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钢琴曲《梅花三弄》之意韵解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1j一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毒芝纽乏 e t 期:坦 生:! 乒 学位论文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电话:磁燃 防邮编:2 垒堑坚 摘要 本文从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入手,从传统文化视野角度对作品进行解 读,透过梅花三弄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挖掘其西方钢琴艺术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相 互渗透、撞击、共融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中西审美意识的差异,其在融 合过程中,才会吸引更多的人给予关注,对于钢琴艺术的民族化问题提出赞赏或质疑, 这种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态度,以及经过科学论证所求得的不同观点,拓宽了钢琴艺 术民族化的发展空间,也为我国钢琴音乐开辟了新的舞台,中国民族音乐也必定要通过 这个舞台上走向世界。我们研究经典改编钢琴曲 梅花三弄的现实意义也在于此。本 文力图通过钢琴曲梅花三弄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改编曲技法特点以及审美特征等 方面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梅花三弄;意韵;钢琴改编曲;审美特征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p a p e r , s t a r tw i t ht h ep i a n oa r r a n g e m e n to fw a n gj i a n z h o n g st h r e ev a r i a t i o n so n t h ep l u mb l o s s o m s ,t h r o u g ht h ed e c i p h e r m e n ti nt e r m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a n dt h e 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so fi t ,e x c a v a t et h ei n f i l t r a t i o n , c o n f l i c t , i n t e g r a t i o n i nt h e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a n dw e s t e r np i a n om u s i ci n t e g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a n do t h e rd e e p e rm e a n i n g a n dv a l u e i ti sp r e c i s e l yb e c a u s eo f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a e s t h e t i c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p r o c e s sw i l lm a k em o r ep e o p l ea p p r e c i a t ea n dc h a l l e n g e ,b u t a l s ob e c a u s et h e ya p p r e c i a t ea n dc h a l l e n g e ,t h ec h i n e s ef o l km u s i ca r r a n g e df o rt h ep i a n o h a v eag r e a t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a d v a n c e m e n to fs p a c e ,a n dt h ec h i n e s ef o l km u s i cm u s tg o t h r o u g hg r a d u a t i n gt ot h en e ws t a g eo p e n e du pb yw e s t e r np i a n om u s i c t ot h ew o r l d i ti sj u s t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s t u d ya b o u tt h ec l a s s i cs o n gm - - t h r e ev a r i a t i o n so n t h ep l u mb l o s s o m s t h ei n t e n t i o n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t os t u d yi t ,i no r d e rt o r a i s es o m ei d e a sa b o u ts k i l l so f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a n da e s t h e t i c s k e y w o r d s :t h r e ev a r i a t i o n so nt h ep l u mb l o s s o m s ;a p p e a l ;p i a n oa r r a n g e m e n t ; a e s t h e t i cf e a t u r e s 目录 摘要i 英文摘要i i 目 录i i i 弓f 言l 第一章意、韵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发展脉络2 一、意、韵的形成。2 ( 一) 视觉艺术中之“气韵”2 ( - - ) 听觉艺术中之“意韵”2 ( 三) 韵的延伸。2 二、意、韵的发展3 ( 一) 先秦两汉时期3 ( 二) 魏晋时期4 ( 三) 南北朝时期4 ( 四) 唐宋时期5 ( 五) 明清时期5 三、意、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体现5 ( 一) 审美情趣的的追求5 ( 二) 创作技法的追求7 第二章意、韵与西方音乐优美、壮美的比较8 一、中西音乐审美之差异8 ( 一) 西方审美特点8 ( 二) 东方审美特点9 二、意韵与西方优美之比较1 0 ( 一) 中外歌曲意韵与优美之对比。l o ( - - ) 中外器乐曲意韵与优美之对比。l l 三、意韵与西方壮美之比较1 3 四、中西音乐合璧之得失。1 5 ( 一) 中西音乐之融合l5 ( 二) 中西合壁之优秀作品- l5 ( 三) 中西合璧之扬弃1 6 第三章琴曲梅花三弄与钢琴曲梅花三弄之意韵对比。1 7 一、琴曲梅花三弄的审美追求1 7 i i i 一( 一) 琴曲梅花三弄的历史渊源。l7 ( - - ) 琴曲梅花三弄的审美特征1 8 ( 三) 琴曲梅花三弄的影响评价2 l 二、钢琴曲梅花三弄的审美追求一2 2 ( 一) 王建中和他的钢琴改编曲2 2 ( - - )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特点2 2 ( 三) 王建中的音乐创作思想2 3 三、琴曲梅花三弄之意韵解读2 4 ( 一) 琴曲梅花三弄意韵在乐曲中的体现2 5 ( 二) 琴曲梅花三弄意韵的文化精神2 6 四、钢琴曲梅花三弄之意韵解读。2 6 ( 一) 淡泊中挺立的风雅之感2 7 ( - - ) 淡雅中树立的傲岸美感。2 7 ( 三) 冰寒中清劲的刚美动感2 9 ( 四) 意境中达致的古雅气度。2 9 第四章钢琴曲梅花三弄的特点:31 一、演奏技法特点。31 ( 一) 对古琴音色的模仿。31 ( 二) 节奏上的伸缩处理3 2 ( 三) 踏板表现的幽深意境3 4 二、创作技法特点。3 5 ( 一) 丰满的立体音响与民族风格的结合3 5 ( - - ) 多段体的曲式结构3 6 ( 三) 弹奏技法、写法的推陈出新3 6 三、审美情趣特点3 6 ( 一) 注重文化意韵3 6 ( 二) 强调民族风格3 7 结论3 8 一、钢琴曲梅花三弄技法特点带给人们的启示3 8 二、钢琴曲梅花三弄审美特点带给人们的启示一3 8 参考文献一3 9 j l 【谢4 0 i v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自从钢琴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西洋乐器传入中国以来,利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改编 成钢琴曲( 下称“改编曲”) 无疑成为了融合西方乐器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纽带。因为中 西方音乐审美的差异,作曲家在改编过程中,对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技巧处理、织 体编排、和声曲式等方面,都要做细致的民族化处理,这样才能合乎国人的审美需求。 钢琴改编曲既要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又要将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的技巧、音质表现出来, 作品的改变过程,也就是中西音乐合璧、互相汲取养分的过程。 作曲家王建中在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中,展现出了独树一帜的创作思想,梅花三弄 是王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钢琴改编曲,这首作品的改编,充分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手 法和审美情趣,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极大关注。 关于研究钢琴家王建中的论文、著作比较多,研究他的钢琴曲梅花三弄的也不 少,但是专门针对梅花三弄这一个作品审美研究的文章,则很少或不够深入。 在中国音乐的审美中,对意境、意韵的追求,一直贯穿于中国音乐漫长的发展道路。 这种追求,不同于西方音乐审美中追求的对具体形象的逼真刻画,而是追求通过有限的 音响,进到无限的广大虚空,即所谓“音有尽而意未绝 。 本文从传统文化视野角度,对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审美进行解读,通过对王 建中改编技法和创作思想的分析,透过梅花三弄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挖掘钢琴与 中国传统音乐中西合璧的渗透、撞击、共融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伴随着钢琴音乐在中国本土的逐渐普及,其钢琴作品的审美情趣,亦越来越趋于大 众化、艺术化,改编曲也必将走上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和欣然接受的历史舞台。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意、韵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发展脉络 “韵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 中,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他提出绘画“六法,其 中“气韵生动”说的是美术作品的取之于境。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儒家提出的“诗 可以兴 ,都是在表述声音艺术中音有尽而意未绝。北宋范温提出的“有余意之谓韵, 作为诗论家,范温所说的韵,不是指声韵,而是指一种衡量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 准,即所谓“韵者,美之极。 对于这种“美之极”的“韵 ,既要要求行于简易闲澹之 中,而又要有深远无穷之味。这就为我们把意、韵作为中国艺术审美最高标准的研究, 指出了探索的方向。 一、意、韵的形成 在我国的艺术理论历史当中,对于意韵的表述,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发 端时期的易传,其中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后世的艺术理论,始终是沿着这 一轨道发展,以至成熟的。其中,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迄宋、明、清, 意韵逐渐成为表明艺术作品本身特征的审美范畴,而被诗人、艺术家所普遍采用。 关于意、韵的概念,处在不同的语境及具体指向,其含义略有不同。 ( 一) 视觉艺术中之“气韵 气韵一词的“韵 ,是用以用来评论绘画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风貌,绘画中的气韵生 动,是指绘画者能准确的抓住绘画对象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是指绘画者本身在艺术上的 审美情趣、审美境界、风格特点。 ( 二) 听觉艺术中之“意韵一 刘承华在其所著的中国音乐的神韵中说道:“审美时人们首先直接感受到韵的 脉动,使你深深地受到吸引,迫使你不得不细细地、反复地去品赏、把玩,以把握其中 的“味 ,如果你能在品味、玩味之后又悟到点什么,理解了什么,那就进入意了。依 靠这样一种悟解,就可以对人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这里说的“意韵 ,是一个很 感性化、感官化的一种情感体验。 ( 三) 韵的延伸 在人物品藻中常用“韵 这一词。例如:“天韵”“风韵 “思韵 “雅韵“情韵”“远 咖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岫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4 2 1 0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韵“素韵等用语。作为中国艺术灵魂的“韵在音乐、诗歌、绘画、雕塑、舞蹈等 方面都会经常被提及,并作为审美的重要用语。 二、意、韵的发展 意、韵在艺术中的应用是共通的,音乐中也讲求绘画中的“山水 之美,绘画中也 追求音乐中“气韵之味 。气、韵、意、味、神,相互影响、融合、贯通、发展。意、 韵也成为了艺术审美中最重要、最常被提及的词汇。就如同西方审美中的“美 一样。 韵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及艺术作品就会谈及“意韵”“神韵”“气 韵韵味 。这是中国美学和哲学的范畴。 纵观“意、韵 的发展,按其历史进程,可分为几个时期: ( 一) 先秦两汉时期 1 先秦时期“意韵一审美的雏形 易经归妹中的“女承筐,无实;士剖羊,无血。 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年轻的 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美丽图景。作者并没有用直接的语言文字来描写牧羊人怎样地养 羊,怎样地牧羊,养羊如何艰辛,牧羊如何劳累。而这一切,都包含在这简短的十个字 之中。我国古人的表达习惯,永远都不会直接说出“是什么 ,而是间接地表述出“像 什么 。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周易,即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来预测将要发生 什么。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周礼中的六德、六舞、六语,其中的兴、导、讽、诵、言、语。东汉郑玄解释 的兴,即是“以善物喻善事,而不是直接描述善事。孔子对乐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则 是“兴、观、群、怨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用到了“赋、比、兴 的手法, 尤其是“比、兴 用的比较多。赋,是直接对所叙述对象进行描述;比,是用比喻的 手法;兴,是借其他事物开头,更多的是比中有兴。对于赋、比、兴的理解,钟嵘在诗 品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日兴,二日比,三日赋。文有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 喻志,比也;直抒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 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 蹶。 钟嵘认为“诗之至 在于恰当的运用了兴、比、赋,最后达到“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这就说明诗在情感上所达到的最佳的审美效果就是意、韵。 老子“大音希声 的提出,认为最美的声音可以引发人们审美过程的无限联想,意 为声音之外的声音,强调的就是意境。这些思想给中国美学指出了一个可以深入探索的 方向。 这一时期占据中国哲学与美学主导思想的是儒家学说,儒家主要以“和 的思想为 主导思想,强调的是“中和之美 ,更注重的是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 。由于社会形态 和背景,这时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谈到意、韵但其审美倾向,明显看出所 追求的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无穷联想和意境。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两汉时期“意、韵”审美的发展 在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作为中华礼乐文明主力的历代文人,几乎都与琴结下了 不解之缘。早在先秦两汉时期,琴就是文人手中吟诗作赋的重要工具。据说孔子于杏坛 上鼓琴,弟子在坛下跟着习读。西汉的司马相如,东汉的桓谭、刘向、蔡邕、蔡琰等等, 几乎无一不是弹琴的高手。 琴道中写道:“八音之中为丝最蜜,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 禁也。大声不振,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 玩琴以养心”,这说的是琴德,表明文人弹琴,意在明志,而不是审美和娱乐。两汉时 期出现了“意 “情 “无声之乐”“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 象也 等说法,充分说明重“意、韵 的审美标准已经定型。 ( - - ) 魏晋时期 1 嵇康 声无哀乐论中关于“意、韵刀的审美思想 魏晋时期,道家思想复兴,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一直强调“军同之情,可发 万殊之声”,就是说同一乐曲会触发听者不同的感情。换言之,即同一首乐曲,会引发 欣赏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不同的想象或意境。他提出“和声无象歌哭非哀乐之主 , 认为最谐和的声音,没有具体的形象。听者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先有哀在心,则听无哀 乐之声也哀,先有乐在心,则听无哀乐之声也乐,这都是在强调心境的不同对客体的感 受就不同,要求听者去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韵。 2 琴赋中的关于“意、象一审美思想 嵇康的琴赋,丰富的描写了意境性审美活动,如“状若崇山,又像流波,浩兮 汤汤,郁兮峨峨 ,“远而听之,若鸾风和鸣戏云中,近尔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 , 这都是生活中的某种视觉印象在意念中形成的心理意象。“惟意所拟 就是琴赋中 关于“意境 在审美心理活动中的写照。这种审美中对“意”的追求,与同时期陶潜提 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的思想,吕温的乐出虚赋以“有非象之象,生无际 之际”揭示音乐“象 的特征等观念,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后世产生 深远影响。 ( 三) 南北朝时期 南朝钟嵘提出“味”这一美学范畴,后经过范温等人发展到“韵 。此前,哲学中 的“气 也在三国魏曹丕时进入美学范畴,经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被普遍接受,最后 转化为“韵”。南朝梁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重要的古典文学理论著作,里面提 出了“和韵之美”。他认为对于乐府歌诗中美的追求,在于是否达到了“和韵 。他在 声律中说道:“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 异音相从谓之和,同音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 属笔易巧,选和至难;缀文难精,而作韵甚易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文字音 韵美的追求,也体现了歌诗的“音韵 审美倾向。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四) 唐宋时期 薛易简所著的琴诀是一部反映琴乐演奏美学的论著。作者在琴音上追求的“静 、 “和 、“琴音无哀乐而人有哀乐 。这些观点,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颇为相似, 另一方面,薛易简还提出,演奏者在操琴时,要“声韵皆有所主 、“因事而制”,主 张在演奏的时候,演奏者要心有所寄,不要仅仅追求技巧,这些都更加深入地阐述了“意、 韵”在艺术创作、演奏中的重要性。到了宋代,更多的文人通晓音律,宋代诗文中也体 现出音韵的审美意识。大文豪范仲淹崇尚儒学,认为“儒者自有名教可乐 ( 见宋史张 载传) 。他主张“中和之道 是以“静 “远 为本。他的思想对后来徐上瀛所著的 古琴审美理论专著溪山琴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诗文听真上人琴歌中, 体会出“我闻遗音泪如雨,也说明了这种音外之境的审美体会。欧阳修的送杨置序 体现出他的琴乐审美观,认为琴音不仅能够“动人心深 甚至可以“平其心以养其疾 强调内心体验的重要性。苏轼的文与可琴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琴乐的审美观,但是 提出了“虚 与“实 ,“动 与“静”的对立统一。刘籍的“言之不足谓之文,文之 不足谓之音 ,真德秀以“纯古淡泊”为美的琴乐思想等等,这些文人的思想已经奠定 了把“意境”之美作为琴乐中的审美标准。 ( 五) 明清时期 明末清初的著名琴家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的论述七弦琴表演艺术 理论的琴乐美学专著。它与乐记、声无哀乐论并称为音乐美学“三书 。他提出 琴乐审美之“二十四况 ,即为: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 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琴况指出,由“音与意合 所感悟到的正是审美意境中的声外之意、弦外之境。 三、意、韵在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 一) 审美情趣的的追求 “意、韵 作为一种审美最高标准和审美感受,使人有无限的审美遐想,那种空灵、 幽静、淡然、致远的审美感受都体现出从有限联想至无限,从有声联想至无声,总结起 来表现形式就是:静、虚、淡、远。这成为中国式审美的一个标识,在音乐、美术、文 学里面均有体现。 1 琴之韵 “琴韵对熏风,有恨和情抚,肠断断弦频,泪滴黄金缕”( 前蜀魏承班) 。这首诗 勾画出一副和风中操琴,本应是畅心快意,却因情生恨,使琴弦频频折掉,肝肠寸断的 场景。由此可见:“琴者,心也 。 中华琴文化源远流长,古琴对中国美学上的影响是很大的。“乐先礼生,亦先礼坏。 礼乐既亡,纪纲斯败。秦火烬余,乐惟琴在。 ( 琴人李静祭九嶷先生题词) 。在这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段题词中我们可见,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从本质上说,礼乐是一种贯通在各种 艺术上的本体精神,“乐 的核心地位是以“琴 为代表,所以“琴 所反映出来的意 韵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的审美原则。古琴这种乐器所表现出的是静、虚、淡、远的审美追 求。简单的说,静指的就是演奏者的心境;虚指的是空境渺远的空间形态;淡指的是平 淡朴实之美;远指的是超脱、脱俗之感。所表达的是含蓄之美,体会弦外之音的深远意 境。这是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老子的“大音希声 等观点也都受到了琴人的推崇。 宗柄提出“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之外者,可心取于书 策之内 的观点,这与谢赫古画品录中“若拘于体物,则未见精髓,若取之象外, 方厌膏腴 的观点大相径庭,这些观点都是从“意”出发,结合“象 “味”的感觉, 深化了“意 ,进入“象外”,逼近“道”最后达到“味无味”“韵意境”。正所谓“音 律之外求七情,万变悉从心上起”。“弦外之音”成了众文人、琴人追捧的话题,作为琴 所表达的意境来说,这也是就“琴之韵 。例如:琴曲流水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 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表现了人们对富于生命力 的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琴曲潇湘水云是我国古代一首以情景交融为其特色的大型 著名琴曲。本曲通过诗乐融合,使得视觉效果与听觉意味愈加明显,更加突出了主题意 趣。 2 文之韵 中国式审美追求的不是外在的华丽形式,而是内在深远的意韵。这在中国文学的诗 词歌赋中有明显的体现。 如我们读到古诗词: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 物最相思。”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述多么多么的思念,而是通过南国的红豆,望君多多采 撷,而寄予无限的相思。南国春来发起的红豆又何止几枝? 托红豆,寄相思,可谓有境、 有物、有情,给读者留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 向东流。 整首诗都回荡着凄楚、哀愁的韵味,尤其最后一句“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表现出作者无尽的哀伤和愁思,情境、意境深远绵长。 自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 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这是一首抒情小诗,两个悠悠刻画出诗人抒 发不尽的“思 与“恨 ,最后一句“明月人倚楼”虽只有五个字,却描绘出皓月当空, 有情人倚楼远望的无限情愁,这样一幅画面的定格,给读者却是韵意无限的想象。 我们可以感受到“文之韵 的意境是深远的,字字句句表达的情韵是温婉的,气韵 是绵长的,回味是无穷的。中国式审美情趣是以线型流淌着,在由点构成的线型进行中, 无处不体现出意韵之所在。 3 画之韵 中国艺术的“韵”还深刻体现在绘画上。国画艺术中经常画的竹子,注重的并不是 竹子的形状、颜色等客观属性,而是画的它内在的精神,所以我们看到国画中的竹子通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常是墨竹、朱竹,并非绿色的竹子。画山水也是如此,水可能一笔带过,山也许寥寥几 笔,并不是写实型的画法,但求神似。画人物并不是与现实中人物多么相像,而是画出 气质和风骨。这些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求神不求形,就是“画之韵”。 徐悲鸿奔马图 中,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 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 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 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 二) 创作技法的追求 艺术创作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体现,不同的国家、民族因为地域、人文、历史、宗教 等社会背景的不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特点。比如说俄罗斯民族音乐比较绵长 忧郁、法国的音乐比较精致浪漫、德国的音乐比较规范严谨,这些都是不同民族审美差 异造成的响的。我国传统音乐中在技法追求方面,遵守的仍然是意韵审美原则。如横向、 纵向的“空五度 运用,即给人创造出了一种空境、虚幻的想象空间。 1 中国音乐作品标题选用的意韵追求 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和思维方式铸就了从音乐的标题开始,就大多表现出“意、韵 的审美特征。以中国古代名曲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夕阳箫 鼓、碣石调幽兰、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为例,这些作品从乐曲的标题 和内容上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诗意化的标题、内容,体现为山、花、水、月、 梅、兰、竹、菊等等,例如高山流水碣石调幽兰、汉宫秋月等;另一种 标题所体现的是追求超凡脱俗、不拘一格、自然内在的审美品位,表现为清、幽、寒、 静、淡、远等特点。例如梅花三弄、夕阳箫鼓、阳春白雪、渔樵问答 等等。 2 中国音乐旋律创作上的意韵追求 中国音乐旋律优美、线条圆润、歌唱的民族韵味浓厚,就如同品茶、品酒一样,真 正的芳香是在回味之时。例如古曲苏武牧羊中的旋律进行多以级进和小跳为主。 曲调优美迂回,跨度不大,线条流畅,我们清唱几小节会感受到徐音袅袅、意境悠长、 韵味十足。还有包括春江花月夜、渔歌、二泉映月等经典佳作,如春江花月 夜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 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 我们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从这些作品的旋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中国 传统音乐的创作上,旋律优美绵长的同时,主题表现的比较抽象、虚幻,处处都体现出 中国音乐审美中以“和 为美,以“虚 为美的审美境界。中国音乐旋律的魅力之处就 在于:妙在含蓄、醉人身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在中国式审美的影响下,艺术家 在创作的时候便形成了民族化的技法创作。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意、韵与西方音乐优美、壮美的比较 东西方由于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人文背景的不同,造就了差异比较大的审美观。 西方音乐以优美、壮美为审美范畴。东方审美讲究的是中和之美、意境之美、希声之美。 中国人更注重美的人伦意蕴,对美之为美的本质问题并不过多考虑。而西方则不然,法 国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尔说:“美不在某一特殊部分的闪烁,而在所有部分总起看来,彼 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没有一部分突出到压倒其它部分,一直失去其余 部分的比例,损害全体结构的完美。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西方美是作为一个哲学 问题提出来的。美在哪里? 何种状况是美? 区别美与丑的标准是什么? 等等问题,这种 思维方式就如同西方人考虑世界本原问题一样。中西方对于美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中西 方音乐也必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正因如此,在中西方音乐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 中也必定有得有失。 , 美从性质上划分,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从内容特点上划分可分为: 优美、壮美( 崇高) 、悲剧美、喜剧美。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具体就是优美和壮美。 简单的说,优美即如我们所说的“阴柔之美 ,壮美即如我们所说的“阳刚之美 。 一、中西音乐审美之差异 从东西方文化上来看:中国文化追求的是生命享受;西方文化追求的是只是获得。 从文化差别影响到音乐上反映出来的就是:西方音乐是娱人的;东方音乐是自娱的。中 西方审美存在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的不同,在艺术实践上的表现即是:中国 人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而西方则把求真、求美作为终极目标。 从音乐来看,西方音乐讲求的是旋律展开的同时,纵向的立体发展,复调、和声、 织体的支撑,属于“复音音乐 。中国讲求的是单声部的线性创作思维,就如同西方的 绘画一样,在要求线条的同时,更注重明与暗的对比,追求立体效果,而中国国画、书 法中,常常追求、表现“浅“淡 ,音乐亦然。这和西方在表现音乐上追求比例、协 调有着明显的不同。 ( 一) 西方审美特点 在西方音乐史中,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西方中世纪的音乐 可以说就是宗教音乐,它孕育了西方多声部的复调和声音乐,西方伟大的作曲家几乎都 有宗教体裁的音乐流传于世,例如安魂曲受难曲弥撒曲等等,西方的严肃 音乐必然与“美 “崇高 联系在一起。西方美学以“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修等来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f 岫商务印书馆1 9 8 0 踟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解释美的形态,这些形态在中国美学中虽然也存在,但审美形态不完全能概括中国美学 的整体性,“崇高 为西方美学的最高地位,而中国美学是以“和 为最高地位。 西方奏鸣曲的主题对立性和命运与自然搏击的音乐场景,中国式的创作中,音乐与 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欧洲音乐的最高形式交响音乐包含着一种进取、奋斗的精神 和理性的思考,而中国的音乐所包含的是一种伟大的人伦美和心灵智慧的力量。 ( 二) 东方审美特点 中华民族之审美,追求含蓄、内在,其对美的感受,是用“心 来慢慢品味的。在 中国美学产生的最初时期,美善同义,并把听觉美、视觉美、味觉美联系在一起。其“美 字,按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大。 羊大了肉就肥,肥了味道就 香美。孔子在齐国欣赏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作出“不图为乐至于斯也”这样的 感叹。 中华民族在性格上以“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 “高风亮节 等性格特征,例如对 松、竹、梅的歌颂常常是借物喻人和借物言志的,即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这种像,不是具体的表象,而是作者或欣赏者心目中的意象。而这些在其他民族看来仅 仅是一些自然美的表现。在中国人心目中“岁寒三友 主要是人格化了的象征,如梅之 暗香疏影,松之傲霜斗雪的品格,都是中华民族含蓄内向、坚韧不拔性格的体现。例如 琴曲梅花三弄,就是利用梅花的晶莹剔透、抗寒斗雪而后散发芬芳的动人气韵,来 赞美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杨抡伯牙心法中对该曲的说明:“梅之花之最清,琴之声 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 还有一些对于兰花描述的作品, 在碣石调幽兰佩兰等琴曲中对兰花的清幽独芳、雅洁脱俗的气质作以歌颂, 正如家语中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芬。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 节。 还有以莲为歌颂对象的作品,出水莲粉红莲表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的纯洁高洁的莲花,还有赞美高节的青松等等。对于反复使用的松、竹、梅、 兰、莲作为音乐作品对象,标志着这些是中华民族性格和审美的标志,代表着中国的民 族精神和民族气质。 中国人热爱大自然,以自然为美的审美心理表现为寄情山水,并受“天人合一”哲 学自然观的影响,追求雅、妙、悟,在审美上重视欣赏含蓄、幽怨的中和之美,西方则 不然,西方人将人与自然视为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西方人的气质偏向 于外露、激进、张扬,所以在作品上表现为外露、夸张、剧烈、迷狂。欧洲音乐壮观优 美,常生富贵名利之感,东方人恬静多情,崇尚清逸缠绵,高山流水之思。 曲李民雄民族器乐概论m 上海:上海音乐h i 版社,1 9 9 9 2 7 2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意韵与西方优美之比较 优美( g r a c e ) ,又称秀美、优雅、阴柔美等,在美学史上常被作为狭义的美来考 虑。象征着美好、欢乐、灿烂等音乐语汇。音乐中常表现的音乐情境有悲、喜、叹、思 等等,在描述这些情感的东西方音乐中,我们能感受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观与主体的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 一、平和、和谐的状态。固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中描写的: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怎么品读也没有一丝美感,但是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结合起来, 立刻水乳交融。作品场景、意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意境给人留下的 无穷品味,即是“韵”之体现。这就是作品在创作时达到的和谐、统一。怎么样才算是 最好的和谐呢? 那就是主客体情感交融、物我两忘的和谐,音乐作品也是如此。 而贝多芬著名的田园交响曲中是这样用音乐来叙述的,第一章“到达乡村时的 快乐的感受 ,全曲和谐、明朗、纯朴、愉快,人们彷佛置身于鸟语花香的田野里,沐 浴着温暖的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第二乐章“在溪边 ,擅长表现沉思默想的慢板 乐章把作者坐在溪边凝神静思大自然奥秘的情感作了酣畅的陈述。第三章“乡民欢乐的 集会”其灵感来自于他同农民的交往。最后两个乐章是“暴风雨 和“暴风雨以后愉快 和兴奋的情绪 。 在这部交响曲中,作者写到的美轮美奂的田园景色,大自然的溪水 声、鸟鸣声,农民们欢歌雀跃的场景都突出了这种优美中的和谐,最后主体人与自然形 成了看不见的心灵上的统一。田园交响曲表现出来的和谐,在音乐旋律中的体现是 直观的,具体的,这就是西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追求。而天净沙中所表现出主 客体的谐和与统一,则是虚幻的,空灵的。这就是我国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韵审美 追求。 再来看一首中国器乐作品渔舟唱晚。这是一首古筝独奏曲,曲名取自王勃滕 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4 4 拍,速 度徐缓,为全曲的起、承部,旋律优美,意境幽深,线条绵长,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静 谧的自然环境,展现了渔人满载盼归的心态。这是黄昏意境极富韵味的表达。第二部分 2 4 拍,速度渐快,旋律进行生动,用递升、递降的音型作模迸,情绪活泼、热情,属 “转 部。展现出渔舟由远而近,蕴藏着一种内在的律动感,人们的心情也渐渐随之高 涨,是喜悦之情的表达。尾声部分,旋律递降,平稳,又回到一片幽静之中,以跌宕起 伏的尾声结束全曲。作品以优美的歌唱性旋律,表现了渔人载歌夜归的诗情画意般的情 景。 ( 一) 中外歌曲意韵与优美之对比 我们以中西方民歌、艺术歌曲为例理解一下美之差异。 王朝闻美学概论r 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 0 0 4 5 0 o 音乐欣赏手册r u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 9 8 1 4 2 2 - - 4 2 3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歌是人类在劳动中利用形式美的原理创造的成果,民歌是表现各个国家、民族真 实环境、生活的写照,风格各异的民歌与各地区的人种、族源、民俗、方言、迁徙等因 素有关。德国音乐家舒曼说:“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它们是最优美的音乐旋律宝 库。 我们在聆听东西方民歌的时候,会感受到不一样的美。例如中国哈萨克族民歌在 那遥远的地方与舒伯特艺术歌曲魔王作对比,这两首作品都是描绘眷恋之情的音 乐作品,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的运用,旋律写法上的不同,使两首民歌有强烈的对比性。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采用了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的音 调素材而创作的歌曲,调式采用的是民族七声升f 商调式,结构简单、短小,全曲只有 6 小节,是“上、下旬 式的民间分节歌形式,全曲的旋律除了倒数第- d , 节有一个纯 五度的跳进以外,其余全部都是二、三度的级进进行,作曲家用了简练的写作手法,表 现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这绵绵的情意像草原一样宽阔、像碧波一样起伏,展现了一副 对少数民族少女真挚纯洁的美好爱情的图画,笔调是细腻的,余味是美妙的,眷恋之情 抒发的比较含蓄。 艺术歌曲是德国浪漫主义产物,在浪漫主义先驱舒伯特的创作中,德国艺术歌曲达 到顶峰,舒伯特在3 1 年的短暂人生里创作了大约6 0 0 首艺术歌曲。贝多芬曾经吟唱舒 伯特的一些歌曲,并感慨“的确,他是具有天赋的才华的 。魔王是舒伯特的一首 著名的叙事歌曲,歌词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大风之夜,一位父亲抱 着垂死的爱儿策马奔驰的情境,代表着想要掠夺孩子生命的魔王,利用孩子的幻觉在诱 骗他的生命:“好孩子,你可随我去,我的女儿也在等待你,每天晚上你跟我的女 儿游戏”父亲在极力着挽回着儿子的生命,但是最后还在还是死在了父亲的怀里。 这是个极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作品家在创作中,用钢琴演奏三连音的写法代表着疾 驰的马蹄声,三个主题分别是:父亲的低沉声、孩子的惊恐声、魔王的恐吓声。作品家 按照戏剧冲突中的逻辑思维,用回旋曲式结构描述故事情节,在音区、音域、调式调性 上变化丰富,都依附于剧中角色的要求,例如描写孩子对话的段落,都在主题的上方二 度来写作,突出了孩子的惊恐和不安,但在整体旋律的进行核段落的发展上,又很和谐、 很平衡,钢琴在这个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背景似的三连音贯穿全曲,营造了紧张的 气氛,使各部分材料显得更加统一化。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的意韵主要体现在:简单精致的旋律、独特的民族韵味、给人 以启迪的精神内涵,正所谓孔子所倡导的“尽善尽美 。西方艺术歌中的优美主要体现 在:协调统一的音乐结构、戏剧化的音乐发展、完整的写作手法。 ( 二) 中外器乐曲意韵与优美之对比 1 江南丝竹 “丝 “竹 二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属八音,是指乐器的类别,因为流行 区域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南方地区,所以命名为江南丝竹。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江南丝竹的编制最少二人( - - 胡、笛子) ,一般的三至五人,最多的可以七、八人。 江南丝竹里面的乐器包括:弦乐器二胡、琵琶、扬琴、小三弦;管乐器笛、箫、 笙;打击乐器鼓、板、木鱼、铃等。 江南丝竹音乐风格欢快、活泼,曲调精雅细致、柔美流畅,主要是表现江南秀丽的 山水风光和江南人民质朴的性格。 江南丝竹行街又名行街四合。由小拜门玉娥郎云阳板紧急 风四个曲牌连缀演奏,该曲多用于庙会、婚礼等喜庆场合的演奏。根据速度、情绪的 变化不同,全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小拜门玉娥郎组成,4 4 拍, 慢板。小拜门的旋律婉转、流畅,全曲反复强调调式的羽音、角音,曲调抒情柔美。 玉娥郎由强调羽音、角音的小拜门,继续发展到强调调式商音、羽音,并向上 方五度转换,形成了同主音的商、羽交替调式。第二部分为快板,由云阳板组成, 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节拍为2 4 、3 4 、4 4 、5 4 的混合节拍,由两个略有对比的音 调循环交替构成,叠句手法和切分音的大量使用,是旋律极富动感、棱角突出,热情欢 畅,随着速度的逐渐加快,出现了一片喧哗热闹的喜悦场景。第三部分由急急风构 成,速度进一步加快,节拍仍然延续着混合拍子错落变化的特点,使热闹的场面达到顶 峰。 行街旋律豪放健朗,节拍节奏变化丰富,具有民间乡土气息和锣鼓乐的特点, 乐曲在结构速度上的安排,保留了很多传统民间音乐的风格。 2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明初,当时多演奏戏曲中的小曲、曲牌或者过场戏,后来,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象山室内装修知识培训课件
- 谢谢你课件教学课件
- 2025年防水材料行业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合同
- 2025版汽车吊吊装设备租赁服务合同规范
- 2025不锈钢罐体定制加工、安装及验收标准合同范本
- 2025版新型环保外墙保温与瓷砖装饰一体化工程合同
- 2025年度房产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与售后咨询服务合同
- 2025年房地产项目绿色节能改造工程承包合同
- 2025短视频平台广告投放效果跟踪及评估合同
- 2025年绿色环保产品展示会场地布置与服务合作协议
- 国庆节英语介绍模板
- 《油气管道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技术管理规范》
- 巡察工作基本流程课件
- 游艇火灾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标准)学生玩耍纠纷协议书
- GB 46030-2025建筑用安全玻璃安全技术要求
- 2025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标准)茶楼入股合同协议书
- 养老院员工奖惩管理制度范本
- 2025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能力画像整机能力评估模型V2.0
-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