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ppt_第1页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ppt_第2页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ppt_第3页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ppt_第4页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成的?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温故知新,焚书坑儒,BC213年,始皇举行盛大宴会。博士(儒家)70人上前祝寿,仆射周青臣当面歌颂秦始皇完成统一的功德,博士淳于越(齐人)却建议始皇效法周分封子弟功臣,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诸生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新非,出则巷议”,诽谤朝庭,“惑乱黔首”,提出了“焚书”的建议,得到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一律全部要焚烧。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如:有敢私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凡要学习的一律以吏(法)为师。严厉贯彻焚书令,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焚了哪些书,又保留了哪些?,政治上大一统,经济上大一统,思想上?,1、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2、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文化上大一统,统一文字,以作为官方通行文字,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秦朝-大一统的时代,小篆,评价“焚书坑儒”?,思想?,“百家争鸣”,各派从自己所代表阶层的利益出发,对国家政策老是指手画脚,不利于政策实行、社会稳定、思想统一,1、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稳定;2、使古代的文化典籍遭到极大的破坏;3、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的活跃,时代的需求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鲁壁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异彩纷呈,法家思想,严刑峻法,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儒家思想,正统独尊,春秋战国,秦朝,西汉初期,汉武帝时,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西汉初期,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秦朝时期,遭到打击,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课重难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期的“无为而治”含义原因目的表现影响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原因表现,黄老之学,传说黄帝善于养生,最终得道成仙。所以养生之道成了黄帝之学。而老子之学则成了治国安民之学。,黄老之学的特征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意思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无为而治”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什么是“无为而治”?,概念阐释,(1)含义:“无为而治”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汉初社会贫困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政策:与民休息减轻田租;释免奴婢;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减免赋役。(5)影响:,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请结合材料分析汉初为什么提倡“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根据材料分析汉初“无为而治”收到了怎样的成效?,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指母马)者不得会聚。汉书.食货志,5.影响(1)积极方面:,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消极方面: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七国之乱”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匈奴为患商贾膨胀: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1)原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条件/基础)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阶级矛盾等问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2)表现:,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畅所欲言,诸子百家中哪一政治学说或哪一派的治国思想适应汉武帝的统治需要?,法家:,有利于加强专制集权,完全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容易导致暴政,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墨家:,道家:,儒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汉武帝即位后,诏令各地方长官推举“贤良方正”的学者到长安献计献策。董仲舒连上三篇奏章,称“天人三策”。,姓名,董仲舒,性别,出生年月,民族,主要成就,个人特长,前179年,汉族,创立新儒学,应变能力强,能根据时代需要改造思想,籍贯,专业,工作经历,皇帝顾问,男,汉代广川郡(今河北枣强县),儒学,汉景帝时担任博士,春秋繁露,代表作,求职岗位,“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二、董仲舒的新儒学,1、主要内容:,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限田、薄税、省役,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材料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项品德标准,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品德规范。,“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即便在今天对于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其现实意义。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希望君主为避免天降灾异而有所收敛,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分膨胀。“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着想,但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2、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外儒内法,思想专制,又带有神学倾向),学思之窗,3、评价,积极,消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抛弃的?,4.宣扬三纲五常,孔子,淳于越(左一)谏秦,董仲舒,孔子,淳于越和董仲舒都是儒学专业毕业,他们生于不同的时代,在找工作时会得到一样的结果吗?,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中,东奔西走,屡次碰壁,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咋就没有一个国家要我呢?,孔子主张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礼(主张贵贱有序,以礼仪规范人们的言行);德(主张以德治民,注重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改革或变法,其观点不适合当时社会大变革和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强权、扩张统一的需要,必然遭到冷落,李斯和淳于越(原齐国博士)是一对好兄弟。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置酒咸阳宫时,淳于越建议实行分封,以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遭丞相李斯驳斥。当时身居相位的李斯,为了迎合秦始皇统一言论的需要,上表焚书,当即遭到太子老师、博士淳于越的反对。李斯意识到,焚书之议势在必行,却又担心性格耿直的淳于越强谏惹祸,想方设法劝导他,可是淳于越还是触犯了律令。在李斯的袒护下,淳于越免于死罪,革职回乡。为了保护储君,在回乡路上,他又为扶苏代言,泣血上表,谏阻焚书,终于招来杀身之祸。,秦朝儒学受打击焚书坑儒,(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大量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上:儒家垄断中央、地方教育,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三、儒学成为正统,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1)儒家经典为国家规定教科书,规定“五经”,设立五经博士(2)中央设立太学,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了儒学的地位(3)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书影,讲经图,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本原因);汉武帝对儒学的大力提倡,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儒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思考,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地位: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2)内容: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3)追求: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成为儒者的。,独尊,神学,政治敲门砖,1(2010天津文综)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巩固提高,2(2009安徽文综)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C,3、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有利于加强君权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ABCD,4、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A“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三纲五常”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5、“治国刑多而赏少,乱国赏多而刑少”,这最可能是下列谁的观点()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老子,C,6、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年轻的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起用许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其中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受到重视。以下关于董仲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晚年辞职回家,著书立说,著有四书章句集注,Thankyouforyourappreciate!,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学思之窗,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并说明理由。,深入探究,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白登之围由于刘邦分封的诸侯韩王信发动叛乱后逃往匈奴,公元前200年,刘邦率32万大军出击匈奴冒顿单于,同时镇压韩王信叛乱。在平城东面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长达七天,后采纳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