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钟嵘“诚”之文学批评观.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钟嵘“诚”之文学批评观.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钟嵘“诚”之文学批评观.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钟嵘“诚”之文学批评观.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钟嵘“诚”之文学批评观.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钟嵘诗歌理论的深刻性和完整性,在齐梁以前,是无与伦比的,即便在隋唐以后,也 比较少见。清代四库提要评价诗品时说,此书“妙达文理,可与文心雕龙并 称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称诗品为“诗话之源 ,特别是附录在诗品序后的 典范之作,被誉为“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 。因此,它在中国古代诗论的发展史上, 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 在诗品中,钟嵘以进步的艺术观点和精湛的艺术素养,把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结 合起来,对古往今来的五言诗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评论,褒朱贬紫,树立旗帜,从而 起了廓清诗坛以正视听的作用。钟嵘敢于这么做,并起了这么大的作用,都是很不容易的。 这与他艺术上的在行和批评的公正中肯分不开,而这些都是作为一名文学批评者应有的 “诚 之品质。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其内涵做出阐释和界定,并重点探讨“诚在钟 嵘的诗品中的诗意体现。以往的研究过多地局限在诗品内容内部,如有关“滋味”、 “自然 、“直寻 等范畴的文本分析,没有对文本创作主体的创作过程给予关注与考量, 故有失偏颇和遗漏。本文认为从创作主体钟嵘入手,追寻其创作的主体个性,由此沿 着此路径走近文本,能更全方位的、相对全面的对文本加以理解和思考。为了更加清晰地 理解钟嵘“诚 的文学批评观,文章首先对“诚 产生的思想渊源进行分析。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探讨“诚 之思想渊源及其深刻内涵,由哲学认识 层面上升到文艺创作层面。第二部分为本文主体,研究分析“诚 是如何在钟嵘的作品中 体现的,此部分又分了四个方面来讲述,分别为:追寻历史评价,承接传统思想渊源;致 力于作品诗意阐释,尊重主体之人格存在;基于个体感悟瞬间生成,构织诗学意义之永恒 流动;敢于社会担当的文化意识。第三部分,由古及今,由点及面,阐发“诚 在当今的 现代文化意义。 关键词:诚钟嵘诗品滋味 a b s t r a c t z h o n gr o n g sp r o f o u n dt h e o r ya n di n t e g r i t yo fp o e t r yw e r ee x c e l l e n tb e f o r et h ed y n a s t i e s o fq il i a n g , a n dr e l a t i v e l yr a r ee v e ni nt h e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s ik uq u a ns h u ”i nq i n g d y n a s t ye v a l u a t e d s h ip i n a w a s g o o di na r t sa n ds c i e n c e ,a n di nt h el i n ew i t hw e nx i nd i a o l o n g z h a n gx u e c h e n gp r a i s e d “s h ip i n a s t h es o u r c eo fp o e t r y i nt h eb o o ko f w e ns h i t o n gy i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f o l l o w i n gm o d e l si nt h ea p p e n d i c e si nt h e s e q u e n c eo fs h i p i n ”w e r e k n o w na st h e “p e a r lo fc h a p t e r , c o l o r f u lf l o w e r si nt h ef o r e s t ”t h e r e f o r e ,p o e t r y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h o l d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 ,w h i c hh a sag r e a ti m p a c ta t t h a tt i m ea n dt h ef u t u r e i nt h e “s h ip i n ”,z h o n gr o n gu n i t e dt h ec r i t i c i s ma n dt h ea p p r e c i a t i o no ft h ea r t sw i t h a d v a n c e do p i n i o na n dq u a l i t yi na r t s ,p r a i s i n gt h eg o o da n dc r i t i c i z i n gt h eb a db r a v e l yi no r d e rt o c l e a rt h ep o e t r y , a n dm a d ee x p e n s i v ea n dp r o f o u n dc o m m e n t si nt h ep o e m so ft h ep a s t z h o n g r o n g sc o u r a g ei sn o ta ta l le a s y t h i sw a s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f o rh i se x p e r ti na r t sa n dh i si m p a r t i a l c r i t i c i s m ,w h i c hw e r eh i sc h a r a c t e ro f s i n c e r i t y a sa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t h e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t oe x p l a i na n dd e f i n e “s i n c e r i t y ”a tt h eb a s eo ft h e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a n d f o c u s e so nt h e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o f s i n c e r i t y i n s h ip i n t h e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l i m i t e dt ot h e s h i p i n i n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ei n t e r n a l ,s u c ha st h e t a s t e , n a t u r a l ,d i r e c ts e a r c h ,r e g a r d l e s so f t h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c r e a t i v ep r o c e s so ft h ew r i t e r , w h i c hl c a d st om i s t o o ka n de r r o r s t h i sa r t i c l e b e l i e v e st h a ts t u d i e ss t a r tf r o mt h ec r e a t i v ew r i t e 卜z h o n gr o n g ,t r a c e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o f t h ec r e a t i o na n da p p r o a c ht h et e x tc a nu n d e r s t a n da n dc o n s i d e rt h et e x t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i no r d e rt ou n d e r s t a n dh i s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i n s i n c e r i t y m o r ec l e a r l y ,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o r i g i n s o f “s i n c e r i t y a r en e c e s s a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f o c u s e so nt h eo r i g i n sa n dm e a n i n g so n “s i n c e r i t y ”b yt h el e v e lf r o mp h i l o s o p h yt o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i sa r t i c l e ,a st h e m a i nb o d y , s t u d i e st h ei s s u et h a th o w “s i n c e r i t y ”i se m b o d i e di nt h ew o r k so f “s h ip i n t h i s s e c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a r e a s ,w h i c ha r ea sf o l l o w i n g :t r a c et h eh i s t o r ye v a l u a t i o n ,f o l l o w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u r c e so ft h o u g h t ;c o m m i tt ot h ep o e t i ce x p l a n a t i o n ,r e s p e c tf o r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o f e x i s t e n c e ;b a s eo ni n d i v i d u a lp e r c e p t i o nt oo b t a i ne t e r n i t yo ft h em e a n i n go fp o e m s ;t h er o l eo f c u l t u r a la w a r e n e s si nt h es o c i e t y t h et h i r dp a r ti n t e r p r e t si t sm o d e mc u l t u r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 “s i n c e r i t y f r o mt h ea n c i e n tt ot h ep r e s e n t ,a n df r o mt h ep o i n tt ot h ef a c e k e y w o r d s : s i n c e r i t yz h o n gr o n g s h ip i nt a s t e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4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口论文钟嵘“诚 之文学批评观,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 硕士口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 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 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趑塌表 醐:2 1 、l ;。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 钟嵘“诚”之文学批评观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 士口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口学位论文。本论 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 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 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蕊塌雹 导师签名: ! 竺:2 1 。p 日期:卅耋;。 钟嵘“诚 之文学批评观 引言 自八十年代以来,在研究钟嵘诗品的论文中,对其中体现的文学批评理论学说 的研究无疑是占据了一个显著的位置,形成了一个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自然思想的研 究、诗品的“滋味 说、“情性 观、文质观(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及“气 论美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卓著成果,其研究的宽度和厚度都令人叹为观止。然 而,诗歌作为抒情艺术,是自然性和人为性的和谐统一,优秀诗作之所以感人首先在,诗 人将自己的情怀感受自然无碍地袒露在作品中,诗作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愫。当然我 们说,任何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是与当时的学术发展分不开的,而钟嵘的诗品作为对 艺术的艺术,他是如何本着客观中立的评价姿态,而又不违背自身的感悟体验,来体现作 为一名优秀文学批评者的文人良心和研究高度的呢? 人们对于贯穿以上这些文学批评学 说中的创作主体的批评思想却很少关注。“诚 作为钟嵘进行文学批评一以贯之的思想旨 趣,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是诗品一系列文学批评理论得以提出的出发点,而且是作为一 名文学批评家所应具备的内在品质。 诗品一书,根据其自述,乃是一部论战者的著作。序言说明其写作动机是“观 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馀,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 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口 陈标榜。其文未遂,感而作焉。 就当时的情况说,钟嵘的时代,诗风的衰落已经相当严 重,诗派蜂起,创作和评论都出现了很复杂的情况,诗品所评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 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其中上品诗人十一人,中品诗人三十九人, 下品七十二人。他尖锐的斥责了南朝宋末诗歌创作领域内的不良风气,这个时期诗坛深受 颜延之、谢庄的影响,而形成“文章殆同书抄 的局面。从晋到齐梁时代,门阀贵族不仅 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而且垄断了诗坛,比如南朝的宋明帝、齐高帝诸子及梁武帝父子 等人,位居高职,但又非常重视文学创作。以曹丕为标志的魏晋新风,使诗文创作展现出 与两汉完全相异的形态,诗文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而是其用以自足表达作者的思 想、情感、精神和人格的文本表现,但出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尽管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从以往传统的“诗言志 桎梏中解放了出来,并且自觉不自觉地在反映人生的价值、社会 地位方面已露端倪,可作为诗坛的一些贵族子弟及无聊文人,他们出于自身封建统治的狭 隘利益需要,受当时封建统治者只重视学习研读书本知识,却忽略诗歌作为阅读主体的心 灵接受客体,其所产生的社会实践应用的影响;更有甚者,一些文人把作诗与写字、下棋 同科,他们并无悲欢离合的生活经历与社会感受,即使描写自然景物,也难以有托物寄怀 的深沉情思,无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出于“耻文不逮 的目的,便只得“终朝点缀,分夜 呻吟”,冥思苦索,向壁虚构,甚至那些“才能胜衣,准的无依 的士族子弟也煞有介事 做诗,致使诗坛出现“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混乱情况,平庸低劣之作充斥诗坛各个方 面。结果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稍尚虚谈、“淡乎寡味 、“皆平典似道德经 ,有的 在诗中堆砌大量典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防、王元长等,辞不贵奇, 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寝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 王 公缙绅之士更是“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并起,准的无依, 同时,钟嵘认为“少年士子 在取法前人和继承文学遗产方面,往往不能明辨优劣高下, 甚至“笑曹( 植) 、刘( 桢) 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胱今古独步。既然非取法乎上, 心中缺少一个进行诗歌创作的标准,自然也不会写出高明的作品。“王公缙绅之士自命 风雅,喜欢评诗品文,却又没有一个客观的品评论诗之标准,所谓“随其嗜欲,商榷不同 , 以个人主观的爱憎好恶随意升降轩轾,致使“淄渑并泛,朱紫相夺 ,好坏不分,优劣莫 辨。因此,钟嵘诗品在齐梁时代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 斗争中产生的,作者以“诚 的文学批评态度,与此不良风气进行抗争,既承受着来自权 贵地位的压力,同时也同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敌对张力,其文学批评的胆识是 令后人敬佩的。 而在今天的文学著作中,“诚 的文学批评观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前人在这方面的 研究也不是很充实,因而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我觉得,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文本视点的选择与确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观念,也就有一个时代的新视 点,在今天一切物欲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钟嵘“诚 的文学批评思想的研究,也是对 诗品另一个视点的开拓与关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多方面地把握它的意义维度。 一、“诚 义探源 我国古代文论典籍中,充满着对“诚 义的论述和阐释。天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和本 原,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具有主宰驾驭的含义,它以不同的形式规定着宇宙万物的运动变 化,进而也规定着人类社会的一切,它既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据,也是人类社会道 德确立之客观性与合理性的根据。而古人认为,“诚 既是天道,又是人道,认为宇宙是 一种客观实际的存在,它不是虚假的,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实。“诚”的意义内核, 在文论上不仅体现在创作者的道德认识层面上,而且反映在其对主体情感之真的重视上, 是性情之正与性情之真的有机统一。 1 、“诚”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中庸篇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天之道也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 物 ,又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 2 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又 云:“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对于这些论述,后代朱熹注释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天理之本然也。( 朱熹朱子语类卷) ,即是说人类社会、自然界乃至广远的无知 领域,都是物质性的,一切都是一种客观的、实实在在的存在,都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 移,而是按照自身固有的真实的规律性在运动、变化和发展,即中庸说的“诚者,自 成也、“诚者,天之道也 ,这是儒家学者从哲学的高度所确立的“诚 的含义。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日:“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孔颖达周易 正义( 卷一) m 阮刻十三经注疏本) ,宋代程颐说:“修辞立其诚,不可不仔细理会。 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修辞立其诚,正为立己 之诚意。 ( ( - - 程遗书卷一) 朱熹日:“忠信,主于心者无一念之不诚也:修辞,见于 事者无一言之不实也。虽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辞立诚,则无以居之。 ( 李光地等御纂 周易折中( 卷一) 引 m 清康熙五十四年内廷刊本) 这里,毫无疑问,“修辞”之“辞, 所包含或指称的“文艺”、“文学”或“文章的内涵因素是确实地存在着的。对“诚 之含义的理解,基本指向于诗歌创作主体思想感情或道德修养上的真诚、诚挚,而文学作 品正是作者自身之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流露和反映,所以,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历代 学者以此为源头,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与阐发,从而使“诚的内涵更为充实,更 加丰富多彩。 2 、“诚”是为文之核心 中国古代文论通过对“诚 义的阐发,强调了在文艺创作过程和结果中,主体要切实 做到情感真诚,主体创作要出于真诚的感情,要注重文本内在感情的表现与抒发。 东汉时期的学者王充,在论衡佚文篇中说:“心思为谋,集札为文,情见于辞, 意验于言。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川嵋他自论其著作论衡一书时说:“故 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乎! 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乜1 这可 以说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比较早出现的将内在的“诚与外在的“文刀进行直接联系的 言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进入“自觉 创作的时代,然而伴随着文学自觉的萌芽与发展, 文学表达形式的精致化,使创作主体过分致力于文辞的雕饰、音律的安排,文过而质不足, 辞美而意不高,如诗品所言:“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一南朝梁刘勰 以“原道”、“征圣 、“宗经 为倡导,力求挽颓风而树正气。刘勰在文心雕龙宗 经篇中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 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川3 1 细察此“六义,与主体之 “诚”均有密切的关联性,钟嵘并不否定“文之体,“文之形的艺术表现,但是他更 3 强调为“文”之思想感情的表达与流露,注重创作主体在为文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即用心 写作,以“诚 著就。 在进入隋唐之后,强调文学创作主体思想道德修养意义的“诚,成为文艺创作主体 论的主要核心要素之一,“诚 也被赋予了特别重要的崇扬高尚、纯正人文思想的含义。 例如,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说:“君子居其位,则死思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 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韩愈争臣论韩昌黎全集( 卷十四) m 四部备要本) 柳宗元的观点也与韩愈相近。基于此,晚清学者刘熙载指出:“昌黎论文之 旨,于答尉迟生书见之,日:君子慎其实。柳州论文之旨,于报袁君陈秀才书 见之,日:大都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刚意在强调“诚在个人成长及自身修 养中的无可替代的重要性。金代诗文作家元好问说:“何谓( 诗之) 本? 诚是也。一,“故 由心而诚,由诚而立,由言而诗也。二者相为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 远。 隋1 明代学者归有光,在为名“文华 者取“德诚 之字时说:“欲文之华,莫若德之 诚。 叫这些正是“诚为“文之核心要素在思想道德方面内容的体现。 “诚 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品性,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真善美”的融会。在文艺创作方 面,作为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作家而言,“诚 不仅是对其身份表达的外在要求, 也更是其从事文学研究所必备的内在品质。在这里,钟嵘的诗品作为“最富有艺术精 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论 和晋人的美) 的杰作,更有令今人借鉴阐发学 习的意义。 因此,本文对钟嵘诗品文学批评标准的诗意生成过程进行挖掘涵咏,以便发展学 习,给我们今天对作品的理解一种视界拓展和丰富,也有助于我们对今天的评论标准进行 反思、修正和融会贯通。当然,我们也是处于历史传统中的人,我们是带着我们个人的特 殊的理解角度来进行一切活动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站在超然的立场上对他的标准进 行“客观的”评价,我在此研究的目的是尽量发掘钟嵘的创作品质,研究他是如何践行其 “诚”的文学批评观,来完成对诗品“文学空间 的丰富填充,从而成功行使一名文 学批评者的文化使命的。 二、钟嵘“诚 之文学批评观的落实 钟氏的诗品,是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出现的以品评诗歌见著的文学批评著作, 其创作动机正是针对南朝社会中“庸音杂体,人各为容 的情况,以及种种“淆乱的现 象而成的。他明确地指斥批评界的混乱来自“王公缙绅之士 ,而且用辛辣的笔调描述了 种种令人难以容忍的丑态,以前所未有的文学批评家的胆识和勇气,力图扭转诗坛颓风。 为了驱散诗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的混乱局面,他的最大愿望是能继刘士章( 南齐人, 刘绘) 未完成的文学批评事业,做到“校以宾实 ,从而使每位诗人的作品,得到客观、 中肯的评价。他所针砭的不正诗风,如“用事诗 、“永明体”等,其始作俑者和传播者也 4 是当时的显赫人物,如沈约、谢眺、任防等人。诗品的批评的锋芒,无疑是针对着这 些王公贵族,心怀力纠时弊的的志向,“钟嵘贯彻他的艺术观点很为坚决,褒贬分明,议 论大胆,应当说是一位真正的、有气魄的评论家,后世也不多见。 口1 ,显示出一位严正 批评家的勇敢的战斗精神。让我们与钟嵘对坐而谈,用钟嵘的读诗的方式来走近它,发现 它,阐释它,也就是“诚 之丰富内涵。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深入探寻“诚在钟 嵘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落实。 1 、追寻历史评价,承接传统渊源 我们要了解钟嵘受传统思想影响的程度,就要看他的诗品在多大程度上与传统保 持一致。众所周之,中国古代学术有重视传统、强调通变的特色,这实际也是中国古代文 化精神的一个方面,而将这种文化精神贯注到学术上,就形成了学术上重视师承的传统, 这种文化精神作用于文学,便形成了文学史上因袭摹拟的传统。诗品美学思想的产生 “不是一个既无时间性,又无文化氛围的思想意图的孤立表现 ,嘲它的产生是与历史传 统密不可分的。我们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说明来对此作一下阐释: ( 1 ) 、钟嵘所生活面对的五言诗的文学审美空间,经过建安至萧衍几百年的创作和修 订过程,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构架、评价框架。下面我们举例,来简单追溯一下这 个历史过程。 曹丕在评论建安时代诗人时,特地把刘桢提出来,对他的五言诗作进行评价:“公干 有逸气,但未道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曹丕与吴质书) 。 曹植的诗、文皆不为其兄所称,但曹操非常喜欢。对于他的诗作,丕子明帝在三国 志任城陈萧王传中称:“嘉其辞义,优诏答勉之 。陈琳、杨修对他的文学才能也都相 当推崇( 见文选卷四十陈琳答东阿王笺) 。晋鱼豢在三国志魏略中:“余每 览植之华采,思若有神 ,也对曹植诗文予以高度评价。 再看潘岳,晋李充在翰林论中云:“潘安仁之为文也,犹翔禽之羽毛,衣被之绡 毅 ( 严辑全晋文卷五十三) ,孙绰云:“潘文浅而净,陆文深而芜。( 世说新语文 学) ,又云:“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如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世说新语文 学) 。直到明代胡应麟诗薮中对其描述为:“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潘、陆之品定也。一 t o 三者都以潘、陆并举,李充认为陆高于潘,而孙绰认为潘优于陆,李孙二人对此评价 相异,但须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二者皆是就潘、陆之间诗作的高低之争发表自己的见解, 虽然对于潘陆二人哪个为最优秀的诗人存在异议,但二人同为他们心目中的优秀诗人则显 而易见。 5 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逮乎西朝之末,潘、陆之徒 虽时有质文,而宗归不异也。 檀道鸾也是极力推崇建安之诗及西晋“潘陆之徒之诗,于江左诗风不满,刘孝标引 檀道鸾续晋阳秋的一条记载,其云:“诗、骚之体尽矣。 南朝宋谢灵运极推曹植,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 共用一斗。( 宋无名氏释常谈引) 。又谢氏甚慕建安之风,曾作拟魏太子邺中集诗 七首。谢氏又云:“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 ( 诗品卷上评左思引) ,他也极 力推崇左思及潘岳之诗。 综以上所述,钟嵘的前代人评诗及与他同时的陆厥、江淹、沈约、萧子显等评论家的 诗论,还有萧统文选选录时的看法,裴子野雕虫论中的评价,等等,从中可以看 出,魏晋以下的诗人,除张协没有明确提及,颜延之被钟嵘放在中品以外,其余在诗品 中位居上品的诗人,也是历史上一直评价很高,被认为是最有代表性的诗人。而钟嵘在诗 品中最为推崇的上品诗人有:曹植、陆机、刘桢、王粲、阮籍、潘岳、左思、张协、谢 灵运,其中,曹植、陆机、谢灵运被钟嵘视为三个时代的代表作家( “陈思为建安之杰 、 “陆机为太康之英 、“谢客为元嘉之雄 ) 。钟嵘的这些评诗标准的确定,尤其是对诗人在 诗坛中地位的品第,与其前代人的诗论有不可分割的继承性。 此外,钟嵘对诗歌创作在艺术上的要求,与刘勰相近。诗品序提出诗歌创作应“干 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风力 意同文心雕龙提到的“风骨,钟嵘要求以明朗刚 健的语言风格为基干,再用华美的文采加以润饰。这与刘勰要求风骨与文采相结合也是一 致的。 ( 2 ) 、钟嵘诗品从传统哲学思想吸取了营养,他的批评理论是在儒道释三种文化 冲突、调和、互补,又冲突、又调和互补的变化过程中生成的,是三种文化不断对话的结 果。 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哲学( 参中国哲学大纲) ,宗白华先生说,中国艺 术是生命的艺术( 参美学散步) ,如果要追问这种生命意识的文化根源,与源远流长、 生生不息的儒释道哲学是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不是作为一种僵硬、古板的历史传承物出 现的,它总是悄然渗入到时代风气中,在看似新颖的时代风物中打上自己的烙印。诗品 作为新兴五言诗的理论总结,固然有其继往开来、新颖崭绝的一面,但支撑起其理论体系 的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诗歌理论的形成即是儒释道三者交融而催生出的一朵娇艳绚丽 之花。 钟嵘特别突出地表现出对诗中用典、使事,讲求四声、八病的做法的不满,主张“直 致 、“直寻 ,推崇“自然英旨 之美。罗根泽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说:“自钟嵘看来, 用事用典,宫商声病,繁密巧似,都违反自然,矫正的方法。当然也就要提倡自然。刘勰 6 也提倡自然,但不以自然为根本观念,钟嵘诗品序里深深的慨叹自然英旨,罕值其 人,可见他所标榜的准的即根本观念一是自然。 u 叫诗品序云: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於用事? “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 ,亦惟 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 ,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 皆由直寻。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 宫商之辨,四声之论。王元长创其首,谢眺、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 辩,於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自然 思想的确立是钟嵘诗品的核心理论概念。自然,即自在本然,如道家思 想一样具有强烈的否定性意义,它是对一切人为之物的否定,自然的本意在老庄那里是指 天地万物不依赖于任何外力而自生自长的特性,亦是“道最根本的存在状态。这种思想 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浸润到了诗人的创作当中,正如后人所说的“老庄本来是要开创一个 古朴自然、和和睦睦的世界,然而却不自觉地开出了一片诗的净土。钟嵘认为从齐代 大明、泰始年间到当时的作者,忽略辞采本身的表现美,而一味滥用事典,使文章如同百 衲衣一般,东一块,西一块,不成片断,损害了文学作品的整体美,妨碍了文学“吟咏情 性 之存在本质,所以他慨叹在当时的创作中“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他已自觉运用“自 然英旨 来抗拒“伤其真美的创作文风了。“真美 亦即“自然之美,“自然之美并 非违背声音的客观规律,“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如对古诗十九首所体现 的这种真率自然的美学风貌,他说它“文温而丽,意悲而远 ,所谓“意悲而远,正是指 它把当时人郁积已久的人生怅痛,深刻而真实地倾吐了出来,使人们听到了在汉帝国金碧 辉煌大殿下面不幸士人的哭泣、呼号和诅咒! 钟嵘论陶渊明,也主要赞叹其风格的质直天 然,他说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 其质直。 清代张实居说过:“古之名篇,如出水芙蓉,天然艳丽,不假雕饰,皆偶然得之, 犹书家所谓偶然欲书者也。 t 2 1 ,他认为清新自然的名篇佳句多是诗人自然感兴的创作成 果,其“天然艳丽 是对“自然”思想的引申发展,二者同源,皆反映了先秦时的老庄提 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天工的美学观念。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钟嵘标举的“自然 ,并非主张率而为文而否定文采与技巧, 他的目的是要人们将文采技巧与真情实感统一起来,从而使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意蕴或 “滋味 ,这实际上是对诗文创作更高一层的要求。这也是对儒家传统言意观的继承,孔 子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刀,礼记乐记中讲“声成文,谓之音 。我们以诗品 中的上品为例,这一特征表现得极为鲜明突出: 如评古诗云: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评班婕妤云:词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 评曹植云: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各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评王粲云: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赢。 评陆机云: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于公斡,文劣于仲宣。尚规矩,不贵绮错,有 7 伤直致之奇。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 评张协云: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词采葱菁,音韵铿锵,使人味 之宴密不倦。 评左思云: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由此可见,只有“体被文质”,言意相称的作品,才是“有滋味 的,才是钟嵘所倡 导的“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 ,即“风力与“丹采的结合,在此,他既强调内容 的“风力作用,也不排斥“丹采的表现力,二者兼备为好。他认为,没有内容的诗, 即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仅有内容而没必要的艺术形式,所谓“理过其辞 、 “平典似道德经 的作品,也只能是“淡乎寡味 ,不可能有什么深刻的感染力。而这恰 恰是对先秦以来儒家诗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可见,钟嵘“自然思想的实质是诗人毫无痕迹地呈现真情实感,而不使词藻与技巧 遮蔽其所要传达的意义,这种要求其实根本上是使人的接受心灵产生一种和谐自然愉悦的 审美享受,从而与创作主体的心灵达到“自然”的共鸣。这也正是对孔予以来的儒家“和 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钟嵘谓“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这个“自然 涵义较广,但在声 律方面,也就是应该做到“清浊通流,口吻调利,“通流”、“调利当然有“人力 的成 分,不是信口而出,摇笔即来,但“人力 还须返归“自然”。因此,“自然 的风格不但 不排斥文采与技巧的运用,而且它是文采与技巧的产物,同时又是对文采与技巧的征服与 超越。如对刘桢诗,钟嵘评价说“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 ,评魏 文帝曹丕诗“新奇百许篇,率皆鄙直如偶语 ,评嵇康诗“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 之致”,这都说明钟嵘在注重诗歌“直 的同时,也强调对其“雅 的创作。正如论语 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原意是讲君子的修养问题,后来发 展为文艺创作中的文质统一思想,从而达到中和为美的创作旨归,钟嵘“自然 之诗学范 畴也是一种中和之美的实现。 同时,诗品序开篇一段话,即受儒家思想之影响,“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 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 鬼神,莫近于诗。这段文字就其思想和理论渊源来看,主要出于礼记和毛诗序。 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 形于声。”这是钟嵘言“物之感人 的思想和理论渊源。而“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一是对 毛诗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 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数语的压缩。在这里,钟嵘从诗的本质上立论,由自 然之气,触发人的生命之气,又由生命之气表现为作品之气。在这个意义上讲,诗不仅可 以沟通人与自然的生命,而且可以沟通人与超自然的生命一“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 之以昭告。而儒家“天人合一 思想,就是要强调人和世间万有的亲和。 此外,钟嵘追求“直寻 的诗歌创作方法,反对“补假,这也是他“自然一思想的 一个体现,文中所谓“直寻 ,也就是“即目 、“所见 ,就是把自己眼前所见的具体生动 8 的景物直接地、自然地描绘出来,这当然需要诗人具有一种内在的领悟力,钟嵘评谢灵运 说的:“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 ,以及评陆机时所说的“直致之 奇”,都是对“直寻 说的进一步的具体说明,“直寻 说揭示出诗歌创作的直觉性,是作 者对审美对象的直觉把握和自然表达,它不需要人工雕琢堆砌,与后来唐人殷潘所说的“兴 象”,宋人严羽所谓的“兴趣 和明末清初王夫之的“即景会心 ,以及王国维的“不隔、 “意境 等都是紧密联系的,都指艺术创作和诗人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强调创作主体对 客观外物的瞬间体会和把握。而究其内里,这与佛学的顿悟理论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提出:“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都是 澄怀观道( 晋宋画家宗炳语) ,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 n 羽又说: “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 境界。静默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u 羽这种 佛教“涅磐”艺术境界的达到需要定心不乱,寂静思虑的“禅观 修炼精神,这样才能真 正体会和得到最高的智慧( 般若) ,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表现在艺术领域中,这种“禅 观 的顿悟表现为既是即目、直寻而得的艺术创作,即钟嵘提出“直寻 说,“夫属词比 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 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 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要求在 创作中直面其景直抒其情,重视感悟的当下性与瞬间性,是审美心灵由外物触发而当时产 生的震撼心灵之反应,即引文中所说的“既是即目 、“亦唯所见 等词所一再暗示的偶然 性、机缘性,是创作过程中情与景的悄然遇合,情景相触相融,浑然成为一个审美意象的 整体,这是对佛禅顿悟理论的发挥。 所以,我们可以说,钟嵘是在继承传统价值标准结构的基础上来建立自己的批评理论 的,或者可以说,钟嵘所面临的文学空间、传统价值观念取向的影响、时代风气等因素的 制约、限定,使得他只能得出这样的诗歌价值标准。这种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不可分割性, 及在此基础上的通变精神,正是钟嵘文学批评精神所依存的源泉,其创作过程无时无刻不 渗透着作者“诚 之创作态度。 2 、致力于作品诗意阐释,尊重主体之人格存在 诗品中,曹植被钟嵘称作最高典范,“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 ,钟嵘对 他的诗歌评论的着眼点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因为他是钟嵘 最推崇的诗人,这些评语也是钟嵘整个批评标准的缩影。那么钟嵘在对前代人或同代人的 诗论实践中是否遵循这个标准去分品定级的呢?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说,诗品 是立足于对作品的生成过程进行诗意的阐释,而不是针对某个人,更不是去考虑作品作者 的地位尊卑或与自己的故交如何,相反,他是站在客观的文化批评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 9 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鸟瞰这些特定的诗人和作品,通过这些有限的诗 作,辐射到悠久的历史之中,产生一系列具有无限可阐释性的诗歌评论,以开阔作品批评 的历史视野。 在这里,我们再来面对这样一个古往今来、让世人争论不休的敏感问题,即钟嵘对当 时的叱咤风云人物沈约的评价是否公允,是否如后人所言,钟嵘是根据个人恩怨来定品第 的,唐人写梁书时,还有人持肯定的看法,在南史钟嵘传中,更是鲜明地肯定 了这一说法。论及钟嵘创作态度,这个问题是不能避开的。 毫无疑问,对于齐梁来说,沈约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诗人,鉴于他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 也许是最能冲击上品的人物,在诗品一书中,他像个无所不在的幽灵到处出现。南 史钟嵘传云:“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 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是谢胱未道,江 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盖追宿憾,以此报约也。 n 钔在这里,南史作者李延寿认为,钟嵘将其诗品初稿写就后,曾向沈约求誉,遭 到了沈约的拒绝。钟嵘颇为不满,待沈约谢世后,他重新修订诗品,增写梁左光禄 沈约诗,对沈约加以诋毁贬低,并置之于“中品 。钟嵘在诗品里对沈约是否“追 宿憾 ,众说纷纭,前人也为钟嵘作了不少辩解。如明胡应麟诗薮云:“( 休文) 诸作, 材力有余,风神全乏,世以钟氏私憾,抑置中品,非也。川墙1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云:“史称:嵘尝求誉于沈约,约弗为奖借,故嵘怨之,列为中品。按:约诗 才列之中品,未为排抑。”清姚鼐在惜抱轩笔记一书中亦云:“钟嵘品休文云:辞 密于范,意浅于江。此殊为公允,安得谓其追宿憾也。 钟嵘诗品里讲: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余论,固知宪章鲍明远 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胱未 道,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也。见重闾 里,诵咏成音。嵘谓:约所著既多,今剪除淫杂,收其精要,允为中品之第矣。故当辞密 于范,意浅于江也。 认真体会一下钟嵘在诗品梁左光禄沈约诗里的话,不难发现钟嵘是从五言诗发 展史的纵横客观比较中,将沈约置于“中品”的,即不仅将沈约同鲍照进行纵向的、历史 的比较,而且还将他同谢胱、江淹、范云进行横向的、同一时代的比较,从诗的角度出发, 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品评出他们的优劣,钟嵘是从自身品评诗文的本心出发,将沈约置 于“中品”的。 首先,从五言诗发展的纵的历史比较中来阐述钟嵘诗品梁左光禄沈约诗里的话。 在诗品梁左光禄沈约诗里,钟嵘首先把沈约同刘宋时期的鲍照进行纵向的、历史的 比较,指出沈约师法于鲍照,“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所谓“经纶,即是钟嵘在宋 光禄大夫颜延之诗里所说的“经纶文 ,即歌功颂德,应制应诏之作。颜延之“是经纶 文雅才,“诗长于廊庙之体 。n 刚颜延之对这类“经论文”写得较多,如应诏宴曲水作 1 0 诗、应诏观北湖田收诗等。鲍照“才秀人微 ,其五言乐府诗作表现出寒士在门阀制 度下怀才不遇的牢骚与愤懑,这大概就是王通所说的“急以怨 ( 王通中说说鲍照“其 文急以怨 ) ,而“不娴于朝庙之制 。沈约的一生,在入梁之前经历坎坷,十三岁时其父 被杀就成了孤儿,四处潜窜避难,直到三十九岁才算在萧长懋幕府里当个记室,入齐的十 多年间,算得上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但好景不长,永明末,王室内乱,他也被外放东 阳,在外一直到齐末的动荡不安;入梁之后,他已年过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