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长阿含经》数量结构考察.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长阿含经》数量结构考察.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长阿含经》数量结构考察.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长阿含经》数量结构考察.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长阿含经》数量结构考察.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专书语法研究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基础,数量结构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建立科学的汉语数量结构发展史也离不开对数量结构的专书研究。本文选取 成书于魏晋南北朝前期的汉译佛经长阿含经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态描写 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统一、共时描写与历史比较相参 证的方法,对书中的数量结构进行考察。论文前有引言,后有结语,正文分 三部分: 一、数词表示形式 从七个方面进行考察:基数表示形式、序数表示形式、约数表示形式、 虚数表示形式、问数表示形式、倍数表示形式、分数表示形式。 二、量词的类系 分名量词、动量词、准量词。 1 、名量词:分天然量词和人工量词。天然量词包括个体量词和集合量词, 个体量词全书1 5 个,集合量词6 个。简要论述其源流并分析其应用情况。 2 、动量词:行为称数仍以数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为常,动量词只有一个 “匝”,凡1 2 见。 3 、准量词:本身既是名词但又具有表量作用的一类词。有年、岁、月、 日、夜、世、周、宿、人9 个。分别考察他们的应用情况。 三、量词的使用情况 长阿含经所处的魏晋十六国时期,称数仍以不用量词为常见,但较 之上古,量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使用频率上,都有较大发展。 关键词:长阿含经数词表示形式量词 a b s t r a c t b e c a u s et h es p e c i a lb o o kg r a m m a rr e s e a r c hi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g r a m m a rh i s t o r ys t u d ya n dt h en u m e r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c l a s s i f i e rs t r u c t u r ei s o n e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h i n e s e i fw ew a n tt oe s t a b l i s hs c i e n t i f i cc h i n e s e n u m e r a l a n dc l a s s i f i e rs t r u c t u r e ,w em u s td or e s e a r c ho nt h en u m e r a la n d c l a s s i f i e rs t r u e t a r eo ft h es p e c i a lb o o k t h i st h e s i ss t u d yl o n ga g 豇n ab u d d h i s t s c r i p t u r ea tt h ep e r i o do fw e ij i n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d y n a s t i e s i ni t , t h e s t a t i cd e s c r i p t i o nb o n d i n gw i t ht h ed y n a m i ca n a l y s i s ,t h eq u a n t i t a t i v es t a t i s t i c s u n i f y i n gw i t ht h e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d e s c r i p t i o nr e f e r r i n g t ot h ec o m p a r i s o na r ea p p l i e d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n u m e r a la n dc l a s s i f i e rs t r u c t u r e i nf r o n to ft h et e x th a st h ei r l n d d u c t i o n i a t t e rh a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 a n dt h em a i n t e x tc o m p o s eo f t h r e ep a r t s : f i r s t ,t h en u m e r a l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c a r r i e so nt h ei n s p e c t i o nf r o ms e v e n a s p e c t s :t h e c a r d i n a ln u m b e r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 ,t h eo r d i n a ln u m b e rf o r m 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 ,t h ed i v i s o rn u m b e r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 ,t h ei m a g i n a r yn u m b e r 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 , t h eq u e s t i o n a r yn u m b e r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 ,t h em u l t i p l en u m b e r 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a n dt h ef r a c t i o n a ln u m b e r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 s e c o n d ,t h es y s t e mo f t h ec l a s s i f i e r t h ec l a s s i f i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k i n d s n o u nc l a s s i f i e r , v e r bc l a s s i f i e ra n ds t a n d a r d - c l a s s i f i e r t 1 l en o u nc l a s s i f i e r c o m p r i s et h e n a t u r a lc l a s s i f i e ra n dt h ea r t i f i c i a lc l a s s i f i e rw h e nt h en a t u r a l c l a s s i f i e ri n c l u d e s 1 5k i n d so fi n d i v i d u a lc l a s s i f i e ra n d6k i n d so fc o l l e c t i v e c l a s s i f i e r a l s ot h e i rs o l u c e ,c o u r s e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a l ee l a b o r a t e db r i e f l y t h e ni s t h ev e r bc l a s s i f i e r , h o wt h eb e h a v i o re x p r e s s e db yn u m b e ru s u a l l yt a k e sn u m e r a l i nf r o n to ft h ev e r bt om a k et h ea d v e r b i a lc l a u s e o nt h ec o n 唧, t h e r ei s o n l y o n ev e r bc l a s s i f i e rz a n e x t ,t h es t a n d a r d - c l a s s i f i e rn o to n l yi st h en o u nb u ta l s o i st h ek i n do ft h ew o r dw h i c hc a ne x p r e s st h ec l a s s i f i e rs u c ha sn i a n , s u i ,y u e ,r i ,y e ,s h i , z h o u ,x i u , r e n t h e i ra p p l i c a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 a r e i n s p e c t e d s e p a r a t e l y t h i r d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c l a s s i f i e r i nw e ij i ns o u t h e r na n dn o r t h e r n d y n a s t i e sw h e nl o n ga g a m ab u d d h i s ts c r i p t u r ei si n , t h en u m b e ri sc a l l e d w i t h o u tt h ec l a s s i f i e ra so f t e n , b u tc o m p a r e dw i t h a n t i q u i t y , c l a s s i f i e r h a d d e v e l o p e dal o tf r o mt h eq u a n t i t yo rt h ef r e q u e n c yo f a p p e a r a n c e k e yw o r d s :l o n ga g a m ab u d d h i s ts c r i p t u r e n u m e r a l e x p r e s s i o nf o r m c l a s s i f i e r 2 长阿含经数量结构考察 引言 一、原始材料概况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十四年至十五年( 4 1 2 4 1 3 年) 厕宾 沙门佛陀耶舍诵出,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汉文,道舍笔受,译于长安。此经 是北方所传四阿含经之一。因为它所汇集各经的篇幅最长,除了有重点 的批判外道异说以显彰佛教而外,所说的事实又多半涉及长远的过去事,所 以叫长阿含经。此经译本内容,共四分四诵,内收三十经。各经主题如 次:第一分第一诵,收大本经等四经,主要叙述诸佛及弟子过去事缘。 第二分第二诵,收小缘经等十五经,主要叙述佛所说法要及修行等事。 第三分第三诵,收阿摩昼经等十经,主要叙述佛对异学的论难。第四分 第四诵,即世记经第三十,详述六道众生所居世界成败劫数等相。 本论文将以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简体本长阿含经为基础语料对其 数量结构进行穷尽式描写,文中凡句尾标注页码的例句均是出自此书。对于 涉及材料较多的地方,只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分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价值及研究现状 我们选定长阿含经作为原始语料主要是基于两点:一、古汉语专书 语法研究是建立汉语断代语法和汉语语法发展史的基础。郭锡良“1 、殷国光 o 】、何乐士0 1 等学者历来都坚持这一观点,并从语法研究的实践上证明了他 们的立场。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专书语法研究的重要性,自二十世 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专书语法研究的专著,河南大学出 版社出版的一套“汉语史专书语法研究丛书”也成了专书语法研究的一面响 当当的旗帜。长阿含经可以成为专书研究的对象,因为:它作为汉译佛 典,口语性较强。佛经是宗教宣传的工具,而任何宗教都以争取群众为目的, 佛陀的语言政策就是谁听懂什么话就用什么话向他宣讲,这就决定了佛经原 典和汉译佛典的语体风格,它们都不会脱离大众口语。赵朴初先生说:“释 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他说法不用婆罗门的雅言,而用当时平民 的俗语就是一个例子。“”吕叔湘先生认为“宗教是以群众为对象的,所以佛 经的文字也包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白话的兴起跟佛教大有关系。”0 1 汉 魏六朝的译经也是如此,一方面因为其佛经原本比较通俗,译者尽量忠实于 原文,另一方面其产生的方式多为番僧口译,信士笔受,译文也就比较接近 当时的口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汉末魏晋的实际语言状况。长阿含经 中,人物对话占有很大比重,其语言与同期中土文献相比,口语性更强,因 而进行数量结构的专书考察能够弥补中土文献大部分典籍文言性较强的缺 陷,为数量结构的历史研究提供一笔有价值的材料。二、长阿含经一书 处于语法史研究链条的薄弱环节上。王力先生曾说:“凡语言的结构方式在 世界族语中各有不同者,一定是语法中的重要部分。语法书中如果没有叙述 到称数法,这一定不是完全的语法书;因为称数正是随族语而异的一种语言 形式。州”汉语的数量结构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天然量词更是汉语的突出 特色。所以,数量结构的研究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语法史上 有着其不可或缺的地位。但在汉语史的研究对象中,研究者历来把重点放在 先秦一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研究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对这一时期的 文献进行数量结构研究的专著以及论文就更少了。所以要建立科学的汉语数 量结构发展史,就少不了对中古( 主要是魏晋南北朝) 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 阶段中的文献资料予以考察。汉译佛经长阿含经成书于4 1 3 年,属魏晋 十六国时期,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段上。 前人在对汉译佛经的研究中,历来重在语辞部分,注重诠释难僻词语, 阐明新词新义等,在语法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点,专书数量结构研究更 未有过。刘世儒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系统地探讨了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量词,但对这一时期的汉译佛典没有充分利用,只是引用了数量有限的 一些例句,对长阿含经中的例句并未引用;关于长阿含经数量结构 的专著以及单篇论文也没有见到,只有日本学者辛岛静志 的原 语研究“1 提到了长阿含经中的一些语法问题。所以,目前,据我们所 知,还没有人对长阿含经的数量结构进行过专书考察。我们对它进行考 察不仅可以为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一份专书材料,而且可以管窥中古前期数 2 量结构的运用规律。 三、研究方法 本文对数词表示形式、量词的类系采用穷尽式的描写方法,对于具体的 统计数据则视材料多少而定,对于繁杂材料中数量词出现频率的统计,在不 影响讨论的情况下,选择性地摘取其中的一分进行考察。本文在进行共时描 写的同时,也辅之以历史比较的方法,主要是在考察量词的源流时,尽量与 上古汉语进行对比研究,以总结本书中量词的应用特点和中古前期量词的发 展情况。 壹数词表示形式 数词是表示事物和行为的数目的词。对于数词的分类,语言研究者历来 众说纷纭,但总结起来基本上分为七种,即:基数、序数、分数、倍数、约 数、虚数、问数。他们的不同主要在于分类的广狭和使用的具体名称上。如 郭攀4 1 将问数并入虚数加以考察;日本牛岛德次嘲将约数和概数统称概数, 称问数为疑问数:庄正容“”称问数为疑数;曾仲珊“”称约数为概数,王力“” 先生虚数称满数,并有谦数的次类,周法高先生“3 3 将虚数分为相差不多的约 数和形容性的虚数。并且,最近几年个别学者还提出了一些与传统观点不大 一样的新看法,郭攀m 1 提出分数及复合数词( 四十万、百有二十、八尺有余、 二三十万等) 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性短语;张玉金“”认为像“三十、七千、 八万”等组合可视为词,而“十二、十有二、十有八”等结合较松,中间可 插入“有”的组合可视为短语。此二家观点有其道理。鉴于以上各家观点的 出入,本部分对长阿含经一书的数词、复合数词及数词的各种表示形式, 统称为数词表示形式,并从基数表示形式、序数表示形式、分数表示形式、 倍数表示形式、约数表示形式、虚数表示形式和问数表示形式七个方面进行 考察,以探求这一时期称数法的特点。 一、基数表示形式 长阿含经回中的基数一般都用十进制,只有度量衡单位寻、仞、丈、 。以下长阿含经) 简称长 3 铢、两、斤几个量词的进制还有待确认,将在第二章论及。长中数词既 有个位数形式“一、二、三九”,也有段位数形式“十、百、千、万、 亿”,最大数目是“巨亿”( 与“无数”连用,故放入虚数部分考察,见后虚 数) ,还有数词的复合表示形式“四十、九十一、五百五十、千二百五十、 八万四千、十六万八千”。与上古汉语的基数表示形式相比较,其特点 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 一) 整、零之间的连接成分完全消失,用字作为空位连接成分的形式 还没有出现。 甲骨文和金文中,整、零拼合,中间一般要加“有”或“又”,春秋战 国时期,整、零之间的连接成分可用可不用,左传一般不用,两汉时的 史记和汉书中就很少看到“有”或“又”了,长则一例都未出 现。可见,这种连接成分在中古已基本消失了。另外,全书基数的复合表示 形式有i 例出现空位,但没有用“单”、“零”等空位连接字。国 ( 1 ) 弥私罗王有八万四千转轮圣王,声摩王有互= 转轮圣王。 ( p 4 0 7 ) ( 二) 与上古汉语相同,“一”用在“十”“百”“千”“万”等之前往往 省去不说,但也有5 例前面未省“一”的。 ( 2 ) 须弥山北有天下,名郁单日,其- + - 正a - ,纵广二互由旬,人面亦 方,象彼地形( p 3 2 0 ) ( 3 ) 钵头摩地狱中火焰热炽盛,罪人去火一百由旬,火已烧炙;去六 十由旬,两耳已聋,无所闻知;去五十由旬,两目已盲,无所复见( p 3 4 8 ) ( 4 ) 其城门高二土由旬,广千由旬,金城银门,银城金门乃至无 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p 3 5 7 ) ( 5 ) 其罗呵王宫殿在大海水下,海水在上,四风所持:一名住风,二 名持风,三名不动,四名坚固;持大海水,悬处虚空,犹如浮云,去阿须伦 宫一万由旬,终不堕落( p 3 5 9 ) ( 6 ) 龙王即自变身出三十三头,一一头有六牙,一一牙有七浴池,一 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 ( 王力文集第一卷) 第3 2 4 页) 中说,用。单”,“零”表示空位 是宋以后的事 4 一浴池有七大莲华,一一莲花有- - - a * l - ,一一花叶有- 七r , - k - ,鼓乐弦歌,林 舞其上( p 3 6 4 ) 对于“十”、“百”、“千”、“万”等段位数前省“一”的问题,日本学者 牛岛德次“”在考察史记和汉书中的数词时就举出了一些不省“一” 的例子,但他都归为特殊情况( 货币的计算形式或为了明确表达计数上的数 值而特意使用的一种形式或是属于衍文) :周法高先生“”也找出了几个这样 的例句。二人所举例子如: ( 7 ) 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口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文 各为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 汉书,卷2 4 下) ( 8 ) 大余三十四,小作二互一十三( 史记,卷2 6 ) ( 9 ) 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 汉书,卷2 8 下) ( 1 0 ) 余= 二斤以好草囊盛之(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四金 丹) ( 1 1 ) 劳棘居延汉简释文( 一九三九年商务版) p 6 0 :三百二土六 ( 一七三、三一) ;p 7 2 :二百土里九十二步( 二二七、八) ( 或省或不 省)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自汉末时,“一”位于位数词“十”“百”“千” “万”等前就可不省,只是用例较少,魏晋至长译出时代仍以不用为多, 但前加“一”这种形式正处于发展过程中,汉末魏晋是其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 三) 两、双、二的问题 1 两 “两”作为数词,长中凡7 7 见。 1 1 “两”用于固定词组“两舌”中,凡2 8 见。“两舌”是佛教术语,属 “口四恶行”(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之一。文中用例如: ( 1 2 ) 何善可修? 当不堕孟( p 1 1 5 ) ( 1 3 ) 于是其人尽不堕主( p 1 1 5 ) ( 1 4 ) 云何十退法? 谓十不善行迹:身杀、盗、淫,口! 重量、恶骂、妄 言、绮语,意贪取,嫉妒、邪见。( p 1 5 8 ) l 2 用于人体器官成双者,凡6 见。 ( 1 5 ) 钵头摩地狱中火焰热炽盛,罪人去火一百由旬,火已烧炙;去六 十由旬,亘至已聋,无所闻知;去五十由旬,堕旦已盲,无所复见( p 3 4 8 ) ( 1 6 ) 有铁鸟立其头上,啄其盟,苦痛万端,悲号酸毒,余罪未毕, 故使不死( p 3 4 0 ) ( 1 7 ) 至皇童圆充满,三十二相具( p 1 3 ) ( 1 8 ) ( 偈) 盟垦尊生时,安行于七步;观四方举声,当尽生死苦( 1 3 1 0 ) ( 1 9 ) ( 偈) 亟墨尊生时,二泉自涌出,以供菩萨用,遍眼浴清净( p 1 1 ) 1 3 还有1 6 次与l l 、1 2 两类不同,但也是用“两”表天然成双的事物。 ( 2 0 ) 其城周围四宝庄严,间错栏楣亦以四宝。金楼银铃,银楼金铃, 宝堑七重,中生莲花:优钵罗花,钵头摩花,俱物头花、分陀利花,下有金 沙布现其底,夹道堕望生多邻树( p 5 9 ) ( 2 1 ) 复次,大烧炙地狱中自然有大火坑,火焰炽盛,其坑亟庄有大火 山,其诸狱卒捉彼罪人贯铁又上,竖著火中,烧炙其身,重大烧炙,皮肉焦 烂,苦痛心酸,万毒并至,余罪未毕,故使不死。( p 3 4 4 ) l 4 “两”用于普通名词前作定语,凡9 见。另外,还有l 例“两”后省名 词,直接作主语的,如例( 2 3 ) 。 ( 2 2 ) 汝所行者皆为卑陋,离服裸形,以手障蔽,不现受食,不受盂食, 不受堕壁中间食,不受二人中间食,不受堕里中问食,不受堕垂中问食,不 受共食家食,不受怀妊家食,见狗在门则不受其食,不受多蝇家食,不受请 食,他言先识则不受其食;不食鱼,不食内,不饮酒,不堕墨食( p 1 3 3 ) ( 2 3 ) 犹如有目之士,以净明珠投白缯上,盟不相污,二俱净故( p l o ) 1 5 以上1 1 - - 1 4 “两”都用于名词前作定语,还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 全书1 7 见。 ( 2 4 ) 若卵生金翅乌欲搏食龙时,从究罗赕摩罗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 6 海水,海水两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随意自在,而不能取胎生湿生、 化生诸龙( p 3 5 2 ) ( 2 5 ) 其后久久,有大黑风暴起,吹大海水,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吹 使两披,取日宫殿,置于须弥山半,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安日道中,缘此世 间有二日出( p 3 9 8 ) ( 2 6 ) 其地狱中有大石山,亟亟担韭,罪人入中,山自然合,堆压其骨, 骨肉糜碎,山还故处。( p 3 4 1 ) 2 二 长阿含经中,除了以上1 l 一1 5 类7 7 次用“两”外,其它涉及 “二”义的都用“二”,包括用为基数“二”、用为序数、用于数词的复合形 式中。但也有和“两”同用的地方,如前例( 2 3 ) ,再如: ( 2 7 ) ( 偈) 善逝为最上,三墨尊中尊;觉四谛止息,稽首安隐智。( p 8 0 ) ( 2 8 ) ( 偈) 平立不倾身,三主:摩扪膝。( p 1 3 ) “二足”全书1 5 见,“两足”全书2 见,“二手”1 见。“二手”和“两 足”、“两肩”、“两目”一样都是人的身体器官成双者,但用“二”未用“两”。 关于“两”、“二”,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史中就有相关论述。他认 为“两字在先秦时代,用来指称天然成双的事物,或敌对双方的人”,“汉 代以后,一般二数都可以称两了”,“两字用作状语时,表示对 两人或两物施以同一的行为”。“”周法高先生也认为:“数词两除了代替 数字的二外,往往含有成双或和一相对的意思。”“”长中“两 肩、两目、两耳、两边、两岸”这些天然成双的事物一般用“两”,但用于 “两足”时,“二”和“两”的出现比率却是1 5 :2 ,“二手”也用“二”未 用“两。”说明在此时代,“二”“两”已偶可混用,但范围还很狭窄,因为 “二足”毕竟是佛教固定用语,佛经中出现频率高,其比例还不足为凭;且 天然成双的事物用“二”,仅限于“足”和“手”用,并未扩展到“目、肩、 耳、边、岸”等。可见,“二”不能随意代替“两”。另外,这一时代,“两” 也不能随便代替“二”。除以上情况外的修饰名词或量词的“二”、复合数词 形式中以及表序数中的“二”都不能换为“两”。如下面的例子只能用“二” 不能用“两”。 7 ( 2 9 ) 时,毗婆尸佛有三弟子:一名骞荼,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 一。尸弃佛有二弟子( p 5 ) ( 3 0 ) 世有三灾云何为三? 一者火灾,三者水灾,三者风灾( p 3 7 7 ) ( 3 1 ) 其后乱风吹大水沫,于须弥山半四万三千由旬,自然变成七宝宫 殿,以是故名为四天王宫殿( p 3 8 1 ) ( 3 2 ) 比丘观心依此身住,至彼化身亦复如是,此是比丘第三胜法。 ( p 2 3 7 ) 由于“二”、“两”用法的混杂,各家对“两”是否基数便有了不同见解。 许仰民认为:“两的基本词汇意义是二,表示成双成对的事物,是基 数词。”;牛岛德次“”则则认为由于“二十、二百、二千、二万”或者“十 二、百二”等中的“二”不能换为“两”,因此不能把“两”看成基数。 长中“两”、“二”有同用的地方,所以放在基数中考察。 3 “双” 长中共出现2 3 次,均用于“树”这个名词前作定语。 ( 3 3 ) 尔时,世尊告阿难日:“此墨盟神以非时华供养于我,此非供养 如来”( p 5 8 ) ( 3 4 ) 佛自知时,不久住也,是后三月,于本生处拘尸那竭娑罗园墨盟 间,当取灭度。( p 4 2 ) ( 3 5 ) ( 颂) 净眼前进路,疲极向墨盟;梵志遥见佛,速诣而稽首:我 村今在近,哀悯留一宿;清旦设微供,然后向彼城。( p 5 7 ) “双”用于名词“树”前,“双”前均无数词“一”,且“双”可以替换 为“二”或“两”,有数词“二”的意义,因此可看成是数词。邢福义嘲也 认为,单用的“双”( “双”加名词属于他说的“单用”) 一般偏向于数词, 可以算作数词。 二、序数表示形式 序数是表示事物次第的数词。 ( 一) 第十基数词n ( 一、二、三) “第”,本是“次第”的意思,因为有了“次序”、“次第”,就有了顺序。 “第一”就是“排列在第一位”。 8 1 第+ n + 名词 书中凡1 6 0 见,加上称说篇名次第的“长阿含经第一分”“长阿含经 第四分”的4 次,共1 6 4 次。 ( 3 6 ) 释提桓因著众宝饰,璎珞其身,坐伊罗钵龙王笙二顶上,其次两 边各有十六天王,在龙顶上次第而坐。( p 3 6 4 ) ( 3 7 ) 时,笪三忉利妙匠天子默自思念:唯我能堪于善见王起正法殿 ( p 6 3 ) ( 3 8 ) 时,有阿罗汉弟子,名曰福贵,于拘夷那竭城向波婆城,中路见 佛在一树下,容貌端正,诸根寂定,得上调意笪= 寂灭( p 5 2 ) 有的在“第n ”和名词之间再加形容词。 ( 3 9 ) 内身金馆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于笪三大铁椁中,旃檀香此重于 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阁维之。( p 5 5 ) 长涉及佛教义理、佛教称谓的地方较多,因而用“第+ n + 名词”排 用论说的也较多。 ( 4 0 ) 时,王即升法殿,入金楼观,坐银御床,思惟贪淫欲,恶不善,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第- - :a 。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敛心专一, 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苤三禅。舍喜守护,专念不乱,自知身乐,贤 圣所求,护念乐行,得笙三禅舍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 净,得第四禅( p 6 5 ) ( 4 1 ) 时,阎罗王以筮= 天使问罪人已,复以筮三天使问罪人言:“云 何汝不见笪三天使耶? ”时,阎罗王以笙三天使问罪人已,复以笪三天 使问罪人言:“云何汝不见笪三天使耶? ”( p 3 4 9 ) 排用时,有时以如上形式出现,有时是“初( 最初) 、第二、第三、第 四”后各加名词排用,有时“初”、“第+ n ”、“n ”三者交错排用,有时 “n + 者”和“第+ n + 名词+ 者”排用。各举l 例如下: ( 4 2 ) 云何九证法? 谓九尽:若入塑禅,则声刺灭入筮三禅,则觉观 刺灭。入笪兰弹,则喜刺灭。入笠旦禅,则出入息刺灭。( p 1 5 7 ) ( 4 3 ) 如是,摩纳! 是为亟塑观身得乐比丘如是入笙三禅,定生 喜、乐,无不充满,是为星三现身得乐比丘如是入笙三禅,离喜、住 9 乐,润渍于身,无不周遍,此是笪三现身得乐比丘如是入簦旦禅,心 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此是笙旦现身得乐( p 2 3 5 2 3 6 ) ( 4 4 ) 彼设问者,当如是答:“此事如是,此事实,此事异,此事不异, 此事非异非不异”是为塑见是为釜三见是为釜三见。是 为旦见。( p 2 5 2 2 5 3 ) ( 4 5 ) 世有三师可以自戒云何为三? 一盘剃除须发箜二师者,剃 除须发第三师者( p 3 1 3 - 3 1 4 ) 2 “第+ n ”后不加名词。分三种情况: 2 1 名词+ 动词+ 第+ n ,凡4 2 见。 ( 4 6 ) 时,善见王有八万四千象,金银校饰,络用宝珠,齐象王为笪二 八万四千马,金银校饰,络用珠宝,力马王为j i ! 二。( p 6 3 6 4 ) ( 4 1 ) 譬如牛乳,乳变为酪,酪为生酥,生酥为熟酥,熟酥为醍醐,醍 醐为笠= 。( p 3 1 0 ) 有时,这种形式也可排用。 ( 4 8 ) 一切众生以四食存何谓为四? 抟,细滑食为笙一,触食为笠三, 念食为笙三,识食为苤四( p 3 6 7 ) 2 2 表列举事物时,“第+ n ”直接陈述内容。共1 2 次。 ( 4 9 ) 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笙垄颜搭,笪炭塔,釜土= 生 时发塔( p 8 3 ) ( 5 0 ) 今此世间有四种名,笙五有沙门众名( p 1 0 8 ) ( 5 1 ) 彼有八大地狱,其一地狱有十六小狱,笪= 大地狱名想,釜三名 黑绳,筮三名堆压,笙旦名叫唤,笙垂名大叫唤,笙够烧炙,釜主名大烧 炙,第八名无问。( p 3 3 6 ) 例( 5 1 ) 也可归入1 类中的“第+ n + 名词”排用,因为自“第二” 至“第八”可看作后省名词“大地狱”。 另外,“第+ n ”也可与“n ”排用,如: ( 5 2 ) 此人命终,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此世。箜三迦陵 伽,三毗伽陀,旦伽利榆,垂遮楼,查婆耶楼,主土二耶输,土三耶输 多楼,诸大臣等命终,佛亦记之: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生此 1 0 ( p 9 5 ) 2 3 用于经卷的次第时,用“名词+ 第+ n ”。 用于卷次:自“卷箜= ”至“卷箜三三”,共2 2 次。 用于经的次第:“大本经簋二”、“游行经复三”、“典尊经釜三”、“阁尼 沙经箜堕”0 01110 “世纪经阎浮提州品釜= ”、“世纪经阎浮提州品箜三” 共4 3 次。 ( 二) 用基数形式表序数 1 基数形式直接表序数,不加其它辅助成分。分两种情况; 1 l 基数形式单用 1 1 l 用为一般序数,共5 次。 ( 5 3 ) 有二世尊不在世间不可倾动云何为二? 是为第一世尊不在 世间不可倾动( p 3 1 4 ) ( 5 4 ) 尔时,王阿闺世韦提希子以十五日月满时,命一夫人而告之日: “今夜清明,与昼无异,当何所为作? ”( p 2 9 6 ) ( 5 5 ) 此名为七宝,轮,象,马纯白,居士、珠、女宝,典兵宝为主 ( p 1 2 ) ( 5 6 ) ( 颂) 如月初出,净无尘翳,明若秋月,诣= 究竞。( p 2 7 ) 1 1 2 用为时间序数。 周法高说:“中国语里,对于年月日的序数,通常不加第字。”又说: “在汉以前,纪日用干支不用数字。汉代始用数字纪日。”删这在长中 表现突出,表月、日的序数前不用“第”字,纪日也完全没有干支的踪影。 但由于是口耳相传的经文,历时久远,所以全书并未出现纪年法。纪日、纪 月的用法共出现7 1 次,纪日5 7 次,纪月1 4 次。 ( 5 7 ) 半月三斋云何为三? 月全日斋,土旦日斋,土至日斋,是为三 斋( p 3 6 9 ) ( 5 8 ) 八日如来生,八日佛出家,八日成菩提,八日取灭度八日生二 足尊,全日出丛林苦,全日成最上道,全日入泥洹城。( p 8 3 ) ( 5 9 ) 我亦曾闻诸先宿言,于夏旦月闲居静处,修四无量者,梵天则下, 与共相见。( p g o ) ( 6 0 ) 三月如来生,三月佛出家,三月成菩提,三月取涅粲三月生二 足尊,二月出丛林苦,二月得最上道,二月入涅柴城( p 8 4 ) l 2 基数形式排用,列举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先后次序。 ( 6 1 ) 彼时,有王名馕伽,刹利水浇头种转轮圣王,典四天下,以正法 治,莫不靡伏,七宝具足:= 全轮宝、三白象宝,三绀马宝,旦神珠宝,墨 - k - :t ,盍居士宝,主主兵宝( p 1 1 6 ) ( 6 2 ) 云何九法向涅粲? 谓九善法:二喜,三爱,三阮,旦乐,至定, 六实知,七除舍,八无欲,九解脱。( p 1 6 6 ) ( 6 3 ) 如来说法复有上者,谓观察彼心作是想时,或实或虚,是 为二艰察。是三观察是为三观察是为旦观察。( p 2 1 6 ) ( 6 4 ) 云何八证法? 谓x 解脱:色观色,一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 - - _ _ - 释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嗔恚想,住空处,旦解脱解 脱。( p 1 6 2 ) ( 6 5 ) 犹如有人坏故狱已,更高新狱,斯则名为贪著恶法,是为= 师可 以自戎。是为三师可以自戎是为三师可以t l 戒。( p 3 1 3 3 1 4 ) 如上( 6 1 ) 、( 6 2 ) 例基数排用,一般用于列举不同的事物来解释佛教名 词,全书共1 7 例。如上( 6 3 ) ( 6 5 ) 例用于同一事物的先后排序,全书 共l l 例。有时“一”可以用“初”代替,其它数词仍排用,此类共2 0 例。 ( 6 6 ) 有八解脱。云何为八? 色观色,塑解脱;内有色想,外观色,三 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有对想,住空处,旦解脱;舍空处,住 识处,墨解脱;舍识处,住不用处,查解脱;舍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主 解脱;灭尽定,八解脱。( p 2 1 2 ) ( 6 7 ) 云何七觉法2 谓七识住处:若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天及 人,此是初识住是二识住。是三识住是四识住。是五 识住是六识住是七识住( p 1 6 1 ) 、 ( 6 8 ) 彼初禅想灭,二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彼三禅想灭,三祥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彼三祥想 灭,堕禅想生,以是故知有因缘想灭,有因缘想生( p 3 0 4 ) 有时只选用“初n ”中的几个,并不按数字顺序排用,未出现数字的 直接陈述内容,共l 例。 ( 6 9 ) 云何五退法? 谓五心碍结:一者比丘疑佛,疑佛已,则不亲近: 不亲近已,则不恭敬,是为初心碍结。叉复比丘于梵行人生恶害心,心 不喜乐,以粗恶言而毁骂之,是为五心碍结。( p 1 4 9 ) 2 基数形式加其它辅助成分“谓”、“名”、“日”、“者”、“也”以后排用。 此种形式与l 2 中的例( 6 1 ) 、( 6 2 ) 实质没有不同,加上辅助成分只起句 中停顿的作用,省去后原意无丝毫改变。 ( 7 0 ) 云何二法趋向恶趣? 一谓毁戒,- - 破见 ( 7 1 ) 尔时,世尊告阿摩昼:。乃往过去_ _ - 久i 胃远世时,( p 有1 6 王5 ) 名声摩。王有 四子:一名面光,二名象食,三名路指,四名庄严”( p 2 2 8 ) ( 7 2 ) 诸族娃子常有四念何等四? 一日念佛生处,欢喜欲见,忆念不 忘,生恋幕心三日念佛初得道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三曰 念佛转法轮处,欢喜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四曰念佛般泥洹处,欢喜 欲见,忆念不忘,生恋慕心。( p 7 1 ) ( 7 3 ) 善生! 当知四结行者:= 者杀生,三者盗窃,三者淫逸,旦者妄 语,是四结行( p 1 9 6 ) ( 7 4 ) 凡世地动,有八因缘。何等八? 夫地在水上,水止于风,风止于 空,空中大风有时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动,是为二也是为 二也是为三也是为四也是为五也。是为六也。 是为七也。是为八也。以是八因缘,令地大动( p 4 3 ) 如上例( 7 0 ) 数词后加“谓”排用的,全书3 例;如上例( 7 1 ) 数词后 加“名”排用的,全书2 6 例i 如上例( 7 2 ) 数词后加“日”排用的,全书 1 5 例;如上例( 7 3 ) 数词后加“者”排用的,全书1 1 9 例。如上例( 7 4 ) 数 词后加“也”排用的,全书仅l 例。 另外,数词排用时,不仅不加辅助成分的数词、加辅助成分的数词各自 内部可以排用,如( 二) 1 2 中的例句和下例( 7 5 ) ( 7 8 ) ;他们二者之 间也可混杂排用,如下例( 7 9 ) ,这种杂用的全书共8 例。还有2 例“数词 + 者”与“复次”排用( 见后“复次”条) 。 ( 7 5 ) 释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何等为十? 二者因陀罗, 三名瞿夷,三名旦名十名难头( p 3 6 5 ) ( 7 6 ) 此七黑山上有七婆罗门仙人,此七仙人住处:一名善帝,二名善 光,三名守宫,旦名仙人,垂者护宫,_ 查者伽那那,主者增益( p 4 0 4 ) ( 7 7 ) 其东孤孤果乾闼争所食,其南孤者七国人所食:二日拘楼园、三 日拘罗婆、三名毗提、旦名善毗提- 垂名漫陀,查名婆罗、主名婆梨,其西 孤果海虫所食,其北孤果者禽兽所食,其上孤果者星宿天所食。( p 4 0 4 ) ( 7 8 ) 北大国北有七大黑山:一日裸土,二日白鹤,三日守宫,四者仙 山,墨者高山,盍者禅山,主者土山( p 4 0 4 ) ( 7 9 ) 时,诸相师即披太子衣,说三十二相:“一者足安平,足下平满, 蹈地安稳二者三者十者平立垂手过膝。- t - - ,一一毛孔一毛生, 其毛右旋,绀琉璃色。土三土三三土三顶有肉髻。( p 1 2 ) ( 三) 不用数字的其它序数表示形式 1 初 “初”,根据前面( 二) 1 2 基数排用中,“初”可以代替“一”与其它 基数排用,可断定:“初”,表序数“第一”。“初”表序数“第一”的用法, 前人未见明确论述。只周法高嘲1 提到“初、次”和“一、二”连用表序数, 杨伯峻、何乐士。1 有“初、中、后”表时间先后顺序的论述。 1 1 “初”单独表序数,是“第一”的意思,书中共6 例7 次。 ( 8 0 ) 有三使者,云何为三? 一者老,二者病,三者死王问罪人 言:“汝不见塑像耶? ”( p 3 4 9 ) ( 8 1 ) 诸隶车各振手叹咤:“今由斯女阙我初福”( p 3 7 ) ( 8 2 ) 复有五法,谓五喜解脱入何谓五? 于是比丘闻如来说法, 或闻梵行者说,或闻师长说法,思惟观察,分别法义,心得欢喜。得欢喜已, 得法爱;得法爱已,身心安隐;身心安隐已,则得禅定;得禅定已,得实知 见,是为初解脱入。( p 1 4 3 ) ( 8 3 ) 云何八退法? 谓八懈怠法。何谓八懈怠? 是为塑懈怠( p 1 5 3 ) ( 8 4 ) 云何八精进? 于是,比丘即便精进,是为初精进比丘。( p 1 5 3 ) ( 8 5 ) 七识住,二入处云何为七? 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 天及人,此是初识住处若比丘知初识住,知集、知灭知味,知过、 1 4 知出要,如实知者( p 1 7 4 ) i 2 “初”、“中”、“后”排用表时间顺序。 长中“初夜、中夜、后夜( 或“末后夜”) 是把一夜分为三段时间, 分别用“初”、“中”、“后”( 或“末后”) 来表示;只用“初、中、后”则单 纯表示一种时间的先后。 ( 8 6 ) 佛于塑夜成最正觉及盔生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 名如来( p 2 10 ) ( 8 7 ) 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乃至生夜,偃右肋 而卧,念当时起,希想在明,心无错乱;:t - r - & a ,便起思惟,若行若坐, 常念一心,除众阴盖。( p 2 3 4 ) ( 8 8 ) 佛告婆罗门:“彼刹利王为大祀时,塑喜、土喜,后亦喜,此为 成办祭祀之法。”( p 2 7 5 ) “初夜、中夜、后夜”排用或只用其中一个或两个的形式,全书1 1 例, 如例( 8 8 ) 的句子,全书仅l 例。用“初、中、后”表时间先后的,汉书 已有例句:“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 汉书赵充国传 9 ,2 2 9 1 ) ,说明这种形式并非六朝才产生的,而是沿袭前代使用的。 1 3 除前面提到的“初”和“第+ 基数n ”排用、“初”和“基数n ”排 用表序数外,“初”还有l 例与“次”排用,用于动词前。 ( 8 9 ) 毗舍婆如来二会说法,塑会弟子有七万人,盗会弟子有六万人 ( p 4 1 ) 2 次 “次”表序数,既有如例( 8 9 ) 和“初”排用的,也有独用的,还有与 “先”、“其次”排用的,也有“其次”、“复次”各自排用的。 “次”独用,全书1 例。 ( 9 0 ) ( 颂) 过九十一劫,有毗婆尸佛;次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即 于彼劫中,毗舍如来出。( p 2 ) “次”和“其次”排用,l 例。 ( 9 1 ) 其所说法,弟子受行,身坏命终,得生梵天;立茎盗,行浅者生他 化自在天;盔生化自在天,兜率陀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刹利,婆罗 门、居士大家,所欲自在。( p 9 5 ) “先”、“次”、“其次”排用的,全书l 例,“先”相当于“第一”的意 思。 ( 9 2 ) 尔时,先造瞻婆城,次造伽尸婆罗捺城,其次造王舍城( p 4 0 5 ) “其次”排用,1 例。 ( 9 3 ) 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 有。兰盔,行浅者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般涅桀,不复还此。甚盔,三结尽, 薄淫,怒、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榘。甚盗,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道, 极七往返,必得涅桀。( p 9 5 ) “复次”排用,全书1 5 例。 ( 9 4 ) 过去九十一劫,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