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语》修辞格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同时也是一座语言的宝库。论语中成功地 运用了多种修辞格,数量丰富,形式多样,运用娴熟,表明论语的语言已经发展到 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辞格史的角度来讲,论语语言的辞格运用具有一定代表性,能 较好地反映先秦辞格面貌。对论语的辞格运用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当时的 辞格发展状貌,对于修辞理论和辞格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论文是在对论语中的辞格运用情况具体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写成的。主要内 容为一是对论语中的比喻、引用、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双关、夸张、对偶、 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辞格的使用数量情况进行了具体的统计;二是对其类型和特 点分别进行了归纳分析;三是从总体上探讨了论语辞格的运用特点及其成因。论 语辞格的运用具有辞达文巧、言简意丰,形象生动、和谐流畅,形式丰富、多而不滥 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孔子“情欲信,辞欲巧”的修辞思想; 春秋时代是变革动荡的时代,人们非常重视修辞的作用;中国有着“修辞立其诚”的修 辞传统;在思维方式上擅长于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孔子运用比喻等形象化 的语言所塑造的形象,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散文及其语言的运用树立了典范。 和现代汉语中的修辞格相比,可以说,现在常用的修辞格及其主要类型在论语中基 本上都已确立。 本文主要特点在于借鉴其他学者研究专书语法、词汇的思路,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 统计了论语中运用修辞格的数量。其次在于它比较全面的分析了论语中的修辞 格。文章对论语修辞格作了尽可能比较系统地考察、分析,展示论语修辞格使 用面貌,揭示论语修辞格运用的特点,希望能为专书修辞格整理作一份基础性的工 作,为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先秦汉语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论语,辞格,类型,特点,成因 a b s t r a c t t h e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a n di sal a n g u a g ec l a s s i c t h e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o ft h ea ,l n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a r eu s e di nv a r i e t yo ft e c h n i q u e ,a b u n d a n c e ,d i v e r s i t y , a n da d e p t i ti n d i c a t e dt h e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l a n g u a g eh a sb e e nd e v e l o p e dt oan e wh e i g h t s a y sf r o m t h e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h i s t o r i c a la n g l e ,t h ea n a & c 招o fc o n f u c i u sr h e t o r i cl a n g u a g ec a nb e t t e rr e f l e c tt h e p r e - q i nr h e t o r i co u t l o o k t or e s e a r c ho nc o n f u c i a na n a l e c t sr h e t o r i c ,i tm a ym a k e u sr e a l i z et ot h ef i g u r e s o fs p e e c hd e v e l o p m e n ts h a p ea p p e a r a n c e i th a s t h ev i t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r e g a r d i n gt h e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 t h e o r ya n dt h e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h i s t o r yr e s e a r c h t h i sp a p e ri sb a s e do nt h es p e c i f i c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a n a l e c t so fc o n f u c i u s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o n 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f i r s t l y , i th a sc o u n t e dt h eq u a n t i t ya n d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f i g u r eo fs p e e c ho fc o n f u c i a n a n a l e c t s ,s u c ha sc o m p a r i s o n ,a d d u c t i o n ,m e t o n y m y ,r h e t o r i c a lq u e s t i o n ,c o m p a r i s o n ,p u n ,h y p e r b o l e s e c o n d l y , i td i s c u s s e d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u t i l i z a t i o n ,t h eo r i g i n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c o n f u c i a na n a l e c t sa saw h o l e i th a st h ef o l l o w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i t sc o n t e n ti s r e a la n dl a n g u a g ei s i n g e n i o u s ,t h el a n g u a g ei ss u c c i n c ta n dc o n t e n ti sr i c h , v i v i d ,h a r m o n i o u s ,a n di t s f o r m si sr i c ha n dm u c h p r o p e r l yw i t h o u to v e r c h a r g i n g t h er e a s o no ff e a t u r ef o r m a t i o ni sf o l l o w i n g :c o n f u c i u s s ”t h es e n t i m e n t w a n t sr e a la n dt h el a n g u a g ew a n t st ob ei n g e n i o u s i d e o l o g i c a l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 ;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p e r i o di st u r b u l e n tt i m e s ,p e o p l ea t t a c h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r o l eo f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 ;c h i n ah a sa t r a d i t i o nt h a t ”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l e g i s l a t i v ei t ss i n c e r e ;i ti sg o o da tt h i n k i n gi nt e r m so fi m a g e s ,d i a l e c t i c a l t h i n k i n ga n dh o l i s t i ct h i n k i n g i ts e ta ne x a m p l eb yu s i n gf i g u r a t i v el a n g u a g ea n dm e t a p h o rs h a p e db yt h e i m a g e ,t oa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o nf u t u r eg e n e r a t i o n s w i t h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r h e t o r i cc o m p a r e d , i th a s b e e nb a s i c a l l y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a tc o m m o n l yu s e dr h e t o r i ca n di t sm a i nt y p e so ft h e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 t h em a i ni n n o v a t i v ep o i n ti st h a tt h i sr e s e a r c hf r o mo t h e rs c h o l a r sb o o kg r a m m a r , v o c a b u l a r yo fi d e a s , u s i n gq u a n t i t a t i v es t a t i s t i c s s t a t i s t i c so f t h ea n a l e c t s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i nt h eu s eo ft h en u m b e r s e c o n d l yi t i s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a n a l e c t so f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 t h i sa r t i c l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i n s p e c t e d t h e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r h e t o r i c ,i no r d e rt od e m o n s t r a t ei t su s i n ga n da p p e a r a n c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t h i n k t od oal i t t l eb a s i cw o r ka n dg i v es o m er e f e r e n c e sf o rt h er e s e a r c hi n t o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 k e yw o r d s :t h ea n a l e c t so f c o n f u c i u s ,f i g u r e so fs p e e c h ,t y p e ,f e a t u r e s ,c a u s e i i i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4 塞盔日期:递! z :主: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签名:乏畦导师签名:衍日期:塑坐型生盟 8 l 绪论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据学者认定,它的编 定,可能在战国初年即已完成。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同时也是一座语言 的宝库。论语用当时的口语写成,在文学语言的创造上获得了很大成就。我们抛开 它的思想不论,就它的语言来说,无论是虚词的使用,实词的提炼,句法的完整,逻辑 的严密,修辞的讲究,文风的朴实,都为后来的散文及其语言的运用树立了典范。它的 语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迂徐含蓄,其佳句千古流传者不胜枚举,对后世书面语言的 影响,不只在儒家经典中名列前茅,且在诸子百家之中也居于前列。 周振甫先生说:“开创中国修辞学的是春秋时代的孔子。 论语语言的修辞格 运用数量丰富,颇具口语化,用法灵活而有特点,具有一定代表性,能较好地反映先秦 辞格面貌。修辞格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辞格史的角度来讲,对论语的 辞格运用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当时的辞格发展状貌,对于修辞理论和辞格史的 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刁宴斌教授在修辞学习上撰文指出:辞格史应当而且必须有下位的分支,从发 生学的角度来说,应当是先有分支的研究,然后才有比较成规模的、完整的辞格史。当 今的语法史和词汇史研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专书语法或词汇研究对语法史或词汇史 甚至整个汉语史的重要性,这方面的研究相当兴盛,问世的成果也已经相当可观。专书 辞格研究,这大概是辞格史研究最基础的工作。但是专书的辞格研究还没有展开,所以 开展专书辞格的研究工作显得非常重要。 二、研究历史和现状 由于论语的重要地位,研究它的专著和文章很多,但是对于论语中的修辞 格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近年来发表的论文有数十篇,如毛学河 修辞手法初探, 王克成浅谈 的语言,张学松 语言特色论略,张冠湘 语言 特色系列文章,罗宜军谈 的修辞,杨汉云 的语言艺术特色等, 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9 1 :9 刁宴斌关于汉语修辞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j 修辞学习,2 0 0 6 ,( 4 ) 论语修辞格探析 对论语的语言特色迸仃j ,研究和分析,指出了论语语吾的一些运用特点、风格 和对后世的影响。总的来看,对论语修辞格的研究,都是包孕式的,或包含于专著 中,或包含于单篇论文中,还没有从修辞史的角度对论语修辞格进行系统研究的论 文。 三、研究方法和材料 本文拟借鉴其他学者研究专书语法、词汇的方法,对论语修辞格作尽可能比较 系统地考察、分析,展示论语修辞格使用面貌,揭示论语修辞格运用的特点, 为专书修辞格整理作一份基础性的工作,为汉语史的研究特别是先秦汉语的研究提供一 些参考资料。 古今中外关于论语的注释书籍举不胜举,仅日本学者林泰辅在论语年谱中 所著录的就有三千种之多。重要的注释书籍除了魏人何晏集解、宋人刑呙疏的论语 注疏外,还有宋人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的论 语集释,以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等。本文对论语的辞格研究,材料分类整理 主要参考杨伯峻所著论语译注国,校以朱熹四书集注 和刘宝楠论语正义; 对语义的理解以及篇内分章等,也基本上依据该书。 四、关于修辞格 辞格这个术语的流传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八十多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不断地给 辞格下定义,做说明,代表性的例如: l 、唐钺修辞格给它下的定义是: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的效 力,不用通常的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 又称语格) 。 2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关于修辞格的文字是: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 种要素:( 1 ) 内容是富有体验性,具体性的;( 2 ) 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 形的,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 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在修辞上有这魅力的有两种:一种是 2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例言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朱熹明书章句论语集注 m ( 新编诸了集成)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刘宝楠论语正义 m ( 高流水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唐钺修辞格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2 3 :i 绪论 同内容比较贴切的,其魅力比较深厚的,叫做“辞格”。 3 、郑远汉对修辞格下的定义是:辞格是对语言着意加工而形成的修辞方法。圆并说 各种辞格都有一定的“格式 ,有各自的“特殊 之点。 4 、濮侃在辞格的运用与分析下的定义是:所谓辞格,就是具有特定表达效果( 或 作用) 的语言结构格式。这种格式有相对独立性,是修辞学上的格式,有语言标志( 或声 音,或结构形式) ,它与其他表现格式有区别。 、 5 、袁晖试谈辞格的特点中认为辞格的特点主要表现于三方面:“在表达上具有 生动性”,“在组织结构上具有规律性 ,“在使用成分上具有变异性 。够 6 、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下的定义和说明是:辞格是在言语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具 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符合特定类聚系统的模式。这就是说,构成一个辞 格必须具备上述四项,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不能成立的。 总之,形式也好,格式也好,特定结构也好,还是组织结构上具有规律性也好,上 述六种都是从语言的结构形式上加以说明的,意即每一种修辞格都具有一定的不同于其 他辞格的结构形式。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修辞格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借助特 定语境、对语言进行特殊运用,具有一定格式的言语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蕴含着丰富的智慧的表达方式。 自唐钺的修辞格问世以来,人们对辞格就展开了系统的分类研究,但是给辞格 分类的修辞学专著大多各有各的分类标准。唐钺的修辞格将二十七种辞格分为比较、 联想、想象、曲折、重复等五类。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将三十八个辞格分为材料、 意境、词语、章句等四类。周振甫的通俗修辞讲话将二十六个辞格分为具体、强调、 含蓄、趣味化、精炼、变化等六类。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将二十四个辞格分为描 绘式、布置式、表达式等三类。吴士文在修辞格论析一书中将辞格分为描绘与被描 绘、换借与被换借、引导与被引导、形变与被形变四类。 但他们的分法都还不够科学,所分的类不具有范围上的全异性、标准上的一贯性和 层次上的平面性。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没有一种被广为接受的分类方法。由于论语 中辞格种类还不是太多,我们采取了两分法,根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简单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7 9 :4 郑远汉辞格辨异 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8 5 :2 濮侃辞格运用和分析 c 修辞学论文集第一集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3 :4 3 1 袁晖试谈辞格的特点 c 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3 :3 0 4 吴士文修辞格论析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8 6 :1 3 论语修辞格探析 将其分为内容类和形式类辞格。内容类包括比喻、引用、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夸 张、双关等,这些修辞格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内容上;形式类包括对偶、排比、反复、 顶真、回环等,这些修辞格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形式上。 4 刘叔新现代汉语理论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2 :4 1 9 第一章论语内容类辞格 第一章论语内容类辞格 内容类辞格指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内容上的辞格。论语中的内容类辞格主要有 比喻、引用、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夸张、双关等。 第一节论语中的比喻 孔子讲究修辞,特别注重比喻。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 述而) 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 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何晏论语集解9 1 7 l 安国日:“更为子贡说仁者之行。方, 道也。但能近取譬,于己皆恕,己所欲而施之于人。”刘宝楠论语正义日:“譬者, 喻也。以己为喻,故日近。” 可知孔子日常言行都是注重“譬 的,这种“譬 就是举 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比喻并不完全一致。我们现在所说的比喻就是打 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惠 子说“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这句话强调它物也就是喻体必须是已知的, 是要用已知的它物来说明未知的本物。除此之外,比喻还要求两个事物联系要紧密,刘 勰说:“故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若刻鹄类鹜,则无所取焉。 这就是说比喻的本体 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才能有“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的效果。 一、论语中比喻的类型 论语中的比喻,形式多样,种类齐全。比喻的运用及其出现形式的不同则完全 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然而成的。 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把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是一个重大发现,为我们 打开了比喻分类的大门。谭永祥同志在修辞学发凡比喻分类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 见解。他虽然仍把比喻分成明喻、隐喻、借喻,但他是凭着本体、喻体、比喻词这三个 成分的隐现来作为划分的标准的。他对明喻、隐喻、借喻各自的外部形式的一些分析 本文引用论语只在句后注明篇名,下同。 阮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2 4 7 9 刘宝楠论语正义 m ( 高流水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0 :2 5 0 向宗鲁说苑校证 蛔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2 7 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m 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 9 5 8 :6 0 2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m 北京:人民文学: 版社,1 9 5 8 :6 0 2 谭永祥关于比喻的几个理论问题 c 修辞学研究第一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 9 8 3 论语修辞格探析 很可取,本文采用其分类标准。从比喻的结构角度来看,论语中已出现的比喻类型 有: 1 、明喻 明喻指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句。比喻词既包括“象 类比喻词( 如、 仿佛、好比、似的) ,又包括“是 类比喻词( 为、变成、等于) 。论语中共有这样 的比喻1 9 例。 ( 1 ) “如式 凡用“犹 、“如”、“譬如 这类表示相似关系比喻词的,叫做“如式 。共1 8 例。 论语中“如用的最多,出现8 次,其次是“犹 出现6 次,“譬”出现3 次,“譬 如”出现1 次。 用喻词“如”句: 3 1 1或问稀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 其掌。( 前面数字为此句在论语中的位置,即第三篇第十一章,下同。) 7 1 6子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9 1 7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1 5 7 子日:“直哉史鱼! 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1 6 。1 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 9 2 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用喻词“犹 句: 1 2 8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靼,犹犬羊之蒋。 1 7 1 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 与? ” 1 7 1 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1 9 2 5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 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用喻词“譬 句: 1 7 1 2子日:“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1 9 1 2 子夏闻之,曰:“噫! 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 譬诸 6 第一章论语内容类辞格 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 1 9 2 3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 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 用喻词“譬如 旬: 2 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 ) “为一式 这种比喻本体和喻体关系更为紧密,直接指出本体就是( 或作为) 喻体,这样相似 点能得到更多的强调。论语中仅出现1 次,用的比喻词是“为。 3 2 4 仪封人请见。日:“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但不用任何比喻词,也叫隐喻。暗喻根据它的构成特点的不同, 可分为并列式、判断式、修饰式。论语中的暗喻共有7 例。 ( 1 ) 并列式 本体和喻体各自成句,前后并列,这种形式的暗喻我们称之为并列式。论语中 这样的暗喻有2 例。 2 2 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瓤,其何以行之哉? ” 8 4 鸟之将死,其呜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2 ) 判断式 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表达比喻的内容。共4 例。 5 4 子贡问日:“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 ”日:“瑚 琏也。” 1 2 1 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日:“子为 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 3 7 子日:“鲁卫之政,兄弟也。” 1 9 2 4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日:“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 陵也,犹可跄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跄焉。” ( 3 ) 修饰式 本体和喻体在结构上是一种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则是属于同一性的关 7 论语修辞格探析 系,本体和喻体之间常有一个定语的标志“之。字。这种定语加中心语形式的暗喻u q 做 修饰式。论语中有1 例。 1 3 2 0 子日:“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3 、借喻 不用比喻词,本体不出现或不在本句出现,只有喻体出现。这种形式的比喻论语 中共有1 7 例。 5 1o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 ” 6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d 4 ) l l 其舍诸? ” 6 1 7 予日:“谁能出不由户? 何莫由斯道也? ” 6 2 5子日:“觚不觚,觚哉! 觚哉! ” 9 9 子曰:“凤乌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9 1 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子日:“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9 1 9 予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 往也。” 9 2 2子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9 2 8 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 1 1 1 5 子日:“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子日:“由也升堂矣,未 入于室也。” 1 1 2 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日:“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 4 3 3 子日:“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1 6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 7 1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1 7 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 1 7 7 子日:“然。有是言也。不日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1 8 5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日:“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 8 第一章论语内容类辞格 4 、特殊形式的比喻 ( 1 ) 反喻 反喻即否定方式的比喻,指本体事物不具有喻体事物某方面的特性。论语中有2 例。 2 2 子日:“君子不器。” 1 7 7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 ( 2 ) 博喻 在上述比喻中,有3 例采用了博喻的方式,即用多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 2 2 2 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瓤,其何以行之哉? ” 5 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 ” 1 6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中的博喻喻体最多只用两个,后代的博喻有了明显发展,有用三个甚至更 多喻体的。 二、论语比喻的修辞作用 比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春秋战国时代比喻己成为广泛运 用的表达技巧,秦汉以后更不必说。论语是一部说理散文,更是一座语言的丰碑。论 语中许多格言、警旬,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更有众多的成语、典故脍炙 人口,经久不衰。然而,论语的语言并不险怪奇特,而是朴素的、自然的。如三月 的春风,既温暖和顺,又令人感动。论语中的比喻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它以生 活为基础,质朴无华、语出天籁,却能化通俗为典雅,变朴素为神奇,或品评人物,或 阐明政道,或穷尽事理,或抒写性情,无不出神人化,精彩绝伦,用人与物之间的神似, 品评人物,包含着浓郁的情感,使人物神情俱备、栩栩如生。 l 、用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 孔子运用比喻说理,能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让论理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 孔子强调以德治国。德的作用是什么呢?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 为政) 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颜 渊) 这里所说的德,不仅仅指统治者个人修养的问题,而主要是指对老百姓施恩泽。 孔子以“北辰”和“风 喻德,非常鲜明生动地体现了德在治国中的重大作用。 “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彤也。 ( 子罕) 何晏集解日:“喻凡人处治 9 论语修辞格探析 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 一个形象的比喻, 让君子的品格跃然纸上,毋须多讲道理。 2 、用比喻表达讽喻之意 如季氏篇中,孔子说了一段含有比喻的话:“求,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表面看起来是批评冉求,孔子说他没有尽到辅佐季氏的责任, 实际则暗含了季氏如同盲人,目光短浅,而冉求还替他说话。对季氏委婉讽喻,对冉求 直接批评。表面上看仍在批评冉求和仲由,实则对季氏此举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只是因 为用了比喻,就比较含蓄委婉,照顾了被批评者的身份地位,使子路、冉求也不至于太 难堪,可见比喻功效之大。 3 、用比喻表达喜怒哀乐之情 如雍也:“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 公冶 长) 这是对学生表示不满、责备宰予本质不行,用了比喻。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是夫子对不义之徒的轻蔑;“子在川上 日: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子罕) 则是夫子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苗而不秀者 有矣夫!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罕) 是夫子对功业未就者的惋惜;“觚不觚,觚哉! 觚哉 ( 雍也) 又是对礼仪丧失的哀痛。 三、论语运用比喻的特点 周易系辞上日:“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 之象。 圆圣人又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j , t o 周易产生于论语之前,“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 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据此,我们不难见其对论语文本中比喻修辞、尤其是对 暗喻和借喻修辞的巨大影响。“古之学者,比物丑类。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 谓之大成。 这里,既说明了“譬”的重要性,又道出其深厚的历史渊源。 论语中的比喻修辞,种类繁多,运用贴切,从技巧上讲,与现代意义上的比喻 1 0 阮刻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2 4 9 1 阮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7 9 阮刻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8 6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m j 中华书局,1 9 9 9 :1 5 5 9 阮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1 5 2 1 参阅阳清论语文学研究 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 0 0 5 第一章论语内容类辞格 修辞已比较接近。明喻、暗喻、借喻的递进,使比喻在论语中的运用逐渐深入起来。 比喻在论语中运用得如此灵活,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比喻修辞的发展,离不 开上古文化的积累。尚书商书盘庚上载有盘庚日:“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 类似的表达,诗经中也大量运用了明喻。这一切无疑会对论语产生一定影响, 对论语的明喻修辞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对于商周时期的比喻,论语中的比喻有了一定发展。商周时期,比喻初起, 形式简单,主要是明喻,其喻词只有“如 、“若”两个,且两喻词有明确分工。“如 字为喻词则喻体有三个特点:一是多为名词;二是形式简单,多为词或词组;三是必定 是喻体在本体后。“若”作喻词则相反:一是必是动词、形容词性质的语言单位;二是 必然形式复杂,由单句乃至复句作喻体。喻体可放在本体前,亦可放在本体后。圆论 语中比喻的形式增多了,尤其是借喻得到了大量运用。明喻的比喻词除了“如 之外, 还有“犹”“譬如譬”,但没有用“若”字。“如”作喻词用法基本和以前相同,喻体 多为名词,但也有动词性词组的,如:孔子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季氏) 有些喻体形式已比较复杂,如: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 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 另外还出现了定中结构的比喻一例:子日:“噫! 斗 筲之人,何足算也。 ( 子路) 这是比喻的一种新的形式。 从比喻方式上看,论语中的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以及特殊形式比喻等 多种;从喻体内容、字数的多少讲,论语的比喻,又可分为一词之喻、一句之喻、 一段之喻等多种形式;从渊源看,论语中的比喻远取尚书、易经等上古文化 典籍,近取诗经的创作技巧;从效果上看,比喻与儒家的哲学阐释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使说理富有形象性和审美意蕴,增强了论语的文学性。 孔子是将其比喻贯穿于日常言语的,他常常通过引譬连类的方式,使语言生动形象, 或含蓄委婉,让听者易于明白,易于接受。因此,他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改之为 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 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 罕) 所谓“绎 ,就是推寻含义,说者可能将话说得很委婉,只说了一个比喻,但言在 此而意在彼,听者必须推寻其喻义,方能悟彻。 阮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1 6 9 宗廷虎,陈光磊中国修辞史 m 吉林:吉林教育f i 版社,2 0 0 7 :6 5 2 论语修辞格探析 四、小结 比喻是论语使用较多的辞格之一,全书共有比喻4 5 例,明喻、暗喻、借喻这 三种比喻的基本形式都已出现。其中最多的是明喻1 9 例,其次是借喻1 7 例,再次是暗 喻7 例,另有反喻2 例。其中有博喻3 例。论语中运用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表 达讽喻之意和喜怒哀乐之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相对于商周时期的比喻,论语 - 中的比喻词用法有所变化,比喻形式有了一定发展。 论语中的比喻旬绝大多数是孔子的言论,设喻灵活,形式多样。可以说,论 语中比喻的运用已比较成熟。亚力士多德这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论语天 才地运用比喻,立足于生活,看似质朴无华,却是旨意高远,博大精深,为后世文学创 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1 2 第一章论语内容类辞格 第二节论语中的引用 引用,即援引古代典籍中的语句或古人的事迹言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 看法。古人对引用这一手法的称呼并不一致,有“引事 、“事义”、“事 等多种。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有事类一章,论述较详细。刘勰指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指出“事类”就是撰写文章所针对的事物主体之外的 那些历史典故、语词。“据事以类义 ,意为引用事类,必须在意理意义上与文章所针对 的事物主体有类似、相通的地方。“援古以证今 ,引用古代的典故、语词是最常见的, 也符合刘勰原道、征圣、宗经的思想。引用事类的目的,乃在于“明理引乎成辞,征义 举乎人事”,固即明理征义。 引用,关键不在于“引”,而在于“用”,即引来之后要为我所用,能产生或例证、 或比较、或替代的功用。是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 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语。引用典故之所以能产生上述功用,是基于两个根本原因:( 1 ) 多少带进了典故原来的语境因素。( 2 ) 典故与自己所欲表达的意思之间多少存在一种对 照关系,在意义上可以建立起由此及彼的联系,包括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对等关系。 为解释某个古代故事、言辞而不得不提到这个故事、言辞的,不能算用典。对古代的 某个人、某件事加以评论的,一般不能算用典。如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这里不能算引用。沿用古今一直都在用的平常词语也不能算。 一、论语中引用的类型 元代陈绎曾文说中对“用事法进行了集中讨论。他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将用事归纳为正用、反用、借用、暗用、对用、扳用、比用、倒用、泛用等九类。明 代高崎文章一贯把引用分为正用、历用、列用、衍用、援用、评用、反用、活用、 设用、借用、假用、藏用、暗用等十四类。 他们的分类太烦琐,且分类标准也不统一, 不是很科学的。而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引用故事成语,约有两个方式: 第一,说出它是何例成语故事的,是明引法:第二,并不说明,单将成语故事编入自己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m 北京:人民文学j l 版社,1 9 5 8 :6 1 4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m 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 9 5 8 :6 1 4 罗积勇用典研究 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5 :9 郑奠,谭伞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8 :3 1 6 郑奠,谭全基。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8 :3 8 9 1 3 论语修辞格探析 文中的,是暗用法。蚶陈望道先生从引用的显与隐米分,明确设立“明引”与“暗用” 对立,这是一大贡献,是比古人高明的地方。我们拟采用陈望道先生的分类方法来分析 论语中的引用。 1 、明引 “明引 的设立,现在好像习以为常。但在古代,本是没有“明引 这一术语的, 与它有关的是“正用。但所谓“正用,事实上既与“暗用 对立,又与“反用 对立, 是一个含混不清的概念。根据陈先生的定义,我们认为明引指有明显语言标志表明是用 别人的话或前人的事。论语中共有这样的引用7 例。 论语中的明引语言标志比较明显,都是在引用语之前点明,标志语有“诗云 “书云人之言日 南人有言日周任有言日闻诸夫子日等。 1 1 5 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固见于诗经卫风淇奥,子贡用它来说明学问、道德 均需精益求精。 2 2 1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所引句子不见于尚书,可能是尚书的逸文。说明不在位的人如果笃行道德, 就能影响在位者以道德治国,这也就等于亲自从政了。 8 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日:“启予足! 启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小子! ”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引自诗小雅小曼,说明自己平时小心 谨慎唯恐有所毁伤的心情。 1 3 1 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日:“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日:为君难,为臣不易。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人之言日 之“人”具体为谁已不可考。 1 3 2 2 子日:“南人有言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 ” 1 6 1 孔子日:“求! 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一 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1 7 4子游对日:“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伸 1 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 9 7 9 :1 0 3 阮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3 2 1 阮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 m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4 4 9 第一章论语内容类辞格 这里是子游引用老师的话来反驳老师的戏言。 2 、暗引 指直接将所引的材料用于自己的话中,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表明。笔者查明的共有 1 5 例。 1 2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管子戒篇有:“孝弟者,仁之祖也。 2 2 子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 引自诗经鲁颂酮,“思 字在原诗本是无义的语首词,杨伯峻 先生认为孔子引用它当思想解,是断章取义。 3 2三家者以雍彻。子日: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引自诗经周颂雍。 7 1 1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484.1-2025家用电器的适老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用要求
- 2025年鄂州市辅警招聘公安基础知识题库附含答案
- 卫星平板天线总体规模、主要生产商、主要地区、产品和应用细分研究报告
- 20客位电动画舫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强力磨疤仪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3,4-二甲基苯乙酮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手工刀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6年中国大型切肉机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射频联接器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钢结构工地现场协调管理计划
- 2025水利五大员(材料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以太网测试仪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医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及调剂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西安研学旅行方案
- 2025年输液科护士静脉输液操作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级消防题库试卷及答案
- 2025云南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云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人才引进5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市辅警公共基础知识题库(附答案)
- 2026届大湾区高三普通高中毕业年级10月联合模拟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辱母案课件教学课件
- 2025-2026学年高一英语上学期期中模拟卷01(原卷及解析)(全国适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