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世界乒乓球优秀削攻型选手的技战术分析以及发展趋势.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世界乒乓球优秀削攻型选手的技战术分析以及发展趋势.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世界乒乓球优秀削攻型选手的技战术分析以及发展趋势.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世界乒乓球优秀削攻型选手的技战术分析以及发展趋势.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世界乒乓球优秀削攻型选手的技战术分析以及发展趋势.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摘要: 摘要: 通过分析进攻型打法的发展、器材的改变、新规则的实施等几方面对削攻型打法产生的 影响,以及对世界优秀削攻型选手的技战术进行比赛录像的统计与分析,以期总结出削攻型 打法的一些共性和规律性问题,并对该打法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为进一步 提高我国削攻型打法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理论和参考依据。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分段指标评估法、逻辑 分析法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论如下: 1削攻型打法从上世纪 20 年代至今经历了多次发明和创新,造就了众多优秀选手,是乒乓 球运动发展历程中的主要打法类型之一。 2规则和器材的变革使削攻型打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既要利用优势又要摆正位置,继 续探索如何在变革中寻找新的出路,摆脱仅仅作为“奇兵”的境地。 3以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和帕夫洛维奇为代表的削攻型打法,在技战术的表现上各有特 点,朱世赫和陈卫星作为男子攻削型选手的领军人物,在进攻上具有较强的威慑力,特别是 在被动时具有很强的反拉弧圈球的能力,但仍然没有形成过硬的攻防体系。而从金景娥和帕 夫洛维奇的打法上可以看出,女子攻削型选手在技战术上的变化较少,进攻能力还很薄弱, 仍然处于只能伺机反攻的境地,还不具备较强的反拉和对拉能力。 4无论是男子选手还是女子选手,削球技术要具备变、稳、转的特点,既能以积极的变化寻 找进攻的机会,又要加强稳健性,并能够制造强烈的旋转,扎实的削球基本功是削攻型选手 形成均衡的攻、削技术所不可或缺的。 5在新规则下,削攻型打法若要有所突破,就要具备全面的技术,并将稳健性与凶狠、快速 有机结合,加强主动接发球的意识和前三板的杀伤力,同时发展相持段的反攻和反拉能力, 建立合理、过硬的攻防体系。 关键词关键词:削攻型打法 技战术 发展趋势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elite table tennis chop shot players and 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elite table tennis chop shot players and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tendency abstract: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tendency abstract:by analysing the chop shot play from offensive play and the change of bat and the new rules,this paper conducted a profound and extensive question in four elite chop shot players.through comparing the data with the evaluation standard,it was founded that chop shot play have some common criter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this paper come to the conclusion as follows through study and analysis by document,visiting,kinescope observation,case analysis and statistics,three-phases method,logic analysis: 1.from 1920s to 1950s,steady chop is the major play method and chop shot required all-win in europe.from 1950s to 1960s,chop shot lost the dominated station but began to develop in asia.in 1970s,chop shot players changing bat method brought big difficult to loop players and obtained brilliant achievement.in 1980s,rules were changed and offensive players adapted chop shot play,which lead to cutback chop shot plays power. in the midst of 1990s,dingsong brought creationary development for chop shot play.after the year of 2003,zhushihe made chop shot play ertered a higher situation. 2.the changing of rule and pat is a two-blade sword for chop shot play ,which bring chance and challenge to chop shot players.we should face it reasonably and study how to break away from the dilemma that chop shot play is always transitory. 3.zhushihe,chenweixing,jinjinge and pafuloviki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 in play.male chop shot players have mighty overawe power when they attack,especially they can reverse loop when they emerge in passive situation.but the combination of attacking and chop shotting dose not become stationary system yet.however female chop shot playerss play mothod lack of changing and do not possess the ability of reverse loop and exchanging loop driving,so their attacking are very weakness. 4.the foundation of chop shot is quite importance for male players and female players.they must insist in strengthening spin,keeping steady and constant changing when they play.the steadiness of chop shot is still the base of improvement. 5.in the new rule,chop shot players must strengthen attack power on the base of chopping steady,they should strengthen initiative consciousness when they returning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the service.and they should intensify the execution in the first three balls.in the same time,they should improve their exchanging loop driving in the term of latter balls to found reasonable and strong system of combination of attack and chopping. key words: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attack and chop techniques and tactics development tendency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削攻型打法产生于上世纪初的欧洲, 匈牙利队成功地将英国人库特于 1902 年发明的胶皮 拍运用到实践中,结束了木拍时代,并创立了削攻型打法。自产生至今,削攻型打法经历了 多次发明和创新,造就了众多优秀选手,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不断的谱写新的篇章,成 就了昔日的辉煌。尤其是在上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曾一度占居世界乒坛的主导地位,据 统计,在 19261951 年间,在总共 117 项次世界冠军中,获得了 57 项次,占 49%,保持优势 达 25 年之久,由此可以证明削攻型打法曾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所起的重要作用。 乒乓球任何一种打法和技术,在一段时期内可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甚至领导着技术发展 的新潮流,但如果忽视不断创新和赋予该打法新的技术内涵,就可能由先进变成落后,最终 可能会被淘汰。随着海绵拍和弧圈技术的产生,削球独霸天下的局面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 是攻球技术的突飞猛进。欧洲人经过近 20 年的摸索,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创造性的把日本的弧 圈球和中国的快攻结合起来,找到了适合欧洲人特点的打法,创造性的将打磨结合应用于快 弧打法,出现了弧线低、冲击力大的弧圈球。新打法的出现和新技术的使用无疑对削攻型选 手的各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国际乒联又相继推出了多项不利于削攻型选手的规 则,使得削攻型选手丧失了对一些器材和打法的选择。因此,自 1953 年匈牙利削球手西多在 布加勒斯特的第 20 届世乒赛上获得男单冠军后, 之后的半个世纪再也没有看到削球手在世乒 赛上登顶男单宝座。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削球打法遭到冷遇,严重削弱了削球打法选手的 信心,特别是男线选手,就是在提倡百花齐放的乒乓大国中国也颇受影响,很多基层体校对 削球打法的重视和培养都大不如前,采用削球打法的少儿选手越来越少。随着当今世界乒坛 技术朝着越来越积极、主动、凶狠、快速、力量型的打法方向发展,要求击球质量更高,技 术更加全面,削球打法由于缺乏创新,加之打法本身难度较大,以至于后备力量逐年减少, 高水平削球打法的运动员更是寥寥无几。 在中国队辉煌征战的 50 多年中,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的战略方针,是中国队在长期的战略 性训练和比赛排兵布阵方面,领先于世界诸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中国队在多次重大国际比 赛中出奇制胜提供了物质基础。削球打法作为“百花齐放”中一支重要的打法流派,本身具 有极其独特的风格,我们也曾培养出多位优秀的削球选手,对这一打法有着丰富的训练经验, 加之我国现今保留削球打法不仅能够提高对其他国家削球选手的适应能力,而且还促使其他 国家不能放松对削球打法的研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进攻型打法的主力队员的压力。 尽管如此,削球打法在备受弧圈球的威胁之下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 削球选手在加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技术成分,解决了削攻型打法存在的一些问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题,在世界重大比赛中不乏成功的战绩,先是我国选手丁松在第 43 届世乒赛上为中国队夺得 男子团体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韩国选手朱世赫又在第 47 届世乒赛上先突出重围,勇夺 男单亚军。女线中也有较为突出的战绩,韩国选手金景娥先是在第 47 届世乒赛中战胜了我国 的王楠和香港的帖亚娜, 后又在第 17 届亚洲锦标赛的团体赛中连克我国的主力队员牛剑锋和 郭跃,为韩国队杀入决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说明削攻型打法有其特定的优势, 依然充满生命力。因此,削攻型打法不应被抛弃,只要不断的创新技术、加强实力,就有可 能冲击乒坛最高峰;但它自身的确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加上 11 分赛制和无遮挡发球的实行, 必定会给这种打法带来一些影响(正负双方面) 。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说: “我们对削球抓是 抓了,但功夫不够,蜻蜓点水式的准备就过不了这一关。 ”在弧圈型打法盛行的今天,如何繁 荣削攻型打法,使其仍在世界乒坛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乒坛亟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削球技术与弧圈球 12 文献综述 121 削球技术与弧圈球 削球是一种运用回击出强烈的下旋球为主并配合各种不同旋转、落点、速度、弧线的变 化来控制、调动、迷惑对方,使对方造成回球失误的一种防守型技术,是削攻型打法的一项 主要技术。 削球技术主要包括正、反手削加转弧圈球、削前冲弧圈球、削追身球等。弧圈球 技术是日本选手在上世纪 60 年代初的时候首先使用的,它是一种强烈的上旋球,其特点是上 旋性强、威胁大、稳定性高。弧圈球技术对旋转、速度、力量三者的有机融合是其它任何一 项技术无法比拟的。弧圈球打法分为弧圈结合快攻和快攻结合弧圈两大类。 关于削球技术面临的问题, 陆元盛早在 1994 年就谈到虽然削弧圈球的直接失误和无谓失 误现象逐渐减少,但从全局来讲,大多数削球手还未真正摆脱弧圈球的控制。他认为当时普 遍存在的问题是:削球弧线偏高,被对方冲杀,频于招架,难于取胜。 “转、稳、低、攻”的 技术风格无从显露。削球手要掌握好场上的主动权,必须主动加强旋转变化、落点变化,削 出不同落点不同旋转的球;加强了主动意识,就会积极考虑制服弧圈球。 1随着速度、力量 的提高,现在的削球手还需要继续加强削球基本功的训练,提高稳健性。具有了稳健的削球 技术,削球选手就给对方的连续进攻造成很大难度,甚至可能增加进攻一方主动失误的几率。 很多文献都提到发展削球技术首先要过弧圈关,提高对付弧圈球的能力,掌握好场上的主动 权。 对于如何接好弧圈球,张燮林提出三点对策:一是判断,只有判断清楚了,才能对症下 药。判断时,要从对方挥拍用力的大小,球在拍上摩擦时间的长短和来球的快慢来考虑板形 用力的大小。二是击球时间,削强弧圈球时在下降期接球比较好。一是这时球的旋转弱了, 1 陆元盛,削球打法的出路,乒乓世界,1994(1)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二是击球点低,不易出高球。接一般转和不太转的弧圈球时,可以在下降期或高点期击球。 下降期削可以搞旋转,高点期削可以逼角。长胶不受上述限制。接强弧圈球时,触球速度可 快些,自己稍用力即可。三是动作幅度,削弧圈球时,动作幅度可以大些,这样就能根据来 球旋转使拍形及用力大小等有调节的余地,增加削加转弧圈球的把握。如果对方的弧圈特别 转,削球时应以控制拍形为主,碰撞来球,不要发力。 1削球是个先压后送的过程,削弧圈 球时,可根据来球情况的不同,使这三部分有所侧重。削前冲弧圈时,首先步法要到位,近 台削时动作要小,远台削时用力大些,多往前送,这样才能接好弧圈球。 122 削球技术与进攻 122 削球技术与进攻 削球虽然是一种防守型技术,但并不排斥进攻,而且当今的削球手必须具备相当于进攻 型打法选手所具有的进攻能力,主动进攻和反攻是这一打法不可或缺的技术,这一点可以在 很多文章中看到。 削攻型打法发展到上世纪 90 年代,已经非常重视对削球选手进攻的研究。许斌认为对削 攻打法来说,不应以削球防守、制造机会让对方失误和拖垮对方作为得分的主要手段,这样 只能被动挨打;而应该把它作为遏制对方攻势,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的主要手段,这是指导 思想问题。 2 陆元盛指出“伺机反攻”并不是削攻结合的固定程序,削球手要重视“前三板”和“后 三板” ,要具备削中反攻或抢攻之后紧接连续进攻的能力。单一的削球打法会逐步减少,因为 攻球和弧圈球打法都在创新,发展比较快。如何继承和创新攻守型的打法,是值得我们重视 的一个问题。 3削球的攻守处理,比较难掌握。到底是用攻赢得机会多,还是要守住,这是 一个矛盾。怎么样把比例安排好,是一个大问题。削中反攻型打法并不是上去就攻,而是削 中有攻,有机会就进攻,所以说:积极的防守是主要的,要把攻与守的关系处理好,某一项 技术脱节都不行。培养防守型打法,意识上要积极主动,要具备攻球能力,削球要有旋转和 落点的变化。 张燮林也指出削球打法应注重创新:把上旋球与下旋球防守结合起来,看似防守,实际 上具有主动因素;提高反手进攻能力,反手攻球的威力要与正手基本相同,不仅能在近台起 板、突击,还要能在中远台反拉;不断倒拍,增加变化、减少漏洞;由攻球改削球,会具有 较好的进攻意识和进攻能力。 4 2003 年韩国削球手朱世赫一举夺得世乒赛男单亚军后,引发了乒乓界对削球打法的再度 1 张燮林,削球纵横谈(上) ,乒乓世界,1999 年(3) 2 许斌,左右手交换握拍打法是削球打法的新出路,乒乓世界,1993(2) 3 陆元盛,削球打法纵横谈,乒乓世界,2000(3) 4 张燮林,削球纵横谈(下) ,乒乓世界,1999 年(4)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关注,尤其是对削球手进攻能力的探讨。对于现代削球需要何种攻防关系,郭仲恭从概念上 进行了分析,认为不能笼统地把某种打法与进攻或者防守划等号,实际上进攻与防守相辅相 成,是一个事物的辩证的发展过程。李仁苏认为新世纪的削球应该是“狠”和“攻” ,削得狠 令对手不易拉,攻又迫使对手进退失据。梁戈亮认为搓、削等技术同样要体现“主动”二字, 看谁变在前面,要有积极防御的意识。 1 多位削球专家还对削球手正、反手的进攻如何完善进行了探讨,综合来看,融入了很多 进攻型选手的技战术打法,例如削球手也要发展发球抢攻、接发球强拉半出台球、中近台反 攻和中远台对拉等。但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不能盲目发展削球手的进攻,蔡振华指出攻球是削 球的制胜法宝之一,但什么时候能攻、什么环节要攻,这需要探讨,男线上正因为过分强调 攻,所以守球的基础非常薄弱。 2 李燕根据朱世赫的技术统计结果得出,削球选手随着进攻比例的增加,在攻与削的衔接 技术上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削转攻和攻转削两方面的身体重心调整、步法、节奏上都要衔接 的很娴熟,优秀的攻削转化技术是比赛中战术实施运用的重要保证。 3 123 削球选手的培养和规则的变化对削球打法的影响 123 削球选手的培养和规则的变化对削球打法的影响 关于削球选手的培养,也面临着困境,蔡振华提出:削球打法在构思、培养、训练上都 有问题。作为一种打法类型,教练员没有新构思,运动员没有样板是不行的,应该引起足够 重视。 杨克军分析了培养削球手面临的尴尬境地:运动员和教练员对削球打法缺乏信心,认为 削球打法是被动的,不愿培养这种打法;削球打法培养难度较大;缺乏对削球打法的研究; 运动员可选择的器材往往不能同时具备反拉所需要的硬度和削球所需要的“吃住球”的性能。 4 削球选手的培养对于削球打法的发展起根本作用,削球想攀高峰,就必须抓好削球人才 的储备。现在各地的基层体校中对削球手的选材多是让攻球幅度稍大、反应速度略慢的队员 去打削球,这样导致后备力量越来越薄弱。 对于削球手的培养和训练,陆志清提出了几点对策:首先要过弧圈关、解决好对方稳拉 中结合短吊冲拉的战术、运用反拉技术、旋转变化并伺机反攻、加强搓抢意识。抓好几个环 节:在练习稳削基本功时,要强化旋转和落点的变化意识;搓球时一定要加强逼角,避免挨 打;加强削中反攻的练习;加强发球训练;提高接发球的应变能力;要学会摆短。处理好几 1 梁宏达,怎一个“削”字了得,乒乓世界,2003 2 蔡振华,站在世界乒坛的前沿,乒乓世界 3 李燕,第 47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思考削球打法启示录,安徽体育科技,2003(4) 4 杨克军,试谈乒乓球削球打法的发展,安徽体育科技,2000(3)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个关系:长期训练与急功近利的关系;削与攻的关系;稳与凶的关系;凶练与稳练的关系; 主要技术与一般技术的关系;各项技术的关系运用。 1 在乒乓球的发展史上,规则的改变不断地影响和制约着削球打法的发展,徐寅生认为将 来器材和规则的改革将有利于削球的发展。如果推广大球,增宽乒乓球台,球网加高的话, 对防守型打法应该是有利的。这些改革,对削球打法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促进。 张博分别对朱世赫和马琳、格林卡的两场比赛进行录像统计,并分析了改用大球对削球 打法的影响,得出:规则改变使以朱世赫为代表的削攻打法在世乒赛中取得好成绩成为现实。 2 综观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可见一直以来对削球打法的研究不断,这说明乒乓界对该打法 是很重视、很关注的;但就这些文献来看,对该打法经验性、直观性的描述较多,而且运用 数据分析削球打法的文章也多是针对某个选手或某些比赛场次,能够全面系统并以数据为依 据来分析该打法的文章较少,对新赛制、新规则下削球打法的技术走向的研究还很少。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世界优秀削球选手的技战术进行统计与分析,并走访乒乓界权威人士和有关 专家,以期总结出削球打法的一些共性和规律性问题,并对新赛制和新规则带来的一些问题 和该打法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削球打法的技术水平提供 科学理论和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帕夫洛维奇 2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 阅读了大量乒乓球技术的书籍,并查阅了大量有关乒乓球削球技术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 中国乒乓球队的技术资料。 222 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 由于本文是有关技术性的文章,所以采用调查访问法对乒乓球专项和理论方面的权威人 士及专业队的部分运动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第一手的观点和信息。 223 录像观察法录像观察法 观看国家乒乓球队所现存的丁松、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施婕等选手参加国际比赛 1 陆志清,怎样雕琢削球手,乒乓世界,2000(1) 2 张博,对第 47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朱世赫削攻打法的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个关系:长期训练与急功近利的关系;削与攻的关系;稳与凶的关系;凶练与稳练的关系; 主要技术与一般技术的关系;各项技术的关系运用。 1 在乒乓球的发展史上,规则的改变不断地影响和制约着削球打法的发展,徐寅生认为将 来器材和规则的改革将有利于削球的发展。如果推广大球,增宽乒乓球台,球网加高的话, 对防守型打法应该是有利的。这些改革,对削球打法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促进。 张博分别对朱世赫和马琳、格林卡的两场比赛进行录像统计,并分析了改用大球对削球 打法的影响,得出:规则改变使以朱世赫为代表的削攻打法在世乒赛中取得好成绩成为现实。 2 综观所查阅的文献资料,可见一直以来对削球打法的研究不断,这说明乒乓界对该打法 是很重视、很关注的;但就这些文献来看,对该打法经验性、直观性的描述较多,而且运用 数据分析削球打法的文章也多是针对某个选手或某些比赛场次,能够全面系统并以数据为依 据来分析该打法的文章较少,对新赛制、新规则下削球打法的技术走向的研究还很少。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世界优秀削球选手的技战术进行统计与分析,并走访乒乓界权威人士和有关 专家,以期总结出削球打法的一些共性和规律性问题,并对新赛制和新规则带来的一些问题 和该打法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削球打法的技术水平提供 科学理论和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帕夫洛维奇 2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 阅读了大量乒乓球技术的书籍,并查阅了大量有关乒乓球削球技术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 中国乒乓球队的技术资料。 222 调查访问法调查访问法 由于本文是有关技术性的文章,所以采用调查访问法对乒乓球专项和理论方面的权威人 士及专业队的部分运动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第一手的观点和信息。 223 录像观察法录像观察法 观看国家乒乓球队所现存的丁松、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施婕等选手参加国际比赛 1 陆志清,怎样雕琢削球手,乒乓世界,2000(1) 2 张博,对第 47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朱世赫削攻打法的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的技术录像并进行技术统计。 224 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 2241 三段统计法 按照三段统计法1将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施婕的比赛按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 相持段进行得失分的统计,并对所得数据加以整理归纳。 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使用率= (段得分+段失分)/(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 2242 将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帕夫洛维奇的比赛在削球与攻球的使用比例、命中率、得分率、 失分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归纳。 削球与攻球使用比例 = 全场削球板数全场攻球板数 得、失分率 = 全场削或攻得、失分全场削或攻总得、失分100% 命中率 = 100% - 全场削或攻失分全场削或攻使用板数100% 2243 将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帕夫洛维奇的比赛在搓中反攻和削中反攻的使用率、命中率、 得失分比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归纳。 225 分段指标评估法分段指标评估法 本文采用目前乒乓界流行的分段指标评估法2,将所得数据与模式值评估指标进行比 较,进行定量分析。模式值评估指标为: 发球抢攻段:得分率 6070% (及格 60% ,良好 65%,优秀 70%) ; 使用率 2530% 接发球抢攻段:得分率 3050% (及格 30% ,良好 40%,优 秀 50%) ; 使用率 1525% 相持段: 得分率 4555% (及格 45% ,良好 50%,优秀 55%) ; 使用率 4555% 226 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 主要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学原理的运用,使研究系统化、理论化,并得出正确的研究 结果。 3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1 吴焕群 秦志峰 张晓蓬. 为中国队准备 25 届奥运会科研攻关的成果及效益. 北京:乒坛竞技科学诊断 2 吴焕群 李振彪. 乒乓球运动员技术诊断方法的研究. 乒乓世界 1990-2-38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的技术录像并进行技术统计。 224 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 2241 三段统计法 按照三段统计法1将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施婕的比赛按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 相持段进行得失分的统计,并对所得数据加以整理归纳。 得分率=段得分/(段得分+段失分)*100% 使用率= (段得分+段失分)/(全局得分+全局失分)*100% 2242 将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帕夫洛维奇的比赛在削球与攻球的使用比例、命中率、得分率、 失分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归纳。 削球与攻球使用比例 = 全场削球板数全场攻球板数 得、失分率 = 全场削或攻得、失分全场削或攻总得、失分100% 命中率 = 100% - 全场削或攻失分全场削或攻使用板数100% 2243 将朱世赫、陈卫星、金景娥、帕夫洛维奇的比赛在搓中反攻和削中反攻的使用率、命中率、 得失分比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归纳。 225 分段指标评估法分段指标评估法 本文采用目前乒乓界流行的分段指标评估法2,将所得数据与模式值评估指标进行比 较,进行定量分析。模式值评估指标为: 发球抢攻段:得分率 6070% (及格 60% ,良好 65%,优秀 70%) ; 使用率 2530% 接发球抢攻段:得分率 3050% (及格 30% ,良好 40%,优 秀 50%) ; 使用率 1525% 相持段: 得分率 4555% (及格 45% ,良好 50%,优秀 55%) ; 使用率 4555% 226 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法 主要通过归纳、演绎等逻辑学原理的运用,使研究系统化、理论化,并得出正确的研究 结果。 3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 1 吴焕群 秦志峰 张晓蓬. 为中国队准备 25 届奥运会科研攻关的成果及效益. 北京:乒坛竞技科学诊断 2 吴焕群 李振彪. 乒乓球运动员技术诊断方法的研究. 乒乓世界 1990-2-38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31 对削球打法发展过程的分析对削球打法发展过程的分析 311 削球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打法特点削球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打法特点 削球打法在欧洲全盛时期的 20 年代到 50 年代,由于当时球台窄、球软、网高,有利于 削球打法的发展, 因此这一阶段的前期, 技术上以欧洲稳削为主的打法占主导地位。 虽然 1937 年第 11 届世乒赛后,对规则作了修改,把球台加宽,球网降低,同时还限制了比赛时间,这 些规定为攻球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此削攻结合的打法逐渐发展起来,此外还出现了一些以攻 为主的新打法,但由于攻球技术尚未达到足以能对付削球的程度,因此就总体而言,这一时 期以削为主和削攻结合的打法占居世界乒坛的主导地位,指导思想是“自己少失误,让对方 先失误” 。 5060 年代,日本利用海绵拍提高了远台长抽和放高球技术,在第 19 届世界乒乓球锦 标赛中拿了 4 项冠军,冲破了欧洲削球打法垄断世界乒坛 20 多年的历史,致使欧洲许多削球 手从此弃削为攻,但与此同时,削球打法却在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朝鲜、日本)有了发 展,并涌现出了一批像张燮林一样的削球高手,他创造性的采用长胶胶皮,多次取得优异成 绩,使削球打法再次进入了世界先进打法的行列。 进入 70 年代,由于欧洲发展了弧圈球,曾一度使以削为主打法的运动员遇到了困难,但 我国削球运动员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勇于创新,利用了“倒板” 发球、削球和搓球技术,使欧洲的弧圈球运动员难以招架。在第 31、33、34 届世乒赛中,梁 戈亮、陆元盛、黄亮等削球打法的运动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为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 80 年代初,由于比赛规则对球拍的限制和欧洲运动员对削球打法的不断适应,使得 削球打法的运动员在国际乒坛上的威力减小了。但随着我国削球手陈新华的出现,使削 球打法又发展了一步,为我国又一次取得世界冠军立下了战功。陈新华所取得的成绩又一次 证明了削球打法在世界乒坛上的威力。 90 年代,削球手丁松又以其独特的“三件宝”快攻、稳削、发球好在第 43 届世乒 赛中为中国男队的翻身拿下了关键的一分,也使得削球打法在继童玲拿了一届世界单打冠军 之后重见曙光,他的打法在乒乓球百花园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代表了具有创新意义的 削球。随后的几年里削球打法虽然再度沉寂,但丁松的创新打法仍然推动着削球的发展,在 2003 年第 47 届世乒赛上,韩国选手朱世赫接连把两大夺冠热门庄智渊、马琳拉下马,有突 破了被公认为打法“最凶狠”的格林卡的防线,挺进决赛后惜败于施拉格获得了男单亚军, 这是自 1969 年第 30 届世乒赛德国选手绍勒尔获得男单亚军之后,削球选手首次闯入世乒赛 男单决赛。与此同时前中国国家队队员、现奥地利选手陈卫星也打进了男子单打前 8 名,他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们的成功给当今弧圈球满天飞的世界乒坛带来了极大的震惊,给削球打法以极大的鼓舞。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削球打法的确难度较大,并且在技术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 进攻型打法相比,后备力量不足,人力资源匮乏。随着乒坛技术的发展和削球打法的不断成 熟和完善,加之国际乒联对规则的频频修改,加强和深入对削球打法的再研究迫在眉睫。 312 新规则的实施对削球打法的影响新规则的实施对削球打法的影响 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运动的规则先后做出了三次修改,首先是自 2000 年 10 月 1 日起,把乒乓球的直径由 38 毫米扩大为 40 毫米,球的重量增加为 2.7 克;之后, 自 2001 年 9 月 1 日起,将原来的每局 21 分赛制改为 11 分赛制,发球也由原来的每方发 5 分 球后轮换改为现在的每方发 2 分球轮换;最近的一次改革是自 2002 年 9 月 1 日起,对运动员 的发球做了进一步的限制,实行“无遮挡”发球,即运动员发球时从抛球开始到球被击出, 发球员或其双打同伴的身体或衣服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将球挡住。无疑,短短几年之内国际乒 联就做出三项如此重大的改革,这对整个世界乒坛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吴焕群、张晓蓬等就大球、11 分制和无遮挡发球对乒乓球技术的影响作了较为系统的总 结。他们认为:大球与小球相比,速度减少 4%,旋转减少 13%,由于限制了速度与旋转的 威力,所以力量在大球时代所起作用明显增大;实行 11 分赛制后,由于分数减少一半,增加 了比赛结果的偶然性,比分接近、关键球次数增多,每两分交换发球权使得运动员很难计算 技战术的变化规律;新发球规则实施后相持段比重可能会上升。 速度的减慢使削球打法提高旋转变化、落点变化及整体战术布局成为可能。随着职业化 的进程,乒乓球的球速越来越快、旋转越来越强、每个回合的板数越来越少,许多球只用一 板就结束战斗,对战术的体现越来越少。而球速慢了,每个回合的板数就多了,运动员有时 间去思考战略与战术,节奏的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如落点的变化、速度的快慢、弧线的高 低、旋转的强弱等改变都使节奏发生巨变,这些变化都因球速的降低而成为可能,对削球打 法有利。朱世赫采用反手削、正手攻的削攻打法,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小球时代”由于来 球速度太快、旋转太强,使削球选手反应不过来,加之兼顾命中率、跟上来球的节奏、缩小 动作半径、减小动作幅度、缩小挥拍加速距离等因素的影响,故而使削球的力量及旋转大打 折扣;而“大球时代”由于来球速度减慢许多,旋转减弱也很多,削球选手有了较充足的时 间进行反应、移动、引拍、加大击球的幅度及力量,因此可以说,大球给削球打法带来的是 相对正面的影响。 削球打法较其他打法就同等条件而言速度较慢,这就注定了它不可能靠速度奇袭取胜, 而更多的是靠“实力”取胜,从这个角度来说,削球选手不希望那种一拍定胜负的打法,这 恰好迎合了新规则实施后比赛偶然性增大和相持段比重上升的特点,使削攻型打法在前三拍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不占优势的局面有很大改观,而使诸如快攻、弧圈型打法靠前三拍定胜负的希望大打折扣, 削攻型打法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开辟了自己的“轨道” 。 新赛制施行以后,由于球速减慢、旋转降低,接发球率提高,因此有利于节奏变化,有 利于运动员保持稳定的心态,这一切似乎对削攻型打法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实践结果证明, 大球对球速和旋转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削球手在接球时赢得了调整和控制球的机会, 但同时也会降低削球手回接球的速度与旋转,而且由于进攻型选手针对大球的特点,注重击 球力量的训练,从而提高了攻球的力量,以此弥补击球力量的缺失,这又提高了削球控制的 难度。 继三大规则出台后, 国际乒联又规定从 2007 年起所有乒乓球正式比赛中运动员都必须采 用无机胶水,而不是现在被广泛使用的有机胶水。有机胶水的弹性比较大,因此运动员将球 攻出去的力量也相对较大,攻击性非常强,而作为防守一方的削球手就容易“削不住”。改用 无机胶水之后,弹性变小,力量也相对变小,进攻球的攻势无疑会被减弱,对削球手来说有 一定好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更换胶水以后削球手的攻击性也会变弱,对于削中反攻的 打法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另外,水溶性胶水的粘稠度明显降低,从而使胶皮的弹性降低, 只有有机胶水的 60,因此球速会减慢,旋转也会减弱,这又将使回合的板数增多。这样看 来,水溶性胶水对于乒乓球技术的影响与大球比较相近,可以说对削球选手来说是有利有弊, 但总体来讲是利大于弊。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规则的改革给削攻型打法带来的有利因素,明确削攻型打法只是中 国乒坛“百花园”中的一簇绚丽的花朵,它是否能摆脱仅仅作为“奇兵”而昙花一现的境地, 削攻型打法如何发展,还需要今后不断的探索。 313 器材的改变对削球打法的影响器材的改变对削球打法的影响 在削球打法的发展历程中,器材的不断革新和国际乒联对器材要求的变化对削球打法的 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上个世纪 30 年代以前,没有任何覆盖物的木板拍是乒乓球运动员最 普遍的武器,虽然后来有人借助贴砂纸、打眼等方法令球拍表面的摩擦系数略有增加,但依 然产生不了什么旋转,效果并不显著,只限于一种防守手段。随着胶皮拍的出现,使制造旋 转成为可能,从而为削攻型打法运动员在下旋球技术的运用方面提供了条件。胶皮拍的弹力 比较弱,故能够发挥下旋技术在控制性、稳定性和旋转性上的特点。与削攻型打法相比,胶 皮拍还不能够满足进攻技术需要的速度和力量。 另外, 在 1936 年以前, 比赛用的球还比较软, 这使得选手在技术使用上有利于削球而不适宜进攻。因此,在这段时期利用球拍性能和软球 特点的削攻型打法运动员获得了突出的成绩,一时间称霸世界乒坛。 50 年代初,海绵拍这一里程碑式的发明将乒乓球运动送入了攻球时代,促成了中远台单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面长抽打法的成功。海绵拍与胶皮拍相比,击球的力量和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提高了 进攻的威力,这为战胜用胶皮拍制造下旋的削攻型打法,在器材上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之后, 海绵拍又迅速与胶皮融合产生了胶皮海绵拍,包括正胶、反胶海绵拍,进一步提高了长抽进 攻技术的威力。另外,海绵胶皮拍潜在的制造旋转的性能也被挖掘出来,与其具有的击球的 力量速度相结合,产生了运用强烈上旋的进攻技术。海绵胶皮拍发明后不久,1960 年弧圈球 技术在日本产生,新的进攻技术的产生使得削球的技术动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克服强 烈的上旋,削球选手不得不改变以往一味向前送球的动作,提高手臂的引拍高度,增加向下 切削的动作成分,整体动作速率也有所提高。在反胶海绵拍促进进攻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对 削球制造旋转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尤其是欧洲选手臂力大,一板砍下去,下旋极强,对 攻球手威胁巨大。别尔切克就是凭此连夺数届欧洲男单冠军,并在 1959 年第 25 届世乒赛匈 牙利与中国队的男团之战中独取三分,令原本信心百倍的中国男队无缘决赛。 此后直到 70 年代的一段时期内,是球拍革新最为集中的时期,削球手们也借助武器的分 化迅速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使削球的旋转更富于变化。如林木欣把反手的生胶磨成丘陵般 凹凸不平,在 1958 年全国比赛中打败多届冠军王传耀。特别是中国运动员张燮林创新性地使 用了长胶海绵拍作为削攻型打法的球拍,更在很大程度上为削球打法开辟了新的道路,并创 立了新的打法类型。上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使用长胶球拍的优 秀选手,由于长胶海绵拍特异的性能,使得其削球打法在旋转变化上更加多变。鉴于 80 年代 之前的乒乓球竞赛规则对拍面的颜色没有明确规定,为了寻求对付欧洲快弧打法,特别针对 弧圈球,削球选手将两面不同胶皮配合应用,形成了以倒板击球为得分手段的怪拍打法,一 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缓解了对弧圈球的恐惧。在第 27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这一打法为 中国队夺得男子团体决赛冠军立下了显著战功。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乒联对器材的不断规范, 特别是对拍面颜色做出明确规定, 即两面必须是一红一黑, 从此削球选手的球拍逐渐定格为正面反胶/反面长胶和正面反胶/反面 正胶(生胶)两种主要模式。直至现今,削球选手使用的球拍基本上仍是以这两种模式为主, 其中使用正面反胶/反面长胶的选手占大多数,但一些正手进攻能力较强的削球选手在球拍正 面选用诸如狂飙 3 等利于打进攻的套胶,大大提升了他们进攻的威力,也使其具备与进攻型 选手相当的攻球技术成为可能。这些足以说明器材的发明与完善是削球技术与打法演进的重 要因素。 314 进攻型技术的发展对削球打法的影响进攻型技术的发展对削球打法的影响 在削球类打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进攻型打法对削球打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胶皮拍增强了击球的摩擦力,利于下旋技术的发挥,但不能满足进攻型打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法需要的速度和力量,此时的进攻选手攻势非常薄弱,打法也很单一,因而削球选手完全采 用削球来对付对手,并且防守非常稳健,不易失误,领先地位一直保持了近 20 年之久。 50 年代初,日本选手使用海绵胶皮拍,发明了运用以攻为主的战术,冲破了欧洲削球打 法的防线,开创了进攻与防守相互对抗的局面。进攻型选手对海绵拍和胶皮海绵拍进攻力量、 速度的优良性能的充分使用,以及中远台单面长抽技术的出现,使乒乓球运动进入到一个讲 究进攻力量和速度的时代。此时的削球选手为了顶住对方的进攻,明显降低了削球的弧线, 并配合削转与不转球以及落点的变化来调动对手,为反攻创造机会。进入 60 年代以后,我国 的近台快攻打法兴起,其攻势凌厉的低球突击给削球选手带来了威胁,同时日本发明了弧圈 球技术,并在欧洲得以发展,强劲的上旋使削球技术开始新的革新,促成两面不同性能胶皮 以及倒板技术的运用,令削球的变化空间和进攻机会大为增加。在 6080 年代期间,我国削 球选手经过反复实践,进一步加强了削球的旋转变化,提高了反攻能力,革新了球拍,逐步 形成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