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文天祥思想及其人格精神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文天祥思想及其人格精神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文天祥思想及其人格精神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文天祥思想及其人格精神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文天祥思想及其人格精神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要摘要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文天祥的人格精神展开的,从文天祥的家传和师承 两方面,对其思想进行溯源,然后对其人格精神实质进行剖析。文天祥继承了儒家 思想中“命”与“理”的思想,并将其发挥。文天祥自幼学习儒术,其对儒家“命” 的认识非常深刻, 他认为 “命” 是天注定的, 是不可抗的。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 “命” 的必然。但另一方面,他反对“完全听于天命” ,认为如此则“学力全无所施” 。他 将自然之“命”中融入了“理” ,在对待“命”的问题上并不是无所作为的顺其自 然,听命于天,而是不断的强化人伦道德修养和实践,在“命”的范围内不断完善 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即儒家学者所追求的忠孝仁义。 如此, 既相信自然之 “命” 的存在,又能在人生中积极有所作为。本文在文天祥“天命”观的基础上,从“法 天地之不息” 、 “刚介正洁” 、 “求仁得仁”三个方面对其人格精神进行剖析。 关键词: 关键词: 文天祥 思想 天命观 人格精神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source of his beliefs which came from the influence of his family and teacher, and then anatomies the essential of his personality and beliefs. wentianxiang inherited the idea of “fate” and “mitzvah” of confucianism, and put them into the practice. wentianxiang learned the confucianism when he was young and he understood the fate of the confucianism very deep. he considered that the fate was predeterminate by the god and it was not disobedient. the life, old, disease and death was a necessity of fate. but on the other side ,he opposed the idea that obeyed the god completely. he thought if like this, the learning was useless.he introjected the natural fate into the mitzvah and on the problem of fate, he didt do it without any aim and obeyed the fate,but intensified the moral and culture of human and practice constantly and perfected himself and come true his value. he not only believed the presence of natural fate,but also had many achievement in his life. the article bases on the view of fate and anatomies the personality and though from three aspects: constant enterprising, honesty and unyieldingness and dedicated to the righteousness. key words: wentianxiang thought view of fate personality and beliefs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引 言言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文天祥 21 岁进士及第,并为南宋理宗亲擢第一。宋人重科举,宰相大臣都是 进士出身,而状元更为朝野瞩目。文天祥真可谓年少有为,才学出众,但就是这位 满腹经纶并受皇帝亲擢殊荣的少年才俊,在以后的仕途中却屡屡受挫,动辄遭到贬 谪。照此下去,在南宋昏暗的政局中,他只能是一位在官场失意的封建士大夫。但 随着蒙古贵族军队的入侵却改变了文天祥的命运,他起兵勤王,入卫京畿。在以后 的抗元斗争中他百折不挠,虽兵败被执,长期遭受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却仍然顽强 不屈,最后从容就义,谱写了一曲浩然正气之歌。 文天祥是一位民族英雄,但他同时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也 有自己对生命意义的体悟。文天祥在为官入仕期间,总是以得罪权臣而遭排挤,即 便是在四处飘零的南宋小朝廷,他也为当权派所不容。在抗元斗争中,从他奉诏以 两万临时组织起来的部队入京勤王到他在大都被杀成仁,整个过程复杂坎坷。其间 他几次险落贼手死,几次欲自杀死。在战争中他妻离子散,老母客死他乡。被俘后 他没有被敌人的高官厚禄所诱降,以顽强的意志力承受住了敌人的精神和身体摧 残。最后,不屈就义。文天祥究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人格精神支撑下,能生出如此 的浩然正气?本文试图从文天祥的思想师承进行溯源,结合文天祥所处时代和文天 祥的事迹展开论述。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文天祥在历史上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过去人们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 许多人为他作传或立祠,这些仅停留在其事迹的记载和歌颂上。大多是以文天祥自 撰的指南录为基础写成的,如: 宋史文天祥传 、郑思肖的文丞相叙 、龚 开的宋文丞相传 、刘岳申的文丞相传 、胡广的丞相传 、邓光荐的文丞 相督府忠义传等等,这些大多成书于元初。再就有一些后人为文天祥立祠时写的 祭文,大多没有涉及到文天祥思想领域,大多都是赞美之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文天祥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师从欧阳守道,在宋元学案中被列为朱熹 的三传弟子。文天祥继承了先秦儒家注重人生理想及伦理道德的思想,文天祥所体 现出来的气节是与理学家所提倡的纲常名教等的封建规范是分不开的。在近代对文 天祥的研究中,对文天祥不仅仅限于其事迹的称颂,而更重对文天祥思想人格精神 的研究,如修晓波的文天祥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版) ,该书通过将文天 祥置于宋末元初的历史大背景下予以审视,对文天祥在德祐元年勤王前后两个时期 的思想变化,来说明文天祥精神实质是理想人格支撑下的气节,而气节背后是更深 层的道德问题。杨正典的文天祥的生平和思想 (山东:齐鲁出版社 1992 版) ,试 图从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来分析文天祥民族气节的哲学思想基础。 对文天祥人格精神研究上, 论文主要是对文天祥思想、 气节的探源, 如郑晓江, 黄涌的论文天祥的儒学思想与人格精神 (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 年 1 月 第 1 期)主要论述了文天祥的人格精神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詹世友的以法天 不息的精神贯通伦理和人生文山精神世界结构层次的哲学阐释 (中国哲学史 2002 年第 1 期)文中认为,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作为自己精神的核心,建构了广 阔的精神空间,沟通了伦理和人生,自强不息的进行修养。史华玉的时穷节乃现 一一垂丹青从看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南昌高专学报 2000 年第 1 期) , 文中试从“道义为之根”少时穷节乃见”和“典型在夙昔”等三个方面来论述其“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的形成、表现及其深远的历史意 义和现实意义。陈卫华和胡绍炯的透过诗歌看文天祥的生命意识 (安康师专学 报,2006 年 6 月第 3 期)文中认为文天祥的诗歌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意识、百折不挠 的斗争精神和崇局的舍身精神通过文天祥的诗歌来透视其生命意识的三个方面:忧 患意识、求生意志、舍身精神。俞兆鹏的文天祥评介 (安徽师范人学 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35 卷第 1 期)文天祥的对御试策是文天祥一 生的行动纲领,他要求当政者努力行“道” , “法天地之不息”即根据当时的社会形 势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去弊政、使民生安定、国家富强来揭示文天祥的爱国热情 和对民族兴衰的感悟。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人格精神的思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溯源, 对文天祥人格精神结合史实进行剖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 文天祥的青少年时代及其思想的形成文天祥的青少年时代及其思想的形成 1.1 文天祥生活的时代文天祥生活的时代 在中国历史上,为拯救民族危亡,保卫祖国,宁死不屈的英雄志士,史不绝书, 文天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心系国家民族,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试图挽救民族 危亡,至死不屈。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又字宋瑞,小字从龙,号文山,是南宋杰出的 民族英雄。宋朝自立国以来,即先后遭受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 扰。可以说文天祥出生在一个饱经忧患的时代,当时的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汉民族 建立的南宋政权,受到大蒙古国的严重威胁。就在文天祥出生前的一两年,蒙古骑 兵已经攻入了南宋疆域,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六月,一支蒙古部队渡过黄河 侵宋,很快攻陷唐州和枣阳。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 ,由于宋襄阳守军内讧, 守军以城降元,蒙古军随即攻破荆门军和德安等地。另一支蒙古军也攻入四川,蒙 古对南宋的战争拉开序幕。 南宋王朝是在民族战争与民族矛盾的对立中形成的,对如何处理民族矛盾,南 宋统治集团内部一直存在着“和”与“战”的分歧,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抗战派 和妥协派的对立斗争,这种对立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文天祥生于南宋末叶,据南 宋灭亡近 43 年,他一生历经理宗、度宗、恭帝、端宗、帝昺五朝。而在这短短的 40 年间, 南宋王朝的权柄几乎握在权臣的手中, 他们为了巩固权位, 任用奸佞小人, 排除异己,打击忠贞之士,粉饰太平,苟欢于江南的美景之中,只图眼前享乐,醉生 梦死。就理宗时代而言,先有史弥远专权,复有史嵩之营私,继有董宋臣乱政,末 有贾似道误国。南宋政治日坏,南宋自此步上了灭亡之途。 当然,宋代学术思想的发达,道德观念的提升,讲学风气的盛行,都超过了前 代,这是弥足珍贵的。虽然说,在军事上,宋代是汉民族武装衰微的时代。然而在 文化上,却是汉民族文化不断融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新的中华文化的时代。在这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风雨飘摇, “外夷乱华”的时代,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文天祥诞生了。 1.2 诗书传家、励志求学诗书传家、励志求学 文天祥生于吉州庐陵县顺化乡富田寨(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乡文家村) 1的一个书香门第。吉安古称庐陵,庐陵山水秀丽,文化繁盛,人才辈出,欧阳修、 杨邦乂、胡铨等名儒皆出自庐陵。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 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 , 即欣然慕之。曰: “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 ” 2 文天祥的父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士大夫,母亲也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醇厚的 士风,严谨的家庭教育对文天祥人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教育基础。 文家祖籍成都,为汉蜀守将文翁之后。文天祥六世祖文炳然始迁居庐陵。文天 祥的父亲文仪,字士表,号革斋,是一位饱学之士,终身未仕。文仪酷爱读书,知 识渊博,且藏书甚丰,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医、卜等各种书籍无所不有。 文仪爱竹,曾在竹林旁边盖了一栋书屋,起名“竹居” 。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 生行实中写到: 世有吉德,乡以君子长者称。一是方寸,留耕于子子孙孙。先君子尝治学 守固,化学来新,以一革字志韦佩,人皆称革斋。性爱竹,依竹辟一室,傍竹 居,或称竹居。 文仪喜欢读书,甚至读书读到了忘寝废食的地步,并在读书时圈圈点点,做了 大量的读书笔记。写的文章文笔流畅,议论“无不中的” 。 暨长,天才逸发,志闻道,嗜书如饴,终日忘饮飨,夜擎灯密室,至丙丁 或达旦。黎明,挟册檐立认蝇字,不敢抗声愕寐者,人虽苦之,甘焉。蓄书如 山,经史子集,皆手自标序无一紊;朱黄堪点,纤屑促密靡不到。至天文地理 医卜等书,游鹜殆遍,为文发持满,无不的中机轴。必己出命意时,娓娓 1修晓波: 文天祥评传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 4 页。 2脱脱: 宋史卷 418文天祥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 12533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谈他事,若莽于寻绎;一援笔,云行水流无凝滞。 3 文天祥的母亲曾德慈, 是吉州泰和县梅溪人。 曾德慈出身书香门第, 其父曾珏, 字天赐,号义阳逸叟。曾珏是一位饱学之士,而且悟性很好,为人慷慨仗义。早年 醉心佛学,年逾 60,始对儒学产生兴趣。曾珏去世时,文天祥曾随侍左右。文天祥 在为外祖父撰写的墓志铭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中这样评价曾珏“公性颖悟,志 不凡近,读数百家,虽涉猎,靡不通达。 ” , “议论刚正,好面折人,不藏怒宿怨, 有古君子之风焉” 。 4从这篇墓志铭中足可看出曾珏是一位慷慨正直之士,文天祥的 母亲就在这样一位严父的熏陶下慢慢长大。 曾珏育有二子四女,其中二女儿就是文天祥的母亲曾德慈。如此的家风对曾德 慈有很大的影响,她深明大义,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天祥在狱中回忆母亲时曾写 道: “母亲曾教我忠, 我不违母志。 ” 5在文天祥奉诏勤王之时, 她支持儿子毁家纾难, 并随二子辗转各地, “夫人游二子间,无适无莫,虽兵戈纷扰,处之恬然” 。 6足见, 曾德慈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慈母。 无疑, 文仪的勤学博识, 母亲的贤德, 均对文天祥的成长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文天祥兄弟姐妹共七人,天祥是长兄,下面有三个兄弟,他们是文璧、霆孙、文璋 和三个妹妹。其中文璧与天祥年龄相仿,自幼一起读书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文天 祥自称,“幼蒙家庭之训,每欲行其本心;长读圣贤之书,初何补于当世” 。 7文仪非 常重视对文天祥兄弟的教育,文仪曾聘请曾凤为天祥兄弟授课。曾凤后来任衢州府 学教授、国子监丞。后来由于无力继续延聘,文仪便亲自为文天祥兄弟授课,文天 祥兄弟朝夕攻读,严父良师,为文天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仪平日对待邻里非常 和善,但对督促文天祥兄弟读书却非常严厉: 夜呼近灯诵日课。诵竟,旁摘曲诘,使不早恬,以习于弗懈。小失睡,即 示颜色。虽盛寒暑不纵检束。 8 3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1先君子革斋先生行实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416 页。 4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1义阳逸叟曾公墓志铭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424 页。 5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4邳州哭母小祥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558 页。 6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6母第一百四十一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664 页。 7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7谢丞相除秘书省正字日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251 页。 8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1先君子革斋先生行实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416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理宗宝祐元年(1253), 18 岁的文天祥参加了乡试,成绩优异。20 岁时文天 祥进入吉州的白鹭书院学习。 虽然在书院的学习时间很短, 但这段书院的学习经历, 却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书院设置,始于五代,盛于宋朝。宋代书院 的教育形式不只停留于科举考试上,提倡自由讲学,评议时政。白鹭书院是理宗淳 祐元年,由吉州知州江万里创办。江万里曾亲任白鹭书院山长,是一位正直博学的 官员。 文天祥入读白鹭书院的时候,正值欧阳守道做山长。欧阳守道字公权,晚年号 巽斋,吉州人,家境贫困,自学成才,是淳祐元年进士。 宋元学案中把他列为 朱熹的再传门人。天祥称颂他“学通经史,有本有根” , “横经论道,一世宗师。 ” 9与 欧阳守道近一年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使文天祥在评议时政的同时开阔了眼界, 在经史方面受到了更为严格系统的训练。同时欧阳守道的学术风格,正直不阿的处 世态度,为文天祥人格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一年的相处,文天祥与恩师 欧阳守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文天祥为欧阳守道撰写的祭文中写道: “先生治学, 如布帛菽粟,求为有益于世用,而不为高谈虚语,以自标榜于一时。先生之文,如 水之有源,如木之有本” , “及其为人也,发于诚心,摧山岳,泪金石,虽谤兴毁来, 而不悔其所为。 ” 10言语间流露了对恩师的治学态度、学识、处世为人的赞美之情。 “求为有益于世用,而不为高谈虚语”也正是文天祥一生所追求的处世目标。文天 祥后来给友人的书信中自称“某青原白鹭书生耳” 11,表明了一年白鹭书院学习在 其心目中位置。 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求学过程中的严父、良师,为文天祥知识的积累和人格 精神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文天祥和其他的读书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 并于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及第,被理宗皇帝亲擢第一。 宋史文天祥传 中写到: 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 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 “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 9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9巽斋先生像赞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393 页。 10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1祭欧阳巽斋先生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438 页 。 11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5与中书祭酒知赣州翁丹山 ,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177 页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臣敢为得人贺。 ” 12 1.3 文天祥的思想溯源文天祥的思想溯源 文天祥师承欧阳守道,在宋元学案中欧阳守道被列为朱熹的再传弟子,因 此文天祥被列为朱熹的三传弟子。文天祥以继承发扬孔孟之道的“真儒”自命,他 对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极为推崇,他说: “孔孟微言,至我朝周、程、张、 朱,始大阐明,如蒙斯发。 ” 13文天祥青年时代曾在白鹭书院随欧阳守道学习近一年 的时间, “某弱冠登先生之门,先生爱某如子弟。某事先生如执经,盖有年于兹。 先生与他人言,或终日不当意,至某虽拂意逆志,莫不为之解颐。世有从师千里, 尚友于异代,而同人于门,适相值而不违” 14。可见,不仅师徒感情非常深厚,而 且文天祥受恩师影响颇深。文天祥无论从家庭教育还是师承上,无一不是受到儒家 思想的影响。自然,文天祥对于“命”的认识也是承袭了儒家“命定论”思想。 “命”即理解为“命运” ,是一种不可抗的必然性。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15 孔子认为“命”是不可改变的定数,孔子是一位典型的“命定论”者。孔子还说: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 16,孔子在“天 命”中融入了“道”的内容, “天命”有了可被感知的主体性, “道”具备了“天命” 的必然性。 “道”是人间社会的当然准则,其内容为仁义礼乐。孟子云: “莫之为而 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 , “孔子进之以礼,退之以义,得之不得,命 也。 ” 17可见,命定论的孔子在礼崩乐坏的战乱时代,推行礼乐仁义,并不关心其具 体的结果和结局究竟如何,因为“行”否在于个人的信念,而其结果是由“命”定 的,因为成败自由天定。 文天祥自幼学习儒术,其对儒家“命”的认识自然是非常深刻。文天祥一生坎 坷、宦海浮沉、生死不定,最后从容生死。他认为“命者,令也。天下之事,至于 12脱脱: 宋史卷 418文天祥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7,第 12533 页。 13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3轮对札子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100 页。 14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1祭欧阳巽斋先生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439 页。 15程树德撰,程俊英: 论语集释 颜渊第十二 ,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 817 页。 16程树德撰,程俊英: 论语集释 宪问第十四 ,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 946 页。 17焦循撰,沈文倬点校: 孟子 万章上 ,北京:中华书局,2000,第 60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不得不然,若天实使我为之,此之谓令,而自然之命也。自古忠臣志士,立大功业 于当世,往往适相邂逅,而计其平生,有非梦想所及。盖不幸国有大灾大患,不容 不出身扛御,天实驱之,而非夫人之所欲为也。 ”例如,自古以来的忠臣义士,他 们建功立业于当世。往往并非是出其本意,而不幸生于国家的大灾大患之时,而义 无反顾,挺身而出。这并不是“人之所欲为也” ,在这种情况下,都是因为“天实 驱之” 。这不是因为他们想去建功立业,所谓时势造英雄,这是一种自然之“命” 。 “治乱本于世道,而功业之显晦,关于人之一身。审如其说,则人之一身,常足为 世道之轩轾,有是理哉?圣贤所谓知名、俟命、致命,皆指天理之当然者而言。 ” 18 可见,自然之命并非完全是不确定性的,而是有其“理”贯串其间的,两者合而为 一就是所谓的“天理” ,也即“天命” 。 儒家学者在对待“命”的问题上不在于承不承认“命”的存在,而在于是否将 自然之“命”中融入“理”的概念。文天祥也曾去算命, 彭叔英以秀才精躔度,推予命,谓刚星居多,意若他日可为国家当一面 者。抑叔英所以许予,谓主命得火,行限得金孛罗计,故至于有杀伐等 语。虽然.此一论项籍、关羽、敖曹、擒虎之流则可,而世固有不必如此而 为名将帅矣,非叔英之所知也。予独以为阴阳大化,氤氲磅礴,人得之以生。 其为性不出乎刚柔,而变化气质,则在学力。如叔英之说,某星主刚,某星 和柔;得刚者必不能柔,得柔者必不能刚。则是学力全无所施,而一切听于 天命,圣贤论性等书,俱可废已。予性或谓稍刚,殆柳子所谓奇偏者。康焉 朝夕,惟克治矫揉,惧陷于恶,敢以命为一定不易之归乎? 19 由此可见,文天祥对算命持否定态度,他一方面承认“命”之必然性,承认命 是不可抗拒的。但另一方面,他反对“完全听于天命” ,如此则“学力全无所施” 。 他将自然之“命”中融入了“理” ,在对待“命”的问题上并不是顺其自然,听命 于天,而是不断的强化人伦道德修养和实践,在“命”的范围内不断完善自我,实 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即儒家学者所追求的忠孝仁义。如此,既不违背自然之 18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0跛彭叔英谈命录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391 页。 19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9送彭叔英序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35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命” ,又能在人生之中积极而有所作为。 由此可见,儒家学者认为,人的生死是早已被自然规律注定的,是不可避免、 不可抗拒的;但是,人伦道德的修养与实践却只有一“理” ,是人在自然之命的规 定之下可为且是必为之事。从“死”的方面来看,人的生老病死是早为“命”所规 定的是不可抗拒的;但人为何而死、怎样去死则是可以由“理”来决定的,是人可 以控制和发挥的。因此,儒家学者讲“死得其所” ,而不在意自己的生命何时结束, 却在意自己的生命为何结束。这种“理”性的生死观念,正是文天祥孜孜以求的人 生信条。 文天祥对“死”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儒者仅仅是坦然面 对生死是不够的,还应当在自己的生命中积极有为。因此,在他的文集中“死”无 数次出现。他曾经对“外王父”义阳隐士曾珏之死描绘得非常详细。一日,曾迁躺 在病榻上悠悠然说: “吾岂不省事哉?形神合则为人,吾形惫久矣。今腰足如断, 心火益燥,神思游散,居常谓不识死,死则如是。 ”又说道: “死生如昼夜,不足多 憾。 ”再饮酒三口,连说三声: “吾真去矣” , “声脱口而逝” 。文天祥对其外公面对 生死的洒脱颇为感叹: “呜呼!阴阳魂魄,升降飞扬,气之适至,虽梦寐莫适为主。 公幽明隔呼吸,而从容若此。世能言死者不少,此非尝试事,臆度料想,靡所依据。 公去来一息,实天祥所亲见。道之桀然,莫此深切。呜呼异哉! ”20曾珏在临终时的 洒脱给随侍在侧的文天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文天祥看来,这种对生 死的洒脱并不是最完美的,死得其所才是生命完结的最终目标。文天样写道:“人 生天地间,一死非细事;识破此条贯,八九分地位。赵歧图寿藏,杜牧拟墓志;祭 文潜自撰,荷锸伶常醉。此等蜕浮生,见解已不易。 齐物 、 逍遥游 ,大抵蒙庄 意,圣门有大法,学者必孔自” 。在文天祥看来,古代许多高士看破生死,从容以 对,诸如:牡牧自已拟定墓志铭,陶渊明生前写下祭奠自己的祭文,而刘伶则常常 在大醉中忘却生死,等等。而他们的生死观则主要是受到了庄子中齐物论 、 逍遥游两篇的影响,像义阳隐士曾珏的死亡生死观是一样的。但这种对自我生 死解脱的观念与作法在文天祥看来是并不完美的,而儒家自有“圣门大法” ,接着 20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1义阳叟曾公墓志铭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第 42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文天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知生未了了,未到知死地。原始则返终,终始本一致。 后来得西铭 ,精蕴发洙泗。吾体天地塞,吾气天地帅。一节非践形,终身莫继 志。舜功禹顾养,参全颍锡类。伯奇令无违,申生恭不贰。圣贤当其生,无日不惴 惴,彼岂不大观,何苦勤带寐?吾顺苟不亏,吾宁始无愧 21”就是说万事万物皆一气 所化生,都处于一种从“始”至“终”的永恒变化之中,表现于人的生命之中,则 为“生”与“死” 。既然如此,人们就不应该仅仅是看破生死这么简单,而应该洞 悉事务发展变化规律,达到一种“乐天知命”的境界。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 求“理”的真谛,在世时应发挥有限生命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死 时才能死得其所,问心无愧。 文天祥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生死观,才能敢于同误国佞臣斗争、才能敢于在国家 危亡之际高举义旗直至最后一刻。在指南录后序中有这样一段话: 呜呼!子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 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扶匕首以备不测,几自颈死;经北舰十余里, 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傍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 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 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微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 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 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 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妥、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 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默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 定思痛,痛何如哉! 22 文天祥将生死看作是命中注定之事,不死正是“将以有为也”23。他用自己有 限的生命做“有为”之事,即自身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理” 。文天祥 常说为国尽忠而死是所谓“义死” , “我生不辰逢百罹,求仁得仁尚何语。一死鸿毛 21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赠莆阳卓大著顺宁精舍十三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第 3 页。 22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3指南录后序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479 页。 23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4指南录后序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47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或泰山,之轻之重安所处! ” , “杀身慷慨犹易勉,取义从容未轻许。 ” , “以身殉道不 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 24由此可见,文天祥对其死的真正意义在于“以身殉道” “光照千古” ,这才是文天祥作为一名儒家学者所真正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以身轻 许“取义” 。文天祥写道: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飘摇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白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25人之生命如此短暂难测,但如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 太平,为往圣继绝学” ,从而留名青史,便超越了死亡本身的意义而达到了生命的 “不息” ,文天祥领悟到儒家天命观的真谛。由此,衍生出了文天祥 “法天地之不 息” 、 “刚介正洁” 、 “求仁得仁”的三种人格精神,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悲壮激昂 的一幕。 24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4言志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536 页。 25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4过零丁洋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53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2 文天祥的人格剖析文天祥的人格剖析 文天祥的人格精神是建立于儒家“命”与“理”基础上阐发出来的“天理”来 建构的。自孔孟沟通了“命”与“理”之后,在“命”这种不可改变的必然性之中 加入了一个“理”字,使人世间的忠孝仁义即“理”便成了人生之中的必为之事。 人们将生老病死看作不可违之“命” ,把人的道德修养与提升归之于可为之“理” 。 将“理”与“命”合而为一成“天理” ,以此成为文天祥“以身殉道” “舍生取义” 的思想基础,继而形成了文天祥“法天不息” 、 “刚介正洁” 、 “求仁得仁” 的三种 人格精神。有如此生死观,成就了文天祥在人生道路上自强不息、刚正不阿、可歌 可泣的光辉事迹,方使其人格精神历万世而不衰。 2.1 法天地之不息法天地之不息 文天祥“法天不息”的思想从他在殿试时的所对御试策中便可体会其思想 精义。文天祥的对御试策是文天祥一生的行动纲领,是文天祥治国思想的第一 次展示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综观文天祥的对御试策 ,其中心思想在于要求当 政者“法天地之不息” ,即根据当时社会和国家的形势,不断改革创新,去弊求利, 使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显示出文天祥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兴衰的责任感。这是文 天祥思想最具特色的内容。这一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天地与道同一不息” ,为中心 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的。 “天地与道同一不息” 26,这是文天祥 21 岁殿试 对策中的一语。此对策以“不息”为宗旨,洋洋万言,集中阐发了“法天不息” , 的宇宙观和政治观,也是我们了解文天祥一生爱国主义思想与行动的前提和关键所 在。他说: 臣闻天地与道同一不息,圣人之心与天地同一不息。上下四方之宇,往古 26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3御试策一道有题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7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来今之宙,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百千万事之转移阖辟,何莫非道。所谓 道者一不息己矣。道之隐于浑沦,藏于未雕未琢之天,当是时,无极太极之体 也。自太极分而阴阳,则阴阳不息,道亦不息;阴阳散而五行,则五行不息, 道亦不息。自五行又散,而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则乾 道成男,坤道成女,育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然则道一 不息, 天地亦一不息; 天地之不息, 固道之不息者为之。 圣人出而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亦不过以不息之心充之。充之而 修身治人,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致知,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一不息也; 充之而自精神心术,以至于礼乐刑政,亦此一不息也。自有三坟 五典 以来,以至少太平、六典之世,帝之所以帝,王之所以王,皆自其一念之不息 者始。 27 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不息的, “不息”即不断运动变化。在文天祥看来, “道” 之根本性质是运行不息,空间无限之“宇” ,时间无穷之“宙” ,其间万事万物无时 不变无处不化,宇宙的原始状态表现为无极太极,自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散而为 五行,五行又散而为人心之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总之“天 地之不息,固道之不息者为之。 ” 28可见,文天祥把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终极 原因归之为“道之不息” ,即运动,把“道”看作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 事物发展客观规律性。他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以至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因为圣人心中充满着“道”这一“不息” 的观念。一旦道息,天地人三才便不能自立。故“圣人体天地之不息者也,天地以 此道而不息,圣人亦以此道而不息。圣人立不息之体,则敛于修身,推不息之用, 则散于治人,立不息之体,则寓于致知以下功夫;推不息之用,则显于齐家、治国、 平天下之效验” 29, 故圣人体道也是如此, 圣人体道也不能有顷刻之停息。 总之, “以 不息之心,行不息之道,圣人即不息之天地也” 30。 27 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3御试策一道有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70 页。 28 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3御试策一道有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73 页。 29 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3御试策一道有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73 页。 30 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3御试策一道有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73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文天样所说的“道” ,与朱熹讲的“理”如出一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 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31”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天地之间者,又各 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32 可见,文天祥的“道”和朱熹的“理”都是在万物之先就存在着,而又贯穿于万事 万物之中。在人伦道德上,则是“三纲” 、 “五常”即忠、孝、仁、义、礼、智等。 既然运转不息是自然界的永恒规律,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根本条件,那么作为自 然中的人也应该效法天地,行不息之道: 道之在天地间者,常久而不息。圣人之于道,其可以顷刻息邪!言不息之 理者,莫如大易 ,莫如中庸 。大易之道,至于“乾道变化,各正性 命,保合太和” 。而圣人之论法天,乃归之自强不息。 中庸之道,至于“溥 博渊泉” , “上人之载,无声无臭” ,而圣人之论配天地,乃归之“不息则久” 。 岂非乾之所以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者,一不息之道耳;是以法天地者,亦以一 不息。 33 文天祥不仅指出人们应当效法不息之理,更将“法天不息”归为“自强不息” 。 即是不断进取之意。天地自然、圣人、社会,皆以“不息之道”为根本,因此都应 该以“不息”之心处之。那人的本根又是什么呢?文天祥写道: 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也。人以其血肉之躯,而 合乎太虚之生气,夫然后氤氲化育,人之质已成,而健顺五常之理,附而行焉。 其聚也翕然,其散也霍然。天地之化,盈虚消息,往过来续,流行古今,如此 而已。轮回之说,佛者有之,苟自孔氏,不当以为信然。 ” 34 文天祥以“人”为天地精华所生,认为人是源于自然的,其终将回归自然;人 生于天地之间, “健顺五常之理”才得以生生不息。在文天祥看来,佛家认为人生 命的“六道”轮回转世,生生死死,永无休止,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文天祥又说: 31 朱子语类卷 1理气上太极天地上 ,北京:中华书局,1999, 第 1 页。 32 郭齐,尹波点校,卷 70朱熹集杂著读大记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第 789 页。 33 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3御试策一道有题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73 页。 34 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0王通孙名说 ,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402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且夫人有此身,即有此理。 诗曰:有物有则 。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 圣贤之学,主乎践形,而不愿乎其外。 ” 35“理”是与生俱来的,即人思想中的忠孝 仁义礼智等人伦道德是天生就有的。而“命”是不可抗据的必然,只有不断地提升 道德修养即“理” ,以达到精神生命之不息,才是生命的真谛。天是健行不息的, 人也应该效法天之健行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努力进取。行,固然会遇到困 难险阻,但为了达到目标,提高自己,必须不断前行。只有不断的践行,效法天地 之不息,君子才能有为。 文天样受孟子人人皆可为圣贤的观念影响,他认为:“圣贤岂别一等,夫人为 之。苟有六尺之躯,皆道之体,不可以其不可能,而遂自暴自弃也。 ” 36“道”存在 于宇宙之万事万物,同样也存于人体之内;既然如此人们通过不断的修习,难道不 能成为圣贤吗?许多人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为圣贤,因此自暴自弃,无所作为。文天 祥认为,人六尺之躯皆“道”之体,因此觉得人们这样做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 人们要成为圣贤,关键就在自强不息, 他在题戴行可进学斋中这样具体阐述 说: 乾称进德者三,而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圣人复申之 曰:终日乾乾,行事也。君子以所以进者,无他,法天行而己矣。进者,行之 验;行者,进之事。进百里者,吉行三日;进千里者,吉行一日。地有远行, 无有不至,不至焉者,不行也,非远罪也。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曰, “行” 。 “行” ,固君字也。 书曰, “行之惟艰” 。 语曰, “行有余力” 。 中 庸曰, “利行” ,曰, “勉行” ,曰, “力行” ,皆行也,皆所以为进也。 37 “君子”自强不息的表现在“行”之不息。在文天祥看来,道之“不息” ,就 在于人“行”之不息。因此,人们要培养一种理想人格就必须提升自己的人伦道德 修养。文天样曾以山水比喻人性提出了,以“敬”为载体,以“诚”为目标的修养 方法: 夫川之水,道之体也;山之泉,性之象也。是故善尽道者,以敬而操存之, 35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0王通孙名说 ,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402 页。 , 36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0何稀程名说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401 页。 37文天祥: 文天祥全集卷 10题戴行可进学斋;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 38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则犹之川而不息焉; 尽性者, 以敬而涵育之, 则犹之泉而不杂焉, 盖有欲则息, 惟敬为能不息;有欲则杂,惟敬为能不杂。君之所以见易,其犹程子之所以见 夫子欤?虽然,川上之事,纯亦不已,诚者之天也。泉犹性也,泉动而出,犹 性动而为情也。是则有几焉,诚无为,几善恶,始以敬而持此几,终以几而达 此诚。 38 性就像山泉,性是清纯的;但泉水会流出来,这就像性动而为情一样,善恶至 此而有。所以,需要以敬操持之这样修养下去,才会达到至诚之德。他在西涧书 院释莱讲义中进一步阐明“诚”的意义, 易曰: “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 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