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隆中对教案范文 23、隆中对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作者介绍,解题 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 背景材料: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信通“伸”,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已停止,罢休。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不仅而且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谋取。利物资。尽全部取得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险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因依靠。成成就,创建。暗弱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胃后代。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修治理。政理政治。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诚如是确实像这样。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谓认为谓为信然对说谓先主日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已历三世 信确实谓为信然诚信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谓为信然但是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贤能为之用 运用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用革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课时 五、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六、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 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 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七、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 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3.刘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7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必要性 刘表无能,又有可能性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9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必要性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1)怎样准备?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上革新政治。 (2)如何行动?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3)最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小结: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 这一部分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九。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十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葛亮和刘备人物形象 诸葛亮: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刘备: 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2,。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 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2)详略得当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诸葛亮特有的精神个性,领会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超群才干,欣赏和仰慕历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留名青史。这篇课文介绍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细地叙述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用歌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画面引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为深入理解本课内容作了铺垫。) (二):在诵读中思考 方法是:指导朗读,通过范读、默读、自读来反复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一边听,一边理解大致含义,把不理解的语句画下来)2:学生自由读(学生提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读不准的大家改正或教师指导读长句。 4:齐读 5:速读,请同学们思考:(1)概括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2)说说本文“记言”的史传写 (三):在合作中疏通 1:品读课文,说说文章各句的大意。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小组合作,互教互评) 2:小组解决不了的请提出来,大家来解答,教师点拨。(略) (四):在品读中发现 1:了解文意结构后,让我们欣赏令人景仰的“三顾茅庐”,这隆中对的关键就在于刘备与诸葛亮的一番对话,这对话是否让刘备如获至宝呢?你从文中哪些段落看出来的 (生分组讨论,师指导参与) 2:小组派代表发说说认识和收获,互相交流,让大家在鉴别中分享 生1:在分析形势时,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什么结论? 生2:从哪几方面分析孙全的? 生3: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师点拨,其 3:比较阅读。 今天读的是晋代三国志里的隆中对,明代的罗贯中三国演义的“隆中对”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读读。(大屏幕展示小说的“三顾茅庐”情节) 师提示:小说写了关羽、张飞的表现,特别是张飞大骂诸葛亮是“村夫”这样从侧面衬托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态度。课文中有侧面衬托吗?(学生答略)(此处教师点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略) (五):在评价中感悟。 1:课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你从哪些话语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 生1:课文写诸葛亮为刘备确定政治路线时的一番话分析非常深刻。(举例略)生2:诸葛亮还有点高傲,课文中写“时人莫之许也”可见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生3:诸葛亮的高傲还表现在“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他不向有权势的人低头。 2:通过小说的启发,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1: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生2:诸葛亮是令人尤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然而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一生心血付之东流。 生3:诸葛亮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传船借箭的神机,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他的一生就是光彩的一生。 生4:诸葛亮为蜀汉尽忠尽职,忠心耿耿,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他学生答的略) 3:你对刘备怎么评价呢?(学生答略、教师点 (在评价中领会杰出人物的非凡之处,欣赏和仰慕伟人才干,有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4:学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5:作业:读三国演义中有关“隆中对”的情节。 (六):板书设计 联吴抗曹 隆中对取荆、益二州霸业可成 与周边和睦汉室可兴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二)简介背景及题目: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北魏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准备南下消灭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等,而刘备此时兵微将寡,正是求贤若渴之时,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胸有成竹的为刘备提出了战略决策,本文所记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始末和他与诸葛亮问答的情况。 对,对策,答问的意思,封建时代臣子回答皇帝所提出的问题,叫对策。 (三)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实行个别读,齐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教师注意正音: hofsuybngqngtudu?shnchngju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 kuidiynxzh?uzhr?ngdn 吴会殆民殷国富存恤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 (四)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特殊句式的翻译,如:1时人莫之许也(倒装句)翻译:_ 2贤能为之用(被动句)翻译:_ 3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翻译:_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反问句)翻译:_ (五)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一一思考并回答: 本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段才华横溢的对策,那么是谁在问?问谁?问什么?为什么问?是谁在答?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答?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评价】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认真回答每一道题。 1是谁在问?先主刘备。 2问谁?问诸葛亮。 3问什么?“君谓计将安出”中的“计”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大计消灭奸贼,匡扶汉室 的大计。 4为什么问?A有徐庶的推荐。 B先主的话“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5是谁在回答?诸葛亮。 6他答了些什么?试概括他答话的要点: (1)分析对手的形势及应对的策略:曹操拥百万之众(军事上),挟天子而令诸侯(政治上)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天险),已历三世(历史),国险而民附(民心),贤能为之用(人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2)分析有利的地势及利用的策略: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分析刘备的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确定霸业兴汉的策略:(A)做好准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B)等待时机:天下有变。(C)起兵出伐: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他为什么要这样答?也就是他答话的依据是什么? 诸葛亮其实是在分析天下大势的基础上为刘备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谋划 (1)看清对手曹操抢占天时,孙权坐拥地势,因此应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2)在人和的基础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看清自己:“将军既帝室”因为看清自己才能增强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相时而动,准确用兵:天下有变 8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塑胶玩具注塑模具防收缩调整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密封材料压制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电炉炉体保温层热阻检测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苏区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社会银行招聘试题及答案
- 商业银行竞聘试题及答案
- 本册综合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英语预备级上剑桥少儿英语
- 触电安全知识培训总结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试题(附答案)【2025年】
- 关于财富的课件
- 2025-2030中国汽车工程服务外包(ESO)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趋势研究报告
- 华为荣誉激励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实验室PH电极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及应用
-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红岩》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特色小吃街商业运营与管理合作协议
- 金提炼过程中的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考核试卷
- 三级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表
- 2025建筑工程设计合同(示范文本)GF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