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研究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方向:古文字研究 指导教师:喻遂生教授研究生:张勇 摘要 取予类动词是动词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类别,尤其是语义特点和句型结构;研究取予类 动词对动词的句型结构分析,以及双宾句的形成流变都是很有帮助的,目前还没有对甲骨文 取予类动词的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出现,所以笔者选取了取予类动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语义 语法范畴理论,力争从源头弄清楚取予类动词的特点,希望能给汉语史研究提供些有用材料。 全文共分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谈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的研究状况以及取予类动词的界 定和研究范围、资料体例等等。第一章,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的个案研究,主要是探讨甲骨文 取予类动词词义和句法结构。第二章,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的句法及其相关成分研究,主要从 语法上总结了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的语法功能及其相关成分的语法特点,并且对甲骨文取予类 句型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第三章,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的历史演变,主要从历时的角度对 取予类动词的数量、词义以及双宾结构的演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甲骨文 取予类动词语义语法范畴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 s t u d yo fd a t i v e t a k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n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n 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o ft h es h a n gd y n a s t y m a j o r :c h i n e s ep h i l o l o g y s p e c i a l i t y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u p e r v i s o r :d r y us u i s h e n ga u t h o r :z h a n g y o n g a b s 订a c t d a t i v e - t a k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sav e r bc e n t r a la f r i c ac o n l m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a t e g o r y , p a r t i c u l a r l ys e m a n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c o o r d i n a t ev a l e n c es w a c t u r e ;b ys t u d y i n g d a t i v e - t a k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ot h ev e r bc o - o r d i n a t ev a l e n c es t r u c t u r ea n a l y s i s ,a sw e l la s d o u b l eg u e s ts e n t e n c e 。sf o r m a t i o nc h a n g i n gh a st h eh e l pv e r ym u c h , b u ta tp r e s e n th a s n o tt a k e nt o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o na n i m a l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g i v e sak i n do f v e r bt o c a r r yo nt h es y s t e mr e s e a r c ha r t i c l et oa p p e a r , t h e r e f o r et h ea u t h o rs e l e c t e dh a st a k e n g i v e sak i n do fv e r bt ot a k et h eo b je c to fs t u d y , t h eu t i l i z a t i o ns e m a n t i c sg r a m m a r c a t e g o r yt h e o r y , a r g u e dv i g o r o u s l yf r o mt h es o u l c ec l a r i f i e sd a t i v e - t a k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h o p e dt h a tc o u l dg i v e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t op r o v i d eau s e f u l m a t e r i a l t h ef u l lt e x ti sd i v i d e df o u r p a r t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 s , 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dt h a tt h e i n s c r i p t i o no na n i m a l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d a t i v e - t a k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r e s e a r c h c o n d i t i o na sw e l la st a k e sg i v e sk i n do fv e r bl i m i t sa n dr a n g eo f s t u d y , m a t e r i a ls t y l e a n ds oo n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o na n i m a l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 d a t i v e t a k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c a s es t u d y , i s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o na n i m a l 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t ot a k eg i v e st h ek i n do fv e r bw o r dm e a n i n ga n dt h es y n t a x s t r u c t u r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o na n i m a l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 d a t i v e - t a k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s y n t a xa n dt h er e l a t e di n g r e d i e n t r e s e a r c h , m a i n l y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o na n i m a l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f r o mt h eg r a m m a rt o t a k eg i v e sak i n do fv e r b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a n dt h er e l a t e di n g r e d i e n tg r a m m a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n dt o o kt o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o na n i m a lb o n e sa n d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g i v e sa a b s t r a c t k i n do fs e n t e n c ep a t t e r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oc a r r yo nt h es u m m a r ya n a l y s i s 耶鸲也i r d c h a p t e r , 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o na n i m a lb o n e sa n d 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d a t i v e - t a k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 ,m a i n l yt ot o o kf r o mt h el a s t e da n g l eg i v e sak i n do fv e r bt h e q u a n t i t y , t h ew o r dm e a n i n ga sw e l la st h ed o u b l eg u e s ts t r u c t u r ee v o l u t i o nh a sc a r r i e d o n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k e yw o r d s :t h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nb o n e so r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o ft h es h a n gd y n a s t y d a t i v e - t a k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e m a n t i cg r a m m a t i c a lc a t e g o r i e si nc h i n e s e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撰写曾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 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 学位论文作者:抹岛 签字日期:加旧年4 月z 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筹) 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狐彰 签字日期: 7 0i o 年4 月7 日 绪论 绪论 第一节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的研究状况及本文选题 甲骨文作为现存最早的汉语言材料,是汉语史研究可以追溯的最早的源头,甲骨语言的 研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自是不言而喻的。在甲骨文词汇中,名词和动词数量最多, 研究价值也最大。而从语法分析的角度来看,动词的作用更为积极主动,相对于其他词类而 言,“动词研究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第一号重要课题,也是语法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这是因 为:动词比之于其他词类,内部最为复杂;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活动能力最强,大部分词类都 要跟它发生一定的结合关系:动词是一般句子里最重要的部分,以动词为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的句子最多,句型最为丰富。动词研究的好不好,透不透,对整个语法体系的建立,有极其 重大的意义。1 所以了解甲骨文中动词的各种意义和功能,对于了解整个甲骨文的语法体系有 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研究的第一批语法著作,如管燮初先生的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和陈梦家 先生殷虚卜辞综述的文法一章中,都已经对甲骨文的动词有所研究,只是还不够深入 全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甲骨文动词专题研究逐渐增多,如赵诚先生 甲骨文动词探索( 一) 2 、 甲骨文动词探索( 二) 关于被动式3 分别从词义、动词名词的比较、行为动词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喻遂生师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4 和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 和衍生5 ,对甲骨文中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单个祭祀动词的衍变过程和句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外还有董莲池先生甲骨文使动、为动用法举例6 等等。以甲骨文动词为专题的硕士学位 论文有:陈年福先生的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7 ,从历史词汇学的角度对甲骨文中的动词进 行了全面详细的描写;郑继娥先生的甲骨文动词语法研究8 从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方 面对动词进行语法研究:郭凤花先生的甲骨文谓宾动词研究9 ,从语义方面入手研究甲骨文 中的谓宾动词;沈林先生甲骨文动词断代研究初探1 0 从历时的角度详细描述了甲骨文各期 动词的使用情况:贾燕子先生的甲骨文祭祀动词句型研究则是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和动词 配价理论,详细地研究了甲骨文中的祭祀动词句:陈练文先生甲骨文心理动词研究1 2 用共 时和历时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甲骨文中的心理动词;朱习文先生的甲骨文位移动词 研究培和韩剑南先生甲骨文攻击类动词研究1 都是把语义和语法结合起来,用语义语法理 1 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 m 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5 ,第1 页 2 赵诚。甲骨文动词探索( 一) 力。殷都学刊,1 9 8 7 ( i ) , 3 赵诚甲骨文动词探索( 二) 一关于被动式f j 中国语言学报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1 喻遂生甲骨文动词和介词的为动用法 c 汉语史研究集刊( 第2 辑)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0 6 喻遂生甲骨文单个祭祀动词句的转换和衍生 j 语言研究,2 0 0 2 ( 2 ) 6 董莲池甲骨文使动、为动用法举例 j 。吉汉语研究,1 9 9 1 ( 3 ) 。 7 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 d 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1 9 9 6 。 郑继娥甲骨文动词语法研究 d 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1 9 9 6 9 郭凤花甲骨文谓宾动词研究 d 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 0 0 3 ”沈林甲骨文动词断代研究 d 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1 9 9 8 “贾燕子甲骨文祭祀动词句型研究 d 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 0 0 3 ”陈练文甲骨文心理动词研究 d 武汉:武汉大学,2 0 0 5 ”朱习文甲骨文位移动词研究 d 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 0 0 2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论对甲骨文中的某类动词进行详尽的研究。 目前对甲骨文动词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在语法方面,从不同层面,不同角 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已经涉及到祭祀动词、位移动词、谓宾动词、攻击类动词以及心 理动词等类别,但是还没有对甲骨文取予类动词进行系统研究文章出现。 现代汉语中关于取予类动词研究的文章近年来出现不少,如张国宪先生、周国光先生索 取动词的配价研究2 ,陈昌来先生r 给予”类三价动词构成的句式及其论元缺省的认知解释3 , 任小芳先生 “获取”类动词与双宾旬,谢凤萍先生给予动词的配价研究5 ,司玉英先生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的句型归属和命名6 ,徐峰先生“给予”动词的语义和 语用研究7 上述文章均是以现代汉语为材料而进行考察的,没有涉及到古代汉语,更没有涉 及到甲骨文。取予类动词是动词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类别,尤其是语义特点和配价结构,我 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大多数的取予类动词都是三价动词,而且大多可以构成双宾句型,所以研 究取予类动词对动词的配价结构分析,以及双宾旬的形成流变都是很有帮助的。针对上述情 况,笔者选取了甲骨文中的取予类动词,在前贤时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方法,从语义语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源头 弄清楚取予类动词的特点,希望能给汉语史研究提供些有用材料,能对甲骨文的识读以及甲 骨文的语法研究有所助益。 第二节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的界定、研究范围及资料体例 一、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的界定 取予类动词又分为取得类动词和给予类动词。给予动词反映了人类动作行为中的交予行 为。朱德熙先生曾给“给予”义做过这样的描述: ( 1 ) 存在着“与者” a ) 和“受者”( b ) 双方; ( 2 ) 存在着与者所与亦即受者所受的事物( c ) ; ( 3 ) a 主动地使c 由a 转移至b l 。 描述反映了构成一个完整的“给予”事件所需的三方参与者,给予动词语义结构( 动核结 构) 要求出现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通常把这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称为主体( 主事) 、与体( 与 事) 和客体( 客事) 。 “给予义”表示发出者a 主动地使物体c 由a 处转移至b 处,因而这一动作是主体有意 识发出的,是可控制的,这就要求主体语义成分要具有 + 有意识 、【+ 可控】、【+ 自主】的特征, 有人归结为 + 人事 的语义特征。不具备这一语义特征的主体成分不能进入给予动词的语法框 1 韩剑南甲骨文攻击类动词研究 d 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2 0 0 6 2 张国宪、周国光索取动词的配价研究【j 汉语学习,1 9 9 7 ( z ) 4 陈昌来“给予”类三价动词构成的句式及其论元缺省的认知解释 j 汉语学习,2 0 0 7 ( 3 ) 任晓芳“获取”类动词与双宾句 j 嘉应大学学报,1 9 9 8 ( 4 ) 5 谢风萍给予动词的配价研究 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 9 9 8 ( 1 ) 司玉荚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的句型归属和命名 j 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版) ,2 0 0 8 ( 5 ) 徐峰“给予”动词的语义和语用研究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 0 2 )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第1 5 3 页 2 绪论 架。典型的“给予”义表示的是一种领属关系的转移,即主体成分a 和客体成分c 之间有领 属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凡是能将c 转移至b 处,也就是把这种“领”的支配关系交给b , 使其能够拥有客体事物、支配客体事物的,都能够充当给予类动词的主体a 。 有时句子的动作主体是一些表示国家、机关、机构、团体的名词也可以看作具有r + 人事j 的语义特征。如:国家给了他许多荣誉。甲骨文中也有以一些表示方国、地名的集体名词作 给予类动词的主体的,如:“癸亥贞:危方以牛,其聂于来甲申? ”( h 3 2 8 9 6 ) 同样,朱德熙先生对“取得”义也做过描述: ( 1 ) 存在着“得者”( a7 ) 和“失者”( b7 ) 双方; ( 2 ) 存在着得者所得亦即失者所失的事物( c7 ) : ( 3 ) a 主动地使c7 由b7 转移至a 。 这个描述也反映了构成一个完整的“取得”事件所需的三方参与者,得者、失者、以及 所得事物。取得动词语义结构( 动核结构) 也要求出现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主体( 主事) 、与体( 与 事) 和客体( 客事) 。 由上述可知,取得类动词表达的语法关系的要素必须有a ( a7 ) 、b ( b7 ) 、c ( c7 ) ,即取 得类动词语义结构必须出现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主体( 主事) 、与体( 与事) 和客体( 客事) 。 和给予类动作主体一样,取得类动词所表示动作的主体语义成分也要求具有 + 有意识 、 + 可 控 、 + 自主 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完整的“取得”事件中,有时候并不出现“失者”( b7 ) 。如: 今年七月他将获得硕士学位。 只有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甲骨文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贞:关得生牛? ”( h 0 8 8 8 2 正) 有得者( a7 ) “关”, 有所得事物( c7 ) “牛”,还有一个动元“得”,但是没有出现失者( b7 ) ;类似的例子在b 辞中还有许多,如: 贞:勿乎取牛? h 0 8 8 0 6 贞:留牛百? h 0 9 0 4 1 正 我们在选取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的时候,依据朱德熙先生对取予类动词所做的描述,主要从 词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出发,根据其在卜辞中的具体用例,最终确定它们是否属于我们研究 的范围,这方面有几个相关问题需要说明。 其一,关于甲骨文的字词关系。甲骨文的字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个字形记录 多个词语,或者一个词语有几个不同字形的情况。我们在对甲骨文字词进行考察的时候,着 眼点是在语言层面的词语上,也就是说在考察字形、意义、语法功能这三个方面的时候,以 语法功能和意义为主,只要所表达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基本一致,即使在卜辞中有多种不同的 形体,也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词,如:旬,在甲骨文中写作哆、或u ;反之,几个词语共用一 个字形,但是其意义和语法功能如果不一致,则把它们看作是不同的词语。如:甲骨文有= 苎芝 字,此字兼授、受二义,虽然共用一个字形,但我们仍然要分为“授”、“受”两个不同的词。 其二,关于选取词语的实际操作。自1 8 9 9 年甲骨文被发现后不久,学术界就已经开始了 1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岫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第1 5 4 页 3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甲骨文的语言学研究,到现在已经是硕果累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由于甲骨文文体 和书写材料的限制,再加上年代久远,龟甲残损太多,还有许多语言文字学方面的问题尚未 完全解决,很多字词我们还不能完全释出,一些已经释出的字词也没有定论,而本人学识有 限,在进行研究时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对刻辞进行逐条统计。因此,在进行甲骨文取 予类动词的研究时,我们打算借鉴前辈学者们已经做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角度 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具体是在陈年福先生划定的取予类动词的基础上,再利用甲骨文字典, 甲骨文字诂林等甲骨文辞书对各个词语的释义,确定可能是取予类动词的词语,再依据 朱德熙先生对取予类动词所做的描述,主要从词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出发,根据其在卜辞中 的具体用例,详加审定,最终确定它们是否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其三,关于取予类动词和祭祀类动词、擒获类动词的关系问题。 1 取予类动词和祭祀类动词的关系 卜辞中有些祭祀动词的用法似乎也表示“进献”的含义,如: 贞:聂禾于祖乙? h 0 6 6 5 7 反 甲午卜:聂黍高祖乙? i 3 2 4 5 9 己亥卜,行贞:翌庚子其聂于兄庚直羊? h 2 3 5 0 6 壬申贞:多宁以鬯聂于丁,卯直口口? t 0 2 5 6 7 “聂”字用在祭祀卜辞中,似乎有“进献义,这样按照上述取予类动词的划分标准,应 该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但是此类动词不管是从句型结构还是从语用特点看,和我们所说的 的取予类动词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其双宾句型。祭祀动词常常可以带神祗和祭品构成 双宾句,其句型结构十分复杂,甚至有一些双宾句型是后来从来没有见过的。再者关于祭祀 动词的语法研究也多有学者专门论述,在此我们就暂不把这些词作为研究对象。 类似的动词还有“将”,甲骨文作:i i 、冲、钆、营诸形,从双手从爿,像双手捧几之形。 诗周颂我将:“我讲我享,维牛维羊。”郑玄笺:“将,犹奉也。陈年福先生先生考察 “将”在卜辞有四种意思,“一、动词,率领,带领。二、动词,奉进,登进。三、读“筑”, 击打乐器。四,读“筑”,建造,建筑。”1 其用在祭祀卜辞中表示奉进,登进义,如: 丙子贞:将兄丁于父乙,用? h 3 2 7 3 1 辛酉卜:将兄丁于父宗? h 3 2 7 6 6 , 丁巳贞:于来丁丑将兄丁,若? h 3 2 7 6 7 丁巳贞:弱羞将兄丁,若? h 3 2 7 6 8 癸巳卜:将兄丁,凡父乙? 癸巳卜:爵将六匕? h 3 2 7 3 0 辛巳贞:将示于南? 1 1 3 4 1 3 0 庚戌卜:将母辛宗? w 0 1 5 6 6 综上,像这类有“进献”义的祭祀动词,我们暂且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取予类动词中有许多词的义项不止一个,用法有很多,有的词既可以用于非祭祀卜辞中 表示“取得”或“给与”的含义,也可用于祭祀卜辞当中,兼作祭祀动词,比如动词“j 奴”: i 奴射三百。h 0 0 6 9 8 正( 非祭祀卜辞,表示“召集、征集”义) 1 陈年福。将”义琉证 a 甲骨文词义论稿 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第2 5 0 页 4 绪论 煅王亥羌。h 0 0 3 5 8( 祭祀b 辞) j 呶父乙十羌。h 0 0 9 1 4 反( 祭祀卜辞) 煅大甲牛三百。w 0 0 9 0 4 ( 祭祀卜辞) 这些用在祭祀卜辞中的“缎”,我们把它看作是祭祀动词,暂不研究。 2 取予类动词和擒获类动词的关系 在军事、田猎卜辞中还有表示“擒获”的动词,如:“获、辛,孰”等,这类词都有“获 得、捕获”的含义,按照“取得类”动词的标准,应该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但其句法结构 较为简单,多为动词单用或“动词+ 宾语”的格式,限于文章的篇幅,我们暂且不研究这类动 词。 二、甲骨文取予类动词的研究范围 在陈年福先生2 0 0 4 年的博士论文甲骨文词义研究中,列举了3 1 个取予类动词,以 ( 送来) 、徵( 征求) 、承( 引取) 、飘( 握持) 、冒( 同“钗”) 、兄( 读“献”,进献) 、取 ( 征取,取来) 、出( 拿出) 、园( 摄取) 、共( 读“供”,征供,征集) 、扁( 荐进) 、来( 来 贡) 、求( 征求) 、羞( 进献) 、荐( 荐进) 、得( 获得) 、入( 贡入) 、内( 纳,贡纳) 、内( 纳, 接受,接纳) 、商( 读“赏”,赏赐) 、畀( 赐予) 、祉( 引进) 、舟( 赐予,给予) 、引( 持取) 、 易( 赐予) 、盎( 进) 、献、缎( 征召,聚集) 、工( 读“贡”,贡献) 、将( 奉进) 、受1 。他在 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甲骨文词义论稿2 中,去掉了畀( 赐予) 、增加了钗( 征集) 。仍为 3 1 个。 喻遂生师在对甲骨文双宾语句进行研究时也谈及到取予类动词,举出的能够进入双宾结 构的给予类动词有“受( 授) 、降、作、肇、易( 赐) 、畀、来、氏( 致) 、禀、焦( 颁) ”3 , 能构成取得类双宾语动词的有“取、乞、丐、得4 。沈培在 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一书 中谈到甲骨文非祭祀双宾动词时,列出了取予类动词“受( 授) 、锡( 赐) 、畀、求( 者) 、 以、降、作、肇”5 我们根据对卜辞材料的释读和一些词典的释义,又找出了“飙”。 陈年福先生所找出的3 1 个取予类动词,有些或因为b 辞残缺难辨,不能确定“取予义”, 有些经过我们辨析,认为不具有“取予义”,这些词我们都暂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如: 1 承。 ,陈年福先生认为有“引取”义。说文手部:“承,奉也,受也。从手从 p 从5 叹”关于此字,诸家解释不一,或以为同“丞”字。观之于字形,“丞 作凶,象人 陷阱中,人用双手从上面挤之,人在下,双手在上:击象双手举人形,双手在下。所以甲 骨文字诂林按语说,“卜辞击当释为承,不得与丞同字”6 。那么此字究竟有没有有 “引取”之意呢? 在卜辞中,只发现两例,还都是残辞, 承h 0 4 0 9 4 1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研究 d 郑州:郑州大学,2 0 0 4 ,第6 1 页 2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第6 6 页 3 喻遂生甲骨文双宾语句研究 a 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 m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2 ,第1 3 6 页 喻遂生甲金语言文字研究论集 m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2 ,第1 3 9 页 。沈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 m 台北:文津出版社,1 9 9 2 ,第8 0 页 6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第2 6 8 3 页 5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弱来马承。h 0 9 1 7 5 从这两例残辞中我们不能够确定“承”所表何意,从严起见,我们暂不把“承”列为我们 的研究对象。 2 引。说文弓部:“引,开弓也,从弓l ”,陈年福先生甲骨文词义论稿中列举 的取予类动词中,引有持取义。在甲骨文字典1 中收引字形为敬,象人挽弓之形,本义当 为挽弓。在卜辞中,不见有用其本义的,也不见有用作“持取”义。甲骨文中还有、字形, 或释为弘、或释为引,诸家解释各不相同,混淆不清;甲骨文字典中2 ,释为“弘”,用为 祭名、人名、地名、或通“洪”,也不见有“持取”义,所以不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3 祉。甲骨文写作机嵋陈年福先生甲骨文词义论稿把它列为取予类动词,解释 为引入。在解释“尸”的本义时,他举了三个例子: 戊寅卜,贞:于丁穷址尸? 七月。h 0 0 8 3 1 丁未卜:王w d t - 尸,余示族? h 1 9 7 9 9 贞:于大穷祉尸? h 0 0 8 3 0 3 陈说以上三例的“祉尸”为“引入尸主”之义,不确。查甲骨文字典释有五种意思: 一、行走之意。二、连绵之意。三、祭名。四、疑为人名。五、疑通诞,语词。4 不见“引入” 义。甲骨文字诂林按语认为“祉”在卜辞中主要有两种意思,一是“连绵、继续”之义, 一是用作人名5 ,也不见有“引入”义。卜辞中多见用为“连绵、继续”之义,如: 不征雨。h 0 3 4 5 8 正 贞:不其祉雨? h 0 4 5 6 6 贞:妇好不祉疾? h 1 3 7 1 1 此外也有作为祭名用的,如: 庚子b ,贞:牧以羌祉于丁,硇用? h 0 0 2 8 1 贞:翌丁酉祉生于大丁? h 0 0 6 7 2 正 口丑b ,贞:岁征于羌甲? h 0 1 8 0 2 所以,我们也不认为“祉”属于取予类动词。 4 盎。甲骨文写作! 量,罗振玉云:“从又持本从皿,象潞器形,食尽器斯滁矣,故有终尽 之意。”6 卜辞所见之“盎”凡2 6 例,多用为人名,如: 贞:今者缎下危人,乎壶伐,受生生? h 0 7 3 1 1 丙寅卜,贞:勿蔷令逆比盎于客? 六月。i - 1 0 4 9 1 8 丙寅b ,贞:令逆比盎于蛮? h 0 4 9 1 6 盎戊弗靠王。h 0 3 5 2 1 正( 盎戊是神祗名) 所以“盏”应该不属于取予类动词。 5 蕉。糖,陈邦怀释为“颁赐”义,先举了四个例子: 1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z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8 8 ,第1 3 9 7 页 2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z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8 8 ,第1 3 9 7 - - 1 3 9 8 页 3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第2 l 页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z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8 8 ,第3 1 4 页 5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第2 2 3 4 页 转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第2 6 5 5 页 6 绪论 癸丑卜,贞:勿自蕉羊,惟牛? 口口口( 卜) ,出口贞:蕉荤,之日允焦? 贞:弗其焦彘舌方? 王固日:蕉彭1 甲骨文字诂林按语认为,“b 辞的焦用法复杂,主要有二:一为祭名,另一 较为常见的用法可能相当于渔”。2 释“蕉”为“颁赐”义,有些卜辞可以解释得通,但有很多还是难以理解的。如卜辞恒 云: 王固日:焦髟隹坐翥,亡困? h 0 0 7 2 1 反 贞:翌丁卯焦益罾? h 1 8 8 0 3 辛未卜。贞:今日焦庸? 十二月。在甫。h 1 8 8 0 4 第一条卜辞中,“髟”是一个祭祀动词,第二个例子中,“置”也是一个祭名,“蕉”也 应该为一种祭祀动词,属于两个祭祀动词连用的情况。而陈邦怀先生在文章中所列举的几个 例子,“焦”做祭祀动词讲也是很合理的。 卜辞中“焦”还有一种用法,相当于“渔”,如: 庚寅卜,贞:翌辛卯王焦爻,不雨? 八月。h 0 0 0 0 6 这条t - 辞是贞问辛卵日王去爻地渔猎会不会下雨,因此我们认同甲骨文字诂林按语 的看法,“焦”不属于取予类动词的范畴。 6 园,叫。从口从又,口谓藏物器;又,象手取物也。其本义当为取物藏之。 说文口 部:“国下去物缩藏之。从口从又。读若螽。”但在卜辞中只发现了两例: 癸未卜:国在我用惟祖乙,盟吉? h 2 2 1 7 3 国。h 2 2 2 9 3 第一例卜辞和祭祀有关,“因”似乎是个祭名。第二例只有“国”一字,更是无从判断, 所以我们认为在卜辞中“园”没有“摄取”之意,不作为研究对象。 7 飘,在甲骨文作一,说文:“飘,持也,象手有所飘据也。”观其字形,象一 人跪坐两手持物之形。其本义当为持取、握持。在卜辞中发现3 2 例,其中残缺难辨有1 l 例, 在卜辞中常用为人名或地名,如: 贞:飘不逸? i 0 0 7 3 4 正 贞:飘不囚? h 1 7 0 8 4 贞:飘其凶? h 1 7 0 8 5 正 贞:卒飘生? h 1 3 9 2 4 丁卵卜,穷寅:飘不西? 王固日:吉边? h 1 7 0 8 5 正 飘入五。( 甲橘刻辞) h 1 1 0 0 7 反 飘入五。( 甲橘刻辞) h 1 1 0 0 6 反 下列卜辞中,“砜”或用为动词,意义不明。 口巳卜,飘羌日其h 1 8 9 8 7 1 陈邦怀甲骨文“焦”字试释 j 中国语文,1 9 6 6 ( 1 ) ,第2 9 页 2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第1 7 5 1 页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弱飘。h 3 3 4 1 3 丙午i - :飘渴兹用? h 3 4 6 2 1 辛酉贞擎弱飘哉禾? h 3 4 3 9 9 辛酉贞在大六謦其飘? h 3 4 3 9 9 王飙日:日乃日吉飘? h 0 1 8 2 4 反 潦,光飘今癸雨。h 1 2 0 2 2 癸巳日:子书亡飘h 2 0 0 4 4 王固日:飘? 二告h 1 7 7 9 5 反 从严起见,我们暂不把“飘”作为研究对象。 8 商,甲骨文写作n ,其本义迄无定论。1 甲骨文字典释“商”在甲骨文中主要有 两种用法: ( 1 ) 地名或方国名 乙丑卜,贞:在狱天邑商公富衣,兹夕亡瞅? 孥。在九月。h 3 6 5 4 2 辛酉卜,骰贞:今二月王入于商? h 0 7 7 7 4 贞:商不其受年? 三月。h 0 9 6 6 6 丁巳b ,贞:王令垃伐商? h 3 3 0 6 5 ( 2 ) 人名 贞:子商获鹿? h 1 0 3 1 5 正 癸酉卜,贞:商再冒? h 0 0 5 5 7 乙亥卜,觳贞:乎商比盏? h 0 4 3 0 1 丁亥贞:王令保老因疾商? t 0 1 0 6 6 郭沫若认为“商”假借为“赏”,“商字殆假借为赏,古金文赏字多假借为之。一2 验之 于b 辞,不见用例。甲骨文字诂林按:“l - 辞商字除用作地名外,亦用作人名者西 周金文而后始见假商为赏者,甲骨文则所未见。3 ”陈年福先生在甲骨文词义论稿中列举 取予类动词时,也认为商假借为“赏”,并且举出片号h 2 9 6 9 3 ,其释文为“王其商于之生正。” ( h 2 9 6 9 3 ) , 原片字迹模糊,难以辨认。谨慎起见,我们暂不把“商”作为研究对象。 9 爰,甲骨文写作孓,字象二人以物相援引之形, 说文手部:“爱,引也。”甲骨文 字典解释“爰 有二义,“一为祭名,二疑为连词”4 ,陈年福先生认为“爰在卜辞中有 支援的意思 5 ,卜辞中凡4 1 例,其较为完整的i - 辞如下: 贞:乎爰龙。h 1 0 0 7 5 正 贞:弗其爰柬室。戊戌卜,穷贞:其爰柬室? h 1 3 5 5 5 正 勿乎爰。h 1 9 2 3 8 口酉卜,穷贞:告晕爰令于丁二辈,葡一牛? h 1 9 5 6 3 戊戌卜:铀,祉令夫弱爰? h 2 0 1 6 5 1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z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8 8 ,第2 1 5 页 2 转引自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第2 0 6 0 页 3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第2 0 6 3 页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z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 9 8 8 ,4 5 5 - - - 4 5 6 页 5 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 0 0 l ,第1 9 2 一1 9 3 页 8 绪论 已丑卜:其爰彘? h 2 1 9 1 9 辛口卜:乎爰妇够乳? h 2 2 2 4 7 辛丑卜:乎爰够乳? h 2 2 2 4 6 弱爰。h 2 2 2 4 7 众爰令,坐薏。h 2 6 9 0 5 爰日。h 2 9 7 1 0 丙辰卜,狄贞:勿爱? 吉h 3 0 7 5 7 丙辰卜,狄贞:爰出? h 3 0 7 5 7 丁酉卜:王族爰多子族立于番? h 3 4 1 3 3 甲午卜:王爱中? 六月。h 4 0 8 1 8 王弱令受爰史里田于童。t 0 0 6 5 0 以“支援”义读之,许多难以解释。从严起见,我们暂不把“爰”作为研究对象。 1 0 扇,甲骨文写作首,独体象物字,李效定认为此字形与“鹿”相近,当为“扈”之初 文;饶宗颐释为麂。1 说文扇部:“扇,解席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 象形。”卜辞凡出现2 0 次,多残缺,似用为“薷”。以下几例中“扇”或为祭名,或有“荐 进”义,不确。 己丑卜,彭贞:其庸祖丁朗,于罾衣,卿乡? h 3 0 2 8 2 于子廉卸妇黹子。h 4 0 8 5 卸妇蔫子,于子席。y 0 1 7 7 0 卸腐,丙鼎犬,丁豚。t 附1 从严起见,我们暂不把“扇”作为研究对象。 1 1 卜辞中有同、罔字,隶定为臼字,陈年福先生释为“接受、接纳”,并举出片号甲骨文 合集2 7 1 i 0 片,例子如下: 若鸯沮乙番,王受生。若矧匾乙番,王受生。1 1 2 7 1 1 0 “内”当为祭名,在卜辞中用例很少,不属于“取予类动词”范畴。 1 2 甲骨文中有等字,陈年福先生释为“徵”,有“征集”义。甲骨文字诂林按语说: “譬、哼、1 1 i 并当释先、或救,今通作微,在卜辞中为人名或地名”2 ,其说是,“党”字在 卜辞中总共出现了9 9 次,多用为人名或地名,如: 贞:先不其受年? h 0 9 7 9 1 正 先弗其j ! 蹙。h 0 7 7 0 9 正 王固日:吉,先亡田? h 0 7 0 7 5 反 先大出。h 0 6 9 8 5 这些卜辞中的“先”或为人名或地名,没有“征集”之义。陈所举例子为“贞:王生先子 陕其以? ”( h 0 0 9 2 6 ) ,“先”在此句中意义不明,所以我们暂不认为“党”属于取予类动词。 1 3 陈年福先生还认为廊意为荐进,属于取予类动词,片号为h 3 0 2 8 2 ,验之于甲骨文合 集图片,不确,或为“5 叹”字。 1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第1 6 1 1 页 2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 z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第1 1 5 页 9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上所述,我们把研究范围为缩小到以下词中: 以( 送来) 、冒( 征取、征集) 、见( 用法同“献”,进献) 、取( 征取,取来) 、出( 拿 出) 、吸( 读“供”征供,征集) 、来( 来贡) 、求( 征求) 、得( 获得) 、入( 贡入) 、内( 纳, 贡纳) 、畀( 赐予) 、易( 赐予) 、缎( 征召,聚集) 、羞( 进献) 、献( 进献) 工( 读“贡,贡 献) 、受( 接受,授予) 、匀( 祈求) 、乞( 求取) 、禀( 供给) 、作( 带来) 、降( 带来) 、肇( 带 给) 、飙。 其中,“受”兼有“授予”、“接受”两个意思,我们看作是两个词,为了叙述方便,分别 记为“授( 授予) ”、“受( 接受) ”;“钗”字陈年福先生在列举取予类动词的时候,分了两个词 头,一个认为是假借读为“供”,一个解释“征供,征集”义,考其用法,应该是一个词。这 样的话,我们认为甲骨文取予类动词共有2 6 个词。 三、资料体例 1 本文所引材料主要来自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英国所藏甲骨集、东京大 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怀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在收集例旬时,使用了殷墟甲 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合集释文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汉达文库等资料。 2 本文文例凡出自甲骨文合集者,加注为h ,出自小屯南地甲骨者加注为t ,英 国所藏甲骨集加注为y ,馕特氏收藏甲骨文集加注为w ,文中有关金文的例句,用书名 号标明所出器物。 3 。本文所引甲骨文辞例的释文均采用宽式,释文中用“表示残缺的字。 4 本文在分析句法结构时所用符号代表含义如下:s 代表主语,v 代表被分析的取予类动 词,v 1 、v 2 、v 3 代表除了所分析的取予类动词以外的其它动词,0 代表宾语( 表示方所的宾 语用“0 地”表示;如果句中有两个或两以上的宾语,则分别用“0 1 、0 2 、0 3 ”表示;在双宾 语句中,直接宾语用“o 直”表示,间接宾语用“0 间”表示) ,p 代表介词,t 指除了以上两 种状语外的其它状语。 5 文中句法结构中“( ) ”有两种含义:“+ ”号在括号里面,表示此括号内的句法成分没 有出现,但可以出现,如:v l + ( 0 兼语) + v + o贞:乎吸牛? ( h 0 0 0 9 7 正) 搿+ ”号在括号 外面,表示此括号内的词或短语作特殊的句子成分,如:s + v l + ( v + o ) 宾 己亥卜,穷贞:讥 用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