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7 1 2 1 6 4 摘要 内 容摘要:后 现 代 思 想 是 近 年 来学 术 界 的 热点 话 题, 并 引 起了 教 育 理论 界的 广泛关注。在话语纷呈的后现代论争中,笔者汲取其建设性成份, 将后现代 思想和教师问 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所论述的后现代教师观,既指后现 代思想者有关教师方面的论述,也包括教育研究者从后现代视野出发对现代 教师观念的反思。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了 本文研究的理 论背景以 及问题提出的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 后现代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特 点,并分析了它的启示意义。介绍了后现代思想者多尔、利奥塔、罗蒂的后 现代教师思想,指出了 后现代教师角色之转换,即从现代性教师知识的传导 者、社会的代表者、真理的掌握者到知识的解读者、智慧的生成者、共生关 系的对话者,并对此作出了价值分析。第三部分对我国教师现状进行了后现 代批判,认为克服现代性弊端的教师发展之路在于超越现代性教师物质性、 功利性和工具性存在,追求其精神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存在,回归人的本真 意义,最终达成幸福性存在. 关键词:现代; 后现 代; 教师 观: 教师 发 展 ab s t r a c t c o n t e n t : a s a s c h o o l o f w e s t e r n p h i lo s o p h y , p o s t m o d e r n is m h a s r e v e a le d g r e a t v i t a li t y s p r e a d i n g a ll o v e r t h e w o r l d . s i n c e i t s e x is t e n c e . i t h a s b e e n t h e a c a d e m i c h o t s p o t in o u r c o u n t r y t h e s e y e a r s a n d i s e s p e c i a ll y c o n c e r n e d in e d u c a t io n r e s e a r c h c i r c l e . p o s t m o d e m is m i s a v e ry c o m p le x t r e n d o f t h o u g h t , s o p e o p l e h a v e d i ff e r e n t v i e w s o n i t . t h e a u t h o r i s t r y i n g t o a b s o r b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v e p a r t o f i t a n d a p p ly i t t o t h e t e a c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d e a . t h e p o s t - m o d e r n n o t io n s o f t e a c h e r r e f e r t o n o t o n l y v i e w s h e ld b y p o s t - m o d e r n t h in k e r s a b o u t t e a c h e r , b u t a l s o b y p r e s e n t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e r s a b o u t t e a c h e r i n t h e p e r s p e c t iv e o f p o s t m o d e r n is m . 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i s c o m p o s e d o f t h r e e p a r t s . t h e fi s t p a rt a n a l y z e s t h e t h e o r e t ic a l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t h e r e s e a r c h , t h e n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i s s u e t h a t t h e d i s s e r t a t i o n i s t o d e a l w i t h . t h e s e c o n d p a r t p r o b e s i n to t h e p o s t - m o d e r n n o t io n s o f t e a c h e r . ht h is p a r t , t h e a u t h o r e x p l o r e s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p o s t m o d e r n i s m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c s a n d e v a lu a t io n o n i t , t h e n m a k e s a b r i e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f t h e p o s t - m o d e rn t e a c h e r i d e a o f will i a n e . d o l l , r e c h a r d m .r o r t y a n d l y o t a r d , p o i n t i n g o u t 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o f t e a c h e r s r o l e fr o m m o d e r n t e a c h e r t o p o s t m o d e m t e a c h e r . a t l a s t , t h e a u t h o r e l a b o r a t e s t h e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o f p o s t - m o d e r n t e a c h e r i d e a t o u s . t h e t h i r d p a r t d e a l s w i t h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p o s t - m o d e r n t e a c h e r i d e a w i t h t h e t e a c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b l e m s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 t h e d is s e r t a t i o n fi r s t m a k e s c r i t i c s o n t h e t e a c h e r s m o d e r n i t y i n o u r c o u n t ry i n t h e p e r s p e c t iv e o f p o s t m o d e r n is m s u c h a s m a t e r ia l i s m , u t i l i t a r i a n i s m , i n s t r u m e n t a l i s m , l a c k o f l it e r a l q u a li t y a n d e c t . t h e a u t h o r t h e n p o in t s o u t t h a t t h e w a y t o t r a n s c e n d m o d e r n i t y f o r t e a c h e r i s t o p u r s u i t t h e s p ir it u a l, li b e r a l a n d c r e a t iv e e x i s t e n c e . k e y w o r d s : m o d e r n ; p o s t - m o d e r n ; n o t io n s o f t e a c h e r ; t e a c h e r d e v e lo p m e n t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 教师发展新理念 一、导论 1 .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 刚刚 过去的2 0 世纪, 对于教育理论界而言, 是一个 “ 躁动的百年” ,诸种理 论派别缤纷呈现,各种思想流派轮番上场,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生活世界的 变化, 反过来又会改变社会生活的面貌。 后现代思想即后现代主义, 它是2 0 世纪5 0 . 6 0 年代在西方流行的一场以 挑战现 代主义为中心的文化思潮。它起始于欧洲大陆,到5 0 , 6 0 年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 波及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对这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 有人视其为消极性和 破坏性, 有人视其为最新的时髦, 也有人视其为思想的冒险。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事 实是, 它激起了一股思想的变革, 对人类所有社会生活领域提出了 挑战。 这个当初被 法国一家报纸称作是 “ 一股在欧洲出没作祟的幽灵” ,现在己经成为 “ 一个家喻户晓 的用语,o 启蒙精神就是所谓的现代性, 而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就是对现代性的反省、质疑、 批判和改造。 后现代主义将矛头对准了 支撑现代世界观的同 一性、理性和普遍性的 根本假设。 “ 首先,后现代主义要造 基础主义的反,其次,后现代主义要造 表 象主义 的反, 最后, 后现代主义要造 普遍主义 的 反” 。 现代启蒙精神受到质疑, 现代理想和信念随之动摇, 用韦伯的话说,启蒙运动的红玫瑰正不可挽回地消退。 如 果说现代主义的实质是上帝神话的终结和人的主体确立, 那么我们可以 说后现代主义 的核心就是主体人的 死亡和世界的 返魅。 后现代思想在2 0 世纪8 0 年代传入我国, 并 逐渐成为一个时髦的 文化现象和社会 现象, 引起了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后现代思想是西方从 “ 现代”步入 “ 后现代”的 产物, 在我国 这样一个正在进入现代化的国 家, 是否具有适用性?有多大适用性?正 如后现代思 想本身的 纷繁复杂、 派别林立一样, 人们对后现代思想的 态度也是人言人 参见陆有 魁: 躁动的百年 二十世纪的教育历程 ,山东教育出 版社1 9 9 7 年版。 在社会学当中, 一种看法认为, 文艺复兴是 主导, 文艺复兴使世界祛魅, 人成了 世界的主宰。 起点,因为启蒙运动是人的自 我唤醒。 “ 现代化” 概念的 缘起。 在这之前, 神是世界的 还有一个观点, 就是将启蒙运动作为现代化的 参见张灵芝: 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 , 韦伯认为现代源于 “ 世界的祛魅”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3 年。 的反向运动被称为 ( t h e d i s e n c h a n t m e n t o f t h e w o r l d ) , 后现代作为 祛魅 , 返魅( r e e n c h a n t m e n t ) e 第2 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 教师发展新理念 一、导论 1 .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 刚刚 过去的2 0 世纪, 对于教育理论界而言, 是一个 “ 躁动的百年” ,诸种理 论派别缤纷呈现,各种思想流派轮番上场,思想观念的变化体现了社会生活世界的 变化, 反过来又会改变社会生活的面貌。 后现代思想即后现代主义, 它是2 0 世纪5 0 . 6 0 年代在西方流行的一场以 挑战现 代主义为中心的文化思潮。它起始于欧洲大陆,到5 0 , 6 0 年代在全世界广为流行, 波及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对这场思想和观念的变革, 有人视其为消极性和 破坏性, 有人视其为最新的时髦, 也有人视其为思想的冒险。 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事 实是, 它激起了一股思想的变革, 对人类所有社会生活领域提出了 挑战。 这个当初被 法国一家报纸称作是 “ 一股在欧洲出没作祟的幽灵” ,现在己经成为 “ 一个家喻户晓 的用语,o 启蒙精神就是所谓的现代性, 而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就是对现代性的反省、质疑、 批判和改造。 后现代主义将矛头对准了 支撑现代世界观的同 一性、理性和普遍性的 根本假设。 “ 首先,后现代主义要造 基础主义的反,其次,后现代主义要造 表 象主义 的反, 最后, 后现代主义要造 普遍主义 的 反” 。 现代启蒙精神受到质疑, 现代理想和信念随之动摇, 用韦伯的话说,启蒙运动的红玫瑰正不可挽回地消退。 如 果说现代主义的实质是上帝神话的终结和人的主体确立, 那么我们可以 说后现代主义 的核心就是主体人的 死亡和世界的 返魅。 后现代思想在2 0 世纪8 0 年代传入我国, 并 逐渐成为一个时髦的 文化现象和社会 现象, 引起了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后现代思想是西方从 “ 现代”步入 “ 后现代”的 产物, 在我国 这样一个正在进入现代化的国 家, 是否具有适用性?有多大适用性?正 如后现代思 想本身的 纷繁复杂、 派别林立一样, 人们对后现代思想的 态度也是人言人 参见陆有 魁: 躁动的百年 二十世纪的教育历程 ,山东教育出 版社1 9 9 7 年版。 在社会学当中, 一种看法认为, 文艺复兴是 主导, 文艺复兴使世界祛魅, 人成了 世界的主宰。 起点,因为启蒙运动是人的自 我唤醒。 “ 现代化” 概念的 缘起。 在这之前, 神是世界的 还有一个观点, 就是将启蒙运动作为现代化的 参见张灵芝: 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在中国的适切性 , 韦伯认为现代源于 “ 世界的祛魅”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 0 0 3 年。 的反向运动被称为 ( t h e d i s e n c h a n t m e n t o f t h e w o r l d ) , 后现代作为 祛魅 , 返魅( r e e n c h a n t m e n t ) e 第2 页 汉tt . 师范大学x 1; - e 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 殊,观点各异。 目 前我国学者对这一问 题的态度呈现出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 是持否定态度。 持这 种观点的人认为, 首先在时间上,后现代思想产生于西方现代化之后,而中国属于向 现代化转型的国家, 它的社会发展某些方面甚至还停留 在西方国 家 1 7 , 1 8世纪的水 平上, 没有什么资格谈后现代。 从文化背景上, 我国传统文化一开始就是缺乏理性的,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从经济、政治到社会全面合理的秩序和规范。因此对我们来 说, 理性的重要性超过非理性, 哲学批判的必要性远远超过对传统文化的诉求。 还有 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总体上是与现代社会的基本进程背道而驰,并断言: “ 现代化不 需要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出路的。 ”。 也有学者认为: “ 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理性主义、 科学主义、 本体论中的本质主义以 及认识论中的基 础主义的批判无疑具有独到的 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然而, 它的重解构轻建构的极端性, 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色彩,注定它不可能成为任何社会领域实践的理论依 据。” 。 另一种观点是持谨慎的吸收态度。他们认为现代和后现代虽然是处处针锋相对, 充满了矛盾和对立, 但它们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 就是 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 在人类历史上, 启蒙运动用理性的人代替信仰的人, 使人从神 的侄桔中 解放出来, 但是人们又发现在刚刚摆脱神的禁锢又陷入物的和人类自 身的理 性禁锢之中。 后现代应运而生, 它对前人奉若神明的 理性大加鞭挞, 并对建构于理性 之基础的一切传统加以摧毁, “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关于人解放的学说” 。 也有学者认为, 任何后现代思想捍卫者都是现代思想捍卫者的孪生兄弟, 尽管双方侧重点不同, 或以 解构为主,或以重建为重, 后现代和现代都是对“ 现在”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所以现 代和后现代都可以视为现代性的左右两派, 既有相互攻隅和反驳, 亦有相互渗透和启 发, 两者缺一不可。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即持谨慎地吸收的态度。 首先, 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往往 把后现代思想看作纯粹是 “ 摧毁” 、 “ 否定”之事,没有看到后现代思想积极的一面。 第二, 不赞同 从时间 上去区分现代和后现代, 即 认为后现代是一个时间分期, 是距离 我们的现代化还很遥远的事情。 福柯就反对作时间的分期, 他说后现代主义绝对不仅 仅意味着继 “ 现代” 之后的一个自 然的历史时期,而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态度。哈 贝马斯认为, 后现代不是现代的终结, 而是现代的开始。 利奥塔则认为, 现代性在本 质上是充满着它的 后现代性的, 后现代代表的 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态度。 立论于从经济 发展水平和社会学角度来推断后现代社会在中国的可能性, 这种质疑显然是站不住脚 张国 清: 中心和边缘 后现代主义概论 ,中国 社会科学出 版社1 9 9 8 年版, 第2 6 1 页。 阎光才: 当 代中国教育理论话语纷呈背后的忧思 , 教育科学研究 参见余碧平: 现代性的意义和局限 ,上海三联书店2 0 0 0 年版,第2 2 0 0 4 年第5 期。 页。 第 3 页 江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 的。 第三, 虽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我们特有国情下进行的, 绝不是重复西方现代 化的老路。 但是,西方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正如大卫 。 格 里芬所告诫我们的: “ 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 坏性影响, 这样 一 来, 中国 实际 上就 是 后现 代化 了” 。 。 事实 上, 我 们的 现代 化已 经出现了 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类似的问 题,如对大自 然掠夺式地开发引发的生态危机; 人的物欲膨胀, 导致人精神世界荒漠化。 畸形发展的人类主体性已 经在我国带来了 严 重后果。 最后, 笔者更倾向于从建设角度来理解后现代思想。 后现代思想者是现实的 批判者,更是操心之人,出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悲天悯人,他们做的不仅仅是摧毁, 更多的是建设;他们否定的并不是现代主义的存在,而是它的霸权;不是它的优点, 而是它的 局限。 尽管它自 身有其许多矛盾和不当之处, 但并不妨碍其成为颇具魅力的 文化思想。 一方面, 它用另类的思维方式和犀利的话语解构现存社会, 批判种种不合 理的弊端, 揭露所谓现代文明的虚伪; 另一方面, 后现代主义又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迷 茫提出了 独特的诊译和精辟的见解。 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社会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 势。当然,后现代思想发端于发达的西方社会, “ 适用”于我们这个正处于现代化过 程中, 经济文化相对还比 较落后的国 家而言, 具有某种程度上的“ 内 在紧张” 。 我们 的任务是寻找出第三条道路, 它既不是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顶礼膜拜, 也不可能回到 保守的过去, 而是在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中寻找一个阿基米德点, 使得中西文化思想 相互交融促进, 这才是中国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之路。 2 . 问题的提出 当今我们面临的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学习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益 加剧, 社会处于转轨,市场经济确立, 文化生活呈多元化,己 具有了 某种 “ 后现代” 的特征, 如网络的发展, 虚拟世界出现, 知识的转型, 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意识的膨胀等 等。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功能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首先,传统教师的权威 地位受到了挑战。 信息化社会发展, 学生知识来源多样化, 教师知识量不如学生不是 很奇怪的事情。 知识性质发生变化, 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受到质疑,因为知识更多 的是认为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景中的社会建构, 教师作为知识真理拥有者的地位 被打破, “ 教师是授业者,学生是接受者”这样的传统观点不再合适,正如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丛书之一的 从现在到2 0 0 0 年教育内容发展的 全球展望 所指出的: “ 教师 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 与以 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教师地位和作用发生质的转变。从我国教师现状 美) 大卫 格里芬编,马季方译: 后现代科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第1 3 页。 王岳川: 后现代与中国思想的内 在紧张 , 四 川外国 语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第4 页 江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教师发展新理念 的。 第三, 虽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我们特有国情下进行的, 绝不是重复西方现代 化的老路。 但是,西方现代化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正如大卫 。 格 里芬所告诫我们的: “ 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世界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 坏性影响, 这样 一 来, 中国 实际 上就 是 后现 代化 了” 。 。 事实 上, 我 们的 现代 化已 经出现了 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类似的问 题,如对大自 然掠夺式地开发引发的生态危机; 人的物欲膨胀, 导致人精神世界荒漠化。 畸形发展的人类主体性已 经在我国带来了 严 重后果。 最后, 笔者更倾向于从建设角度来理解后现代思想。 后现代思想者是现实的 批判者,更是操心之人,出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悲天悯人,他们做的不仅仅是摧毁, 更多的是建设;他们否定的并不是现代主义的存在,而是它的霸权;不是它的优点, 而是它的 局限。 尽管它自 身有其许多矛盾和不当之处, 但并不妨碍其成为颇具魅力的 文化思想。 一方面, 它用另类的思维方式和犀利的话语解构现存社会, 批判种种不合 理的弊端, 揭露所谓现代文明的虚伪; 另一方面, 后现代主义又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迷 茫提出了 独特的诊译和精辟的见解。 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社会和教育的未来发展趋 势。当然,后现代思想发端于发达的西方社会, “ 适用”于我们这个正处于现代化过 程中, 经济文化相对还比 较落后的国 家而言, 具有某种程度上的“ 内 在紧张” 。 我们 的任务是寻找出第三条道路, 它既不是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顶礼膜拜, 也不可能回到 保守的过去, 而是在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中寻找一个阿基米德点, 使得中西文化思想 相互交融促进, 这才是中国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之路。 2 . 问题的提出 当今我们面临的世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学习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益 加剧, 社会处于转轨,市场经济确立, 文化生活呈多元化,己 具有了 某种 “ 后现代” 的特征, 如网络的发展, 虚拟世界出现, 知识的转型, 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意识的膨胀等 等。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功能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首先,传统教师的权威 地位受到了挑战。 信息化社会发展, 学生知识来源多样化, 教师知识量不如学生不是 很奇怪的事情。 知识性质发生变化, 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受到质疑,因为知识更多 的是认为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情景中的社会建构, 教师作为知识真理拥有者的地位 被打破, “ 教师是授业者,学生是接受者”这样的传统观点不再合适,正如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丛书之一的 从现在到2 0 0 0 年教育内容发展的 全球展望 所指出的: “ 教师 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 与以 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教师地位和作用发生质的转变。从我国教师现状 美) 大卫 格里芬编,马季方译: 后现代科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1 9 9 8 年版, 第1 3 页。 王岳川: 后现代与中国思想的内 在紧张 , 四 川外国 语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第4 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 教师发展新理念 来看, 它具有现代性教育的某些弊端, 如人文素养的缺失, 教育的统一化和模式化, 教 师主体膨胀和教师霸权等等。 社会变革带动文化转型, 带来思维变换。 如果固守旧 有 思维模式, 无疑任何改革最终都会是新瓶装伯酒。 后现代教师思想为我们重新审视教 师地位和作用提供了良 好的视角,也给当今时代背景下的 教师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3 . 文献综述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己 渗透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个研究领 域。 后现代思想者专门针对教育的研究专著较少, 他们对教育的研究多散见于他们的 整体思想之中。主要的教育著作有: 皮纳的 课程观论: 概念重建主义者, 利奥塔的 后现代主义状况- 一 关于知识的报告 , 威廉姆 多尔的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罗 宾 厄休与理查 德 爱德华兹合编的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大卫 杰弗里 史密斯 的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等。 。 他们以 一贯的反传统姿态,对工业社会基础上形 成的现代性教育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 通过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学,认识论方面原先预 设观点的脆弱性, 揭露教育中存在的 偏见, 从根本上威胁到现在教育的可能性, 这在 西方 历史 上 还是 第一次. ” 。 首 先, 在现代 科学理性 霸权下, 人 们关注的 是现实的 物质 的东西, 无视人的 精神、 灵魂和信仰, 教育成为传授科学知识,教授技术、 技能,发 展人的理性能力的 “ 唯理性教育” ,丧失对人自身的关怀;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分 割,教育成为追求效率、附庸于政治机构的组织,教育生活与儿童生活分离,出现了 “ 非人”化的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泛滥, 追求一种宏大 “ 叙事” ,教学 过程走向 模式化、 程序化。 主体性膨胀,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客体, 教育过 程成为一种控制和训练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 压迫和 被压迫的 关系。 他们着眼于现实, 尽管有其偏激的 倾向 性, 但是的确揭示了 近现代以 来教育的 现代性弊端,为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视角。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引 起了 我国教育学者们的关注,并成为新的理论研究时髦。 具有后现代思想的教育学者们从后现代思维角度出 发, 围 绕教育目 的、 教育内 容、 师 生关系、 教育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教育目 的上,反对完人教育目 的观、 理性主义目 的观, 反对某种宏大设计, 主张“ 差异的”的“ 多样化的”的目 的观。 在研 究方 法上, 反对现代主义的 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理性至上的思想和逻格斯中 心主义, 主 张以 人为本的、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在课程理论上, 反对线性的、封闭的、等级化的 现代课程观, 主张开放的、变革的、 情景化的、生成的、生态化的课程观。 在师生关 系上, 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 对话” , 教 师成为一名知识弓 1 导者、 智能的 转化者 参 见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国际 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6 7 页. 陈建华: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 外国教育 分析1 9 9 8 年第2 期. 第5 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 教师发展新理念 来看, 它具有现代性教育的某些弊端, 如人文素养的缺失, 教育的统一化和模式化, 教 师主体膨胀和教师霸权等等。 社会变革带动文化转型, 带来思维变换。 如果固守旧 有 思维模式, 无疑任何改革最终都会是新瓶装伯酒。 后现代教师思想为我们重新审视教 师地位和作用提供了良 好的视角,也给当今时代背景下的 教师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3 . 文献综述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思潮,己 渗透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个研究领 域。 后现代思想者专门针对教育的研究专著较少, 他们对教育的研究多散见于他们的 整体思想之中。主要的教育著作有: 皮纳的 课程观论: 概念重建主义者, 利奥塔的 后现代主义状况- 一 关于知识的报告 , 威廉姆 多尔的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罗 宾 厄休与理查 德 爱德华兹合编的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大卫 杰弗里 史密斯 的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等。 。 他们以 一贯的反传统姿态,对工业社会基础上形 成的现代性教育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 通过揭露教育中形而上学,认识论方面原先预 设观点的脆弱性, 揭露教育中存在的 偏见, 从根本上威胁到现在教育的可能性, 这在 西方 历史 上 还是 第一次. ” 。 首 先, 在现代 科学理性 霸权下, 人 们关注的 是现实的 物质 的东西, 无视人的 精神、 灵魂和信仰, 教育成为传授科学知识,教授技术、 技能,发 展人的理性能力的 “ 唯理性教育” ,丧失对人自身的关怀;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分 割,教育成为追求效率、附庸于政治机构的组织,教育生活与儿童生活分离,出现了 “ 非人”化的教育;教育教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泛滥, 追求一种宏大 “ 叙事” ,教学 过程走向 模式化、 程序化。 主体性膨胀,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看作是客体, 教育过 程成为一种控制和训练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 压迫和 被压迫的 关系。 他们着眼于现实, 尽管有其偏激的 倾向 性, 但是的确揭示了 近现代以 来教育的 现代性弊端,为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了 新的思路和视角。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引 起了 我国教育学者们的关注,并成为新的理论研究时髦。 具有后现代思想的教育学者们从后现代思维角度出 发, 围 绕教育目 的、 教育内 容、 师 生关系、 教育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教育目 的上,反对完人教育目 的观、 理性主义目 的观, 反对某种宏大设计, 主张“ 差异的”的“ 多样化的”的目 的观。 在研 究方 法上, 反对现代主义的 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理性至上的思想和逻格斯中 心主义, 主 张以 人为本的、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在课程理论上, 反对线性的、封闭的、等级化的 现代课程观, 主张开放的、变革的、 情景化的、生成的、生态化的课程观。 在师生关 系上, 主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 对话” , 教 师成为一名知识弓 1 导者、 智能的 转化者 参 见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国际 教育新理念, 海南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6 7 页. 陈建华: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 , 外国教育 分析1 9 9 8 年第2 期. 第5 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 教师友展新理念 、 热情的 激发者和师生生 态圈的管理者。 这对于教育理论界而言, 无疑是一股清新之 风。当前我国 对后现代教育理论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后现代课程领域, 对其他领域尤其 是后现代教师领域研究较少。 而且在关于后现代教师思想的研究中, 只是一些零散的 片言碎语, 缺乏系统性和一贯性, 理论上空洞不切实际。 笔者以为有必要对后现代教 师思想进行一次整理, 更重要的 是结合我国 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的实际, 批判地吸收 其有益的东西。 本文所研究的 后现代教师思想, 既指后现代思想者有关教师方面的论 述,也包括教育研究者从后现代视野出发对教师观念的反思。 二、后现代教师观及其评价 ( 一)后现代思想阐释 1 后现代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根源 后现代思想产生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根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 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意志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 然是这种产物。 ” 后现代思想是深深根植于后现代社会的, 是对后现代社会的 一种回 应。 第一, 在政治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更加突出, 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竞争日 益尖锐。 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2 0 世纪发动了 两次世界大战。 灾难击破了人们对 “ 理性王国”的梦想, 对资本主义否定情绪日 益高 涨。 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以 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 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 为支柱,旧的等级制度四 面楚歌, 大众文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 往日 现代理念对 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 第二,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人对自 然的控制,与此 同时也带来了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平衡破坏以及核武器扩张等一系列社会问 题。 正是这些问 题, 人们对“ 人类中心主义”、“ 工具理性主义” 提出了 挑战, 产生 了 对现代社会观念的 怀疑、 厌倦和否定情绪。 第三, 信息时代的来临, 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 一是高度发达的计算机可以“ 虚 拟实在” 。客观实在地位似乎大大降低了,甚至可以说,客观实在已经不值得像以前 一样认真对待了。 人们之间打交道的似乎仅仅是一种信息和符号。 从感知程度上来说, 好像虚拟实在和客观实在之间没有差别了。 在这种陷入似是而非的差别的认识中, 隐 含着对真实世界的怀疑和否定。 二是知识的性质发生了 变化。 “ 知识不再以知识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第3 5 页。 第石 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 教师友展新理念 、 热情的 激发者和师生生 态圈的管理者。 这对于教育理论界而言, 无疑是一股清新之 风。当前我国 对后现代教育理论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后现代课程领域, 对其他领域尤其 是后现代教师领域研究较少。 而且在关于后现代教师思想的研究中, 只是一些零散的 片言碎语, 缺乏系统性和一贯性, 理论上空洞不切实际。 笔者以为有必要对后现代教 师思想进行一次整理, 更重要的 是结合我国 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的实际, 批判地吸收 其有益的东西。 本文所研究的 后现代教师思想, 既指后现代思想者有关教师方面的论 述,也包括教育研究者从后现代视野出发对教师观念的反思。 二、后现代教师观及其评价 ( 一)后现代思想阐释 1 后现代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根源 后现代思想产生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根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 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意志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 然是这种产物。 ” 后现代思想是深深根植于后现代社会的, 是对后现代社会的 一种回 应。 第一, 在政治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更加突出, 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竞争日 益尖锐。 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2 0 世纪发动了 两次世界大战。 灾难击破了人们对 “ 理性王国”的梦想, 对资本主义否定情绪日 益高 涨。 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以 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 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 为支柱,旧的等级制度四 面楚歌, 大众文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 往日 现代理念对 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 第二,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人对自 然的控制,与此 同时也带来了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平衡破坏以及核武器扩张等一系列社会问 题。 正是这些问 题, 人们对“ 人类中心主义”、“ 工具理性主义” 提出了 挑战, 产生 了 对现代社会观念的 怀疑、 厌倦和否定情绪。 第三, 信息时代的来临, 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 一是高度发达的计算机可以“ 虚 拟实在” 。客观实在地位似乎大大降低了,甚至可以说,客观实在已经不值得像以前 一样认真对待了。 人们之间打交道的似乎仅仅是一种信息和符号。 从感知程度上来说, 好像虚拟实在和客观实在之间没有差别了。 在这种陷入似是而非的差别的认识中, 隐 含着对真实世界的怀疑和否定。 二是知识的性质发生了 变化。 “ 知识不再以知识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第3 5 页。 第石 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与 教师友展新理念 、 热情的 激发者和师生生 态圈的管理者。 这对于教育理论界而言, 无疑是一股清新之 风。当前我国 对后现代教育理论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后现代课程领域, 对其他领域尤其 是后现代教师领域研究较少。 而且在关于后现代教师思想的研究中, 只是一些零散的 片言碎语, 缺乏系统性和一贯性, 理论上空洞不切实际。 笔者以为有必要对后现代教 师思想进行一次整理, 更重要的 是结合我国 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的实际, 批判地吸收 其有益的东西。 本文所研究的 后现代教师思想, 既指后现代思想者有关教师方面的论 述,也包括教育研究者从后现代视野出发对教师观念的反思。 二、后现代教师观及其评价 ( 一)后现代思想阐释 1 后现代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根源 后现代思想产生是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根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 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意志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 然是这种产物。 ” 后现代思想是深深根植于后现代社会的, 是对后现代社会的 一种回 应。 第一, 在政治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 平衡更加突出, 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竞争日 益尖锐。 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2 0 世纪发动了 两次世界大战。 灾难击破了人们对 “ 理性王国”的梦想, 对资本主义否定情绪日 益高 涨。 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以 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 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 为支柱,旧的等级制度四 面楚歌, 大众文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 往日 现代理念对 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 第二,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人对自 然的控制,与此 同时也带来了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平衡破坏以及核武器扩张等一系列社会问 题。 正是这些问 题, 人们对“ 人类中心主义”、“ 工具理性主义” 提出了 挑战, 产生 了 对现代社会观念的 怀疑、 厌倦和否定情绪。 第三, 信息时代的来临, 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 一是高度发达的计算机可以“ 虚 拟实在” 。客观实在地位似乎大大降低了,甚至可以说,客观实在已经不值得像以前 一样认真对待了。 人们之间打交道的似乎仅仅是一种信息和符号。 从感知程度上来说, 好像虚拟实在和客观实在之间没有差别了。 在这种陷入似是而非的差别的认识中, 隐 含着对真实世界的怀疑和否定。 二是知识的性质发生了 变化。 “ 知识不再以知识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 第3 5 页。 第石 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 与教师发展新理念 成为 最高目 的, 知 识失去了 他的 传 统价值 。 ” 知识 变得越 来越仅是信息, 知识的 传播日 趋多样化, 一切皆 流,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享有在信息网络上平等对话的 机会。更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 个体性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张扬过, 个人生活的多元 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一元化社会开始动摇, 后现代思想标榜的“ 去中心”、 “ 不确定性”、“ 反整体性”、“ 零散性”等术语无不体现了这种多元化的趋势。 第四, 现代自 然科学所揭示的现实事物的 相对性、 非确定性、 不完全性, 破坏了 人们旧 有的确定性的世界观。 现代科学追求的“ 真理性” 和 “ 客观性” 受到怀疑和否 定。 “ 在弄塌旧 的世界观的 过程中, 科学这个土拨鼠 起了 不可估量的作用。 ” 。 第五, 后现代思想也是根植于西方文化传统之中的。 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 只是一种形式, 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实质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思。 后现代 哲学和现代哲学之间是一种否定性继承关系。 2 .后现代思想的主要特点 在论述后现代思想特点之前,首先要对 “ 后现代” 这个概念进行探讨。 后现代与 现代相对应,因此要理解后现代, 先要知道什么是现代。 从词源上看, 现代 ( m o d e r n ) 可能来源于拉丁文中的“ m o d o , 意指刚才。 历史学上, 现代是指启蒙运动以来西方 现代化过程的文化和行为。 哲学上, 现代指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基础的科学理论以及由 启蒙运动引发的哲学思维中 存在的理性精神和意识。 现代过程是与科学革命和启蒙 运动相伴随的,是对宗教的猛烈批判, 这使社会表现为一个世俗化的过程。 用韦伯的 话来说, 是一个 “ 世界的祛魅” 的过程,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人的理性 意识, 催生了 主体性意识, 产生了 现代的自 由、 平等、 博爱等价值观念。 。 后现代相 对应于现代, “ 后现代” 一词最早使用是英国画 家查普曼于1 8 7 0 年举行的个人画展中, 表示当时法国印象派的“ 前卫” 画派进行超越的 批判与创新精神。 后现代是一个模糊 概念, 歧义主要在于对后现代之“ 后”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现代之后的时代,有人认 为是现代后期阶段, 还有人认为后现代是指一种不同于现代的一种思维方式, 而不是 时间概念。 从英文“ m o d e r n ” 理解, 后现代显然并不限于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的年代, 而可以上推到当代以前的 “ 后现代” 。甚至可以说在笛卡尔的技术理性刚刚确立,人 们就意识到了理性主义的危机。 “ 后现代是总是隐含在现代里,因为现代性,现代的 暂时性,自 身包含着一种超越自 身进入不同于自 身状况的冲动。 现代性本质是不断充 法) 利奥塔著,岛子译: 后现代状况 , 湖南美术出 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页。 王治河: 扑溯迷离的 游戏 , 社会科学出 版社1 9 9 8 年版, 第2 1 页。 张志伟, 欧阳 谦: 西方 哲学 智慧 ,中国 人民 大学出 版社 2 0 0 0 年版, 第2 3 3 - 2 3 4 页 n,11 fj l ,陈辜明:( w e .件写后理松件 。人民出版朴 2 0 0 1 年防.笛 3 百 第 , 页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后现代教师观 与教师发展新理念 成为 最高目 的, 知 识失去了 他的 传 统价值 。 ” 知识 变得越 来越仅是信息, 知识的 传播日 趋多样化, 一切皆 流,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享有在信息网络上平等对话的 机会。更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 个体性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张扬过, 个人生活的多元 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一元化社会开始动摇, 后现代思想标榜的“ 去中心”、 “ 不确定性”、“ 反整体性”、“ 零散性”等术语无不体现了这种多元化的趋势。 第四, 现代自 然科学所揭示的现实事物的 相对性、 非确定性、 不完全性, 破坏了 人们旧 有的确定性的世界观。 现代科学追求的“ 真理性” 和 “ 客观性” 受到怀疑和否 定。 “ 在弄塌旧 的世界观的 过程中, 科学这个土拨鼠 起了 不可估量的作用。 ” 。 第五, 后现代思想也是根植于西方文化传统之中的。 后现代哲学与传统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