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pdf_第1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pdf_第2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pdf_第3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pdf_第4页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论文)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本文通过追溯“脱口秀”的起源,并对中西方文化背景中电视脱口秀节目的发 展历程、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脱口秀在中西方兴起和发展的背景和原因。 在分别对中西方多个脱口秀节目进行比较后,发掘了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后呈 现出视听语言的诙谐特色、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以及大众本位的泛娱乐化等表现特点, 并进而区分了脱口秀中的诙谐元素与中国现代语境下的幽默的异同,认为此类诙谐 元素实为传统意义上的滑稽、讽刺与调笑;脱口秀节目中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 形式的加入,财经、娱乐等谈话节目中“脱口秀”语言形式的广泛运用;以及消费 时代下的受众逐渐从属于泛娱乐化的传媒制作倾向下众多节目从形式到题材的多元 化由此总结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一、主持人角色的错位问题。该问题是由主持人没有对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 而以模式化、程式化、缺乏创造力,陷入盲目模仿的怪圈。普遍充斥着表现形式迎 合、趋附之风,缺少文化见识和独立品格的弊病;逢迎趋媚的态度,消解崇高,主 持人为庸俗化推波助澜。 其二、机械嫁接的创新误区。由于电视节目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谈话类节目 除了以演播室为主要谈话基地外,还采用了热线电话、外景镜头、资料片等方式, 然而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娱乐,滥用娱乐手段,肤浅地理解节目内涵,降低了节目质 量。这就导致节目同质化,盲目跟风的现象,制约了竞争环境。 其三、互动中游戏心理调试。存在的问题是,脱口秀节目中的游戏情境的营造, 将本来较深刻的主题或较严肃的话题进行消解,而过分追求节目形式上的娱乐、滥 用娱乐手段,只为调动现场情绪现场观众的情绪、活跃现场气氛,使节目内涵肤浅 化,节目质量低俗化。游戏心理的奏效涌现出大量同类的节目,竞争的内容缺乏创 新而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和游戏模式本身,带来的同质化现象制约了脱口秀的良性发 展。 由此,笔者探寻了如何使脱口秀走出尴尬困境,多角度阐明脱口秀中国本土化 的发展途径和前景的几条思路:从主持人包括身份自觉、文化自觉、互动自觉三方 面的角色自觉,到脱口秀节目结构如何合理运作,再到从受众的需要或潜在需要出 发,找寻适宜的题材内容,发掘相应的形式手段,对电视节目的各种元素、程式进 行组合,并突出节目中新元素的有机融入,即在节目形式和节目包装上也要充分体 现本土化的特征。深入挖掘我们民族特有的幽默气质和传统,并研究和借鉴民族传 ii 统的说的艺术,进行本土化的再创造,进而在对于脱口秀节目市场推广方面,强化 节目的个性及其娱乐化的商业运作使娱乐脱口秀节目更契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 心理和收视期待,使之拥有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脱口秀;本土化 ;主持人;节目形式 ;受众 iii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backward of “talk show”, and the west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television talk show programs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ts orig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carries on the outline, analyzed the talk show to emerge in the west with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the reason. in separately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after the west many talk show programs, we have excavated the talk show after the chinese localilzation presents the seeing and hearing language the humorous characteristic, many kinds of artistic form coexisting as well as the populace standar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pan-entertainment, and then has differentiated in talk shows humorous element and under the chinese modern linguistic environment humorou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recognizes for this kind of humorous element actually tradition significance in funny, satirizes and teases; in talk show program artistic form and so on music, dance, play, talk shows and so 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entertainment “talk show” language form widespread utilization; as well as under the expense time from belongs to gradually the audiences under the pan-entertainments media manufacture tendency the numerous programs from the form to the theme multiplication .from this summarizes “the talk show” to have many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localilzation process,as the director role dislocation question,the machinery grafts innovation erroneous zone and the psychological debugging in the interaction plays . from this, the author had inquired about how to cause the talk show to go out the awkward difficult position by several mentalities,from the director status determination to the talk show program structure,arrives again from receives audiences need or latent needs to embark, to television programs each kind of element, the program carries on the combination, and in prominent program new element organic integration, causes the entertainment talk show program to agree with our chineses esthetic psychology and the reception of tv anticipated that enables it to have a broader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key word: talk show; localilzation; director; program form; audiences 引言 1 引 言 “脱口秀”节目是当下娱乐节目的一档重要节目,尤其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更是 迅速。绝大多数的国内观众认为,脱口秀的主持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脱口秀节 目关键秀的就是主持人。 探究“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脱口秀”节目的时 代现状、诙谐取向,以及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方向。 脱口秀节目在美国非常流行,占据了美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很大一部分。由于政 治制度、文化背景的不同,美国的脱口秀节目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对其他国家而 言,也有共性的地方。 笔者希望通过对美国脱口秀节目特点的分析,找出一些值得国内媒体借鉴的精 华,使脱口秀节目在中国得以良性发展。当下中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呈现出低层浅表 的“挪用” 、 “照搬”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观念的倾向。传媒对大众的个人经验和社 会经验的影响过程中,也部分地把社会塑造为一种“仿像” ,把大众塑造为一种漠不 关心的“沉默的多数” 。 本文通过分析互动中受众的审美心理,以及大众接受心理; 为“脱口秀”在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中更好的发展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探讨“脱口秀” 节目的诙谐,有利于我们认识后现代艺术思潮下电视娱乐节目的大众心理问题,提 升我们重新认识电视娱乐的受众要求的认识,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看清娱乐节目的 现象,把握电视艺术中的大众话语权,以促进我们进一步合理推动“脱口秀”节目 的健康发展。 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 2 第一章 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现状 随着“脱口秀”节目的走红,中国广播电视业界到广大受众,都不约而同地接 受了“脱口秀”这个名词。 “脱口秀”节目通常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一起,在演播 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文化、情感、人生等话题,看起来主持人与嘉宾事先似乎 不备稿,以脱口而出、随机应变的交流,吸引和影响受众的谈话节目。 1.1 起源 1.1.1 “脱口秀”一词的出处 “脱口秀”是“talk show”的汉语翻译,有趣的是,听起来也像“talk show” 的 音译。 “talk show”在英文中的原意指的是:在广播电视中,在日间或夜间播出的, 时长在一个小时左右的一种以谈话形式为主的节目形式, 称作 “talk show” 。 而 “脱 口秀”最早被港台翻译家翻译出来是源于这样的认知:英语中可以表示“谈话”的 众多词语中唯独“talk”偏偏被广播业选出,足见交谈是此类节目的核心。而被译 为“脱口” ,不只有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的意味,更重要的是谐音上的相近。再加上 “show”被音译为“秀” ,不仅谐音,还含有通过将自己的优势或特点表现出来让人 叫好的意思。 “秀”流行语的出现和发展,从文化审美品格和社会文化心理的演变角 度,反映出时代发展变化的轨迹。 “talk show”两者的拼贴组合,构建成了一种类 型话语,就是现在中国的“脱口秀” 。 人们会直觉地将视觉感知及联想中的两个词联系起来,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反 映了文化发展的趋同性以及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和认可,也是很多采用音译法移植 到汉语中的,以谐音字组合,具有形式上独一无二性和表达准确性的音译的来源。 相对于港台翻译家常常对音译外来词在音义相通上的敏感不同,中国大陆对“talk show”的落地通常广为称作“电视谈话类节目” 。其节目内容与形式主要就是交谈, 而交谈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常见、最直接的手段。 “脱口秀” “通过讨论对新闻或 社会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 ” 尤其近年来, “脱口秀”一词更是广泛 用于更种谈话语境,大多形容人的口才很好,说出的话非常有吸引力,谈吐风趣, 能博得众人的喝彩。我国的相声艺术就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中国的“脱口秀” 。 1.1.2 电视脱口秀节目的起源 “脱口秀” 始于 18 世纪英格兰的咖啡吧集会上, 人们讨论各种社会问题的一种方 式。然而,脱口秀得到真正的发展是在美国。随着广播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将热衷 (法)皮埃尔 布尔迪厄: 关于电视 ,许均译,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版,第 11 页. 第一章 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现状 3 于公共集会的兴趣投诸于广播这一新媒介,于是“脱口秀”在 1926 年诞生于美国的 电视荧屏上。不过,那时的“脱口秀”大都是邀请一位专家向听众发表观点,却并 没有听众的参与。而从 1933 年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吸收到“脱口秀”中 带来新的“脱口秀”形式的出现,才使观众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并占据了主动位置。 早期的“脱口秀” ,主要是对新近发生的热点进行评说,多为新闻评论。而娱乐 类“ 脱口秀” 节目是在西方商业电视迅速发展的时代下产生的。1948 年,美国无 线电公司和 nbc 的大卫萨尔诺夫首先推出了第一批电视谈话节目,代表性的节目 有艾德萨利文主持的一档娱乐“脱口秀”节目小城大腕 (后改为艾德萨利 文节目 ) ,开创了不谈政治,轻松聊天的节目风格。这是与当时美国的政治有一定 关系的。由于疯狂的麦卡锡主义迫害,使人都害怕自戴上一顶红色的政治帽子,就连 爱说话的美国人都不敢公开谈论政治。因而“不谈风云, 只谈风月”便成为广播和 电视中可以轻松释放的聊天内容。 至此, “脱口秀”不再附属于新闻、舆论,它也同样可以具有娱乐性、艺术性。 新闻评论型“脱口秀”和娱乐型“脱口秀”由此分庭抗礼。从小城大腕开始, 谈话与杂耍结合的节目形式就为今天谈话类节目样式开创了先河。 1.2 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现状 “自 1950 年以后, “脱口秀”节目收视率从 1946 年的 0.02%飙升到 9%。1955 年 时,收视率已上升到 65。 ” “脱口秀”节目自然而然成为电视台主打节目之一。电 视“脱口秀”如同一面反射西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镜子,并且成为一道独特 的文化景观。 1.2.1 脱口秀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其现状 从 1950 年美国电视新闻爱德华摩洛主持的节目小世界开始,政治脱口秀 主导了星期天早晨的电视节目。星期一至星期五,从 12 点到 18 点,各大电视台都开 设了“脱口秀” 。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出现了大量的娱乐类脱口秀节目,经常由明 星担纲主持,主要在夜间或清晨播出。日间和夜间都会安排“脱口秀” :日间的电视 脱口秀节目由于常常揭露隐私,被称为“电视垃圾” ,令人反感;夜间脱口秀节目则 包括“今夜秀”和“大卫深夜秀”等以名人嘉宾和幽默小品为主要特征的节目。还 有每日联合播出的脱口秀包括从家庭导向的“奥普拉温弗瑞秀”和“罗茜欧丹 尼秀”到“垃圾电视”如“杰瑞斯普英哥秀”等众多节目。 各种各样的脱口秀节目占到了电视节目总量的 40%。 脱口秀也成为了一种记录 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 4 文化与社会巨大变化的载体。节目内容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在广播脱口秀中,各种政治脱口秀在(美国)整个国家非常常见,节目大多数代表了 保守派的观点,为美国风云变换的社会增加了些许不稳定因素。甚至在克林顿时代引 起了广泛的关注与批评。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美国脱口秀多为名人类谈话节目,最著名的当数奥 普拉温芙瑞秀 ,对象多以 18-49 岁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为主。节目以沉静、 温馨的倾谈为特征,涉及人际关系并辅以一定的心理分析,内容多积极向上。至今, 发展到 90 年代后的许多脱口秀节目,变得更有对抗性、更尖锐,节奏更快,充满了 流言蜚语和丑闻,以及令人震惊的自我招供。 这个时期的“脱口秀”节目不仅成为 了一大时尚,而且风风火火几十年至今,对社会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力。 在当今的电视“脱口秀”节目占据了电视媒体越来越大的比例。美国电视“脱 口秀”成为包括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许多国家电视业者借鉴和模仿的对象。 1.2.2 脱口秀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 和美国一样,中国最早的谈话节目也是出现在广播节目中。90 年代初期我国大 陆电台广播中采用嘉宾和观众电话参与的谈话节目大受群众的欢迎。 近年来, “脱口秀” 作为电视谈话节目以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在中国悄然兴起。 随着电视第一媒介地位的确立,电视谈话节目以绝对优势取代了广播的位置。几年 时间, “脱口秀”节目在中国兴起之势犹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基本上每一个电台、 电视台都有自己的脱口秀节目。这种在西方被称作“脱口秀”的节目以一种崭新的 传播理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形式受到了大众的广泛欢迎。 一、兴起:从东方直播室开播 上海东方电视台在 1992 年推出的一档节目 东方直播室 , 是一档每晚 7: 00-7: 30 播出的演播室直播谈话节目,时段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相同。这意味着 中国最早的电视“脱口秀”节目诞生。 当时紧随此栏目还有 1993 年 2 月开播的上海电视台的直播谈话节目今晚八 点 ,黑龙江电视台的北方直播室 、广东电视台的岭南直播室和山东台的午 夜相伴等。之后,中央电视台于 1993 年 5 月 1 日开办的 40 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 目东方时空 ,改变了中国内地观众早间不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被誉为是“开创 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 。其中东方之子这个子栏目在初创的时候就直接受到美 国 cnn 著名访谈节目拉里金直播的启发。 二、发展: 实话实说的轰动效应 第一章 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现状 5 真正引起观众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并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形成一股浪潮是从 1996 年 3 月 16 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实话实说的开始的。经过精心策划的电视谈话节 目实话实说 ,直接参照了美国著名电视栏目奥普拉温芙瑞秀 ,并一炮打红。 节目从话题甄选、谈话层次涉及、记者前期调查、嘉宾的选择和搭配、主持人的风 格定位与现场组织、大屏幕使用、灯光设计、现场乐队、多机摄录和后期编辑等等 都借鉴了国外流行了脱口秀节目方式,并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修改与创新。 “脱口秀”在中国起步虽晚,仅仅是近二十年的时间,但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显 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据统计,国内的电视谈话节目已达 180 个以上,各个电视台 都争相开办“脱口秀”节目,花样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央视的艺术人生 、 影视同期声周末版、 半边天周末版。地方台有北京 电视台国际双行线 ,深圳电视台的魔方舞台 ,上海电视台有话大家说 ,东 方卫视的东方夜谭 ,湖南电视台的大当家 ,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 、 锵锵 三人行 、 一虎一席谈 、 有报天天读 ,阳光卫视的杨澜访谈录 ,华娱卫视的 夜来女人香 ,以及港台的康熙来了等等。 像央视、凤凰台这样的重量级电视台开办的“脱口秀”很少走纯娱乐化的路子, 一般定位于社科类或新闻专题类,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求沟通的本能。而地方台、港 台开办的节目,一方面凸现地方特色,一方面偏向于娱乐化。如东方卫视的东方 夜谭 ,完全模仿美国已经走红 30 多年的夜间谈话节目tonightshow ,创办主旨 就是“无益无害” 、 “纯讲笑话” 。湖南经济电视台推出的娜可不一样完全照搬台 湾走红的娱乐“脱口秀” 康熙来了 ,连取名方式、演播室布景都与之类似。 有报 天天读成名后,不少电视台模仿开办了读报节目,很多主持人不管近视与否一律 戴着眼镜,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一些讲述平常普通人故事的谈话类节目,比如湖北 电视台的 往事 , 一档讲述小人物的大命运的纯叙事谈话节目, 央视十套的 讲述 , 云南电视台的人生等。湖北卫视的财智时代栏目,曾经在全国同类谈话节 目中收视排名第二,在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道路上,算得上一个虽不起眼但却是新 的里程碑。它把谈话节目从以往的社会生活类话题转向经济领域,极富时代气息。 而排名第一的对话更是被称作“2001 年中国电视界的最大惊艳” ,凭借其全世界 范围内举足轻重的嘉宾、经济前沿里有价值的思考、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赢得了良 好收视与广告效果。 此阶段谈话类节目涉及的话题、内容范围更加广泛;节目数量增加更快。也是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特色、有影响的节目和主持人,比如艺术人生的主 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 6 持人朱军, 鲁豫有约的陈鲁豫等。 这些电视谈话节目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节目定位,较为成熟的节目风格以及 较为稳定的受众群,它们正在以各自的方式发挥着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三、探索: 天天向上的突破 2006 年,浙江卫视同欢乐传媒倾全力共同打造太可乐了 ,湖南电视台也将已 在其地面频道播出的越策越开心进行“素材增值”后在卫视频道播出这些 节目基本上是在借鉴美国流行的夜间脱口秀节目tonight show 、 与大卫莱特 曼共渡夜晚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后形成的一种由主持人的表演秀、明星访 谈二大部分组成的新型节目形态,主持人的“脱口成章”和“秀”为节目最大看点。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 东方夜谭 、 今晚等首批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娱乐脱口秀节 目已经相继退出,这也反映出了以纯粹搞笑幽默为主的娱乐脱口秀节目的生存空间 过于狭窄,要想保持较长的生命周期,不断扩展新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就成为了当务 之急。 2008 年 8 月,湖南卫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档礼仪公德脱口秀天天向上推出。 被誉为是继快乐大本营之后,湖南卫视第二个可以活十年以上的节目。 天天向 上节目第一次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与公德为主题;启用了同类型节目中第一个 清一色的“偶像男子团体组合”主持;以各行各业的嘉宾职业秀成为节目的一大亮 点,用娱乐节目承载社会主流价值观,周五黄金时段播出,多次获得全国同时段收 视率前三,卷起了一轮又一轮收视狂潮。 天天向上的创新受到了大众和业界的普 遍关注,跳出了同质化娱乐节目竞争的“红海” ,开辟了娱乐节目竞争的“蓝海” , 并且至今收视长红。 1.3 兴起和发展原因 1.3.1 兴起和发展的背景 谈话节目真正引起观众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并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形成一股浪 潮,是从中央电视台一实话实说的热播开始的。1996 年 3 月 16 日,经过精心策 划的电视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开播。 实话实说的轰动效应推 动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在实话实说之后,如雨后春笋一般,从中央台 到地方台都涌现出了大批的电视谈话节目。据统计,中国现有的电视谈话节目已达 160 余个,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受众的需要给谈话节目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改革开放 第一章 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现状 7 打破了封闭的环境,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各种新 现象、新事物的冲击,对此人们既有困惑,又有烦恼,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 前所未有的渴望。然而,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人们难免面临人与人 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谈话节目 因特有的互动性,以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谈话方式的回归,受到了大众的热烈欢迎。 大众的需求成为电视谈话节目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推动力。 东方直播室的重大突破就是首次将观众请入演播室,由主持人、嘉宾和现 场观众一起,采用“大家谈”的方式,就某个话题展开,共同探讨老百姓关心的社 会热门话题。但当时电视台还没有上星,所以传播范围仅限于当地,收视范围很小, 这些谈话类节目都没有在全国引起大的反响。早在 1984 年,央视在欧美等地考察的 人员就发现国外到处都是“talk show”节目,回国后即以“谈话节目”之名对“脱 口秀”的国外盛况略加描述。但由于“谈话节目”在业内人士心目中和内地“电视 节目中最令人讨厌的冗长的空话和套话”产生了联想,所以对“脱口秀” ,实际上是 联想者心目中的那种“谈话节目”会受欢迎无法想象,以致再进入“脱口秀”思维 范围已是十年以后。中央电视台的强势话语权为实话实说的轰动奠定了基础, 主持人崔永元与众不同的外貌与主持风格也是实话实说引起轰动的一个原因。 但是实话实说最终能得到观众的喜爱和肯定,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更为根本的原 因在于:人们喜欢这种即兴谈话的新型节目形态,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谈话节目的蓬勃发展使得有人惊呼, 电视谈话节目正在成为继 “综艺浪潮” 、 “纪 录浪潮” 、 “游戏浪潮”之后冲击中国电视的“第四次浪潮” 。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 种重要的节目形式,谈话类节目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在为 人们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供自由的空间,创造了可供老百姓表现个性的空间我们追 求的是谈话过程的真实和生动,不主张给人结论,而是隐藏我们的主观倾向,把判 断权还给老百姓。这既符合电视纪实美学的要求,也是现代传播的理念。 1.3.2 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电视谈话节目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私人谈话搬到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上,借助人 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谈话节目是“谈话” ,是人际传播,它具有日常谈话的一切 要素;谈话节目是“节目” ,是大众传播,又必然和日常谈话有所不同。谈话节目缘 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诞生仅仅 10 年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电视谈话节目具有强 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们是听众放松身心和表达自己的“声音”的一个途径。从某 种程度上讲,可以说谈话节目是当代大众传媒的社会作用的一个缩影。 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 8 中国传媒大学的朱羽君教授曾指出:“一种节目形态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在于它 满足了人们的某种需要,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首先,家庭收视环境是电视谈话 节目应运而生的前提条件。人们常常是手里干着其它的事情,耳朵里听着电视里传 来的声响,再时而不时地看一下屏幕上出现的画面。家庭收视环境下人们更倾向于 “听”电视。谈话节目很适应现代观众的这种收视状态,其发生、发展其实是应运 而生、应运而成。 其次,节目制作的低成本也是电视谈话节目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电视谈 话节目不像电视剧那样,要付给演员、剧作者很多的报酬,也不需要很多的拍摄时 间。其制作人员数量较少,节目能够迅速合成,有的甚至采用直播形式,免除了后 期制作的时间和费用。 再次,人际化传播的优势最容易在谈话节目中体现,也是谈话节目的最大推动 力。中国国内出版的所有关于电视理论的教科书里, 电视谈话节目都被列人“新闻 评论”类节目范畴之中。在中国国内的所有电视台里, 有关这种“脱口秀”节目都 是由新闻评论部门或者社教部门来制作。而在国外,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由娱乐公司 来制作,同时,在许多国外的电视理论专著里, 人们通常把电视谈话节目放人电视 娱乐节目的范畴之中。 谈话类栏目的兴起归根结蒂还是由于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受众主体意识的增 强。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 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 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 “电视媒体的家用性决定电视是平 民化的而不是贵族化的 ,电视对象是大众的而不是精英的 。 ” 这一点正 是东方时空成功的深层原因。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以领导身份在台上做报告 提要求,和一个人以朋友的身份到家里做客,两个情形下的心态绝对是不一样的。 意识到这样的区别,我们就应该把自己定位为走进观众家中的一个朋友、充其量是 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以客人的身份在人家的客厅里讲述着自己的见闻,讲述着一 些真实而新鲜的事情,偶尔带进去一些见解。 在今天的地球村里,这些节目甚至还起着古老时代社区议事场的作用,人们在 那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现实问题,交流闲闻逸事、或是谈论哲学、艺术和文 学。就像斯克特所说, “谈话节目是在一个无序、绝望、愤怒的时代里为社会和个体 朱羽君: 对电视的生命感悟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第 187 页. (美)罗杰菲德勒: 媒介形态变化 ,华夏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9 页. 第一章 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现状 9 提供的一种解毒剂,它把普通人的悲欢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仅是自己在饱受 磨难,别的人也同样在恼怒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 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 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 10 第二章 脱口秀本土化后呈现的特征 脱口秀节目的中国本土化是以广播电视传播媒介所在的中国境内地域文化为广 泛的受众所认知的传播,包含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习俗、语言乃至思维方式等等。 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区域文化也构成了威胁。 “电视和广播的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权威。他们象城镇厅 后社区集会场所,在这个日益数字化和原子化的地球村中把集合在一起。” 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地域文化逐渐被稀释,被边缘化的当地受众无疑会感到某 种深深的失落。不幸的是,在外来强势人群的侵入下,这种文化上的失落常常伴随 着生存竞争力的弱化,在此背景下,地域文化中由此衍生的排外性倾向,深刻地反 映了这种反抗性的心理机制。中国电视的发展历程,不断地反映着人们文化心理的 变化和对自我意识的重构。 2.1 视听语言的诙谐特色 电视是一个“幸运儿”。电视运用其语言的历程远没有电影曲折艰难,电视人 甚至不假思索,就照搬了电影的一些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坐享科技带来的成果, 也可轻松使用电影经过艰难探索获得的一切收益。在电视谈话节目的认识上,就不 时可见电影观念框套电视的情况。 电视是用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感悟,带给人们以视 觉和听觉上的精神享受。电影符号学研究者克里斯蒂安麦茨把电影视听的信息渠 道确立为五个:视觉画面、印刷的字幕或其他图像、话语、音乐和噪声(音响效果) 。 如果说电视艺术传播继承了电影图像艺术的大部分功能并有所超越的话,电视谈话 节目的传播功能则是从电影到电视这一“遗传”过程中的“变异”。这一功能上的 “蜕变”,从根本上决定了电视谈话节目传播符号系统中主次地位从图像到语言的 “位移”。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实现其传播功能的主导性符号的不再单纯是表像性 符号图像,而是具有叙述功能的历时性符号语言。 1993 年底,一段 nbc 节目录像带是以这样的“另类的”节目引起业内人士的注 意:摄像机跟拍一位 40 多岁的男主持人穿过长长的走廊走入演播室的一个长长的移 动镜头,当他一露面现场便立刻沸腾起来。电视机前就像现场观众被带动一样受到 感染的观众,在长达 1 小时的节目中,笑声不时出现,甚至前仰后合,即便语言不 通的电视机前的普通观众, 也能 “看出” 主持人的幽默和机智。 从这个美国 talk show (德)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年版,p196-198. 第二章 脱口秀本土化之呈现的特征 11 文本直观的解读中,我们对欧美的谈话节目有了“幽默”的概念。 讲到幽默,人们总习惯误把“诙谐”与之混为一谈。诙谐是在嘲笑、插科打诨 中揭露事物的自相矛盾之处,以达到批评和讽刺的目的。一些人还引用德国哲学家伊 曼纽 康德说的“幽默是在紧张的期待突然消失之际产生的一种情感”以引证。实际 上这是一种逗人笑的原因。幽默的逗笑常用这种方法,诙谐的逗笑也是由于这个原 因。在这里,有必要为二者区别界定。其实,汉语中早有类似的词汇,如“诙谐”、 “滑稽”、“搞笑”等等,但它们却与幽默有着本质的区别。其谬误恰恰在于幽默 常常被等同于“搞笑”“寻开心”“耍嘴皮子”了。而诙谐,一般指的是:在人际 交往和谈话中富于风趣。 汉书东方朔 : “其言专商鞅、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 颇复诙谐。 ”也指戏剧性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指轻松、含蓄、机智、风趣的笑语。 诙谐引人发笑的主要手段还是使用语言。一般表现在喜剧、相声、小品和日常生活 中的某位能够逗人发笑的演员。诙谐等词只是使人发笑,而缺乏深刻的内涵。如在 香港很多影视作品中,有许多搞笑镜头,但大都很做作,往往只是为了寻开心,一 笑了之而已,缺少给在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启迪。 林语堂在论幽默中说道: “ 幽默一词与中国的老词儿滑稽 ,两者颇多 混乱之处。滑稽一词包括低级的笑谈,意思只是指一个人存心想逗笑。我想幽默一 词指的是亦庄亦谐 ” ; “幽默既不像滑稽那样使人傻笑,也不是像冷嘲那样使人于 笑后而觉着辛辣。它是极适中的,使人在理知上,以后在情感上感到会心的甜蜜的 微笑的一种东西。 ”有满足的笑,乖巧的笑,会心的笑等;有生理的笑, 心理的笑, 社 会的笑等.只有会心的笑, 心理的笑,才与幽默的本质有缘.是说在笑声中使人明 白点什么道理,得到点什么启示。中国人应该是最理解幽默的。中国有上千年连绵不 断的文明史记录和语言的进化,自然会形成一些普遍运用的幽默语言。由于社会文 明进化、社会生产复杂多样、人间交往随之复杂、有些语言不便直说等等所引出的 曲折的语言方式,渐渐形成了幽默的语法。 受西方影响,娱乐内容在我国电视节目内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聊到严肃话 题时,主持人用一种嘻嘻哈哈的方式和口吻来消解主题的严肃性,以调和谈话的氛 围。严肃主题经过主持人轻松诙谐的话语转换和调侃的基调故意变形、消解,就变 成了插科打诨的调侃逗乐。我国比较成功的电视谈话栏目实话实说 ,尽管在主持 人崔永元的充满个人魅力的诙谐的语言风格引导下,观众不时的发出笑声,但节目 本身往往将目光停留在一些社会性热点和平民琐事上,缺乏对个体深层次的探寻和 关怀,即使涉及到个案性的题材,侧重的也是个体间冲突的消解。 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 12 台湾地区所谓谈话类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游戏环节结合现场嘉宾的谈话,没有 固定的一种固定的节目形态来限制其的发展,一切都是以好看为根本。以康熙来 了和国光帮帮忙为例,主持人引开话题之后完全由嘉宾自由发挥,插科打诨 现场充满笑料,完全满足观众对于名人隐私和当下热点话题的窥视欲。主持人为了 渲染狂放热闹的节目现场,常用无限夸张的极为低俗的“出位”言语“煽情”,以 获得“一笑了之”的快感;为了营造轻松,活跃的节目气氛,还出现了男女主持人 “打情骂俏”的“搞笑”场面。他们这些所谓的幽默”,正是“诙谐”、“滑 稽”、“搞笑”的表现。 2.2 包含多种形式的艺术形态 中国谈话节目形态也多种多样,电视谈话节目涉及的题材也非常广。就节目形 态来说,大体可以分为讨论式(聊天式) 、追问式、叙述式等等,都是由语言占据节 目的大部分。这样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的节目形态,需要包含多种形式的艺术形态 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像音乐、舞蹈、戏剧等。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指出: “凡是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都可以由艺术来完成。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 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 这些艺术元素使得节目内 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清晰。 一.音乐心灵的按摩师 熟悉的音乐可以触发嘉宾和观众的内心情感,使其更易于投入到谈话内容当中。 在实话实说栏目中,乐队一开始只是起到了节目节奏的顿挫作用,在一段长时 间的对话之后,来一段音乐,让嘉宾、观众舒缓一下,也让主持人有一个整理思路 的时间;但后来,乐队的作用越来越大,每当现场气氛比较憋闷时,一段比较激烈、 欢快的乐曲让嘉宾和观众一扫沮丧;而当嘉宾、观众、主持人说出比较夸张,或者 比较出采的话语时,乐队也会适时地演奏出简短的乐句,对这个内容加以强化,当 谈话内容比较情绪化的时候,乐队也会起到一些烘托强化或者缓解的作用,乐队和 他们的音乐变成为节目中掌握情绪的工具。 电视谈话节目以人际交流的即时互动构成节目内容。作为电视传播重要的表现 手段,音乐已悄然突破了诸多“禁区”,参与到谈话中来。音乐能够调节气氛、缓解 紧张情绪。 二.舞蹈活跃气氛的法宝 (美)苏珊朗格: 情感与形式 ,刘大基、傅志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版. 第二章 脱口秀本土化之呈现的特征 13 很多谈话节目中,观众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而已,他们的作用和没有生命 的布景毫无区别。观众对节目没有积极性,当然也不可能在节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些主持人也只重视嘉宾的交流和反应,却对现场观众不以为意。舞蹈可以让观众 参与营造现场气氛并拥有发言权,从而使节目充满了开放性和新鲜性。在艺术人 生濮存昕中,当濮存昕随口说到“那时的舞蹈太好跳了”,观众热烈鼓掌,朱军 立刻说道 :“我理解大家的意思!好跳,好跳到什么程度,现场展示下好不好?” 观众也心领神会,报以更热烈的掌声,濮存昕立即表演了红卫兵舞蹈的几个招式。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与观众的配合,使节目气氛更活跃,充满了开放性和娱乐性。 三.戏剧模仿秀式的舞台表演 娱乐性脱口秀节目,不仅是一场轻松愉悦的谈话表演,其可看性更在于节目中 所运用的戏剧化“舞台表演”艺术,而贯穿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戏仿”策略。节 目在开场时表演的方言短剧,主持人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进行了戏谑式的模仿。 中汪涵、马可两位主持人加上通常扮演“丑角”的陈英俊在剧中一唱一和,嬉笑怒 骂地带出种种滑稽的鲜明的类比的表演,使节目更加具有可看性。而在歌舞秀环节 中,主持人以及其他节目表演者或模仿经典影视剧里角色(如射雕英雄传等)。 当前电视节目形态呈现出融合的发展趋势。 “所谓“电视节目形态的融合” ,是 指电视节目形态在其演变发展中在同介质媒体内或跨介质媒体间所出现的不同传播 形态的融合现象。 ” 这种融合既表现为电视节目形态之间的融合,也表现为跨媒体 之间即电视节目形态对其它媒体传播形式的融合。娱乐脱口秀节目的产生就是这种 融合趋势作用下的产物,它充分融合了谈话节目和娱乐节目形态,既保留了谈话节 目的基本节目形态,又借鉴和使用了娱乐节目的表现手段,增加了节目的看点,使 原有的节目形态具有了全新的风格。 社会需要沟通,脱口秀是重要的渠道。目前脱口秀的泛滥是电视竞争激烈化的 表现。现在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越来越明显,电视节目的产品属性也越来越清晰。就 像一个物质产品一样,市场需求大,它的产量自然就多。为了避免节目的同质化, 找到自己的观众群,题材和形式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环境,所以一些地方电台主持人 转入电视脱口秀,相当程度上会给这种传统的节目带来一定的冲击。因为,他们代 表了一种不同的主播理念。 现在,许多跨行业的脱口秀也成为一个新生事物,得到热捧。 波士堂是第一 (美)吉妮格拉汉姆司科特: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的威力和影响,苗棣译,新华出版社,1999 年 1 月 第一版,p1. 论“脱口秀”在中国本土化中的表现特点 14 部财经娱乐脱口秀,它主张“商道即人道,财经也轻松” 。节目每期约请一位企业界 重量级的商界精英作为主角,同时邀请 3 位来自企业界、文化界或演艺界的知名人 士组成观察员团,构成立体的话语互动体系,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层面展现企业 家的个人性情和商业传奇。 同时, 波士堂 首次在国内尝试谈话节目录像直播模式, 即在录制过程中进行网络全程直播,广大网民可以在第一时间与现场嘉宾实时互动。 名人堂同样是将财经与娱乐结合,重点则在于挖掘财经人物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比如潘石屹谈博客、王志东玩摄影、俞渝评电影等。创造出私人语境,主持人和嘉 宾像在自家的客厅里交流一样,说的都是真的,反应都是真的,才可能有超出预料 之外的碰撞。 2.3 大众本位的文化传播浪潮 电视媒体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主体,除了要关注商品的全部属性,同时亦 必须高度重视其文化属性。 今天,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更需深刻地认识走向消费主义时代传媒的 负面效应,从而在媒体的多元价值清理中,清晰地看到人的问题、生命价值问题乃 至人生形而上问题并非都已得到解决而是恰恰相反,这些问题空前突出而又遭到空 前的消解。 “消费主义文化片面强调通过物质占有达到个人享乐和自我表现,常常使 媒体过度营造消费的诱惑力,把公民变为消费者,将政治参与蜕变为购物的附带品。 然而, 人作为创造的主体, 作为传播的主体, 在传播活动与文化创造中具有反思性, ” 即能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透过对形势的正确分析达到对自身的理性判断和把握, 从而把人的传播活动和文化创造建立在人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 之上。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由于经济和技术的持续发展,劳动者收 入普遍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社会消费群体,即消费大众。社 会进入了以消费为中心的消费主义时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受西方影响,也逐 渐出现了相似的情况。消费大众不仅是社会的生产主体,而且也是社会的消费主体。 他们有相对稳定的收入,受过教育,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和文化表达,渴望相互沟通 与认同。在他们的生活中,娱乐等精神生产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消费大众需 要娱乐,没有娱乐就无法得到心理满足,他们情愿用金钱来购买娱乐。中国媒体顺 势而为,抓住了观众文化消费提高的新的增长点。 (英)安东尼 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年版,第 56-57 页. 第二章 脱口秀本土化之呈现的特征 15 置身于一个娱乐消费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与娱乐纷纷结缘。电视、 报纸、网页、短信,到处充斥着歌声舞影、美女靓仔、笑话和恶搞我们似乎开 始进入一个泛娱乐化时代。“泛娱乐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娱乐元素都无孔不入地 进行着渗透。从题材的多元化到形式的多样化,影视剧率先娱乐化。在题材上,除 了革命战争、英雄题材外,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古装戏和反腐倡廉、刑事侦破等 现代写实题材也大受欢迎;在形式上将国外流行数十年的肥皂剧、情景喜剧等形式 改头换面后引进。自 90 年代中期我爱我家大获成功后,室内喜剧风靡全国。之 后,1996 年湖南电视台快乐大本营的播出引发了电视娱乐节目的热潮,跨出了 从文艺到娱乐这一步。随后电视娱乐化现象向纵深发展表现在娱乐新闻、谈话节目 中。 现代社会随着压力加大、竞争激烈、节奏加快,人们不可避免地需要与繁忙的 工作相适应的休闲娱乐性电视节目,以期得到身心的放松,更达到了享受生活的目 的。大众文化越来越被大多数的受众所倚重,所以,电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