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1页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2页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3页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4页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缘起:随着目前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在实际运作中遇到各种管理问题。佛教的世间智慧的思想对企业管理是大有裨益的,只是很多人不太了解。本文旨在通过对佛学思想的粗浅的对比介绍,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佛学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巨大组成部分,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思想精深,内蕴丰富。随着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理论研究也日渐深入和多角度化。管理学家们对佛教的管理思想的发掘与应用也深感兴趣,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所体现,尤其在一些亚洲国家对佛教管理学尤其是经济管理思想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发展与实践。此外,国际上一些学者更是把佛教管理学思想的具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并得到大利益。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Peter F. Drucker )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智慧的艺术。“企业”是社会现代化的名词,更是强调企业内外部的有机管理。为了更成功的经营企业,企业的精神首重在理念的实践,透过痛苦的艰苦的经营,以达到一定的成功并分享利润和喜悦。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管理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历来被管理者最重视,也最伤神,尤其现代企业,对管理者的管理智慧要求越来越严格,管理的难题也越来越大。 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学,佛教自释迦牟尼佛创教以来,僧团的发展,早已具备管理的制度,虽然历经时代的变迁,僧团统领大众的管理学也与时俱进,从华严经里,佛陀说三皈依:“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即可知道佛教僧团是最善于管理大众的组织。佛教僧团的管理方法“六和敬”之中,即见和同解、法制平等,戒和同遵、利和同均等为管理要点。另外,更重要的是净化身心的管理,这在佛陀成道的过程,便已做了最好的管理示范。 佛教里常有一句话说:“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 故僧众们弘法,讲究权巧智慧、方便法门;利生,要考虑社会大众的需要。 佛教教化众生有八万四千法门方便来对应八万四千秉性的众生。就是以此智慧和善巧方便来行的。 公司内针对不同的 部门和员工 制定有效的 明确的 各种制度来,即统一又区别,有效,高效。 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所以佛教与现代的社会企业息息相关,融为一体。 两者终究都离不开对人和事物的管理。 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文化思想,恰为企业界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 以下从佛教思想的“因缘”,“空性”,“慈悲”,“六和”“四摄”等方面探讨佛法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共同点和可借鉴的思想。佛法与管理“因缘生起”缘,意为关系或条件,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佛法中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的理论。主管原是员工,有了成就变主管,而主管又去培训和指导新员工,不断的提高和改进发展。这个循环因缘生起,明白了缘起正理,我们就完全可以智慧的运用管理艺术并结合实际来做事了。 归纳为三条:创造善缘、利用顺缘、排除逆缘。 创造善缘。 缘是什么?就是条件。 任何事情都是众多条件和合而成,所以做事的时候,就要尽量创造各种良好的条件,使能促进发展。 利用顺缘。就是尽量地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条件如人才、资金等,抓住市场机遇。顺缘就像风一样,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因为当时的状况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东风是当时战略胜利的一个主要的顺缘。如果其它条件都成熟了,就是缺一个顺缘的话,也没办法成功。一颗最优秀的苹果种子,没有合适的温度,水分,富含营养的 土壤,它依旧不可以成长为一个硕果累累的苹果树的。比如说现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就是很多企业提升品牌,走向世界,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一个最大的顺缘。 排除逆缘。逆缘是不利的条件,要避开或排除不利于事情发展的条件。做事做工作也是这样,要创造善缘、利用顺缘、排除逆缘。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顺利的条件要利用,不利的条件要排除或者避开。佛学因明学中和实际管理行为中,都可以从果推因,有了结果就一定能找到它的原因。 我们在ISO9000中涉及的解决问题的根源分析方法就是如此的。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具备了充足的因素,才可以确定未来。但是,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缘起法则,那么,如同春耕秋收一样,当条件充足时,秋天的收获则是一定的,我们一定能做好自己的事业。 佛学空性思想对企业经理人的启示空”是什么意思呢?空是佛教一个境界,佛教又叫“空门”,但“空” 的含义就是事物的无自性、可变性。什么叫自性?自性就是指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性质。而事实上没有,找不到这样的自性。正因为事物没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所以才叫做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它的空性。反过来说,空性,就是指事物的多变性、可变性。空性的表现就是无常,正如杂阿含经云:“当观知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皆无常,在佛教看来,不论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论内部还是外部、不论宏观还是微观、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世界上没有常存不变之物,无物不变、无时不变、无处不变,变化普遍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 因为空性,所以我们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的存在,大至宇宙,小至个人,甚至小至一个原子、原子核等等,都是多种的缘合而成的。正因为事物无自性,才有可变性,所以,人才可大有作为。佛教说一切都是空性,业力也是空性,业力是可以改变的、再造新业的,也是可以净化、被彻底消灭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佛。因为是空性,所以就必要太执着于世上的名利地位、得失荣辱等等。人生无常,死是必然,但不能等死,在没死之前,就要有所作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要重事法、重缘起。企业经理人就应该做到空有不悖,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不要执着某一个点,某一个面,离去的员工,滞后的消息,每一个不如意的情况都不必过于执着,佛家有三毒:“贪嗔痴”,知不可为而为之,愚昧的执着就是痴,在企业外与客户和消费者的沟通、在企业内上级和下级、平级间的沟通中,同样应以对方为中心。放下“自我”,去掉“我执”,在沟通中体现众生平等,要以感恩的平等的心对待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上级、下级或平级,去掉我,体现“无我”的境界。据调查2/3的人在处理和判断问题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我们只有心存“无我”的心态,才有“利他”的结果,才能使客户在接受我们产品的同时,接受我们和我们的公司,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进取、团结敬业、精诚合作的氛围。慈悲利众行与人性化管理学佛的人,首先要发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我要成佛。成佛是手段,利益众生才是目的。没有这个大乘心,就成不了菩萨,当然更成不了佛。慈悲利众是一个大前提,要在这个大前提下来做事情。世间的人,一般都是为了自己的各种需求,考虑自己的生存与幸福,能力大些的,就为自己争权夺利。佛的境界不是这样的,他的身语意都是为了众生。佛经中说,你的心中有众生,众生的心中才会有你。你若想在众生心中树立立品牌形象,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在做事时处处考虑大众的利益,无论是产品的生产、销售还是售后服务,无论是面向客户还是对待自己的员工,做为企业领导,都要真诚地想使他们获得好处,让他们开心欢喜。如果做事不为大众考虑,就不会得到大众的支持。没有了顾客,你就没有了市场。没有忠诚的员工,就没有企业。离开了忠实的员工和忠实的顾客,你将什么也办不成,事情一定会是这样的。再次提出:员工满意,顾客满意是基础条件。四摄,是吸引人的一种方便智慧 第一,财施摄,就是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若众生乐财则施财,乐佛法则施佛法。例如:哪个单位工资高、福利好,人都愿意去那里,这个企业就可以有更好的管理更严格的管理,管理的有效性就会更好,企业竞争力就会越好。例如平时,要能真心诚意地关心你的部下和员工,当他们生病或者家中出现了困难的时候,要能及时给予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这是得人心的一个有效便利办法。 第二,美言摄,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 要平等地对待员工、对待部下,给予他们尊重,用赞美的语气、文明的语言来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用拇指化的教育方式和他们沟通,这便是美言摄。当然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必须的。这不矛盾的。 第三,同事摄,亲近众生,共其苦乐,随机教化,就是与群众一起同甘共苦。当你和群众融为一体的时候,他们会感觉你很亲切,也会拥护和支持你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做教师的,教师要教书育人,自身的行为道德是很重要的,“身教重于言教”,光是嘴巴说是不行的。领导者首先是表率,是培训师,是协调者,支持者,服务者。然后自然就是团队的核心,团队才能 有令则行。 第四,利行摄,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就是为群众办实事。人心换人心,以诚待人、以情动人,办企业要让大家都得到实惠,领导在群众中才有威信。如果老板和员工之间,只是一种雇佣关系,这是非常糟糕的事。因为,被雇佣的人会没有责任感,他想“我只要有工资拿就行了,公司或者企业的好坏和我没有关系。”如果员工不关心单位的发展,本职工作也是做不好的,人人如此,那么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有所发展,这是非常不好的。所以,荣辱与共,司荣我荣,全员都有危机意识和共同发展意识。 六和精神,生命管理 佛教强调六和精神,这应该是对和谐最早的一种诠释,据经典的记载:两千多年前,佛陀身旁的僧众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要如何统理,才能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因此,在佛教里头非常注重和谐僧团的建立;六和敬就是摄众的方法之一。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出六和:(1)身和共住,(2)口和无诤,(3)意和同事,(4)戒和同修,(5)意和同悦,(6)利和同均。即僧团中为求菩提,修梵行者,须为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第一“身和供住”,六和敬的表述次序,佛教经典多以身和同住为先;然而,因为见和是僧众和合的基础,也就是说,僧众之间要有相同的思想、价值观,才能有和谐共处的根基,每个员工背景不同、条件不同,价值观也不一样,这个社会或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每个人所体现的都不一样,有人觉得赚钱是价值,有人觉得奉献是价值,这是本来就存在的事实。但是,在这不同之中,也可以求大同存小异,即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宗旨,是和员工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相一致的;亦即企业有好的发展,自身才能生存,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是“戒和同修”。在僧团之中,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大众因受持戒法而进退有节,仪礼有据,是故表现在外的行、住、坐、卧的威仪,皆是庄严有度。在企业管理之中,戒也就是制度,你想达到一个目标或一种成效,就必须通过制度来管理;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大半。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制度,如何将管理方式变得更人性化?这是一个高管人才必须具备的智慧。第三是“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世间上大部份的人,之所以日夜忙碌奔波,无非是为了各种不同的利益,所以我们说,这是个功利的社会。企业中的利和同均,就是将利益平等分配到集团或机构中的每一个成员,令每一个人都能受惠,都能得到好处。不患寡而患不均,绝对的公平就是不合理,企业的利益分配除了考虑公平之外还要考虑合理。良性的 绩效考核非常重要,所以很多企业纠结的 绩效考核需要认真评估。第四“口和无诤”佛教所说的口,是指人的语言,中国传统亦十分注重语言的作用:有句俗话叫做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意思就是说,身居高位的人其所讲的话对国家前途命运有重大影响;道家五千言的老子,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记载道,从而让人体道、达道;佛教也有文字般若之说,即注重语言、文字对弘扬佛法的重要作用。 口的作用很大,佛教还把根本精神慈悲与口的作用紧密关联在一起,即讲求口要行慈;不但这样,身也要行慈、意也要行慈,也就是身、口、意三业都必须要行慈。所以如果管理层能做到爱语,常说真诚关心、鼓励、赞叹员工的话,令他们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及体贴,这样的话,他们就会信任你、支持你、佩服你,彼此就能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合作的气氛。发现问题,智慧的 指出并给出改进方法和 培训。批评也是智慧慈悲心的体现。第五“意和同事”什么是同事?常听人说,我们是同乡、同事、同学、同宗,这些的相同,只是人同,都是有限的;但是佛法所要求的是法同;法同也就是见解上的相同,而且能随缘随众,就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说,对商人讲经济、对军人讲政治、对老师讲教育、对学生讲出路、讲前途。不但是对各种领域、各个阶层的人,讲说他们熟悉的话题、语言,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能与对方感同身受,这样的话,才能亲近众生同其苦乐;若运用于管理学之中,就能增加上下层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如此就能在工作上更为配合,无形中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与质量。第六“意和同悦”佛教的意和同悦,是说修行者能知道其它人的种种需求,并给予满足,从而使他人感到愉悦;同时亦深知任何人都有最终成佛的本性,因此能尊敬爱待他人,所以,僧众能和谐共处。在企业中,刚入职的年轻员工,他们谋生的需求最为迫切,因此,要注意培训他们的劳动技能,使其尽快掌握,并注意随其工作技能的提高而不断增加他们的待遇;到企业工作一段时期的员工,要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对其给予相应的升职鼓励;对不太适应原工作岗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