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读书杂志》假借字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读书杂志》假借字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读书杂志》假借字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读书杂志》假借字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读书杂志》假借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读书杂志是王念孙对古籍校勘的汇释,内容博大精深,至今仍是训诂和校勘的典 范之作。它体现了王氏诸多的语言学思想,包括其大力倡导的因声求义理论。在研究过程 中,我们运用定量统计、定性分析的方法,仅从破借字、求本字这一方面来分析读书杂 志,从微观入手,从宏观上把握整部作品。我们研究读书杂志的假借字,即可以扩 充假借字研究的语料范围,亦可以更全面的反映读书杂志这一名作的研究空间和学术 价值,为人们进一步借鉴和发扬王念孙的优秀成果提供翔实的资料和数据。 我们按声韵关系把假借字共分四种类别:声韵皆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近韵 近,每种类别又依声纽或韵部之间的关系再细分。如声纽的关系是:双声、准双声、旁纽、 准旁纽和邻纽,韵部的关系则是:叠韵、对转、旁转、旁对转和通转。声韵皆同这部分假 借字,以阴声韵最多,将近一半,入声韵最少,仅占五分之一多一点。也就是说,在双声 叠韵关系的假借字里,阴声韵、阳声韵才是主角。声同韵近的训诂条例中,韵部为旁转关 系的较多,共1 3 条,对转关系的次之,共1 1 条,通转有5 条,旁对转最少,只有2 条。 声近韵同的假借字中,旁纽最多,有6 8 条,占到声近韵同假借字的5 9 6 ;其次是准旁纽 1 9 条;邻纽1 8 条;准双声最少有9 条。声近韵近类假借字中,旁纽对转、旁纽旁转、准 旁纽旁对转最多,也才均有4 条;其次是准旁纽对转和邻纽旁转,仅均有2 条;最少的是 邻纽通转、准双声对转、旁纽通转,均有1 条。由此可见,读书杂志中的假借字的声 韵关系,韵同多于声同,声近多于韵近。也就是说:在求同时,韵更占优势;在求近时, 声则略胜一筹。 我们在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王念孙明言二字声同或声近,或用“通用”, 或“读为”或“读日”等明显的声训性质的术语,但我们依王力的3 2 声母和3 0 韵部所作 出的考查,却无法得出两字整体音近或音同的特点。这些问题我们尚没有解决。 关键词:王念孙;读书杂志;假借字 a b s t r a c t “d u s h uz a z h i ”( 读书杂志) ,w r i t t e nb yw a n gn i a n s u n ,i se x p l a n a t i o nc o l l a t e sw h i c ht ot h e a n c i e n tb o o k i t sc o n t a i n ti se x t e n s i v ea n dp r o f o u n d i ti ss t i l lc r i t i c a lf o rt h ec o l l a t i o no ft h e m o d e l i tr e f l e c t sm a n yl i n g u i s t i c sw h i c hw a n gt h o u g h t i n c l u d i n gi t s “y i n s h e n gq i u y i ”( 因声求 义) t h e o r y a m o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r e s e a r c h ,w eu s eq u a n t i t a t i v es t a t i s t i c s ,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 , o n l yf r o mt h eb o r r o w e dw o r dt of i n do r i g i n a lf o r mo fac h a r a c t e r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w h o l e b o o k ,w ea n a l y z et h e ”d u s h uz a z h i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m i c r ot om a c r oi nt h i sc o n t e x t o nt h e b a s i so ff r o n tr e a s e a r c h w et r i e dt od om u c hd e e p e rs t u d y w et r i e dt om a k eo u tt h eb o r r o w e d w o r d si n ”d u s h uz a z h i , a n d “s h e n g ”( 声纽) a n d “y u n ”( 韵部) s y s t e r m i ti sa l s oar e f l e c t i o n o f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d u s h uz a z h i ” 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s h e n g a n d y u n , w ed i v i d e dt h eb o r r o w e d w o r d si n t of o u rc a t e g o r i e s :t h es a m e “s h e n g ”a n ds a m e “y u n ”( 声同韵同) ,t h es a m e “s h e n g ” a n dn e a r “y u n ”( 声同韵近) ,t h en e a r “s h e n g ”a n ds a m e “y u n ”( 声近韵同) ,t h en e a r “s h e n g ” a n dn e a r “y u n ”( 声近韵近) d i v i d e dm o r e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s h e n g ”a n d “y u n ”s u c ha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m o n g “s h e n g ”:“s h u a n gs h e n g ”( 双声) ,“z h u ns h u a n g s h e n g ” ( 准双声) , p a n gn i u ”( 旁纽) ,“z h u np a n g n i u ”( 准旁纽) a n d “l i nn i u ”( 邻纽)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y u n ,“d i ey u n ”( 叠韵) ,“d u iz h u a n ”( 对转) ,“p a n gz h u a n g ”( 旁转) ,“p a n gd u i z h u a n g ” ( 旁对转) a n d “t o n gz h u a n ”( 通转) i nt h es a m e “s h e n g ”a n ds a m e “y u n ”p a r t ,“y i n s h e n g y u n ”( 阴声韵) i st h em o s t ,n e a r l yh a l f t h el e a s ti s “r us h e n g y u n ”( 入声韵) ,o n l yo n e - f i f t h m o r e i no t h e rw o r d s ,i nt h es a m e “s h e n g a n ds a m e “y u n ”p a r t ,“y i ns h e n g y u n ”a n d “y a n g s h e n g y u n ”( 阳声韵) i st h eh o s t i nt h es a m e “s h e n g ”a n dn e a r “y u n , t h em o s ti s “p a n g z h u a n g , at o t a lo f13 ,t h ef o l l o w i n gi s “d u iz h u a n ”,at o t a lo f11 ,“t o n gz h u a n ”i sf i v e ,t h e l e a s ti s “p a n gd u i z h u a n g ”,o n l yt w o i nt h en e a r s h e n g a n ds a m e “y u n ”p a r t ,t h em o s ti s “p a n g n i u , h a s6 8 a c c o u n t i n gf o rn e a r l y5 9 6p e r c e n t ;t h en e x ti s “z h u np a n g n i u , h a s1 9 “l i nn i u i s18 t h el e a s ti s “z h u ns h u a n g s h e n g , h a s9 i nt h en e a r “s h e n g ”a n dn e a r “y u n ”p a r t ,t h em o s t a r e “p a n g n i ud u i z h u a n ”( 旁纽对转) “p a n g n i up a n g z h u a n ”( 旁纽旁转) a n d “z h u n p a n g n i u p a n g d u i z h u a n ”( 准旁纽旁对转) e a c hh a s4 n e x ta r e “z h u n p a n g n i ud u i z h u a n g ”( 准旁纽对转) a n d “l i n n i up a n g z h u a n g ”( 邻纽旁转) ,o n l y2 t h el e a s ta r e “l i n n i ut o n g z h u a n ”( 邻纽通转) z h u n s h u a n g s h e n gd u i z h u a n ”( 准双声对转) “p a n g n i ut o n g z h u a n ( 旁纽通转) ,o n l y1 t h i s s h o w st h a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s h e n g a n d “y u n ”i n ”d u s h uz a z h i t h es a m ef i n a l “y u n i sm o r et h a nt h es a m e “s h e n g , t h en e a r “s h e n g ”i sm o r et h a nt h en e a r “y u n i no t h e rw o r d s :i n o r d e rt of i n dt h es a m e ,“y u n ”i sm u c hm o r e t of i n dt h en e a r ,“s h e n g ”i sb e t t e rt h e n w es t i l lf o u n dt h ef o l l o w i n gp r o b l e m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e x a m i n i n g :w a n gn i a n s u nu s e d e x p r e s s i o n so b v i o u s l yt oe x p r e s st h e s ew o r d sh a v et h es a m eo rn e a rs o u n d ,o ru s e ”t o n gy o n g ” ( 通用) o r ”d uw e i ”( 读为) o r ”d uy u e ”( 读日) ,a n ds oc l e a rt e r m so ft h en a t u r es o u n d t r a i n i n g h o w e v e r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s e3 6 “s h e n g a n d3 0 “y u n ”w r i t t e nb yw a n gl i ,w ec a nn o t c o m en e a rt ot h es a m es o u n do rn e a rs o u n da m o n et h ew o r d s w eh a v e n ts o l v e dt h e s ep r o b l e m s k e yw o r d s :w a n gn i a n s u n ;“d u s h uz a z h i ”( 读书杂志) ;b o r r o w e dw o r d s 2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4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团论文 假借字 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 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奉献日期:川修习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 假借字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固学位 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团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 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 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 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 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事聋挑 导师 纠 立 多 6 弘岬 加汐 期期 读书杂志假借字研究 引言 一、王念孙及读书杂志 王念孙( 公元1 7 4 4 年一公元1 8 3 2 年) ,字怀组,号石渠,人称石腥先生,高邮州( 今 江苏高邮) 人。父亲王安国,曾经担任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谥文肃,有传。王念孙 幼时随侍在京,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四岁时习诵尔雅,八岁读十三经毕,聪颖 过人。1 3 岁师从戴震学习,戴震称赞他君之才竟无不可,念孙“年二十三入都会试,得江 氏古韵标准读之,始知顾氏所分十部沿有罅漏,旋里后,取三百五篇反覆寻绎,始知江氏 之书仍未尽善,辄以已意重加编次,分古韵为二十一部。 n 1 王念孙主张支、脂、之三分, 真谆、侯幽各两分,与段玉裁不谋而合,至( 质部) 、祭( 月部) 、缉、盍( 叶部) 四部独 立,以入声配阴声,这都是他的创见。念孙所分二十一部,“稍后于段君,而先于戴君, 三君者皆得之于己,不相为谋,而其说之大同如此,所谓闭户造车出而合辙者与。 啦! 作为清代著名音韵学家、训诂学家之一的王念孙,一生著述颇丰,最有影响力的莫 过于读书杂志和广雅疏证。念孙被罢官以后,在家著书以自娱,著读书杂志, “分逸周书、战国策、管子、苟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记、 汉书、汉隶拾遗都8 2 卷,于古义之晦,于钞之误写,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一 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于校雠如此。 1 王念孙去世后,其子王引之,“敬检遗稿,十种 而外,犹有手订二百六十余条,恐其久而散失,无以遗后学,谨刻为余编二卷,以附于全 书之后。 h 1 由此可见,读书杂志成书于王念孙做古前,后来,其子王引之在整理念孙 遗稿时,又见手订本,辄编为余编,附于全书之后,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读书杂 志全书。 读书杂志中的余编部分分为上、下,“包括后汉书、老子、庄子、吕 氏春秋、韩子、法言、楚辞、文选等,全书凡五千零六十一条。其中淮南内 篇第十二综叙文字传写论误,凭臆妄改的情况有六十四项之多,为校勘学重要文献。又 汉书第十六讲连语( 包括连绵词和同义复词两类) ,所举误解连语之例共二十三例, 极为精彩。至于书中考证字词古义,发明通假以阐发古书义例,可谓俯拾即是,美不胜收。” 5 读书杂志是王念孙对古籍校勘的汇释,内容博大精深,至今仍是训诂和校勘的 典范之作。它体现了王氏诸多的语言学思想,包括其大力倡导的因声求义理论。 二、研究综述 ( 一) 假借字研究综述 假借字作为“六书 的一种,自古来争论颇多,研究也比较丰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博士论文篇:冯靓芸( 汉书) 通假研究( 复旦大学,2 0 0 5 年) ,硕士论文三篇:彭慧 ( 广雅疏证) 中( 文选) 通假字研究( 郑州大学,2 0 0 4 年) ;冯靓芸通假的发展演变 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2 0 0 2 年) ;朱湘容, 通假字研 究( 陕西师范大学,1 9 9 6 年) 。单篇论文有1 0 5 篇,我们按照论文所讲述的侧重点,大致 分为十个方面: 1 概说假借或通假类的论文有2 4 篇,如:黎千驹,历代假借研究综述,殷都学刊, 2 0 0 7 年第2 期。王彩琴,( 2 0 世纪两汉通假字研究综述,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5 年第2 期。王世华,文字假借不是词义引申,中国语文,2 0 0 3 年第5 期。 2 语音方面的研究有l l 篇,如:李凤英,假借中一些特殊语音关系的分析,太原师 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3 期。吴泽顺,论假借音转,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 0 0 4 年第4 期。夏慧茹,通假字与上古音的关系医籍通假字例析,国医论坛,2 0 0 1 年第1 期。 3 形体方面的研究有四篇,如:周雪梅,谈谈声符假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5 期。张隽,形声字假借声符之类型考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 院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邹玉华,通假异形词的演变趋势及部分通假字异形词的流行, 语言文字运用,2 0 0 3 年第3 期。 4 讲假借和通假的关系有七篇,侧重于区分二者,认为假借与通假本质不同,如:侯 桂英,关于“假借与“通假 的辨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6 期。张茂发,也 谈“假借”与“通假”,现代语文,2 0 0 7 年第5 期。于仪农,假借与通假关系之研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5 期。 5 以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概念假借字、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 字之间的关系甚是复杂,研究这一方面的论文共1 4 篇,如:卢烈红,古今字与同源字、 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语文知识,2 0 0 7 年第1 期。赵廷琛,赵秀梅,从王力 先生两部字典说起再论应当承认通假字与同源字的交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6 期。许华,试论古今字与通假字的易混原因及区分方法,吉 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 0 0 7 年1 1 期。 6 关于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字义研究论文共两篇:叶正渤,论假借和假借义,古籍整 理研究学刊,2 0 0 6 年第3 期。李茂康,论假借义与语源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4 期。 7 校勘方面有三篇,如:杨宝,e , 中误注的通假字指正,中学语文教学, 2 0 0 7 年第3 期。贾延利, 通假字误注献疑,中医研究,2 0 0 7 年第7 2 期。 8 假借字个别字的探析有四篇,如:孙绪武,“蚤”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吗,汕头大学 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6 年第1 期。李戎,“蚤通早”与“白汗”、“白杀”辨疑一 兼论通假字、区别字、假借字、异体字、古今字之实质,社会科学研究,2 0 0 0 年第 2 期。苏建军,“薄”是“迫”的通假字吗? ,甘肃高师学报,2 0 0 4 年第3 期。 9 中学教学方面的论文有四篇,如:邓木辉,高中 通假字术语运用分析及建议, 2 0 0 7 年第2 期。王静旭,通假字的注释应该先述本字再释义,中学语文园地。 1 0 关于假借字的专书专题研究甚是丰富,各方面的论文共2 3 篇:黄仁碹,慧琳 中的假借,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单周尧, 通 假漏释辨读七则,学术研究,2 0 0 6 年第3 期。丁晓丹,马瑞辰, 假借初 探 假借考辨,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1 1 除了这些语料外,假借字的研究还涉及到甲骨文、简、帛书、墓志、东巴文,等形 式的载体,这方面的论文共九篇,如:郑振峰,从甲骨文看上古汉语中的假借现象,河 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4 期。葛树魁,姚一斌,帛书 假借字考,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喻遂生,纳西东巴文本有其字假借原因初探,中 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l 期。 由此可见,研究假借的文章以概述性质的居多;对于假借字来说,最本质的研究就是 语音,学者们在语音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些,但尚有补充发展的空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 字,假借字或与假借有关的形体方面的研究也有少数;在对假借字的研究中,探讨通假和 假借关系的研究大都强调区分二者,有的甚至认为假借和通假本质不同。但我们认为,假 借与通假都是重在“以声托事”,本质上两者还是言之一物,所以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把 通假亦归入假借的范畴;古今字、同源字、异体字等是以不同标准区分出来的概念,假借 字研究的另一热门话题,就是与这些概念之间的辩析;另外,对于假借字的字义、校勘以 及个别字的探析中学教学方面也有所涉及;在对假借的研究中所涉及到的语料极为丰富, 除了荀子、汉书、诗经、老子一切经音义诗毛氏传疏毛诗传笺通释金 匮要略内经诗论说文解字注说文假借义证汉语大字典古代汉语等, 还涉及到甲骨文、简、帛书、墓志、东巴文,等形式的载体,但尚未有以读书杂志为 语料的假借字研究。我们研究读书杂志的假借字,即可以扩充假借字研究的语料范围, 亦可以更全面的反映读书杂志这一名作的研究空间和学术价值,为人们进一步借鉴和 发扬王念孙的优秀成果提供翔实的资料和数据。 ( 二) 读书杂志研究综述 相对于假借字的丰富研究而言,上个世纪前半叶,以读书杂志为研究对象的文 章并不多见。1 9 8 5 年以来,读书杂志的研究日渐多了起来,出现了两篇博士论文:程 艳梅 专题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2 0 0 7 年) ,张先旭王念孙 语法 观念研究( 安徽大学,2 0 0 6 年) 。两篇硕士论文:王翰颖 语境运用初探( 曲 3 阜师范大学,2 0 0 5 年) ,李苑静王念孙 校勘方法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2 0 0 4 年) 。更多的则是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共2 0 篇: 1 “因声求义”研究一篇:成采白从王念孙校 谈因声求义方法的具体应用,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 9 9 0 年第1 期。 2 语法分析研究两篇:曹炜、曹培根试论 在语法学上的贡献,扬州师 院学报,1 9 9 3 年第3 期。姚晓丹浅谈 中的语法分析,盐城师专学报,1 9 9 4 年第2 期。 3 训诂方法研究三篇:王云路 方法论浅述,杭州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 2 期。张维王念孙和 ,阅读与写作,1 9 9 8 年第1 2 期。温美姬王念孙训释 的方法及其特点,江西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4 期。 4 校勘研究三篇:王云路试论 的校释特色,古文献研究,1 9 8 9 年。左 民安王念孙校雕学初探,宁夏社会科学,1 9 8 6 年第3 期。万玲华 与古书 校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9 9 年第3 期。 5 匡正读书杂志共1 3 篇:王云路读王念孙 札记,中国语文,1 9 8 6 年第1 期。王云路王念孙“乘”字说浅论,杭州大学学报,1 9 8 8 年第1 期。王云路 志疑,古汉语研究,1 9 8 8 年第1 期。王云路 失误举例与分析, 文史新探,1 9 8 8 年。张家英读 ,薄峪学刊,1 9 9 4 年第3 期。张 家英读 札记,绥化师专学报,1 9 9 7 年第2 期。黑维强 “意疑 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4 期。李先华 误校 一则,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曲文军颜师古、王念孙误释“奔跽”辨正,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吴蕴慧 训诂二则,苏州职 业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l 期。刘精盛 “庸身”条,现代语文, 2 0 0 6 年第6 期。管锡华读( 读书杂志) 札记,中国语文,1 9 8 4 年第4 期。管锡华 读 书杂志) 指瑕录,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 9 8 4 年第2 期。 除此之外,在一些训诂学通论性的书中也有对读书杂志的零星的记载,但从总 体情况来看,由于受读书杂志内容丰富、涉及古籍太多以及其札记体例等因素的影响, 供深入研究的空间还很大。与广雅疏证的研究相比,有关读书杂志的研究不免相 形见拙,有待分析、研究和总结的内容还很多,这和读书杂志的学术价值是不相称的。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有一些新的较为深入的挖掘,爬梳整理出假借字在读书 杂志中的运用及声韵系统,以求较全面地反映读书杂志的价值。 假借及声韵标准 ( 一) 假借说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首提“六书说”,并为假借这样下定义:“假借者,本无其 4 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哺1 这里的关键是“本无其字”,借用的原因是“依声”,只是因 为读音相同或相近,与字义并无任何联系。因此假借只是借别的字形来记录这个事物的读 音,即“依声托事 。“依声托事”是假借的核心内容和特征。但在语言学史上还有另一个 与假借联系密切的术语通假。一般认为通假是临时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 该使用的字,也就是本有其字不用而去借用其它的字。 1 刘又辛认为:无须区分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 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是否应该区分在语言学史上一直争论到今。“侯康在说文假借 例释中提出:何谓本? 制字之假借也;何谓末? 用字之假借也,二者相似而实不同: 制字之假借,无其字而依托一字之声或事以当之,以一字为二字者也。用字之假借,是既 有此字,复有彼字,音义略同,因而通假,合二字为一字者也。以一字为二字者,其故由 于字少;合二字为一字者,其故反由于字多;故日相似而实不同也。 盯1 把假借字按“制 字”和“用字 分为“本无其字 和“本有其字 两类,并为“本有其字”的假借提出新 的名称“通假”,这一观点影响很大,后人关于假借与通假的争论也多源于此。 侯康自己把假借分为“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在治学的过程中也依此而行,但 在实际操作中却无法将假借字顺利地这样两分,“用字之假借无穷,制字之假借有定,而 制字之假借有时混入于用字之假借之中而不觉。盖假借之例,有初时用此字假借而后遂制 正字者:有终古用此字假借而不复制正字者。其不复制正字之假借,后人易明。若始为假 借而后制正字,则迄今二字并行已久,无以辨其孰先孰后,则无定其为制字之假借而非用 字之假借矣。 通过侯康的这段论述,我 f f j ;n 道侯康本人也对自己的“本有其字”和“本 无其字”的二分法有所怀疑。 现代学者白兆麟认为:“说起假借,应该注意两种不同性质的情况:一种是许慎所说 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另一种是本有其字,临时代替的假借。从现代语 言学的角度来看,应该把上述两种假借区分开来:前一种属于文字学范围,是传统六书 里的假借造字法;后一种属于训诂学范围,是汉字的运用问题。阅读古书最容易引起误解 的大多是后一种。为了表示区别,现在一般就把后一种称为通假,又叫通借。 埔。 其实,中国汉字文化浩如烟海,要想确定一个字是本有其字还是本无其字,就要确 定每一个字的产生年代,这往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我们没有一部标明字的产生年代及发 展演变历史的字典,上面写明某字产生于某个时代,我们的研究工作还远未达到这一步, 把所有汉字都做出这种区分不具备可操作性。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本有其字的假 借还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其实质一样的,都是借用他字来表示,都在于借,我们只要知道 它是个假借字就行了,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 总之,本有其字的通假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它, f f - - 者不易区分,也没有区分的必要。 通假和假借实质上言之一物,只是术语的混用而已。钱大听早在古同音假借说一文中 就指出“假借”和“通假完全是同义词:“汉人言读若者,皆文字假借之例许氏书 所云读若、读与同皆古书假借之例。近时尊信说文者,知分别部居之不可 杂,欲取经典正文悉数改而从许氏之体,是又未论许君之例矣。”用“通假”还是用“假 借”大概是取决于各人的习惯而已。我们在此文中,不区分“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 , 只从根源上读音来分析假借字,同时在术语上不用“通假”,只言“假借”。 戴震在答江慎修论小学书中提出“四体二用说 :“( 象形、指事、谐声、会意) 四者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印、吾、 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日转注。一字数用者,依于义以引申,依于声而旁寄假 此以施于彼,日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端也。 “体”是造字法,“用”是用字法。 假借是“用字法”,这与许慎“六书说”造字法之一的“假借 显然有冲突,也就引发了 造字之假借与用字之假借的争论,实质上与我们上面谈到的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 假借的争论是同一问题。 2 同源借用字和同音借用字本质相同。 许慎为假借字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旧1 假借强调 的是本字与借字之音读音相同或相近。同源字则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的一组词。 同源字强调的是同出一源,也就是除了有音同或音近的语音条件之外,同源字在意义上还 有相关性。 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中强调区分同源通用字与同音借用字。他认为:“同源通 用字与同音借用字在形式上相似:第一,它们都不写本字而写他字;第二,本字和他字以 同音和近音为条件。不同的是,同音借用是同音词共形,所以音同义不通;同源通用是同 源词共形,所以音同义不通;同源通用是同源词共形,所以音同而义通。这是两种本质不 同的现象:同音借用仅仅是文字使用阶段的一种表音趋向,是单纯的文字现象,只是因为 共形造成意义混淆,所以训诂学才研究它。而同源通用则是词语分化推动文字孳乳的过渡 阶段界限模糊的表现,它不但是文字现象,而且反映词汇现象。 n 们王宁先生认为同源通 用与同音借用本质不同,同音借用是单纯的文字现象,而同源通用不仅是文字现象,而且 反映词汇现象。 王力先生也谈论过假借字与同源:的关系问题。他的观点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王力先 生在编同源字典时说:“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他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 n 妇但是,到了编王力古汉语字典时,他便不再恪守这种观点,他在许多条目下列出这 个字即通假为某一个字或某几个字,又设专项列出这个字还和与它通假的几个字又是同源 字。如:架( 一) 架子,承物的器具。( 二) 搭设,承架。( 三) 通“驾 。凌驾,超越。 我们认为:假借字与同源字没有绝对的界限。假借字重在“借”,重在“以声托事”。 同源字重在同出一源,又要求意义相关,二者角度不同。但是二者也有共同的地方,那就 是二者均要求音同或音近。同源字强调同出一源,也就是在意义上有一个共同之处,有通 之处。列举出一组同源字,重在分析f d 源之外的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也就是说,分析一组 同源字,研究的是它们的同中之异,也就是看他们意义共同点之外的不同的地方。如果在 该用这个词的地方用了同源的另一个词,对这种用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意义上的共同之 6 处,或共同之处之外的意义上的细微差别,而是二字读音上的相同或相近。这样的借用我 们称之为“同源借用”,相当于学术界现在称呼的“同源通用”。我们用“借 字来代替“通 字,是为了突出重点在“借”,而不是无条件的“通用”。这样,无论是“同源借用”或“同 音借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在于“借”。“同源借用”是意义上有关的借用,而“同音 借用”是意义上无关的借用,二者都能“借用 的根本原因是字词之间读音上相同或相近, 与意义无关。“同音借用 和“同源借用 都在假借的范畴之内。 3 假借字不同于写别字。 对假借字的认识还有一种观点,那就是认为假借字是古人写了别字。其实,古人的 假借与我们认为的写别字是两码事。从性质上来说,别字是混乱的使用文字,假借则是推 动文字使之更适合于去表达语言;别字是个别人的错误,而假借是社会性的,是约定俗成 的。假借先是偶然的、临时的音近或音同而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语言发展,则又具有一定 的约定俗成性,假借并不是错误。假借与写别字截然不同。 ( 二) 王氏假借理论 王念孙及其子王引之被称为“高邮二王”,流传至今的著名篇章有读书杂志、广 雅疏证、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被今人合为“高邮王氏四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 在今日,其影响都是举足轻重地。王念孙在说文解字注序中说:“而于转注假借之 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 而经学明。”n 2 3 二王精通音韵,以音韵通训诂,倡导因声求义。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说:“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 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故日本立而道生, 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此之不悟,则有字别为音,音别为义,或望文虚造而违古义, 或墨守成训而鲜会通,易简之理既失而大道多歧矣。今则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 限形体。”n 3 1 王引之继承并发展其父的理论,“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今之学者,不求诸 声而但求诸形,因宜其说之多谬也。 n 铂“故凡字之相通,皆由于声之相近。不求诸声而 求之字,则窒矣。”n 剐“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声之相同相近者,义每不相远。”n 叼 “古者声随义转,声相近者,义亦相借。”n 7 1 王氏父子都主张跳出形体的局限,通过声音 来探求意义。因声求义,不限形体,强调以声音贯穿t j l l 诂,来探讨语言的内部规律。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序中提出:“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 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之,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 解,则诘鞠为病矣。故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 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多假 借也。 n 砌在经义述闻经文假借中说:“许氏说文论六书假借日: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令长是也。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 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现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 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j l l 页;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是以汉世经师作注,有读为 7 之例,有当作之条,皆由声同声近者以意逆之,而得其本字,所谓好学深思之士,心 知其意也。”n 刚在经义述闻卷十四中说:“古人字多假借,循声而改之则得,如字以 求之则塞矣。”口帕这些都说明在训诂中遇到假借一类的问题,当依据声音求出本字来解释 方能讲通,若依借字的字面意义强为之解,必然造成曲解,也就不能正确的领略文意。 王念孙在说文解字注序中对“本字 作出解释,并又谈及本字与假借字的关 系:“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所引经类多有之。 盖以广异闻、备多识、而不限于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旨,则或据说文本字以改书传 假借之字,或据说文引经假借之字以改经之本字,而训诂之学晦矣。川圳也就是说“本 字”就是符合“制字之本意”的字,说文中的字大都是解释的本义,也大都是“本字 , “本字”与“假借字 是相对而言的。“本字”就是符合制字之本意的字,如果只借用这 个字的字音,字形与词义无关,那就是假借字。由此可见,王氏所谈的假借字,字的形体 与字的意义之间没有关系,字音才是联系本字与假借字的纽带,这也就跳出了传统的以字 形释字义的训诂方法,发展了以字音推求字义的方法,王氏倡导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依 据声音求得本字来释假借字,用声音来贯穿训诂,来探求假借字的现象及本质,以推动语 言学研究的发展。 ( 三) 声韵标准 我们所选取的读书杂志中的抽样语料,战国策、史记、汉书、晏子春秋 和荀子,它们都属于上古语料。王念孙虽生活于清代,但在校诂这些典籍采用的均是 上古音韵知识,因此,我们研究读书杂志中的假借字,亦采用上古音韵系统。对于上 古声韵的分类,学术界普遍认同上古有3 2 声纽,3 0 韵部。我们在具体分析时亦采用3 2 声 纽,3 0 韵部的总原则,具体的3 2 声纽3 0 韵部名称,我们采用王力汉语史稿的意见, 3 2 声纽名称分别是:“见溪群疑晓匣影端透余定泥来章昌船书禅日精清从心邪庄初崇山帮 滂并明。”晗别“汉语史稿把上古的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这是诗经时代的韵部系 统。为了便于了解冬、侵分部的情况,将侵部的合i :1 标作冬部,成为三十部。”比副3 0 韵部 的名称分别是:“之职蒸幽觉( 冬) 宵沃侯屋东鱼铎阳支锡耕脂质真微物文歌月元缉侵叶 谈。 2 4 1 王力同源字典对上古音韵系统的研究结果是3 3 声纽2 9 韵部,与汉语史稿 的3 2 声纽2 9 韵部相比,声纽系统的分类及名称均有出入。汉语史稿中的3 2 声纽的具 体名称影向力较大,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同源字典在探究声纽之间或韵部之间的关 系的分类这一方面更为权威。因此,我们研究读书杂志假借字的声韵关系时,采用汉 语史稿中的名称,同源字典中的分类来进行。 喉音影 牙音 见溪群疑晓匣 舌 舌头音 端透定泥 来 8 立 舌面音 = 6 : 日 船日余 书 禅 目显 日 齿 正齿音庄初 出 山 不 日 齿头音精清从 心 邪 唇音帮滂监明 ( 3 2 声纽图) 之支 囱侯 宵幽 甲 职锡 铎 屋沃觉 类 蒸耕阳东 欠 、 微脂 歌 乙 物质月 类 文真7 1 5 丙 缉 盍 类 侵 谈 ( 3 0 韵部图) 在3 2 声纽图中,“同纽者为双声,”如见纽双声;“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 准双声,”泥日准双声,书心准双声;“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见群旁纽;“同类不同横行 者为准旁纽,定余准旁纽;“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纽, 影见邻纽,余邪邻纽;“鼻音与鼻 音,鼻音与边音,也算邻纽。 乜5 1 疑泥邻纽,来明邻纽。在3 0 韵部图中,“同韵部者为叠 韵,如之部叠韵;“同类同直行者为对转, 之职对转;“同类同横行者为旁转, 之鱼旁 转,侯幽旁转;“旁转而后对转者为旁对转, 幽屋旁对转;“不同类而同直行者为通转。 啪1 之文通转。 根据上面的这些声纽和韵部之间的关系,我们把读书杂志中出现的假借材料,古 音标注依据郭熙良的汉字古音手册查出上古声韵类别,这本书中查不到的我们依唐作 藩的上古音手册中的声韵作补充。 四、研究意义 汉代许慎的“六书说”影响深远,“六书说”中包括假借这一造字法。后清代戴震提 出“四体二用说 ,认为假借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现代学者刘又辛把汉字发展的历 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形意字阶段、假借字阶段和形声字阶段。中国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后来朝着表音的方向发展。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引郑玄的说法云:“其始书 9 时,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晗铂也就是说,假借字的产生 大都是因为仓卒间想不到本字,便用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由此可见,假借是 古人发明的一种有效快捷记录语言的方式和手段,假借的使用可以防止出现大量新造字造 成汉字数量过于庞大,因此正如清代学者孙诒让所说:“天下之事无穷,造字之初,苟无 假借一例,则遂事而为之造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此必穷之数也。故依声而托以事焉, 视之不必是其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可救造字之穷 而通其变。乜印由此可见,假借字可以“以不造字造字”,只要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就 可以“依声托事”,达到造字的目的。假借字的这种特性让它具有很高的能产性,比象形、 会意的造字方法方便地多,由此,假借字渐行。假借字是文字向表音方向发展的一个标志。 当今学术界在研究汉字历史时,都无法跳过“假借”,或多或少地都要讨论它,由此 可见,假借在中国汉字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假借字的研究也是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 重要课题之一。 读书杂志是“高邮王氏四种”之一,其中的假借字尚有研究空间,王氏又是因 声求义理论的大力倡导者,破借字、求本字正是因声求义的重要功能之一。由此可见,研 究读书杂志中的假借字,即丰富、补充了读书杂志的研究,也探寻了王氏运用因 声求义来破借字、求本字的具体运用,对假借字的研究提供一份新的证据。 第一,清朱骏声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川别读书杂志洋洋洒洒几千言, 博大精深,涉及到上古的九本古籍名作及汉隶的研究,研究读书杂志中所提到的假借 字,也可以让我们更易于阅读、理解、领会上古这九本书的精华。 第二,研究读书杂志中的假借字,有助于汉字整理工作的进行。汉字是文献资 料最丰富的文字,汉字的假借用法摆脱了字形对于字义的束缚,以声音为纽带来造字、用 字,赋予了少量汉字更强的表达能力, 第三,假借与音韵关系密切,“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啪1 研究读书杂志 中的假借字,分析声纽与韵部的关系,也有助于推动音韵学的研究。 五、读书杂志依据版本及引用符号说明 ( 一) 读书杂志假借字研究依据版本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所依据的版本是1 9 8 5 年3 月北京市中国书店版读书杂志,并 与2 0 0 0 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读书杂志加以对照。读书杂志中所涉及语 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