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方法,反映到语言中就是语言一般都具有比较 范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比较范畴的一个次范畴差比范畴进行考察, 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类型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汉语差比句作了 较全面系统地分析。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回顾了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研究以及相 关差比句式研究,并且指出本文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现代汉语差比句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现代汉语差比句的 内部构件与句法表现,着重考察了典型的差比句的两个比较项和结论项的句法表现。 此外,本章还比较详尽地分析了比较标记的句法位置。 第三部分既考察了现代汉语差比句比较项的语义类型也分析了比较结果的语 义。此外,还详细分析了现代汉语差比句的语义,将其分为模糊型和极比型。 第四部分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差比句作了考察和分析。着重分析了 差比句的主观性。 第五部分从类型学角度对现代汉语差比句进行了考察,进一步考察了现代汉语 差比句的特征,并对清代差比句进行了分析。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结合。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 差比句具有四个内部构件: 比较项 (包括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 、 比较结果、 比较标记和比较点。其中,比较点在句中常省略。比较点在差比句中可有不同的句 法分布。 (2)差比句的两个比较项在形式上既可对称,也可不对称。这与省略、隐含有 关。 (3)差比句的结论项只有是那些能显示“程度、数量或性度”差异特征的成分 才可以充当,包括名词性的、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成分。 (4)差比句可分为肯定式差比句和否定式差比句。从句法、语义和语用及认知 角度看它们的句法表现、语义分析及认知表现极类同。 (5)差比句可分为两种类型 i 型(句式结构为“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客体+ 比较结果” )和 ii 型(句式结构为“比较主体+比较结果+比较标记+比较客体” ) 。 其中 i 型占有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绝对优势地位,ii 型差比句几乎消失。 (6) “没有”句在某些情况下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7)清代的差比句也可分为 i 型和 ii 型。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论证知道:比较 标记“比”动词性衰退,此时已经很接近现代汉语差比句了。 其中,前三个结论属于一般比较句的共性特征,且已有前人指出,后四项是 本文的新结论。 关键词:比较范畴;差比;三个平面;主观性;类型学 abstract comparison, one of fundamental methods with which human understands the world. if it reflects in language ,that means all languages generally have comparative categories. based on what has been achieved by other linguists on comparative categories,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sub-category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with theory of three dimensions and the method of typology and cognitive concepts. it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scope, and reviews the study of the comparative categories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sentence relative. it also points out the theory used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second part classifies the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s. based on it, this part presents the component parts and the syntactic performance in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all kinds of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comparison items are mainly studied. it also discusses the syntactic performance of the conclusion item. syntactic places of the comparative signs are also analyzed thoroughly in the chapter.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semantic type of comparison item and semantic of conclusion item. it also discusses the semantic type of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ambiguous type and extreme type. 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oint view of pragmatic principles and cognitive concepts. subjectivity of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is mainly pointed out. the fifth part further discusses the feature of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oint view of word order typology comprehensively. it also discusses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article integrate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and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study and comparative. the most important conclusions of article are the following: (1)there are four constituents in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comparison item (including subject and object ) , conclusion item, comparative sign and comparative point. conclusion item is usually omitted. it can have different syntactic distributions。 (2) the form of the two comparison items is either symmetry or asymmetry, which is related to ellipses or implication. (3) the conclusion item requires particular semantic features. it can act as the conclusion item if it shows a character of degree character, measurement or property change by itself .the conclusion can be noun, verb and adjective. (4)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consists of positive form and negative form. the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are exceedingly simila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yntactic performance, semantic analyze and language use. (5)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consists of two kinds of typ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ypology type i and type ii. type i has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mandarin chinese while type ii nearly disappears. (6) sentence “meiyou” may have strong subjectivity under 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7)the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in qing dynasty can also consists of two kinds of typ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ypology type i and type ii. comparative marker “bi”(比) sometimes has the verbal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close to mandarin chinese though it has been prepositionalised. the first three conclusions belong to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comparative sentences, and also the predecessors have pointed out, the latter four items are new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key words: comparative category;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three dimensions; subjectivity; typology 一 引言 1 一 引言 1.1 关于比较 关于“比较”的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 物辨别异同或高下 。 ”客观世界是由繁杂事物构成的,而事物之间又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人们只有通过比较才进而发现事物间的同与异,真与伪,从而来认识世界、 认识人类和认识自己。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人们在社会生活、 生产等社会实践中总是习惯于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类,习惯于“在不同的个体中发 现相同的属性特征,并以此作为归类的依据;在相似的个体中发现不同的典型特征, 并以此作为分类的理据 。 ”通过人们的这种比较行为,事物之间有了比较关系。这 种事物间的比较与被比较的关系反映到语言中,就形成了比较结构句式。对比较范 畴的研究可促进对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心理的认识,这反过来有助于对其它语言现 象的理解。正如 langacker(1987)明确指出: “人类比较事件(event) ,并对其存在 的任何差异(contrast or discrepancy)进行登录(register)构成了认知过程 (cognitive processing)和经验构建(structuring of experience)的基础 对两个事件进行比较是既普遍(generalized)又无所不在(ubiquitous)的,无论 其抽象程度和复杂程度如何,比较行为都持续地在所有主动认知领域发生;更有甚 者,无论其发生领域和发生水平如何,它们都是同一基本能力的展示(或至少在功 能上彼此平行) ” 。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刘焱(2004)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的角度,运用语义分析和认知理论的 研究方法,构建了现代汉语的比较范畴,提出“比较”是“语义-句法”范畴,从而 将不属于比较范畴的邻近范畴剔除出去,构建了一个以语义为纲、句式为载体、以 语用为参考的比较系统,界定了现代汉语比较句:某一句子同时具备了比较的句法 形式特点、又具有“比较”的语义特点,才是比较句。这一范畴的建立深化了人们 对现代汉语表达比较关系的认知;对母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有指导作用和实践 价值。她认为现代汉语的比较范畴由平比和差比两个次范畴构成。其中“差比”这 引自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 7 月新 1 版(增补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 印书馆,第 65 页。 引自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9,第 1 页。 参见 langacker,ronald w.2004.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第 101 页。 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 2 一次范畴表达这样一种意义:比较前项与比较后项在程度量值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本文以差比句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以下几种差比句形式: “比”字句、 “不比” 句、 “没有”句和“不如”句。 对于比较句,前贤时哲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在 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比较范畴的一个次范畴也即差比范畴中的差比句进行考察,就 差比句的句法形式、语义类型以及语用功能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并对差比句作 初步类型学考察,我们着重讨论和思考的问题是: (1)现代汉语差比句可作什么样的分类? (2)分类之后的现代汉语差比句的各自内部构件是什么,各自在句法上有何表 现? (3)现代汉语差比句的比较项、比较结果以及各类差比句的语义类型如何? (4)现代汉语各类差比句的主观性如何? (5)现代汉语差比句与清代差比句有何联系与区别? 1.3 相关研究的回顾与分析 1.3.1 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研究的回顾 马建忠(1898)在马氏文通中首次根据语义完整地划分了比较系统的语义次 类:平比(如、若、犹、由)、差比(于)、极比(最、至、极、甚) 。这三个语义概念 自提出就一直沿用至今。但该书描写不是很系统,而且在描写比较句式时,主要是 模仿印欧语系的比较系统,按“原级” 、 “比较级”和“最高级” ,提出了“平比、差 比和极比”的汉语比较范畴,因此后人一般只是沿用他的语义概念,而不是分析方 法。吕叔湘(1942)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将表达论分成“范畴”和“关系”两部分, 然后根据“两件事情之间可以有种种关系” ,将句子关系分成六大类,提出“同中见 异,异中见同”才可以构成比较关系这个主张,并且标为“异同一高下”类,其中 包括表示“类同、比拟、近似、高下、不及、胜过、尤最、就动作比较、得失、不 如、倚变(比例)”等各种句法结构 。该书是最全面地讨论比较范畴的文献,涵盖了 比较和与比较密切相关的概念以及句法结构,此后表达“比较”的方式都没有跳出 过此范围。高名凯(1948)在汉语语法论提出了“比词”这个概念,认为“比词” 是“比较量度的语法范畴” ,首次将“比较”与“范畴”联系起来 。并就表示比较 参见马建忠著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8(1983 年 9 月新 1 版),第 135-143 页。 参见吕叔湘著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1982 年 1 月新 1 版),第 351-369 页。 参见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48(1986 年 10 月新 1 版),第 263-267 页。 一 引言 3 的程度,分为表示差级和极级两类,分别讨论古文和口语中的情况。黎锦熙(1955) 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沿袭马氏成说,并推广至主从复句中,提出汉语比较结构可 分为平比句、差比句和审决句 。他将差比和极比归并成一类,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 肯定的。但这同样是模仿了印欧语言的比较系统而做出的一种划分。赵元任(1979) 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出了五种比较关系,也即:等同、较胜、较差、最高、反 最高 。但这只是就形容词的比较做出的等级划分。丁声树等(1979)在现代汉语语 法讲话首次将比较和比拟分开,并把比较句分成平比和差比两种 。刘月华(1983) 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为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从意义出发,将现代汉语 中表比较的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事物、性状的同异的,用“a 跟 b 一样” 、 “a 有 b 那么(这么)”等句式来表达;一类是比较性质、程度的差别、高低的, 用“比”字句、 “a 没有 b 那么” “a 不如 b”等句式来表达 。王天佑(2007) 在汉语取舍范畴的认知研究中分析了现代汉语取舍句的语义认知模式后,认为 “与其 a,不如 b”是取舍句,并分析了该句式的语义认知模式:该类取舍句通过对 “a、b”两个选项进行对比、鉴别,最后做出取舍,它始于比较,终于取舍。该类 句子的语义特点可归纳为+通过比较、 +显示差别、 +做出取舍。 最后得出结论: 该类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是比较理性化的,这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 先贤和时贤的探索,从意义上的分类,使得汉语比较句式的轮廓渐渐清晰,并初具 规模。黄晓惠(1992)在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中把汉语比较范畴划 分为平比、差比、极比和泛比四种状态 。储泽祥等(1999)在通比性的“很”字 结构中,在研究方言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通比”这个语义小类 。汪国胜(2000) 在湖北大冶方言的比较句中将大冶方言的比较句分出了四种语义类型: “差比” 、 “极比” 、 “递比”和“等比” 。赵金铭(2001)在论汉语的“比较”范畴中把 “比较”看作一个语法范畴,并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论和相似性原理来认识汉语的 “比较”范畴。他认为: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必须是某种语法意义和表示这种语法意 义的形式手段二者的统一体。语法范畴,不过是语法意义的分类,这种分类应该有 参见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1992 年 9 月第一版),第 224-227 页。 参见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 12 月第一版,第 301-304 页。 参见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年 12 月第一版,第 107-110 页。 参见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第 522-10535 页。 参见王天佑 (2007) : 汉语取舍范畴的认知研究 m,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第一版, 第 39-40 页。 参见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3),第 213 页。 参见储泽详等通比性的“很”字结构j, 世界汉语教学 ,1999(1) ,第 36-44 页。 参见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的比较句j,方言,2000(3),第 211-221 页。 参见赵金铭论汉语的“比较”范畴j, 中国语言学报 ,第十期 2001 年 5 月出版,第 1-16 页 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 4 语法形式的保证。 “比较”范畴下辖四个次范畴:近似、等同、胜过、不及。每个次 范畴都有典型句式、常用句式、次常用句式和文言遗存句式并认为四个等级的句式 之间都有某种相似性。但该文没有详细论证这些句式是如何体现家族相似性的从而 削弱了其说服力。刘焱(2004)把比较范畴分为平比和差比两个等级,指出比较范畴 是个“语义句法”系统,比较的语义类型之间具有层级性并建立起一个“以语义 为纲、以句式为载体、以语用为参照的比较系统” ,并在该文提出确定比较范畴的总 原则: “在去除特定语境影响(即不考虑会话隐含)的前提下,看一个句子在形式上是 否具有比较句的结构特点、在功能上是否表达了比较意义。 ”学者们对比较范畴在 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逐渐接近汉语的语言事实,但是还 是没能达成一致观点。 1.3.2 现代汉语差比句式的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学者们开始重视句型句式的研究,现代汉语比较句的下位 范畴差比句也不例外,如关于“比”字句, “不比”句、 “不如”句、表比较的“没 有”句等等的研究成果竞相问世。我们在此只对几家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粗略的介 绍。 第一、 “比”字句的相关研究。 吕叔湘(1980)讨论了充当“比”字句比较项和谓语项的条件 。刘月华(1983) 考察了充当比字句的谓语项 。李临定(1986)提出了比字句有完全式和简略式之分 。任海波(1987)对比字句中的结论项类型进行了结构分析,把“比”自句中的结 论项分为 ap、vp、av 和 np 四种类型,并讨论了由这四种类型结论项构成的“比” 字句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邓文彬(1987)探讨了比字句生成的条件以及句法制约。 殷志平(1987)首次把比较的内容称作比较点,他认为比字句由比较项、比较点和 比较值构成。被比较的事物是比较项,比较的内容是比较点,比较点的程度量值是 比较值 。以上文章的分析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集中在比字句比较项和结论项的句 法研究上。这些研究还只是限于句法层面的描写,角度单一。 随着语义研究发展的深入,马真(1986)最先从“语义联系”的角度着手,全 参见刘焱(2004) : 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第 38 页。 参见吕叔湘主编(1980) : 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5 月第 1 版,第 62 页。 参见刘月华(1983) :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 525-534 页。 参见李临定(1986) : 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 4 月第 1 版,第 298-301 页。 参见任海波: 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4) ,第 91-103 页。 参见邓文彬比字句生成过程中的条件与制约 , 河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1987(5) ,第 98-100 页。 参见殷志平 “比”字句浅论j, 汉语学习 ,1987(4) ,第 3-5 页。 一 引言 5 面探讨了“的+比+的+”中比较项 y 的替换规律, “这对深入研究 不同的语义关系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于没有形式标准,使 得这种语义的分析显得繁琐而不得要领,不易操作 。邵敬敏(1990)将语义同句法 形式结合起来,运用变换鉴测法寻找比较项 y 的替换规律,不仅能以简驭繁而且有 较客观的形式标准,从而弥补了马真的不足 。吴继光(1990)也用替换法对动词性 比字句的分化进行了讨论,然而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 。邵敬敏(1992)研究了语义 对比字句中助动词的制约,指出助动词的意义、句法位置以及结论项的性质三者相 互制约。 。包法莉(1993)不同意普遍认同的省略说,提出用“c控制关系”解 释结构上的不对称。但理论抽象,不易理解 。殷志平(1995)提出“x 比 y 还 w” 具有两类不同的意义:一种是比较类“比”字句,一种是比况类“比”字句。并且 从两个方面解释了这两种意义缘何存在 。 史荣光 (1997) 则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两位各抒己见,角度不同 。刘焱(2002)等从语义限制角度对“比”字句结论项各 种句法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以上各文章主要围绕比字句的结构要素和结构形式 结合语义展开研究。 从历史角度研究比较句的文章也很多。黄晓慧(1992)认为现代汉语中表差比 的比字句来源于汉魏六朝时期表泛比的比字句“x 比 y,w” ,其中, “比”为动词,w 多为动词性,有少量形容词,属连谓结构 。史佩信(1993)赞同差比比字句的来源 是“比动句” ,但认为比动句不是表泛比,而是表平比, “比”兼任“比较”和“结 论项”两项语义功能,意思是“所比两项相并列或相类似” 。比动句发展到表泛比的 比字句的时间也不是汉魏六朝时期,而是早在先秦的战国末年就已经出现了 11。黄、 史二人论证了比字句的历史演变过程。石毓智和李讷(1998)考察比字句发展的动 因和机制,探讨了汉语史曾出现的四种差比格式:形比句、比动句、 “似(如) ”句 结构和“比”字结构的相互影响 12。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论色彩愈加浓厚,解释 引自邵敬敏 “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j, 中国语文 ,1990(6) ,第 410 页。 参见马真 “比”字句内比较项的替换规律试探j, 汉语学习 ,1986(2) ,第 97-105 页。 参见邵敬敏 “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j, 中国语文 ,1990(6) ,第 410-415 页。 参见吴继光.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及其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1) ,第 32-36 页。 参见邵敬敏语义对“比”字句中助动词位置的制约j, 汉语学习 ,1992(3) ,第 13-16 页。 参见包法莉 “比”字句删除法的商榷j, 语文研究 ,1993(1) ,第 29-35 页。 参见殷志平x 比 y 还 w 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1995(2),第 105-106 页。 参见史荣光 “x 比 y 还 w”的结构与语义分析兼与殷志平同志商榷j, 汉字文化 ,1997(1) ,第 22-25 页。 参见邵敬敏 刘焱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j, 汉语学习 ,2002(5) ,第 1-7 页。 参见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3),第 213-223 页。 11 参见史佩信比字句溯源j, 中国语文 ,1993(6) ,第 456-461 页。 12 参见石毓智 李讷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1998(3),第 16-28 页。 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 6 力也更详尽且具有建设性。赵金铭(2002)通过北京话与方言中差比句类型比较研 究,得出共时平面上的语法现象是历时演变的不同进程的反映的结论 。 第二、关于“不比”句的研究 吕叔湘(1980)认为“不比”的意思是“差不多” ,如:他不比我高=他跟我差 不多高 。刘月华(1983)认为“不比”句可有两种意义: (1)相当于“a 没有 b” 句或“a 不如 b” ; (2)相当于“a 跟 b 一样” 。相原茂(1992)不同意刘 月华的意见,他认为“不比”型和“没有”型两种句式都是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但 二者在语义、用法和功能上存在差别, “不比”型句存在一个预设“bx” ,且“不比” 型比较句在语流中常会有辩驳语气,辩驳对象是“ax” 。 “没有”型比较句表示 a 与 b 在性状、程度上的差别,表比较值的成分通常由肯定的、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来 承担。他首次对“不比”句的话语特征和语用功能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周小兵 (1996)把语用跟句法、语义结合起来研究“比”字句的否定式,他认为否定词“不” 在比字句的位置不同和数量宾语的有无,会使句子的预设、含义、蕴含、否定的类 型、范围、焦点等发生变化 。徐艳青(1996)归结出六种“不比”句的语义类型, 同时认为“不比”句的意义受句内的和句外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心理因素和语义 隐含)多种因素的影响 。张和友(2002)指出“不比”句和“没有”句的语义不对 称,并从逻辑、语义范畴的特征、语用等方面试作了解释,认为这种不对称源自与 各自肯定形式意义的不同。 。陈玉洁(2003)通过对“不比”句的考察,指出“x 不比 ya”作为比较句式“x 比 ya”的一种否定表达形式,可表差比、等比。但无论 是表示哪种意义,这类句式对 x、y 有一项共同的语义制约:x 与 y 的性质是趋同的。 心理基础(类推作用的影响) 、逻辑基础以及一系列的语用差异使得它与另一种否定 比较句“x 没有 ya”可以共存 。蒋静(2003)从语义偏向和主观性的角度分析了“不 如”句、 “不比”句和“没有(没) ”句的区别,发现“不比”句的语义偏向趋同, 而“不如”句、 “没有(没) ”句倾向于趋异,并且“不如”句、 “不比”句“没有(没) ” 参见赵金铭汉语差比句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j, 语文研究 ,2002(3) ,第 49-55 页。 参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 62 页。 参见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第 532-533 页。 参见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第 73-87 页。 参见周小兵 “比” 字句否定式的语用分析 , 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第 249-255 页。 参见徐燕青“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第 79-95 页。 参见张和友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2(5),第 8-13 页。 参见陈玉洁“x 不比 ya”句的功能与价值j,天中学刊,2003(4),第 72-74 页。 一 引言 7 句的主观程度依次降低 。吴福祥(2004)从语用的角度考察了“x 不比 yz” ,认为 它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结构式 。谢 仁友(2006)认为“x 不比 yz”句型是个歧义句式,包含三种语义类型: “陈述差 异” 、 “陈述差距”和“否定差距” ;指出“x 比 yz”的否定式是“x 不比 yz” ,不是 “x 没有 yz” 。 第三、 “没有”句和“不如”的研究 史有为(1994)讨论了“没有”比较句中“个子矮”和“身体健康”这类主谓 短语做句子的谓语中心语时所受的限制 。徐艳青(1997)认为在汉语的否定式比较 中,当结果项使用贬义词语时,主要是由“不像”句承担的, “没有”句的实际运用 频率是相当低的,因为它的使用受到语用、语义和表达方式的选择这三个方面的限 制 。杨慧芬(1998)认为“没有”用于比较,主要词义有二:一是表示“不如” 、 “不 及” ;一是表示“没达到” 、 “不够” ,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按词义及用法的不同列出 句型,并进行分析 。董秀梅(1999)讨论了汉语比较句“a 没有 bx”这一结构的构 成成分 a、b、x,并对其语义值进行了分析 。唐厚广(1997)在 “不如”句研究从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出发,分析了“不如”句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进而分析了“不 如”句的语义结构、句法结构和语用结构。 。唐曙霞(1995)在试论“a 还不如 b” 中的“还” 运用语用学和语篇学的方法分析了“a 还不如 b”句中“还”的预设、 会话含义以及蕴含与判断等 。 第四、 “连”字句 我们可将“连也/都”这种句式简称为“连”字句。最初研究比较多的是“连” 字句中“连”的词性的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家:黎锦熙 认为“连”为 连词;吕叔湘 11认为“连”为介词;周小兵(1990)认为“连”跟“甚至”近义,表 递进;而汉语“连”字句代表一个分级语义系列, “连也” ”处于这一系列 参见蒋 静比较句的语义偏向及主观程度的差异“不如”句、“不比”句和“没有(没)”句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第 112-117 页。 参见吴福祥试说“不比”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第 222-231 页。 参见谢仁友 “x 不比 yz”三种语义类型的历史来源j, 古汉语研究 ,2006(4) ,第 21-27 页。 参见史有为说说“没有我水平低” j,.汉语学习 ,1994(4) ,第 17-19 页。 参见徐燕青“没有”型比较句的初步考察兼及“不像”型比较句j,世界汉语教学,1997(1), 第 42-48 页。 参见杨惠芬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第 121-127 页。 参见董秀梅比较句“a 没有 bx”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2),第 86-101 页。 参见唐厚广 “不如”句研究j, 语文月刊 ,1997(7)第 119-121 页。 参见唐曙霞试论“a 还不如 b”中的“还”j,南京大学学报,1995(4)页,第 132-136 页。 参见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年 9 月第 1 版,第 202-203 页。 11 参见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年 5 月第一版,第 325 页。 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 8 的顶端而受到强调 。崔希亮(1990)从多重信息的角度分析了“连”字句。肖奚 强(1992)从产生歧义方面的角度对“连”字句进行了论证 。他认为在语言研究中, 要考虑语境这个因素。对此,我们表示赞同。我们认为:语境不是产生歧义的原因, 反而有助于消除歧义。 第五、副词“还”和“更”的研究 陆俭明、马真(1980)结合句式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还”和“更”的意义 。 肖奚强(1993)研究了“更”字歧义句和与其相关的句式 。沈家煊(2001)讨论了 与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说明其中的“还”具有“主观”和“元语”的性质, 说话人用它表明自己对一个已知命题的态度,即认为这个命题提供的信息量不足, 同时增补一个信息量充足命题 。这些拓宽了我们研究比较句的视野,对比较范畴的 研究具有启发性。 1.4 本文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语法系统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具有开放性,它的形成、发展和使用受语义 和人们认知的影响 ” 。据此,本文主要是从语义和认知角度出发来研究现代汉语差 比句的。人们不断深入地研究语法发现,许多句法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内部矛盾造成 的, “几乎每一个语法现象都会涉及语法、语义和语用这三个平面” 语言外部很多 因素都会对其有所影响。许多问题如果要单纯地运用结构主义进行表层的句法分析 和描写是无法解决的。这就是说,我们需要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从新角度来挖掘旧 语言问题和新语言现象。近年来,人们在重视语义、语用分析和解释语法现象的同 时,也开始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本 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出发来研究现代汉语差比句,力图运用认知理论来解释比 较句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另外,既然“差比句是语言类型学研究的重要参项,在语 序类型类型学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尝试从类型学角度对差比句进行 研究。主要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参见周小兵汉语“连”字句j, 中国语文 ,1990(4) ,第 258-263 页。 参见崔希亮试论关联形式“连也/都”的多重信息j, 世界汉语教学 ,1990(3) ,第 139-144 页。 参见肖奚强 “连”字歧义句式补议j, 汉语学习 ,1992(1)第 21-23 页。 参见陆俭明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年 5 月第 1 版,第 38-59 页。 参见肖奚强 “更”字歧义句及其相关句式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3(4) ,第 109-113 页。 参见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 中国语文 ,2001(6) ,第 483-493 页。 引自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中的内容题要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引自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m中的自序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第 5 页。 引自李云兵中国南方民族语言语序类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第 53 页。 一 引言 9 (1)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对差比句的各个组成要素、典型句式在句法、语义、语用进行描写的基础 上,同时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对差比句进行解释。 (2)比较的方法 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我们可更清晰地看出差比范畴内 各个比较句式的联系与区别。 (3)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 语言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连续的。共时平面上的表现往往可以从历时平面上 发现依据。所以我们对现代汉语差比句若干句法现象进行共时分析的同时,也将从 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其联系。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 现代汉语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提供的现代汉语语料 库,还包括一些用搜索引擎得到的网络语料。另外还有一些文献语料,我们在使用 时都一一作了标注,此外,还有一些引自前人文章和自造的例句。 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 10 二 差比句的分类及其句法表现 所谓差比句,就是两个(或多个)比较对象在程度、数量或性状等方面有差别的 句子。 刘焱(2004)将比较句的构成要素分成“比较的对象、比较的内容、比较的目的 和比较的标记”四个组成部分。我们首先将差比句分为肯定式和否定式,在此基础 上对差比次范畴比较句的内部构件及其句法表现作具体的描述。 2.1 肯定差比句 典型肯定差比句的句式结构为“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客体+比较结果” ,比 较标记基本上是“比” 。 2.1.1 比较的对象及其句法表现 有比较的对象才可以进行比较。我们称比较的对象为比较项。比较项可以分为 比较主体(a)和比较客体(b) 。 2.1.1.1a 和 b 在句法形式上的对称表现 a 和 b 可就两种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或数量作比较,也可就不同的行为、动作 在程度或方式上作比较,也可以就同一事物在某一方面的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作比 较。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能充任 a 和 b 的成分可以是体词性结构(名词、 名词短语、 “的”字短语、代词、处所词、时间词、数量词),也可以是谓词性结构 (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 。 在典型差比句中,比较主体(a)位于比较词“比”的前面,比较客体(b)位于比 较词的后面。a、b 的句法成分可以是对称的:a 是体词性的,b 也是体词性的;如果 a 是谓词性的,b 也是谓词性的。 (一)体词性结构 例如: (1)从外国人眼里看起来,李子荣比马威多带着一点中国味儿。 ( 二马老舍) (2)种族比阶级更厉害! ( 二马老舍) (3)这几天比往日特别地好。 ( 雷雨曹禺) (4)山沟里比别处都暖一点,地上的干叶闻着有股药味。 ( 二马老舍) (5) “我也不怕你。 ”我对她说, “你脾气大,我比你脾气还大。 ” ( 空中小姐 参见李蓝(2003) , 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 方言 ,2003 年第 3 期,2003 年 8 月 24 日出版于 北京。第 216 页。 有的学者将比较项称为“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 。 二 差比句的分类及其句法表现 11 王朔) (6)他的喷嚏是一个比一个响,一个比一个猛;要不是鼻子长得结实,早几下 儿就打飞了。 ( 二马老舍) 上面各例中,(1)句的 a 和 b 都是指人名词,(2)句的 a 和 b 都是指物的名词,(3)句 的 a 和 b 都是时间名词,表示不同时间的比较,(4)句的 a 和 b 都是处所名词,表示 不同处所的比较。 (5)句中的 a 和 b 都是代词。 (6)句的 a 和 b 都是数量短语。 (二)谓词性结构 可分为: a、a 和 b 是动词或动词短语。如: (7)在满意中死总比在不满意中死要好。 ( 平凡的世界路遥) (8)天赐也觉得写字比念书有兴趣:笔,墨,红模子,多少有些可抓弄的,老 师先教给拿笔,天赐卖了很大的力量,到底是整把儿攥合适。 ( 牛天赐传老舍) b、a 和 b 是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如: (9)快点儿比慢点儿好。 (吕叔湘例) (10)沉默有时候比催促更有刺激性。 ( 无名高地有了名老舍) c、a 和 b 是主谓短语,如: (11)他去比你去还强,他顶会办事了。 ( 文博士老舍) (12)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订房定金合同范本
- 校内宿舍转租合同范本
- 清运垃圾建筑合同范本
- 消防制式合同范本
- 轻工辅料主体合同范本
- 租赁医师证合同范本
- 货运司机用工合同范本
- 水车增氧机采购合同范本
- 转让废旧玩具合同范本
- 海鲜自由转让合同范本
- 《语文核心素养三年规划》课件
- 大干围码头地块概况
- 企业项目投资与融资模式
- GMP体系文件(手册+程序)
- 执业医师-呼吸系统
- GB 30734-2014消防员照明灯具
- GA/T 1132-2014车辆出入口电动栏杆机技术要求
- GA 1800.5-2021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5部分:太阳能发电企业
- 池塘内清淤泥施工方案
- 部编(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科书培训-讲座课件
- 1药历20份教学1mck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