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体现了人的实践能力,是人 的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批判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哈贝 马斯,从马克思那里获得方法论的启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把哲学和 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针对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意义丧失、自由丧失等异化交 往现象,他提出了以语言为媒介、以生活世界为纽带、以理解为导向的交往理性理 论,企图通过交往合理化来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达到社会合理化的目的。信息 社会的产生,主体间的交往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转变。这一 转变具有积极意义,也具有消极的负效应。交往的异化迫使人们去思考、研究交往 合理性问题。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交往理性和网络交往行为相关研 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对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 探讨了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的概念;分析了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的三大主要特点和网络 空间交往行为与现实交往行为的区别与联系。第四部分重点运用哈贝马斯交往理性 理论中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及其主观世界、主体和社会世界的关系,具体分析 了网络空间中三层关系:主体和机器的关系,即主体被自己所创造的对象物机器 所异化;主体和自己、他人的主观世界的关系,即主体自我同一性的丧失,主体双 方不能相互理解;主体与其他互动主体所构成的网络环境的关系,即主体在群体意 识的掩盖下,共同有效性弱化,容易产生去个性化和去抑制化的倾向。第五部分针 对上述三种异化关系,根据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实现条件,提出了提升个人在网络 活动中的主体性、改善网民交往资质和培育健全的网络公共领域的三项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哈贝马斯 交往理性 网络空间 交往异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since there being human society, there has communication. it is the basic mode of human social existence, emboding human pratical abilities. habermas is regarded as a major represententive of critical theory and new marxism. he got some hints of methodology from marx, came to critical tradition of marxism, and emphasized the combina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realism. based on the loss of meaning and communicative alienation in the civilization of industrial society, habermas put forward communicative theory, which was mediaed by language, linked by life-world, oriented by understanding, aiming for overcoming social colonism, to rebuild a rational world by virtue of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with the appearance of information society, intersubjective communication had a conversion from close to exoteric, spontaneous to self-conscious. it had positive signification, along with negative effects. communicative dissimilation urges people to think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mainly dealing with relative investigative summarizaiton about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second part put forward the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of habermas. the third part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use, three main traits of internet use, and.analyzed the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net use and realistic action. the fourth part is very important, the penman studied three rations in the cyberspace:main body and machine (the main body is catabolized by the machine); main body and himself, along with main body and subjective world(self-identity is loss, the two parties cant come to an agreement each other); main body and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shaped by reciprocity along main bodies(main body is concealed by mass consciousness, it weakend the collective validity, easily arosed deindividuation and disinhibition), exerting the theory of three ralations, namely main body and subject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subject with subjective world , main body and social world of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the last part aimed at three communicative dissimilation above, according to realized conditions of habermass, penman put forward three suggestions:the advance of individual subjectivity of main body, the improvement of communicative quality and the perfect of public sphere. key words:habermas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cyberspace communicative alienation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其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说明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说明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不保密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马克思把交往关系的内涵定义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 与人的关系。在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问题时, “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 物哈贝马斯则批评了马克思把重心过于集中在物质生产的实践,认为实践与进化不 能完全化为技术层面,因此不能忽视人的交往行为内在理性化的过程。为此,他提 出了建立在语言互动规范基础上的交往理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的主 体间性。这一理论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人际交往具有指导意义,同样对网络空间 交往也具借鉴意义。因为互联网作为当今人类新型的生存空间,在提高和改善人们 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网络哲学课题:网络的虚拟性与客观实在性;网 络空间的实践本性与实践基础;网络伦理困境等。网络空间的欺骗、犯罪等交往异 化行为不仅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因此,从哈 贝马斯交往理性的高度来反思网络空间的交往异化行为极具时代和现实意义。 在网络空间里,人们的交往以语言符号为媒介,以身体不在场的匿名状态进行 对话,不可避免会引发一系列交往异化行为,它们往往会导致网络空间交往的混乱 无序。因此,如何来合理化网络空间交往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从哈贝马斯交 往理性理论中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主体和社会世界三个层面来探讨网络空间 中对应的矛盾与问题,并针对各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网络空间的交往行 为合理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2 相关文献综述相关文献综述 (1)交往理性研究 关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问题,我国学者的研究层面主要集中在三个向度上。 第一是文本解读。国内学者大多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概念、与韦伯的合理性概念进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行比较这两个方面来对交往理性理论进行阐释。在哈贝马斯合理性概念阐释上学者 们基本都能达成一致。在马克思与韦伯合理性概念的比较上,有学者认为它们在性 质上有所区别,认为韦伯的合理性概念仅仅是近代社会的叙述工具,而哈贝马斯则 有从交往合理性中找到克服现代社会危机的办法的意图。第二是理论反思。哈贝马 斯运用他的交往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得到了学术理论界的普遍赞誉,同时 也遭遇了大量质疑。学者们普遍肯定哈贝马斯运用合理性概念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剖 析深刻有力,表达了建立和谐秩序的良好愿望;同时也有学者质疑了哈贝马斯通过 “交往理性”来实现所谓“理想的话语状态”的可能性,认为他的合理性条件的实 现具有不切实际性。王晓东教授就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与物质实践关系、交往进 化的逻辑机制、交往合理性构建的困难等提出了一些质疑。第三是现实意义分析。 基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部分学者已开始探讨交往理论在社会转型中的意 义。集美大学刘德华教授就从交往视域来探讨了教育改革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唐 魁玉教授分析了交往理论对建立网络公共空间、实现网络行动的合理化的意义。韩 红教授也指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对于启发我们建构合理的和健全的社会关系,寻 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途经的借鉴意义。 交往理性也是国外哲学研究的热点。吉登斯对理性、生活世界和系统的概念进 行了详细阐释, 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卢茨 温格特和克劳斯 君特合编的 理 性的公共性与公共性的理性 ,多姆等人合编的理性的兴趣对哈贝马斯的“理 性”问题都提出了他们独特的理解。在饱受赞誉的同时,交往理性理论也遭遇了一 些学者的炮轰。克哈特曼和戴维霍伊便是对哈贝马斯持批判态度的两位主要代 表人物。哈特曼首先质疑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中的“生活世界”的含义;其次 批评哈贝马斯对行动概念只作了分类,却没有给其确切的含义。而霍伊则是站在后 现代主义立场上,批判哈贝马斯的理性同一性依然含有形而上学的影子。利克则把 哈贝马斯的交往范式与马克思的生产范式进行了对比,认为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的生 产力和技术决定论的理解仅仅是对所谓“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对马克思主 义理论其他方面的发展有所忽视,因此这是一种片面的解读。国外还有学者从实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层面,比如 david donnell 谈到了交往合理性对自我指导学习理论的意义,heinz k.klein 和 hirschheim 阐释了交往合理性对组织决策提的作用提供了规范的基础, 并用它来评判现行的环境决策。 关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问题,国内学者研究还有所欠缺,比如:研究方式主要 是文本解读:仅仅局限于交往理性概念阐释和与其他学者理性观念之比较; 学者 态度倾向的片面性,主要是批判交往理性理论的不现实性;理论结合实践时,将理 论运用于实践的较少,对交往理性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挖掘不够。如何运用交往 理性理论指导新时期人们的交往行为,进而促进人们交往的和谐,这正是我国学者 要加以强化的地方。 (2)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国外就开始了对于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的研究。哲学、社会学、 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研究者都对这一问题表现出高度的研究热情和 兴趣。国外有两个专门的杂志:一是 1985 年创刊的人类的网络行为 ;二是 1998 年创刊的网络交往与心理 ,它们专门研究网络空间人们的交往行为。网络交往 研究出版的专著也数不胜数:诸如 wallace网络心理学 、turkle 的网络生活: 计算机时代下的身份等等。国外学者倾向于运用“互联网使用行为”这个概念来 研究网络交往行为,侧重的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对于网络人际信任关系,国外学者 倾向于以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交织、融合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关注网络信任行为 与现实信任行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试图发现并找出两种信任关系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所显现出的和谐与矛盾,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在网络交往伦理方面,西 奥多罗斯扎克的信息崇拜 ,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 ,理查德a斯皮 内洛的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等研究比较深入;rafaeli&sudweek 以内 容分析法分析特定成员在论坛的互动行为;hoffinan&novak 针对对电脑中介环境, 提出了人际互动与机器互动两种互动行为。 我国互联网起步较晚,20 世纪 90 年代末学者们才开始关注网络行为。国内学 者首先是翻译了一些国外的经典著作。如:胡泳、范海燕翻译了尼葛洛庞帝的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字化生存 ,埃瑟戴森著的2.0 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 ;谢影、苟建新翻 译了 wallace 的互联网心理学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 述,如:李宏利、雷雳等的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 ,陈侠、黄希庭等的关于 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等。再者,国内学者也出版了一些著作,如: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网络文化丛书,黄少华、陈文江主编的重塑自我的游戏 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等。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网络人格研究和网络成瘾 分析两方面; 在研究网络交往的媒介语言方面, 主要研究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特点, 分析了网络聊天言语的语用原则和话语策略及其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研究还待深化和细化。现有研究层 面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层面;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交往伦理、人格和网络语 言三个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因此,实现研究层面从单一走向多维、 研究内容从狭窄走向宽泛、研究群体从特殊走向一般,还有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哈贝马斯的 交往理性理论与网络空间相结合,探讨了网络主体与客体、生活世界及其自身与他 者的关系,具体分析网络空间行为合理化的策略。第二是定性研究法。对网络空间 的异化行为的表现、特点、产生原因进行定性研究。第三是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 的方法。对网络空间具体交往行为的异化关系进行层面归纳分类;并运用交往合理 性相关理论进行演绎分析。 (2)主要创新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第一、目前有关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研究大多停留 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如在全球化背景的视野下来反思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探讨交 往理论与传播学的概念及其与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之间的关联等等;国内也有学者 从交往理论来探讨其网络交流的意义,但只是着眼于交往理论有利于认识网络交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行为、网络语言层面;本文针对网络空间交往异化行为的分析将从主体与三个世界 的关系层面来着手,而从交往理性角度三个层面角度来探讨网络空间交往行为则是 交往理论在微观层面的尝试。第二、大多数学者是从心理学和伦理学角度来分析网 络行为,探讨网络行为异化的心理因素,以及利用法律和道德来重建新秩序。笔者 则试图从哲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角度,把哈贝马斯的重构个人主体性、改进交往资 质和健全社会公共领域的交往理性观点具体化到网络空间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2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现实意义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现实意义 2.1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产生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产生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继续发扬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批判了现代西方 社会的工具理性。通过对交往行为所使用的语言进行语用层面上的规范研究,提出 了通过交往合理化来实现社会合理化的建设性方案。交往理性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哲 学范式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换,这种转换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马克思和韦伯 思想的启示;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语言哲学转向。 (1)马克思和韦伯思想的启示 其实,交往理论并非始于哈贝马斯。早在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就已提出 了初始形态的交往理论。经过 18 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 等,直到 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时,通过对历史上交往理论学说的批判性研究, 才创立了交往理论的科学形态。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物质生产的交往,二是生产关系的 交往,两者密不可分。交往存在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不同的发展形态对应不同 的方式、内容和范围。马克思认为:消灭“被迫交往”的物质根源,使交往走向合 理化的途径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和分工,消灭旧的生产方式和旧的交往 方式,因此马克思是从实践的层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批判。哈贝马斯继 承和弘扬马克思学说,倡导以改造世界为取向的社会批判方法,但他并不赞同马克思 把“物质交往”看成是最基本的交往活动。他认为到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内容和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这对基本范畴已不适用于分析晚期资 本主义社会。 哈贝马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给予了重建, 强调从交往方面来 理解唯物史观的生产方式原理,注重的是话语交流过程中人与人在思想观念、语言符 号及道德等方面的联系,凸显的是主体间性。交往行为要达到意义被理解的目的,应 姚大志.现代之后20 世纪晚期西方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42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该以“话语”为基本单位,因而“交谈”才是最基本的交往形式。如果用一句话来概 括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的核心观点,可以表述为:它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点,以 解释学为基本方法,使交往理论微观化为“交往行为的理论。 ” 马克斯韦伯用理性两分的思路对资本主义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分析,把合理 性分为两类:价值合理性与目的合理性。目的合理性又分为选择合理性与工具合理 性,合理地权衡确立行为目的即选择合理性,合理地选择实现目的的手段即工具合 理性。西方社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们以工具理性为导向,个人逐渐异化为金 钱和权力的奴隶,由此逐步丧失了精神独立和自由。 “目的工具合理性”的过程, 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价值观被扭曲,最终导致自由和意义的丧失。目的合理 性占据支配地位是韦伯谈论的中心,哈贝马斯指出为成就而进行的活动隐含着工具 合理性带来的危险,这与韦伯的目的合理性占据支配地位是一脉相承的。甚至连哈 贝马斯本人就曾坦然说到: “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思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 点。 ” 哈贝马斯赞同韦伯将欧洲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理性化看作同一历史过程的观 点;但他不认为现代文明的前途渺茫。哈贝马斯认为韦伯合理性的概念太狭隘,这 是导致他对现代文明前途悲观的根源。为克服韦伯思想的困境,哈贝马斯把社会行 为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认为交往行为应该以语言问题为核心,并以达到相互 理解为目的,并由此提出了工具合理性和交往合理性两种不同的合理性概念。 (2)二十世纪以来西方语言哲学转向 西方哲学发展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哲学三个阶段,这一论断得到了大 多数哲学家的认同。在古希腊,本体论是哲学家们研究的中心,他们侧重研究世界 的本源。到近代,哲学研究的中心从本体论转向研究认识的起源,研究人的认识能 力的界限,研究认识世界的途径和方法等等。到了现代,哲学的发展又从认识论转 向语言哲学,对语言的研究已成为哲学的中心课题。学术界把哲学关注的对象由原 来传统哲学的主客两分关系转变为关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这种转向称为“语言哲学 转向” 。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深层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41 李安东、段怀清译.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意识哲学在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时,把它与人的行为、生活环境和进行交流的语 言媒介分离开来,受到了实用主义和解释学流派的深刻批判。他们认为意识哲学对 理性的批判停留在狭隘的主客体关系内,不能解决认识论自身的缺陷。这些批判为 哈贝马斯建构以言语行为为“出发点”的交往行为理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而英美 分析哲学把全部哲学问题都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语言分析弄 清楚科学语言、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的意义;欧洲大陆哲学流派强调语言研究在哲 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如胡塞尔把语言看作是实际生活的一部分,并由它来解决意 识问题;海德格尔把语言视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存在的家园;伽达默尔把语言看作 普遍理解的媒介。哲学家们对语言的重视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产生了更为直 接的影响。 总之,正是受到马克思和韦伯社会批判理论的启示,以及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的 影响,哈贝马斯才意识到西方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核心性问题是工具理性的过分强 悍,金钱和权利取代了语言和理解,交往被扭曲,从而使社会陷入危机。哲学的危 机不是理性的泛滥而是理性的匮乏,因此他主张从交往合理性中寻觅克服现代危机 的钥匙。 2.2 交往理性理论的基本内涵交往理性理论的基本内涵 (1) 交往行为概念 “交往”是马克思在建立唯物史观时所运用的一个重要范畴。他把“交往”作 为人的一种具有重要历史作用的活动, 泛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现实的个人、 阶级、 社会集团等在物质、精神上互相往来和彼此联系的活动。由此可见,交往是一种多 样性主体的主体间关系。交往是一种对象性活动,有其特定的、相对区分的主体和 客体。交往活动的展开还必须依赖于一种中介手段。在语言、交往资料和交往环境 等一系列媒介中,语言符号是交往媒介的基础。交往主体在实施交往活动中必然含 有某种目的,即交往行为必然具有某种动机性。另外,为解决或避免交往主体在交 往中发生的冲突和争执,为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 ,还必须用法律制度或道德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范来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因此,交往还依赖于一定的交往规范。 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范畴,对这一概念的剖析是深入理解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关键。他把人的行为划分为两大类:交往行为与工具理性 行为。工具理性行为指的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从自然界中索取人类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在工具理性行为中,人主要表现为在掌 握自然能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利用以及有效的方法来达到自然为我所用的目 的,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支配。交往行为指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与“工具 理性行为”相对的一种行为。它大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两个以上主体之间产 生的关乎于人与人关系的行为;二是以符号或语言为媒介的行为;三是必须以社会 规范来约束指导自己的行为;四是通过交流以求达到人们之间相互理解的行为。 哈贝马斯把交往行为划分为三大类。一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或在集体行为中实 施的协调性行为;二是以照善恶观念为标准的自我规范性行为;三是表达自己的情 感和意愿时实施的表达性行为 。通过语言进行的交往行为本身包含着理性的要求, 即交往主体所说的话必须是真实的、态度必须是真诚的而且所运用的言语必须被人 所理解,这是交往行为得以成功进行的前提。语言交往行为的真实性、正确性、真 诚性这三种有效性要求是交往理性得以贯彻的决定性前提,它们汇集到一点便是符 合理性的要求。 (2) 交往行为与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源出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和舒茨的生活世界概念,却 又与之有本质的区别。与现象学相比较,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是生活世界作为本真的东西而给予主体的,总是停留于背景之中;第二是生活 世界具有“社会先验性”或主体间性;第三是生活世界作为一种处境是变动的,但 作为一种理解的前提则是不可超越的。 生活世界作为交往活动的文化背景,是在 社会历史的普遍经验中形成的。它具有相对于个人的社会先验性,却不是超社会历 唐魁玉.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j.学术交流,2003(4). 杨芳.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当代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2007(12):124. j urgen 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m.boston,beacon press,1987:130-13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史的“自然先验性” 。因此,生活世界既是交往的经验场所,同时也构成了交往的 背景知识。根据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哈贝马斯从交往行为的相互理解、协调与 相互作用三种不同功能侧面揭示了生活世界的三大结构要素:文化、社会和个性。 “我们可以认为,生活世界的各个部分,如文化模式、合法制度以及个性结构等, 是贯穿在交往行为中的理解过程、协调行为过程以及社会化过程的浓缩和积淀。 ” 在交往行动中,主体同时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联系,并相应地服从真理 性、正确性与真诚性三种特质。哈贝马斯指出: “交往行动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世 界境域。他们本身作为阐述者凭借言语行为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似乎是言语者 和听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验场所;在其中,他们能够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致他们的表 达与社会主客观世界相协调;在其中,他们能够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 他们的不一致并取得认同。 ” 人们要在作为交往活动的背景的生活世界里达成共 识, 必须运用前人积累的知识; 同时它又是交往行为参与者提供创造性见解的源泉, 以此创造出新的知识。 (3)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与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把社会分为系统和生活世界两部分。系统是人们观察和了解社会世界 的一种方法。从实质内容角度,它主要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以 社会制度的形式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危机,简略地说 是由工具合理性所造成的“生活世界被体系殖民化” 。它体现的是目的合理性,追 求的是效率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哈贝马斯分析了导致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内部原因 和外部原因。技术统治论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使得生活世界自我调 节功能的弱化是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内部原因。而系统合理化的强化和系统的入侵则 是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外部原因。由于经济、政治子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蚀,市场经 济和消费欲求所左右着私人生活的自主性,政府的行政干预压制着公民政治生活的 民主性,普通公民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自由讨论被专家意见所湮没,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的“实质民主”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了“形式民主” 。为使自己的政策能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1:82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 2 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9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最大限度的获得舆论支持,国家通过操纵代表一定利益集团的大众传媒,利用行政 干预来制造公众舆论。这样一来,权力与金钱明显压制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语言 的沟通服务于利益交换,可操纵的媒介所扭曲着人们的价值意识。作为行动者本身 的人也逐渐丧失了自主性而沦为工具性手段,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对话” ,从而堵 塞了“共识”形成的可能性途径,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整合水平明显下降。 为了应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所带来的一切危险, 哈贝马斯提出了 “交往合理性” 概念,以此为基石建立起了著名的交往合理性理论。 “交往合理性”这个概念不是 一个简单地说“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范畴,而是一个“复合概念” ,是包含 多层面的复合性的统一整体。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认识 主体与事件的或事实的世界关系;第二是在一个行为社会世界中,处于互动中的实 践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三是一个成熟而痛苦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自身的主 体性、他者的主体性的关系。 这里的合理性不是陈述、表达的合理性,而是行为 的合理性。只要从参与者的角度来分析,交往过程便会呈现出这三个层面。交往合 理性就是要寻找交往行为的合理根据或有效性,而这种合理性根据和有效性不能不 能依赖于物的世界,而必须到人的世界中去寻找。因为只有人才有交往行动,也只 有交往行动才能实现语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功能、遵守社会规范中的协调功能以及 传达情感和展示自我中的表达功能的三者统一,从而语言作为达至理解和共识的中 介,才能完成合理性诸方面的统一。 如何才能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呢?哈贝马斯从语言、规范和民主三方面提出 了要求: “首先,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对话;其次,要承认和遵循共同的规范标 准;再次,要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 ” 交往必须对话,对话就是交往。承认和尊重 一定的规范标准是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的基本途径之一,哈贝马斯提出了一种商谈 伦理学试图向现代社会提出一个各交往共同体成员都能相互理解并且都承认的 道德规范体系。在承认和尊重共同规范的基础上,主体双方应积极开展对话活动。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协商氛围中,人们才能真正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每个人试 汪胤.论哈贝马斯关于劳动与相互作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d, 2006:7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图获得的东西,也都可以在解释中进行再次认识和定位。对话时,交往主体都能顾 及对方的利益,双方提出的各种要求都可以自由讨论,这样彼此才可能在对话的基 础上达成共识。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得出交往合理性有如下四个特征。第一,交往 合理性是语言性的。 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的媒介, 是主体间一致性获得的必要条件。 第二,交往合理性是互为主体性的。主体间性是交往合理性的核心,它所处理的是 主体间达成一致的可能条件。第三,交往合理性是程序性的。交往合理性不是实质 性、实体性的,它从形式上被规定为一个纯程序性的操作原则、商谈论证程序。第 四,交往合理性是开放的、暂时的、可误性的。交往合理性是通过交谈、论证、说 服等过程达到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只是暂时的,本身是“不完全的” ,会随着交 往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的背景中修正完善。 2.3 交往理性理论所蕴含的现实意义交往理性理论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美国哲学家劳丹说: “二十世纪哲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合理性问题。 ” 当前, 哈贝马斯、交往和理性仍然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可见,合理性的探讨,尤其是交 往合理性的探讨的余温还在。因为交往合理性问题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 到社会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交往理性理论对于这个日益全球化、网络化的世界 中的交往异化行为的修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交往理性理论为认识西方社会的危机与弊端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第 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对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他们认 为理性的事业无法从理性内部获得拯救。在大批学者宣扬理性已经死亡时,哈贝马 斯仍然坚守理性的阵地。他认为理性并没有死亡,而是在现代社会中被“工具化” , 从而导致理性被误用。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实际上暴露了现代经济社会中工具理性与 价值理性的紧张关系。马克思认为: “技术异化实际上一种社会异化,是一种人的 异化。 ” 批判矛头指向资本主义社会。而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由 王玉平.全球视野下的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 2007:12. 劳丹.进步及其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116. 刘文海.技术异化批判技术负面效应的人本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 1994(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于实行了国家干预, “公平交换的意识形态瓦解了,人们也就不能再用生产关系直 接地批判统治制度了。 ” 因此,意识形态的批判应由政治经济学批判变为科学技术 批判,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科学技术。当今人类和社会构成威胁的,主要不是马克 思所说的经济剥削,而是经济和行政系统侵入到各种社会关系中,使得生活世界的 结构受到破坏。语言的作用被权力、金钱所腐蚀,沟通成了利益的交换,人就伦为 工具的手段,交往被扭曲。要想使人获得拯救,就必须由目的手段的合理性上升 到交往合理性上来。哈贝马斯主张通过交往合理化来克服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这 为我们认识和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 视角和途径。 其次,交往理性理论为解决网络空间交往失范行为提供一种可尝试的方式。哈 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扎根于交往行为之中,从与现实生活世界对应来看,交往理性内 在于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构成交往行为的存在空间。哈贝马斯用交往理性来构 筑未来社会,就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某些事物进行沟通、协商,达 到相互理解提出了一种方案。而互联网本质上作为一种社会媒介,为人们的社会交 往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空间。甚至还有人断言, “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 直接交往的方式,将向基于互联网的间接交往的方式转变。 ” 网络交往为人类的交 往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又将人类置于交往的工具性和目的性相悖的二重境 地,网络成瘾症、隐私权与知情权相悖、感情冷漠、信任度降低等问题又困扰着网 络交往主体。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作为建构交往理论范式的核心范畴,着眼于主体 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以此求得对事物的共识,从而达到对行为的协调;他还十分重 视在不同境遇下的实践理性问题,特别注重主体间的“对话与话语的平等及分析” 。 交往理性理论虽然不会直接导致社会系统更有效的运转,但却可以为社会成员的交 往提供了某种导向。网络交往行为中存在着各种异化现象,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 对话与互动更须得到交往理性理论的印证。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李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57. 陶国富.网络交往的泛化和精神文明的深化j.社会科学,2001(6):54-5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3 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网络空间交往行为 3.1 网络空间交往概念网络空间交往概念 网络空间交往,简称网络交往。我国研究者一般从广义上把网络交往等同于互 联网使用行为,狭义上把网络交往对象局限在人际交往。邓泽球、张桂群认为:网 络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是非正式的、以电脑屏幕文字为中介的、双向互动 的交往。 网络交往是人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符号为桥梁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 理解的沟通过程,在本质上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 西方研究者大多使用“计算机媒介沟通” 、 “互联网沟通” 、 “计算机媒介互动” 等概念来定义网络交往。学者 riva 就把网络交往定义为“虚拟会话” ,december 从媒介角度界定网络交往。 他把网络交往的定义为“internet communication” ,强 调网络交往的互联网基础特性。stasser 使用 cmc 的概念,从社会情境的角度界定 网络交往。他对网络交往的定义很简单:一是理解分析社会情境对卷入其中的交往 主体以及他们所处的交往环境的作用。二是新的过程和活动将挑战和调节交往主体 与情境之间最初的关系。 社会情境定义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交往只有通过详细 分析它所发生的社会情境才能被完全理解。 结合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理论,他强调“主体主体”在不同境遇的实践问题。 笔者更倾向于赞同 stasser 的定义,把网络交往看成是一种特殊境遇下的互动行为。 任何交往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网络交往要借助计算机这一平台。因此,网络交 往首先是一种“人机”互动,其次才是计算机背后的“人人”互动。 邓泽球,张桂群.论网络虚拟人格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35 december,j.units of analysis for internet communication.2003,http:/units of analysis for internetcommunic ation december.htm riva,g.the socio-cognitive psychology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s.cyberpsychology& behavior,200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3.2 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的特点网络空间交往行为的特点 “网络空间”交往主体借助于互联网及其专用软件,来实现交往者的动机和目 的,这是一种区别于真实社会交往的全新的交往方式。wallace 将网络空间交往环 境分为七类,它们分别是全球信息网、电子邮件、异步论坛、同步聊、多地牢游戏 mud,后设世界、网络实况互动影音。 按照交往行为发生的即时与否,可分为“同 时交往”和“继时交往”两大类。网络聊天、电子公告牌、电子邮件、网络日志、 在线购物和网络游戏是目前主要的网络交往形式。 “互联网世界来源于现实世界,但是,互联网世界有它的独特性,呈现出不同 于第一世界的特点。这两个不同世界的交往方式也不尽一致。 ” 这正是网络空间交 往的魅力所在,这一新型的交往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开放性与包容性 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促进了网络的发展;反过来,网络交往又进一 步深化全球化和国际化。这种全球性的开放性交往方式突破了传统交往方式受时间 和空间限制的局限,距离不再是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都能跨 越时空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一人与多人进行同时和即时性的交往。 互联网正将全世界连在一起,新西兰的牧场、中国的企业、德国的福利院和美国的 白宫等都能衔接在一起,互联网时代真正实现了媒介大师麦克卢汉“地球村”的设 想。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都可以在同一网络空间里进行交流,他们 探讨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上至天文地理、文化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乡村医生培训试题及答案
- 中国联通广安市2025秋招行业解决方案岗位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中国广电承德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互联网运营
- 2025年画室测评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海数字城市规划研究中心公开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春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黑龙江省分行校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海南海口市秀英区事业单位招聘59人(第一号)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安徽庐江县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招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2025至2030医用专用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江苏省劳动关系研究院(江苏工匠学院)招聘劳务派遣人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环评管理培训
- 两委干部日常管理制度
- 儿童编发课件图片
- 报废汽车回收公司车间管理制度
- AI大模型赋能数字化医院建设方案
- 淘宝客服合同协议书模板
- 企业资金流动管理的试题及答案
- 借款抵押合同协议书
- 2025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知应会知识竞赛题库试卷及答案
- 骨水泥测试试题及答案
- 职业人群心理健康促进指南 2025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