说,创造性破坏描述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创新是前向的动力,而破坏则 表明这个前向 机制所存在的负面影响。从微观上看前者是动力机制,而后者则是压力 机制。从宏观上看,创新表明了增长过程,而创新过程中所蕴涵的不同破坏程度可能 会有着不同的振荡幅度, 这样在增长过程中也就包涵了波动过程。 总之,本文的研究兴趣在于试图用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来分析经济增长和经济周 期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用于分析一些实际问 题。 1 3 研究方法的评述和说明 二战以来,经济学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上的深化, 特别是数学方法,而在 思想上很难认为有实质性的突破。正如内生增长理论在思想上主要还是古典的经济学 家斯密的专业化分工和市场规模效应,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 “ 创造性破坏”思想。 在方法上的进展主要是应用既有的方法,主要包括数学、统计和历史。在熊彼特 的分析中理论,历史和统计是主要手段,他实际上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并极力主 张数学的分析, 特别强调w a l r a s 的一般均衡分析。 但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他的分析 主要是应用了理论、历史和统计方法,而数理分析显得颇为单薄。 对于理论的分析这往往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这种分析思路主要是对现实的 一种抽象和归纳,确实,这种理论分析在很多时候能给人很多启示。但应该注意到的 是,不同的分析思路可以 得到不同的分析结论。任何一个问题往往是多方面、多角度 的,因而得出的结论就很难逃脱出 “ 盲人摸象”的结局。事实上每个人得出的结论一 定程度上说都是对的,至少不是错的,这就是局部均衡分析思路的一些近似描述,但 任何人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完全的。这使得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往往没有统一的结论。作 为一门学科, 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共识,这至少表明这种学科还远远不是科学。当然 这并不否认经济学的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意义,相反地,这表明对于很多问题还得进 一步深入研究,而理论分析则是研究的第一步, 所以本文首先对 “ 创造性破坏”的理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论基础进行说明和分析。 可以 看到, 现代经济学尝试着成为一门 科学,因而将目 标转入相对严密的 数学, 尝试着添加一些数学工具来弥补经济学不够严密的缺陷。数学讲究的是严密的假设和 严格地推导。因而经济学也有着越来越多的模仿式地假定和在这些假定条件下所进行 的数学推导。 客观地说, 很多假定在很多时候确实如此 比如“ 理性人假设” , 不管引 起了多大程度上对道德的担忧,实际生活中,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时候是理性的,存在 着部分的不完全理性和完全不理性并不妨碍用理性假设分析大部分经济问题。此时, 一般分析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行为,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成立, 诸如数学上的“ 大数定律” , 只是保证在一定概率条件下成立就可以接受。在这些假设条件下,用数学的收益在于 可以比较清楚地表述一个问题,并对后续的分析提供一个明确的标准和基础,这样可 以很清楚地知道问题和争议所在。但问题在于数学本身也是存在很多过于抽象的假设 之上的,而且数学本身目 前尽管在科学标准上走得最远,但仍然有很多数学问题无法 解释,对于一个现实问题,数学在很多时候也无法求解。在严密的基础之上实际上是 对于现实的一种简化,实际上也就是对具体问题的抽象。比如在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 中广泛应用的是有代表性的消费者的最优选择问题, 如果考虑随机条件下的最优决策, 这时如果不设定一些特殊的函数形式实际上也不能得到太多的结论, 更多时候,所获 得的结论也只是一些定性的结论。数学是一种抽象,而经济学在抽象过程中丧失了固 有的一些特征,同时很多问题也无法通过数学来解决。所以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 积极地应用这些数理方法,应用这些规范的分析框架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也可以看 到应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现实经济问题,但同时也注意到了 这种分析方法 的局限性。在盲人摸象的游戏中,数学也算一面。 经济学出于对假定和结论地担心转而寻求统计或计量的支撑。 可获得的数据数量 在不断增加,数据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加上计算技术更加便利,计量分析成为一种便 捷而有收益的分析方法。 对于一些数据地了解显然有助于对问 题的认识,可以从一些 简单的定性考虑转化为定量思考。但事实上,对于计量结论,是要谨慎的。原因在于 它同样有着很多假定,而这些假定并不能轻易地和不加思考地就接受,实际上计量分 析所得出的结论和所包涵的问题至少是同 样多。比如计量经济学无法解释变量之间的 因 果关系, 不 管是g r a n g e r 还是s i m表达, 都不是一般意义所理 解的 因 果关系。 而且 在计量中可以看到的主要是参数估计,这种方法假设了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为研究人员 所知的,但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参数形式为研究者所知道的那样,这也就是使得在 很多时候所研究的问题往往存在很多的争议。对于争议,同时要知道的是对于一个问 题实际上是不可被证实的,用一种数据来论证所研究的问题,只能做相反的假设,只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能是否定,但否定之后也不能轻易接受。值得担心的是,用其他的数据或其他时段的 数据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也是计量上的稳健性问题 ( r o b u s t ) ,可看到,对 同一个问题,不同区域和时点所做的经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明显分歧,甚至 可以看到很多结论截然相反的经验分析。计量经济学家试图用半参数或非参数的方法 来解决问题,但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因为应用这些方法对数据的要求增强,同样稳健 ( r o b u s t )问题也难以解决。此外,在变量选择上则只能更多地依赖于经济理论,主 成分和聚类分析等对变量的选择很难作为变量选择的依据。这导致了经济学试图寻求 计量的帮助,而计量确只能依赖于经济的假设,结果往往是什么都没有解决。所以论 文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尽量避免计量上的问题,主要采用一些基本的方法和处理办 法来说明所研究的问题,比如在分析收入差距上,没有采用一般流行的回归方法,而 直接用方差进行衡量收入的差距。简单的方法能够得到直接的结论,这比看似复杂而 有争议的方法更有利于问题的分析。 在很多时候,经济学分析会转向历史方法。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和素材,对于史实的分析可以 得到一些极有意义的启示和结论。如对世界历史的回顾得 出 了 国 家 周 期 结 论( k in d le b e r g e r , c h a r e le s p 1 9 9 6 ) a , 在 对 一 定 时 期占 主 流 地 位( 霸 主) 国 家的 过 程分析 确 实 在 很大 程 度 上反映了 历史的 变迁; 刻以 地, d a v i d l a n d s ( 1 9 9 8 , 2 0 0 1 译 ) 19 则 从 历 史 变 迁 角 度 分 析 为 什 么 有 些国 家 富 裕, 而 有 些国 家出 于 贫困 之中 。 对 于中 国 历史变迁的分析, 翼朝鼎( 1 9 3 6 ) 9 从水利事业分析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的 变迁, 从基 本的自 然条件来阐述中国的变化,这种分析的角度很有启发。历史能够让人深思。但往 往地,历史同样存在争议,对于一种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很难看到有一致的见解 和意见, 往往成为一个谜团。部分原因是,在历史进程中, 很多资料要不就是没有完全 保留下来,要不就是被人为或有目的地歪曲了, “ 盖棺定论” 似乎也未必总能成立。在经 济分析史中,经济史学家对于 “ 工业革命” 也没有取得广泛的认识, 甚至对于这种说法 也持有否认态度,认为实际上英国在所谓的 “ 工业革命”中真正获得了 快速发展的不是 工业而是农业和金融业 ( 兰德斯,1 9 9 8 , 2 0 0 1 译) 2 0 。 对于近年来美国 发生的“ 信息技 术革命”和更有争议的 “ 知识经济”也是如此,如果 “ 信息技术革命” 在一定程度被认 可的话,对于 “ 知识经济”的怀疑和否定则更为普遍。 对于很近的史实都无法得到根本 的认识,那么指望对很久以 前的历史作客观评述则更为虚无飘渺。 所以 论文在采用历史 分析中尽量减少对所存在的问题做过多的评价,而只是研究很小的一个方面。 在研究周期过程中, 特别是真实经济周期 ( r e a l b u s i n e s s c y c l e s )的分析中广泛 采用了数值模拟 (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s )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外生变量用一些 设定的数值 ( 外部给定的,主要来源于一些经验分析结论)来得出内生变量的数值和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模拟达到均衡值的变化过程。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模拟工具,主要模拟的是一些随机变 量设 定 产生 数值的 过程( d a t a g e n e r a t e p r o c e s s . d g p ) , 在r b c 模型中 主要是 技术干 扰 的产生。 由于在r b c中主要假定干扰服从随机的对数正态分布, 因而这些干扰项在计 算机模拟中主要随机产生a r ( 1 )过程,这对于计算机来说是可以很容易实现的;然 后分析由于这些千扰对模型中一些变量的影响,对比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就可以得出模 型是否有说服力。这是一种数学试验,对于这种试验,主要是数据产生的方式同样也 是很有争议的,关键的是这些数值 ( 千扰)的产生在数学和计算机的包装下同样的还 是依据人为设定所形成的。当然这种方法可以对动态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得到动态变 化过程和一些具体的特征。 所以论文也尝试着用这种方法分析创造性破坏的动态过程, 可以看到设定不同的参数往往可以得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动态变化过程。 一个值得考虑的问 题是: 经济学在方法上的进展价值到底有多大?任何一项进展 可以说 对经济学的分析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但同样让人怀疑和困惑,客观上说,经 济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议难以 避免,但争议表明还有很多的努力需要继续。生活中 还是存在有经济学的必要,只是它不完善,这也构成继续研究的理由。 所以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方法的处理上尽量采取不同的方法从不同侧面来说 明问题,以此部分克服方法论上的缺陷。正如在 “ 盲人摸象”的游戏中,从更多的层 面看同一个问题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却能逐步接近问题的客观真 实性和本质所在。 特别地,论文还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既有的一些结论,比如物理学和 生物学等。这些自然科学由于可以 进行重复地试验,并对参数做对应的控制和调整, 所以得到的结论相对客观。所以论文尝试将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本文的分析当 中,并且将这些学科的一些既有结论对照到经济学当中。可以看到,创造性破坏本身 就跟生态学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将生态学的一些结论用到论文的分析之中 应该是有 所帮助的。 1 .4 本文的思路和结构 本文试图将熊彼特所提出的“ 创造性破坏”作为一个切入点,分析对长期经济增 长的影响,以及这种 “ 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增长过程如何产生周期波动。 关于创造性破坏对增长的影响,实际上也是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但本文 尝试着将现存的几种增长理论融合起来, 包括“ 边干边学” 、人力资本等。同 样的, 论文 用动态分析方法分析整个创造性破坏的增长过程, 主要是在动态的一般均衡分析 ( d g e ) 框架下分析增长的动态特征,研究的目 标同样是解释增长的根源和增长的差距。对于差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别,本文划分了微观上的收入差距和宏观上的增长差异,前者也就是个人之间收入不平 等问题, 本文尝试着用 “ 创造性破坏”思路探讨增长过程中收入差距是否会扩大问题; 对于宏观上国别之间的增长差异,本文将结合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来探 讨 “ 熊彼特增长模型”对实际经济中所广泛存在的增长差异是否具有说服力。 本文也尝试用创造性破坏机制解释产生周期或波动的原因,实际上是试图将长期 经济增长和短期周期波动两者重新融合起来研究,用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尝 试着是否可能产生“ 周期性增长” , 从而将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连接起来, 为此将创造 性破坏概念来源之处生态学的一些结论和方法引入经济学中,特别对创造性破坏 的具体过程加以分析。 这样,创造性破坏实际上可能可以融合和沟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事实上 这两者也越来越为融合,宏观经济学模型逐步地和更多地采用了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思 路和方法, 主要是一般均衡分析 ( g e ) 框架。 熊彼特增长模型中更将市场结构从完全 市场竞争假设的新古典模型过渡到更为现实的市场结构垄断竞争的动态均衡分 析;同样的, 宏观经济学中所存在的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 ( 周期)分割的格局也将得 以部分解决,以 “ 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动态过程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波动是内 在一致的,用 “ 周期性增长”描述这个动态过程更为恰当;同时,将创造性破坏为特 征的熊彼特增长理论分析增长速度决定的同时,也尝试解释增长差异和收入的差距, 前者分析的是纵向意义上的增长根源问题,而后者则是从横向上分析增长过程中的差 异,在分析横向差异过程中又分解为微观上的个体的收入差距和宏观上的国别增长差 异。这样可以看到,用 “ 创造性破坏”思路和以 “ 创造性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熊彼特 增长模型,大致上可以将经济学的主要几个分支有机地融合起来,宏观与微观、长期 增长与短期波动、增长的时间和空间差异都可以较好地结合起来。 论文除第1 章导论外, 共分5 章。第2 章具体分析以“ 创造性破坏” 为特征的增长 过程。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上加以论述, 认为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创新以 消费为导向、由 生产实现,并对生产过程做深入分析, 将创新分为最终产品的创新和中间产品的创新。 在最终产品创新过程中,创新过程和价格阳氏 过程可以归结为同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 从而得到创新过程中的价格变化过程和产生间接的经济增长效应的 途径。对于中间产品 的创造性破坏则直接有着增长效应, 主要考虑创造性破 坏过程中的增长速度决定问题。 第 3章对经济增长过程中,微观主体的收入差距和体 现在宏观上的增长速度的差别 进行分析,论文认为在这种以“ 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动态增长过程中,差别会进一步 扩大。 创造性破坏所蕴涵的替代效应可以 在微观和宏观上产生结果上的差别: “ 成者为王, 败者为寇” 。 创造性的一方可以获得垄断势力和利益,而被破坏的一方将会有所损失。对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于 个体劳动者 而台 , 如果不能适应新技术所要求的技能,则将面临被破坏的危险,收入 会下 降, 而对于能够适应技术需求的 个体则收入至少能 够得到保障; 对于企业和企 业家 同样如此:同样的,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技术创新能力竟争, 拥有技术创造性破坏 能力的国家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也能够有着更快的增长,如果长期保持着技术的创新能 力,则在很长时间内会有着更高的增长速度,也会有着更高的收入。为了验证在位的垄 断者和具有优势的国家能否保持持久的垄断实力和持久的优势,论文主要用历史的分析 方法分析领先国家的变迁过程,结果表明:一般而言,落后国家要替代在位的技术上占 据垄断优势的发达国家在短时间内是困难的,但长期看,领先国家是不断更替的,决定 因素在于是否具有技术创新优势。而对于微观上收入差距问题,则主要用中国的行业的 平均工资进行分析,从中大致印证了振荡扩大的结论。 第4 章尝试着将 “ 创造性破坏”用于分析增长过程中的周期或波动特征。借鉴生态 学上的方法和结论,技术之间的创造性破坏所产生的替代过程并不是确定性的,也不是 一步完成的,更多的是周期或振荡中实现的,特别地,创造性破坏的形式和生态学中的 竞争一样有着多种形式, 所以创造性破坏所表现出来的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断路器维护策略研究-洞察及研究
- 微生物降解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洞察及研究
- 儿童甲状腺功能与碘盐质量-洞察及研究
- 创新型孵化器政策支持研究-洞察及研究
- 可再生能智能微网控制-洞察及研究
- 基因组变异与健康风险-洞察及研究
- 海洋能开发项目投资合同
- 共享单车运维服务协议
- 宠物用品店与供应商线上线下协作协议
- 2025年临沂城市职业学院公开招聘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公共课教师附教辅人员(78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初升高家长会课件
- 2025年福建中考历史试题答案讲解及备考指导课件
- 弹药入库堆垛方案模板
- 资源人脉入股协议书模板
- 提高住院患者围手术期健康宣教知晓率品管圈活动报告
- 不健康食品课件:健康成长远离垃圾食品
- 2025年贵州省中考英语试题(附答案和音频)
- 驾驶员高级工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四川眉山中考历史真题试卷【含答案】
- 2024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二10月月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 在制品生产车间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