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十四行诗,这种欧洲最古老的格律诗体,应和着新诗运动,于上个世纪2 0 年代被介绍到中国来,创作历程绵延了近八十年,先后有一百多位作家、诗人 参与创作了近2 0 0 0 首作品。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 象。但客观地说,除了在三十年代初和四十年代出现了小小的热潮,其他大部 分的时间里,它都是默默无闻地在中国文学多元体系里处于边缘状态。无论从 读者群、作者群还是从影响来看,十四行诗在中国都不能说是做得成功的。这 里有新诗本体发展的规律,有十四行诗自身的局限,也有时代社会的原因及诗 人自身的原因。一种诗体兴盛和衰落是有其多方面的原因的,本文梳理了十四 行诗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探讨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得失及其原因,尽可能全 面而系统的阐析了中国的十四行诗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 本文引言部分介绍了十四行诗的起源以及在意大利和英国的发展状况,旨 在对其在中国的流变作一个参照和比较。接下来以新诗发展作为背景,将十四 行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并着重分析了中国十四行诗流传史上几 位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移植后的创作和变异进行了历时 的、动态的分析。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十四行诗创作的核心问题,即形式建设 的缺失。中国十四行诗的格律创作情况就是“大体则有,定式则无”,由于新 诗的格律和形式问题至此都没有一个定论,对十四行诗的形式要求和规定,基 本上都只遵守了“十四行”这个特征对其他形式特点的把握则各有不同。没 有统一的标准和认识。 第三部分从外围因素的影响着手,从传统文化、自由诗和格律诗的对抗、 政治和社会的扼制以及诗歌地位的衰落等方面探讨了十四行诗其由盛而衰并 最终被边缘化的原因。十四行诗与我们传统诗歌是有一定契合性的,但是由此 走入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新诗要反传统,要输入新的诗体样式,另一方面引 进的新文学形式却是西方古老的格律诗。十四行诗同时也遭遇到言语的困顿,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新文化耍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但新诗的语言和形式还没有建设成熟,传统文 化的浸染使诗人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感到困惑和茫然。社 会、政治力量对文学的发展传播是有着重要的制约力和影响力的。战时文化心 理和中国革命的客观需求,使得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前六十年一直处在被主流文 化放逐的地位,人们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从容冷静地思考精致的格律诗体的创 作问题。八十年代虽然十四行诗重露头角,但自由诗一直占领了诗歌的主流阵 地,再加上九十年代后期整个诗坛的没落,所以十四行诗也几乎从人们的视线 星消失了。 关键词: 十四行诗新诗格律形式建设 a b s t r a c t s o n n e t ,t h eo l d e s tf o r mo f r h y m e dv e r s ei ne u r o p e ,w a si n t r o d u c e dt oc h i n a i nt h e19 2 0 si na c c o r d a n c e 、j l ,i t ht h em o d e mp o e t r yc a m p a i g ni nc h i n a ,u pt on o w , i th a si n s p i r e dm o r et h a no n eh u n d r e dp o e t sw h oh a v ec o m p o s e da b o u tt w o t h o u s a n do fp o e m si nf o r mo fs o n n e t 卟i si sam a r v e l o u sl i t e r a r yp h e n o m e n o ni n t h eh i s t o r yo fm o d e r nl i t e r a t u r ei nc h i n a a sam a t t e ro ff a c t ,h o w e v e r , s o n n e th a s a l w a y sb e e no b s c u r ei nt h em a r g i no ft h ep o l y s y s t e m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e x c e p t f o ras h o r t t e r ms e n s a t i o ni n1 9 3 0 sa n d1 9 4 0 s n om a t t e rj u d g e d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i t sa u t h o r , r e a d e ro ri t si m p a c t ,s o n n e tc a n n o tb er e g a r d e da sa s u c c e s s f u ll i t e r a r yf o r mi nc h i n a t h el a wo f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o d e mp o e t r y , t h e r e s t r i c t i o no fs o n n e t i t s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a n dt h ec o m p e t e n c eo fi t sa u t h o ra r ea l i t h ef a c t o r s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i t so b s c u r i t yi nc h i n a t h i st h e s i ss t a r t sb yt r a c i n g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a n a l y z i n gi t s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m o d e ml i t e r a t u r ei nc h i n a , a n db yd o i n gs o ,i ti n t e n d st om a k eat h r o u g ha n ds y s t e m a t i cs t a t e m e n to nt h e r e a s o nw h ys o r a l e th a v en e v e rb e e nas u c c e s s f u l l i t c r a r yf o r mi nc h i n a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t h e s i s ,t h eo r i g i n s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so fs o n n e ti n i t a l ya n de n g l a n da r ei n t r o d u c e d ,a sac o n t r a s ta n dc o m p a r i s o nt ot h o s eo f s o n n e ti n c h i n a t h e n ,w i t h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o d e mp o e t r y , t h eh i s t o r y o fs o n n e ti nc h i n a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l i tp e r i o d sa n d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p o e t sa n dt h e i r w o r k so fe a c hp e r i o da r ei n t r o d u c e d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 ad i a c h r o n i ca n a l y s i si sm a d e o nt h ec r e a t i o na n dv a r i a t i o no fs o n n e ta f t e ri th a sb e e nt r a n s p l a n t e dt oc h i n a i nc h a p t e rt w o t h ek e yp o i n to fs o n n e tc r e a t i o ni nc l i n a m el o s so fi t sf o r mi s d i s s e r t a t e d a sar e s u l to f t h ea b s e n c eo f s t a n d a r d so nt h er h y m ea n ds t r u c t u r eo f t h e m o d e mp o e t r y , t h en o r mo ft h ec r e a t i o no fs o n n e ti nc h i n ai sn om o r et h a n ar o r d 【g h o b e d i e n c ew i t h o u tar i g i dd i s c i p l i n e ,t h a ti s ,n or i g i ds t i p u l a t i o no nr h y m es c h e m e o fas o n n e ts ol o n ga si ti sw r i t t e ni nf o u r t e e nl i n e s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f o c u s i n go nt h ee x t e r n a li n f l u e n c e so ns o n n e t , a na n a l y s i si s m a d eo nt h em a r g i n a l i z a t i o no fs o n n e ti nc h i n af r o mt h ea s p c o t so ft h e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t h er e s i s t a n c eo ff r e ev e r s et or h y n n dv e r s e ,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s o c i a lr e s t r a i n sa n dt h ed e c l i n eo ft h ep o e t r yi nh i s t o r y t os o m ee x t e n d ,s o n n e ti si n a c c o r d a l i c ew i t h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o e t r y t h u s ,ad i l e m m ai sc o n f f o n t e d 帕no n e h a n d ,t h em o d e mp o e t r yc a m p a i g ni st oi n t r o d u c en e wl i t e r a r yf o r m si no r d e rt o r e s i s tt h et r a d i t i o n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o u g ht h eb o r r o w e ds o n n e ti sn e wt oc h i n a , b u ti ti ss t i l la l lo l df o r mo fp o e t r y a n da tt h es a n l et i m e ,s o n n e ti sc o n f r o n t e db yt h e l a n g u a g eb a f f l e s n e wc u l t u r ei si n t e n d e dt or a p t u r et h eo l d ,b u tt h el a n g u a g ea n d f o r mo ft h em o d e r np o e t r ya r es t i l lu n d e r - d e v e l o p e d i ns u c hc o n d i t i o n ,p o e t sa r e f r u s t r a t e dw h e nc o n f r o n t e db yo l da n dn e w , b y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f o r e i g nc u l t u r e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w h a t sm o r e s o c i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f a c t o r sh a v eg r e a ti m p a c to l l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r a n s m i s s i o no f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t h e l9 2 0 st ot h ee a r l y19 7 0 s c h i n aw a si nd i s t u r b a n t ea n dw a r s t h eo b j e c t i v er e q u i r e m e n ta n dt h em e s s p s y c h o l o g yd u r i n g w a r sd e t e r m i n et h em a r g i np o s i t i o no fs o n n e ts i n c ei nt h i s u n f a v o r a b l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i s s u eo fc r e a t i o no ns u c ha ne x q u i s i t el i t e r a r y f o r mc o u l dh a v eb e e ne a s i l yi g n o r e d 。s o n n e tr e g a i n e di t sp o p u l a r i t yi nt h e19 8 0 s , b u ti tw a ss t i l lm o r eo b s c u r et h a nt h ef l e ev e r s e ,w h i c hh a sl o n gb e e ns t a n d i n gt h e l e a d i n gp o s i t i o ni nt h ef i e l do fm o d e r np o e t r y a n da s ar e s u l to ft h ef a l l i n go f p o e t r yi nt h el a t e r19 9 0 s ,s o n n e tu n f o r t u n a t e l yc a m et oi t se n di nc h i n a k e yw o r d s : s o n n e t ;m o d e mp o e t r y ;r h y m e dv e r s e ;f o r mc o n s t r u c t i o n 引 言 十四行诗,”是“欧洲最古老的格律诗体”。泛指中世纪流行于普罗斯旺 民间的一种抒情性短小诗歌。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歌之中。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 骑士抒情诗,“爱情是它歌颂的主题之一”。锄传到意大利后,与当地的“西西 里诗派”融合,产生了“温柔的新体”诗派,后来但丁创作出了具有两者特点 的新生。1 3 世纪初,彼特拉克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诗体的特点,形成了 形式独特、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体。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下,十四行诗传入法、英、德、西诸国。1 5 世纪在西班牙蓬勃发展,1 6 世纪在英国和法国盛行,其影响力又辐射到德国, 各国都有不少以写十四行诗而著名的诗人,就整体成就来说,发展最好的还是 在意大利和英国。 十四行诗是一种要求严格的诗体,它对诗行、结构、韵脚和音步都有严格 的要求。十四行诗的形式在西方差别并不大,以下将分别从音步、韵式、段式 和主题等方面来概述一下它在意大利和英国的发展情况。 早期的著名的意大利十四行诗人有彼特拉克、但丁、米开朗琪罗等,但唯 有彼特拉克成为十四行诗的代表,他将十四行诗改造成为文人诗体,广泛地运 用它进行创作,一共写了3 7 5 首十四行诗,都是抒发他对一位名叫劳拉的美丽 少女的爱情固,后来编辑成抒情诗集。他的十四行诗,每首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8 行,由两个四行诗组成,第二部分6 行,由两个三行始组成。韵式 为a b b aa b b ac d ec d e 或者是a b b aa b b ac d cd c d 。诗行要求有十个音节, 格律为六音步抑扬格。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在艺术上相当完美,对欧洲诗歌的 w s o n n e t 在传入中国后,用的比较多的是“ii l q t 亍诗”这个译名虽然这个译名并不是十分科学,致 使后来很多诗人和读者对s o n n e t 的形式特征产生r 片面的理解。但为r 行文和理解的方便,车文以下将 都采用“f _ 列行诗”的译名。 9j o h nf u ll e r t h es o n n e t ,m e t h u e n c o 1 9 8 0 :1 。 r a b b l e m a r g a r e t t h eo x f o r dc o m p a n i o nt oe n g l i s hl i t e r a t u r e ,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t e a c h i n g a n dr e s e a r c hp r e s s 1 9 9 3 :9 2 0 9c h e oj i a 4h i s t o r yo f b n g l i s hl 1 t e r a t u r erv o l ,j t h ec o a e r c i a l p r e s s ,1 8 8 3 :1 3 5 l 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称为“十四行之父”,所以意大利十四行诗体又被 称为彼特拉克体。 1 6 世纪初意大利十四行诗经萨里( e a r do fs u r r e y ) 、华埃特( s i r t h o m a s w y a t t ) 等诗人传入英国。到了1 4 世纪末,十四行诗已经在英国非常流行,被 认为是韵式最严谨、结构最富挑战性的一种英语诗歌形式。在锡德尼、斯宾塞 之后,莎士比亚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诗体,这个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 和诗人,不仅因其剧作享誉盛名,他的诗作也在文坛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 英国十四行诗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一共写了1 5 4 首十四行诗,结集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这部 诗集主要歌颂了人类通过繁育、爱情、文学等手段而获得与世麸存的主题。他 的诗“表现了广阔的思想的天地。诗中语汇的丰富,语言的精练,比喻的新鲜, 时代感,结构的巧妙和波澜起伏,音调的铿锵悦耳,都是异常突出的。”。它对 十四行诗在英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英国十四行诗又被称为莎士 比亚体。我们来看他的第7 3 首十四行诗: t h a tt i m eo f y e a rt h o um a y s ti nm eb e h o l d w h e ny e l l o wl e a v e s , o rn o n e ,o r f ew jd oh a n g 坳o nt h o s eb o u g h sw h i c hs h a k ea g a i n s tt h ec o l d b a r er u i n e d c h o i r s , w h e r el a t et h es w e e td a y , a sa f t e rs u n s e tt h et w i l i g h to f s u c hd a y , w h i c hb ya n db yb l a c kn i g h td o l ht a k ea w a y , d e a t h ks e c o n d s e l ft h a ts e a l su pa l li nr e s t i nm et h o us e e s tt h eg l o w i n go f h i sy o u t hd o t hl i e , a st h ed e a t h b e dw h e r ei tm u s te x p i r e , c o n s u m e dw i t ht h a tw h i c hi tw a sn o u r i s h e d 觇 t h l st h o up e r c e i v 、t w h i c hm a k e st b yl o v em o r es t r o n g , 乃i o v et h a tw e l lw h i c ht h o um u s tl e a v ee r el o n g o 莎士比亚著、眉岸详:卜| ! ! j 行诗集,上海译文出版钍,1 9 8 1 年,第1 7 3 页。 2 这首诗可谓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结构典范,其格式为三个四行诗加上一个 两行诗,韵式为a b a bc d c d e f e fg g 十个音节一行,格律为五音步抑扬格。 这种如流水起伏的格式就是“莎士比亚体”( s h a k e s p e a r e a ns o n n e t ) 或伊丽 莎白体( e l i z a b e t h a ns o n n e t ) 。 十四行诗传入英国后经由无数作家的创作,这种文体也经历了各种改变、 甚至重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创新和变化。比较两种十四行诗我们可以 发现,英体十四行诗由两段式变做三段式,韵脚也由原来的5 个增加到7 个, 对于这种形式上的变异,有观点解释为是由格律、内在逻辑及情感的结构组合 所决定,意大利人的思维习惯为两段式,即第一段提出问题、看法或疑惑,第 二段解决问题,升华主题。意大利语中相互押韵的词比起其他语言来说要少, 所以只有5 个韵脚;而英国人的思维方法大略为三段式的:提出问题,论证问 题,得出结论。韵脚的变化则解释为,英语中有大量互相押韵的词汇,所以增 加为7 个韵脚。英国十四行诗诗人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对意体十四行诗做 了本土化的移植。 十四行诗在上个世纪2 0 年代初随着新诗运动传入我国,引起了一些作家、 诗人的模仿和创作,一再的被诗人们所用,前后有一百多位作家、诗人参与创 作了近2 0 0 0 首作品。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 但是客观的讲,中国的十四行诗并不是很成功,虽然它曾经在新诗史上曾出现 过几次创作高峰,绵延了将近一个世纪,但即使以最宽的尺度来衡量,中国也 没有多少称得上真j 下的“十四行诗”,而不象有些学者说的那样“中国的十四 行已经有了很多的精品”,“十四行的活跃区已移到中国了! ”l 十四行 诗并没有,也从来没有在中国“发扬光大”。 本文概述了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创作发展情况,分析了它在中国移植后的形 式建设和变异,并从传统文化、政治、社会、时代的影响等方面着手,探讨了 其由盛而衰并最终被边缘化的原因。 。参考黄宗英,英国十心行诗艺术管窥从华埃特到弥尔顿,国外文学1 9 9 4 年第4 期、崔东 十四行诗的结构、韵律和诗意之间的关系,刷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1 年第5 期: 。钱光培选编:中国卜四行诗选中国文联l 版社1 9 9 0 年,第2 页。 3 一、中国十四行诗创作 新诗开创之初,是打着“诗体大解放”的旗号进行的朱自清说过胡适是 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胡适说:“我认定了中国诗史上的趋势,由唐诗变 到宋诗,无甚玄妙,只是做诗更近于作文,更近于说话。所以说要须作诗 如作文,又反对镂琢粉饰的诗。”。1 9 1 7 年2 月新青年2 。卷六月号刊出了 胡适的八首白话诗,1 9 1 8 年,新青年四卷一号又集中刊登了胡适、刘半农、 沈尹默等诗人的九首白话诗。在胡适的要打破“枷锁镣铐”的呼声下,“诗体 大解放”的运动一发不可收拾,很快形成了一群庞大有力的诗人队伍,新诗革 命者们对诗的形式和语言做了彻底的破坏,不但完全摒弃了汉诗已有的如格律 诗、词、曲等诗体,而且打破了“无韵则非诗”的做诗基本要求,要求白话诗 人在无任何诗体限制下、无任何规则下“自由抒写”。 但是,无论怎样解放,诗还得是诗。由于过度追求形式自由,完全忽略了 韵律,新诗现出结构松散、诗味平淡的特点,出现了散文化的倾向。这种过度 的“散文化”以及后来象征派的过分“晦涩,都偏离了新诗的发展轨道。2 0 年 代后,已经有很多诗人对新诗散文化的倾向表现出了担忧和不满,他们认为新 诗不能一味地否定诗的形式规范,而且很有必要建立一套有别于旧诗的格律。 在新旧、中西交汇的时流中,新月派和新格律运动应运而生。1 9 2 6 年4 月1 日, 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盂侃等人在北京晨报的副刊上创办诗镌, 他们主张给新诗创格,给新诗“新的格式与新的音节”。闻一多呼吁“要提倡 格律诗”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强调诗歌应该遵循一定的格律和形式。 新格律派诗人对新诗形式有着自觉的规范和要求,纠正了自由诗和象征诗在形 式上过于散漫的缺点,同时将一些国外的诗体介绍到中国。“五四”时期输入 的外国诗体,主要是自由体新诗,但这些想建设新诗格律的诗人留意到了西方 的格律诗,作为“西方最严谨的诗体”的十四行诗,恰恰在这时应和了新诗发 展的需要,被介绍到中国来,并流行一时。 o 胡适:t 逼上粱山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 9 9 3 年,第1 9 8 页。 4 在中国,十四行诗的发展是与中国新诗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把 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即早期、进化期( 3 0 年代) 、成熟 期和后期。 ( - - ) 中国早期十四行诗 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诗人写的十四行诗,是1 9 1 4 年1 2 月2 2 日胡适 为纪念世界学生会成立十周年而写成的英文十四行诗,用的是意体,胡适说“此 诗为第三次用此体”,因为“用韵少稍易也”,。这首英文十四行诗没有公丌发 表。第一首中文十四行诗公开发表于1 9 2 0 年,据现有的资料表明,郑伯奇是 我国第一位用中文创作十四行诗的人,他在1 9 2 0 年8 月的少年中国杂志 第二卷第二期上,发表了赠台湾朋友,全诗如下: 我血管中一滴一滴的妞禁不佳飞猎碜跃l 当我毙你的嘲候我的失散7 的同跑哟! 我的祖先否,我锏的祖先饱在灵魂中n l 磐: 。“我们固享着一样的沮锈:秘着他。他和着你,h 我们共享着西于余年最葛文葫桷荣琢! 我们共瓿有龉百余燃锦绣涸山的金城 这些都不算什么我们还舂更伟大的 我们钓生命在来来 我们的毒来全在你 太平洋的怒潮。a - 曩酸7 黄海钓死水: 泰山最高蜂上的积雪b 见消于瞧f : 我们的韵途灏米了! 阑! 戗造、奁札努力! 昏昏长夜的的甓梦虽a 被光晚晃破; o 胡适留学日记( 二)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4 7 年,第5 0 1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但是韵途也应璃无限的波满坎坷: 来l 协力互助辛j 破命运这恶窿! 这首诗结构为4 - 4 - 3 - 3 ,是一首意体十四行诗,韵式却并不是意韵,而是 采用了a a b bc c b bd c ce e e 的变体形式,在诗中也出现了“哟”、“哩”这样的 语气词来做韵脚,这在传统诗歌中是很罕见的。但这首诗的内容和语意结构是 很相符的,行式是荷马史诗采用的六音步英雄格,读起来铿锵有力,颇有五四 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从新诗的角度讲,有些文白夹杂的毛病,词句稍嫌 单调;从十四行诗的角度讲,韵式也不够严谨,但是作为十四行诗的始作俑者, 赠台湾的朋友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还算是成功的,只是因为郑伯奇后来也 没有大量的作品问世,所以影响不大。但作为第一首中文十四行诗,赠台湾 朋友还是具有纪念意义的。 上个世纪2 0 年代有意探索十四行诗的主要是一批新月派诗人,这其中要 数闻一多贡献最大。朱自清在诗的形式一文中说闻一多是“第一个使人注 意商籁的人”。1 9 2 1 年5 月,闻一多在清华周刊增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评论他的同学的一首十四行诗给玳姨娜,他说道,“这里( 指( 玳姨娜) 的行数、音节、韵脚完全是一首十四行诗( s o n n e t ) 。介绍这种诗体( 十四行 诗) ,恐怕一般的诗家纵不反对,也要怀疑。这个问题太重大太复杂。”。从闻 一多的话里我们可以大略看出,当时的诗坛是比较倾向于自由体诗而不太赞成 格律的束缚的,所以他也意识到十四行诗这一体式的进入可能会涉及到一系列 的新诗美学建设方面的争论。1 9 2 1 年5 月,他写了一首名为爱底风波的诗, 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首十四行诗,他自己觉得此诗不甚成功,这首爱底j x i 波 ( 后来在收入( 红烛) 时改名为( 风波) ) 是一首意体十四行诗,全诗没有分 节,韵脚为a b b ac d c db b ee f f ,并不是规范的意体韵式。作为诗歌本身的缺 憾,可以归于这首诗里焚香和玩火两个意象的互相矛盾,。像他自己所说的“诗 里意思较为复杂”,无怪乎后来闻一多又将这首诗分开来,分别写了游戏之 。朱自清;新诗杂话诗的形式,朱自清全集( 二) 江苏教育出版杜。1 9 8 8 年,第3 9 7 页。 。武汉大学闻一多研究室编:阐一多论新诗武汉大学出版杜,1 9 8 5 年第6 期。 o 参见奚密:t 中国现代诗十凹行初探,中外文学2 0 卷第1 0 期。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祸和香篆。 闻一多1 9 2 8 年出版的诗集死水中,收录了他的两首十四行诗 你指着太阳起誓 你指着太阳起誓,明天边的凫罹 说你的塞爽,好7 。我完全摆信像 甚至熟情开出泪花我也不诧异, r 避你要说钟么海樯。干 么磊烂 郡便笑得死我,这一b 气的i 夫 还不够我嗡醉的还说什么“永久“t 爱你知道我r 鸹一口气的贪豳 快来箍紧我的心抉! 啊你走你走 我早算就7 你郡一手也不是变卦 “永久h 早谗绘7 铂入税糠是我的份 翻人得孝是你的善华不环构千春, 你不谊t 假如一天死神拿出你鲍花糖, 你走不走t 去去! 去恋着他的悔艳 跟他去讲鄂海祛石烂不变的交操! 牧回 # s 天只餮命运肯放我们走! 不要悟:盈然得走过一个黑嗣 你丈胆避走;让我掇着你的手: 也币甬阗哪基来的一阵砚瓯, r 记往7 我今天的话,氆心鄂 一掬温存a 朵吻留心郡凡柱笑 都给拾起来没存差;记住我的话 拾起来还角珊瑚心的一串心跳,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t l e s i s 可怜今天苦7 你7 一心渴望着一心 鄂耐候该让你拾。拾个痛快 捡起今天我们损失7 的黄金, 郡斑斓的残瓣都是我们钓爱,袷起来戴上, 你截着爱的菡光 我们再走管他是地狱是天堂| 。 这两首诗都采用了勃郎宁夫人诗歌中常见的戏剧独自形式,从不同的角度 表现了对爱的一系列思考。你指着太阳发誓在诗式结构上为意体,但从诗 意结构上看,在第四句“但是”后面出现了旬意的转折,否定了爱的永久,继 而表达了对爱的苛求和对死亡之于爱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所以实际上它的章式 应为3 3 2 ,而不是意体的4 4 结构;这首诗的韵式为a b b ac d c de f e fg o , 是意体和英体的结合。收回采用的是英体形式,结构为4 - 4 4 2 ,韵式为 a b a bc d c d e f e fg g ,诗中用了大量的卷舌音,更增强了语气的急迫感。这首 诗无论从诗式或诗意上都是可取的,可视为闻一多十四行诗的代表作。 中国的十四行诗创作在理论方面是比较匮乏的,闻一多在这方面也做出了 一些贡献,他很早就谈到了十四行诗与律诗在结构上的相通之处,1 9 2 2 年,闻 一多在律诗底研究中从理沦上介绍了十四行诗,他说到“抒情之诗,无论 中外古今,边桢皆极有限,所谓天地自然之节奏,不其然乎? 故中诗之律 体,犹之英诗之十四行诗( s o n n e t ) ,不长不短实为最佳之诗体。”1 9 3 0 年 2 月1 9 日,在闻多写给陈梦家的信上,他分析了陈的一首十四行诗,以意体 诗为例谈到十四行体的结构,认为十四行全篇四段,应是一种起转承合的关系, 他在谈商籁体中说到:“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非遵守不可,那便是在第八行 的末尾,定规要个停顿。最严格的商籁体,应以前八行为一段,后六行为一 段;:八行中又以每四行为- , b 段,六行中或以每三行为- 4 , 段或以前四行 o 闻多诗集,凹川人民出版杜,1 9 8 4 年,第1 7 6 1 7 8 。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为一小段,末二行为一小段。总计全篇的四小段,第一段起,第二承,第三转, 第四台。讲到这里,你自然明白为什么第八行尾上的标点是。或与它类似 的标点。承是连着起来的,但转却不能连着承走否则转不 过来了。大概起承容易办,转合最难,一篇精神往往得靠一转 一合。总之,一首理想的商籁体,应该是个三百六十度的圆形;最忌的是一条 直线”。这一说法实际上是我们传统的律诗的章法,闻一多提出了十四行诗在 内在结构上的起转承合,这不仅是一种本土化的动作。同时也是两种诗体无心 的暗合。无怪关于十四行诗和律诗的关系,引起了后来很多学者的兴趣,也有 不少研究成果问世。 闻一多对十四行诗的介绍是不遗余力的,2 0 年代后期,他翻译了二十三首 勃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发表在新月杂志上,这些译诗尽量保持了原作的 格律,甚至有时“牺牲了意义的明白”,他的译作也很为人称道,方平就说过: “先生的译诗,意象饱满而鲜明,我个人认为,很少有人能运用严谨的格律而 译得这样传神的”。他的译诗出版对十四行诗在中国的移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 的推动作用,当时徐志摩、粱宗岱等人在报纸及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这种诗 体,很多诗人都投身到十四行诗的创作上去,诗坛上掀起了一个十四行诗创作 的热潮。可以说闻一多在作品创作、理论探讨和翻译实践上都对十四行诗在中 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2 0 年代,中国诗人输入十四行诗,有一个从无意到随意到有意的过程。 但是就客观而言。早期的十四行诗创作都不大成功,尝试和模仿占了很大比重, 基本上都是比较严格的按照十四行诗的格律要求来做诗,但很多诗人只注意了 对形式的模仿却忽略了诗思和诗情的表现。 ( 二) 中国十四行诗的进化 2 0 世纪3 0 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十四行诗创作的小小的高潮。 当时的一些重要刊物,如诗于0 、现代、文艺杂志、青年界、文学 。武汉人学闻一多研兜室编:闻一多论新诗,武汉人学出版社1 9 8 5 年。第1 0 4 页。 。方平;抒情十凹行诗集译后记,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p - qj 1 1 人民出版杜1 9 8 2 年。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等,都发表过十四行诗。有很多知名作家参加了创作,1 9 3 0 年曹葆华的诗集出 版,其中包括7 首十四行诗;1 9 3 2 年陈梦家的新月诗选出版,收录了孙大 雨的三首重要的十四行诗;1 9 3 3 年,李唯建的十四行组诗祈祷出版;1 9 3 4 年朱湘的石门集出版;1 9 3 5 年罗念生的龙诞出版,其中有1 2 首十四 行诗。这种热闹的场面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新月社新月 和诗刊的大力提倡有关1 9 2 8 年3 月新月创刊号上发表了闻一多 翻译的一组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另外还有徐志摩对勃朗宁夫人1 0 首十四 行情诗的解说,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当时几位著名的诗人随后都发表了十四行 诗,带动其在3 0 年代出现了一个繁荣的局面。 这一时期对十四行诗发展有影响的诗人要算朱湘了。朱湘是新月派中最讲 究形式美的人,强调音韵格律与“文学的典则”,诗作有鲜明的音乐感。同时 又刻意营造一种古典美。朱湘是新诗形式运动的一员健将,他一直致力于探索 诗歌形式和诗体变革,发现西洋诗也有着“最美的古典”,也有着“音韵与格 律”,在传统文化的内蕴积淀下,朱湘确立了自己的诗艺目标“那个目标, 是新的诗律,形式与音韵的重建”,即追求自由的有格律的新诗。朱湘是解放 前十四行诗的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他的石门集中共有7 l 首十四行诗, 其中慈体1 7 首,英体5 4 首。 在十四行诗中国化的道路上,朱湘的主要贡献是题材的扩展。十四行诗是 由“温柔的诗体”发展起来的,文艺复兴后,尽管其主题得到了扩展( 例如1 7 世纪,弥尔顿将十四行诗的体裁扩大到政和宗教治领域) 。但其主流还是抒情 的,特别以抒发爱情为主。朱湘的十四行诗则没有涉及爱情类的题材,而是转 向了对人、人性、命运的社会意义的探讨,( 如英体十四行诗第2 、3 、6 、11 首;意体十四行诗第4 0 、4 7 、5 4 首) 或是歌颂自然( 如英体第1 2 、1 6 首) , 或是对历史的叹谓,对一些作家的赞怀,对诗歌精神本质的思考( 如意体第3 4 、 4 3 首) ,将其主题拓展了一大步。 朱湘同时也是最严守十四行诗韵式的中国诗人,石门集中的1 7 首英体 十四行诗中,有1 4 首是严格的莎士比亚体;5 4 首意体诗中,有1 4 首彼特拉克 体;其余的4 0 多首,前两段保持两个抱韵,后面六行有些变化。他力求形式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的工整,做得很费心。在诗行的建构上,他规定每行的音数是固定的,大多为 十个字,( 也有十一个字或九个字的) 朱湘所追求的诗行字数的整齐美,既可 以看作是对十四行诗式的严守,又可看作是对古典律诗体式的继承。 但这种对音数齐整的严格要求也造成了朱湘十四行诗中最大的一个缺憾: 即为音韵和音数而跨行。跨行( e n j a m b m e n t ) 是指在英语诗歌里,当一个诗行容 纳不了一个句子的长度的时候,或者有时为了押韵的需要,会把完整的一句诗 分成两行的一种现象。朱湘的十四行诗严格遵循西洋韵律形式的要求,有时甚 至不惜拗断一行诗以求谐韵,并达到诗内每行字数相等。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诗 段: 如其葫一天我能化作礁高 飞入滑冷的天,在云内涤翼 这是意体2 6 首中的第五、六行诗,原本很自然的“高飞”被分开,分别 放在两句诗的一头一尾。作者这里的用意很明显,首先,“高”和第一个四行 句中的“鸟”“恼”对上了韵;再者这首诗每行都是十一音,将“高飞”分 开,正好符合音数的齐整,但我们可以见得到,整首诗的音顿、节奏和意义因 此被破坏了,显得突兀而且不和谐。我们甚至无法为其划分音步,无法依照其 外形式朗读。这样的例子在他的诗罩并不少见,显然是有形式主义的弊病,这 种削足适履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这种为凑韵而造成的跨句、断行的现象在当时大量的存在着,如饶孟侃的 一首十四行诗里的: n 嘲郡秋秋的是乳燕 在飞;一年一年望着它 f 3 在梁啕 兜圈子娘不是不知遵愚念你鄂一晾 梁宗岱在给徐志摩的信中就这一段发了一段议论,他说“在飞“兜圈子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有什么理由不放在乳燕和梁问下面而飞到一年和娘不是上头 呢,如其不是要将燕字和问列成韵? ”。他认为跨句是要切合作者的 气质和情调之起伏伸缩的,应该为适应音乐上一种迫切的内在需要而存在。跨 旬在英语诗歌中并不少见,英语由于其语言有元音、辅音,音节有轻重之分, 是听觉性文字,注重的是声响效果。英语本身句子都比较长,跨句甚至跨段的 现象很常见,但这种现象对行式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汉语是一种视觉性的文 字其特点是以形会意,加上新诗对平仄的取消,更加强了对视觉摄取诗意的 依赖度,生硬地分裂词语,同样破坏诗句的意义和意境。所以,我们在看到 尽管是法力无边人数蔽崇 拜的神不曾有过一百只手 ( 英体8 ) 这样的句子时,会同时感到诗意的断裂和视觉的不和谐。 这种为韵而断裂的句子还给十四行诗的创作带来一些严重的影响:汉语是 以短旬见长的,长旬虽然使句子的逻辑性增强了但同时也使伤害了汉语诗歌 的审美定势,早期白话诗文白夹杂的毛病加上生硬的西式句法,严重影响了朱 湘诗歌的审美性,致使有时朱湘的某些十四行诗的形式、逻辑范式远远大于其 思想、情感本身,这无疑是对诗应首先为“诗”的一种损害。 朱湘的诗语言极凝练,形式极工整,写诗时往往干锤百炼,但由于过分追 求诗艺和形式,刻意求工巧,不免落入匠气。如他的意体第1 7 首: 是青蛙的稻融这一冀芦苇 急凰的水鸟在s 声响接吻, 便是炉子都夸奖夜凉秘美 拗条,l 叹罄气那更是本分, 远处蔫火车绵连的奔走在 。粱宗岱;论诗,诗与真、诗与真二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 9 8 4 年,第3 7 页。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回声的山谷中瀑稚的窿下; 远处有绿溉在驻予里作怪 有油纸侔的玩具,孩童正耍, 月亮是菡验的白痴:在水里 他扔下来7 许多珠- 7 滚动, 凫过水面的蛙两条褪在蹋 两条自光预上是自发蓬蓬, 到明天再来看小荷时淡青 拿没套熬的桃子画在承心, 这首诗各个诗行的音数是完全相等的,也遵循了严格的英体十四行诗韵 式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年中考英语第一轮复习:过去进行时(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地标建筑建设合同提前终止
- 2025标准版试用买卖合同范本
- 2025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东广州市横沥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招聘服务外包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上半年浙江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招聘国有企业人员(港城英才)及进入人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中考消防考试题库及答案
- 铁路列车乘务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街道特勤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客户服务支持标准化工具与培训资料
- 国庆节磨豆腐活动方案
- 运输供应商管理制度
- 七年级上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全册
- 2025年日历( 每2个月一张打印版)
- 国拨资金管理办法
- (高清版)AQ∕T 1047-2007 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的直接测定方法
- 危险货物集装箱装箱检查员真题练习附有答案
- HG-T20678-2023《化工设备衬里钢壳设计标准》
- 间歇充气加压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 GA/T 2019-2023公安视频监控视频存储技术要求
- 2024零碳建筑评价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