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学意义.pdf_第1页
(海洋地质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学意义.pdf_第2页
(海洋地质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学意义.pdf_第3页
(海洋地质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学意义.pdf_第4页
(海洋地质专业论文)上海地区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学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地区更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地学意义 ( 摘要)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和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进入 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期。重视人们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了解该地区古环境 的沧桑变迁,进而预测未来自然环境演变,对上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能反映当时植物群的孢粉组合作为地质时代的温度计,从研究典 型钻孔入手,并首次结合最优分割、对应分析等计算机数理统计手段,全面系 统地探讨了上海地区更新世时期的植被演替、气候波动、海平面升降。 通过对上海地区更新世沉积物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九个孢粉组合带,反 映了该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环境变迁的九个阶段;得出该区古气候波动规 律为冷凉稍湿一暖热湿润一冷凉稍干一温暖湿润一凉冷稍干一热暖潮湿一凉冷 干燥一温暖湿润一冷凉略湿。这种波动不仅可与国内外气候期相对比、与世界 性气候变化相一致,而且气候波动曲线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从而为本地区进 行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迸一步丰富了本地区的孢粉学资料。 关键词:上海地区更新世孢粉组合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 p a l y n o l o g i c a ia s s e m b l a g e sa n dg e o l o g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p l e i s t o c e n ei ns h a n g h a ir e g i o n a b s t r a c t w i t hu n i q u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p o s i t i o n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i t y , t h ee c o n o m yo f s h a n g h a ih a sb e e nq u i c k l yi n c r e a s e ds i n c e19 9 0 s s oi th a si m p o r t a n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h a n g h a i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n a t u r ee n v i r o n m e n to fo u rl i f e a n dt h ec h a n g e so fp a l a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p r e d i c t a t i o no fe n v i r o n m e n tc h a n g ei n f u t u r e t a k i n ga d v a n t a g eo fp a l y n o l o 百c a la s s e m b l a g eo fr e f l e c t i n gp l a n tc o m m u n i t ya t t h a tt i m ea sag e o l o g i c a lt h e r m o m e t e ra n ds t u d y i n g t y p i c a l d r i l l sa n df i r s t l y i n t e g r a t i n gb e s td i v i s i o n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n a l y s i sa n do t h e rm u l t i v a r i a t es t a t i s t i c a l w a y s ,t h ep a p e r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d i s c u s s e d v e g e t a t i o n s u c c e s s i o na n dc l i m a t e f l u c t u a t i o na n ds e al e v e lc h a n g ei i lp l e i s t o c e n ei l lt h es h a n g h a i n i n e s p o r o - p o l l e n z o n e sw h i c hh a v eb e e n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t h r o u g h t h e p a l y n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o fp l e i s t o c e n es e d i m e n t si ns h a n g h a ir e g i o nr e f l e c t e dt h e v e g e t a t i o ns u c c e s s i o na n dc l i m a t ef l u c t u a t i o n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c h a n g e l a wo f p a l a e o c l i m a t ef l u c t u a t i o ni sc o l da n dm i l dw e t w a r ma n dm o i s t c o l da n dc o o l a n da l i t t l ed r y w a r ma n dm o i s t c o o la n dc o l da n dal i t t l ed r y h o ta n dw e t c o o la n dc o l da n dd r yw a r ma n dm o i s t c o l da n dc o o lal i t t l em o i s t i t c o n f o r m st ot h ec l i m a t eo ft h ew o r l di l l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t h ec h iv el i n eo ft h ec l i m a t e f l u c t u a t i o nc o i n c i d e sw i t l lt h a ts e al e v e lc h a n g e s t h ed a t ao fs p o r o - p o l l e no f f e r e d s u f f i c i e n te v i d e n c e sf o r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d i v i s i o na n d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df u r t h e rr e p l e n i s h e d t h ep a l y n o l o g i c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i ns h a n g h a ir e g i o n k e yw o r d s : p a l a e o v e g e t a t i o n s h a n e # a ir e g i o n p l e i s t o c e n e p a l y n o l o g i c a la s s e m b l a g e p a l a e o c l i m a t ep a l a e o e n v i r o n m e n t 2 刚舌 上海,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位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是我国东 部沿海南北方交通的中枢,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地位中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太平洋地区未来二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为上海朝着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条件。重视人们 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了解该地区古环境的沧桑变迁,进而推测未来自然 环境的演变,必将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上海地区经济快 速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中最新的一页,是地球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最新、最壮丽 的一幕。它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时期。第四纪研究中,重建古气候有各种 各样的方法,如古地磁法、氧同位素法、海洋有孔虫法等,但在全球气候研究 方面,从孢粉分析得出古气候参数却有着其直接、可靠的特点。一定的植物产 生一定的孢粉,而一定的孢粉组合反映一定的植物群;一定的植物群要求有一 定的生态环境。孢粉学研究古环境的理论依据是植被与其花粉、植被与气候等 生境条件的相辅相成关系。自然环境对植物起作用的因素中,虽是各种因素综 合进行的,但温度和湿度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所以有人把植物比喻为环境的温 度计。利用能反映当时植物群的孢粉组合,作为地质时代的温度计来研究和探 讨上海地区第四纪植被演替、气候变化、海陆变迁、海平面升降,进行地层划 分进而预测上海地区未来环境变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第四纪孢粉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为孢粉的种属鉴定、数量统计和资料整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新技术都已应用到第四纪的研究中,如扫描电镜、1 4 c 测定、氧同位素等。当前,为揭示孢粉资料中更多的环境信息,减少人们主观 因素影响,利用计算机将数学地质的一些方法应用于孢粉研究正在日益受到关 注。对于第四纪孢粉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各洲和各国都不相同,研究的时段 亦各有侧重。因晚冰期以来已有同位素碳年代数据,它为孢粉学的研究提供了 可靠的时间尺度;故研究的总趋向大都以全新世孢粉学为主攻对象,稍早些则 以晚冰期孢粉为主。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陆架海区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 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成果,多以全新世及晚更新世晚期为主:沿海平原虽已 涉及整个第四纪时期,但以晚更新世以来的工作做得较多。相对上海地区这一 较小范围来讲,更新世所做工作还是粗线条的,还有待于细化;且数学地质方 法、计算机技术在更新世地层的孢粉分析中还未得到应用。 本次研究在大量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基础上,结合上海地震局1 9 9 7 年1 2 月 开始钻探的斜土路2 号孔、东方路2 号孔、莘庄2 号孔三个地质钻孔,充分利 用古地磁、1 4 c 测年数据及岩石地层资料等,通过对钻孔岩心样品进行系统采样、 详细孢粉分析,采用半定量、定量的数学地质方法( 如最优分割法、对应分析 3 等) ,借助计算机对孢粉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更新世的孢粉组合带进行了 综合研究和划分,得出了该区内的综合孢粉组合序列,有效地恢复了上海地区 更新世时期的植被面貌,推断了古植被的演替规律,并进而探讨了该地区古气 候变化及其气候波动,海平面变化与古气候的关系,为本地区进行地层年代划 分和对比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恢复了上海地区更新世古环境,进一步丰富了本 地区孢粉学资料。 一、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一) 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我国长江入海口,北枕长江,南临杭州湾,东濒东海,西界淀山 湖,地理位置为北纬3 0 。2 37 - 3 1 。3 7 和东经1 2 0 。5 0 7 - 1 2 1 。4 5 ,包括市区( 浦 西和浦东新区) 、崇明、嘉定、南汇、奉贤、青浦、松江、金山等郊区县,南北 长1 2 0 多公里,东西宽约1 0 0 公里,总面积6 1 8 6 平方公里。除崇明、长兴岛和 4 横沙岛等长江口沙岛外,均位于长江南岸属长江三角洲南翼前缘地区。 ( - - ) 地质条件 上海处于江山一绍兴深断裂的北西侧,属于扬子准地台东边缘的一部分, 区内具有扬子准地台较古老的基底。前晋宁旋回与晋宁旋回为地槽发展阶段, 加里东旋回为准地台发展阶段,印支运动以后本区进入大陆边缘活动时期;燕 北旋回晚期,本区开始了以引张作用为主的构造活动时期,形成了若干断陷盆 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建造;喜马拉雅旋回本区继续以扩张沉陷为主,在断陷 盆地中继续沉积了以陆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建造及沙泥质松散层,并伴有玄武岩 喷溢。第四纪以来本区可划分为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区两个沉积单元,约以漕泾 一马桥一徐泾一线为界,分别位于本区的东北与西南,太湖区大体上是在基底 凸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沉积幅度小,其上无第三系沉积;中更新世以后,开始 形成众多的湖泊。三角洲区是在基底凹陷的背景上形成的兼有第三系、第四系 沉积。 ( 三) 地貌、第四纪地层 因地处长江三角洲东缘,上海地区主要为宽广的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 仅西南部松江、金山两县尚存十余座高度在百米左右的孤立残丘,如松江县的 东佘山、西佘山、凤凰山、薛山、辰山、罗山、钟家山、天马山、马河山、小 机山、横山、小昆山,松江县和青浦县交界的北干山,金山县的秦皇山、查山 以及属于海岛的大金山、小金山、乌龟山等。其中以大金山最高,海拔1 0 2 米; 其次为西佘山,海拔9 0 米;其余地区为泥沙堆积而成的低平冲积平原和河口沙 洲,般海拔高度仅3 米5 米,如北部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 岛属于江口沙洲,其它大部分地区属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碟形洼地的东缘,总 的地势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东部的海滨平原和中部的碟缘高地,地势较高, 海拔高度大部分为4 5 米,西部的淀泖低地是全市最低地区,海拔大部分只有 2 , - - - , 3 米。上海虽然海拔高差不大,但不同地区微地貌起伏变化是以低山丘陵、 沿海滩地和平原为特征。 上海地区第四系沉积几乎覆盖了本区各地,仅在西部的金山、松江境内有 十余处火山组成的小山丘,如大金山、天马山、余山等突立于平原。第四系地 层为:下更新统:安亭组、洙泾组、周浦组;中更新统:宝山组、嘉定组;上 更新统:川沙组、南汇组;全新统:娄塘组、上海组、青浦组。 其中,更新世地层的主要情况是: 安亭组( q 。) 本组岩性通常具有下粗上细的特征,可分为上、下两段。下 段( 底层埋深2 7 3 , - - - , 3 5 4 米) 为灰白、灰黄、灰绿色含砾中细砂、砾质中粗砂, 多为泥质弱胶结,下部多砂砾石与卵石层,夹钙质砂岩、碳化木块。上段( 底 层埋深2 4 1 - 2 8 7 米) 多为黄绿、褐黄、紫褐色等杂色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夹 细砂,多钙质结核或网脉,呈杂斑状。 洙泾组( q 。) 本组沉积物通常也出现下粗上细的变化,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 底层埋深2 1 8 , - - - 2 6 5 米) 的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因所处构造部位和古地 形的差别而异。主要为褐黄、灰白色细砂、中细砂、含砾中粗砂,含植物碎屑。 上段( 底层埋深1 9 5 - - - 2 5 5 米) 的岩性比较单一,主要为杂色粘土、亚粘土夹细 砂、中细砂,含较多钙质、铁锰质结核,下部夹钙质砂岩。 周浦组( q 协) 本组岩性也具有下粗、上细的变化,同样可分为两段。下 段( 底层埋深1 6 0 - - - 2 1 6 米) 为灰黄、浅绿色细砂、中细砂、砂砾石夹亚粘土, 顶部有钙质砂岩。上段( 底层埋深1 5 0 - - - , 1 7 3 米) 为灰绿、褐黄杂色网纹状、杂 斑状粘土、亚粘土夹粉细砂,含钙质、铁质结核。 。 宝山组( 瓯)由一套粗、细不一的砂和部分砂砾石组成( 底层埋深1 2 4 - - - 1 5 9 米) 。上部黄灰色粉细砂,中部灰色粉砂、亚砂土,下部灰色中细砂、砂砾 石。 嘉定组( q :。) 一般分为三段。下段( 底层埋深1 2 3 - - - , 1 3 5 米) 为蓝灰、灰、 褐黄色亚粘土,夹细砂,西南部含铁质、钙质结核。中段( 底层埋深1 0 6 - - 1 2 8 米) 为灰色细砂、含砾中粗砂、砂砾石,含贝壳及贝壳碎片。上段( 底层埋深 8 5 - - - , 1 0 1 米) 为暗灰绿、蓝灰色粘土,深灰色粉砂、亚粘土。 川沙组( 妣) 本组广泛分布于全区( 底层埋深8 l 9 0 米) ,为浅灰色细砂, 含砾中粗砂,含贝壳碎屑。 南汇组( q 。) 本组分为三段。下段( 底层埋深8 4 , - - - - 8 8 米) 为灰、灰绿色 亚粘土。中段( 底层埋深6 l 7 7 米) 厚度较大,为深灰色亚粘土细砂互层,含 贝壳碎屑,上部有黄灰色细砂,底部为灰色细砂及含砾中细砂。上段( 底层埋 深2 0 , - - - , 3 0 米) 为具特征的暗绿、褐黄色硬粘土,顶部有泥炭。 ( 四) 气候 上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于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东亚 季风盛行的影响,下半年从太平洋吹向本区的暖湿气团带来丰富的雨量,冬季 半年受冷暖气团交替影响,天气变化较多。总体上气候表现出显著的海洋性特 征,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日照较多,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 较好的条件。上海年平均气温1 5 5 。c ,1 月平均气温3 7 ,极端最低气温一1 2 i c ( 1 8 9 3 年1 月l o 日) ;7 月平均气温2 7 8 。c ,极端最高气温4 0 2 c ( 1 9 3 4 年7 月1 2 日) 。无霜期约2 2 8 天。全年日照2 0 3 6 小时。年降水量1 1 4 5 1 毫米。由 表1上海地区气候因素及其在植被上的反映表 亚热带常年均 年年季节地带性 绿阔叶林纬度气温降雨量 相对 农作制 区域 ( )( m i l l ) 湿度划分植被 北亚热带 3 r2 7 春、夏、 一年 常绿、落 1 5 29 7 6 38 0 二熟叶阔叶混 ( 崇明) 3 l 。3 7 7 秋、冬( 三熟)交林 3 0 。2 3 7 1 0 1 1 5 春、夏、一年常绿 中亚热带 1 5 58 0 3 1 。2 7 1 0 9 2 秋、冬三熟阔叶林 6 于位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区,因此,上海南北不同地区气候上反映着 一定的差异( 见表1 ) 。 ( 五) 植被 上海现代植被属于泛北植物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地区。据 初步统计,上海的种子植物约1 5 8 2 种,隶属于1 6 9 科8 6 3 属,其中裸子植物1 l 科2 8 属5 6 种,被子植物1 5 8 科8 3 5 属1 5 2 6 种。 上海地跨亚热带的中、北亚热带,水热条件具有一定的差异,其植被类型、 区系成分也有所不同,根据热量条件从南向北的纬度地带性的变化,上海地区 分布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基本上 是以长江南支流为界,崇明岛分布着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 其余广大地区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见成分。 常绿阔叶林:主要成分有壳斗科的青冈栎属的青冈,锥栗属的苦槠,山茶 科的木荷属、柃木属,樟科的樟属、润楠属,冬青科的冬青属,无患子科的无 患子,山胡椒属的山胡椒,豆科的黄檀属等,林中常见的针叶树有马尾松、黑 松、杉木属的杉木、柳杉属的柳杉等。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除上述常绿阔叶树成分外,落叶阔叶树有木 兰科的鹅掌楸属、木兰属,胡桃科的化香,壳斗科的栎属,榆科的朴属、榉属、 榆属,大戟科的野桐属,柿科的柿,楝科的苦楝,豆科的刺槐等。 上海地区现代的植被仅分布于一些残存低山丘陵,如大金山、佘山、天马 山、秦皇山、查山、风凰山、薛山等,据周秀佳等的调查,代表性的植被群落 有:青冈栎群落,分布于大金山岛。其中,乔木层为青冈栎、黄檀、柞木、 木荷、梨;下木层为青冈栎、红楠、水竹、柃木、小腊;草本层为蕨、天葵、 紫金牛、四叶律。红楠林群落,分布于大金山岛。其中,乔木层为红楠、土 肉桂、豆梨、日本野桐、小腊、榔榆、海桐;下木层为滨柃、大叶黄杨、红楠、 水竹、日本野桐;草本层为十蕊商陆、四叶律、白芙、天葵、菝契、宁油麻藤。 苦槠、白栎群落,分布于西余山。其中,乔木层为苦槠、白栎、化香、黄连 木、山合欢、朴树、野柿、厚壳树;下木层为苦槠、白栎、野鸦椿、野蔷薇、 构骨、倭竹;草本层为苔草、黄毛耳草、荩草、昆明鸡血藤。 二、代表钻孔孢粉组合及地层划分 ( 一) 分析方法 1 孢粉分析 根据沉积物的特点,对样品采取酸碱处理及重液浮选分离方法。样品重量 为1 0 0 克。在分析过程中,根据沉积物所处时代较老这一情况,样品清洗时间 拉长,每次换水间隔时间 8 小时。样品处理后,在镜下共统计鉴定孢粉1 7 3 2 6 粒,这些孢粉分属1 3 3 科属类型,这些类型多为上海地区的现生植物。具体属种 7 见附表l 、2 、3 。本次研究了三个地质钻孔共2 6 1 个孢粉样品,其中,本人对 斜土路2 号钻孔1 3 9 个样品系统地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莘庄2 号和东方路2 号两钻孔的样品则由室里统计鉴定。 2 孢粉浓度分析 沉积物中孢粉浓度和母体植物数量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主要决定于植被 的组成,因此,孢粉浓度的变化可作为古植被、古气候变化的依据之一。为了 更有效地发挥孢粉分析结果的应用,避免孢粉百分比统计中各种花粉数量上的 相互约束,在孢粉分析过程中,也做了孢粉浓度的研究。孢粉浓度指单位体积 或重量的沉积物中所含的孢粉粒。采取在样品分析过程中加入染色的石松孢子 作指示花粉的方法,在样品统计分析鉴定的同时,也统计出指示花粉的数量, 然后按如下公式计算孢粉浓度: n n x = 而 x 一孢粉浓度( 粒克) n 一加入样品中的指示花粉数n 一镜下统计的化石孢粉数 n7 一镜下统计的指示花粉数 g 分析所用样品重量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所得的孢粉浓度数据,依据其样品的深度对斜土路2 号 深度 ( m ) ?2 5 叩呷7 5 叩粒克 图2斜土路2 号钻孔孢粉浓度变化图 8 o 5 o 5 0 5 o 5 o 5 0 弱 阳 弱 坩 竹 伯 仃 伯 砌 黝 器 鼋 孔做出孢粉浓度曲线( 见图2 ) 。 ( 二) 代表钻孔孢粉组合带划分 1 斜土路2 号钻孔 该钻孔井深2 4 8 6 米,共采集孢粉样品1 4 9 个。主要对1 1 - - - 1 4 9 号( 井深 2 1 5 - - 2 4 8 6 米) 共1 3 9 个样品( 见表3 ) 作了孢粉分析,近三分之二的样品分 析了二次。经鉴定,有些层位孢粉丰富,有些层位孢粉较少( 详见附表1 ) 。根 据孢粉出现情况,从下到上可将其划分为1 2 个孢粉组合带。鉴于本项研究重点 在更新世时期,为体现地层( 井深4 0 5 - - 2 4 8 6 米,样品号2 3 - - 1 4 9 号) 的连 续性,下面谈1 0 个孢粉组合带( 见图3 ) 。 在2 4 8 6 - - 2 3 5 0 米井段,各样品中所见孢粉都较贫乏,无法用来说明问题。 i 带( 2 3 5 0 - - - 1 8 3 6 米井段) 栎( 常绿) 一松属一栎( 落叶) 一水龙骨 科孢粉组合带 在2 0 5 0 - 2 0 0 3 米层位,即1 1 7 、1 1 6 、1 1 5 号样品中,孢粉含量较丰富。 本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为孢粉总数的6 7 6 - - 7 4 6 ;蕨类孢 子次之,为1 8 6 - - 2 1 2 ;草本植物花粉占4 2 - 1 3 7 。在木本植物花粉中, 以常绿栎类( 占2 1 6 - 3 2 8 ) 、落叶栎类( 占5 9 - 9 8 ) 、松属( 占1 4 3 2 2 o ) 为主;另有一定量的榆属、大戟属、木兰属、油杉属、铁杉属、棕榈 科等;此外,柃木属、杉科、柳属、桤木属等也少量出现。草本植物花粉中以 禾本科为主,另外还有少量的十字花科、莎草科、藜科、眼子菜属、香蒲属、 毛茛科等。蕨类孢子中,主要为水龙骨科,占8 8 - - - 1 6 8 ,另有少量的蕨属、 风尾蕨属、槐叶萍等。 i i 带( 1 8 3 6 - - - 1 4 8 0 米井段) 松属一栎( 落叶) 一水龙骨科一禾本科孢 粉组合带 在1 6 3 7 - 1 6 0 6 米层位,即9 1 、8 9 、8 8 号样品中,孢粉含量丰富。本孢 粉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为孢粉总数的5 1 9 - 5 6 3 ;蕨类孢子藻类仍 居第二位,占2 6 8 - - 3 1 3 ;草本植物花粉有所增加,占1 2 5 - - 2 1 3 。木本 植物花粉以松属占优势,为2 9 6 - 3 4 4 ;落叶栎类、杉科也有相当数量,另 有一定量的山毛榉属、榆属、鹅耳枥属和少量的罗汉松属、桦属、胡桃属、忍 冬属、落叶松属、云杉属等。草本植物花粉中仍主要为禾本科,占2 1 - - 1 6 6 : 其次为菊科、十字花科、蒿属,另有少量的藜科、毛莨科等。蕨类孢子中仍以 水龙骨科为主,占1 2 1 - 1 5 7 ,其次有一定数量的风尾蕨属、蕨属、槐叶萍、 紫萁,另有少量的石松及环纹藻、双星藻等。 i 带( 1 4 8 0 1 2 5 8 米井段) 栎( 常绿) 一松属一栎( 落叶) 一水龙骨科 孢粉组合带 在1 3 2 4 1 2 7 7 米层位,即7 3 、7 2 、7 1 号样品中,孢粉含量丰富。本孢 粉组合仍以木本植物花粉占优势,占孢粉总数的7 5 7 - - - , 7 7 4 ;蕨类孢子藻类 比前一孢粉组合带略有增加,占孢粉总数的1 6 8 - - 2 0 2 ;草本植物花粉仅占 9 表3斜土路2 号钻孔采样记录表 样品井深样品岩性样品井深 样品岩性 号( 米)描述号 ( 米) 描述 l l2 1 5灰色粘上含植物碎屑 8 l1 5 3 4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1 22 3 3灰色粉砂质书占土含植物根茎8 21 5 3 8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1 32 5 o 灰色粉砂质粘土含泥质结核 8 31 5 4 8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1 42 7 0 灰色扮e 质粘l :,含泥钙质结核、植物根茎 8 41 5 5 6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1 52 8 0 灰色粉砂质粘土含半腐植物根茎 8 51 5 7 2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1 63 0 0 灰色粉砂质粘土含半腐植物根茎8 61 5 8 o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1 73 1 0 灰色粉砂质粘上,含半腐植物根茎 8 7 1 5 9 1 褐黄色粉砂夹粉砂质粘土 1 83 2 2 灰色粉砂质粘土,含半腐植物根茎 8 81 6 0 6 灰色粉砂质粘土 1 93 4 0 灰色粉砂质粘土,含有机质、泥钙质结核 8 91 6 1 7 褐黄色粉砂质牯土 2 03 6 o 灰色粉砂质粘土,含自机质、泥钙质结核 9 01 6 2 7 褐黄色粉砂 2 13 8 0灰色粉砂质粘土,偶见钙质结核9 11 6 3 7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2 23 9 5灰色粉砂质粘上9 21 6 4 2 灰黑色粘土 2 34 0 5 灰色粉砂质粘土 9 31 6 5 7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2 4 4 3 5 灰绿色粉砂质粘土 9 41 6 8 8 褐黄色粘土 2 54 3 8灰绿色粉砂质粘土9 51 6 9 6灰绿色细砂 2 64 5 0 灰绿色粘质粉砂土 9 61 7 0 8 灰绿色细砂 2 74 7 2灰绿色细砂 9 71 7 2 7 灰绿色细砂 2 84 9 6草黄色细砂夹薄层泥9 81 7 4 9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含姜结核 2 95 2 o 草黄色细砂 9 91 7 6 1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含姜结核 3 05 4 4 草黄色细砂 1 0 01 7 6 7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含姜结核 3 l5 7 3草绿色细砂1 0 11 7 7 8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含姜结核 3 26 0 o 青灰色细砂 1 0 21 7 9 7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含姜结核 3 36 2 3 青灰色细砂 1 0 31 8 0 2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含姜结核 3 46 4 3 青灰色细砂 1 0 4 1 8 1 4 褐黄色粉砂质粘上,含姜结核 3 56 7 6青灰色粉砂质粘土1 0 51 8 2 4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含姜结核 3 67 0 2 青灰色粉砂 1 0 61 8 3 6 杂色细砂 3 77 4 8 草黄色细砂 1 0 71 8 5 5 蓝灰色细砂 3 87 6 8草黄色细砂1 0 81 8 6 9蓝灰色细砂 3 97 9 5 草绿色细砂 1 0 91 8 8 7 灰色细砂 4 08 5 3 青灰色细砂 1 1 01 9 1 1 灰色细砂 4 l8 8 4青灰色细砂 l l l1 9 3 0 灰色细砂 4 29 0 2青灰色细砂1 1 21 9 , 4 6灰色细砂 4 39 3 7 青灰色细砂 1 1 31 9 7 1 灰色细砂 4 49 5 4青灰色细砂 1 1 41 9 8 3 灰色粗砂 4 59 9 0青灰色细砂1 1 52 0 0 3灰色粉砂 4 6l o o 9 青灰色细砂,含钙质结核 1 1 62 0 2 4 灰色粉砂 4 71 0 1 2 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1 1 72 0 5 0 灰色粉砂 4 81 0 1 7蓝灰色粉砂质米占土1 1 82 0 6 1灰色粉砂 4 91 0 2 0 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1 1 92 0 9 0 灰色中砂夹砾 5 01 0 3 0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1 2 0 2 1 1 0灰色中砂夹砾 5 11 0 3 6蓝灰色粉砂质粘土1 2 12 1 3 5 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5 21 0 4 0 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1 2 22 1 4 8 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5 31 0 4 6 蓝灰色粉砂灾粘土 1 2 32 1 6 0 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5 41 0 5 2蓝灰色粉砂 1 2 42 1 7 0 蓝灰色粉砂质牯土 5 51 0 8 5 灰色粉砂 1 2 52 1 7 9 褐黄色粉砂质丰i i i 土 5 61 0 9 6 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1 2 62 1 8 9 褐黄色粉砂质粘 5 71 1 0 7 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1 2 72 2 0 5 褐黄色粉砂 5 81 1 2 4灰色粉砂 1 2 8 2 2 1 o褐黄色细砂 5 91 1 4 2 灰色粉砂质粘土 1 2 92 2 3 0杂色粉砂质粘土 6 01 1 6 4 灰色粉砂质牯土 1 3 02 2 4 0 杂色粉砂质粘土 6 11 1 7 2 灰色粉砂质枯土 1 3 12 2 5 0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6 21 1 8 3灰色粉砂质粘土1 3 22 2 6 1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6 31 1 9 6 蓝灰色粘土 1 3 32 2 7 6 灰色中带褐色细砂 6 41 2 0 7 蓝灰色粉砂质枯土 1 3 42 3 0 2 蓝灰色粉砂质粘上 6 51 2 1 5蓝灰色粉砂质粘土1 3 52 3 1 7 蓝灰色粉砂质牯土 6 61 2 1 9 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1 3 62 3 2 2 蓝灰色粉砂质粘土 6 71 2 2 8 灰色粉砂质粘土 1 3 72 3 5 0 灰色带褐色粉砂 6 8 1 2 3 9 灰色粉砂质粘土 1 3 82 3 7 2 篮灰色粉砂质粘土 6 91 2 4 8 灰色粉砂质粘土 1 3 92 3 7 8 杂色粉砂顾粘土 7 0 1 2 5 8灰色粉砂1 4 02 3 9 0杂色粉砂质料土 7 l1 2 7 7 灰色粉砂 1 4 l2 4 0 3 杂色粉砂质粘上 7 21 2 9 9 灰色粉砂 1 4 22 4 1 2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7 3 1 3 2 4灰色粉砂1 4 32 4 2 1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7 41 3 5 2 灰色细砂 1 4 42 4 3 3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7 51 3 6 5 灰色细砂 1 4 52 4 4 7 褐黄色粉砂质粘上 7 6 1 3 9 o灰色细砂1 4 62 4 5 6揭黄色粉砂质粘土 7 71 4 0 8 灰色细砂 1 4 72 4 7 0揭黄色粉砂质粘土 7 81 4 5 0 灰色细砂夹粘土 1 4 82 4 7 7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7 9 1 4 8 0蓝灰色粉砂质枯土 1 4 92 4 8 6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8 01 5 1 6 褐黄色粉砂质粘土 1 0 孢粉总数的2 9 - 7 5 。在木本植物花粉中,数量最多的为常绿栎类和松属, 分别占1 7 9 - - 2 2 0 和1 1 2 - - 1 4 9 ;榆属、铁杉属、枫香属、油杉属、落叶 栎类、山毛榉属、柃木属、柳属等较为常见,此外,还有少量杉科、鹅耳枥属、 栗属、冬青属、杨梅属、棕榈科、木兰属等。在蕨类孢子中,仍以水龙骨科为 主,达1 4 9 - 1 7 9 :另外还有少量的凤尾蕨属、紫萁及海金砂属等。草本植 物花粉中主要是禾本科,另有少量的蒿属、蓼属及零星的莎草科、百合科、眼 子菜属、香蒲属等。 带( 1 2 5 8 1 1 9 6 米井段) 栎( 常绿) 一栗属一十字花科一水龙骨科 孢粉组合带 在1 2 5 8 - 1 2 2 8 米层位,即7 0 、6 9 、6 8 、6 7 号样品中,孢粉含量丰富。 本孢粉组合带仍以木本植物花粉居首位,占孢粉总数的5 9 0 7 2 1 :草本植物花 粉有所增加,占1 5 5 - 2 1 8 :蕨类孢子总起来含量变化不大,占6 1 - - 2 1 9 。 木本植物花粉中常绿栎类含量较高,为2 3 7 - - 3 6 9 ;栗属、松属、榆属、木 樨属、柳属、柃木属、栲属也较为常见,另外还有一定量的杨梅属、山毛榉属、 杉科、冬青属、枫香属、芸香科及零星的枫杨属、铁杉属、杜鹃属、构属等植 物花粉。草本植物花粉中,十字花科、毛莨科、禾本科、香蒲属、蒿属较为常 见,另有少量的眼子菜属、百合科等。在蕨类孢子中,水龙骨科占4 5 - - - 1 5 3 , 风尾蕨属和蕨属也较为常见,另有少量的桫椤属等。 v 带( 1 1 9 6 1 0 8 5 米井段) 栎( 常绿) 一蒿属一毛莨科一十字花科孢 粉组合带 在1 1 8 3 1 0 9 6 米层位,即6 2 、6 1 、5 7 、5 6 号样品中,孢粉含量丰富。 本孢粉组合带中木本植物花粉仍居首位,占孢粉总数的5 3 0 - - - 6 9 1 ;草本植 物花粉含量有所增加,占2 1 6 - - 4 5 1 :蕨类孢子含量很少,仅占1 9 - - 9 3 。 在木本植物花粉中,常绿栎类仍居优势,占2 0 3 3 2 2 ;较为常见的属种还 有木樨属、落叶栎类、柃木属、松属、榆属、柳属、栲属、枫香属,另有少量 的栗属、柏科、枫杨属、杨梅属、麻黄属及零星的山核桃属、鹅耳枥属、杉科、 冬青属等。在草本植物花粉中,较为常见的有:蒿属、毛茛科、十字花科、禾 本科、藜科、莎草科,另有少量的香蒲属、蓼属等。蕨类孢子中,只有少量的 水龙骨科及零星的凤尾蕨属、蕨属、桫椤属等。但在1 1 7 4 米层位( 6 1 号样品) 中,出现异常情况:蕨类孢子占绝对优势,含量达8 4 3 ,木本、草本植物花 粉则分别仅占8 7 和7 0 。其中蕨类孢子中,水龙骨科达4 8 7 ,风尾蕨 属、蕨属、桫椤属也有相当含量;木本植物花粉中仅有少量的杉科、松属、榆 属、枫杨属;草本植物花粉有百合科、禾本科、眼子菜属、蓼属、香菜等。 带( 1 0 8 5 - - 1 0 0 9 米井段) 栎( 常绿) 一栎( 落叶) 一柳属一禾本科 孢粉组合带 在1 0 5 2 1 0 1 2 米层位,即5 4 、5 0 、4 8 、4 7 号样品中,孢粉含量丰富。 本孢粉组合带以木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为孢粉总数的6 1 1 - 7 7 7 ;草本植物 弘 。- * 一 = i ;l ; j, _ ll i“l_ i i i i h | l i1 1 1i 。|。1 。i l _ 1 10 | | | _ _ i i lli i i i 。 i i 【ii _ i1 1 。| i l 。i _ 1 l i 。i 川川l 川i | 1| l | | | | | l 。1 | |1 0|1 1 。i i | lj 。 _ i 簟- l- 懈匝嚣融上据心n鎏+菇 n 匝 花粉含量下降,占1 7 3 - - - , 2 0 6 ;蕨类孢子占2 5 , - - - , 2 0 0 。在木本植物花粉 中,常绿栎类仍数量最多,占1 5 7 , - - - , 3 4 1 ;落叶栎类也有较大比重,占1 0 0 1 8 9 ;常见的还有柳属、杉科、松属、木樨属、榆属,另有零星的柃木属、 鹅耳枥属、大戟属、椴属、漆树属等。在草本植物花粉中,主要为禾本科、蒿 属,另有少量的眼子菜属、十字花科、毛茛科、唇形科、菊科及零星的百合科、 莎草科等。蕨类孢子常见的为水龙骨科、膜蕨、槐叶萍、海金砂属等。在1 0 3 0 米层位( 5 0 号样品) 处,出现异常情况:蕨类孢子占绝对优势,为7 9 8 ,木 本、草本植物花粉则分别仅占1 3 5 和6 7 。在蕨类孢子中,水龙骨科高达 7 6 0 ,还见一些紫萁、里白属孢子。木本植物花粉中,见少量松属、杉科、 大戟科、金缕梅科、常绿栎类、胡桃属、棕榈科等。在草本植物中见有禾本科、 眼子莱属、百合科等。 在1 0 0 9 7 4 8 米井段,各样品中所见孢粉都较贫乏,无法用来说明问题。 带( 7 4 8 - 6 0 0 米井段) 栎( 常绿) 一栎( 落叶) 一水龙骨科一禾本 科孢粉组合带 在7 0 2 - - - , 6 4 3 米层位,即3 6 、3 5 、3 4 号样品中,孢粉含量丰富。该孢粉 组合带中依然是木本植物花粉占优势,为孢粉总数的4 7 6 , - - - 6 4 9 ;草本植物 花粉比重有所增加,占2 1 9 2 8 6 ;蕨类孢子占1 3 2 - - 2 3 8 。在木本植物 花粉中,仍以常绿栎类和落叶栎类为主,但含量较带有所降低,分别为7 6 2 1 9 和8 6 - 1 1 9 :较常见的属种还有榆属、杉科、柳属、枫杨属、木樨 属、山核桃属,铁杉属、松属等,桦属、山毛榉属、木兰属、桤木属等也有相 当数量,零星出现的属种有:胡桃属、冬青属、鹅掌楸属、落叶松属、冷杉属。 草本植物花粉中主要为禾本科、藜科、莎草科、百合科,还有一些十字花科、 毛茛科、眼子菜属、香蒲属等。蕨类孢子中,水龙骨科占1 2 0 , - - , 1 4 3 ,常见 的还有蕨属、桫椤属、膜蕨、槐叶萍,凤尾蕨属等,环纹藻也有少量出现。 带( 6 0 0 - 4 5 0 米井段) 栎( 落叶) 一金缕梅属一松属一蒿属孢粉组合 带 在5 4 4 米层位,即3 0 号样品中,孢粉含量较丰富。该孢粉组合带木本植 物花粉居首位,占孢粉总数的5 2 4 ;草本植物花粉居第二位,占4 4 6 ;蕨 类孢子仅占3 o 。在木本植物花粉中,以落叶栎类和金缕梅属为主,分别为2 0 8 和1 3 1 ;松属、柳属有相当数量,常绿栎类、山毛榉属、大戟科、山茶属、 木樨科也少量出现。草本植物花粉中,蒿属含量最高,为2 0 2 :菊科、伞形 科、藜科也较常见,禾本科、香蒲属、十字花科较少。蕨类孢子较少,仅见少 量水龙骨科和环纹藻。 带( 4 5 0 - 4 0 5 米井段) 环纹藻一栎( 落叶) 一杉科一禾本科孢粉组 合带 在2 6 、2 5 、2 4 号样品中,孢粉含量较丰富。该孢粉组合带中木本植物花粉 与蕨类孢子含量相近,分别占孢粉总数的3 5 1 - 4 3 9 和3 5 5 - - - , 4 0 4 ,草本 植物花粉占2 0 6 - 2 4 5 。在木本植物花粉中,落叶栎类、杉科、松属、榆属 较为常见,另有部分常绿栎类、柳属、桦属及零星的枫杨属、胡桃属等。草本 植物中,主要为禾本科、蒿属、藜科,香蒲属、百合科、莎草科、眼子菜属也 较为常见,另有少量黑三棱、菊科、十字花科等。在蕨类孢子中,环纹藻占绝 对优势,平均含量为1 2 1 - 3 5 6 ,在4 3 8 米处曾一度高达9 0 3 ,且该层 位其它孢粉属种贫乏。另外,水龙骨科、蕨属、桫椤属、紫萁也较常见。 x 带( 4 0 5 - - 3 4 0 米井段) 栎( 落叶) 一栎( 常绿) 一香蒲属一水龙骨 科孢粉组合带 在该层位,即2 3 、2 2 、2 1 、2 0 号样品中,孢粉含量极为丰富。该孢粉组合 带木本和草本植物花粉所占孢粉总数比例相当,分别为3 5 4 - - 5 1 6 和3 4 o 4 7 4 ;蕨类孢子较前孢粉带有大幅度下降,占孢粉总数的1 4 2 1 7 7 。在 木本植物花粉中,常见的有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属、榆属、桦属、柳属等, 杉科、鹅耳枥属、桤木属、椴科、木樨属等也有相当数量。草本植物花粉中, 主要为香蒲属、蒿属、禾本科,较常见的还有十字花科、眼子菜属、毛莨科、百 合科,藜科等也有一定含量。在蕨类孢子中,主要为水龙骨科,占8 3 - 1 1 9 ; 另外还有凤尾蕨属、蕨属、环纹藻等。 2 东方路2 号钻孔 该钻孔位于浦东东方路,井深2 7 5 8 米,共采集孢粉样品6 0 个( 见表4 ) 。 经鉴定,有些层段孢粉丰富,有些层段孢粉较少( 详见附表3 ) 。据所见孢粉成 分,从下至上可分出8 个孢粉组合带( 见图4 ) 。 i 带( 2 7 1 2 4 8 米井段) 松一冷杉一云杉一栎( 落叶) 一榆孢粉组合带 本孢粉组合主要见于2 5 6 米井段,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为孢 粉总数的9 6 1 :草本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均较少,分别为2 3 和1 6 。 木本植物花粉中以松、冷杉、云杉、落叶栎类为主,还有一定量的榆、枫杨、 枫香等;铁杉、杉科、漆树、椴属等也少量出现。草本植物花粉见有一些禾本 科、蓼属;蕨类孢子中见有少量水龙骨科、桫椤、石松、环纹藻等。 i i 带( 2 4 8 2 1 3 米井段) 栎( 常绿) 一栎( 落叶) 一枫香一榆一蒿孢粉 组合带 本带还是以木本植物花粉占优势,含量达孢粉总数的6 6 9 - - 9 4 8 ,草本 植物花粉其次,为3 1 - - 3 0 ;蕨类孢子最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