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化学工程专业论文)一步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动力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t h e s i ss u b m i t t e di nf u l f i l l m e n to f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f o rt h e d e g r e eo f m a s t e r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k i n e t i c so fd i r e c ts y n t h e s i so fd i p h e n y lc a r b o n a t e b yo x i d a t i v ec a r b o n y l a t i o n o fp h e n o l m a j o r:c h e m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a n d i d a t e: y a n gx i a o j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d r & p r o f y u a n x i nw u w u h a ni n s t i t u t eo f t e c h n o l o g y w u h a n ,h u b e i ,4 3 0 0 7 4 ,p r c h i n a m a y ,2 0 0 7 ul8 帆7至至9 081y 摘要 摘要 碳酸二苯酯( d p c ) 主要作为工程塑料聚碳酸酯的合成原料。在非 光气法合成d p c 技术中,苯酚氧化羰基化合成d p c 工艺具有原料廉价 易得、原子利用率高的优点,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均相单核p d 、 双核p d 系列催化剂,固相p d c 、p d 分子筛、p d 聚合物及p d 复合氧化 物等相关催化剂的研究与开发成功,促进了氧化羰基化合成d p c 工艺的 进展,但对其反应机理至今未有全面、统一的认识。多相催化反应的动 力学研究能提供反应中间体和反应历程等方面的信息,是认识催化反应 本质的主要途径。 本课题组前期对以钙钛矿复合氧化物为载体负载活性p d 组分催化合 成d p c 工艺进行了研究,筛选出p d l a x p b l x m n 0 3 高效多相催化剂,并 通过多种表征技术探索了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规律性。本文对苯酚 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与分析,该反应吉布 斯自由能,g ,;= 一1 7 4 8 1 k j t o o l q b i s ( d i p h e n y l p h o s p h i n o ) m e t h a n e 催化剂 1 3 - 1 6 。认为首先是c o 与 f p , p ;p h 群宇p 他宇 即 妓一敞一超鬣p h嗡p p p 嘞p h p 确2黝2 p 、p p 心o a n d r e av a v a s o r i 1 刀和k e n i c h i o k u y a m a 18 】分别开发出 p d c o b e n z o q u i n e 催化体系和p d c a r b e n e 复合物体系用于氧化羰基化 4 笫2 章文献综述 合成d p c ,提出了苯酚与c o 在活性p d 组分上的竞争吸附催化机理 ( 图2 3 、图2 4 ) o 一i 一- xzzl 僦 图2 - 3p d c o b e n z o q u i n e 催化合成反应机理 f i g 2 - 3r e a c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p d - c o - b e n z o q u i n ec a t a l y z e do x i d a t i v e c a r b o n y l a t i o no fp h e n o l m n - n 户r o 期协 k 。r n r h :时 h 卜彳 姑k 、r k d 。移 蛳 q 。塞。o d p c 图2 4p d - c a r b e n e 复合物催化合成反应机理 f i g2 - 4 r e a c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p d - c a r b e n ec o m p l e xc a t a l y z e do x i d a t i v e c a r b o n y l a t i o no fp h e n 0 1 对氧化羰基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大多是依据实验现象作出对机理 的推论,只有h i r o y u k iy a s u d a 19 ,2 0 】用p d ( p p h 3 ) 4 和c 1 c 0 2 p h 在实验室 5 武汉工程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合成出氧化羰基化反应中间体之一的p d c i ( c 0 2 p h ) ( p p h 3 ) 2 ,并对 p d c i ( c 0 2 p h ) ( p p h 3 ) 2 的热分解反应及其与n a o p h 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从而为氧化羰基化反应机理的判定提供了实验依据。他对反应机理作 了概括( 图2 5 ) ,提出p h o 一的亲核攻击发生在p d 核上而不是在羰基 上。 善i 黜。l 掣一、蓝 删鲁hz 瓶徊 删黧 图2 - 5p d c i ( c 0 2 p h ) ( p p h 3 ) 2 催化反应机理 f i g 2 - 5 p l a u s i b l er e a c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p d c i ( c 0 2 p h ) ( p p h 3 ) 2c a t a l y s t m e e n a k s h ig o y a l 3 , 4 3 重点研究了氧化还原助剂对合成d p c 的影 响,筛选出具有较好选择性的c e ( o a c ) 2 助剂( 图2 6 ) 。氧化还原助剂 的作用是与活性组分形成氧化还原链,他推测反应机理为: | i 必 图2 - 6p d c l 2 催化反应机理 f i g 2 - 6p l a u s i b l er e a c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p d c i zc a t a l y s t 第2 章文献综述 2 2 合成反应体系中各组分的作用研究 氧化羰基化合成d p c 反应体系中除反应原料苯酚、c o 、0 2 外, 还加入分子筛、无机有机氧化还原助剂、卤化铵等物质提高催化反 应活性。对各组分在反应体系中的作用的研究,可为反应机理的研究 和认识提供基本信息。 卤化铵盐$ 1 1 b r 一在反应中不可缺少,当体系中不存在卤化铵盐时 仅有少量的d p c 生成。 i t s u h i r oh a t a n a k a 1 2 】等认为大量的铵盐有助于 并i p d 、m n 、h p a 、四丁基铵根阳离子幂h p h o 一形成复合物,溴离子的 存在更有利于p h o 盐的形成。g u o c h u a ny i n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苯酚钠, 发现副产物苯醌增多而d p c 的收率降低,与y a s u d a 的实验结论一致。 a n d r e av a v a s o r i 1 刀认为b r 与p d 2 + 形成p d b r 4 2 。,在矿x 。存在下,每个 金属原子被一层单分子季铵盐包围形成稳定的金属簇,这种金属簇有 利于p d o 被助剂重新氧化生成p d 2 + ,从而有效地阻止p d 0 团聚。 产物h 2 0 的存在可以促使d p c 发生水解副反应。h i r o y u k iy a s u d a 【2 0 】认为吸水齐i j 3 a 分子筛的加入能阻止d p c 的水解和c 0 2 的生成,通过 同位素实验证实了c 0 2 的生成是两个反应( 2 1 ) 、( 2 2 ) 共同作用的结 果。g u o c h u a ny i n 认为过量的分子筛使苯酚的粘度增大,导致p d o 被 重新氧化的几率降低。h oy o u n gs o n 9 1 2 1 1 通过对不同载体负载p d 的催 化活性研究,认为活性炭的表面疏水性是导致p d c 催化剂活性比 p d a 1 2 0 3 高的原因。 d p c + h 2 0 卜c 0 2 士2 p h o h c o + h 2 0 一c 0 2 + h 2 ( 2 - 1 ) ( 2 - 2 ) 不同的无机一有机氧化还原助剂( i o c c ) 被加入反应体系中以 促进p d o 的重新氧化。常见的有c e 盐、m n 盐,c u 盐、c o 盐和苯醌、 对苯二酚。g e 2 2 】研究了不同的金属助剂对反应效果的影响,认为 1 0 c c 的作用是活化氧气和产生p n h o o 的活性氧,并从氧化还原电位 的角度分析了不同金属组合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认为溴离子起到氧 化介质的作用。b r 2 b r 一的电势使得b r 一容易被氧气氧化为b r 2 ,b r 2 再 武汉工程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氧化p d o 为p d 2 + 。 2 - 3 氧化羰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进展 氧化羰基化反应体系主要有苯胺在钯系催化剂上制备苯胺基甲 酸酯、醇氧化羰基化反应合成碳酸酯、硒催化的乙二胺、乙醇胺和环 胺的氧化羰基化反应,大多数将研究重点放在催化剂的筛选上,仅见 到少量氧化羰基化反应动力学的相关报告。 莫婉玲 2 3 】研究了不同含氮有机合物配合c u c l 对乙醇液相氧化羰 化合成碳酸二乙酯反应的影响,对氧化羰基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反应中乙醇的浓度视为不变,反应体系中c o 与0 2 的摩尔比为2 :1 , 得到催化体系的动力学方程为一d p c o d t = 0 2 4 6 p c l 0 3 ,活化能为 5 3 3 6 k j t o o l 。 房鼎业 2 6 1 研究- 了c u c l 2 c 上气相甲醇氧化羰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的 本征动力学,根据产物分析知液相产物为碳酸二甲酯与草酸二甲酯, 提出了双速率竞争动力学模型,对主副反应的竞争动力学模型分析 知,主反应活化能较高,故较高温度对提高主反应的选择性有力;主 反应中甲醇的幂指数较高,故增加原料气中的甲醇摩尔分率对提高主 反应的选择率有利。 李振花 2 5 在固定床积分反应器上研究了c o 气相偶联制草酸二乙 酯的宏观动力学。考虑副反应亚硝酸乙酯的分解反应和生成碳酸二乙 酯的存在,采用一维拟均相模型建立了微分方程组,使用了幂函数动 力学模型,并用r u n g - - k u t t a 法解微分方程组,单纯形法确定动力学模 型参数,动力学模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以上提出的动力学模型均为经验动力学模型,与反应机理的相关 性并不紧密。陈锦文 2 4 】以工业应用为背景,研究t c o 在钯系催化剂 上气相催化偶联合成草酸二乙酯的动力学特性,对推导出的动力学方 程进行筛选,结合x p s 分析得出速率控制步骤为c o 吸附控制,并且 认为在催化剂表面上存在烷基羰基中间体,得到了双曲型l h 动力学 模型。 第2 章文献综述 2 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文献中还未见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动力学报道,本文首 次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对其动力学进行研究,具体工作为: 1 热力学计算出反应吉布斯自由能,g ,和平衡常数k ,计算 不同p c o ,分压比下的关键组分收率。 2 在消除内、外扩散条件下,在等温微分反应器上进行本征动力学 实验,得到本征动力学模型,探讨反应机理,为催化剂性能的改进提 供参考。 3 在滴流床上测定宏观动力学数据,优化合成工艺条件,反应器的 设计和工业化生产提供基础数据。 9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1 主要试剂 主要试剂见表3 1 。 第3 章实验方法 表3 1 主要试剂 t a b l e3 - 1m a i nr e a g e n t s 3 2 主要设备 实验所用的主要设备如表3 2 所示。 1 0 第3 章实验方法 表3 2 主要仪器与设备 t a b l e3 - 2m a i na p p a r a t u sa n di n s t r u m e n t s 仪器名称生产厂家 微反一色谱装置 高压反应釜( 1 0 0 m 1 ) 气相色谱g c 4 0 0 0 a j a 5 0 0 3 电子天平 s x 2 4 1 3 箱式节能电阻箱 s h z d ( i i i ) 循环水式真空泵 s z 9 6 自动纯水蒸馏器 r e 5 2 a a 旋转蒸发器 w s 7 0 1 型红外线快速干燥器 8 5 2 型恒温磁力搅拌器 p h s 一2 5 数显p h 计 t b l 一2 型电动催化剂挤出成型机 n o v a 2 0 0 0 e 比表面& 孔径分析仪 d m a x r a 型x 衍射仪 f i r m i g a n t r a c eg c m s 联用仪 天津鹏翔科技有限公司 威海翔威化工机械厂 北京东西电子技术研究所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浦东试验设备厂 巩义市予华仪器厂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上海吴淞五金厂 上海司乐仪器有限公司 上海智光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天津大学北洋新技术开发中心 美国康塔公司 日本理学电机 实验采用等温微分管式反应器( 1 6 m m 2 m mx4 2 5 m m ) ,催 化剂与等质量的分子筛混合装填入反应器。原料气体c o 、o :分别由 钢瓶1 、2 提供,经截止阀、过滤器、稳压阀、质量流量计,与从微 量计量泵送来的苯酚与溶剂碳酸二甲酯( d m c ) 混合液经预热器混 合、预热后,一起进入反应器。催化剂床层的轴向温差 士o 5 ,反应 产物经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产物从取样口取样后进行 色谱分析。而气相则经背压阀通过湿式气体流量计计量,计量后的气 体处理后接入气相色谱分析尾气组成。动力学实验装置流程如图3 1 所示,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 1 ) 反应器升温加热催化剂至1 5 0 ,在升温的同时通入反应混合 气体,维持温度3 小时,活化催化剂,随后封闭反应系统。 武汉t :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启动微量计量泵,将液体反应物送入反应器,润湿催化床层。 ( 3 ) 调节气体流量计至指定值,通过调节背压阀调整反应压力至实 验值。 ( 4 ) 待系统稳定后,记录实验参数,间隔5 r a i n 通过取样口对反应 液取样进行分析,气体含量通过气相色谱实时监测。 ( 5 ) 实验完毕后,关闭微量计量泵,关闭气源,检查电源是否关闭。 3 3 仪器、仪表的标定 动力学实验对实验数据的准确度有较高要求,因此,实验前应对 实验仪表进行校订和检查,以保证获得动力学数据的可靠性。 1 ) 质量流量计的校定分别对气路1 、2 的质量流量计与湿式气体 流量计进行对比校定,结果如下: 图3 1 实验装置图 f i g 。3 一s c h e m 、a t i cd i a g r a mo fe x p e r i m e n t a la p p a r a t u s 1 c o ; 2 0 2 钢瓶;3 单向阀;4 截止阀; 5 稳压阀; 6 过滤器; 7 质量流量计;8 预热器:9 微分反应器;1 0 气液分离器: 1 1 压力传 感器;1 2 背压阀;1 3 湿式气体流量计;1 4 微量计量泵 第3 章实验方法 结果显示,质量流量计1 、2 与湿式气体流量计的流量读数偏差 1 0 0 d d p = 1l m m d p 8 可以认为实验是在活塞流条件下进行的。 2 1 武汉工程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4 4 动力学影响因素考察 4 4 1 催化剂质量对收率的影响 考察了催化剂质量对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4 3 。可以看出, 随着催化剂质量的s 曾, , - h l l ,d p c 收率呈线性增加。由于催化剂为粉末 状,装填量的增加引起床层压降的增大,导致反应物料的流速降低, 物料与催化床层的接触时间增加,苯酚的收率增大。反应为气体限制 性反应,气体需穿过液膜到达反应活性中心,压降的增加,增大了液 固润湿率,使催化剂表面能得到充分利用。在实验中发现,催化剂装 填至一定量,反应床层压降过高,导致反应液体难以泵入,且反应为 微分反应器,要求反应收率较低,床层厚度较薄,但反应收率低又对 反应物的分析要求更高,综合考虑,实验中催化剂质量取o 6 9 。 辩 溉 ;r 鬃 暮 屯 譬 鲁 图4 3 催化剂质量对收率的影响 f i g 4 - 3t h ee f f e c to fc a t a l y s tm a s so nd p cy i e l d r e a c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t = 8 0 c ,p = 2 1 m p a ,y d 2 = 9 ,y 肼鲫= 3 3 ,巧= o 9 m l m i n , q = 3 0 0 m l m i n , 4 4 2 工艺参数的考察 考察了温度、压力对d p c 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4 4 和图 第4 章本征动力学实验研究 4 5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明显,而压力对收率的影响较小,收率直线 变化平缓。催化剂载体为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 二苯酯的催化反应机理一般认为符合催化剂的氧化一还原机理 零价钯a n - 价钯之间的氧化还原循环,高温有利于催化剂对气相氧的 吸附及促进气相氧和晶格氧的迁移速率。张光旭等 3 4 】对c o 、0 2 等气 体在苯酚中的溶解度数据进行了测定及关联,发现气体在苯酚中的溶 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显著增大。根据化学平衡原理,氧化羰基化合 成d p c 的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平衡向 正反应方向移动。但反应过程中苯酚的收率随压力变化较小,说明直 接参与反应的不是气相氧,可能是催化剂中的晶格氧。 零 翟 。 厶 疑 褥 擎 。 皿 口 图4 4 温度对收率的影响 f i g 4 4t h ee f f e c to ft e m p e r a t u r eo i ld p cy i e l d r e a c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w = 0 6 9 ,p = 1 9 m p a ,y p 明= 3 3 ,巧= 0 9 m l m i n ,q = 3 0 0 m l m i n s 、 暑 f 瓣 掣 u - 盒 反应压力p m p a 图4 - 5 压力对收率的影响 f i g 4 - 5t h ee f f e c to ft o t a lp r e s s u r eo nd p c y i e l d r e a c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w = 0 6 9 ,y 0 2 = 3 3 3 ,y p 伽= 4 0 ,e = o 9 m l m i n ,q = 3 0 0 i n j m i n r e a c t i o nc o 第4 章本征动力学实验研究 气相中氧气含量y 0 2 图4 7 氧气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f i g 4 7t h ee f f e c to fo x y g e n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n d p cy i e l d r e a c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w = 0 6 9 ,p - - - - - 1 9 m p a ,y p 鲫= 3 3 3 ,e 2 0 9 m l m i n ,q 2 3 0 0 m l m i n 零 宙 。 厶 必 瓣 擎 u 山 口 t b a b 浓度, 图4 8 四丁基溴化铵加入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f i g 4 9t h e e f f e c to ft b a b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nd p cy i e l d r e a c t i o nc o n d i t i o n s :w = 0 6 9 ,t = 7 0 c ,p = 2 1 m p a ,y d 2 = 3 3 3 ,y 朋洲2 5 0 , f = 0 9 m l m i n ,q 2 3 0 0 m l j m i n 考察了苯酚浓度、气相中氧气浓度和四丁基溴化铵加入量对反 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4 - 6 、4 7 、4 8 。收率随苯酚浓度的增大而 2 5 摹,h0#料擎2盆 武汉工程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减小,说明溶剂的加入可以降低溶液粘度,减小气体在液体中的扩散 阻力,促进反应物到达催化剂表面发生化学反应。在动力学实验过程 中加入溶剂也可以防止由于苯酚过度吸附造成的催化剂活性降低,保 证催化剂的稳定性【3 5 1 。 当氧气浓度为3 3 3 ( n c o :n o ,= 2 :1 ) 时d p c 收率最大,此时的 c o 与0 2 的物质的量之比符合化学反应计量比,反应能充分进行,在 此浓度两侧收率呈下降趋势,在高浓度侧( 3 3 3 ) 氧气浓度的增加 使c o 供应不足导致收率降低;但当氧气浓度大于6 0 时,d p c 收率 的变化趋势出现拐点,收率不降反升,说明此时提高氧气浓度能增加 气相氧向晶格氧转化的几率,对反应有利。在温度为3 3 3 1 5 k 时没有 出现拐点,可能是低温下气相氧向晶格氧的转化能力受到限制。 收率随四丁基溴化铵( t b a b ) j j h x 量的增加出现极大值,a n d r e a v a v a s o r i 考察过均相反应中t b a b p d 摩尔比对d p c 收率的影响,发 现当t b a b p d 摩尔比为4 0 1 时,d p c 收率最大,再增大t b a b 的是 对反应无影响,实验中出现极大值点可能是过多的t b a b 的加入导致 催化剂上固载钯的流失,收率降低,也可能是由于0 2 在苯酚中的溶 解度随着四丁基溴化铵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缘故【3 4 1 ,具体原因需要进 一步研究确定。 4 5 动力学实验数据 称取催化剂质量0 6 9 ,与等质量的分子筛混合均匀装填在反应器 中。采用气体空速8 0 0 0 h - 1 ,液体质量流量3 0 0 0 9 m - 2 h - 1 ,四丁基溴化 铵浓度0 6 ,在温度3 3 3 1 5 k - 3 6 3 1 5 k ,压力1 o 3 o m p a 范围内, 进行动力学实验,采集到的动力学实验数据如表4 3 所示。 第4 章本征动力学实验研究 表4 3 本征动力学实验数据表 t a b l e4 3e x p e r i m e n t sr e s u l t so fi n t r i n s i ck i n e t i c s _ 一一_ _ _ - _ _ _ _ _ _ _ _ - _ - _ _ - _ - _ - - 一 进口原出口产 t w f p h o h pp0 2 p c o料组成物组成 n 0 k g h m o l n p am p a1 v i p a x i n ,p h o hx o u t ,d p c | 1 3 3 3 1 53 1 5 1 8 8o 1 51 7 53 3 3 3 o 2 8 2 3 3 3 1 5 33 3 3 1 5 43 3 3 1 5 53 3 3 1 5 63 4 3 1 5 73 4 3 1 5 83 4 3 1 5 9 3 4 3 1 5 1 0 3 4 3 1 5 1 13 5 3 1 5 1 2 3 5 3 1 5 1 3 3 5 3 1 5 1 4 3 5 3 1 5 1 5 3 5 3 1 5 1 6 3 6 3 1 5 1 7 3 6 3 1 5 1 8 3 6 3 1 5 1 9 3 6 3 1 5 2 0 3 6 3 1 5 2 1 3 3 3 1 5 2 2 3 4 3 1 5 2 33 5 3 1 5 3 1 5 1 8 6 3 1 51 9 1 3 1 51 8 9 3 1 51 9 4 3 1 51 8 9 3 1 51 9 0 3 1 51 8 9 3 1 51 9 2 3 1 51 9 1 3 1 51 9 l 3 1 51 8 6 3 1 5 1 8 7 3 1 5 1 8 5 3 1 5 1 9 5 3 1 5 1 9 0 3 1 5 1 8 8 3 1 5 1 9 2 3 1 5 1 9 0 3 1 5 1 9 1 2 1 0 1 9 2 2 1 01 8 8 2 1 0 1 9 0 o 2 81 6 2 o 6 31 2 7 0 9 50 9 5 1 1 40 7 6 0 1 51 7 5 0 3 01 6 2 0 6 21 2 8 o 9 50 9 5 1 1 40 7 6 0 1 7 1 7 4 o 2 8 1 6 l o 6 31 2 6 0 9 6 0 9 4 1 1 4 0 7 6 0 1 6 1 7 7 o 2 8 1 6 1 o 6 3 1 2 7 0 9 5o 9 5 1 1 40 7 6 0 6 41 2 7 o 6 31 2 6 0 6 61 2 7 3 3 3 30 6 0 3 3 3 3 0 6 4 3 3 3 3 o 5 6 3 3 3 3 0 3 5 3 3 3 3 0 5 6 3 3 3 3o 8 7 3 3 3 30 9 2 3 3 3 3o 7 l 3 3 3 30 7 6 3 3 3 30 7 3 3 3 3 31 0 6 3 3 3 31 3 8 3 3 3 3o 8 6 3 3 3 30 9 1 3 3 3 30 8 7 3 3 3 31 6 l 3 3 3 32 3 9 3 3 3 3 1 1 6 3 3 3 31 1 6 5 0 0 0 0 4 2 5 0 o o 0 6 7 5 0 0 00 8 4 2 43 6 3 1 52 1 0 1 9 3o 6 41 2 7 5 0 0 01 4 9 2 7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二二二一一 一一一_ 2 5 3 3 3 1 51 5 7 1 9 2 0 6 4 1 2 76 6 6 6 o 1 2 2 6 3 4 3 1 5 1 5 71 8 6 2 7 3 5 3 1 5 2 83 6 3 1 5 2 9 3 3 3 1 5 3 0 3 4 3 1 5 3 1 3 5 3 1 5 3 2 3 6 3 1 5 3 3 3 3 3 1 5 3 4 3 4 3 1 5 3 5 3 5 3 1 5 3 6 3 6 3 1 5 3 7 3 3 3 1 5 3 8 3 4 3 1 5 3 93 5 3 1 5 4 03 6 3 1 5 4 13 3 3 1 5 4 2 3 4 3 1 5 4 3 3 5 3 1 5 1 5 7 1 5 7 6 2 9 6 2 9 6 2 9 6 2 9 2 6 1 2 6 1 2 6 l 2 6 1 2 6 1 2 6 1 2 6 1 2 6 1 2 6 1 2 6 1 1 9 5 1 9 2 1 9 2 1 9 0 1 8 7 1 8 8 1 3 5 1 5 0 1 4 5 1 5 4 1 8 9 2 0 6 2 0 5 1 9 7 2 4 2 2 5 7 0 6 2 1 2 66 6 6 6 0 6 5 1 2 56 6 6 6 0 6 4 1 2 7 6 6 6 6 0 6 31 2 7 1 6 7 0 0 6 3 1 2 71 6 7 0 0 6 2 ,1 2 61 6 7 0 0 6 3 1 2 61 6 7 0 0 4 6 o 9 2 4 0 0 0 0 4 4 0 9 0 4 0 0 0 0 4 4 0 8 84 0 0 0 0 4 5 0 9 0 4 0 0 0 0 6 4 1 4 0 4 0 0 0 0 6 9 1 3 0 4 0 0 0 0 6 7 1 3 3 4 0 0 0 0 6 71 3 4 4 0 0 0 o 8 71 7 3 4 0 0 0 0 8 71 7 4 4 0 0 0 o 2 8 o 5 5 o 8 2 0 8 2 o 9 2 2 6 7 3 1 7 0 4 0 0 6 6 o 8 8 1 3 5 o 5 1 o 7 2 1 0 8 1 4 3 o 5 9 0 8 0 2 6 12 6 2 o 8 71 7 3 4 0 0 0 o 1 3 2 8 第5 章动力学模型的建说与结果检验 第5 章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结果检验 本征动力学所研究的反应过程是由吸附、表面反应和脱附步骤串 联而成,同一套本征动力学数据,根据不同的假设反应机理,可以得 出不同特定参数的双曲型动力学模型。同时,不论机理是否知道,我 们总可以由实验数据得出经验速率方程,经验速率方程一般都是幂级 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幂函数模型简单、易行,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 双曲型速率方程从反应机理出发推导得到,能反映各基元反应的活化 能等信息,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考虑到所研究课题的实用性, 本文建立反应的幂函数模型,为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建立双曲型速率方程,为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加深对 反应机理的认识。 根据实验时所得的数据,建立催化剂上本征动力学数学模型通常 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 1 ) 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可能的动力 学模型:例如在理想吸附模型基础上,根据可能的反应机理及控制步 骤,推出可能的动力学方程,若假设的机理或控制步骤不同,对同一 实验数据可以提出多个动力学模型。 ( 2 ) 对模型进行筛选:以上所提出的数学模型究竟哪一个能真实 地反映反应过程,需要进行筛选,亦即确定函数的形式。一个反应过 程的模型化往往需要通过数十个模型的检验,才能获得成功。总的来 说,合适的模型应该符合全部实验数据,应该有意义,并且是可信的, 这是总的原则。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研究在极限情况 下模型的性质,例如反应初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其次,引用诊断参数 来加以判断,对诊断参数与温度的的关系做线性分析,以决定模型的 取舍;其三,可根据某些物理化学的约束条件来断定。例如,双曲模 型中的吸附常数应为正值,出现负值( 如果参数估计正确的话) 的模 型就应淘汰掉。又如反应的活化能应为正值,而吸附热应为负值等等。 2 9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对模型进行精确估值:筛选出合适的模型后,下一步的】:作就 是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精确的估值,亦即求出活化能、指前因子、反应 级数、吸附常数等值,常用的参数估值方法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优化 方法。概括的说就是确定模型参数,使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参差平 方和最小。实质上参数估值是一个最优化的问题,在进行模型筛选时, 往往要对数个模型进行估计,以便比较判断。 ( 4 ) 对:漠型进行显著性检验:找出准确描述过程所需要的最少变 黾数目,进一步检验模型的可靠性,这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知识来进 行。例如进行f 检验。 显著性检验通常结合第二、第三步来做,这样有利于模型的筛选。 5 1 双曲线型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 1 1 反应机理的推断 本课题组在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负载活性p d 组分催化合成碳酸 二苯酯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工作,筛选出p d l a x p b l x m n 0 3 高效多相催化 剂,并通过各种表征技术探索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规律性。张光 旭 3 5 】对添加p d s n 催化剂的失活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高粘度、易结 晶的苯酚在催化剂表面过多的吸附和沉积是催化剂失活的原因之一; 此外,催化剂表面部分p d 2 + 转化为p d o 也造成了催化剂的活性降低。吴 广文等 3 6 , 3 7 探讨了用p d 、s r 等金属对钙钛矿复合氧化物载体掺杂对催 化性能的影响,发现掺杂后氧空位和晶格缺陷的增加,促进了晶体对 气相氧的吸附以及气相氧和晶格氧的转化。结合文献和前期工作基 础,推断p d l a x p b l x m n 0 3 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可能机理为: 1 ) c o , n 苯酚在p d 上吸附,p h o 一亲核攻击活性中一g p d 2 + 形成p h o - - p d 盐;2 ) c o 插入发生羰基化反应生成p h 0 一c o p d 一0 p h ,进而 发生还原消去反应生成d e c , l l e d o ;3 ) p d o 重新氧化为p d 2 + ,同时伴随 着水的生成。如图5 。1 所示: 3 0 第5 章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结果检验 印并3 仃口肛如 2 。,一弘臣叼 图5 1 反应机理 t a b l e5 1r e a c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o f p d l a x p b l x m n 0 3c a t a l y s t 5 1 2 模型的建立 多相催化的反应过程为吸附一表面反应一脱附,对于双分子反 应,有两种可能的机理:一是己吸附的相邻反应物分子之间进行反应, 称n l a n g m u i r h i n s h e l w o o d 机理;二是已吸附的一种反应物与流体中 的未吸附物种反应,称ne l e y r i d e a l 机理。根据l a n g m u i r h i n s h e l w o o d 机酹1 e l e y r i d e a l 机理可以建立不同的动力学模型。以典型的多相催 化加氢反应为例,李猛【3 8 】详细介绍了多相催化加氢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与推导过程,从吸附形式( 竞争吸附与非竞争吸附、h 2 分子吸附和伴 有离解的吸附) 按照l a n g m u i r 吸附等温方程和决速步假设( 氢的吸附、 反应物的吸附、表面反应控制、产物脱附控制) ,建立并推导1 3 个可 能存在的反应方程。如氧化羰基化反应中催化剂表面的活性组分p d 按氧化态处理,此时动力学方程的推导过程与一般多相催化加氢反应 类似,依据其动力学模型推导方法,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机理和 速率控制步骤推导出动力学方程。如表面活性组分全部以氧化态处 理,推导的部分动力学模型见表5 1 的模型l 4 。 氧化羰基化反应过程除具有一般多相催化加氢反应过程的特点 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活性组分的氧化还原循环。文献中所出现 的动力学方程,多为经验速率方程,无法反映出催化剂的价态变化这 一特点,作者认为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方程应能反映氧化羰基化反应的 这一特质。尹惠明【3 9 】在微分反应器上用孤立法研究了苯在稀土钙钛矿 武汉工程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型催化剂上完全氧化的动力学,将反应过程分为两步:氧化过程和还 原过程苯在氧化态催化剂的作用下氧化为c 0 2 和h 2 0 ;还原态催 化剂在氧气的作用下恢复其氧化态,实现氧化还原过程的循环。建立 一个反映催化剂的氧化还原动态过程的动力学方程,证实苯在稀土 钙钛矿型催化剂上完全氧化反应的反应级数为1 。参考其氧化还原反 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将氧化羰基化反应也分为两部分:催化剂 的还原过程和氧化过程,动力学模型建立过程如下: 反应体系中主要副产物为4 苯氧基苯酚,生成量很少;在反应过 程中气相产物中未检测f 岛c 0 2 ,说明碳酸二苯酯的水解反应也可以忽 略,故在建立动力学模型时可以不考虑副反应。实验研究已经证明了 p d c i ( c 0 2 p h ) ( p p h 3 ) 2 的存在,据此假设反应历程进行推导求证。依据 e l e y r i d e a l i :t 理,反应机理可以表示为: 氧化态催化剂还原反应阶段: p h o h 亨p h o + + c o + 盯;些c o 盯 k 一2 p h o 一+ c o 仃孛p h o c o 盯 - - j p h o - c o 口+ p h o 一马p h o c o o p h 十 催化剂再氧化阶段: + 1 2q + 2h + 马仃+ h 2 0 假定表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总的反应速率r 为 r = 尼4 d c 胁吒d 一 ( 5 1a ) ( 5 一lc ) p 经达到平衡,由平衡关系有 k i c e o h = 红tc p h d 吒+ 尼2 0 = k - 29 。 屯帅c e h o 一= k _ 3o p h o c d 口 ( 5 1 a ) ( 5 一l b ) ( 5 一i t ) ( 5 1 d ) ( 5 一l e ) ( 5 2 ) ( 5 3 ) ( 5 4 ) ( 5 5 ) 催化剂再氧化反应速率 r 5 = 垅5 唏2 + o o ( 5 - 6 ) 3 2 第5章动力学堡型塑垄皇望箜墨丝墅一 一二一 氧化态催化剂消耗速率等于还原态催化剂氧化再生的速率,即r 4 - - r 5 ,又有 0 + 鼠+ o p h 。伽+ 口= 1 ( 5 7 ) 令k :毛舡,k :恕t :,巧= k , k 一,联立式( 5 _ 2 ) ( 5 7 ) ,得到反 应速率方程为( 模型7 ) r2 忑磊k 面t k 2 k 磊3 k 4 p c o c e h o h 霉争 。 r = 二二二矿矿 p 1 + 足d + k 2 k 3 k l c p 伽+ j 扩 。 ( ,。芍, 若依据l a n g n l u i r - h i n s h e l w 。d 机理,反应机理表示为: p h o h 2p h o + h + ( 5 - 9 a ) 2 p h o 一十万幸p h o 盯嗍( 5 - 9 b ) c o + 仃荨等兰 c o 盯( 5 - 9 c ) p a d 仃d p + c o 盯qp h o c o d p 五+ 2 ( 5 - 9 d ) + 1 20 2 + 2 h + b 盯+ h 2 0 ( 5 - 9 e ) 假定表面反应为速率控制步骤,总的反应速率r 为 r = k p p h o 0 盹e c o 仔l 驰酗勰。翟臻+ 屯吒2 矿。0 = 虹z 伽o p h 忌,e c o 秒= k 盯 催化剂再氧化反应速率 吩= 克5 p 岣o 5 2 + o o ( 5 1 0 ) ( 5 1 1 ) ( 5 一1 2 ) ( 5 - 1 3 ) ( 5 1 4 ) 氧化态催化剂消耗速率等于这原态催化剂氧化再生的速率,即2 r 4 - - r 5 ,y - 有 0 十o o + o c o 。+ 9 p 。,。朋= 1 ( 5 - 1 5 ) 令k 。:霸虹。,k :_ | :惫:,心= k 3 k 一,由式( 5 - 3 ) ( 5 _ 6 ) 可得 _ 一 3 3 阳= k 2 嚷d 一0( 5 1 6 ) 。= k 3 0 ( 5 1 7 ) o o = ( 缸镌) 磋50 2( 5 1 8 ) 联立式( 5 7 ) - ( 5 10 ) 和1 ( 5 2 ) ,得到反应速率方程( 模型5 ) 为 lk s ( k , & c h 伽+ k + 1 y + 4 x 2 x , k 4 s : - ,o 5 1 忙絮警 瓜瓦两而哥 i ( 墨如c k 。+ 坞+ 1 )l ( 5 - 1 9 ) 同样,以c o 的吸附、苯酚的吸附,产物的脱附等步骤为控制步 骤和不同的反应机理可得到不同的动力学模型,举例见表5 - 1 。 表5 1 动力学模型 f i g 5 1k i n e t i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毒麻药处方管理办法
- 天门公积金管理办法
- 市争取资金管理办法
- 外堆场仓储管理办法
- 学校职业装管理办法
- 材料调拨单管理办法
- 哈尔滨产房管理办法
- 林下养殖鸡管理办法
- 客户多名称管理办法
- 博士过渡房管理办法
- 不锈钢防指纹油-水滴角检测报告
- 胃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
-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图集解读(夏)
- 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艾青诗集》全赏析
- 高速公路巡视旁站监理实施方案
- 培训资料-手术室毒麻药品管理课件
- GB/T 27693-2011工业车辆安全噪声辐射的测量方法
- FZ/T 92036-2017弹簧加压摇架
- 装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DB15-T 2787-2022河套食用葵花籽精选加工技术规程
-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五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