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太原不二寺彩塑的初步考察与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太原不二寺彩塑的初步考察与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太原不二寺彩塑的初步考察与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太原不二寺彩塑的初步考察与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太原不二寺彩塑的初步考察与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i 论 文 摘 要 不二寺原位于太原市阳曲县北留乡小直峪村。不二寺大雄宝殿是 1985 年山 西省文物普查时才发现的一处金代庙宇。因被发现时大殿残损严重,在当地进行 保护性维修困难极大,经文物领导部门批准,1989 年大殿整体迁移至阳曲县城。 大殿内现存有佛教彩塑 9 尊,是少有的古代雕塑精品。不二寺又称“不二禅院” , 始建于北漢乾祐九年(956) ,宋初毁坏后,于咸平六年(1003)重建,金明昌六年 (1195)再作重修,元、明、清历代复作多次修葺。现仅存正殿及其彩塑 9 尊、清 代壁画 80 余平方米;另有元、清两代 4 通碑碣和 1 座明塔。2006 年国务院公布 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从实地考察的角度入手,运用美术学、考古学等的方法,重点对彩塑遗 存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彩塑的布局形制、题材内容与组合样式、造型特点、 服装衣纹等方面。同时,在考察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内容及其塑造时代的初步 性研究,试考辨了不二寺彩塑产生的相对历史年代,并由此促进人们对其艺术、 历史、文化价值的追索。 文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对不二寺彩塑的测量、摄影及 绘图等现状方面的相关考察记录。 同时包括了碑刻遗物的考察与大雄宝殿建筑考 察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则主要是对不二寺的彩塑造像的题材 分析;第三部分内容就不二寺彩塑的造像特点进行了基础性的分析与研究;第四 部分内容为不二寺彩塑的创建年代的探讨; 最后的第五部分内容是不二寺彩塑的 历史极其艺术价值的初步概括。 关键词: 不二寺; 华严三圣; 宋金彩塑 vii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studies of the sculptures of the buer temple in taiyuan graduate name hu wenying directed by zhang mingyuan abstract the buer temple home positions do not keep the township small straight valley village north the taiyuan yangqu county. the buer temple sakyamuni valuable palace was not in 1985 when the shanxi province cultural relic general survey only then discovered a jin dynasty temple. because was discovered when main hall damaging serious, carries on the protection service difficultly in the locality enormous, authorizes by the cultural relic leadership department, in 1989 main hall whole migration to taiyuan yangku county. in the main hall extant has buddhism painted sculpture 9, was the unusual ancient times sculpture high-quality goods. the buer temple did not say that “the buer chan temple”, it was built in the northern han dynasty of the nine years of qianyou (956), at the beginning of after song destroys, in a xianping six year (1003) reconstruction, the jin dynasty of mingchang six years (1195) does again repairs, the yuan, bright, clear all previous dynasties duplicate make the multiple repair. presently only saves main hall and painted sculpture 9, the qing dynasty mural 80 square meters; in addition has yuan and qing two generations of 4 steles and 1 bright tower. in 2006 the state council announces it for the sixth batch of nation key cultural relic preservation organ. this article inspects truthfully the angle obtains, the utilization fine arts study, the archaeology and so on method, key remain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o the painted sculpture to carry i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ainted sculpture layout construction, subject material and viii combination style, modelling characteristic, aspects and so on clothing clothes grain. at the same time,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content and the mold time preliminary research in the inspection foundation, tried to test has distinguished the relative historical age which the buer temple painted sculptures did not produce, and promoted the people from this to its artistic, historical, cultural value pressing for payment. the article mainly divides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ial contents are mainly to the buer temple present situation aspect and so on painted sculpture survey, photography and cartography related inspection records. simultaneously has included the stele carving relic inspection with the sakyamuni valuable palace construction inspection material collection and the reorganization; the second part of primary coverage is mainly to the buer temple painted sculpture statuary theme analysis; the third partial content the buer temple painted sculptures statuary characteristic has not carried on the foundational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the fourth partial contents for the buer temple painted sculpture foundation age discussion; final fifth partial content the buer temple painted sculpture history extremely artistic value preliminary summary. key words: the buer temple; the huayan sansheng; the sculptures of song and jin dynasty 1 引 言 山西素有“古代彩塑艺术博物馆” , “我国现存传统佛教造像的宝库”之美誉, 不二寺彩塑以其完整的华严三圣的题材样式,准确写实的造型语言,洗练简约的 雕塑手法,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体现出世俗化的审美倾向,堪称古代寺观彩塑 中的精品,但各方家对彩塑的考察与研究在目前尚属缺环。 一直以来,对不二寺彩塑的艺术研究非常有限,对其塑造年代也没有确定的 说法。由于缺乏准确的历史记载,不二寺彩塑的创建时代一直没有定论。由此其 历史价值也难以准确评定。 太原不二寺地理位置图 本文从实地考察入手,就塑像的布局形制、题材组合与样式、造型特点、服 饰衣纹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认为它们虽经后世重装,但仍表现出宋金彩塑的诸 多基本特征。 2 第一章 不二寺大雄宝殿及彩塑考察概况 1.1 不二寺大雄宝殿建筑考察 不二寺大雄宝殿(以下简称大殿)又称“三圣殿” ,坐北向南,面阔三间, 12.04 米;进深三间,10.95 米;平面近正方形。悬山顶,前檐带廊,廊深一椽 半, 金柱位于下平榑与上平榑间, 四椽栿从柱头上栌斗交出延伸到下平榑处交出。 檐柱高 3.89、 金柱高 4.43 米。 明间金柱正中间 2.56 米处置板门, 次间正中 1.81 米为直棂窗。板门高 3.11 米,门上额用门簮 4 枚。门坎两侧木制门砧制作手法 同营造法式图例;大殿屋面为悬山形制,屋面平缓,举折比例为 1:3.7, 近于营造法式中规定的 1:4;殿内外斗拱及构件用材基本规格、榫卯做法 也完全依营造法式规定制作。由此,大殿被认定为是金代建筑。 1 1.2 不二寺大殿现存彩塑相关考察 1.2.1 佛殿与佛坛 测量不二寺大雄宝殿室内的实际所占空间,面宽 10.63 米、深 7.84 米,总 面积约为 83.34 平方米。沿后壁(北壁)设一“凸”字形佛坛,佛坛左右与东西 两壁相通连, 其面阔 10.63 米、 高 0.8 米、 中间凸出部分深 2.81 米、 两侧深 2.28 米。佛坛正面(南面)的立面均作雕花装饰,正中凸出部分的图案中有一部分作 特殊处理,在正中安排着巨浪翻卷的龙纹;左右两边则以写实性雕花加以装饰, 先以方形边框间隔, 以倒装的瓶形开光, 开光中安置花卉, 可辨识的花卉有牡丹、 莲花、菊花、梅花等,在主花纹上下,又以几何花卉纹作为边饰。 1.2.2 彩塑 佛坛上现存 9 尊彩塑,即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一胁侍已失)二菩萨(文 殊、普贤)和二天王,文殊菩萨左侧还有一拂霖 2。 1.2.2.1 佛像 1.2.2.1 佛像 佛像位居佛坛正中。通高 2.67 米,净高 1.65 米。佛身背后有木制背光。佛 座面宽1.52米、高1.13米、深1.39米。 (图 1) 佛头略显大一些。他头顶螺髻,螺髻较低,中置宝珠。面形长方,眉棱高挑, 1 李小涛:不二寺大雄宝殿迁建保护与研究,页 67,文物,1996 年 12 月。 2 笔者在考查中得知在 1989 年进行搬迁时,其东胁侍菩萨仅残余彩塑制作初时的内木骨架。 3 长目微睁,直鼻秀挺,小口端唇。其长眉弯转分明,眼睑微微下垂,额正中白毫 如宝珠突起,神情庄重慈祥。大耳垂肩,颈项有三条饰纹,左手抚膝,右手施说 法印,结跏趺持吉祥坐于莲花台上。身着双领下垂大衣,内着僧祗支,右肩大衣 外有偏衫衣角,衣褶随躯体结构起流转有致的粗棱线条,大衣围裹着身体,显露 出膝、腿和足形,裙摆披覆于仰莲座前,并衬托出仰莲的处形。前胸袒露,可见 乳线,腹部束带,双带下垂入裙,又于下裙摆底部露出悬垂于莲花座前。 背光:头光呈圆形,身光呈舟形,整体呈上宽下窄展开,外围饰以繁复、镂 空冉冉向上燃烧的火焰纹,正中为莲花、缠枝、卷草等植物作底,其上饰小型圆 塑,最上正中为一小化佛,化佛下为金翅鸟,鸟下方两侧各塑一童子,再下左右 两边对称分布着乘祥云而来的小型诸天像(现存 23 尊) 1,另有蛟龙、白象、青 狮、鹿杂陈其间。 佛座:上作三层盛开的圆形莲花,下作六层三退矩形叠涩式佛座。壸门正前 方两转角处塑二力士, 一束髻戴小冠, 一作双环髻。 二者皆作忿怒相, 锁眉蹙鼻, 呲牙咧嘴,筋肉暴突,双手戴镯,一手上举托台座,一手下按抚膝。上身自左肩 斜披宽带长帛,胸前扎结,下身系短裙。 1.2.2.2 弟子迦叶像 1.2.2.2 弟子迦叶像 弟子迦叶位于释迦牟尼左侧,通高 1.98 米,像高 1.78 米。 (图 2)老年比 丘相。他左手抱握右手拱举于胸前,肃然站立在仰式莲花座上。长方面形,额正 中凸起一圆球,双眉紧锁,眯眼噏鼻,鼻翼外张,绷唇张口露牙,显现出一种复 杂的悲悯表情,似在诵经,又似屏息凝神领悟了佛经精义的模样。其着衣两层, 外层田相衣斜披左肩又覆搭于右肩肩头,裸前胸和右臂;内衣僧袍紧裹,下摆长 及脚踝,赤足并立,足面有明显裂痕。 1.2.2.3 弟子阿难像 1.2.2.3 弟子阿难像 弟子阿难位于释迦牟尼右侧,通高 1.93 米,像高 1.78 米。 (图 3)青年比 丘相,额头圆隆,面形长方,隆眉细眼,直鼻端唇,肌肤圆润。他两臂自然弯曲, 右手抚搭左手于腹前。衣三层,外层斜披田相衣,内着交领僧衣两层,皆右衽, 僧衣下摆及地,足蹬圆头履,端立于仰式莲花座上。神态虽沉静安祥,仍遮掩不 住他一副年青睿智的模样。 1 可能为 24 诸天像,因右下角缺失一像,另有像头失,已辨识不清。 4 1.2.2.4 西胁侍菩萨像1.2.2.4 西胁侍菩萨像 胁侍菩萨原有两尊, 分别立于迦叶、 阿难二弟子的两侧, 现仅存西胁侍菩萨。 其通高 2.19 米,像高 1.91 米。 (图 4)菩萨发髻作高耸的桃形,方额广颐,长 眉细目,直鼻端唇。眉间白毫若凹陷的红珠,微睁的垂目平和温静。左臂上抬, 手置于胸前(腕处有裂痕,手指有残损) ;右臂微屈仰掌前伸(五指残失) 。体态 婀娜作 s 形,裸上身,赤足踏于圆形束腰仰覆莲花台上。 其发式、服装、佩饰:髻根及头两侧饰珠玉,缯带在耳后打结,又与绕于耳 后的发辫一起分披于两肩上。前胸佩饰珠花垂挂的璎珞项圈,手戴珠镯。斜披络 腋于左肩下绕至右腰,披帛于右肩绕于臂后呈 u 字型前垂于胯下又绕左肘,两端 都自然飘垂于小腿之下。宽带束腰并于腹前扎结。裙两层,外层短不及膝,内层 长及脚踝,裙上饰璎珞,裙摆向外翘起。莲座上作仰莲三层,下作覆式叶瓣,造 型优美。 1.2.2.5 文殊菩萨及拂霖像 1.2.2.5 文殊菩萨及拂霖像 文殊菩萨乘骑青狮,居西胁侍菩萨右(西)侧。通高 2.37 米,像高 1.2 米, 青狮坐骑高 1.38 米。菩萨头戴珠玉花冠,束冠缯带自耳后扎结又悬垂于前胸腰 际。其面相方圆,额阔颐丰,眉如刀裁,目似新月,秀鼻端唇,下颌饱满。其左 手仰掌置于腹前,右手上举于胸,作说法模样。右腿前屈,左腿下垂,半跏趺坐 在束腰莲座骑之上,赤双足,下垂的左足踏在一椭圆小莲花蹬上。其神情静穆且 端庄。上身着圆领短衣两层,外衣及肘,内衣及腕,腹束腰带,袖口外扬;著裙 两层,外层襞襀及胯下,内裙长及脚踝,膝部覆一椭圆饰物。其发辫、胸饰、裙 饰璎珞与西胁侍菩萨大体相近。披帛蔽肩绕肘,又悬垂于身体两侧。文殊菩萨乘 骑的青狮,呲牙裂口露齿,作怒吼状。它面向牵狮的拂霖,颈下缀红缨铃铛,身 缚束带上饰有各种金花饰,背搭椭圆型莲座衬底,粗壮的四腿做前行状,四足分 踏仰式小莲花座。 文殊菩萨身旁伴有牵狮的拂霖,通高 1.39 米,像高 1.23 米。头戴尖顶向内 卷曲的胡帽 1,卷发赤脸,环目狮鼻,连鬓胡须虬曲且浓重。身着圆领长袍,腹 扎宽带捍腰,上附饰物,三条带端分垂腰侧,足蹬高筒靴。双手做牵引动作,手 中似拽牵狮长绳,左足向前跨出,作御狮止步状。 (图 5) 1 “胡帽,也叫番帽、浑脱帽。又见新唐书五行志 : 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刘言史夜 观胡腾舞 : 织成番帽虚顶尖的记载” 。李康: 中外服装知识词典 :页 20,1988 年 6 月。 5 1.2.2.6 普贤菩萨像 1.2.2.6 普贤菩萨像 普贤菩萨乘骑白象,居迦叶之左(东) 。通高 2.4 米,像高 1.1 米,白象高 1.35 米。 (图 6) 其面相、头饰及手势与文殊菩萨相似,只是宝冠和发髻高度略低于后者,冠 上花饰略有不同。菩萨袒胸斜披僧祗支,肩蔽披帛,腰束带,披帛两端自双肘间 绕出向下悬垂。着裙两层,样式与文殊相似。跣足,左腿前屈,右腿下垂,半跏 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右足踏椭圆型小莲座,莲座亦为仰覆莲花造型。白象身搭 椭圆型背袴, 上置莲花台座, 身上束带附各种花珠饰物, 它四足伫立, 张口垂鼻, 四足分踏在小型莲花座上。 1.2.2.7 东侧天王像 1.2.2.7 东侧天王像 东侧天王位普贤菩萨之左,通高 2.05 米。 (图 7)天王顶束高髻,外戴宝冠 (冠有残损) ,束冠的缯带自耳后扎结。其面相方圆,额头、眉弓隆突,环目悬 珠,目光炯炯,悬斗嗤鼻,招风大耳,宽颌方唇紧闭。他左手仰掌做托举状,右 手握银鼠瓶 1于腰间,左足向前跨出,右足在后呈丁字步,塌腰鼓腹,身姿呈 s 形扭曲。 天王身穿山字型裲裆铠甲 2,肩著披膊3,披膊上饰兽首,铠甲长及大腿。内 着战袍,袍袖于肘部绾结,外扎捍腰 4,腰间束袴带,带上饰钩艓5。长袍于大腿 间向后扬起,穿高筒靴 6。 1.2.2.8 西侧天王像 1.2.2.8 西侧天王像 西侧天王位于文殊菩萨的右侧,通高 1.96 米。 (图 8)天王头戴兜头鏊 7,顶 1 银鼠:护法神多闻天王所持法器。参见: 佛教文化百科 ,页 155; 五台山文物集锦 ,页 70。 2 “裲裆铠,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铠甲,只在前胸后背有两片甲在肩部用带系连,腰上束带。北朝末年, 明光凯渐盛,至隋代明光铠取代了裲裆甲” ,祥见黄能馥: 中国服装史页 128,文物出版社,1995 年。 3 披膊,也称覆膊或搭膊。古代铠甲的组成部分。披覆于肩臂之上,用以保护肩胛和上臂。李康: 中外服 装知识词典 ,页 55,1988 年。 4 宋代妇女常在腰间围一幅围腰,色彩以鹅黄为尚,称腰上黄。形式与男武士所着捍腰有相近之处 。黄能 馥: 中国服装史 ,页 206,文物出版社,1995 年。 5 “钩艓,又名螳螂钩。是古代官服革带上用以相连的部件。采用玉、金、银、铜、铁等制成,视职位官 品的高低而定。李康: 中外服装知识词典 ,页 61,1988 年 6 月。 6 我国甲胄在五代时型式已规范化,北宋曾公亮著武经总要记载,甲胄形成定制,以甲身掩护胸背, 用带子从肩上系联。腰部用带子从后向前束,腰下垂有左右两片膝裙,甲上身缀披膊(掩膊) 。黄能馥: 中 国服装史 ,页 197,文物出版社, 1995。 7 兜鍪,呈圆形复钵形,后缀防护颈部的顿项。顶部突起,缀一丛长缨以壮威严。 梦溪笔谈卷十九器 用 ,记宋代铁甲,用冷锻法制甲片联缀而成,在五十步外用强弩射之不能射穿。黄能馥: 中国服装史 , 文物出版社,页 197,1995 年。 6 竖红缨穗,其面相方圆,蹙眉怒目,狮鼻阔唇,下唇上撅,须作八字,神气十足。 左臂向前微曲,左手握拳,右小臂前抬至胸。据迁建报告中记录,该天王在迁建 时右手尚存,并手持一剑,现状则右手与剑已失。天王身姿亦呈 s 形扭曲,其山 字形铠甲长及两裆, 系捍腰, 扎袴带, 上饰珠宝。 铠甲下长袍自两腿间向后扎起, 以细带扎结,后摆上扬。左足向前跨出,右足作丁字步,站姿恰与东侧天王相对 称。 1.3 不二寺内碑刻遗物考察: 不二寺内现存有铭文的碑刻遗物主要有五通碑碣。 1.3.1 明洪武三年(1370 年)石塔 1; 1.3.1 明洪武三年(1370 年)石塔 1; 该石塔是 “玘公墓塔” , 为不二寺的附属文物, 1989 年随寺迁至阳曲县城。 因其为墓塔?,铭文内容并非不二寺的相关记载,现仅将其形制介绍如下: 该墓塔为石质,主体部分为平面六角形,共分三层,通高约 2、5 米。 塔底座两层呈覆盆式,底层为八边形,每侧均有减地浅雕花瓣装饰,上层为 圆形, 周有莲瓣满覆其上,部分莲瓣残损。该塔分为三层,各层塔檐形制相同, 其六个垂脊部位,分别雕有六只伏卧的石狮,动态各异,极富生气。 塔底层高 80 厘米, 直径 60 厘米, 上下缘分别线刻装饰连续的铜钱几何图案, 塔身五面刻有文字,其余一面为线刻菩萨像,线条婉转有力,手法纯熟自然。菩 萨头带圆形头光,左手抚地,右手搭垂于右膝部,左腿盘收,右腿跷起,作半倚 半趺坐式,动态安然自在,身旁放一插有柳条的净瓶,整体置于一圆中,圆形上 有祥云纹,下方则布满密集的鳞状水波底纹,底纹上刻有莲花,笔者认为此乃一 副水月观音像。塔中层圆形平座,周刻六壸门,内各有一威武雄狮。平座上置仰 莲,承托塔身,塔身六面中间为线刻佛像装饰,上下缘为花卉图案。中层的塔檐 上又置满布浮雕云纹的半球形,承托第三层。塔的第三层即顶层与中层线刻内容 相似为佛像及花卉。塔顶为双层浮雕仰覆莲平座上托桃形雕刻。 玘公塔虽为墓塔,但造型与装饰上较为特殊,局部处理大胆细腻,是一座有 代表性的石质幢式塔 2。 1.3.2 元至元三十年(1293 年) 净公师戒碑 (全称敕赐不二禅院净1.3.2 元至元三十年(1293 年) 净公师戒碑 (全称敕赐不二禅院净 1 此塔名“玘公墓塔” ,乃不二寺的附属文物,是一座具有特殊造型的代表性墓塔。 2 杨瑞武: 晋水源头太原名胜古迹 ,山西人民出版社,页 64,1991 年。 7 公戒师之铭 ) 1, 公戒师之铭 ) 1,其碑文如下: 禅院净公戒师之铭。晋阳寿圣华塔禅院住持傅道袭祖赐黄洞渊洺漪撰;阳曲 县安村乡贡进士松轩武仲铎书;崛围多福寺讲经论赐徘沙门了证篆。佛法入於中 国也,自商周见红贯,炎汉萝金人徒空而降,始值教及神洲,声流华夏。既而唐 梵相兼,真俗併泯。或圣朝凤阙而建招提;或名山大川而立梵刹;或市邝宗庙而 起道埸;或乡郡村落而修院宇;或岩居穴宿而利自他;或逐马随營而作佛事;或 担簦负笈而解口光;或咏赋哦诗而能返照。所以道来无定相,住无常名。以一身 而现於多身;以己愿而满于众愿,皆圣智之示现 辩聪之间生耳。莫不殊途异辙, 终会同归。口是逆化顺化,天地莫能测其为;涉是涉非,圣几莫能着其意。岂常 情而可知识者哉。净公戒师者,乃箇口中之轨范也。师讳惠净,肆阳曲县荣安乡 亭子山直谷村人也。刘氏之子,生而性躰安静,父母异之,许令出家。口口(年) 送当里不二禅院, 师事衍公大德, 执弟子礼。 经冬过夏共处一方, 同物外之叢林, 慕聲前之训诲,晨昏之暇,舆二三子谈出世之语,酬格外之篇。但论道德,防禁 是非,然则三思而内省曰:苟或四堵墙匡不出,岂殊坎井之蛙,一条口栗,便行, 可谓遼天之鹤。徧游讲肆,择法择师;竟谒诸方,推因推果。百城历遍,杖履回 途。驪珠抉得,未逢青眼开拳賞,头角虽生,誰为黄能坐钓口 。 圣教人中圆,恢洪自汉朝,道齐列宗法,德化踵汤尧。 涂川菩萨行,十地位重迁,灌顶洒甘露,传法利人天。 亭子山下寺,不二境中天,戒定惠一念,法报化三身。 桂月同千里,梅春授一枝,仲尼温白雪,目激道存时。 汛公罄囊笥,二处建精蓝,堂廊间金碧,院宇隐松杉。 六种当成就,方各擅专门,度人舆说法,的的付儿孙。 禹力不到处,偏界任流通,其中消息子,休更问西东。 岁大元过至元三十秊歳在癸巳中秋日元俊立石 府十方大开化寺僧福仁刊 石匠王展弟王彦懋 1.3.3 清康熙十年(1671 年) 不二寺创建乐亭碑序 2, 1.3.3 清康熙十年(1671 年) 不二寺创建乐亭碑序 2,其碑文如下: 不二寺创建乐亭碑序。*谓: 神恩浴天*报无由聊以祭享微表诚敬如乐亭之不可建也。今省北七十里小直 1 元代净公师戒碑主要记述净公戒师的身世及生平佛事活动。 山西碑碣净公师戒碑 ,页 264,山 西考古所,1997 年。 2 不二寺创建乐亭碑序是对“启建乐亭”的记述,当中有关于不二寺创建年代的“然建寺之年岁阅历 不知几代矣”之语。 8 峪村有古刹不二寺一座。夫不二者,首寺之谓也。以言庙貌巍巍乎,大异寻常以 言神圣灵矣哉。应感不爽且阶前槐柏挺然丛茂良可为神依之所。墉外松塔峗然崎 立, 洵堪作乡川三镇寺系古刹名曰: 不二。 其间动人歆羡深人榆杨者, 不胜屈指。 所缺者特有侑*之乐亭耳。然建寺之年岁阅历不知几代矣,住持之首僧继续不知 几人矣,启建乐亭之说未之前闻或者古人朴厚不思建立欤,口为赀财匮乏力困难 成欤。 是未可知越及莫不欣欣然乐捐己资, 厥成其事不数月间栋宇完备绘画妍鲜。 卜吉十二月初一捐供圣庆贺告厥成功会梨园子弟侑飨三朝, 一以络众姓创建乐亭 之顾,一以祷神圣永锡护佑之恩,命匠刊碑传志不朽云, 太原府躯生韩秉忠撰文。 安村寺比丘僧维净谨书。 功德主:李邦佐、张文焕、张口。 纠首:李九文、张文秀、张宗孔、李成、李永奇、张满享、张守新、陈权。 木鲁班:金一臣、金一*、徐三德、金一元、金一科。 铁笔:蒋德、蒋恩。 铁匠:陈三槐、周进义。 书匠:武宝。 住持化丘僧:福环、福玉。 门人:演云。 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月值黄钟上旬一日同立。 1.3.4 清雍正二年(1724 年)的不二寺重修正殿碑记和开列于该碑阴 上的不二寺重建佛殿神像金妆彩画住持僧满贵门徒元口元同元明募化众姓施 财人等 。 1.3.4 清雍正二年(1724 年)的不二寺重修正殿碑记和开列于该碑阴 上的不二寺重建佛殿神像金妆彩画住持僧满贵门徒元口元同元明募化众姓施 财人等 。 其碑文如下(碑阴上众人名略) : 不二寺重修正殿碑记。自释教人中国,天下名山胜地遍起招提兰口聚口流以 转法,轮心灯期于不昧脉络的有相续上焉。拈性命之者单提直指顿悟本原次守法 律戒,定行住坐卧练习身心最下倡为因缘果板福田利益以欣慑愚民,故不惜资财 庄严法众涂饰殿宇以焜耀一时而流传于后世。 盖由高明口潜之士不知不觉已人其 门面不根贪生怖死求富贵者率为所驱动不口出。 虽然从圣人之道观之彼为绝伦离 类自私自便以其道观之广宗嗣法吹炉口枯畅几显灿于将灭将绝之余, 亦其徒之所 谓有为有守者矣。不二寺在会城六十里外西北冈头,高山茏蓰,陵陆陂驼,气势 9 雄壮,甲一方有口佛刹广数亩,人众稀少,榆枣荫翳。正殿一,东西殿二,天王 殿一,考碑记创自金明昌六年,重修于元至正十二年,明万历乙酉荣安乡人张彦 果、张希琥,与僧安自然合谋共理诸废俱举。检藏三载大口水陆会口盖一巨丛林 也。距今百余年耳。僧尽寺*慢草湮塞殿宇颓毁风雨不能庇者有日矣。僧满贵, 兹乡之人口口口口口落发五台山马跑泉省其理经此有感焉,矢不退转心发大勇, 猛力?草,开经穴地为居假诸村人得一口一盎以为燎口具忍饥耐寒,垦岗脊之荒 秽,搜口畔之侵越。积十五载稍有赢余,两廊之敝坏完今又陶砖万易正殿之口壁 栋梁柱漶漫者涂以丹青,佛像之剥落者补以胶膝饰以重金。凡一切僧堂讲室将次 第举而有待焉。满贵朴实忠信人也。其行事坚强无半点虚浮气,真所谓一掴一掌 血一棒一条痕者,年未老而力尚健,以兴废创业为己分内事,又有众善信士左右 辅翼,渐至相与有成法,林兴旺,僧守规度俗解欺口于兹可以觇壬化焉。而岂特 为空门之盛事哉。 五台县小豆村张*撰文,张崇书。 大清雍正二年夏孟月吉旦。 1.3.5 清乾隆 1.3.5 清乾隆岁次辛酉(1741 年)的不二寺重修乐亭钟楼新建鼓楼碑序 1。 岁次辛酉(1741 年)的不二寺重修乐亭钟楼新建鼓楼碑序 1。其碑文如下: 不二寺重修乐亭钟楼新建鼓楼碑序。从来福泽恒因乎积善必须夫施财,建寺 造庙, 虽作善之端而重塑金像亦获福之由。 彼大小直峪上安村有古刹不二寺一座, 创自?代,殿宇圮塌,圣像难存。有满贵长老住持于此,日夜图维,愿舍己财重 修殿宇。遂与善人口口等同心协力又募化村中金妆神像共成盛事。而乐亭、钟楼 毁坏犹未口旧如初。特苦于赀财之不足耳。是殿宇虽修而乐音尚未全盛。圣像即 妆而神威犹未赫奕。惟满贵长老辗转于夙夜,即村人等示难安于寤寐,惜乎其师 已不在世矣。谁能修理乎?孰口积德昌厚,神灵口估而其徒众多至今日而又有余 赀如圆普长老等跃然而起旧吾师在世欲修乐亭钟鼓二楼有志未逮, 今若不出己财 以起建是不能善继师之志也。于是与众善人等又募化三村同舍赀财,重修乐亭钟 楼新建鼓楼一座不多日而成功告竣。迄今,视之左有钟楼巍然在望,右有鼓楼焕 然一新,岂不足壮观瞻乎。不惟人喜知,神亦悦也。善哉,善故勒诸石以垂不朽 云。 忻州范昱熏沐谨撰。张承荣谨书。 1 张正明: 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一)241/253/257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年。 10 大直峪村众姓人等施财开列于后。 告大清乾隆岁次辛酉孟秋穀旦立。 11 第二章 不二寺的造像题材分析 2.1 不二寺之“不二”的释义。 2.1.1 佛经之外“不二”的涵义 。佛经之外“不二”的涵义 。关于“不二”一般有如下释义:即不贰。 指守道无二心。 孟子尽心上 : “妖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东汉 赵岐注: “贰,二也。仁人之行,一度而已,虽见前人或妖或寿,终无二心,改 易其道。 ”指无矛盾和差别。 中庸 :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 则其生物不测。 ”南宋朱熹注: “不贰,所以诚也。 ”吕氏春秋篇名。总结 百家之言,主张“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 ,为建立统 一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依据。篇中对诸子学说作简约的概括: “老聃贵柔,孔子 贵仁,墨翟贵廉(兼) ,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 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 ”为研究先秦哲学史的重要文献1。 2.1.2 佛经中“不二”的释义。2 佛经中“不二”的释义。 “不二寺”又称不二禅院。佛经中的“不二” , 亦称无二,即一切平等,无彼此分别之意2。 “不二” ,亦名“无二” 、 “离两边” 。 大乘义章卷一说: “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 妙寂理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 。 “不二”也是“真如” 、 “法性”之 別名。 维摩经 “不二入法门品”说: “世间、出世间为二” ,这是一般人的看法, 正确的认识应该是“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 。世俗人认为: “色、色空为二” , 而菩萨则谓“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 。它列举了生灭、垢净、善恶、 幸福、有为无为、生死涅槃等三十一对分别相即的矛盾,认为“我、我所为二。 ” 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0意思是说。泯除“我”的观念。 是泯除一切差别的根本条件。因此, “不二人法门”就是要思想上不去分别事物, 也就是佛教哲学的“无生”理论3。对“不二”具体的释义还可参考释“不二 法门” 。4 2.2 不二寺的造像题材来源,主要考证“华严三圣”的造像来源。 2.2.1 古代中国“华严三圣”造像来源。古代中国“华严三圣”造像来源。 “华严三圣”是唐代华严宗祟奉的造 像,武则天派人去于阗取回华严经梵本,叫人译出华严经80 卷本。武 1 张双棣等译: 吕氏春秋译注 ,页 575,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0 年。 2 “言不二者。无异之谓。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 ” 大藏经 45 册大乘义章卷第一 。 3 卢升法,何 青: 佛光禅髓 东方哲学的圆融精神 ,页 141,华夏出版社 , 1995 年。 4 耕云: 释“不二法门” , 台湾中华禅学第 5 期。 12 则天亲自作序并封唐高僧法藏(643712 年)为贤首大师, 由此法藏创立了华严宗 (又叫贤首宗),其三传弟子澄观被唐朝封国师主持全国佛教,华严宗还传播到朝 鲜和日本1。 2.2.2 关于三圣之关系:2.2.2 关于三圣之关系:据澄观所著三圣圆融观义门载: “三圣之内, 以二圣为因,以如来为果 盖文殊劝修,成法身之本智;普贤大行,成差别 智之行德。故文殊、普贤配合毗卢遮那佛,共为“华严三圣”,利乐一切众生”。 同时又指出:“毗卢遮那佛理智完备,居中位;文殊菩萨主智门,位于毗卢 遮那佛之左;普贤菩萨主理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相关记载同时还可见于 蒲江县飞仙阁摩崖造像与石刻文字专辑:“华严三圣造像,正中为毗卢舍那 佛(大日如来),称为法身佛,表示绝对真理就是佛身。左面为文殊师利,右面为 普贤。文殊骑青狮,司智慧,表示大智,狮子表示智慧之威猛;普贤,司佛的理 德,表示大行、骑白象,表示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智慧第一,故文殊居众菩 萨之首。放钵经也说“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文殊者, 佛道中父母也”。悲华经称转轮圣王无诤念(阿弥陀佛)长子观世音,次子大 势至,三子名王象,即文殊,第八子泯图,即普贤。印度以左为上,右为下,故 文殊居于左2。 2.2.3 关于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位置出现交换的问题:2.2.3 关于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位置出现交换的问题:不二寺彩塑中的文 殊、普贤正好与三圣圆融观义门所载的初始位置相反。首先, 三圣圆融观 义门中关于此问题也有相关载: : “转之则右为智,左为理时,显示理智之涉入 胎藏界曼陀罗”3。意思是当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位置交换时则造像受密宗之影 响。另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还可见于蒲江县飞仙阁摩崖造像与石刻文字专 辑 中所指出的: “ 飞仙阁华严三圣文殊与普贤错位, 也是有其造像依据的。 据 释门正统 : “若以菩萨入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若依知行、理智、定慧 等法门时, 则普贤在左, 文殊在右。 以文殊司诸佛之智德 普贤司诸佛之定慧也。 ” 普贤代表佛的理德、行德、定慧。因此飞仙阁华严三圣将普贤造在毗卢那佛的左 面文殊移到右面。 ”4“华严宗号称是融合显密各派的圆教,曼荼罗的观念 也被吸收其中”5。正好说明了此组造像受到了华严密教思想的影响,而这也是 1 政协蒲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蒲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 8 辑 蒲江县飞仙阁摩崖造像与石刻文字 专辑 页 42 ,1994 年。 2 同上,页 43。 3 佛光大辞典第 6 卷,页 5238 下 ,北京图书出版社,1988 年。 4 政协蒲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蒲江文史资料选辑 第 8 辑 蒲江县飞仙阁摩崖造像与石刻文字专 辑 页 44 ,1994 年。 5 洪修平: 中国佛教文化历程 ,页 213,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3 金代佛教造像的特点之一。 2.2.4 “华严三圣”造像的意义:2.2.4 “华严三圣”造像的意义:“毗卢遮那”原有“光明普照”之意,是 太阳的别名,因此“毗卢遮那佛”又被译为“大日佛”,他普照三界六道。华 严经中指出:“一切佛菩萨全是毗卢佛的应化身,他们教化世间和拯救众生的 善行,也都是毗卢佛秘密力加被的结果”。其出现标志了信奉释迦牟尼为唯一教 主的佛教体系之外,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形态,为大乘佛教创造了一个新的或称 作“佛日”的教主。法华经突出观世音菩萨使其成为救苦救难的象征;华 严经则强调文殊和普贤的作用在哲学理论上对大乘佛教的发展有许多贡献,其 提倡向外在世界追求,促进佛教世俗化方面起了深层的作用1。 1 任继愈,杜继文: 佛教史 ,页 1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 14 第三章 不二寺彩塑的造像特点 3.1 佛坛形制及其装饰手法: 不二寺的佛坛高 80 厘米,位于大殿后壁(北壁) ,又与东西两壁相通连,呈 “凸”字型,其面积约占殿内面积的三分之一。佛坛正面立面装饰有砖雕的云龙 及花卉图案。 3.2 3.2 造像的题材组合与样式: 不二寺正殿彩塑采用了围绕主佛的对称式布局1,即一佛、二弟子、二胁侍、 二菩萨及二力士的“一铺九像” (东胁侍失)的铺座形制。塑像的题材组合与样 式如下: 作为由印度传来的佛教造像样式,在其沿着丝绸之路由西向东传播的过程 中, 其铺座样式至唐代已形成定式。 一铺中多以一佛为主尊, 以二菩萨、 二弟子、 二天王等充当胁侍,且每对基本为左右对称2。此组造像的铺制应是唐以后较为 流行的组合形制。 其题材内容, 应系 “华严三圣” 为主尊的一铺九尊式佛教造像。 “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与文殊、普贤二菩萨的合称,他们是华严经中所 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3。 3.3 造像的造型特点: 3.3.1 佛像: 3.3.1 佛像: 发髻发髻:不二寺佛像的发髻作螺状卷发,肉髻平缓,髻中宝珠大而明显。 面相面相:主佛面相长方,饱满圆润,耳长及颈,无耳孔。由塑像宽广的眉棱、 细长的双目可体会到其沉静端严的内在精神气质,但经清代重妆,或多或少有失 部分神韵。 1 对称式布局,主要指整铺群像组合以佛为中心,其左右两侧、由近及远侍列成对的弟子、菩萨和力士等。 2 觉群: 妙相庄严佛教艺术雕塑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年 1 月。 3 详见: 佛光大辞典卷 6,第 5238 页,北京图书出版社。 15 服饰及动态:服饰及动态:佛像外披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腰系长带,左手按膝,右手 自然抬起,作说法印;双足包裹于裙摆内,结跏趺持吉祥坐(先以左足压右股, 后以右足压左股,二足掌仰于一股上)于三层莲花座上,裙摆遮座仍显现出莲花 的形态。衣纹贴体,可见出明晰的股、胫、足部的生理结构,线条虽为较粗的突 起棱线,但具有一定的韵律感。 背光和台座形制:背光和台座形制:佛像身后的舟形背光,采用透雕手法,上塑细巧繁复的多 种形象,手法上与佛像不十分相称,应为明清重塑装绘。台座形制为叠涩式须弥 座上置圆形莲花座。 3.3.2 菩萨及弟子等像。 发髻与头冠: 3.3.2 菩萨及弟子等像。 发髻与头冠:三位菩萨均头顶束髻,髻外戴冠。顶髻形状略有不同,鬓角处 都留小辫,小辫自耳前又绕向耳后分垂于肩下。头冠为缯带上插饰莲花苞、如意 祥云及大珠花等,只是花饰稍不同。二天王一戴兜鏊,一束高髻戴冠,但头冠残 失严重,样式不明;拂霖头戴尖顶向前弯卷的胡帽。 面相:面相:诸菩萨、阿难等面相方圆饱满;迦叶及拂霖稍显清癯;二天王作长方 面形。其中,迦叶和阿难五官结构及面部表情更趋细微,突显出极强的写实性。 动态:动态:文殊、普贤持游戏自在坐,曲起的腿作一右一左对称之安排;二弟子 表情不一,但都恭肃站立;胁侍立菩萨体态作“s”形;二天王一左一右,各向 前迈一步, 其统一的丁字步亦呈对称之安排; 佛霖手牵青狮, 正迈出赳赳的武步。 服饰:服饰: 菩萨上身一穿圆领短衣、 一着僧祗支, 一斜披天衣, 三位均肩搭披帛, 但长帛绕肩搭臂自然飘落各有不同;三菩萨下身均著长短裙 2 层,身蔽各色珠玉 璎珞, 但胁侍菩萨膝上无锦绣团窠花纹装饰, 其直垂的裙摆两端呈喇叭形翘起状。 弟子外披田相衣,内着僧衣,阿难僧衣作右衽;天王着甲胄,围捍腰,穿吊腿高 靴,一副武将装扮;扶霖身穿圆领唐装,系捍腰,足蹬高靴。 台座:台座:文殊、普贤二菩萨为上三层下两层的圆形束腰仰覆莲座,足下为椭圆 形双层小莲座。其坐骑均踏双层或三层莲花座。胁侍菩萨台座造型别致,呈上为 三层仰莲下为莲叶的束腰形;二弟子都为三层莲花座,莲瓣均饱满有力;二天王 双足着地;拂霖踏一不规则形台基。 16 第四章 不二寺彩塑的创建年代 4.1 不二寺、大雄宝殿建筑及其彩塑的历史记载 一般而言,古代寺观彩塑是依傍寺观建筑的营造而产生的,更确切地说,寺 观建筑是为供奉特定的宗教偶像以象征和表述一定的宗教思想和理念才予以建 造的,换句话讲,即古代建筑是依傍彩塑的产生才会营建的。因此,当我们在寻 觅有关寺观彩塑建造的具体年代时,须找寻有关所属寺院建筑历史的文字记载, 以求为考订彩塑营造的历史年代及其是否有后代重装等问题提供一些有说服力 的根据。 4.1.1 关于不二寺建筑历史的题记: 4.1.1 关于不二寺建筑历史的题记: 在不二寺的文物遗存中,记载大殿历史的文字共有四条,即:现仍存留在大 雄宝殿建筑构件上的三条题记和清雍正二年(1724 年)所刻不二寺重修正殿 碑记 。 三条题记的内容是: (1)“大漢乾祐玖年(956 年)丙辰岁建造都管勾维那宋聚张秀 等” ; (2)“咸平六年(1003 年)庚子岁重建” ; (3)“大明昌六年(1195 年)岁次乙卯八月癸丑月十七日重建法 堂记” 。 由题记可知,不二寺正殿可能创建于五代北漢乾佑九年(956 年) ,重建于 宋咸平六年(1003 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