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论文)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在 年_ 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叠童 日 导师签名:! ! 妻【过 e l 期:尘! 竺! i 兰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 中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全球化”潮流迅速推进的背景下,现代化、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结构处于动荡不定的转轨定型期,在高度商业化的现 代社会,源于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呈现悄然失落的状态。 本文对侗族纺织技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研究发现,侗族纺织技艺以世代口授的 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方式为主,每户之间的技艺水平参差不齐。作为一种传统的 工艺技术,身处现代化、科学化代表的高度理性化的工业文明,标准化、批量化的大 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重新解构的势态,若遇到外界条件的冲击, 往往难以掌杼,一衰再衰。而对原生态环境的改造和破坏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源于农 耕时代的传统纺织工艺。 本研究关注和保护传统技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并珍惜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存在 的差异,重新研究本土文化、考察侗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作为推进侗族物质文化发展 的突破点。对侗布技艺的现状与今后的走向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寻求传承与发展之 间的平衡点,使之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正是当下急需探索与解决的问题。 文章还研究了贵州侗族服装的发展历史,得出面料的选用从天然材料、天然纤维 到人造材质、人造纤维、化学纤维;织造的方法从古老方式织造的土布、土纺到化学 拉丝;染料应用的技术从彩色泥土、矿物染料、植物染料到印染加工,这些发展过程 体现了作为贵州侗族的服装材料在技艺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贵州侗布;技艺传承;纺织技术 作者:桑童 指导教师:陈雁 g e n e r a t i o nt og e n e r a t i o nh 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u n i t b a s e ds m a l l s c a l ep r o d u c t i o n t h e r ew e r e g r e a t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h o u s e h o l dv a r i e si nt h es k i l ll e v e l a sat r a d i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 a p p l i e di nm o d e m ,h i g h l yr a t i o n a la n ds c i e n t i f i c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o fi n d u s t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s t a n d a r d i z e d ,m a s sp r o d u c t i o nb yl a r g em a c h i n e so ft h ei n d u s t r i a ls o c i e t y ,i ti si n e v i t a b l et o f a c ew i t hr e n e w e dm o m e n t u mf o rd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th a sb e e nl i s t e da st h ek e yr e s e a r c ht o p i ct h a tt h ed o n gt e x t i l es k i l le x i s t sa n d r e s e r v e s i th a sb e e np r o p o s e dt or e s p e c ta n dt r e a s u r e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ea n de x t e r n a lc u l t u r e ni sa l s oi m p o r t a n t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c u l t u r e t ot r a c et h eh i s t o r ya n dt os t u d yt h ea c t u a l i t y r e l a t e dt od o n gn a t i o n 1 1 圮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o r i g i n a l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s c r i t i c a lf o rt h i sr e s e a r c h i tw i l lb eg r e a th e l p f u lt oi n h e r i tt h ec u l t u r eo fd o n gn a t i o n 硼1 e c o n d i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o n gt e x t i l es k i l li st h o r o u g h l yd i s c u s s e da n da n a l y z e dt o f o u n dt h eb a l a n c e dp o i n t si n h e r i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o n gn a t i o nc l o t h i n gi ng u i z h o ui sa l s oi n v e s t i g a t e d i th a sb e e n f o u n dt h a tt h ef i b e r su s e df o rc l o t h i n gr a n g e df r o mn a t u r a lm a t e r i a l st om a n m a d e m a t e r i a l s c h e m i c a lf i b e r sh a db e e na p p l i e di nc l o t h i n ga tt h a tt i m e 1 1 1 em e t h o d so ff a b r i c f o r m a t i o ni n c l u d e dh a n dw e a v i n g ,h a n ds p i n n i n ga n dh a n dd r a w i n g t h ed y e s t u f f s i n c l u d e dc o l o rc l a y , m i n e r a ld y e sa n dp l a n td y e s t h em o d e mp r i n t i n ga n dd y e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i sa p p l i e di nd o n gt e x t i l ea n dc l o t h i n gn o w i tc a nb ec o n c l u d e dt h a tt h e m a t e r i a l so fd o n gc l o t h i n go c c u p yap a r t i c u l a rp o s i t i o ni nt h ep r o c e d u r eo f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d o n gt e x t i l et e c h n i q u e si ng u i z h o u k e yw o r d s :c l o t h i n go ft h ed o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 ;t e c h n i q u ei n h e r i t a n c e ;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 w r i t t e n b y - t 0 n gs a n g s u p e r v i s e db y :y a n c h e r t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背景 1 2 相关研究 1 3 研究方法 1 4 研究思路 1 5 关键词界 第二章贵州侗 2 1 侗族简介 2 2 侗族服饰 2 3 侗族的纺织传统7 第三章贵州侗族纺织工艺一1 1 3 1 侗族纺织工具。1 1 3 2 纺织材料:15 3 3 染色与后加工处理1 5 3 4 纺织材料的种类一18 第四章贵州侗族纺织在服饰上的应用2 3 4 1 北部地区2 3 4 2 南部地区2 6 第五章侗布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思路3l 5 1 侗布制作技艺的基本传承方式3 l 5 2 侗布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意义3 2 5 3 侗布制作技艺传承与发展思路3 5 第六章总结3 8 参考文献4 0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和社会实践4 4 1 学术成果。4 4 2 社会实践4 4 致谢4 5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 。1 。1 。_ 。_ 。1 _ - 。_ _ 。1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 。1 。- 1 1 。_ - 。一 第一章绪论 _ - - _ _ _ _ - _ _ _ _ - - - _ - _ - _ _ _ _ - _ _ _ _ _ _ - _ - _ _ _ _ _ - - _ - - _ - - - _ _ - _ _ _ - - _ _ - - _ - -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 - _ _ - - _ _ _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 。_ - - 。_ - - - 一 1 1 选题背景 第一章绪论 选择“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 ,是为应答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潮流而确 定的,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其他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的侗族传统的纺织技术,尽 早研究,尽早保护,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保护贵州民族纺织文化乃至中国民族纺织文 化生态具有现实的意义。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 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大家对这一点似乎都有一定的印象。负责任的说,这笔遗产是 需要保护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比较艰难生长和延续,从一开始,就命运多舛, 有一种东西帮助了它的生长,就是社会的落后。落后在经济上表现为贫穷,在地理上 表现为偏僻,在社会需求上又表现为被冷遇。对民间工艺匠来说,这些并不是什么好 事。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落后才使民间工艺美术获得了天然的生态环境。 因此,本研究具有如下四点实际的意义。其一,从和谐文化生态方面来看,编码 定位“贵州侗族纺织文化生态”可促进和谐的艺术文化生态的完善,使其有效地继承、 传播,并为视觉文化的创造、设计艺术民族化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学理支持。其二, 在美术文化的认识论上,编码定位侗族纺织文化的艺术理论及其内涵,促进中国美术 本土文化体系的充实。其三,为贵州侗族人的乡土情怀及族群认同的培养提供启示。 其四,为侗民族的和谐发展提供可实施的操作路径。 侗族生活在与其他民族杂处的社会环境中,文化上的脆弱和依附性,使得侗族文 化产生一种涵化外来民族文化的机制,作为一种传统的工艺技术,身处现代化、标准 化、批量化的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重新解构的态势,侗族人 民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相互影响的机会求得自身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纺织工艺就可能 会带来被同化或被消灭的危险,因此,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创新侗族纺织技艺,即在传 承基础上的创新不仅是侗族纺织技术绵延不绝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社会生活和民族 经济、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历代典籍上对于侗族先民织造的棉织品多有夸赞,从 唐朝李延寿北史僚传载:“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反映了当时侗族先民的 纺织技术和染色技艺,到清代胡丰衡黎平竹枝词无不高度称赞侗布织锦的精美和 考虑到不同织染技艺的特点,图文结合,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是对文字不易描述的气 质、神韵等抽象的美感更准确地表达。为了能说明问题,我将分类进行阐述,具体实 施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拟订调查计划阶段。通过调查手段搜集资料,2 0 0 8 年初拟定 包括明确调查题目、阐明调查目的、选定调查单位、规定调查规模、研究调查对象、 说明调查方法、编写调查提纲、拟定调查顺序和时间安排等,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确定调研对象和调研规模的基本比例,制定具体详尽的计划。使三者既相对独立,又 构成网状联系。第二步具体实施阶段:2 0 0 8 年下半年至2 0 0 9 年上半年为侗族纺织艺 术课题具体实施阶段。即将所拟订的调查计划,贯彻于具体田野调查过程中。具体实 2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 第一章绪论 施的步骤是分段进行以区域划分,分段实施调研;交叉对比即将不同地区纺织类型、 纺织品种、纺织技艺实行同步交叉,使不同地区的纺织工艺构成网状联系,第三步调 整修正阶段:2 0 0 9 年下半年为调整修正阶段。在课题调研的实施过程中综合反馈信 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修正原来调查提纲计划。有的是拿出大量的对比,比如 不同地方( 村寨) 的纺织手法的比较,有的是本地方( 村寨) 的纺织比较,有的是同 时期的织染作品,有的是不同时间的作品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在对侗族纺织艺术的分类和技艺传承上力求有所突破,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从更新 更好的视角作研究,更好地认识这一遗留在偏僻西部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4 研究思路 主要内容包括侗族纺织的类型、品种、分布情况,侗族纺织技艺的种类及分布情 况,有关侗族纺织制作的文献历史和口传历史调研,侗族纺织与侗民生活的关系,侗 族纺织工艺的描述以及侗族纺织工艺的当代变迁。重点和难点分析:必须深入研究侗 族纺织工艺,将各种工艺技术、艺术表现手法学到家,只有继承了才能发扬,只有深 入了解,才能对民族文化内涵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将之转化为时尚的大众接受并广泛 流传的服饰文化的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必须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文化 层面去做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同时,将这些古老的技艺转化为服饰文化产业,使其价 值得以体现,商业价值得以实现,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和发展传统的民族纺织艺术。 1 5 关键词界定 ( 1 ) 侗族服装 侗族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纯粹手工制作,其穿着的服装从种植棉花,纺纱织布, 种靛印染、缝纫织绣都是妇女一手操作,体现了侗族妇女的勤劳与智慧。侗族的织染 历史悠久,工艺先进,侗布染色鲜艳,布纹紧密,有平布、斜布、花椒眼布。分纺织、 洗染几道工序。首先,侗族妇女把自种自收的棉花,经过筛选去掉棉籽,用自制纺车, 将棉花织成线,再用织布机织成布。这种白色布料,除用来制作内衣、衬衫、被套等 不需要染色的用品外,一般都要染成蓝色。侗布染织,程序多,过程长。先要种出蓝 靛,几月后收割蓝靛,连根带叶浸泡八九天,再加入糯禾草灰水和石灰水,待沉淀结 块即成蓝靛。把这种自家制成的土蓝靛溶于大桶,加烧酒和蓼蓝,半天后即变成青黄 3 注和保护传统技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并珍惜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存在的差异,重新 研究本土文化、考察侗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作为推进侗族物质文化发展的突破点。对 侗布技艺的现状与今后的走向作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寻求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使之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正是当下急需探索与解决的问题。此外,对于传 统工艺的忽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已经形成一种普遍的习惯性观念,习惯性观点具 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具有很强的惰性,因此,保护传统纺织工艺,必须进行大 量宣传,深刻揭示传统工艺的历史文化价值,并通过传统纺织技艺传承进而实现其潜 在的经济价值。侗布技艺传承的文化意义体现在,其一,侗布制作与染色技艺是促进 侗族物质文化发展的表征;其二,侗布制作技艺是侗族心理、民俗、精神乃至信仰文 化的外显;其三,侗布制作技术的的当代创新是当代侗族物质产生方式和条件的必然; 其四,侗布制作技术的当代创新是当代审美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时,侗布技艺传承的 思路文章中从以下六点去分析:第一,加强对青年技艺传承的重视;第二,加强在民 育教材中对传统技艺文化继承的重视;第三,交叉进行的以群体传承和个体传承 影响的多种传承方式;第四,旅游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第五,在传统的基础上 4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 第一章绪 深挖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品牌开发。 ( 3 ) 求异求新 贵州侗族的地理、历史与民族特点决定了文化传统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境内丰 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俗风情与深厚的历史积淀,反映在民族民间的传统技艺与特 品类上,历来有世人所瞩目,同时,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旅游事业的发展,商品交 易会的举办,贵州特有的传统技艺与特有的工艺品已走向世界,以其特有的魅力,获 得了很高的赞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放宽了农村经济政策,为经济发展 带来了新的生机,县办、集体办工艺厂的增多,农民中出现了大批工艺品德推销人员, 镇远绣品厂从1 9 8 5 年以来,把侗族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试制出多种新品种,有 的被评为部优和省优产品,其中所生产的织锦、刺绣、花帕、童帽、围腰、领带、背 扇、拎包等产品,深得中外游客的喜爱,远销国外的同时,促使了生产潜力的发挥, 因此,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加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是 开拓局面的关键。 5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 图2 - 1 侗族远景 州侗族纺织艺术 文化艺术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湘、桂、黔 族苗族自治州的宣恩、恩施等县的交界处,人 认为,侗族是古越人骆越的后裔。秦汉时 称黔中蛮、武陵蛮;三国称仡;隋称洞、峒、 俚;侗族自称,见于宋代。宋史西溪南洞 诸蛮说:“乾道七年( 1 1 7 1 年) 靖州有仡 伶姓杨,沅州生界有仡伶副峒吴自由。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说:在辰、沅、靖 等周,有仡伶。侗族地区杨、吴大姓。龙胜 厅志说:“西南诸夷,种类既繁,习俗各别 , “仡与侗同”。可见古之伶人,即是今之侗族。 展示了侗族至迟于宋代,就已经成为了单一民族而载入史册,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 史。自宋代以后,又有仡伶、伶偻、五陵蛮、峒蛮、峒苗;清称峒人、峒苗;民国称 侗家、侗人;新中国定名为侗族。而侗族人自称“宁更,“宁”汉译是侗人。“更” 侗语本意的汉译是遮掩物体的树叶或荆棘刺蓬。侗族人习惯结草为标记,打个草结表 示物已有主。田塘有鱼用树枝叶“更”起来,坡上堆放柴火,打个草结号起来。又如 “更岑 ( 号山) 、“更孑子 ( 号河) 、“更登 ( 号塘) 、 “更牙 ( 号田) 、“更艳 ( 号菜园子) 甚至 还有更埋表的,即号姑表姊妹为妻的等等。侗族 人把属于自己的东西用“更 的方式,表示其物 有主,非主人不得乱动。否则,将受到侗族社会 道德的谴责,甚至受到公众的惩罚。“更村更寨 即号村号寨,为了村寨安全,防止野兽和外敌侵 图2 - 2 侗族的房屋 犯,用篱笆、栅栏、土石墙或荆棘刺蓬、安放竹签把整个村寨围起来,只留寨门供人 6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第二章贵州侗族纺织艺术 畜出入,晚上把寨门关起来,犹如兵家安营扎寨之势。:宁更 ( n y e n eg a e m l ) 即侗族, 按侗语本意的确切汉译是居住和生活在栅栏或篱笆里面的人( 民族) 。 2 2 侗族服饰 贵州的侗族大多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 三穗、镇远、剑河等县和铜仁地区的玉屏侗族自治县以及芷江、靖县、绥宁等县。由 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落后,因此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古老的侗族传统服 饰。侗族的服饰,在史书中也有记载。宋代的老学庵笔记卷四说:“男未妻者, 以金鸡羽插髻 ,“女以海螺数珠为饰”。可见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盛装与常装之 别。盛装荟萃了民族工艺的精华,尤其富于传统的民族特色。制作一套女盛装,往往 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配齐挑花、绣花,也就是女孩子出嫁之时才能完成。一般过侗年 节、吃新节、看斗牛或踩芦笙以及走亲访友时才穿戴女盛装,回家后又换上别的衣服。 每个女青年至少有三至五件盛装,多的达十几件。女盛装还配有各种银饰,有头饰、 颈饰、耳饰、盛装饰、童帽等几大类,一百多种花样。侗族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纯粹 手工制作,其穿着的服装从种植棉花,纺纱织布,种靛印染、缝纫织绣都是妇女一手 操作,体现了侗族妇女的勤劳与智慧。 2 3 侗族的纺织传统 图2 - 3 侗族的传统服饰 早在隋唐以前,古越人就与汉族先民有了频繁的往来,随着唐代封建势力的侵入, 汉族的经济文化也随之传入岭南越人地区,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有了交流,使侗族先 民的农耕经济日益提高。据旧唐书记载:群舸地方,气候炎热,雨水多,稻粟一 7 第二章贵州侗族纺织艺术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 年可收两季。在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家庭纺织手工业也得到了提高,“班细 布 、“白练布”等也被作为供奉王朝的贡品,“侗布”、“侗帕 形式多样,优美精良, 曹滴洞的“侗锦”,“有花木禽兽多样,精者甲他郡”。可见,侗族先民在向大自然索 取生活资料的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了经济生活水平和生活水平,并在此基础 上吸收外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生活水平和丰富自己 的文化艺术。我国历代典籍上对于侗族先民制造的棉织品多有夸赞,唐朝李延寿北 史僚传载:“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反映了当时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染色 技艺;清代胡丰衡黎古竹枝词有“松火夜偕偕女伴,纺成峒布纳官输 的诗句, 可知当时纺织不仅为自己穿用,而且还是交纳关税的必需品;邑人张应诏在诸葛锦 诗中赞日“苎幅参文绣,花枝织朵匀。蛮乡椎髻女,亦有巧手人”高度称赞侗布织 锦的精美和侗家织女的聪慧。可见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历史悠 久、别具风格的织布技艺,紫色闪光的侗布裔是用粗纱或细纱织好的布再经蓝靛、牛 皮胶、鸡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覆洗、染、浆、晒、槌打而成的。由于贵州侗族人民 居住环境的特殊性、社会生活相对封闭,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恰好使这种独特的制作 工艺完整地保留下来。由于侗布做工精致、织造工序繁多,侗族人民视“侗布”为珍 品,用来制作青年男女的盛装、头帕、背扇、绑腿并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靛等 成。 全家 田和 产户 分布 都是 之前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第二章贵州侗族纺织艺术 棉的习俗。 “正月朝日乌云沉沉蒙蒙天,又加大雪纷纷一定是旱年;若是立春晴一日,雨水 充足好耕田。上元晴日结百果,下元日晴好种棉。二月惊蛰雷响米似泥,春分有雨病 人稀。月中若得逢三卯,庄稼棉、油、豆、麦宜。社日雨淋果子少,田土干旱少翻犁。 八、九月份是既是棉花、蓝草成熟季节,也是女人们一年当中最忙碌的季节。八月的 清晨,女人们要赶在太阳上山之前采集蓝草,侗族女人认为只有新鲜水嫩的蓝草才可 以制作出优质的染液。染液的制作要经过泡蓝、打靛和沉淀三道程序。由于夏天天热, 染液不到五天就作好了。到了九月,棉花也成熟了。棉田和蓝草田收获后还要用来种 菜,以充分利用土地。棉花摘后要晾晒,选出好棉和次棉,好棉用来织布,次棉用来 做棉衣、棉被夹里,绒布。除绒布外,其它布的经纬线还要经过漂洗、药煮、拉牵、 晒干等几道过程,然后再上机就织。浆过的布匹再经过染洗一匕胶槌一刷蛋清一 晒一蒸一晾等十几道工序,前后需两个月左右,侗族人喜欢穿的侗布才能染成。每到 夏秋之季,寨子里的织机声、槌布声此起彼落,从早响到晚,不绝于耳。种棉栽蓝、 制蓝染布有季节性,而织布是没有季节性的。一年四季侗家的织机总是吱吱作响,女 人们一年四季皆从事纺织,“一女不织,民有寒者 。 图2 - 6 侗族服饰 侗族有一首歌世代流传,它既是爱情生活的一种内心表白,也是日常生活男女分 工的一种真是反映:“亲爱的姑娘呦。如果我能得到你不让你上高山( 打猎) ,不 让你虾酱河( 捕鱼) ;不让你握锄头( 耕田种地) ,不让你抗斧头( 伐木拉山) ;让你 在家纺纱织布,做做家务活;让你的肌肤白的像雪,让你的脸面美得像月;让你常年 歌声不断,让你四季天天欢悦。在历史上,许多家庭妇女除农忙季节以外,她们的 任务确实是纺纱织布、做做家务活而已。但是,女人的纺纱织布任务并不轻。未出嫁 q 被作夹里。到了2 0 世纪8 0 年代,男人以及未婚的女青年和小孩的服装,有相当部分 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成衣。但是过年过节时,大多数的侗族人民穿上本民族的服装, 特别是姑娘出嫁时或过年过节进歌塘唱歌时,仍必须穿上自己缝制的或是市场上购置 的民族盛装。使得侗家传统的纺织靛染加工工艺和技术通过母传女授,女承母业,代 代传承下去。 l o 布,色质鲜尽。贵州地处偏僻的山区,其生态环境符合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生态环境 的评判标准,织造等工艺技术相对来说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套完整的工艺体系,分纺 织、制蓝、洗染三道工序十六步流程。每到夏秋之季,寨子里的织机声、槌布声此起 彼落,从早响到晚,不绝于耳。种棉栽蓝、制蓝染布有季节性,而织布是没有季节性 的。一年四季侗家的织机总是吱吱作响,女人们一年四季皆从事纺织“一女不织,民 有寒者。 3 1 侗族纺织工具 ( 1 ) 轧车 用于将采摘下来的棉花脱去棉籽的工具称为轧车。 其结构简单,轧车高5 0 e r a 、宽2 8 c m ,踏绳是透过上 轴和踏板相连,加大二轴间挤轧力。操作时,右手转 动曲柄使下轴回转,右足踏动踏板,带动上轴反向旋 转,左手喂添棉花于二轴间,通过二轴相轧,棉籽与 棉花脱离,籽落于内而棉积车前,整个操作动作紧凑, 与明代天工开物中的脚踏轧车结构完全一样。 ( 2 ) 弹棉弓 图3 - 1 轧车 弹棉弓用于将脱去棉籽的棉花中纤维松开,是棉花加工的重要工具,在侗寨, 历代男人几乎人人都会弹棉,家家都备有一套或几套弹棉工具( 至今仍有多数家庭保 存有弹棉工具) 。每年秋收之后,青壮年男子便三五结伙,外出弹棉,直至春节才回 家,练就出远近闻名的弹棉工艺,根据现在还健在的老人回忆,在2 0 世纪三四十年 代,每年全村外出弹棉获取的银两,可以购置数十亩水田。从清嘉庆初年曾任八寨理 苗同知陈浩的“百苗图( 八十二种苗图并说的一系列抄本的总称) 之“伶家苗 图3 - 2 纺纱军 纺纱车的作用是将弹制好的棉花纺成棉线。去籽后的皮棉,经过进一步弹松、 除杂、卷筵,就可开始纺纱。侗族纺车有单支纱手摇式和双支纱脚踏式两种,由支撑 架、摇柄、传动轴、大传动带、小传动带、卷纱针、卷纱筒组成,通过摇动遥柄,带 动传动轴和卷纱筒,将棉花纺成细线。双支纱脚踏式工效较快。单只纱手摇式由一个 锭、一个绳轮和手柄组成。在手摇纺车纺纱时,纺纱者左手握着棉条向后拉,转动纺 锭,形成对棉条的牵伸与加捻作用。手摇式单锭纺车,由一个锭、一个绳轮和手柄组 成。手摇纺车的锭子在左,绳轮和手柄在右,中间用绳弦传动。纺车长5 0 c m 、宽3 5 c m 、 1 2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第三章贵州侗族纺织工艺 高5 3 c m 、轮径4 4 c m 。绳轮的结构为木制,纺轮比较厚重,纺的纱线较粗。锭子的材 料是用竹或木制,故古籍写作筵或梃。现为铁制单锭,锭子伸出柱外的一端可套上竹 管,纱线缠绕在上面。缠绕在竹管上的线一部分可作纬线放入梭床之中,用以织布。 另一部分再通过络车将线缠绕在竹纺锤上,用以作经线。手摇单锭纺车一天可纺4 两多棉纱。锭上的纱线再通过木制纱坨把纱线缠在1 4 个竹锭上。纺车的使用提高了 纺纱的效率和质量,并根据织物的要求,纺制粗细不同的纱线。除绒布外,其它布的 经纬线还要经过漂洗、药煮、拉牵、晒干等几道程序,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纱线织造。 侗族姑娘从小就受母亲的影响,学会剪花绣朵、纺纱织线等手工艺。姑娘长大 后,热心的父母或兄长到山上砍来金鸡木、青冈树、梨树、枇杷树或油杉,放在通风 处阴干,自己或请木匠师傅精心制作纺车。之后,用当地产的生漆打底色,再刷上一 层树脂漆或桐油熬制的光油,全车呈棕红色或板栗色,光亮夺目,美观漂亮,土油漆 刷制的纺车防腐、防潮。 ( 5 ) 络车 图3 0 络车 络车是将小竹锭上的纱线经过椿纱、绕纱等工序, 再卷绕回竹纺锤上,用以作经线。络车由石礅或木 礅作底座,上穿一根木桩,木桩上钉十字架木,十 字架末端各有一个木榫用以插四根细木棍,纱线缠 绕在上面。络车高6 0 c m 、轮径4 5 c m 。纺出的棉线, 经过栳纱、绕纱等工序,一部分作经线,缠于竹纺 锤上。一部分作纬线,缠于小竹锭上。 ( 6 ) 纺锤 纺锤是缠绕经线的工具,采用当地山竹编制而成。纺锤 高4 5 c m 、直径1 2 c m 、底座直径2 0 c m 。圈 3 1 7 经床 图3 - 4 纺锤 经床是用于梳理经线的工具,即整经机。排纱工序是在经床上进行的。经床长 6 2 0 c m 、宽9 4 c m 、高5 0 e r a ,由一根由粗及细的杉木连接两条经耙组成。经耙长9 4 c m 、 宽2 0 c m ,上有1 2 根固定排列的打磨很光滑的直径1 5 c m 的木桩( 经牙) 用于缠绕经 线。整经是织作前的重要工序,其目的是将纺锤上的棉线,按需要的长度和幅度,平 行排列地卷绕在经轴上。侗族采用经耙式整经方式,由溜眼、掌扇、经耙、经牙几部 1 3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 分构成。溜眼是在竹竿上穿的铁丝环, 作导线用;掌扇近似现代的分交筘;经 牙为经床上钉的细木桩。整经时,首先 将纺锤上的经线通过溜眼、掌扇于牵经 人的手来回梳理缠绕两边经粑上的经牙 就绪。经粑式整经方式相当于近代纺织 机械的分条整经。达到需要的长度后, “筘”中。筘是织布机上的重要机件之一,它 的作用就是确定布幅的宽度,使经纱按一定的宽度排列。因此筘也被称为定幅筘。明 天工开物:“凡丝既筻之后,牵经就织。以直竹竿穿眼三十余,透过篾圈,名日溜 眼( 导丝孔) 。竿横架柱上,丝从圈透过掌扇( 分绞经牌) ,然后缠绕经耙( 现名桩头) 之上,度数既足,将印架捆卷。既捆,中以交竹二度( 根) ,一上一下间丝,然后极 于筘内。极筘之后,以的杠( 经轴) 与印架相望,登开五、七丈。或过糊者,就此过 糊,或不过糊,就此卷于的枉,穿综就织。 【3 整经之后,将线缕取下,然后通过十 几根长3 5 c m ,宽7 c m 的分经棍把经线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自然的梭口。 ( 8 ) 织布机 经线梳好,安在织布机上,纬线则边织边上梭。侗族人使用脚踏织机织布,其与 汉画像砖上的斜织机形似。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但凭借简单的纺织器械,勤劳、智 慧的侗族妇女还是织造出了侗锦、洪州葛布那样的纺织珍品。侗锦是侗族纺织水平的 最高代表,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素锦 ,用黑白棉纱经纬交织而成,通经通纬, 正反两面起花,巧妙织出黑白灰三色图案。“彩锦”,用红、绿、紫、黄、蓝丝为纬青、 蓝棉纱为经交织而成,花纹多为矩形纹,间以花、蝶、鸟、鱼、兽、鼓楼、花桥等图 饰。侗纱分粗纱、细纱两类。用粗纱织成的斜纹状的布,侗家称为“酥绒,用来做 棉衣和被窝的里子,非常暖和。用细纱织成“平布 ,多做夏天单衣和冬天内衣。织 成套格方形图案的叫“双堂布 ;织成网纹的布叫“棉给”,棉给分大网纹和小网纹两 种。网纹布与双堂布多是染成青布或亮布后用作棉衣的布料。此外还有加上各色丝线 织成手巾,加上淡蓝纱织成秋衣,加上青纱织成花格包头帕等。手艺一般的人就织平 布,手艺高的人能织出斜纹布、花椒眼布、辫纹布等。纺纱、织布是一件很辛苦的工 作,要耗费妇女很多的心血,制作一条百褶裙,需用侗布5 6 米,要用半年左右的 1 4 织得平布三百匹,织得裹脚五百棵。 斗纹斜纹凭手巧,心灵手巧织绫罗。 3 2 纺织材料 图3 - 6 织布机 侗纱分为粗纱和细纱两类,用粗纱织成斜纹状的布,侗家成为“酥绒 ,用于棉 衣、被里;用细纱织成的布称为“平布”,多作夏天单衣、冬天内衣。至汉代,包括 侗族先民在内的西南少数民族不仅会纺织,而且“知染采 ,有“织绩木皮,染以草 实,好五色衣服 的记载,可见当时的纺织原料是树皮。到了三国时代,“五色斑布 以( 似) 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殉,细过丝锦。人 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抽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织 以为布,弱软厚致 。当时,以野棉( 古贝皮) 作“五色斑布的原料,在珠江流域 和闽江流域部分地区也盛行。 3 3 染色与后加工处理 侗族人穿着的服装不同寻常,侗族人的服装有黑色、紫青色( 金褐色) 和白色三 图3 7 蓝靛 丰富的品种,是应用最广泛和最重要半昌削丽种,足胜用最j 亿利最里赞 的一种植物染料。靛蓝色牢度好,色泽鲜艳,蓝靛是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与环境相容 性好,可降解,它的庄重典雅也是合成染料不能比拟的。为侗族人民的喜爱,人们可 以从靛蓝中提取蓝甙,它是一种靛系还原染料,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所著的天工 开物中说:“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茶蓝即箱蓝、插根活、蓼蓝、马蓝、吴蓝等皆撒 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觅蓝,重更佳。” 除染色功能外,蓝靛染料还具有药物、香料等多种 功能,深入挖掘和宏扬这一民族传统技术,对传承 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态资源有 的意义。 歌中记载“石灰拌蓝靛染色牢,布染蓝 图3 - 8 配制染料 将采摘来的蓝靛叶倒入大靛桶,用水浸泡后,经过发酵、水解、氧化, 1 6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第三章贵州侗族纺织工艺 待蓝靛色素全部溶解,将其蓝靛过滤捞净其渣,最后得到靛水。将制备好的石灰水倒 入木桶和靛水混合,染桶是木制的,采用从江县盛产的杉木。染桶高7 8 c m 、底直径 5 0 c m 、沿直径6 2 c m ,为加强牢固,还以细竹条打箍。染布桶的容量在制靛时要估计 好,大约一百斤蓝靛水下三至4 斤熟石灰,起初需反复搅拌使之均匀,不断滴打、搅 拌,葫芦瓢用以搅动染桶中的染液,使石灰与染液充分混合,如是循环,称为“打靛”。 观察木桶里的溶液是否有气泡,然后加盖静置,去其上层清液,下层沉淀便是初步制 作的蓝靛,去水后便得到块状固体蓝靛,通过这一工序得到一种钙盐的螯合物。 配制蓝靛水的工序: 第1 道工序。将制作好的块状蓝靛放入染缸( 桶) 中,在染缸上架一筛子,筛内 盛有糯谷草烧成的草灰,然后加开水从筛子上往下倾注,让水跟草木灰一起流入缸中, 便制得靛染水,草木灰和开水的用量需准备较多,以靛染水浸满染缸为佳,染缸中的 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自然发酵制得适宜于布料靛染的溶液。 第2 道工序。在盛有5 0 0 9 块状蓝靛的容器中倒入2 5 0 m l 米烧酒混合搅拌,待蓝 靛溶解后倒入上一工序的靛染水缸中,迅速用木棒搅拌均匀,用木板或塑料薄膜将缸 口盖好,防止杂质进入缸中,( 时间) 后开盖,便闻到香味,取出一小勺靛水观察, 成红绿色,说明靛染水已制作成功。 第3 道工序。完成第二道工序后,再往缸中放入2 5 0 9 块状蓝靛,并搅拌均匀, 图3 - 9 蓝靛水 重复第2 道工序得操作,若想获得最佳的靛染水,需按 第2 、第3 道工序的操作重复3 次。一般一百斤碱水下 三斤蓝靛,用酸汤管根半斤至一斤,细血根二至三两, 用舀揭成糊泥状,煮成水滤出药渣,再和半斤米烧酒搅 拌倒进染桶里,每天搅拌一次,如靛染水发出浓浓的香 气,水面上浮起淡蓝色的水泡子,说明醉制成功可以下 布了。 ( 2 ) 布料上色 第l 道工序。靛染工序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以1 天为例,上午8 时,将需要 靛染的白布放入染缸浸染;中午1 1 时,将布再放入染缸中浸染;下午1 7 时,将布再 次捞出,晾干。此时为了保证不了吸收色素达到更加效果,又将2 5 0 9 块状蓝靛投入 染缸中并搅拌;晚上2 0 时,再次加入2 5 0 9 块状蓝靛搅拌均匀加盖盖紧。第二天清晨 1 7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 布放入染缸中浸染,重复靛染第一天工序,第三天重复第二 水清洗染好的布料,晾干,这就完成了第一轮靛染工序。 第一轮工序重复操作3 次,白布已染成蓝色布料,根据染料 的浓度和布面上蓝色深度决定浸泡、漂洗、曝晒的次数,最终便完成了靛染工序。织 物经浸染出缸后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由于氧化作用,便呈现鲜明的蓝色。这样的制 靛和以其染色的工艺过程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与现代人工合成靛蓝的染色机理完全 一致。靛蓝的这种发酵还原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使用,而且该种古老的方法至 今仍在沿用。懂得了这种方法,侗族人民就可以把当年使用不完的蓝靛染料沥干水分 晾干制成固体保存起来,留作来年再用。 纺织洗染作为侗族妇女生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妇女文化生活中的一个 图3 1 0 布料染色 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妇女的社交、恋爱、娱乐、 身份都有密切关系,也是衡量一个妇女手艺巧拙 的主要依据。因此,女人们都把纺织洗染工作看 得很神圣、很庄重的一件事,在制作染液、染布 时也衍生出了有很多讲究、禁忌。村寨中年长的 老人说,侗族在染布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宗 教仪式,这就是在第一次染布时,一定要选个吉 日,而这个吉日一定要由寨里的鬼师占卜选定。 在选定的这一天里染布才能开始,不然布匹就染 不好。鬼师掐算的这个日子,预示着一个叫娘药 的姑娘要在这一天诞生。只有在这天里,染布才 能正式开始。而且染液勾兑、搅拌也必须在晚上进行,以回避男人,第二天才可以开 始染布。侗族人认为这是一件很神秘的事,要避开闲人。从另外角度讲,染液经过一 个晚上的浸泡,产生了充分的化学反应,布匹染出来的颜色才均匀,这也有一定的科 学道理。 3 4 纺织材料的种类 ( 1 ) 土布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舅三章贵州侗族纺织工艺 九月份,棉花成熟后,采摘下来,经过晾晒用轧车脱去棉籽,去籽核的过程在工 艺上称作轧棉。古籍有称赶( 擀) 或捍。棉花去籽后,要弹松软才能使用,弹棉花的 工具是弹弓。经过田野调查发现,现在侗族人已经不使用弹弓弹棉花了,直接购买已 经弹好的棉花絮片。将弹好的棉卷,进行卷筵。卷筵的目的,是使呈筒条状棉卷中的 纤维,均匀配置,使纺纱时,纤维连续从棉条下牵出,卷筵相当于现代的梳棉并条。 卷筵可有效提高工效。卷筵使用以前是握茸就纺。去籽后的皮棉,经过进一步弹松、 除杂、卷筵,就可开始纺纱。在手摇纺车纺纱时,纺纱者左手握着棉条向后拉,转动 纺锭,形成对棉条的牵伸与加捻作用。手摇单锭纺车一天可纺4 两多棉纱。锭上的纱 线再通过木制纱坨把纱线缠在1 4 个竹锭上。纺纺车的使用提高了纺纱的效率和质量, 并根据织物的要求,纺制粗细不同的纱线。除绒布外,其它布的经纬线还要经过漂洗、 药煮、拉牵、晒干等几道程序,这 样做的目的是便于纱线织造。纺出 的棉线,经过椿纱、绕纱等工序, 一部分作经线,缠于竹纺锤上。一 部分作纬线,缠于小竹锭上。排纱 工序是在经床上进行的。经床由一 根长6 2 0 c m 由粗及细的杉木,连接 两条长9 4 c m 、宽2 0 c m 、高5 0 c m 的经耙组成的。经耙上有按一定间 图3 1 l 侗族老人在织布 距固定排列的1 2 根打磨的很光滑的直径为1 5 c m 木桩( 经牙) ,用于缠绕经线。整经是织作前的重要工序,其目的是将纺锤上的棉线, 按需要的长度和幅度,平行排列地卷绕在经轴上。侗族采用经耙式整经方式,由溜眼、 掌扇、经耙、经牙几部分构成。溜眼是在竹竿上穿的铁丝环,作导线用;掌扇近似现 代的分交筘;经牙为经床上钉的细木桩。整经时,首先将纺锤上的经线通过溜眼、掌 扇于牵经人的手来回梳理缠绕两边经粑上的经牙就绪。经粑式整经方式相当于近代纺 织机械的分条整经。达到需要的长度后,然后将经线依次穿入形状像梳齿一样的“筘 中。筘是织布机上的重要机件之一,它的作用就是确定布幅的宽度,使经纱按一定的 宽度排列。因此筘也被称为定幅筘。整经之后,将线缕取下,然后通过十几根长3 5 c m , 宽7 c m 的分经棍把经线分成上下 l o 贵州侗族纺织艺术研究 的梭口。经线梳好,安在织布机上,纬线则边织边上梭。侗纱分 粗纱织成的斜纹状的布,侗家称为“酥绒”,用来做棉衣和被窝 用细纱织成“平布 ,多做夏天单衣和冬天内衣。织成套格方形 织成网纹的布叫“棉给 ,棉给分大网纹和小网纹两种。网纹布 布或亮布后用作棉衣的布料。此外还有加上各色丝线织成手巾, ,加上青纱织成花格包头帕等。手艺一般的人就织平布,手艺高 花椒眼布、辫纹布等。 土布经染色后,折叠成若干层放在捶布石上,捶石就地取材,选择长度7 0 - 8 0 c m , 图3 1 2 工具 宽度4 0 - - - 5 0 c m ,厚度2 0 c m 的石板。 选择石板宽度相当于布匹的幅宽, 便于布匹展开于捶石之上。木槌采 用实木制作。用木槌在石板上连续 捶打三天。每次槌完都要拿塑料布 包裹严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口业务课件
- 出入量课件教学课件
- 术后抗凝策略研究-洞察及研究
- 党员考试试题回答题目及答案
- 2025物流仓储合同(示范文本)
- 冲压机安全培训课件
- 2025物流配送服务合同
- 2025股权质押合同范本
- 情感智能教育工具-洞察及研究
- 冰箱安全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职业指导师(中级)考试试卷:职业指导师考试备考策略
- 2025年度辅警招聘考试题(含答案)
- 初三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课
- 初一新生入学教育
- 卫生院健康检查管理制度
- 高二秋季开学第一课班会课件:启航高二把握未来
- 2025年吉林省高考物理试卷(含答案解析)
- 江苏保安考试试题及答案
- 山地绿化工程的安全防范措施
- 云南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笔试
- 小学四年级美术社团活动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