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编制大陆文化背景下父母元情绪理念问卷并探讨父母元 情绪理念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1 中的被试是信阳市四所普通幼 儿园2 6 6 位儿童( 男生1 4 0 人,女生1 2 6 人) 和他们的父母,父母完成父母元情绪 理念问卷。研究2 中的被试是信阳师范学院和空军一航院小班到学前班共2 8 1 位儿 童( 男生1 5 6 人,女生1 2 5 人) 和他们的父母与老师。研究工具有二:一是父母元 情绪理念问卷,由儿童父母填答,母亲约占八成。二是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 略问卷,由父母和老师分别填答。 研究1 的结果显示:父母元情绪理念问卷具有与西方和台湾学者不一致的维度 分类,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特性( 包括稳定性,聚合效度和结构效度) 。研究2 的结果显示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且不同类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会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产生不同的预测力。父母若 强调失控型元情绪理念特征,其儿童在发泄、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得分较高。父 母若强调忽视型元情绪理念特征,则预测较多的发泄、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表 现,且在认知重建的表现较差。父母若强调情绪摒除型元情绪理念,儿童在发泄 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得分较高。父母若强调教导型元情绪理念,会对儿童的认知重建 和替代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对儿童的发泄策略有抑制作用。若父母强调民主型元 情绪理念,会对儿童的认知重建、问题解决和自我安慰产生正向预测作用。父母若 强调迷惘型元情绪理念,则会降低儿童的认知重建能力并会提升儿童的发泄和被 动应付情绪调节策略。此外,年级差异显示在儿童情绪调节策略上,教师评价各 年级儿童在认知重建、被动应付和自我安慰策略呈现显著性差异。教师与家长对 儿童部分情绪调节策略的评价存在高相关。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提升父 母或教师情绪觉察力和教导性的方式,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使儿童在情绪调节策 略上能得到适当的帮助。 关键词: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调节策略;学龄前儿童;相关分析 a b s t r a c t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w a st od e v e l o pap a r e n t a lm e t a - e m o t i o n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a n da n a l y z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p a r e n t a lm e t a - e m o t i o na n de m o t i o n a l r e g u l a t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o fp r e s c h o o lc h i l d r e n p a r t i c i p a n t si ns t u d y1w e r e2 81c h i l d r e n ( 15 6 m a l e s ,12 5f e m a l e s ) a n dt h e i rp a r e m sa n dt e a c h e r sw h oc a m ef r o mk i n d e r g a r t e n a r a c h e dt ox i n y a n g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a n dk i n d e r g a r t e na t t a c h e dt on o 1a v i a t i o n a c a d e m y t w or e s e a r c ht o o l s a l ee m p l o y e d o n ei st h ep a r e n t a lm e t a - e m o t i o n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w h i c hi sd e s i g n e df o rp a r e n t so fw h i c h8 0p e r c e n tw e r em o t h e r s t h e o t h e ri st h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o fp r e s c h o o lc h i l d r e n se m o t i o n a lr e g u l a t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w h i c h i sd e s i g n e df o rb o t l lp a r e m sa n dt e a c h e r s s t u d yii n d i c a t e dt h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o fp a r e n t a lm e t a - e m o t i o ni si n c o n s i s t e n t 、) l ,i t l l w e s t e r no rt a i w a n e s es c h o l a r si nt e r mo fd i m e n s i o n sc a t e g o r i z a t i o n i th a se m p i r i c a l :4 f e a t u r e so f g o o dp s y c h o m e t r i cp r o p e r t i e s ( i n c l u d i n gs t a b i l i t y ,c o n v e r g e n tv a l i d i t y ,a n d c o n s t r u c tv a l i d i t y ) ,s t u d y2i n d i c a t e dt h a tt h e r ee x i s t e dd i s t i n c t i v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t h e i m p a c to fp r e s c h o o lc h i l d r e n s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l l gs t r a t e g i e si m p o s e 、b yp a r e n t a l m e t , a - e m o t i o na n dt h e r ei sd i f f e r e n tp r e d i c t i o no fc h i l d r e n s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 i m p o s e db yp a r e n t a lm e m - e m o t i o m 。 f o rt h o s e p a r e n t sw h oe m p h a s i z e d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e m o t i o n - c o a c h i n g ,t h e i r c h i l d r e nh a dh i g h e rs c o r e so na t t e n t i o nf o c u s i n g ,p e r c e p t u a ls e n s i t i v i t ya n di n h i b i t o r y c o n t r 0 1 p a r e m s p h i l o s o p h yo fe m o t i o n - n o n i n v o l v e m e n td i dn o ta f f e c tt h e i rc h i l d r e n s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 , b u tw a sn e g a t i v e l yc o r r e l a t e d 、) l ,i t h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s c o r e s p a r e n t s e m p h a s i z e dp h i l o s o p h yo fe m o t i o n d i s m i s s i n gp r e d i c t e dt h e i rc h i l d r e n sh i g h e r i m p u l s i v i t y , l o w e rp e r c e p t u a ls e n s i t i v i t ya n di n h i b i t o r yc o n t r 0 1 p a r e n t s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e m o t i o nd y s f u n c t i o nh a dc h i l d r e nw i t hl e s sp e r c e p t u a ls e n s i t i v i t ya n d i n h i b i t o r yc o n t r o ls c o r e s i na d d i t i o n , c h i l d r e n s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s h o w e d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g e n d e r s g i r l sp e r f o r m e dh i g h e rs c o r e st h a n b o y so na t t e n t i o nf o c u s i n g , p e r c e p t u a ls e n s i t i v i t ya n di n h i b i t o r yc o n t r o l ,b u tn o to ni m p u l s i v i t y k e yw o r d s :m e t a - e m o t i o np h i l o s o p h y ;e m o t i o nr e g u l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 ;p r e s c h o o l c h i l d r e n ;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引言 近二十多年来,儿童在社交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家 长和老师的关注。有的儿童更容易被同伴喜爱和接受,比其他人拥有更健康的友谊, 有的儿童却表现出更多的攻击和欺负行为,还有些儿童在面对恐惧和愤怒情境时只 会一味地回避和退缩。不少研究发现,这些行为表现和能力发展都是以情绪为基础, 尤其是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l 刃。而缺乏情绪调节能力的儿童,在压力情境下更易出 现各种问题行为1 3 4 j 。因此当儿童面临一些异常刺激时是否能根据一定的情境选择合 适的方式,主动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贯穿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取得和塑造“终生情绪倾向 的 儿童期。许多研究发现,父母或看护人对儿童情绪行为的反应,以及父母之间或看 护人之间的情绪相互作用( 如父母之间的冲突) ,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有重要影 响。而家庭是儿童最初的情绪学习场所,父母在当中担任重要的情绪教育角色,有。 行为问题的儿童倘若缺乏父母适当的情绪社会化,会导致儿童在同伴关系中难以维 持正向的情绪互动,并无法对负性情绪进行调节。e i s e n b e r g 等( 1 9 9 8 ) 提出父母对 儿童情绪社会化的三大主题,包括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父母与儿童谈论情绪和 父母情绪的表达,此论点引发更多研究关注在父母情绪社会化的反应下,对儿童的 社会与情绪功能是如何造成影响【5 一。 : 本研究所探讨的是父母情绪社会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父母元情绪理念,指的 是父母面对儿童情绪( 尤其是消极情绪) 时所产生的一套有组织的感受与想法r 7 1 。 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兴起于2 0 世纪末2 1 世纪初,主要集中在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 童青少年的情绪能力、社会化结果、心理健康、依恋、同伴关系及学术发展的影响 上;台湾以叶光辉为代表的学者也做了大量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调节、情绪 适应和抑郁等相关实证研究;大陆仅部分文章综述西方和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8 , 9 1 , 一篇文章探讨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影响的实证研究也是建立在西 方和台湾学者的重复研究基础之上的【1 0 1 ,所使用研究工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待于 进一步的考证。综上所述,西方和台湾学者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内涵、维度及测 量方法等研究结果是否适合大陆背景下的人口学变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基于 此,本研究认为应该编制适合大陆文化背景下的父母元情绪理念问卷。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情绪学习场所,父母在生活过程中对于情绪的体验和表达、 处理自己和儿童情绪时的理念和态度( 即父母元情绪理念) ,都会对子女的情绪和 情绪调节的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在幼儿阶段,个体无法表达与评价对情绪的感 l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知体验和调节控制,只有通过父母或老师对情绪情景中儿童的情绪、知觉认知和行 为方面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评价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国内对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不 少,但对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为数不多,父母对待儿童的情绪教养态度和理念对孩 子情绪调节策略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基于此,本研究选择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学龄 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既能丰富现有的情绪研究领域,又能帮 助家长纠正不当的情绪教养方式,协助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学校情绪教育,对培养2 1 世纪身心健康的“阳光儿童”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文献综述 2 1 父母元情绪理念研究综述 “元 的研究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但元情绪及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主要兴起 在2 0 世纪末,西方和台湾学者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内涵、类型和测量方法做了大量 的相关研究和实证研究。 2 1 1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背景 “元”的概念产生于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考,首先被哲学家塔思基 ( t a r s k i ) 于1 9 5 6 年引入意识研究领域。这个概念的基本思想是“元层次在某种意 义上独立于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客体层次 。客体层次和元层次可将一单独的意识过 程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的同时性过程。这就是建构元意识理论的基础。7 0 年代中期有 些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元意识层次的元认知和元记忆等心理过程,现在已基本形成较 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它对元情绪理论的构建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表2 1国内外元情绪层次的研究 作者与年代元情绪层次的研究内容 m a y e r 等( 1 9 9 4 ) 发现了伴随心境状态时被试的反省过程 s a l o v e y e ta 1 ( 1 9 9 5 ) w b l l s ( 1 9 9 4 ) a d r i a nw b l l s ( 1 9 9 7 ,2 0 0 5 ) 许远理( 2 0 0 1 ) 郑希付( 2 0 0 2 ,2 0 0 4 ,2 0 0 6 ) 提出了元心境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心境不断的进行感知、 监控、评估、调节的持续过程。编制了由心境注意、心境 辨别和心境修复三个维度构成的特质元心境量表。 提出三种类型的担忧,即对社会事件的担忧、对身体健康 的担忧和对担忧的担忧( 即元担忧) 。 提出一般焦虑障碍的元认知模型,并在随后的研究中证实 元担忧频率在元担忧信念预测一般焦虑过程中的中介效 应。 对照元认知的概念初步提出了内省情绪智力的三个成分, 即感知和体验自我情绪的能力、表达和评价自我情绪的能 力、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其中包含着元情绪的基 本思想。 考查了中学生元担忧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 3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1 2 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内涵 高特曼( g o t t m a n ,1 9 9 6 ) 年首次提出了元情绪的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与他 人情绪的一套有组织的感受与认知。国内许远理教授将元情绪定义为:元情绪是主 体对自我情绪( 诸如喜、恕、哀、乐等体验) 的觉知、表达、评价与监察的能力, 以及对其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作反刍分析、合理归因和调控的能力【1 1 1 。元情绪 使一个人对其情绪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它是每个正常人都能够获 得的能力,是对自身情绪和行为有全面“自知之明”、实施动态调控的先决条件之一。 当然,这不是说所有主体对自己情绪的反刍和调控方式是相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 关于情绪的一些理念和模式。 综上所述,虽然各个研究者对元情绪的定义有一定差异,并且各有所侧重,。但 又都有所不足。本研究认为许远理教授有关元情绪的定义下的比较具体,操作性强。 在吸收采纳的基础上,将其对象维度从自己扩展到自己与他人。在此基础上将元情 绪定义为一种有关情绪的情绪,是人们面对自己与他人情绪时所产生的情绪或感受 ( 即初级情绪时的次级感受或情绪) ;是个体在对自我与他人情绪认知( 注意、觉 察、识别、描述、评价、理解、归因) 的基础上,对情绪的表达( 强度,适当性) 、 运用( 认知、动机) 和管理( 监控、调节、恢复) 的过程。对大多数的人来说,生 气此情绪是类似的,但他们如何看待生气却不相同。有人在生气时会感到愧疚或心 烦;有人就觉得还好,因为他们有能力去表达生气;甚至有人会认为生气是自然的, 没有所谓的好坏。如某位父母可能对五岁儿童的生气感到厌恶,因为他相信生气是 具有破坏性,是不好的;另一位父母却可能去接受儿童生气的情绪,他认为那是与 儿童谈论情绪的重要机会,可以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想法是什么。 在元情绪理论的基础上,高特曼等提出元情绪理念( m e t a - e m o t i o np h i l o s o p h y ) , 是指对自我情绪与儿童情绪的一套有组织的感受与认知。台湾学者叶光辉( 2 0 0 2 ) 认为后设情绪理念( 即元情绪理念) 是个体对情绪相关事件的各种执行功能,包括 对自己或他人各种情绪行为有一套特定的情绪反应、认识、理解、评估及运用,具 有觉知及指挥情绪运作的功能,可以用来察觉自己与他人细微情绪行为背后的需求 与目的,同时作为调节或指导自己在特定情境下应该如何表现情绪,必要时还可以 作为引导或教育他人如何处理情绪事件的重要依据【1 2 1 。 如同上述,父母对儿童情绪表现所产生的一组情绪、行为、态度与理念等反应 模式,便称为父母元情绪理念【1 3 1 。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个体对自己或他人所表 现的情绪会有一套专属的诠释架构,当父母面临儿童的情绪行为时,父母的元情绪 理念便会被启动,透过此诠释架构,可以了解儿童此行为表现的目的或背后需求, 4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进而评估儿童的情绪表现适不适当,若儿童此情绪行为表现不恰当,便决定如何教 导儿童处理情绪事件等( 叶光辉、郑欣佩和杨永瑞,2 0 0 4 ) 【1 4 1 。此外,元情绪理念 会随着个体的成长经验,逐渐累积或调整成较固定的情绪反应架构,它在日常生活 中会不断被重复使用,故呈现稳定性,近似子自动化的思考反应模式。每个人都有 自己关于情绪的一些理念和模式。 2 1 3 父母元情绪理念的测量 父母元情绪理念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测量,包括访谈、观察录像、量表,研究 者选择不同类型的测量方法得到的维度也不相同。( 见表2 2 ) 台湾学者大都修订叶 光辉编制的父母后设情绪理念量表,所以得到的维度大都是四因子的,即情绪 教导型、情绪摒除型、情绪失控型和情绪不干涉型父母元情绪理念。黄梅琪( 2 0 0 6 ) 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采用观察与访谈等质性研究的方法考察父母元情绪理念,得 到了与以往台湾学者不一致的因子结构( 觉察与教导两维结构) ,与西方学者的研 究结果比较接近。与台湾学者相比,西方学者在研究父母元情绪理念方面所采用的 研究方法较多元化并注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如,k e h o e ( 2 0 0 6 ) 与 d a n i l ( 2 0 0 6 ) 根据所研究被试的特点分别选择( s w i n b u m c 元情绪理念量表和母 亲情绪风格问卷考察父母元情绪理念,得到了情绪教导型和情绪摒除型两个维。二 度,其中k e h o e 的研究结果还包括情绪接受类型。但是,k a t z ( 2 0 0 7 ) 与k i m b e d yl ( 2 0 0 7 ) 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与实验室观察,经编码分析显示出父母元 情绪理念的多元化类型,如:感知自己的情绪、接受与表达自己的情绪、感知、教 导与接受青少年的情绪,将父母对待自己和孩子情绪的态度和理念同时纳入研究范 围。 本研究想通过科学的研究测量方法探索出具有大陆人口学变量特征的父母元 情绪理念的类型特征,对它们下操作性定义并与西方和台湾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比 较。 5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表2 2国内外学者测量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工具和方法 g o t t m a n kp a r e n t a lm e t a - e m o t i o n a t z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t h e h o o v e n e m o t i o n a ll i f eo f ( 1 9 9 6 ) f a m i l i e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m o d e l sa n dp r e l i m i n a r y d a t a 纵向研究考 察s j h 童父母 元情绪理念 及在8 岁时的 表现 叶光辉、母亲的后设情绪理念对国小学4 - 6 年级 郑欣佩等小子女依附倾向的影响儿童6 4 9 人 ( 2 0 0 5 ) 邱雅沂 ( 2 0 0 5 ) 蒋雅琳 ( 2 0 0 5 ) 黄梅琪 ( 2 0 0 5 ) k e h o e ( 2 0 0 6 ) d a n i e l g ( 2 0 0 6 ) 母亲后设情绪理念、教养 态度对青少年忧郁倾向的 影响:青少年情绪调节能 力的角色 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 绪调节的影响 母亲后设情绪理念与儿童 情绪适应之分析研究 p a r e n t s m e t a - e m o t i o n p h i l o s o p h y , e m o t i o n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a n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t oa d o l e s c e n t e m o t i o n a li n t e l l i g e n c e m a t e r n a le m o t i o n a ls t y l e s a n dc h i l ds o c i a l a d j u s t m e n t : a s s e s s m e n t , c o r r e l a t e s ,o u t c o m e sa n d g o o d n e s s0 ff i ti ne a r l y c h i l d h o o d 公立高中职 校一或二年 级学生及主 要照顾者 幼儿园学前 班儿童( 平均 年龄7 5 个月) 四对母子女 ( 三年级儿童) 1 1 1 7 岁青少 年儿童 平均年龄为 5 6 个月的儿 童 k a t z m a t e r n a lm e t a - e m o t i o n 12 1 4 岁的中 ( 2 0 0 7 )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a d o l e s c e n t 学生 d e p r e s s i v e s y m p t o m a t o l o g y k i m b e r l y m a t e r n a le m o t i o n 8 0 个6 12 岁 实验室观察和访谈法分别访谈儿童 的父亲与母亲对自己和儿童产生悲 伤、愤怒时的态度和理念。主要有感 知自己的情绪、感知儿童的情绪、情 绪教导等类型。 父母元情绪理念量表,通过父母 对儿童消极情绪的觉察、接受、沟通、 寻因、处理及教导等6 个方面考察父 母元情绪理念,共有情绪教导型、摒 除型、不干涉型、失控型4 个类型。 修订叶光辉编制的父母后设情绪理 念量表包括情绪教导型、情绪不干 涉型、情绪失控型、情绪摒除型四种 类型【1 引。 修订叶光辉父母元情绪理念景表, 4 2 个题项,具有情绪教导型、情绪摒 除型、情绪不干涉型、情绪失控型1 1 6 】。 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质性研究方法 考察,包括觉察与教导两个维度1 1 n 。 采用( s w i n b u m e 元情绪理念量表考 察父母面对孩子悲伤、生气与焦虑情 绪时的态度和理念,包括情绪教导 型、情绪接受限制类型i l 引。 母亲情绪风格问卷,包括情绪教 导型和情绪摒除型两个维度i l9 1 。 访谈、实验室观察和录像,编码分析 显示5 个维度:感知自己的情绪、接 受表达自己的情绪、感知青少年的情 绪、情绪教导、接受青少年情绪。 使用k a t e & g o t t m a n ( 1 9 9 9 ) 编制的元 6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1 4 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类型 如前所述,西方和台湾学者选用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从学前儿童到高中生,采用 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 如定性研究的访谈法、观察录像法与定量研究的问卷量表法 等) 研究父母元情绪理念。但整体而言,都是在西方学者高特曼的研究基础之上的 进一步升华,西方学者大都采用定性研究,台湾学者以叶光辉为代表大都采用定量 研究,得出的维度类型也各有不同。 2 1 4 1 西方学者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类型划分 根据对生气与悲伤等负面情绪的认知、感受及反应形态的个别差异特征,高特 曼等( 1 9 9 6 ) 访谈了父母关于他们对悲伤和愤怒的体验、情绪表达和控制的理念以 及面对孩子悲伤愤怒时的想法、感情和反应。回答根据父母对自己和孩子愤怒和生 气的感知、父母和孩子对生气和愤怒的调节以及父母接受和帮助( 指导) 孩子的愤 怒和悲伤来编码( h o o v e n ,1 9 9 4 ) 。产生了两个整体变量:感知( 反映父母对自己 和孩子情绪的感知,以不同的方式谈论情绪的细微差别) 和教导( 这反映了父母通 过直接指导和与孩子谈论情绪、赞赏和接受孩子情绪体验的参与水平li 根据对谈 资料的整理,描述出两种在关注孩子难过与生气时有所差异的父母元情绪理念类 型:情绪教导型和情绪摒除型。1 i :。 ,情绪教导型理念( 高感知高教导) 有五种成分构成:1 ) 父母告知他们意识到 自己和孩子身上的消极紧张情绪;2 ) 将孩子的消极情绪看做一次亲密和教育的机 会;3 ) 验证孩子的情绪;4 ) 协助孩子给自己的情绪口头分类;5 ) 与孩子解决问 题、设置行为目标以及讨论目标和处理导致消极情绪情景的策略。通过家长评价情 绪表达、对自己情绪的认知和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的意愿和能力,孩子被认为获得有 关自己和别人的情绪知识以及能在情绪控制的情景下产生解决方案( 高特曼等, 1 9 9 7 ) 。 相反,情绪摒除型理念指父母认为孩子的消极情绪存在潜在危害、尽可能的改 变这些有害的消极情绪是父母的工作、孩子需要意识到这种情绪不是非常重要并且 不会持久。摒除型父母在感知和教导消极情绪方面的能力较低,发现很难以建设性 的方式来讨论和处理它们。她们的反应是不重视的,通过某种方式将他们分离开来, 或者通过反对孩子的情绪表达将其当作无意义的来摒除或者忽视。 此外g o t t m a n 等人还注意到“情绪失控 ( e m o t i o n d y s f u n c t i o n ) 类型的父母, 指经由一堆与情绪相关的刺激,终究引发出生气、害怕及悲伤等多种情绪的混合感 受,使得个体对本身的情绪调节产生无助感,甚至有失控感。 k e h o e ( 2 0 0 6 ) 与d a n i e l ( 2 0 0 6 ) 分别采用( ( s w i n b u r n e 元情绪理念量表和母 7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亲情绪风格问卷,并以1 1 1 7 岁青少年和5 6 个月的儿童为被试,研究他们父母面对 孩子面对悲伤、生气与焦虑时的态度和理念,同时探索出情绪教导型父母元情绪理 念,k e h o e 还发现情绪接受限制型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限制型父母元情绪理念的 特征与d a n i l 和高特曼的情绪摒除型父母元情绪理念相似。k a t z ( 2 0 0 7 ) 以1 2 1 4 岁 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探索出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类型包括:感知 自己的情绪、接受表达自己的情绪、感知青少年的情绪、情绪教导、接受青少年的 情绪。 2 1 4 2 台湾学者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类型的划分 台湾学者除黄梅琪( 2 0 0 6 ) 采用访谈和观察录像的方法得到觉察与教导两个维 度;叶光辉( 2 0 0 2 ) 认为高特曼等人目前的研究仅就情绪教导理念类型进行评估。 为了探讨是否还存在其它具有意义性的理念类型,通过访谈和实际观察亲子互动来 探讨父母对于儿童消极情绪的察觉、接受、原因的了解、沟通、处理与教导等方面 的认知态度、评价及反应模式,据此确定情绪教导型、情绪摒除型、情绪不干涉型 和情绪失控型四种父母元情绪理念类型的具体特征与要素,其他学者也都是在对叶 光辉四因素类型基础上的实证研究。 二, 表2 - 3 四种元情绪理念类型的评估方面与特征要素 本研究认为,由于受传统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教育风气、教育文化背景和人口 学变量等因素的影响,以大陆学龄前儿童的父母为被试探究其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类 型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预想会出现除以上四种父母元情绪理念类型外,还会产 生像情绪迷茫、情绪忽视等新的中间维度和类型。 2 1 5 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外和台湾有关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儿童或青少年情绪 8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能力、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上。 2 1 5 1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学习他所属的社会中人们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行为习 惯和价值观念的过程【2 0 】。即使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的必经途径。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且具高度影响力的社会化情境,父母肩负着儿童 情绪社会化的重大责任。父母对待儿童的情绪教养态度即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孩子的 情绪社会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高特曼等( 1 9 9 6 ,1 9 9 7 ) 在历时三年的纵向研究中,考察了5 7 个家庭5 - 8 岁儿童 与母亲情绪理念对各种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父母教导型理念与5 岁孩子的较 低身体疾病、较高的与老师相关的社会能力、较高的心理调节能力、较好的集中注 意能力和孩子8 岁时较高的学术成就相关。 。 k a t zw m d e c k e r - n e l s o n ( 2 0 0 4 ) 以4 到6 岁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发现 行为问题儿童的母亲较少察觉自我与儿童情绪,也较少教导儿童消极情绪;反之, 当母亲能高觉察自我与儿童的情绪,并教导儿童情绪时,儿童则显示较少消极的同? 伴互动。最近k a t z 等研究了父母元情绪理念和家庭暴力间的关系。父母的情绪教导 对家庭暴力和孩子适应起调节作用。父母情绪教导较少,家庭暴力和孩子的攻击行 为、社会退缩行为、焦虑和抑郁成正相关。 台湾学者叶光辉( 2 0 0 4 ) 研究了四种不同的母亲元情绪理念类型如何影响母亲 对孩童情绪教养的方式,进而型塑出孩童的依附关系倾向。借助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夕 了假设:情绪教导理念越强的母亲,对子女形成母亲安全型的依附倾向有促进效果, 而对形成母亲抗拒及逃避等不安全型的依附倾向有抑制作用,情绪摒除型理念越强 的母亲则易使子女对她形成抗拒型的依附倾向,但对安全型及逃避型依附倾向发展 的影响并不明显。这种相关性在女孩身上作用的效果明显大于男孩。 2 1 5 2 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青少年情绪能力的影响 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情绪能力的发展和保持在概念和经验上存在相关。高特 曼等人( 1 9 9 6 ,1 9 9 7 ) 认为教导型父母元情绪理念影响母亲抑制对孩子的消极情绪 并促进积极养育,研究发现当孩子在5 岁时,若父母具有教导型元情绪理念,则可 预测孩子8 岁时,老师会评定其有较佳的情绪觉察与调节能力。相反,那些消极情 绪被母亲摒除而没有得到积极沟通的孩子在管理自己情绪和社会情境注意力的能 力可能相对低。有些实证已经支持了这些观点( e i s e n b e r g 等,1 9 9 7 ) 。由此可以推 测摒除型父母元情绪理念不会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环境去建构应对高情绪状态时需 要的工具。 9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d rr o s l y ng a l l i g a n ( 2 0 0 6 ) 运用模型研究父母的情绪智力和与情绪有关的信念 ( 元情绪理念) 如何塑造父母的行为,反过来又如何影响青少年的情绪智力。聚类 分析显示:目前研究的补充目标即理清元情绪理念的建构是成功的;父母的情绪功 能与父母元情绪理念非常重要,它们影响了父母的行为,最终影响了儿童的情绪智 力。 2 1 5 3 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有关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有很多,主要涉及儿童或青少年 的抑郁、焦虑等。k a t z 等( 2 0 0 7 ) 研究了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孩童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通过母亲元情绪访谈、对母子互动的观察和孩童调节评估的结果显示;高抑郁症状 孩童的母亲比低抑郁症状孩童的母亲较少地接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母亲对自己情 绪的接受度与孩童期较少的抑郁症、较高的自尊和较少的外部化问题存在相关。母 亲情绪教导与母子互动中厌恶和烦躁情绪交互出现的低频率存在相关。 但是,作为有自身特点的儿童不是被动的受父母元情绪的影响。个体自身的气 质以及对情绪的感知和调节能力等个体差异会拟合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影响的 ? 结果。一个抑郁质的孩子会从同伴和母亲那里诱发抑郁反应;而气质上性情随租的 孩子可能导致不同的后果( p l o m i n 等,1 9 7 7 ) 。反过来,这些社会反应可能影响孩 子的发展和人格品质的成长( t h o m p s o n ,1 9 9 9 )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绪交往实际 上是一个二元沟通的能力( d a n i e l ,2 0 0 5 ) 台湾邱雅沂( 2 0 0 5 ) 以高一高二的学生为被试研究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在母亲 元情绪理念、教养态度对青少年忧郁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青少年情绪调 节能力的中介效果,存在于母亲元情绪理念的情绪教导型、摒除型及母亲关爱与青 少年忧郁倾向之间,即当母亲持有教导型元情绪理念时,越能表现出关爱的教养态 度,这些正向的态度与行为有助于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的生成,并进而防治忧郁倾 向的发生:但在母亲持情绪摒除型的态度时则效果相反。再者,青少年情绪调节能 力并没有在母亲教导型、摒除型的元情绪理念、保护的教养态度与青少年忧郁倾向 之间扮演中介角色;若从路径显示结果来看,母亲情绪教导型、摒除型理念会分别 降低或有助于对青少年的过度保护教养态度,而当母亲保护青少年的教养态度越高 时,则越可能促发青少年的忧郁倾向。 d a n i e l 等( 2 0 0 5 ) 探究父母元情绪理念、儿童调节与社会发展结果的相关范式。 得出了令人迷惑性的解释性结论:对于调节良好的孩童,教导型和摒除型父母元情 绪理念对他们都没有积极的结果。对良好调节的孩子,教导型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学 龄前儿童的焦虑存在正相关。原因可能在于,对于那些没有表现情绪偏激的儿童而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言,教导型父母可能对情绪社会化“过度关注,在这点上可能与情绪过度期望养 育的功能相同。然而,这并不是说调节良好的孩子受益于情绪摒除型父母元情绪理 念。对协调性差的孩子,教导型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学龄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存在正 相关,此类母亲更有可能认识到情绪兴奋期是一次重要的教育机会。据推测,移情、 双向交流及对孩童情绪状态的觉知为儿童能在以后的发展中培养良好的同伴交往 应对技能提供了“脚手架环境,这表现出很好地拟合。 综上所述,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心理健康和情绪能力的影响 非常重要。而学龄前期又是儿童情绪学习的关键期,父母正确处理自己和孩子情绪 的态度( 即父母元情绪理念) 会给儿童提供一个面对情绪刺激时选择何种情绪调节 策略的一个榜样示范作用。而大陆对父母元情绪理念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仅限于 父母教养方式这一的领域,涉及到情绪教养态度的研究不是很多。故此,本研究想 探讨父母对儿童的情绪教养方式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实证 研究。 j 2 - 2 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概述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情绪的体验和表达过于强烈和持久,或者当儿童自身的期: 望未得到满足时,就需要情绪调节。应该说,情绪调节的结果有长期的、也有短期 的效应,会产生积极的( 如减少消极情绪、改善人际关系) 或消极的后果( 如身心 不适) 。具有情绪调节能力的儿童知道在人际交往中如何根据需要隐藏和改变情绪鬻 反应和表情,也就是说知道利用一些策略去调节情绪。例如我们有时发现儿童在压 力情境下常会做出一些看似与问题解决无关、实则能够减少消极绪的行为,这些 行为都是儿童用于应对困境的情绪调节策略。 2 2 1 情绪调节策略的内涵 , 情绪调节这个词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k o p p ( 1 9 8 9 ) 把 情绪调节看作是应对高水平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 如高兴、悲伤、痛苦、愤怒等) 的过程及特性【2 l 】。t h o m p s o n ( 1 9 9 1 ) 认为情绪调节是指个体为完成目标而进行的监 控、评估和修正情绪反应的内在与外在过程 2 2 1 。g r o s s ( 1 9 9 8 ) 认为情绪调节( e m o t i o n r e g u l a t i o n ) 是个体对他们所拥有的情绪及怎样去体验与表达情绪施加影响的过程 幽】。c o l e 等( 2 0 0 4 ) 把情绪调节看作是与被激活的情绪的相关变化,包括情绪本身 的变化及在其他生理、心理过程中的变化【2 4 】。巫文胜等( 2 0 0 7 ) 将情绪调节定义为 个体对情绪的生理唤醒、认知、体验及外部行为表达进行控制和调节,以实现个人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目的,适应社会现实的动态过程,是情绪智力的具体体现【2 引。可见,对于情绪调节 的界定,至今还没有得出一个令大家都认同的观点。为了便于更好地理解,乔建中 等对已有的关于情绪调节的概念界定做了三种分类:一类称为适应性界定方式,强调 情绪调节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一类称为功效性界定方式,突出 情绪调节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一类称为特征性界定方式,即从情绪调节的某一特 征着手来加以界定。诚然,他的这种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 理解情绪调节【2 6 1 。 本研究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 定的策略( 有意识、有计划的情绪调节) 和机制( 无意识、无须努力的自动调节) , 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它调节的是所有 消极和积极的情绪,既包括降低和减弱的“向下调节,也包括增强和提高的“向 上”调节,同时还有维持调节,被调节的情绪成分可以有生理成分、主观体验、表 情行为和认知评价。而根据情绪调节对个体发挥适应功能的影响,我们认为存在着 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的区别,良好调节可以帮助个体促进任务定向行为和认知活一 动,提高作业成绩,而情绪失调则使心理系统和组织功能受损,阻碍认知活动j 导 致个体处于不良的适应状态。 许多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儿童早期的生理情绪和社会满足的体验会影响到他 们今后的行为发展,情绪调节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早期 的情绪调节体验是儿童后来情感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先兆。甚至有研究者提出,情绪 调:爷是社会情绪能力和心理健康的整合过程,也就是说,调节情绪代表了一种危机皇 的挑战,对这种危机应付的成功与否,对后来儿童的情绪、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会 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 2 2 2 情绪调节策略 有些学者认为,为了解个体是否正在进行( 或已进行) 情绪调节,测量个体使 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较直接的方法 2 7 1 。尤其是在幼儿阶段,以个体表现的情绪调节 策略来评估其情绪调节的情形是较为适当的。因为儿童在口语、认知能力等的发展 上还未完全成熟,要他们以口语表达自己情绪调节的情况有一定的困难,由成人( 尤 其是朝夕相处的照顾者) 观察其日常生活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较直接且容易的方 式。 由于对情绪调节的不同定义,学者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也有相异的看法。 p a r k i n s o n 与t o t t e r d c l l ( 1 9 9 9 ) 认为情绪调节策略可依执行策略的媒介、使用策略的 意图、情境的可控制性、注意力转移的程度等来区分【2 8 】;s a a m i ( 1 9 9 7 ) 发现儿童 1 2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会依情境的可控制性使用不同类型的情绪调节策略【2 9 】:d e n h a m ( 1 9 9 8 ) 认为情绪 调节策略是包含行为、情绪与认知等成分,分别在个体不同的层次执行【3 0 】;s a n d l e r 、 t e i n 与w e s t ( 1 9 9 4 ) 将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分为主动调节、迪避调节、分心及社会 支持等四类【3 1 1 。过去研究发现,随著年龄增长儿童会越来越有计画地运用不同的外 在资源来调解自己的情绪【3 2 】;使用越来越多自我导向的内在策略;且愈来愈能区分 为可控制、何为不可控制的情境,在配对情绪调节策略与特定情境的能力也有所进 步。 有的心理学家根据对个体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把情绪调节策略进一步地细分 为:认知性的( 如思考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快乐的事) 、情境性的( 如去看望一个你 喜欢的人) :注意性的( 如视觉、运动的探索) ;象征性的( 以自我为导向的语句如 “她很快就会回来的 ) ;或积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