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钱钟书翻译思想比较.pdf_第1页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钱钟书翻译思想比较.pdf_第2页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钱钟书翻译思想比较.pdf_第3页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钱钟书翻译思想比较.pdf_第4页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钱钟书翻译思想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曼曼曼曼! 曼曼曼! 蔓皇曼曼曼曼皇曼! 曼曼皇鼍曼! i ii i 曼鼍! 曼曼曼! 皇曼曼曼曼皇曼皇曼! 舅蔓曼曼皇鼍曼鼍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 摘要 鲁迅和钱钟书在我国的翻译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翻译思想对我国传统翻 译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注重文本研究,一直强调译作要 忠实于原作。本文一反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模式,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视角分析了鲁迅 和钱钟书翻译思想的异同。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 之间的权利斗争和权利运作,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之间从未有 过平等的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预设,最终否定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 思想。 本文分四章来进行阐述。第一章对鲁迅和钱钟书的文化观进行了研究。鲁迅吸收中 外切有利于中国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文化思想,对待传统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钱钟书则以学者的身份研究纯理 论的东西,他的文化观是管他东方西方一切皆为我用,他强调了文化的“普遍性 ,主 张把不同的文化放在同个平台上比较研究。不同的文化观对他们的翻译观又不同的影 响。第二章从鲁迅和钱钟书的早期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入手,对他们的不同的文化观的 原因进行了分析。鲁迅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随着家庭的败落,他亲眼看到了士大夫 阶级的虚伪的一面和农民阶级受压迫的一面。这也使他成了风建社会的反抗者,并且走 上了翻译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以唤醒国民的文学道路。钱钟书出身在书香世家,家境优越, 从小就接受良好的中英文教育,并且善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中西方文化,所以他所翻译 的东西大部分是为了和中国文化进行比较的。第三章详细介绍了鲁迅和钱钟书的翻译思 想,第四章运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进行了分析比较。 通过比较本文认为后殖民翻译理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最后得出尽管译者受到政治 目的和文化目的等非文本目的的制约( 如:后殖民翻译理论所提倡的就是关注译本的政 治目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限制就不顾翻译的文本目的,文本目的才是译者的根本 任务。 关键词:鲁迅钱钟书翻译思想后殖民视角局限性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l ux u na n dq i a nz h o n g s h up l a y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a r e ao fc h i n a t h e i r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h a saf a r - r e a c h i n g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u rt r a d i t i o n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y o u rt r a d i t i o n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ya t t a c h e s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t e x t u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l a y se m p h a s i so i l “f a i t h n l lt ot h eo r i g i n a l ”c o n t r a r yt ot h er e s e a r c hm o d e lo f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y , t h i st h e s i sm a k e sa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l ux u na n dq i a n z h o n g s h u s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f r o mt h ep o s t c o l o n i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p e r s p e c t i v e p o s t c o l o n i a l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y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f i g h to fp o w e ra n dt h er e i g no fp o w e rb e t w e e nt h et w o c u l t u r e sw h i c hh i d eb e h i n d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p r o c e s s i tt h i n k st h a tt h e r ea r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e s ,a n dt h e r ei sn oe q u a ld i a l o g u eb e t w e e nt h e m ,s oi td e n i e s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 o u g h tw h i c hp u r s u e st h em e a n i n ge q u i t y t h i st h e s i sh a s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m a k e sr e s e a r c h e so nl ux u na n dq i a n z h o n g s h u so u t l o o ko nc u l t u r e l ux u na b s o r b sa l lt h ec u l t u r e sw h i c hd og o o dt oo u r l i b e r a t i o na n di n d e p e n d e n c e h ea b s o r b st h ea c t i v ef a c t o r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i n t r o d u c e t h ef o r e i g nc u l t u r ea c c o r d i n gt oh i so w ni n t e n t i o n f r o mt h i sa s p e c t ,h ec a nb ec a l l e dl i t e r a r y s o l d i e r q i a nz h o n g - s h uo n l ym a k e sr e s e a r c h e so np u r et h e o r y h el a y se m p h a s i so nt h e u n i v e r s a l i t y ”o f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e sa n da d v o c a t e st h a t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e sc a nb ec o m p a r e do n t h es a m ep l a t f o r m s om o s to fh i st r a n s l a t i o n sa i ma tc o m p a r i n gw i t h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f r o m t h i sa s p e c t ,h ei sar e s e a r c h e r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 sc a u s i n g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 o u t l o o ko nc u l t u r ef r o mt h e i re a r l i e r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e d u c a t i o nb a c k g r o u n d l ux u nw a s b o mi nad e c l i n i n gf e u d a lf a m i l y , s oh es h o ws y m p a t h yt ot h ep e a s a n tc l a s sw h i c hw e r e o p p r e s s e db yt h el a n d l o r dc l a s s a l lo ft h i su r g e dh i mt ot r a n s l a t e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k so ft h e o p p r e s s e d n a t i o ni no r d e rt oa w a k eo u rs l e e p i n g p e o p l et of i g h tf o r f r e e d o m a n d i n d e p e n d e n c e q i a nz h o n g - s h u w a sb o r ni nal i t e r a r yf a m i l ya n dh ea c c e p t e dg o o de d u c a t i o n b o t hi ne n g l i s ha n dc h i n e s es i n c eh ew a sv e r yy o u n g ,w h i c hm a d eh i mg e ti n t ot h eh a b i to f c o m p a r i n g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e s s om o s to fw h a th eh a st r a n s l a t e da r ea r tt h e o r i e sa n df o r e i g n c u l t u r e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m a k e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l ux u na n dq i a n z h o n g s h u s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y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m a k e sac o m p a r i s o ni nt h ep o s t c o l o n i a l a b s t r a c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s o n ,w ec a nf i n d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t h ep o s t c o l o n i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 e o r y a tl a s tt h i st h e s i sc o n c l u d e st h a ta l t h o u g ht h et r a n s l a t o r sa r er e s t r i c t e db yt h ep o l i t i c a l p u r p o s ea n dc u l t u r a lp u r p o s e ( s u c ha st h ep o s t c o l o n i a l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e o r ya d v o c a t e st h a tt h e p o l i t i c a lp u r p o s eo f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 ) ,y e tt h et e x t u a lp u r p o s ei st h et r a n s l a t o r s f u n d a m e n t a l p u r p o s e k e yw o r d s :l ux u n ;q i a nz h o n g s h u ;t r a n s l a t i o nt h o u g h t ; p o s t c o l o n i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 ;l i m i t a t i o n i i 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王丛玺一 e l 期:监年l 月! !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导师签名: e t 期:堡z 年 月 笙一e l e t 期:堡z 年月幺日 引言 皇曼! 舅舅曼鼍鼍鼍曼鼍i i m n 一 _ m m l um !_s - 曼 引言 恩格斯曾经这样评述过文艺复兴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 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 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梁启超,严复等就是维新时代产生的巨人,鲁迅、 郭沫若、矛盾等就是五四时代产生的巨人,傅雷、钱钟书等就是新中国新时代产生的巨 人。他们的创作、他们的众多的译作、他们的精辟的理论和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作为巨人 的品格、巨人的融贯、人类各种文化知识体系的能力及思维方式。n 坤中国传统翻译思想 深深根植于我国悠久、丰富、灿烂的文化历史,以中国古典文论和古代哲学及古典美学 为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而建立的中国( 本土) 翻译思想。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经历了 古代佛经翻译时期、近代西学翻译思想时期和现当代翻译时期。鲁迅与钱钟书的翻译思 想分别属于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转折时期和中国传统翻译思想鼎盛时期。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迅在 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几乎用大半生的精力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借外国的火, 来照明中国的黑夜,他是光明的引路人,鲁迅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 是中国译论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的文学活动,是从翻译外国文学开始的。他一生共翻译了1 4 个国家1 0 0 多 位作家的2 0 0 多种作品,印成了3 种单行本,3 0 0 余万字。妇 1 3 1 鲁迅的翻译思想经历了一个 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从早期发表的文艺论文摩罗诗力说中极力赞扬拜伦、雪莱等 浪漫主义诗人到1 9 0 9 年域外小说集的问世标志着东欧,北欧、俄国等现实主义文学 已成为他翻译思想的中心。最后他成功地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顺利地完成了向马克思 主义的过度。矛盾先生曾这样评价鲁迅的翻译活动“表现了始终一贯的高度的革命责任 感和明确的政治目的性。 他的翻译是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 钱钟书是我国当代最博学的学者,他学贯中西、博大精深、在很多重要的文化学术 领域都有着卓越的建树。钱钟书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著名的“化境”论可与严复的“信 达雅”论和傅雷的“神似 论构成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主体,而且将翻译引入文艺美学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范畴,推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发展。 在我国的翻译史上,一个译学理论的诞生,都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成就基础上而创 立的。鲁迅和钱钟书的翻译思想的形成也不例外。鲁迅的翻译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 展历代佛经翻译及清末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钱钟书依据 中国古代说文解字关于“翻译:的一段训诂文字而创立了“化境说”。中国的传统 译论在继承中得以发展但是都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只是程度和重点各有不同而己。 1 1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特点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 1 ) 翻译思想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每个译家在提出一个翻译思想或理论时,首先关心的是:这个思想或理论能否用来 指导翻译的实践操作。基于这样,翻译理论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翻译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鲁迅和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就符合这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的译例中清楚地看到这一 点。 改造传统汉语,使汉语现代化,让中国人拥有新型的语言,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追 求的重要目标。鲁迅的翻译方式和翻译风格与这一目标有着直接的联系。 例1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 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 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面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 鲁迅创作祝福) 例2 :两人贪婪地吸了没有盐的刁弥沙。一看见乏透了的可怜的毕加的模样,美谛克总 不得不记起曾使他心醉的坐在幽静的苇荡旁边的那闲静的,爽朗的老人的形象来。毕加 就好像用了自己的压碎了似的神情,在映发没有休,i i , 矛d 救援的这寂静的不安和空洞。 ( 鲁迅译毁灭) 例1 是对晚年祥林嫂形象的刻画,例2 引自鲁迅先生译的法捷耶夫的毁灭。对比这两 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翻译语言与创作语言之间明显的差别。显而易见译语句子很长是 欧化的句子,并且译语是按照鲁迅的“硬译”的翻译准则造出来的,带有洋味,好像外 2 引言 国人讲的中国话。这也正好符合鲁迅要改革中国语言丰富汉语的表达方式的目的。 钱钟书不仅国学功底深厚还精通英、德、法、意大利、西班牙及拉丁语,而且不仅 能读能写能译,还能流畅地说。当然钱钟书精研西语的目的主要在于贯通中西学理论而 谈文论艺。在钱钟书著的谈艺录和管锥篇中引用了大量的西语译例,这些译例 均以文言文来翻译的,将原文脱胎换骨而又做到了保全了其精神资质,可以说是“化 境”论的典范。 例3 :拜伦致其情妇( t e r e s ag u i c c i 0 1 ) 书日:“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 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e v e r y t h i n gi st h es a m e ,b u ty o ua r en o th e r e ,a n dis t i l l a n q i ns e p a r a t i o nt h eo n ew h o g o e sa w a ys u f f e r sl e s st h a nt h eo n ew h os t a y sb e h i n d ) 3 m 4 1 这 一句情话,语淡情深,若用白话文本直译,无非“一切如常,只是你走了,而我仍在此, 两人分手,远行的人总不如留下的人这么受苦。”文白对比,直译更让人觉得语淡情浅, 不像文言文意译这么意远情浓。 ( 2 ) 注重文本研究。 中国传统译论的翻译标准一直在强调忠实于原作,翻译方法也是直译、意译或兼用 直译和意译。 罗新章在谈到自成系统的中国翻译理论时,认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走过了“案本一求 信一神似一化境”四个阶段。这四种翻译标准,都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只是程度和 重点各有不同而已。为什么传统译学会一直强调“忠实 呢? 归根结底,翻译理论,翻 译研究,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必然受到该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 的重大影响而中国的权利关系,向以上下,尊卑之分为主。因此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特别强调“忠 这个概念。忠于上司、忠于父母、忠于丈夫是在社会和家庭里的道德标 准。这个标准应用在翻译上,自然是忠于原文了。n 3 0 但问题是,并非所有的翻译活动都以“忠实”为目标。中国许多大翻译家,都不是 以“忠实 著名的,像严复、林纾、殷夫这类违反“忠实”标准的翻译现象,传统译论 无法解释。这也是迫使从事翻译研究的工作者们换个角度来研究翻译,把视线从只重文 本研究,转向和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上来。 1 2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iu ;i 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皇曼曼曼量曼曼曼皇 2 0 世纪8 0 年代初,在多元系统论的启示下,一群后来被称为“操纵学派”的学者开 始积极从事理论性和描述性的翻译研究,导致这个学科的“大规模扩展”。后来,当图里 仍专注于文学多元系统时,这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采用了“文化研究模式”,把“赞助 人、社会条件、经济、建制操纵等文学因素”与“翻译的选择及其在文学系统中的作用方 式”联系起来研究,从而做出了所谓的“文化转向”h 1 ,当代西方学者谢莉西蒙指出:“8 0 年代以来,翻译研究最激动人心的一些进展属于被称为文化转向的一部分。”转向文化 意味着翻译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维度。不是专问那个一直困扰着翻译理论家的传统问 题“我们应该怎样去翻译? 什么是正确的翻译一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一种描述性的方法 上:译本在做什么? 它们怎样在世上流通并引起反响7 转向使我们理解到翻译与 其它交流方式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并视翻译为写作实践,贯穿所有文化表现的种种张 力在其中,”2 0 世纪8 0 年代末期兴起的后殖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契合了文化全 球化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因而推进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 注入了新的活力。 1 3 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 罗宾逊对后殖民主义的定义:“后殖民主义”( p o s t c o l o n i a l i s m ) 是起源于殖民主 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 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 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陌 比后殖 民翻译研究是后殖民理论的一种应用形态,它起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末。该理论从后殖民 视角来看待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 间的权利斗争和权利运做,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利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 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的理论预设,最终否定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思想。我们 知道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交织的,所以我们在从事语言文字的翻译时誓必会伴随着文化的 翻译。这样看来文化的介入给后殖民翻译理论注入了活力。抑后殖民翻译理论以权利差 异理论为先导借助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利差异语境中译者 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后殖民翻译理论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解构主义、阐释学、多元系统论、描写主义、目的论和新历史主义。印m 。8 在后殖民语境 4 引青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窒曼曼曼曼舅曼i i i i i i i_i 皇曼曼曼曼舅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下,对翻译标准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的忠实与否。因为“忠实”的翻译观容易忽视 翻译的力量;如果翻译批评的视域能突破语言层面的“忠实”,把它们与译者的文化身份 联系起来,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语境中去考察,那么人们对“直译”和“意译”、 “异化”和“归化”的的争论,也就不会如此令人费解了。 2 0 世纪3 0 年代,鲁迅把翻译理论的认识上升为文学和文化重构的政治性问题。在翻 译标准的问题上不但要移情,更要益智;在有些地方“宁信勿顺”尽可能保持洋气,因为 他们已经意识到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历史的延续和整体,自觉地为民族文化身份的书写所 作的努力都是有限、平和和改良的,那么“顺”对弱小民族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它很容 易催生本土的民族中心主义。钱钟书先生所写林纾的翻译一文发表在1 9 7 9 年,当时 中国已经成立了3 0 年,中国人在世界上已经改变了任人宰割的地位,尤其是经过了3 0 年 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各国人 民的承认和尊重,这时期对翻译的要求与鲁迅的时代相比也发生了变化。吸收外国先进 的经验和文化,仍然是翻译的任务,但作为一种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要体现中国的 地位,体现中华民族的自尊,也成了翻译应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钱钟书提倡归化翻 译策略应该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鲁迅与钱钟书翻译思想不同但是他们的翻译策略都是为本民族实现特定时期的发 展任务而服务的。由于翻译理论总是通过具体的人提出来的,而一个民族内部的意识形 态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统一体,其中总有改革与保守,先进与落后等方面的差异,这样由 于译者或翻译理论工作者的文化观和世界观的不同,对民族的任务和翻译的要求就会有 不同的理解,因而提出不同的翻译策略。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皇曼蔓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皇苎曼曼蔓曼曼曼蔓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蔓曼! 曼曼皇! 曼! 曼曼曼曼曼 第一章鲁迅与钱钟书文化观探究 1 1 鲁迅的中西文化观 鲁迅先前在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影响下,后来在党的思想领导下勇敢 地担任了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战斗的任务。在这一艰巨的思想战线上,为了打垮敌人 的反扑,他不得不深入到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摄取营养,积蓄力量。残酷的革命斗争 的实践逐渐使他学会了怎样打击敌人,优秀的文化遗产帮助了他从敌人的内部更有效地 挖空了敌人所凭据的思想堡垒。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进步思想对鲁迅翻译思想的形成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鲁迅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采取了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他继承的是 一向被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者看作是“异端”的传统,也正是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支柱。 毛主席曾指出过,在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中有“封建性的糟粕”,有“民主性的精华”。 精华,就是唯物主义的思想,科学的思想,或者是为科学开辟道路的思想传统,反权威, 反压迫的传统。鲁迅曾经讽刺和嘲笑过一些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文句上的批 判和表扬来区别鲁迅继承的是哪些思想,反对的是哪些思想。 例如在字句上,鲁迅曾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孔子在许多地方采取了攻击的态度,否 定的态度。但是鲁迅所攻击的不是两千多年的孔丘他所攻击的是反动势力所崇拜的偶像 化了的“圣人”。鲁迅对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肯定的。他说: 至于孔老相争,孔胜老败,却是我的意见: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 柔,但孔以柔进取,而老却以柔退走。这关键,即在孔子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 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老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事不做,徒做大言的空谈家于是加 以漫画化,送他出了关,毫无爱惜。船瑚 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鲁迅认为孔子是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无大小均 不放松的实行者。鲁迅的确也是这么做的,这在他的翻译目的的理解中得到了充分的诠 释,鲁迅常在文章中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窃火给人类的故事,来比喻翻译的 意义。他说:“人往往以神话中的p r o m e t h e u s 来比革命者,以为窃火给人类,虽遭天帝之 6 第一章鲁迅与钱钟二i 5 文化观探究 谴徒不悔,其博大坚忍正相同。但我从别国窃得火来,庶几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较多 的好处,我也不枉费了身躯然而我也愿意于社会上有些用处,看客所见的结果仍是火 和光。” 这里的“窃火”与“煮肉”是两个比喻,是非常深刻的。“窃火”不仅是为了让人们看到 “火和光”,同时还为了“煮自己的肉”,这比普罗米修斯更加博大坚忍。从这一点我们也 可以看到鲁迅为了能够使翻译为革命服务不惜一切代价,不被当时的困难所吓倒,知难 而上为中国当时的革命工作者和先进的文学工作者提供了有力的精神食粮。 此外,鲁迅还吸收了墨子的反对不义侵略战争但不向侵略者乞求和平而靠自己的力 量保卫和平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在鲁迅所翻译 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1 9 0 3 1 9 1 9 ) 日本留学阶段,是鲁迅翻译生涯的第一站。1 9 0 3 年他最早的翻译文学作品是法国作 家几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 巴达之魂。1 9 0 7 年与周作人合译了红星佚史,1 9 0 9 年编印了两本域外小说集这 一时期,他的翻译思想是“呼号”,是“战斗”。他的心是站在弱者和不幸者的一边。 第二个时期( 1 9 2 0 1 9 2 7 ) 这是鲁迅在思想上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向共产主义思想转变的时期。因而在翻译思 想上也处于一个“上下而求索”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形式的需要和思想武装的需 要,他译了不少文艺理论作品。包括查拉图斯特拉的序言,苦闷的象征,出了象 牙塔和文学与革命等。这一时期他还翻译了大量俄国东欧和北欧文学作品,出版 了被损害民族的文学专号。他翻译的每一部作品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都体现了他一贯的 翻译思想。他所以特别重视翻译被压迫、被损害的弱小国家、民族和人民文学。因为这 些作品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 第三个时期( 1 9 2 7 1 9 3 6 ) 这是鲁迅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最辉煌的时期。这时他以从一个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 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为了中国革命的需要,在这一时期他翻译的文学作品和文 艺著作都是战斗的“作品”。包括艺术论,毁灭,铁流,小彼得,表以及他 7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翻译工作中最后一部译作一俄国古典作家果戈里的名著死灵魂。 鲁迅一生把目光集中在正处于“专制与革命对抗”的俄国和正处于“抵抗压迫、求自 由解放”的东欧诸国的文学,引进了同样处于被压迫、被奴役地位的“斯拉夫民族”觉醒 反抗的呼声来振作“国民精神”,唤起沉睡的中国人来挽救国家的前途命运达到“立国”的 目的。 另外鲁迅还继承并发挥了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家,像古代的老 子、庄子、周易以及后来许多进步的哲学家的辨证法思想。历史记载,自从汉代董仲舒 以来,在哲学史上的正统派思想家经常奉行着“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行而上学的戒律。这 种千古不变的正统思想经常占统治地位,盘踞在人心里。统治阶级为了防止任何的变革, 也经常以“遵古”、“妨古”当作首要原则。鲁迅从人民利益出发,向这些陈腐的观念展开 了斗争。 作为左派文人的代表,鲁迅坚决反对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一针 见血地指出国家的祸患和国民的病根,毫不怜悯地粉碎维护封建传统的改良思想。 鲁迅通过对中国传统的深刻反思,认为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必须引进 新的文明因子。鲁迅在1 9 3 4 年发表的拿来主义一文中表明了他的“拿来主义”的立场。 对于树立“拿来主义”的精神而言,鲁迅认为必须反对下列三种错误的态度:第一种 是“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这种人因为 不敢大胆地去接触西方近代文化,当然就无法在比较与参照中很好地建立中华民族的新 文化了;第二种是“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这种 人是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往往不分清红皂白地排斥和抗拒西方近代文化,甚至 毁坏人类文化遗产。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第三种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 而这回接受一切,欣然的鳖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3 嘲圳主张“全 盘西化“的人们大体上都是这样的心态。他们十分盲目和奴性地认为西方近代文化就是 文化的极至,这自然是异常荒谬的。 作为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当然应该反对和摒弃上述三种很不健康的文化心态。鲁 迅认为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必须是“占有,挑战,”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玲虬这 主义背后的理想,则正如他早年所说是中国的新文化应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 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瞪艄在这一基本观点的统摄下,他当然坚持直译以至于“硬译” 8 第一章鲁迅与钱钟书文化观探究 也就是说,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语表达方式,而且要尽量传达原作的 异域文化特色。与此同时鲁迅还主张输入新的表现法,一方面借此达到保存“洋气”的目 的。另一方面又可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本族语。翻译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恰当地吸收新 的表现法。要想使语言健康地发展,吸收外语中的表现法( 包括词,语和结构) 则是必 不可少的。翻译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当然,鲁迅也认识到了在输入新的表达 法的同时,有一部分经过消化、吸收会被广泛地沿用下去,而有些将在这个过程中被抛 弃,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但是,一些泥古守旧的译者往往以不顺为借口,反对吸收任何新的表现法,拒绝输 入。当然新的表现法在刚刚吸收过来的时候,有的可能“顺”有的可能“不顺”。顺与不顺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的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因为到底不顺而 被淘汰,被踢开。”鲁迅敢于提出吸收新的表现法,而且大胆地加以实践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他往往因此而被入斥为“不顺”的译家,“正统”翻译理论的叛逆者,这是很不公平 的。 1 2 钱钟书的中西文化观 回顾海通以来有关中西文化关系的争论,不难发现,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论 和2 0 世纪3 0 年代的“本位文化”论乃是两类颇具代表性也有着一定内在联系的文化理念。 而钱钟书的中西文化观则主要是在对这两类文化理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其 超越本土情节的开放性特征与后者“拘执我相”之狭隘性恰异其趣。n 町眦 1 2 。1 “取资异国,岂徒色乐器用”:质疑“中体西用 论 无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深受战事震动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 张还是此后的“洋务派”提出的近代思想史上颇具影响的“中体西用”论其核心都是以维护 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系为前提,吸纳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作为对“夷夏大防”传统观念的 否定以及后人更大规模地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来说,“中体西用”论有其开放的一面但 是由于他们仍然固守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因此,其保守狭隘 的一面也相当突出。严复曾提出,中西学各有自己的“体”“用”,“中体西用”论无异于“驭 骥之四蹄以俯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于理不通,于事绝不可行。严复此论无疑点 出了“中体西用”论作为“两截式”西化论的要害。而对造成这种“两截式”接受观的原因, q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钱钟书曾借用德国学者兰德曼( m l a n d m a n n ) 的理论作过解释:“衣服食用之具,皆形而 下,所谓文明事物( d i ez i v i l i s a t i o n s g u e s t e r ) ;文、学、言、论则形而上,所谓文化事物( d i e k u l t u r g u e t e r ) :前者见异易迁,后者积重难革,盖事之常也。”n 呻2 9 。3 3 1 这就是说,对“形而 下”的“文明事物”( 对应于“中体西用”的“用”) ,人们容易“见异思迁”;对“形而上”的“文 化事物”对应于“中体西用”的“体”人们则往往不思变革。对这一点,钱钟书在谈艺录 初版序中做出了明确表态: 盖取资异国,岂徒色乐器用:流布四方,可征气泽芳臭。故李斯上书有逐客之柬; 郑君序普,曰旁行以观。 钱钟书在谈艺录初版序中之所以针锋相对地反驳“中体西用”论,主要是为谈 艺录“采二西之书,供三阳之反”n 2 1 的治学方法作论证的。他对此类观念的反拨是为了 突显“谈”中国之“艺”而参以外国文学的正当性。由此可见,钱钟书的中西文化观与他的 治学方法有着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从心理上来分析,无论是“守旧派”的盲目拒斥西学还是“中体西用”论者 有选择地排斥西学,都与他们的本土情节有关。正是由于本土情节的潜在影响,他们才 程度不同地执着于中外夷夏之分,并往往以本土性为依据来决定取舍和进行价值判断。 正因为钱钟书对此观点的有力反拨充分显示了他超越本土情节的中西文化观。 1 2 2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 :质疑本位主义 2 0 世纪3 0 年代中期i 国内知识界曾继“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1 9 1 5 1 9 2 7 ) 之后掀起过 “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之争。其实刚进入学术圈的钱钟书虽未直接参与到这场文化论 争中,但他对于“全盘西化”这种过激的提法,显然不会认同,因为他一贯主张应从旧中 开新,如他曾明确指出“若是不顾民族的保守性,历史的连续性而把一个决然新异的思 想或作风介绍进来,这个革新定不会十分成功。”n 3 5 0 9 而对于“全盘西化”论的对立面j 本 位文化”论,钱钟书也同样持否定态度。 钱钟书曾总结说: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 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n 钔嗍这段话再明确不过地表明了钱钟书看 待中西文化的个基本立场:尚“普遍性”轻“特殊性”。而“本位文化”论的一个基本特点, 正是强调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本国文化的“特征”。 一般而言,某一历史时刻中的强势文化常常被视为“普遍性”的体现,作为回应,以 1 0 第一章鲁迅与钱钟书文化观探究 弱势文化守护者自命的人往往习惯于强调本土文化的“特殊性”。从1 9 世纪后期以来的种 种东西文化观来看,西方文化为人类文明之范式的论调不绝于耳,如“全盘西化论”的代 表陈序经就认为“西洋的现代文化,无论我们喜不喜欢,它是世界潮流的趋势n 朝阳阶3 8 5 再 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讨论来看,诸如“本土化”,“保持文化特殊性”之类取守势的观 念,总与发展中国家或西方世界中相对弱势的国家“形影相吊”n 陌郸7 而像美国这样的超 级大国,则以其基于强大国力和全球影响力的民族自信,热衷于强调美国文化的“普遍 性”或人类文明的“美国化”。 前文己指出,钱钟书看待中西文化的基本立场是尚“普遍性”而“轻特殊性”。但钱钟 书在文化领域所崇尚之“普遍性”乃是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或诸民族文化本质上是相 同的,而不是指某种文化如美国文化具有“普遍适用性”。例如,他曾指出,那些热衷于 谈论“东西文化特征”的人常说“某东西代表地道的东方文化,某东西代表真正的西方文 化,”而“其实那个东西,往往名副其实,亦东亦西。文化的“普遍性”并不是要抹杀“文 化差异”或东西方文化各自特征的存在。只不过在他的眼中,中西文化或诸文化之间, “同”固然远大于“异”,且表面之相异不掩本质之相通。钱钟书曾指出“中西对象不同,理 论因而差异,我们不该冒失为特点因为两种不同的理论,可以根据同一原则。”他举例 说,“中国文章讲平仄西洋文章讲轻重音;西洋诗的禁忌并非中国的四声八病。而两者 遵守着声调和谐的原则;虽不相同,可以相当。”n 椰钱钟书在谈艺录的序言里有 一句开宗明义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事实上正是他立足 于人,才有了东海西海的心理攸同观。钱钟书对西方心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除了心理 学,钱钟书还借鉴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包括对自然科学,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钱 钟书还涉猎宗教,对中国文化中的儒、道、释和西方基督教广有征引,阐发神秘主义颇 有新见,对神秘经验有过多次论述。在知识结构上,钱钟书吸收了传统国学所不具备的 很多东西,从而建立了一个横跨东西、艺术、宗教科学兼备的完整知识系统。 钱钟书是把中西两大文化系统纳入自己的视野来研究分析的,通过中西异同比较, 来最大限度地洞察心性灵魂的奥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是不管东方、西方,古代、 现代,一切中西方的文化要素都是他用来阐述自我发现和开拓自我艺术王国的材料。这 一点可以在他写的管锥编、谈艺录和七缀集中得到充分证明。 通过对二人中西文化观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钱钟书还是鲁迅,他们对于外来 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化采取的都是包容和批判吸收的态度但是他们又各自有自己的侧重点,有自己的目 的。 作为学问家,钱钟书的人生态度是淡泊,其文化性格是谵掸静涵。我们都知道,钱 钟书成名于4 0 年代,此时正是中华民族危急的时期,先是民族救亡,后是祖国命运抉择 的解放战争,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生存环境下,钱钟书却保持一种与社会潮流相左的 态度,是另_ 种生存状态。他的谈艺录等学术著作,是从纯学理角度来探讨艺术问 题的。 鲁迅恰恰相反,鲁迅虽然出现过寂寞,对现实表现出淡漠,但那是一种激战间的休 息。观其一生,他是一位积极拥抱现实,直面人生的勇士。特别是在他的后期,他是与 来自各方面的攻击的激战中度过的。不可否认,这中间难免有偏激或偏颇之处,但从总 体上来看,他代表了中国“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国历史, 传统文化及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国民性等的认识与批判,那是深刻而激烈的。也正因为 如此,鲁迅表现出思想家的深刻性,广博性与坚定性。 可以说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观,而不同的文化观又直接影响了他 们翻译的不同选择。归根结底是什么决定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呢,这还要从他们各自的早 期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说起。 1 2 第二章鲁迅与钱钟书不同文化观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鲁迅与钱钟书不同文化观的原因分析 2 1 鲁迅的早期生活经历及教育背景, 1 8 8 1 年9 月2 5 日( 旧历辛巳8 月初3 ) ,鲁迅生在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地主家庭 里。他姓周,名树人,号豫才;鲁迅是他从事新文化运动以后所用的笔名。 鲁迅的家庭,是一个“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 介孚) ,进士出身钦点 翰林院庶吉士。父亲周伯宜,中过秀才;闲居在家;母亲鲁瑞乡下人,她父亲鲁晴轩是 举人,曾任户部主事,她本人则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周家这时虽已败落,但到 鲁迅出生时,“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在这样一个封建家庭里,鲁迅从小便受着儒家传统教育的折磨。七岁鲁迅被送入家 塾开蒙读的是鉴略这一本介绍古今大概的书。十二岁,他又被送进了三味书屋,这 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寿镜吾非常严厉,不许学生问不该问的问题,于是鲁 迅就只能死读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鲁迅读完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