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刘知几对两汉史学述评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刘知几对两汉史学述评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刘知几对两汉史学述评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刘知几对两汉史学述评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刘知几对两汉史学述评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i i 摘 要 史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两汉时期 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史家的史学意识进一步增强,刘知几对唐以前史学进 行了系统总结,尽管受到因事命篇的限制,但两汉时期是刘知几评述的重点,涉及到两 汉时期史家、史书、史观等方面。 本文从刘知几对两汉时期的史学点滴述评入手,在此基础上将他对两汉史学的述评 总结归纳为史家素养、史书编撰、史家史观三个方面,尝试对史通的整体理论框架 和构思及刘知几的史观、历史编撰方法、史学批评理论等问题和两汉时期史学在各个方 面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究。 一、刘知几对两汉史家素养的述评 关于史家素养的问题,是刘知几的史学系统总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史学 理论的精髓。首先,刘知几在史通中用“才、学、识”的“三长”理论对两汉史家 素养进行了述评,对具有史才的两汉史家提出了赞扬,对不具有史才的两汉史家提出批 评。其次,用直书曲笔理论对两汉史家素养进行了述评,刘知几认为应持“直书”态度 来撰史,才能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史家素养的史家。刘知几对两汉史家素养的思考总结是 比较全面的,体现出了他的真知卓识。但是,刘知几终究无法摆脱封建史家的局限,体 现了其片面性。 二、刘知几对两汉史书编撰的述评 刘知几通观历代史书,在更加客观的基础上,对两汉时期史书的分类、史例、编撰 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首先,从史书分类上对两汉时期史书进行述评,阐述了两 汉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杂述三类史书。其次,从史书史例上对两汉史书进行述评, 对两汉史书的体裁、体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再次,从史书编纂对两汉史书进行述评,对 两汉史书的史料采撰、 史事记述等问题进行了评论。 刘知几对两汉时期史籍的总结论说, 充分反映了他在史籍方面的独到见解,也体现了他超越前人的真知卓识。使我们对研究 两汉时期史学和进一步发展刘知几的史学批评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刘知几对两汉史书 述评反映出他受封建社会拘泥的部分狭隘思想,却不能掩盖他进步、中肯的史学观念。 三、刘知几对两汉史家史观的述评 刘知几通过对两汉时期史观的述评与总结,从中总结出大量的可贵言论,首先,刘 知几在天人观上是主张以人事为主的天人观,反对两汉史家将无根据的神奇传说和真实 i v 的史事混淆记载。其次,刘知几发展的进步的古今历史观,其中对司马迁等两汉史家的 客观述评。再次,刘知几在正统问题上有严格的正统非正统的观念,受其影响他对两汉 遵循正统的史家进行了褒扬,对有悖正统的史家提出了批评。最后,刘知几注重修史的 经世作用,认为两汉史书记载不管是人物还是史事都要达到记功过,彰善恶的目的。刘 知几这几个史观对两汉史家史观的述评是客观、详实的,从中我们也可认识到在刘知几 思想中进步史学观念。虽然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的刘知几在历史观的认识上有所局限, 但是其总体述评大多还是客观公允的。 关键词:刘知几 史通 两汉史学 v abstract the “ shi- tong”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works of ancient china, which is chinas first work of thousand years since the qin dynasty. in that book , it includes historic job, historic books, theoretical work of a critical summary of the history understanding .it becomes the first department of historiography monograph in the world. the han dynasty i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ancient china, for the historiography developed rapidly during the period, the historians of historiography further enhanced the awareness, so liu zhiji done a lot of work about historic historians, historical works and the activities of revision of history in the han dynasty. for this reason, when “ shi- tong” come out which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ny scholars. they studied the “ shi- tong”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but review all points of view, most still remains in the liu zhiji and the “ shi- tong” on one aspect of the case study, while for a dynasty no one study it ,especially the han dynasty history summary. and whether the “ shi- tong” or the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 it would be studied deeply. in this paper, we will analysi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liu zhijis historys research ,and study the overall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 shi- tong” . and liu zhiji s ideas on history, historical compilation method, historical criticism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han dynasty historic theory 1、liu zhiji talk about han dynasty historians literacy. historian s consciousness about the problems that historians of liter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u zhiji s historic theory,which is also the essence of historic theory . although in the “ shi- tong” ,liu zhiji did not point out directly the “ three kinds ability of historical” theory, but in the han dynasty historians comments infiltrate the “ talent, learned, knowledge” of the “ three kinds ability of historical” theory. liu zhiji s view about historian s literacy in the han dynasty was all- round comprehensive that reflect his excellent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however, liu zhiji eventually could not escap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eudal, which reflects its one- sidedness. v i 2、liu zhiji talk about compiled historical book of the han dynasty liu zhiji viewed through ancient historical records. in a more objective basis, he commented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han period, genre, style, compil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ocial function. he compared some works especially from compilation methods about historical records of si maqians biographical history and the han dynasty of ban gu s scattered history. liu zhijis comment was entire and direct on historical books of the han dynasty ,which fully reflects his innovations theories in the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reflects his historic knowledge beyond the previous. through liu zhi summary about the han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 we cant glimpse of the whole historical records compiled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nd system of liu zhiji s critical historical theory. but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study the han dynasty history and to enlarge liu zhijis critical historical theory. it reflects the narrow thinking and limitations which can not cover up the progress of liu zhiji dialectical thinking. 3、liu zhiji talk about historical thoughts of the han dynasty liu zhiji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han dynasty historians, from which summed up a lot of valuable views, such as rebuttal and criticism about “ heaven and man” ,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the opinion of development history ,the comments on the orthodox view of history books and discussed about historians world views. these reviews are objective, informative, from which we can recognize liu zhijis advanced thought of historical opinions. although he was limited by the impact of confucian orthodoxy , over all most of his opinions is objective and fair . key words:liu zhiji shi- tong historical in the han dynasty i 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刘知几对两汉史学述评之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刘知几字子玄,唐朝史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 6 6 1 年) ,卒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 7 2 1 年) 。唐高宗永隆元年( 公元 6 8 0 年) 举进士。 武则天长安二年( 公元 7 0 2 年) 开始担任史官,历任著作佐郎、中书舍人、著作郎,又撰 起居注,兼修国史二十余年。由于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 旨意,多所干预,不能秉笔直书,刘知几颇不得志,景龙二年(公元 7 0 8 年)辞去史职, 开始从事私下撰写史书工作。开元九年(公元 7 2 1 年) ,因营救长子犯罪流配一事而被 唐玄宗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死于任所。刘知几一生从事史书编辑工作,著有刘氏家 史十五卷、 刘氏谱考三卷、 史通二十卷、 睿宗实录十卷、 刘子玄集三十 卷;与徐坚、张说等合修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 族志 ,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与李峤、朱敬则、徐彦伯、徐坚、吴兢等撰修唐史, 成唐书八十卷;与吴兢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撰成中宗实录二十卷;与徐 坚、徐彦伯、柳冲、崔融等撰修则天皇后实录三十卷。仅有史通传世,其余均 亡佚。 史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修史活动、历史著作、 历史认识进行批判性总结的史学理论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更是研究 中国古代史学史的要籍之一。 史通作为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后世学者对它的研究成 果是多方面的,这反映了在不同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一、关于刘知几及史通的研究资料 史通问世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唐末柳璨曾撰史通析微十卷,原书亡 佚,从后世目录学家的书录中可以看出其站在传统儒学的立场上苛责刘知几,认为他的 疑古惑经观点是错误的。而北宋初期,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刘子玄传赞中则 认为自刘知几以来,史家对其他人要求很高,自己的史学水平却不足。从元代到明代中 叶,很少有人提到史通 ,甚至永乐大典也没有收录。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出现了 许多研究史通的著作,陆深史通会要三卷,李维祯、郭延年史通评释二十 卷,王惟俭史通训诂二十卷等,他们对史通的认识兼有褒贬,大多进行的研究 是校勘整理、注释训诂与评论研究。清代学者的研究更为具体和深入,浦起龙史通通 释二十卷、 史通校正一卷、黄叔琳史通训诂补二十卷、纪昀史通削繁四 卷,代表着当时学术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四库全书中对史通所做的提要与评论 2 代表了当时官方对其学术上予以肯定,思想上严厉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对刘知几和史通的研究 越来越深入,出现了大量认识深刻、持论公允的学术专著。在这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 成果有吕思勉史通评 、傅振伦刘知几年谱 、周品英刘知几年谱 、刘汉之刘 子玄年谱 、程千帆史通笺记 、张舜徽史通评议 、陈汉章史通补释 、杨明照史 通通释 、张振佩史通笺注 、赵吕甫史通新校注等。另在各种中国古代史学史、 哲学史和思想史著作中基本都有专章或专节论说之。 二、关于刘知几及史通的个案考察 (一)关于刘知几的学术思想 众多学者对刘知几及史通做出了追本溯源的史学研究,主要体现在史通形 式和史学精神的继承,学术渊源等。 白寿彝在刘知几的史学 ( 中国史学史论集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 1 月版)中提到史通在形式和史学精神上吸收了许多史家的优点,并对这些优点进行 继承和发扬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许冠三刘知几实录史学探源 ( 中华文史论丛 1 9 8 2 年第 2 辑)一文也认为,刘知几撰写史通受到左传的影响,从而成为左 传精神的继承人。许凌云在刘知几学术思想渊源 ( 齐鲁学刊1 9 9 2 年第 1 期)一 文也认为刘知几继承了孔子、司马迁以来的优良史学传统,继承了扬雄、桓谭、王充以 来的批判哲学的战斗风格,也继承了前人著作,尤其是王充论衡和刘勰文心雕龙 的撰述形式,写出了史通 。谢保成的 隋书经籍志对史通的影响 ( 中国史 研究1 9 8 3 年第 4 期)一文认为隋书经籍志的史部分类标准对刘知几对史书归类产 生影响。杨绪敏的 史通与文心雕龙的比较研究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 9 8 9 年第 4 期) ,通过对两部史书的史学功用、史学思想等比较,认为史通是对文心 雕龙的部分史学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侯外庐的论刘知几的学术思想 (吴泽主编 中国史学史论集之二,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8 0 年 1 月版)认为刘知几学术思想具有 唯物主义倾向,包含着进步的历史观。众学者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刘知几的学术渊源及 学术思想的产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这些研究都是停留在史通文本内容的研究上,并未对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大 背景及唐前期之前史学的发展与史通的联系进行详尽的研究。 (二)关于刘知几的史学理论 刘知几的史学理论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理论体系,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备受史学界 3 关注。众多学者从他的史才“三长”理论,伦理主义史学理论, 史通理论体系的结 构和逻辑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许凌云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纪念史通撰成 1 2 8 0 周年 ( 山东社会科 学1 9 9 0 年第 4 期)一文,将史通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史才“三长”论为中心的史 学理论。认为全书的灵魂是融合贯通、批判创新的“通识”观点。 “通识”是刘知几判 定善恶是非的原则和标准,是其通古今之变的方法。赵英的 史通新论 ( 内蒙古 大学学报1 9 9 2 年第 2 期)一文,从天命论与英雄史观杂糅的历史观,以封建正统观念 为指导的历史编纂学,以维护封建史学严肃性为目的的史学的批评三个方面论证了刘知 几的史学。认为刘知几的史学,在本质与主流方面仍属于封建正统史学。江湄的试论 刘知几伦理主义史学理论 ( 兰州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 1 期)一文,指出史通对传 统史学进行了第一次理论总结。认为刘知几继承发展了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伦理史学 思想,要求以儒家人伦社会学说解释历史的变迁。他制定了一整套自觉贯彻伦理主义史 学思想的史学方法论,构成了中国史学上第一个严密的伦理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对中国 传统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凡英在 的性质与理论体系 ( 自贡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9 9 8 年第 1 期)一文,认为刘知几撰写的是史学史上第一部理论 著作,并对后世的史学体系产生影响。赵俊的 理论体系的结构和逻辑 ( 中国 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 0 0 5 年第 5 期)一文,从刘知几的撰述动机和史通的内 容结构两方面分析, 认为史通存在一个相当博大严整的史学批评理论体系。 以上研究对刘知几的史学理论系统做了较全面阐述。但这些研究均大同小异,主要 是从某个侧面上对史通的核心内容所进行的阶段性分析,还处于初期阶段的问题探 究。 (三)关于刘知几的编纂思想 众多研究者对刘知几的文献思想进行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史料学思想、史料编 纂、撰述原则、写作技巧方面。 许凌云在刘知几的史料学思想 ( 史学史研究1 9 9 0 年第 2 期)一文中指出,刘 知几以“先人之急务、治国之要道”为史料学的重要任务,并提出区分史料的性质、确 定真伪的原则。刘知几还具体阐明了史料与史学的辩证关系,将史籍分为“当时之简” 和“后来之笔” ,重视史料记载,认为它是史学工作的基础。耿建军刘知几对史料编 纂的论述 ( 档案学通讯1 9 9 3 年第 2 期)一文,从刘知几纂修起居注与实录 , 私撰史通 ,以经入史,倡立制册章表书,区分史料与史书,论“史才三长” ,论史料 4 的博采与善择,论史料编纂的具体方法等几个方面考察刘知几丰富的史料编纂思想。 韩盼山的刘知几史传文的写作观念 ( 河北大学学报1 9 9 2 年第 4 期)一文,提 出刘知几对史籍撰述提出了实录直书的写作原则、 “简要”为主的叙事标准、 “言必近古” 的语言和才学识三长的自身修养的要求。许凌云、王学军的试论刘知几的史学方法论 ( 浙江学刊1 9 9 4 年第 4 期)一文,认为刘知几的史学认识也都是在一定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指导之下而获得的,他的观察、分析和评论各种史学问题的方法论,是同他对 社会、人生、史学观念是一致的。杨绪敏的 论史书的编纂方法和技巧 ( 徐州 师范学院学报1 9 9 6 年第 4 期)一文,认为史书撰写在一千多年来在史学发展过程中积 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刘知几对唐之前的史书编纂方法和写 作技巧进行了批评和总结。洪之渊的 叙事尚简论初探 (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1 年第 2 期)一文,从论字数多寡、过简、过烦、用晦等方面入手,对刘知几史通 的叙事尚简论做了全面的分析,并从史学传统及文史相别的角度出发,针对后人的批评 阐述了他的看法。 这些研究大多从宏观上进行,只是对史通的史书编纂问题的综论性质的探讨, 在史料编纂的具体问题上,还需深入研究,而有关于史籍撰述的某些具体特点也是有待 深入的。 三、关于两汉史学与刘知几的史学思想关系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是围绕着刘氏是否“尊班抑马”出现的众多争议。 刘文英的 史通的历史地位 ( 文史哲1 9 8 1 年第 6 期)一文,认为刘知几常 推纪传体断代史,抑通史,总体而论是抑马扬班的。杨绪敏的尊班抑马辨 ( 徐州师 范大学学报 1 9 8 3 年第 3 期)一文,认为刘知几对班固、司马迁的评判都是一分为二的。 许凌云的刘知几“抑马扬班”辨 ( 江汉论坛1 9 8 4 年第 1 1 期)一文,认为刘知几 对纪传体诸史进行的讨论,态度客观公正,没有所谓的抑马扬班。他的另一篇刘知几 关于史汉体例的评论 ( 史学史研究1 9 8 5 年第 4 期)一文,对刘知几关于史汉体例的 评论略加述评,对其史评的基本态度和基本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田文红的试论刘 知几史通对班固汉书的评论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 9 9 0 年第 7 期)一文,认 为刘知几对汉书的评论也是亦褒亦贬。贾忠文的刘知几“抑马扬班”再辨 ( 江 汉论坛1 9 9 0 年第 1 0 期)一文,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分析刘知几的抑马扬班论,提出了 自己新的见解。钟涛的刘知几汉书研究评议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 1 期)一文,从史学理论的角度对汉书的体例、语言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得出 5 为何后世有扬班抑马之名。汪高鑫的刘知几班马优劣论平议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0 年第 5 期)一文,以史通为基本依据,从体裁、体例、叙事诸方面入手,梳理 了刘知几关于史记 、 汉书之优劣的评论。 以上有关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刘知几对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的研究。关 于刘知几对两汉时期史观的总体研究尚处于个案研究的初级阶段。关于刘知几对整个两 汉时期史学的研究更是无人触及。 综上所述,刘知几对盛唐时期之前各个朝代史学的述评还没有专门的探讨,尤其是 以学位论文形式,从刘知几述评某一朝代阶段的史学入手专题性研究,笔者尚未曾见。 从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于刘知几关于两汉时期史观的研究相对薄弱,而对于刘知几 关于两汉时期的述评总体性把握和阶段性特征,也缺乏以专篇形式展开的全面系统的研 究。因此关于刘知几对两汉时期史学述评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的状态,是一个有待深入研 究的领域。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刘知几对两汉史学的述评 为研究对象,从分析这一时期史论思想反映的时代内容和特色入手,将横向的发展趋向 与纵向的阶段特征相结合,把刘知几对两汉时期的论断做全面的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 玉之效。因笔者学识有限,浅显与不足在所难免,仅以拙文求教于各位师长。 6 一、刘知几对两汉史家素养的述评 史家素养在唐初期之前有很多标准,如史家的品质、才能及撰史的态度等。关于史 家素养,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篇是较早从理论上提出这个问题的,他讲到了 关于史家文辞的运用和直书的精神,评论“史肇轩黄,体备周孔。世历斯编,善恶偕总。 腾褒裁贬,万古魂动。辞宗邱明,直归南董。 ” 刘勰提出史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标准 和追求目标,记载历史的文辞应以左丘明为宗范,秉笔直书当以南史与董狐为榜样。 刘知几在考察中国封建史学发展的过程中,从理论认识上提出了史家素养必须具备 的条件,这就是史才三长论与直书曲笔论。 (一)史才三长论 刘知几在前人认识基础上,提出史才、史学、史识,即“史才三长”这三个标准, 是对史家素养的阶段性总结,也反映了史家对自我素养的基本要求。刘知几的“史才三 长论”在史通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在旧唐书刘子玄传中吏部尚书郑惟忠问刘 知几: “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 刘知几回答: “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 兼之,故史者少。 ” 刘知几认为不具备三长者,不可位居史官之职。然而从远古以来, 这样的人是极为罕见的。刘知几这一史学理论的提出是对唐初期之前史学的总结,也是 有关“良史”问题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刘知几认为两汉时期是史家辈出的时代,司马迁、班固等史家都具备了优秀的史家 素养,他通过对两汉史家素养的述评反复提到史家的才、学、识,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 见,最终形成一套史家素养的评判标准。 1 、史才 史才,指的是史家的一种能力,包括掌握各种文献、运用史书体裁体例以及文字表 述等方面的能力。刘知几对两汉史家的史才素养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从史家进行史料选 择,运用体裁体例,进行文字表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 1 ) 史料选择 刘知几认为史料选择的“博采”与“采摭” ,即史家对史料处理的是否得当,对于 历史事实和非历史事实的认识和抉择,是史才的重要衡量标准。 (南齐)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第十六,黄叔琳 校注,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 1 1 2 页。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 3 1 7 3 页。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 3 1 7 3 页。 7 首先,刘知几认为优秀的史家应“博采”史料,才能解决古代历史文献比较缺乏的 问题。刘知几在采撰篇比喻史料就像“众腋” “群材” ,只有史家将他们收集到一起 才能变成“珍裘” 、 “广厦” 。 刘知几以司马迁与班固的修史为例说: “马迁史记 ,采世本 、 国语 、 战国 策 、 楚汉春秋 。至班固汉书 ,则全同太史。自太初已后,又杂引刘氏新序 、 说 苑 、 七略之辞。此并当代雅言,事无邪僻,故能取信一时,擅名千载。 ” 刘知几认 为史记 、 汉书可以传世的基础是司马迁、班固博览群书、广泛搜集史料。 其次,刘知几认为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同时,还要慎重的选择史料,这也是史家“才” 的表现。刘知几在采撰篇认为史家应像“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堑之客, ” 采摭各 种言论,最后撰写出完备的史书。 刘知几在杂说上篇中提到司马迁撰写孔子世家时,选取材料多取于论语 旧说。究其原因,刘知几认为论语在汉代就被立于官学,成为老师教授学生的教材, 所以司马迁收录其入 孔子世家 。 刘知几认为史家在选择史料时, 要清楚如何取舍,“如 管、晏者,诸子杂家,经史外事,弃而不录,实杜异闻。 ” 司马迁在撰述历史人物时却 不引用他们自己的作品,这是史家选择史料时不够谨慎的表现。 刘知几在史官建置篇中,论述多位史家的选择史料的才能说: “多窃虚号,有 声无实。按刘、曹二史,皆当代所撰,能成其事者,盖唯刘珍、蔡邕、王沈、鱼豢之徒 耳。而旧史载其同作,非止一家,如王逸、阮籍亦预其列。且叔师研寻章句,儒生之腐 者也。嗣宗沈湎曲蘖,酒徒之狂者也。斯岂能错综时事,裁成国典乎? ” 刘知几称赞在 这些史家中,撰写东观汉记的刘珍才是有真才实学的史官,可以将当代史料合理剪 裁撰成当代史,不像王逸只会寻章摘句,不会剪裁当时记录的史料。 总起来看,在刘知几看来“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籯,而使愚者营 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 正确进行史料的选择是史才之一。没有史料,即使修史者 很有才干也无济于事。 ( 2 ) 史例运用 史例是指史书的外部形式上的规范和内部结构上的秩序,即体裁、体例。史家在熟 (唐)刘知几: 史通采撰卷五,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1 1 5 页。 (唐)刘知几: 史通采撰卷五,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1 1 5 页。 (唐)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卷十六,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4 5 8 页。 (唐)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卷十一,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3 2 6 页。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 3 1 7 3 页。 8 练掌握各种史料文献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史书体裁、体例,这是史家应具备的素养之一。 刘知几认为运用规范的史例可以反映出两汉史家对史事的态度。 在二体篇中,刘知几认为司马迁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是比较优秀的。针对晋代 史家干宝高度赞扬左丘明的同时却严厉批评司马迁“其义云: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 百四十年之事,靡有遗也。 ” 刘知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考察春秋史事,左丘明记入左 传的也不过三分之一而已。如果左丘明世代都做史官,著书都仿照左传 ,那么史 记将收录太多内容变得繁杂,失去史书的表现力。 刘知几认为班固运用体裁体例得当,所以“设纪传以区分,使其历然可观,纲纪有 别。 ” 使得汉书史例明析可辨。刘知几称“至于前汉之严君平、郑子真,后汉之郭 林宗、黄叔度,晁错、董生之对策,刘向、谷永之上书,斯并德冠人伦,名驰海内,识 洞幽显,言穷军国。 ” 这些人物因为身份卑微或事迹太多而难以编次,只能加以割舍、 剪裁才能收录到史书中。 刘知几认为荀悦在运用纪传体的基础上“翦裁班史, ”编纂成编年体史书汉纪 , “篇才三十, ” 由于行文流畅,得到后世史家的认可和效仿。刘知几称赞荀悦为史例 创制开辟了新的天地。 总起来看,刘知几认为两汉史家只有熟练的运用史例,才能使史书条理分明,最终 让读者了解纷繁复杂的历史。 ( 3 ) 文字表述 文字表述是撰写史书的工具。修史者能否有效的运用文字表述是修史能否成功的一 个重要环节。刘知几认为撰史者的文字表述能力差,对于史书的撰写来说是一个很大的 缺点,他将文字表述能力归为四个方面:真实、质朴、简洁、含蓄。刘知几在史通 中从这几个方面述评两汉时期史家文字表述能力。 真实是指史家的文字表述反映出来历史之真实的本质之美。离开了历史的真实,史 家撰史就失去了根本,也失去了任何意义。刘知几在论赞篇言: “子长淡泊无味, ” 认为司马迁的文字表达能力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表达的是历史的真实。刘知几称赞 班固的文字表述能力, “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翩翩奕奕,良 (唐)刘知几: 史通二体卷二,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2 8 页。 (唐)刘知几: 史通二体卷二,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2 9 页。 (唐)刘知几: 史通二体卷二,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2 9 页。 (唐)刘知几: 史通二体卷二,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2 9 页。 (唐)刘知几: 史通论赞卷四,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8 2 页。 9 可咏也, ” 认为班固在表达史实准确的基础上兼顾文辞优美。刘知几认为班固提出史 记 “其文直,其事核”是对史家反映历史真实的具体要求,他们的结合,才能反映文 字表述的真实。 质朴是指史家的文字表述对于社会的语言文字“体质素美” 、 “本质”的反映。刘知 几认为两汉时期,许多史家文字表述华丽复杂,好用骈体文,使史书记录史实变得没有 多少真实内容。他赞成以“方言世语”写入史书,不赞成史家“怯书今语,勇效昔言” 的文风。在刘知几看来,史家的文字表述要“体质素美” ,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史实的本 质。 简洁是史家的文字表述简约明了,不流连于不重要的细节和琐屑的事情。刘知几认 为应该“文约而事丰” 。针对其他史家苛责班固文字繁琐,刘知几认为班固的文字表述 比较简洁,像“武帝乞浆于柏父,陈平献计于天山,长沙戏舞以请地,杨仆怙宠而移关。 此而不录,岂得谓之烦邪?” 他认为汉朝史料众多,如果为了追求过分简洁而让史实 表述不清是不应该提倡的。 含蓄是指史家的文字表述要有所隐喻、 寄寓、 含义深沉。 刘知几称之为 “用晦之道” 。 文字表述有“显”和“晦”的区别,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刘知几认为司马迁、班固在 用晦方面还是有许多可取之处, “至若高祖亡萧何,如失左右手;汉兵败绩,睢水为之 不流;董生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翟宫之门,可张罗雀, ” 这样的用晦并没有从正面对 人物进行描述,却让读者从中了解到人物的状态。 刘知几除了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两汉史家文字表述能力进行述评, 还在 古今正史 杂说中篇中对班昭、褚少孙等两汉史家的总体文字表述能力进行述评。 在古今正史篇,刘知几指出对于增补司马迁史记的褚少孙文采不好,认为 “作武帝纪 、 三王世家 、 龟策 、 日者等传,辞多鄙陋, ” 撰写史书的文字表 述能力与司马迁相差太远。至于其他史家,刘知几对班昭青睐有加,称“曹大家博学能 属文” 。 拥有良好的文字表述能力。 在杂说中篇中,刘知几将各个朝代的史家揉杂在一起进行比较述评的,在论述 修撰晋史的诸多史家时,他说: “王、檀著书,是晋史之尤劣者,方诸前代,其陆贾、 (唐)刘知几: 史通论赞卷四,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8 2 页。 (唐)刘知几: 史通言语卷六,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1 5 3 页。 (唐)刘知几: 史通烦省卷九,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2 6 5 页。 (唐)刘知几: 史通叙事卷六,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1 7 4 页。 (唐)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卷十二,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3 3 7 页。 (唐)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卷十二,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3 3 9 页。 1 0 褚先生之比欤! ” 他认为文采最差的当属王隐与檀道鸾,两汉时期可与他俩相提并论的 只有陆贾和褚少孙。可见褚少孙的文采一定欠缺很多,使得刘知几三番五次以他为例。 总起来看,刘知几认为文字表述是史才的基础,史家撰写史籍时所进行的文字表述 既不能随便炫耀文采,也不能言语粗俗鄙陋,应该真实、质朴、简洁、含蓄。 2 、史学 史学是指史家的知识学问,包括掌握和鉴别史料的能力、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刘 知几曾言: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 宫室者矣。 ” 在史学中,鉴别史料的能力最重要。史家在广泛搜集材料,选择性使用材 料的基础之上,还应对材料的真伪,来源进行认真的甄别,因为有的史料,虽然大体上 符合事实,但因某些原因可能出现夸大或不实的地方。还有一些则是毫无根据的传闻, 如果拿来使用,撰写成史著,必成为他人诟病之处。关于史学能力,刘知几就对两汉一 些史家进行述评。 首先,刘知几严厉批评了西汉史家司马迁。司马迁将屈原写作楚辞时在江边遇 到了渔夫的事情挤入史籍。他指出: “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 疑误后学,不其甚邪! ” 撰写史书不能将这种逸事作为史料进行应用,司马迁鉴别史料 的能力不够。 其次,刘知几认为犯同样的错误还有西汉史家刘向。刘向曾对成帝谈起武帝与宣帝 的作为,认为世上人们关于文帝的传说,有失实之处,并说世上的人们考察实际的少, 随声附和的多。这件事被记载于风俗通义上,从刘向所说的话来看,他是一个对世 人的缺点非常了解的人。然而,等到他写作新序 、 说苑 、 列女 、 列仙各种传 记时,却大量的陈述虚假的事情,伪造本不存在的事实。刘知几评论说: “呜呼!后生 可畏,何代无人,而辄轻忽若斯者哉!夫传闻失真,书事失实,盖事有不获已,人所不 能免也。至于故为异说,以惑后来,则过之尤甚者矣! ” 刘知几认为刘向运用史料的能 力使所记载的事情不真实,不能够得到事情的真相。史家应做的就是,尽量还原历史真 相,使读者了解当时的史实。 再次,刘知几对西汉末期史家扬雄颇有不满,认为作为一个史家,撰述的文集对历 史传闻不加鉴别就随意引用。刘知几认为扬雄讥嘲司马迁喜爱奇异的事物而且知识庞 (唐)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卷十二,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4 7 7 页。 (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 3 1 7 3 页。 (唐)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卷十八,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5 2 1 页。 (唐)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卷十八,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5 1 6 页。 1 1 杂,说: “且雄哂子长爱奇多杂,又曰不依仲尼之笔,非书也, 自序又云不读非圣之 书。然其撰甘泉赋 ,则云鞭宓妃云云,刘勰文心已讥之矣。然则。文章小 道,无足致嗤。观其蜀王本纪 ,称杜魄化而为鹃,荆尸变而为鳖,其言如是,何其 鄙哉! ” 他在自序中又说: “鞭打洛水女神宓妃,给屈原与彭咸、伍子胥食物。 ”刘 知几认为如果撰写的是文学作品也就罢了,可是撰写蜀王本纪这样的史籍,扬雄还 引用令人难以置信的传闻,只会以讹传讹,不能成为有史学价值的著作。 最后,刘知几对东汉史家班固的史识也有不同的看法。 汉书中收录项羽杀害义 帝,触怒上天,才自取灭亡;定国的父亲于公断狱公正,积有阴德,所以早早地建造高 门等待子孙封侯; 严延年的母亲见儿子滥杀罪人, 回家打扫等待儿子事败。 刘知几在 杂 说上对班固鉴别史料的看法: “如固斯言,则深信夫天怨神怒,福善祸淫者矣。至于 其赋幽通也,复以天命久定,非人理所移,故善恶无征,报施多爽,斯则同现异说, 前后自相矛盾者焉。 ” 刘知几认为班固这样采录史料,表明他深信人只要处事不当,使 天怨神怒,就会有灾难降临。然而,他在幽通赋中又说,人的命运上天早已经定了 下来,不是人能够改变得了的,所以,善的、恶的到后来并不能完全得到验证,报应多 有差失。故刘知几批评班固对待同一事物却又完全不同的说法,前后自相矛盾。 总起来看,史家在本身博学多闻的基础上,还要对自己身边存在的即得史料进行正 确把握,要合理运用还应有自己的写作特色,千万不能被市井传闻所迷惑,造成自相矛 盾的结果。也就是说,才与学对史家素养而言,是最基本的要求,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 系。在具备这两项史家素养后,刘知几对史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史识。 3 、史识 史识指的是史家的历史见识,它不仅是史家应具备的素养,也被刘知几认为是“史 才三长”中最难得,最重要的一项能力。刘知几认为,史家要具有对于史实的分析和评 价的能力。刘知几在史通鉴识篇开头提到“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之 不同,爱憎由其各异。 ” 认为史实本身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评价标准是不 一致的。所以感慨到“其唯千载一遇乎! ”史识是对史家素养理论认识水平的要求。刘 知几从“兼善” 、 “忘私” 、 “探赜”三方面的历史见识对两汉史家史识进行述评。 兼善是兼取各位史家的观点, 不要拘泥一家的成见。 刘知几认为许多史家 “习于 太 (唐)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卷十八,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 5 1 9 页。 (唐)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卷十六,浦起龙史通通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