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研究和应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_第1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研究和应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_第2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研究和应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_第3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研究和应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_第4页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研究和应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研究和应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优秀论文].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0 l l rc o u n 由呵sh e a d g e a r sh a v eg o n ea c r o s sal o n gc o u r s eo ft l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h u m a nl l i s t o r y ,a i l dn o wt 1 1 e yw e r eg l o r i o u s l o o ka tt l l e s es p l e n d i dc u l m r e so f h e a d g e a r s ;m o s to ft l l eh e a d g e a r sb e l o n gt o 也e m i n o r i t y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b u tt l l eh e a d g e a r sb e l o n gt o l eh a l ln a t i o n a l i t ya r er a r e , m o u 曲廿l ep o p u l 撕o no ft l l eh a r in a t i o n a l 时o c c u p y9 0 p o p u l a t i o no ft l l ew h o l e c o u n 臼阱t l l i sp a p e rg a v ea ni n 仰d u c t i o na i l dr e s e a r c ht ot h ef e m a l e sh e a d g e a r so f t h e w u d o n gw a t e rt o w n w u d o n gi s 血es h o r tn a m eo ft 1 1 ee a s ta r e al o c a t e di ns u 出o uw u c i 吼a i l di to c c u p i e sa ni m p o n a m ts 诅1 l l si i lt l l et l i s t o i yo fh 岫a nc u l t i l r ei no u rc o u n t u e s p e c i a l l yt l l ep e c u l i a rh e a d g e a r so f 血ec o l l i l 衄s i d es u c ha sl u z h i ,s h e n g p i l ,c h e 胁g , e t a l l g ,w e i t i n ga i l ds oo nh a v et 1 1 eg r e a tr e g i o n a la i l dc u 】t u r a lc h 锄c t e r i s t i c b yi i l 仃o d u c i n gc o n c e p ta n do r i g i no fh e a d g e a r s ,f c m a l e sh e a d g e a r so fa n c i e n t t i i n e si no l l rc o u n t r ya i l da n c i e n yi nm o d e mf e m a l e sh e a d g e a r s ,i te x p a t i a t e do nt l l e l l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so ff e m a l e sh e a d g e a r so f 恤w u d o n gw a t e rt o w n i tr e s e a r c h e d f b 皿a t i o n s ,d e s i 驴sa n dc o l o r so fh e a d g e a r s , v a l u eo fe s 山e t i c sa n dl l s ea n d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v e e nf e m a l e sc l o 岫go fm ew u d o n gw a t e rt o w na n dt l l e m e m p h a t i c a l l yb y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o nt l l es p o t ,a i l a l y z i n gd a t a ,u s i n gf o rr e f b r e n c ea 1 1 d d e s i 嘶n g ,i tp o i n to u t :1 1 1 ef e m a l e sh e a d g e a r so f 恤w u d o n g 、v a t e rt o w nw e r e h e a d g e a r st h a tm i x 衄眦,m s t i c i 吼e l e g a n c ea n du t i l i 够t h e yc o n t a i nr i c hs e n t i m e n t o f 山ew u d o n gw a t e rt o w n ,d i s p l a yd e 印l yr e 舀o n a la p p c i a t i o no fb e a u 吼a i l dh a v e s 缸d n gd e t a i l so f “c u l t u r eo fc u l t i v a t i n gp a d d y ”i nt h ew u d o n gw a t e rt o w n h a v i n g c o n c r e t ea 1 1 ds u b s t a i l t i a lr e s e a r c h e sa 1 1 d p o p l l l a r i z a t i o nw o r k st ot h e m a r e c o m p l e m e n t a r i t i e sa n ds u b l i i n a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 e so fn a t i o n s c l l l t i l r e s ,e s p e c i a l l yt l l e f 色m a l e sh e a d g e a r so fm ew u d o n gw a t e rt o w n ,w h i c hb e l o n g st o 山ed r e s sc u i t u r eo f t h eh a n n a t i o n a l i 够m l l 】t i p l e f o r m a t i o n sa i l d i n t e g 吼t i v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o m 锄e n 诅t i o na 1 1 dp r a c t i c a b i l 时t l l e yh a v e ,d e s e r v i i l gm o d e m 风h i o nd e s i 印t oi l s e f o rr e f b r e n c e 锄da p p l y t bb l e n ds o m ef 瓠h i o n a b l ee l e m e n t st ot h e ma n dt oi m p m v e t l l e i rd e s i 印s ,w h i c he n a b l et h e mt ob c 印p l i e do nt l l ep o p l l l a rs t a g ea i l db ea c c e p t e d a n du s e db yt l l ep o p u l a c ea g a i l le n t i r e ly i th a sac e n a i nv a i u eo ft l l e o r e t i c a lr e s e a r c h a i l dc o n m v a b l e 印p l i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l t l l e w r u d o n gw a t e rt o w n ,f e m a l e sh e a d g e a r s ,l l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 f o 瑚a t i o n ,i n t e g r a t i v er e l a t i o nb e t 、v e e no m a m e n 僦o na r i dp r a c t i c a b i l i 魄c u l t u r eo f c u l t i v a t i n gp a d d 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本人为获得江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煎:熟篮日期:硼6 年占月f 5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江南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整! 叁缱导师签名:瓷女一 日期:加p 6 年三) 月f 5 日 第一章前言 1 1 研究背景 第一章前言 首先,本课题是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它通过 对吴地妇女民俗服饰的渊源、造型、形制、功能、色彩、材料、结构和装饰等内 容的研究,尤其是对其中较具代表性和水乡“稻作文化”特色的吴东水乡妇女头 饰的研究,将其上升到了美学原理与设计方法进行高度的总结。 而近年来,随着民族化服饰研究热潮的到来,民族化的元素已受到了广泛的 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流行舞台。中国的设计师们也开始在自己的服饰设计中注 重和应用民族化的元素,而且其触角还逐步向广、泛、深发展。可以说,民族化 元素在国际时尚界已经占有了一定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这股热潮的冲击下,人们关注和重视得更多的是对少数民族服饰的 研究,而对占全国人口9 1 左右的汉族的服饰研究却不多见,尤其是对在中国人 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服饰有“苏州少数民族”美誉的,吴东水乡妇女的 头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独特的头饰形制正在逐渐的 消亡。 1 2 研究目的 翻开中国妇女头饰文化的宏伟篇章,可以看到中国纷繁灿烂的头饰形制与历 史渊源。但其中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研究太少,尤其是随着时代变迁,这一地 区许多民间有特色的头饰形制正在逐渐消亡,因此对其的研究以期保留发扬这一 头饰文化形制,成了现代民间服饰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次,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涉及到吴东水乡织物及织造工具的演变,头饰纹样 和图案的演变,头饰结构和造型的演变。因此,有必要对其独特的地域性与人文 背景作一下研究,以期总结出吴东水乡妇女头饰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规 律和文化内涵。 再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进行流行因素的加工和改 良设计,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艺术追求与商业操作、民俗特色与国际时尚 之间的结合点,使其能够重新为大众所接受,进一步丰富现代头饰民族化的设计 题材和设计手段。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研究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吴地,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而其 特有的吴东水乡妇女的头饰文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蕴含着浓郁的吴地水乡情 调,给予人们美的愉悦和享受,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吴地水乡“稻作文 化”的底蕴。 首先,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文化是历代传统头饰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它表现了 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采,显示出了妇女的妆饰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审美 能力、审美理想和要求,以及吴东人民的创造才能。通过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 研究,我们还可以窥见到头饰历史发展的轨迹。 其次,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文化是多姿多彩、独特别致的,它的内容丰富而复 杂。它既有头饰本身的面料、式样、缝纫、花样、用途等方面的内容,又有着对 于人类本身的实用价值、使用功能、妆饰作用、审美情趣等内容,在社会关系中 它是等级关系、礼仪制度的显示和标志,在精神上则是人们祈求幸福美满生活的 理想和愿望的表露和显现。 再次,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最大特点是“美用关系一体化”,而以其为基本 线索,对其造型、纹样和织物的形式美因素进行逐一的具体分析,可以为我们当 代头饰的下一步开发和利用打好基础。 另外,把吴东水乡妇女头饰中造型设计、色彩与纹样设计、织物设计这些具 有地方性、传统型、民俗性的设计特征与现代设计的观念相结合,并总结概括其 设计方法,能够丰富我们的设计内涵。 最后,根据理论研究的相关结果,我们可以将吴东水乡妇女头饰中的形式美 原理和设计方法运用于现代设计中,并进行设计实践研究。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是 集自然、质朴、典雅、大方、实用于一体的头部装饰物,对其进行具体的实质性 的研究和普及工作,使其在流行舞台上能够得以应用是很有必要的。而我们只有 通过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中不合理部分进行遗弃,对其所含文化进行保留和延 续,才能使这一古老的形式重新焕发生机。 第二章头饰概述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 头饰的概念及起源 2 1 1 头饰的概念 头饰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头饰只是指头部顶上的装饰, 如发式、发饰、发髻等;而广义上的头饰则是指头部上的一切装饰,除了前面所 说的发式、发饰、发髻等,还包括面部的装饰,如面部的化妆、耳饰、鼻饰、唇 饰、牙饰等。本课题所讲的头饰则是狭义上的头饰,即头部顶上的一切装饰。 2 1 2 头饰的起源 世界各地关于头饰的起源众说纷纭,曾有御寒、遮阳、战争、宗教等诸多说 法。最后综合专家学者的诸多论断总的来看,头饰的起源基于人类认识自然、征 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整个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气候、环境、宗教信仰、风土 人情等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客观上促进了头饰的产生“1 。的确,头饰作为一 个民族外部形象的显著标志,它的发生与发展有其社会基础和思维基础,每一种 头饰类型的缘起,都有多种多样的诱因和实用目的,都与各种不同的民族的社会 生活实践甚为密切。因此,头饰的起源实用功能在前,装饰功能在后,但两者之 间并没有明显的距离和确切的界线,甚至每一种头饰在获取实用功能的同时已经 实现了装饰的需要,并且因其具备或潜在的审美底蕴而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 我国的头饰起源很早,大约在五万年前至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我们 的祖先就开始利用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贝壳、兽骨、鸵鸟蛋壳、石珠等材料,经 过适当的选择和加工来制造头饰。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头饰的种类择取和加工技 巧已渐趋成熟。而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头饰日趋繁化,仅就质地而言,头饰已从 早先对兽骨、兽牙、蚌贝等自然物进行简单加工而成,过渡发展为完全由人工制 造出陶、石、玉质头饰。而且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头饰还逐渐出现了华美化和贵 重化,以及向少数人集中的现象,这种头饰的分化形态,就是后来的以头饰来象 征身份和地位这一现象的原始雏形,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可以说,头饰不仅是 物质文化发展的标志,而且还包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它在当时的社会生活 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2 2 我国古代妇女头饰 我国是个既懂美又善于美的民族,它历来以优雅的服饰、精巧的梳妆、华美 端庄、瑰丽多彩的形象留芳于世,其中尤以斑斓似锦、璀璨夺目的妇女头饰最为 突出,因为大家知道什么是“首要”,什么才是最能吸引视线的中心。而我国古 第二章头饰概述 代妇女头饰的种类之繁多、款式之精美更是无人能比。据史料统计,我国古代妇 女头饰形制达4 5 种,其中插于发间的头饰有2 3 种,覆盖在头发上的头饰有6 种, 戴在头上的发饰有9 种,戴于额上的头饰4 种,类似于假发的有3 种。下面,就 将其中对现代汉民族,尤其是吴东水乡,即苏州以东,从吴县( 现在的吴中区) 斜塘、车坊开始,东至昆山巴城、南达周庄、北抵湘城的约3 6 0 平方公里范围的 水乡地带。1 的妇女头饰形制有所影响的五种头饰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笄”是一种用来固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长针, 战国后多称之为发簪,它是我国古代最古老最常见的 头饰,大概已经有5 0 0 0 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古代的 “笄”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主要有石“笄”、骨 “笄”、木“笄”、竹“笄”、蚌“笄”、玉“笄”、铜 “笄”、金“笄”等。1 ( 如图2 1 ) 。我国吴东水乡妇女 “盘盘头”上所插的银簪、玉簪和花钎就是它的延续。 图2 一l1 9 7 6 年出土于河南 殷墟妇好墓的商代骨“笄” 假髻的古称为“编”、“副”,汉代以后则被称作为假髻。假髻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蔽髻,它是一种髻上有很多装饰物的假髻,当时在宫中还以髻上装饰物的多 少来区分宫女的尊卑,且规定非命妇不得使用饰物“1 。平民阶层的妇女也有戴假 髻的,不过这种假髻比较随便,髻上的装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在吴东水乡, 妇女们以结实丰满的“盘盘头”为美,一些头发少而短的妇女为了使“盘盘头” 显得大而厚实,就会往里面衬假发,被称为“爱子”。这种“攫子”的前身就是 假髻。 梳既是古代的梳发工具,也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在发髻上插梳的历史 也是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已经发现有石梳、玉梳、象牙梳和骨梳, 而有些梳的位置正好在人的头骨部位,有的甚至紧贴着头顶骨,由此说明,在当 时,梳已经被用来作为头饰了( 如图2 2 ) 。长久以来,梳一直是吴东水乡妇女 “盘盘头”上最有特色的装饰之一,而插梳的习俗在吴东水乡妇女中也一直延续 到现在。 图22 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中头插梳篦的仕女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花在古代是深受女子喜爱的一种头饰。早在汉代,簪花就已经出现,唐代开 元时期,簪花开始盛行,到了盛唐时期更是达到了高潮“1 。簪花在当时已不仅仅 是一种装饰,还是一种习俗,流传开去( 如图2 3 ) 。在清代,除了簪鲜花外, 还出现了绢花、绒花、通草花和珠花等假花“1 。如今在吴东水乡妇女中,簪花现 象依然可见,不过以假花居多。 图2 3 唐代周叻的簪花仕女图 头箍又名额帕,它在明代妇女中非常流行。头箍是从包头演变而来的,起初 是以棕丝编结而成,只为束发用( 如图2 4 ) ,到了后来,它的品种则越来越多: 一般用乌绫制作;夏季时改用乌纱;到了冬季则多用毡、绒等面料制成中间窄、 两头宽的形状,外面再覆以绸缎、加以彩绣,考究的还要加以珠宝,因为两端有 扣,所以用时只要围绕额头,在脑后一扣就行。由于它具有御寒的作用,因此又 叫暖额( 如图2 5 ) 。头箍的式样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初期较宽,后期较窄,而 其作用也从最初单一的实用性,发展成了融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作为吴东水 乡妇女主要头饰之一的小兜和大兜就是由头箍演变发展而来的。 图2 4 束发用的头箍图2 5 貂皮暖额 第二章头饰概述 我国古代妇女头饰形式、材质丰富多彩,除了上述这些头饰之外,还有发钗、 步摇、笼冠、篦、帷帽、笠帽、胡帽、翠翘、胜、钿、冠、冠梳、盖头、姑姑冠、 凤冠、珠箍、扁方、“大拉翅”、头花、流苏、冠子、纂等很多种类,而且在使用 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在这些古代妇女头饰中,很多头饰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 消亡,甚至被人们所遗忘,但有些头饰则遗留了下来,甚至还被借鉴应用于现代 妇女头饰的设计中。 2 3 我国现代妇女头饰中的古代遗风 我国古代妇女头饰可谓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块“活化石”,它充分展现了各 个历史时期中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大凡皇后、贵妃、 诰命夫人等上层社会的妇女都有冠服,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凤冠霞帔”:富 贵人家的女子则拥有无数华丽昂贵的头饰;而平常百姓家的女子却仅有一两件廉 价且制作粗糙的头饰,有的甚至买不起头饰只能以采来的鲜花作为头饰。由此我 们可以看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头饰在当时已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我国古代妇女头饰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通过头饰, 可以隐约看到中华民族独有的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例如在古代,新娘出 嫁时都要戴凤冠,以象征吉祥。而在明代,政府甚至对女子的头饰做出了规定: 未出嫁的女子都梳三小髻,或用金钗及珠饰头巾。婢使等绾高顶髻,小婢使绾高 髻。乐伎戴明角冠,教坊司妇人不许戴冠。古时人们对妇女头饰文化的重视度可 见一斑。 正是由于我国古代妇女头饰自身所蕴含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使得它独具 魅力,它既是物质文化发展的标志,又包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它在我国历 史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这些头饰不论是其使用价值还是 工艺价值,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些地方甚至已是无法超越的了。因此时至今 日,我们在很多妇女头饰中都能看到我国古代妇女头饰的痕迹,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时尚界民族风、复古风的刮起,我国的妇女头饰也不无例外的开始走复古路 线。接下来就来介绍几个较为典型的具有古代遗风特点的现代妇女头饰。 发簪是最具代表性的具有古代遗风特点的现代妇女头饰。发簪在上古时期被 称作“笄”,它是我国古代最古老最常见的头饰。发簪常是男士送给心仪女子的 首选礼物,也是女子送给情郎常见的订情信物。从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看, 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 1 ) 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 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 2 ) 花顶形:簪身与圆顶形的相类似,顶端则镂凿梅、 莲、菊、桃等花纹;( 3 ) 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制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 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两种功用;( 4 ) 如意形:簪身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圆形或扁形,簪首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 5 ) 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 常见的有龙风、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如今流行的发簪几乎完全c o p y 了古代发簪的外形和用料,有些甚至是用金、 银等较贵重材料制成的,还吊着流苏,显得那么地道( 如图2 6 ) 。 图2 62 0 0 5 年“伊泰莲娜” 的复古型发簪 还有一个较为典型的具有古代遗风特点的现代妇女头饰就是发夹。发夹是 由我国古代另一个使用较为普遍的妇女头饰发钗演变而来的。发钗的普及大 约在西汉晚期,从那以后,它就一直是我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头饰之一。发钗虽然 也被用于插髻,但和发簪相比,既有结构上的区别,又有用途上的区别:发簪的 结构是单股长针,而发钗则是双股长针;发簪主要被妇女们用来固定发髻,发钗 则更多的被用于美化装饰。发钗的安插方法有多种:横插、竖插、斜插,自下而 上倒着插。发钗可插的数量也没有一定,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 数支。最多的甚至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一切皆视发髻需要而定。 发夹则传承了发钗双股的特点,但款式更为简洁,使用更为方便( 如图2 7 ) 。 如今随着复古风潮的到来,发夹也越发变得古典,有的甚至就和古代妇女的发钗 如出一辙。除此之外,一些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的发钗也相继出现,并且备受年 轻女子们的喜爱( 如图2 8 ) 。 图2 7a n n as u i 的 紫水晶发夹 图2 82 0 0 5 款既古典 又现代的发钗 第二章头饰概述 除此之外,插梳也是一个蕴含着古代遗风特点的现代妇女头饰。插梳是人们 在梳、篦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梳、篦总称为“栉”,是古代的梳发工具,也是 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梳和篦的外形相似,主要区别在于齿部,梳的齿粗而稀, 篦的齿则细且密。梳、篦除了可用于梳发,还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和较高的工艺 价值。从南朝起,妇女们开始把精美的梳、篦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时间一久, 便形成了插梳之风。到了中晚唐时期更是盛行于世。文献记载,唐代妇女不仅喜 欢插梳,同时还喜欢插篦。到了宋代,妇女对插梳的热衷度不差于唐代,而且到 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元朝以后,插梳之习渐微,到了明清时期,此习惯已差不多 被遗忘了。 今天的插梳,它的齿部吸收和保留了梳、篦的造型特点,而前端的造型式样 则更为丰富多彩。插梳既能固定头发,又能装饰美化头部,因此是一个融实用性 和装饰性于一体的头部饰品( 如图29 ) 。 图2 9s h e 的蝴蝶形插梳 从古至今,花一直是女性喜爱的装饰品。但随着簪花习俗的衰退及消亡,现 代的妇女已不会再象古代女子那样把鲜花直接插在头上,取而代之的,是她们会 选一款花发卡戴在头上,如荷花形、梅花形等,既简单大方又逼真可爱( 如图 2 1 0 ) 。有的花发卡上甚至还镶嵌着水钻,无比动人( 如图2 1 1 ) 。而在结婚当 天,大多数新娘仍会把鲜花直接插在头上进行装饰,既衬托出了自己姣好的面容, 又为自己起个好彩头。 图21 0r e n ac h r i s 的玫瑰形发卡 图2 1 lr e n ac h r i s 的 粉色镶水钻花发卡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此看来,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对头饰文化极为重视,尤其是妇女头饰更 是多姿多彩、纷繁灿烂,在我国千姿百态的服饰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1 。如今,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头饰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 是近年来,在民族化服饰研究热潮的影响下,各种民族化的头饰开始受到人们的 关注和重视,对它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接下来,将对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因其独特的服饰被誉为“苏州少数民族”的苏州吴县东部的妇女头饰进行具体的 介绍。 o 第三章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概述 第三章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概述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民族风潮和复古风潮的冲击下,人们更多关注和重视的只是对我国少数民 族头饰和古代妇女头饰的研究,而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这一中华服饰文化中的 奇葩和宝贵遗产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以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区的许多民 间头饰形制正在逐渐消亡。 3 1 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历史渊源 吴东。在这里的角直、胜浦、车坊、斜塘、唯亭、跨塘等农村,妇女们流行 着一套独具水乡特色的服饰三角包头,大襟拼接衫,百裥作裙,穿腰束腰, 拼裆花裤,百衲绣花鞋,正所谓“青莲衫子藕荷裳”,她们也以这种独特的服饰 被誉为“苏州少数民族”。1 。而其中最有特点的要数那些种类繁多,与众不同的 头部装饰了,这些头饰,无论是色彩的对比、形式的对称,还是线条的变化、饰 纹的变化,都十分显眼和俏丽,充分表现出水乡妇女的智慧和对美的创造,蕴含 着吴地稻作文化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3 1 1 “盘盘头”的历史渊源 “盘盘头”是一种将头发挽成椭圆形盘束在颅后 的发髻,它是吴东水乡所特有的( 如图3 一1 ) 。那吴东水 乡妇女为何称自己头上的发髻为“盘盘头”昵? 关于 “盘”的解释,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说道:“古今注 所谓盘桓髻也。”说明“盘”就是盘桓髻,而吴东水乡 妇女的“盘盘头”就是古代盘桓髻的名称。而在新石器 考古中发现,五六千年前的人已经开始梳理发髻了,之 后发髻的种类逐渐增多,有盘于头顶的,有梳在头侧的, 还有盘于颅后的。可见,吴东水乡妇女的“盘盘头”无 论是其名称还是其形式,都已经非常古老了。图3 一l “盘盘头”造型 3 1 2 簪和“花钎”的历史渊源 吴东水乡妇女在梳好的“盘盘头”上会插上各式各样的簪和“花钎”作为装 饰。簪一般呈扁平状,两头尖锐,表面錾刻花纹。品种主要是银簪和玉簪。“花 钎”其实就是“笄”,只是在吴东水乡,其称法不同而已。花钎的主体形状为圆 柱体,上端饰有各种名目的装饰物,或是有实际用途的耳挖之类的物品,并以此 作为花钎的名称,如银佛手花钎、银绞针花钎、银齐心花钎、银退梢花钎、银挖 耳花钎、银翻爬花钎、银茉莉头花钎、银锡杖花钎等。花钎的下端纤细尖锐似针, 便于插在发髻上。 第三章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概述 在第一章中曾经提到,吴东水乡妇女的簪和“花钎”其实就是“笄”的延续 和发展。1 9 7 2 年,我们在江苏常州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一具女性骨架的头 顶部,曾发现了五根骨“笄”,说明在那个时代,妇女们已经开始在发髻上插上 “笄”来固定头发。另外从周代起,女子年满1 5 岁就被看作成人,需要举行成 年仪式,即行“笄礼”。从此以后,她们便可以束发梳髻、插“笄”固发。而在 吴东水乡,少女年满1 3 虚岁要举行“留头发”礼,其实也是一种成年仪式。在 仪式上,要将少女的发辫改梳成“盘盘头”,而且从此以后,她就一直要梳“盘 盘头”了。从中不难看出,吴东水乡的“留头发”礼其实就是古代“笄礼”的遗 存,它们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可见,古代的“笄”对吴东水乡妇女的头饰文化,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1 3 银梳子加银链条的历史渊源 银梳子加银链条是“盘盘头”上最具特色的装饰品之一。这种银梳子呈半月 形,在梳背上錾刻花纹,并涂珐琅彩,梳子的一端与一根长约1 5 厘米的银链条 相连,银链条的另一端与发髻上的一根银“花钎”相连,银链条自然的垂挂在发 际之间,整个发髻变得熠熠生辉。 在前面已经知道,在发髻上插梳的习俗由来已久。而在江西彭泽北宋易氏墓, 曾出土了呈半月形,长1 l 厘米,梳背上透雕双狮戏球,以及缠枝花卉纹的银梳, 这一银梳的造型与现代吴东水乡妇女使用的银梳基本相同,只是制作更为精美一 些。在古人的小说和诗词中,也常能看到妇女插银梳的形象,如北宋著名诗人苏 轼的于潜令刁同年野翁亭诗中云:“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在 古代因为梳和篦总称为栉,所以这里的“银栉”也就是指银梳。 3 1 4 簪花的历史渊源 簪花是吴东水乡妇女“盘盘头”上另一种较有特色的装饰。随着季节的变化, 吴东水乡妇女会在“盘盘头”上插戴各种时令鲜花,而且还各具寓意:春季有梅 花( 寓意高洁、坚强、谦虚) 、海棠花( 寓意欢快) ;夏季有石榴花( 寓意青春永 驻) 、荷花( 寓意圣洁) ;秋季有桂花( 寓意富贵) 、菊花( 寓意吉祥、长寿) ;冬 季则有腊梅( 寓意慈爱) ,水仙花( 寓意吉祥如意) 。此外,吴东水乡妇女们还喜 爱将野荠花簪在发髻上,一来是祈盼双目清明( 荠花俗称为“眼亮亮”) 。二来是 以此来表示她们历经沧桑而坚忍不拔。1 。若是时令已过,妇女们则会戴各色的绢 花和绒花,更显妩媚和娇俏。 簪花历史同样源远流长,从历代出土的壁画和传世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常常 能看到簪花妇女的形象。明代唐寅簪花仕女图中的三个仕女,头上都簪有鲜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花,从一个仕女手持盘中的鲜花来看,很象苏州盛产的 香气扑鼻的茉莉花( 如图3 2 ) 。到了近现代,在苏州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也常有簪花妇女的形象。而民国簪花 妇女的传世图,与吴东水乡妇女簪花的形式基本相同。 除此之外,吴东水乡妇女们爱簪假花的情形在清代李渔 的闲情偶寄中也有所记载:“近日吴门所制象生花, 穷精极巧,与树头上摘下无异。”这里的“吴门”就是 现在的吴县地区。从中不难发现,在清代,簪假花的习 俗在吴东水乡已经极为流行,而且制作的假花也栩栩如 生,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图3 2 明代唐寅的 簪花仕女图 3 1 5 小兜和大兜的历史渊源 小兜又叫作“鬓角兜”,是吴东水乡妇女用来扎头用的。大兜的外形较小兜 要宽大,品种有两种:一种是新婚妇女举行婚礼时扎头用的,另一种是老年妇女 用的。 吴东水乡妇女头上扎的小兜和大兜很像古代的额巾,额巾在宋代被称为“额 子”,额子在明清时期很是流行,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妇女,不分尊卑,都爱在额 间系扎这样的饰物,俗称“头箍”,也称作“勒子”。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已载: 小秦淮伎馆常买棹湖上,妆掠与堂客异。春秋多短衣,如翡翠织绒之属,冬 多貂覆额,苏确勒子之属。”显然,吴东水乡妇女所用的大兜和小兜,就是唐宋 时期的额子,也就是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勒子。而吴东水乡妇女所使用的大兜与 清代传世的勒子实物几乎一模一样,只是在质地和装饰上,没有明清时期官宦家 的妻妾和乐伎所用的勒子讲究和豪华。可见,吴东水乡的小兜和大兜也都已经具 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3 1 6 三角包头的历史渊源 最具吴东水乡特色的妇女头饰要数三角包头了。吴东水乡的包头与其他地区 农村妇女的包头巾是不一样的。其他地区农村女子的包头巾是用一块方巾对折成 三角形,或者干脆就是拿一块三角头巾往头上一包,对角在下巴下面扎一个结, 甚是简单。但吴东水乡的则不同,它最初是由一块长方形的单色布制成的,后来 则发展为用单色或者碎花的梯形棉布制作,整块布从两侧兜过去,在后面扎牢, 两只尖尖的角叠在脑后,就犹如燕子的尾翼一般,所以被称为三角包头“”( 如图 3 3 ) 。 第三章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概述 图33 三角包头 在吴东水乡,无论是天真无邪的少女,还是端庄纯朴的少妇,以至花甲老妇, 头上都戴三角包头。三角包头的颜色随年龄的大小而有讲究,年龄越大,整体颜 色的搭配越深。一般说来,上了年纪的妇女佩戴全黑色的三角包头,中年妇女则 以戴黑地青角或者黑地蓝角的三角包头居多“,年轻姑娘三角包头的颜色相比较 为明亮、活泼,喜用花布制作,同时在包头的中间缝上一条绒线编织的、两端有 绒线流苏或者绒线球的绳子,这既能缚住头发,使包头更固定,同时又衬托得姑 娘们分外漂亮可爱。 说起妇女扎包头巾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在汉墓画像石上,就 已经有扎包头巾的妇女形象。到了宋元明清时代,扎包头巾的习俗已是经久不衰, 尤其在妇女中更是十分普遍。清代褚稼轩的坚瓠集引沈石田诗云:“雨落儿 童拖草履,晴乾嫂子戴乌兜。”戴九灵的插秧妇诗云:“青袱蒙头作野妆,轻 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紧束暖烟青满把,细分春雨 绿成行。”这里的“戴乌兜”和“青袱蒙头”都是指的农村妇女头上戴的黑色包 头巾“。由此可见,到了明清时代,农村妇女还喜欢使用黑色包头巾。一直到了 2 0 世纪9 0 年代,它依然是吴东水乡农村妇女的首服。 同时,关于这三角包头的起源,在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吴王阖 间时代,那时的水乡普遍栽种莲藕,有一天,吴王看到湖中采莲的姑娘们为遮阳 挡雨,随手摘片嫩绿色的荷叶折成船形,两头用竹片固定,戴在头上,他感到十 分有趣,于是回宫后便让宫廷中的舞女也用绸布仿照荷叶的形状戴在头上,在磬 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非常妩媚动人,后来跳舞用的包头又从宫里传到了民间, 最后就逐步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三角包头“。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2 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形制 3 2 1 “盘盘头”的形制 1 “盘盘头”的梳理 吴东水乡妇女很重视自己的“盘盘头”,她们通过自己乌黑的头发、硕大的 发髻和众多的头部装饰物,来显示自己的心灵手巧与端庄美丽( 如图3 4 ) 。可别 小看这“盘盘头”,它虽然被包在三角包头里,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梳成的,而 是得讲究致密紧凑、纹丝不乱,因为一旦梳得 不好的话,她们在田里低头劳作时,头发就很 可能会散落下来,从而挡住视线,影响劳动。 因此吴东水乡妇女们每天清晨很早就会起床 梳头,她们对着镜子仔细的梳理着,一头乌黑 清亮的长发在她们手中左绕绕右盘盘,最后就 梳成了一个光鲜的大发髻。下面就“盘盘头” 的整个梳理过程来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图3 4 吴东水乡妇女 在梳理“盘盘头” ( 1 ) 头把 将头发从前向后总抓梳顺,在后脑勺上用线顺序扎紧,称为头把。由于头把 的线在“盘盘头”里不显出来,所以线的质地和色彩不受限制。有的妇女为了使 头发光亮平滑,还会在头发的表面涂饰刨花水或菜油。 ( 2 ) 正把 在头把下面二三厘米处,用桃红色绒线顺序扎紧,叫做正把。正把所扎的绒 线将在“盘盘头”的正中显现出来,因此妇女们对线的挑选很是讲究,这也是整 个“盘盘头”上的一个亮点。 ( 3 ) 勒心 在正把下面二厘米处,用绒线顺序扎紧,称作勒心。勒心所用的线较正把的 稍短,而且也不会在“盘盘头”上显现出来。 ( 4 ) 转弯心 在勒心下面三四厘米处,用桃红或翠绿色绒线顺序扎紧,称为转弯心。转弯 心的线和正把的线长度相同,并在“盘盘头”的左侧显现出来。 ( 5 ) 勾头线 勾头线就是用较结实的线一根并成双股,在勒心和转弯心中间勾牢后,将线 的尾部从颈后绕向前方,咬在嘴里,以固定正把在正中的位置,然后开始缠绕“盘 盘头”。将头发略加绞紧,在勒心和转弯心之间向左折转,从下向上,再向右顺 1 6 第三章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概述 势盘绕一周,再将发梢绞紧后挽在手上,盘在发髻的中心,正好将正把和勒心的 线遮没。接着用银簪或玉簪从中笄牢,然后在发髻的四周插上各种银饰,这样, “盘盘头”的梳理工作就完成了。 梳理完毕的“盘盘头”呈椭圆形,正把和转弯心露出来的彩色绒线在乌黑的 发髻上显得格外的艳丽夺目“。 2 “盘盘头”上扎正把的绒线色彩 在吴东水乡,妇女们“盘盘头”上扎正把的绒线,在色彩上已经有了约定成 俗的习惯:中青年妇女用桃红、玫瑰红、翠绿色的绒线扎正把;5 0 岁以上的妇 女多用大红色绒线扎正把;戴孝的妇女、近亲用白色绒线,远亲用黄色绒线扎正 把;寡妇三年孝满后,换青色绒线扎正把;戴孝的妇女在儿女举办婚礼时,用红 纸将白、黄、青色绒线遮盖一天。 3 2 2 小兜的形制 小兜外形窄而狭长,款式非常简单,是由两片黑色半月形布片联结而成的, 帽片多由黑缎或黑平绒等作面子,红绒布作里子,内夹薄棉絮,一般只在小兜的 前额处钉一粒红料珠,或彩色玻璃珠,在耳后处则绣些花“,小兜包在额头上时, 彩珠正好在额头的正中,成为了一种美丽的装饰。妇女们戴小兜时,由前额扎向 脑后,前额压住发际,使头发不会披散下来,便于从事田间劳动,两侧护住耳朵、 双鬓,显得干净利索,同时也保护头部不受风寒。吴东水乡妇女通常在结婚后使 用小兜,意味着她们婚后勤俭节约,持家有方,婆媳关系和睦。 3 2 3 大兜的形制 新婚妇女举行婚礼时扎头用的大兜是由蓝绸裁制而成, 再用黑绸滚边,大兜的正中缀有玉花片或红珠饰,两侧缀有 银饰件( 如图35 ) 。老年妇女使用的大兜,有棉的和夹的两 种,这种大兜较为朴素,质地和装饰都较新婚妇女的要稍差 一些。 3 2 4 三角包头的形制 图3 5 大兜 1 三角包头的选料 吴东水乡妇女在选三角包头的用料时,般会从方便、耐用、美观的角度出 发,以经济实惠为原则,同时又和她们的年龄、家庭的经济状况等有着密切的关 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系。所以吴东水乡妇女一般会选用料子厚实、挺括的黑直贡呢缝制三角包头,它 包在头上不绉,结实,而且能够挡风遮阳。而拼角则用色浅而软的世林布、白布 缝制,因为它们能够服帖的搭在脑后。 2 三角包头的裁剪与缝纫 三角包头有单色和拼角两种。单色三角包头一般为小女孩和老年妇女所戴, 布被裁成梯形,上底长2 尺3 寸,下底长2 尺5 寸,高9 寸,梯形两边略呈弧形。 拼角三角包头则多为中青年妇女所戴,有些 老年妇女也会戴。拼角三角包头的主体布呈 长方形,两端拼角呈弧边三角形,拼接后的 整体仍为梯形,尺寸同单色三角包头的相 同,接着在上面会绣上梅花、海棠花以及吉 祥图案等花纹。有的地方则用花布拼角,边 缘用异色布滚细滚边,或用彩色线锁边,另 做两条布带或绒线带,用纽扣将其连接在三 角包头窄边的两角上( 如图3 6 ) 。 图3 6 拼角三角包头 3 三角包头的色彩 随着年龄的不同,吴东水乡妇女所戴的三角包头在色彩上会有所区别:女孩 从1 3 岁留头发起,就开始裹三角包头,色彩多为淡荷色、淡绿色、淡蓝和浅底 碎花等单色;婚后妇女的三角包头则以中色调为主;3 0 岁以后以深色布料并用 拼色拼接缝制,如蓝顶青角、绿顶黑色等;5 0 岁过后多为全黑或深蓝、深绿色, 色彩对比不很鲜明,也不绣花。 4 三角包头的戴法 将三角包头正中的折缝,包在头项的正中,三角包头的窄边压在“盘盘头” 的边缘,两端在发髻的下面相交后绕向发髻的上部,其带挽结后左右分开,摆在 头顶折缝的两边,或“盘盘头”的两边,形成鲜明的装饰。三角包头宽边的两角 垂在发髻的下面,形似燕尾。 在结婚当天,新娘不戴三角包头,而是戴珠穿头面,即珠冠。而在婚后的平 常劳动时,新娘子头上要包靛青色土布三角包头。这种三角包头不拼角也不绣花, 俗称“一黎头”色,显示了新娘子婚后老成持重的一面。 3 3 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美用价值 服装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相互关系是讨论讨论服装沿革的一条基本线索,历 史上曾经有过美用关系相互分离的时期,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欧洲宫廷内外 的各种有紧身胸衣和裙撑的服饰,又如中国妇女长达上千年的缠足;历史上也曾 第三章吴东水乡妇女头饰概述 经有过美用关系一体化的时期,例如2 0 世纪2 0 年代的夏奈尔套装,又如中国辛 亥革命以后引进和改良的各种制服。不过一般来说,古典社会中服装往往表现出 美用关系相互分离的特征,现代社会中服装则表现出美用关系一体化的特征“。 而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美用关系却是比较稳定的,“美用关系一体化”是其最大 的特点。吴东水乡妇女头饰虽然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得到了不断的变化和更新, 但是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并在世代传承的民族生活和文化传统中,形 成了具有本地区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民俗和审美观。因此,吴东水乡妇女头饰不 但在保护妇女头部的同时,有利于妇女们的日常劳动,而且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是集自然、质朴、典雅、大方、实用于一体的头部装饰物。 3 3 1 吴东水乡妇女头饰的实用价值 吴东水乡妇女头饰在面料的选择、式样的确定和花纹的组合上,传承性很强, 经过劳动人民多年的筛选,这些头饰适应水乡稻作生产的实际需要,有着极强的 实用价值。 1 利于劳作 吴东水乡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河网纵横,雨量 充足,水资源极其丰富,因此这里的居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生。妇女们在种植水 稻时,脚踏泥浆,弯腰曲背,低头沉肩,所以她们的头发很容易披散下来,遮挡 住视线,但是此时的双手沾满了泥浆水,搔也不是,挠也不是,于是水乡妇女们 便发明了“盘盘头”、三角包头和小兜。吴东水乡妇女们梳理“盘盘头”后干净 利落,这样她们在弯腰劳作时就不会受到影响。同时在稻忙的季节里,夏雨绵绵, 野风阵阵,妇女们头上戴的斗等常常会被风吹落,而梳了“盘盘头”之后,发髻 正好可以嵌入斗笠中,再将帽带一结,这样再怎么风吹雨打都不用怕了。三角包 头则能将“盘盘头”固定,以免在弯腰插秧时被风吹散。小兜包在额头上时,前 额正好压住发际,两侧压住双鬓,这样在从事田间劳动时,头发不会披散下来, 干净利索。 2 护发保暖 到了水稻收割、脱粒的时候,头发很容易受到草屑和灰尘的污染,梳了t 盘 盘头”、包上三角包头后,正好将整个头部包裹起来,起到很好的护发的作用。 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