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中文提要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 中文提要 说文的一些训释涉及到事物的命名理据,这些理据训释揭示了被训词与主训 词之闻的名源关系。名源关系,是指事物懿名称和它的实体( 及其特纽 之闫有可以 解释的各种关系。论文对六百四十三条理据训释内容展开研究,将它们按理据关系分 成十二类:形状、色彩或花纹,性质或特征,工具或方式,对象或结果,数量或时间, 作用,类扰,类属,处所,原辩,医果私文化札俗。 论文择取典型训例,划分关系类型,并予疏证,进而分析探明语词理据。通过名 源关系的研究,我们探讨词语之间的滋生关系,为名实关系、音义关系研究提供事实 依据和理论支持也有勖子躲释词义豹来源。撼发词义蕴涵, 关键词:词源名源关系 理据训释 作者:黄旦玲 指导老师:王卫峰 t h eo r i g i n eo f t h en a m e si ns h u ow e n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 m o f i v m i o n t h eo r i g i no ft h en a m e si ns h u ow e n 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m o t i v a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s o m eo ft h es h u ow e n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t o u c h e su p o nt h em o t i v a t i o no fn o m i n a t i n g t h i n g s t h e yr e v e a l e dt h eo r i g i no ft h en a m e sb e t w e e n t h ed e f i n e da n dd e f i n i n gw o r d s t h e o r i g i no ft h en a m e sm e a n st h a tt h e r ea r em a n yi n t e r p r e t a b l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t h e n a m e so ft h i n g sa n dt h i n g st h e m s e l v e s ( c o n c l u d i n gt h e i rf e a t u r e s ) t h er e s e a r c hi sc a r r i e d o u to f6 4 3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m o t i v a t i o n w ed i v i d e dt h e mi n t o1 2k i n d s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s h a p e ,c o l o ro rp a t t e r n ;n a t u r eo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o o l so rm e t h o d s ;q u a n t i t yo rt i m e ; o b j e c ta n de f f e c t ;a n a l o g y ;g e n e r i c ;p l a c e ;s t o c k ;c a u s ea n de f f e c ta n dc u l t u r a l c u s t o m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c h o o s e st y p i c a l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d i v i d e st h e mi n t o 12k i n d so f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a n de x p l a i n st h e m ,i no r d e rt op r o v et h em o t i v a t i o n t h er e s e a r c hh e l p su st o d i s c u s st h ed e r i v a t i v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w o r d s ,t op r o v i d et h ef a c t sa n dt h e o r i e sf o r r e l a t i o n so fn a m ea n dr e a l i t y i ta l s oh e l p su st oe x p l a i nt h eo r i g i no fh ew o r d s ,t or e v e a l t h ei m p l i c a n tm e a n i n g so fw o r d s k e y w o r d s : e t y m o l o g y ;o r i g i no f t h en a m e s ;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m o t i v a t i o n 1 1 w r i t t e n b yh u a n gd a n l i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w a n gw e i f e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 陛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受望丛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期: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日期: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说 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说文的论著已有太多,我们将研究视角转移到词汇学上 来,从词源学角度研究说文是饶有兴味且具有意义的尝试。 汉语词源的探索肇端于声训,声训滥觞于先秦而风盛于两汉,说文正是在这 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说文虽然不是专门的词源学著作,但是经学家许慎熟稔古 代文献,而且他的时代去古未远,在语感上对造词的理据和词源关系非常敏锐。因此, 他在说解文字的过程中尽力发掘词源方面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包括: 一、一个词可追溯的最古的意义。这是说文的说解重点,其释义被后来学者 证明大部分是确实可信的。例如:说文:“豆,古食肉器也”豆为食器,说明豆东 之“豆”并非它的原始意义。 二、一个词最早见于何种典籍。例如:说文:“葬,藏也从死在辨中;一其 中,所以荐之易羚日:古之葬者,厚衣以薪一许慎举出文献用例,说明“葬” 在周易中已有使用。 三、方言语转。一个词的语音因时间或地点迁移而发生语转,两个音节承载的是 同一个语义,这种音变往往推动产生同源词。例如:说文:“逆,迎也从是尹声 关东日逆。关西日迎。”说明逆、迎同义,但源自不同的方言。 四、一个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理据。例如:( 说文:“爵,礼器也。 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器象爵者,取其呜节节足足也骨“爵 是古代盛酒礼器,象雀形,又与“雀”字通用,二者上古同音,同属精母药部。“雀 因其呜叫发出“节节足足”的声音得名,爵器亦因其形象鸟雀而命名。 说文在词源方面主要揭示了词的“来源”和词的“理据”。词的“来源”包 括上述前三方面。词的“理据”是上述的第四方面。“理据”就是指事物命名的理由 与根据,它反映出词的名源关系。 我们所谓的“理据训释”,指说文的训释语揭示了语词的理据。在训释语中, 有一个主训词,它反映出被训词命名的理由和根据,这个主训词和被训词是同源的关 系。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一章绪论 并非说文每一词条的训释都涉及理据。首先,说文是文字学著作,重在 分析字形、追索字源、解释本义。其次,试图把各种事物的名称理据解释清楚也是不 现实的,因为概念与语音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东汉刘熙的释名,有值得参考、 借鉴的内容,但强以声训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难免发生臆测附会的错误。 说文的理据训释揭示了事物的命名理据,反映出语词之间的名源关系。所谓 “名源关系 ,是指事物的名称和它的实体( 及其特征) 之间有可以解释的各种关系。 例如: 说文: “吁,惊语也。从口从于,于亦声” 说文于部:“于,於也,象气之舒于。 从“于 之字多有“大 义,段 注:“于有大义芋下云,大叶实根骇人。”说文:“盱,张目也。”文选 刘良注:“盱,举眉大视也。 尔雅释诂:“宇,大也。”吕氏春秋:“调 竽笙曛篪。”高诱注:“竽,笙之大者。”因为大而骇人,所以人们常发出惊讶之语 “吁 。 感叹词发出的声音与人要表达的感情密切相关,因为“大而骇人”,故发出惊讶 之语“吁。说明“芋、盱、字、竽 都是因其声音来命名,它揭示出语词的语音理 据。 我们通过对说文理据训释的分析,归纳出以下十二类具有代表性的理据关系: 形状、色彩或花纹,性质或特征,工具或方式,对象或结果,数量或时间,作用,类 比,类属,处所,原料,因果和文化礼俗。 第二节研究目的和意义 说文不仅解释形义理据,它也阐发音义理据。说文主要从形体结构上来 分析字源,但也有许多训释说明了词源,其中一些精微的探源声训,值得我们抉发研 究。 我们研究说文,是以词源学的视角和方法,在理据训释的词条中探讨被训词 与主训词之间的名源关系。先民在创作新词时,主要概括、抽取事物的特征或属性, 或者选择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典型的区别性特征,这些特征、属性等内容就转化 为事物的命名理据,也就是语词的理据。我们的目的是把这些理据关系揭示出来,为 词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支持。例如: 2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一章绪论 说文:“魏,虎窃毛谓之虢苗从虎菱声窃,浅也骨 虢指虎之浅毛者。虢苗,即浅毛虎。王引之经义述闻 下:“郭日: 窃,浅也。诗日:有猫有虎。家大人日:窃浅声之转,浅魏声相近,窃与 虢皆浅也。尔雅言窃毛,诗传言浅毛,其义一也。 “窃,清母月部, “浅”清母元部,“虢从母元部,清从旁纽,月元对转,它们声韵皆近。浅毛是“虢” 的性质理据。 通过对说文词条的详尽爬梳,我们发现,除了理据关系明显的亦声字2 2 5 条外,还有4 1 8 条揭示名源关系的训释,共计6 4 3 条,约占整个说文词条总数的 十五分之一。 我们在此六百余条训释的基础上,具体探讨训释词和主训词之间音义上的联系。 根据理据或意义关系划分类别,每一类举例疏证,深入研究它们的名源关系。 这项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理据的研究可为名实关系、音义关系研究提供材料支持,作出理论贡献。 我们研究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就是要探讨事物的实体和名称之间的种种 关系。例如: ( 1 ) 螟,虫食谷叶者吏冥冥犯法即生螟 ( 2 ) 蟥,虫食苗叶者吏乞贷则生蟥从虫从贷,贷亦声诗日:“去其 螟螬 段注:“螟蟥虫之害皆由吏。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之说,认为若有官吏冥冥中犯 法,则会滋生出食谷叶之虫,借“冥 之声,呼之“螟 。同样,若有官吏向民索财, 则会滋生食苗叶之虫,借“贷”之声,呼之“蟥”。因此,这两种虫的命名与古人的 认识观念有关。 语词的音义关系相当复杂,常常一个声音对应着多个意义,一个意义的语词又对 应着几组声音。通过理据研究,我们不仅能在单条训释中,将音义相关的主训词和被 训词系联起来,而且将这些音义相关的词合而观之,就能系统地将同源词贯穿起来, 找出这些语词在声音和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例如: ( 1 ) 筒,通箫也 ( 2 ) 衙,通街也。 ( 3 ) 意,通孔也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一章绪论 ( 4 ) 孔,通也 通箫,段注:“所谓洞箫也。广雅云大者二十三管,无底是也。汉章 帝纪: 吹洞箫。如淳日:洞者,通也。萧之无底者也。”衢,段注:“今 京师衙衙字作此。”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甬:“甬为钟之初文,钟形狭而 长,甬字象之,故凡甬声之字,其物多具狭长之义同与甬古音相近也。按衙亦狭 长。”囱、窟本是同一个词,意本指天窗。后来灶突叫“囱”,墙上的窗户叫“窗 。 “洞、筒、衙”定母东部,“意 初母东部,“孔”溪母东部。它们都有形狭而长且 中空之义,语音相近,韵部集中在东部。 第二,理据研究是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语词理据的研究,我们可以了 解一部分词语之间的滋生关系。例如:说文:“察,深挟也 “宰,从穴中卒出” “瘢,尹气也”“恰,合也“疾、率、瘢、恰”分别是由“抉、卒、尹、合 滋生而来。 第三,说文理据训释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解释词义的来源,揭发词义蕴涵。词 义蕴涵指词义的解释文字中没有、或者不必揭示的内容。认识词义蕴涵,对于精确理 解词义,索解文献十分关键。例如: ( 1 ) 照,颈饰也 ( 2 ) 婴,颈饰也 ( 3 ) 瘿,颈瘤也 ( 4 ) 缨,冠系也 “服”是戴在脖子上的饰物,又写作“婴”。“照、颈 二字有关,“照”影母耕 部,“颈”见母耕部,影见邻纽,二者声近韵同。从“服”之字蕴涵“颈这一义素。 荀子富国:“辟之是犹使处女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 杨 惊注:“婴,系于颈也。 国语晋语二:“亡人之所怀挟婴壤,以望君之尘垢者。 韦昭注:“婴,马缨。”马缨指套在马颈上的革带。瘿是颈上长瘤。缨是固冠的丝带, 系于颈部。 此外,我们的理据研究不仅能为后之学者对语词的全面推源提供例证,而且它还 在语词训释、古籍整理和理据词典编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二章研究依据和方法 ( 一) 版本的选择 第二章研究依据和方法 第一节研究依据 许慎说文成书至今1 8 0 0 多年,版本流传与校订情况比较复杂。 说文成书后一直被人们辗转传写,使说文逐渐失去了本来面目。这部著 作得以流传至今,还得归功于宋代的徐铉和徐锴两兄弟。他们校订的说文被后人 称作“大徐本”和“小徐本 。 “大徐本”和“小徐本”在清代都有翻刻本,“大徐本 流行更广。清代学者研治 说文大多根据“大徐本”,“大徐本”以清代嘉庆年间孙星衍复刻宋本为精善,同 治年间陈昌治据孙刻本改刻为一篆一行本。1 9 6 3 年,中华书局缩印陈刻本,在每个 篆书字头上增加了楷体,书末又附新编检字,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我们以中华书局影印的陈昌治刻本为底本,参对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经韵楼原刻 本说文解字注来展开研究。我们的研究内容不包括说文中徐铉的新附字。 ( 二) 研究的现状 前人对说文训释中揭发的名源关系关注不多,更没有深入而全面的研究,只 是零星地散见于学者们的论述之中,一般多能指出它们有声音或意义上的联系,没有 详审探讨其中的理据关系。相关的研究撮其要者,概括综述如下。 1 、段玉裁的探讨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1 在“说文学”上超越前人和同侪,他在说文研究的各 个方面都有显著的成绩。他指出说文里的被训词和主训词之间的一些声音关系, 并考证了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为后代学者研究说文的声训提供了依据。他考求了 汉字形、音、义的历史演变及内部联系,探索字形词义的源头,也注意到形、音、义 三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版 5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 第二章研究依据和方法 说文:“琥,发兵瑞玉,为虎文丹段注:“周礼:牙璋以起军旅, 以治兵守。不以琥也汉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铜虎符从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 兵。遣使者至郡国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盖以代牙璋也许云乃未闻井 段玉裁认为汉代兵符是铜制,而未闻玉制兵符。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赐 子家子双琥。”孔颖达疏:“盖刻玉为虎形也。”“琥”之获名与“虎”有关,但是 对其具体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分歧。许慎认为“琥 是雕为虎纹之玉,孔颖达认为是虎 形玉,段玉裁认为虎符未见玉制。段氏以自己对文化礼俗的了解置疑说文,补正 了许说。 但是段氏主要是从训释词和被训词的声韵或字形方面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如: 说 文: “弓,穷也竹段注:“以叠韵为训之例也骨说文: “灾,深也” 段注:“此以今字释古字也静从语词理据方面来系联二者关系之例甚少。 2 、王力的研究 王力同源字典2 以音为纲,把若干个同源字系联在一起。他严格地坚持两个 原则:( 1 ) 同源字必须是双声兼叠韵的;( 2 ) 同源字必须有训诂的根据。在同源字的 系联中遵守严格的标准,并证以文献训诂,做到信而有征。 尤为重要的是,他在同源字论中指出了训释词和被训词的各种关系,包括工 具、对象、性质作用、抽象、共性、形似、原料等等,分类细致,是理据研究的精湛 之作。例如: ( 1 ) 凡藉物成事,所藉之物就是工具。例如:箅,筹码;算,用筹码计算。 ( 2 ) 因果。例如:搏,把东西揉成圆形。囤,圆形。 王力的同源字系联并非仅仅限于说文中的词条而言,涉及更广。他对同源字 的各种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但是其分类的标准依据稍显凌乱,逻辑不够严谨。 3 、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王宁的论文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3 和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4 , 就探求词源意义的操作方法,以及文化历史背景对阐释词源的作用,这两个问题进行 2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 3 王宁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0 0 1 年第1 期 4 王宁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中国社会科学1 9 9 5 年第2 期 6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 第二章研究依据和方法 了具体论述,并指出在词源研究上要注意的问题,从而把研究对象限定在词源学的范 围之内。 王卫峰上古汉语词汇派生研究5 从理论层面揭示同源词的繁衍滋生过程,在 同源词的性质、关系、变化方式和系联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论及说 文的理据训释,举出了一些例子,探讨名称的由来,论述词汇派生的原理和运行方 式,为我们研究说文名源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但是书中选自说文的例子 不多,对名源关系的揭示还不够全面。 崔枢华的 声训研究6 是关于说文声训研究的重要成果。他以 说文中的单音节词对单音节词的声训为材料,绘制了古韵分布表和古声纽 分布表,直观展示了语音之间交替的情况,共确定了4 4 3 8 条声训材料。他主要以语 音为线索,且对语音关系的限定比较宽,笼统地概括意义之间的联系,所以其声训的 准确性还需进一步确定。 陈雄根的 通训研究7 基本参考王力对通训下的定义,即“通训就是 义训中包含声训的成分”,归纳出通训多达5 1 6 条。包括以重点字、词( 重言词、连 绵词) 、双音节词组( 合音、合音+ 合义) 、不连续的两个字来解释被训词。其中, 有语源关系,有相同谐声偏旁的通训共2 0 7 条,占总数的3 8 2 ;有语源关系,但字 形不同的声训多达3 0 9 条,占总数的6 1 8 。还指出了一些带有主观成分、不能一概 而论其是否可靠的通训。透过说文通训的研究,我们可以将两两同源的词系联起 来,也可以了解个别事物得名之由,对我们研究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它侧重从语音、意义方面探讨通训词与被训词之间的同源关系, 没有明确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理据联系。 张志毅 的词源学观念 所释“词的理据”8 一文,对“词的 理据”下的定义通俗易懂,并对说文中寻求理据的释语加以分析,概括出一些探 求词的理据的线索:声音线索、形象线索( 包括形状和颜色) 、声音和形象线索、功 用线索,对我们的深入研究具有启示作用。但是文章对理据线索的分析稍显粗疏,对 语词理据的探索不够全面。 5 王卫峰上古汉语词汇派生研究,百家出版社2 0 0 1 年1 2 月第1 版 6 崔枢华 声训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第1 版 7 陈雄根 通训研究,语言文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1 2 月 8 张志毅 的词源学观念 所释“词的理据”: ,辞书研究1 9 9 4 年第4 期 7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二章研究依据和方法 ( 三) 材料的获取 爬梳被训词和训释词之间有理据关系的词条,并对它们进行分析,是本文的基础 工作。需要对说文中所有词条进行穷尽考察和逐一分析。我们获得材料的主要根 据是亦声、声训、通训、同源以及其他立训依据。 首先是亦声字,王力先生说:“亦声都是同源字。 亦声字,即会意兼形声字。 说文中共有2 2 5 例亦声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同源词词义演变的理据。例如: ( 1 )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壹,璺亦声 ( 2 ) 骑,武牙也从牙从奇,奇亦声 璺是祭礼中所用的器皿。说文:“壹,行礼器也。 叟是行礼的器具。 “猗”,楚辞大招“靥辅奇牙,宜笑嫣只。”蒋骥注:“奇牙,美齿也。 段注:“奇牙所谓骑也。“凡从奇之字多训偏。 骑齿是一种常见畸形,是上颌 门牙的唇向错位,突出在牙弓之外,不能与相对的牙齿咬合,是长偏了的牙齿,所以 以“奇 亦声,表示性质。 其次,有一类是以单音字直接声训,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说解被训词的命名立意。 在说文中我们共找到2 4 例探源声训。从语词来看,都是“百姓日称 之名;从 文字来看,都是常用字,它们所指之义无须解释,所以但用声训阐发其命名之所以然。 许多探源声训并非解释词的本义,意在指出词的比喻义或文化礼俗背景。例如: ( 1 ) 马,怒也武也 ( 2 ) 轺,遽也 ( 3 ) 琴,禁也 章太炎新方言释言:“说文:马,怒也。武也。今荆州谓面含怒色为 马起脸o ”即把面孔拉长象马脸,形容面部表情严厉。“怒”泥母鱼部,“怒 “马” 叠韵。“马”之得名首先与其面部形象有关。章太炎认为“物名必有由起”,名物首 先与他的形状有关,其次与他的性质或功能特征相符。“马”在古代多用于军事战争 中,用与“武”相近的声音来称呼他,是因为它具备“武德”,用于军戎之事。“马” “武 上古音同,同属明母鱼部。段玉裁引释名日:“马,武也,大摁武事也。” “怒”“武 都与“马”的命名理据有关,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从马的面部 形象来说,后者从马的功用方面来说。 8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二章研究依据和方法 “轺”是有柄的小鼓。段注:“逡者,谓速远必闻其音也。”礼记月令: “命乐师修轺辫鼓。”孔颖达疏:“轺,字或从兆下鼓。9 按周礼小师注云: 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鼓声清脆,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轺 定母宵部,“遗 来母宵部,定来旁纽,二者声近韵同。声音遗远是“轺”的特性。 “琴 ,段注:“白虎通日:琴,禁也。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古人认 为琴乐可以正心禁邪,心正则琴声正,心远则琴声远。“琴”群母侵部,“禁”见母 侵部,群见旁纽,二者声近韵同。禁止邪念是“琴 的作用。 再次,以释语说明其立训依据,用“故谓之某 以示其取义之由。我们在说文 中找到2 0 例。例如: ( 1 ) 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 ( 2 ) 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 3 ) 藉,帝藉千亩也古者使民如借,故谓之藉 “仓 有贮藏粮食的作用。释名释宫室:“仓,藏也,藏谷物也。 周 礼地官仓人:“仓人掌粟入之藏。 “仓”清母阳部,“藏”从母阳部,精从 旁纽,二者声近韵同。“藏 谷物是“仓”的作用。 韭菜是多年生蔬菜,一旦种下可以长久地收获。齐民要术第二十二引声类: “韭,久长也,一种永生。 “韭”见母幽部,“久”见母之部,幽之旁转,二者声 同韵近。“久”是韭菜的性质。 “帝糟千亩”即天子亲自耕种田地,是古代祭祀时的一种“藉田礼 ,天子亲耕 以示尊重与劝农,而在平时由百姓耕种。汉书游侠传郭解:“以躯藉友报仇。” 颜师古注:“耩,古籍字也。籍,谓借助也。”“藉 从母铎部,“借 精母铎部, 从精旁纽,二者声近韵同。天子藉田千亩,以供上帝粢盛,借民力以成其功,所以“借” 是“赭”的方式。 第四,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的有关术语也为我们确立材料提供了线索。这些 术语有: ( 1 ) 形声包会意。指形声字的声旁有义。 ( 2 ) 会意兼形声。指会意字的某一组成部件兼表声音。与许慎“亦声”条例相近。 ( 3 ) 之言、之为言。表示音近义通,是声训术语。 9 即或体“鼗”字。 9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二章研究依据和方法 此外,陈雄根 通训研究中归纳出的5 1 6 条通训,涵盖了亦声、 声训、同源等现象,也可以作为我们名源关系研究的参考。 ( 四) 材料的分析 在名源关系的分析中,我们重视考察语词语音、字形和意义等各方面的联系。 语音关系主要表现为声训,声训依据语词的声音关系推求词义的来源,以音同或 音近的词为训,它是说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训诂方式,因此揭示了被训词和训释词之 间的音义关系。例如: ( (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靠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急就篇:“钟 磬轺箫鼙鼓鸣。”颜师古注:“鼓之言郭也,张郭皮革而为之也。 “鼓”见母鱼部, “郭见母铎部,鱼铎阴入对转,二者声同韵近。说文:“言,度也,民所度居 也。”段注:“城壶字俗作郭。凡外障内日郭,自内盛满出外亦日郭。“郭”本指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此谓用皮革廓落地包裹在外,使其中间为空。“郭”表 现出“鼓 中空的特性。 本文分析说文理据训释中用到声训的部分,以上古音为依据,音系则采用王 力古代汉语上古韵母三十部1 0 和汉语史稿中提出的上古三十二声母系统1 1 ,来 说明声训中主训词和被训词之间的语音关系。1 2 字形关系是指被训字和主训字之间是古今字、假借字或古籍通用字等关系。字形 联系是直观的线索,我们要研究的并非原始文字,而是文字产生后它的孳乳与变异, 探讨主训字和被训字之间通过字形的变化表现出的理据关系。例如: 说文:“贡,献功也升 “贡”古代指进献方物于帝王;“功 ,劳作也。尚书禹贡:“任土作贡。 孔颖达疏:“贡者,从下献上之称。 俞樾诸子平议:“功当作贡贡能于上, 犹上文言归亲于上也。 ( 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贡,荀作功。”贡、功二字 俱以工声,古籍通用。段注:“九职之功所税也凡其所贡皆民所有事也。贡献 于上的东西都是辛劳之功,“贡 即献功,表示施事与受事( 对象) 的关系。 1 0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 9 9 9 年5 月第3 版 1 1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2 0 0 4 年3 月第2 版7 卜8 2 页 1 2 关于声母和韵母种种关系的划分标准,参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1 2 2 0 页。 1 0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 第二章研究依据和方法 意义关系是名源关系中研究的重点,我们以意义关系为主,弥补音义或形义关系 在理据探求中的不足,使被训词与主训词之间的理据关系更加明确、清晰。例如: 说文:“辑,裁也。所以蔽前,以韦丹 “锌 是皮制的蔽膝。诗桧风素冠:“庶见素辫兮,我心蕴结兮,聊与 子如一兮。”朱熹集传:“辑,蔽膝也,以韦为之。 “辑 帮母质部,“蔽帮母 月部,质月旁转,二者声同韵近。“锌”是朝觐或祭祀时,放在衣裳前遮蔽膝盖的, 因其作用而得名。 第二节研究方法 研究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实际上就是对词语的深层词源义进行探讨。 本文在同源词的范围内,对被训词和主训词之间的语音、形体和意义关系综合考虑, 用溯源、以形索义、因声求义等方法进行研究。 溯源不仅仅是简单的系源,将同源字系联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音义联系。而且 要力求推寻语词的来源,把语词的蕴涵义揭示出来,使人们对语词及其所代表的事物 有更准确的理解。名源关系的分析“以义为先,音形次之 。首先确定被训词和训释 词意义上是否有联系,然后分析被训词表示的事物名称与训释词的读音、形体有何联 系,推求事物得名的由来。 以形索义就是要通过字形了解字的本义。说文的训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 是把追溯语源的训释与分析文字的形体结构、揭示词的本义结合起来。词的本义大多 与文字形体有密切关系,例如:( 说文:“酣,酒乐也。从酉,从甘,甘亦声”“酣 指沉湎于酒,与酒有关,故从“酉;又因酒甘美而沉醉,故取“甘”为声符,也从 “甘”受义。说文的训释既分析了“酣”字的形体结构,又说明了这一语词的来 源。 因声求义是我们研究名源关系重要方法。戴震在转语二十章中提出“各从其 声,以求其义”“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 的主张,段玉裁继其后, 提出“声义同原”“以声为义”之说,如“凡从某之字多训某 、“于某声别之日某” 等。因声求义主要作用在于寻求同源词。通过同源词的意义关联,互相证发推求语源。 例如: 说文:“诹,聚谋也。竹 1 1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 第二章研究依据和方法 诹是聚众而谋,聚集众议。段注:“许于取声别之日聚谋。 从取之字多有聚积 之义。如裴,说文:“聚也。”娶,说文:“土积也。”取,说文:“积 也。”诗小雅皇皇者华:“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毛传:“咨事为诹。” “诹 精母侯部,“聚”从母侯部,精从旁纽,二者声近韵同。“诹因聚众而谋 的方式命名。 判定被训词和主训词之间是否有音近义通的关系,必须坚持一定的标准。王宁在 其文章中归纳出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在分析过程中,要将音近和义通两 个条件并重,互相制约,两维交叉,来判定它们的同源关系。 对说文中名源关系的探讨,我们以上古时期的主要辞书为佐证( 如尔雅、 释名、方言、广雅、玉篇) ,以群经诸子、汉代及后代训诂家的注疏为例证, 从音义的复杂关系中归纳出条理,力求揭示其中的名源关系。 ”王宁 关于汉语词源研究的几个问题,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0 0 1 年第1 期3 1 3 4 页:第一,“音近” 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什么叫“近”,近到什么程度可以列入同源探讨的范围,都难以定出一个标准;第二,古音 构拟带有一定的“假说”性质,有些结论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第三,同源孳生呈网络状。就直接的分化孳乳来 说,声音肯定是近的,但是把多层次演变的一头一尾衔接起来,就无法保证“音近”了;第四,个别词音变化的 原因含偶然因素,都有例外。而且,义通规律由于意义研究的薄弱、演变轨迹的难以把握、偶然因素的存在,比 音近更容易有例外。 1 2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三章名源关系研究 ( 一) 语词理据 第三章名源关系研究 第一节说文的理据训释 汉语的语词是有理据的,只是它的理据是隐晦的,由于语音的时空变化和书写形 式的变化,很多语词的来源隐晦难明,理据更是难以为人知晓。我们以说文的训 释实例来论证音义关系和语词的理据。 说文是以说解汉字形体为主的文字学著作。形体对语词则从语音和意义两个 方面都有反映,特别是一些谐声字,可能承载相同的词源信息,保留一些在语音和词 义中不易被发觉的词源关系。例如,“颡、婿、蝠 都因“骨”得声,是同源关系, 从说文的训释中我们可知,它们在意义上确实有联系。它们与“骨”有关,柔弱 下垂的样子,又因下垂延伸出纵向的长度,又获得了“长”义。颚( 髯) 指面颊之须 柔弱下垂、随口飘动,必须要有一定长度。说文: “娟,弱长貌。 女子柔弱高 挑的模样。“蚶,大蛇。”蛇之大小不仅因其粗细,更要看它的长短。 我们以语词的有理性为前提,来探讨说文中的理据训释。认为“理据”就是 指事物命名的理由与根据,它反映出了事物命名特征和词之间的关系。它体现出名称 和事物特征之间的联系,并且将理据研究视为词源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二) 理据训释 “理据训释 是指在训释语中,有一个主训词,它能反映出被训词命名的理由和 根据,且和被训词音近义通。 我们要注意几点:一、主训词是训释语中有提示语源作用的关键字( 词) ,在单 字声训中就是训释词。二、主训词确实反映出被训词命名的理由和根据,它们的联系 要有文献用例可证,有注疏可考。三、主训词和被训词是同源的关系,就是要“音义 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1 4 许慎在说文的一些训释中,对事物的命名理据有所涉及,但并没有展开讨论, 1 4 参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3 页 1 3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三章名源关系研究 明确阐发。它们的被训词与训释词之间有稳定的音义结合关系,我们就是要肯定这些 训释内容,并把名源关系按理据类型分类揭示出来。 第二节名源关系 说文的理据训释揭示了被训词与主训词之间的名源关系。所谓“名源关系”, 是指事物的名称和它的实体( 及其特征) 之间有可以解释的各种关系。名称是用来区 别事物的符号,在给事物命名时,人们一般只选择一个特征或标志作为依据。这种选 择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而选取不同的特征就赋予语词以不同的理据。 通过对例子的分析,我们归纳出十二类理据关系:形状、色彩或花纹,性质或特 征,工具或方式,对象或结果,数量或时间,作用,类比,类属,处所,原料,因果 和文化礼俗。 ( 一) 形状、色彩或花纹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基于感官可接受的事物,通过对物的外在特征的感知而 实现对物体的认识,尤其是视觉首先感知到的物的形状、色彩或花纹。 事物因其形状来命名。例如: ( 1 ) 钫,方钟也 ( 2 ) 橙,圜案也 ( 3 ) 簪,齿差跌貌。 ( 4 ) 衡,牛触,横大木其角。 ( 5 ) 泮,诸侯乡射之宫,西南为水,东北为墙。从水从半,半亦声 ( 6 ) 闺,特立之户也,上圜下方,有似圭。 ( 7 ) 荥,莱椴实裹如裘者。 ( 8 ) i | i 臼,老人齿如臼也一日马八岁齿臼也从齿从臼,臼亦声 钫是古代容器,即方形壶,用以盛滔浆或粮食。极是圆形的几案,都以形状名之。 “篱”,段注:“差者,不值也。跌者,踢也。齿差跌谓参差踢跌不平正也。”差 跌,又写作“篱跌”,( 宋) 赵叔向肯綮录俚俗字义:“齿不齐日售跌。 说文: “差,贰也,差不相值也。 徐锴日:“左于事,是不当值也。 售从佐得声,“佐 精 母歌部,“差”初母歌部,精初准旁纽,二者声近韵同。篱指牙齿形状参差不齐。 1 4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三章名源关系研究 衡是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衡 匣母阳部,“横”见母阳部,匣见旁纽, 声近韵同。诗鲁颂闳宫:“秋而载尝,夏而福衡。”毛传:“设牛角以福之也。” 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福衡。”郑玄注:“杜子春云:福 衡,所以持牛令不得抵触人。玄谓福设于角,衡设于鼻,如椴状也。”贾公彦疏:“汉 时有置于犬之上,谓之椴,故举之以为况。 椴是枷犬之具,衡是枷牛之具,因其横 置而得名。 “泮 , 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毛传:“泮水,泮宫 之水也。”郑玄笺:“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 泮是学 宫前的水池,形状如半月。 闺指小门,上圆下方,似圭玉的形状。桂馥日:“谓城门上圜下方似闺,故醉者 误以为闺。”说文:“圭,瑞玉也,上圜下方。”“闺”因其形状似圭而得名。 “荥”, 尔雅云:“椒、椴,丑荥。 郭璞注:“茱萸子,聚生成房貌,今江 东亦呼椴,似茱萸而小,赤色。”即荥是茱萸的果实,得名于其包裹果实之状。 臼是一种舂米器,周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杨树达积微 居小学述林文字孳乳之一斑:“臼,舂臼,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也孳 乳为龋,老人齿如臼也。”因其形似臼,称之“臼齿”,通称“槽牙”。“舶”特 指老人的牙齿的形状象臼。 事物因其色彩来命名。例如: ( 1 ) 驷,马阴白杂毛 ( 2 ) 皤,老人白也 ( 3 ) 墨,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 ( 4 ) 雅,雅黄也一日楚雀也。其色黎黑而黄 ( 5 ) 琢,玉英华相带如瑟弦也 ( 6 ) 绢,缯如麦稆 ( 7 ) 鼹,马赤白杂毛从马段声谓色似缎鱼也 ( 8 ) 彭,清饰也 驷是浅黑带白色的杂毛马。段注:“阴,浅黑,本叔然说。 诗小雅皇皇 者华:“我马维驷,六辔既均。”毛传:“阴白杂毛日驷。“驷”“阴 影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三章名源关系研究 母双声,“驷”属真部,“阴 属侵部,真侵通转。“驷”因其色浅黑而得名。 “皤”,段注:“老人之色白与少壮之白皙不同。”周易贲卦日:“贲如皤如。 孔颖达疏:“皤是素白之色。”皤指老人苍白之色。 墨是黑色。广雅释器:“墨,黑也。”国语吴语韦昭注: “传日: 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墨,黑气也。”“墨 属明母职部,“黑 属晓母职 部,二者叠韵。“墨”因其色黑而得名。 张是鸟名,即雒黄、黄鹂。陆德明经典释文:“雒,本又作黧、作鹂。 “鬻 即“雅 之异体。“黎 义为青黑色,释名释地:“土青日黎,似黎草色也。 雅因其毛色黎黑而黄得名。 “瑶”,段注:“符彩,玉之横文也赤如鸡冠,黄如蒸栗,白如割肪, 黑如纯漆,玉之符彩也。”瑟是一种拨弦乐器,春秋时已流行,有五十弦、二十五弦, 十五弦等种类。因其弦多,引申为众多貌。诗大雅早麓:“瑟彼柞械,民所 燎也。”毛传:“瑟,众貌。”孔颖达疏:“言瑟然众多而茂盛者: 因其弦光洁, 引伸为洁净鲜明貌。诗大雅早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郑玄笺:“瑟, 洁鲜貌。”孔颖达疏:“以瑟为玉之状,故云洁鲜貌。”瑗玉象瑟弦一样,横文多且 光彩鲜洁。 稻指麦茎,段注:“缯色如麦茎青色也。”“绢”是麦青色的丝织物,颜色似麦 茎青色。 。 职指赤白相间的杂色马。段注:“凡段声多有红义。”如:瑕,说文:“玉 小赤也。 霞,说文:“赤云气也。”赧,说文:“赤色也。”诗鲁颂鲷: “薄言骊者,有驷有冁。”毛传:“彤白杂毛日冁。”玉篇:“职,赭白色,似 缎鱼也。”“缀 即今之嘏,略带红色。“冁”因其色似鳜而得其名。 “彰 ,段注:“疑此当云彭,青饰也。从乡青声,青亦声。盖谓以青色饰画 之文也。”桂馥日:“清饰也者,清当为青。此与彤同意。彤,丹饰也。” 释名释言语:“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彭是青色的纹饰。 事物因其花纹来命名。例如: ( i ) 骐,马青骊,文如博某也。 ( 2 ) 骅,一日青骊白鳞,文如鼍鱼。 1 6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三章名源关系研究 ( 3 ) 璨,玉饰如水藻之文从玉臬声( ( 虞书日: “璨火粉米” ( 4 ) 榀,龟目酒尊,刻木作云雷象,象施不穷也。 ( 5 ) 珑,祷旱玉龙文从玉从龙,龙亦声 骐是有青黑斑纹的马。古籍麒、綦通用。 “骐”“綦 同属群母之部,上古同 音。莱,棋也,指马之花纹象博弈用的棋盘之纹路。 “驿”,段注:“谓如鼍鱼青黑而白斑也。”诗鲁颂骊: “薄言弱者, 有弊有骆。毛传:“青骊麟日驿。 “驿 “鼍”上古同音,同属定母歌部。弊指 毛色呈鼍鱼般鳞状斑纹的马。 璨是王冠前下垂的装饰,用彩色丝线串玉而成,状如水藻之纹。礼记郊特牲: “璨十有二旒,则天数也。”孙希旦集解:“璨者,用五彩丝为绳,垂之以为冕之旒 也。玉旒下垂如水藻之纹,故谓之“璨”。 榀是盛酒器。说文:“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从雨,品象回转形。”榀 因刻有云雷回转之花纹而命名之。 。 玉是古人道德文化观念的载体,它不仅具有区分社会等级的政治作用,也在祭祀、 朝拜、交聘、军事等社交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玉器的礼仪功能,当然是通过玉器上 雕刻的纹形来显而易见地辨别。“琥”上雕有虎纹,是发动军事战争的信物。“珑” 上刻有龙纹,传说龙能呼云唤雨,是古人大早求雨时所用的玉。 另外,一些训释是许慎自己的主观认识,说文所释的命名理据还可商榷。例 如: 说文:“珩,佩上玉也所以节行止也丹 “珩 是玉佩上的横玉。古人以珩玉来检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诗小雅采 芭:“有王仓葱珩。”朱熹集传:“珩,佩首横玉也。”“珩 与其说是节行止,不 如说是其形横置,依其形状来命名。段注:“按衡即珩字。“珩 “衡”同属匣 母阳韵,二字同源。“衡 是横放的称,有横向之义,“珩 即指横置的玉。 ( 二) 性质或特征 一些事物的命名与它的性质、特征有重要联系。 主训词表示事物的特征、性质。例如: 1 7 说文理据训释中的名源关系研究第三章名源关系研究 ( 1 ) 帐, ( 2 ) 狱, ( 3 ) 骱, 张也 确也 并胁也 ( 4 ) 驸,副马也 ( 5 ) 祀,祭无已也 ( 6 ) 婢,女之卑者也 ( 7 ) 醮,面焦枯小也 ( 8 ) 苷,甘草也 ( 9 ) 谜,隐语也从言、迷,迷亦声。 ( 1 0 ) 额,颊须也从须从再,再亦声 ( 1 1 ) 枰,平也从木从平,平亦声 ( 1 2 ) 相,日日所常衣从衣从日,日亦声 ( 1 3 ) 癯,热寒休作从广从虐,虐亦声 帐,张开在床上的帷布。释名释床帐:“帐,张也。施于床上也。 急 就篇:“帐帷。”颜师古注:“自上而下覆谓之帐,帐者,张也。” “狱 指争讼。诗召南行露:“何以速我狱。 毛传:“狱,堍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卢植云:相质觳争讼者也。”段注:“墒同确,坚刚相 持之意。”“狱 属疑母侯部,“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